王世襄谈艺信札首结集面世与竹刻匠笔谈20年\红木工艺品成为博览会亮点
廿载时光,王世襄与范遥青的书信谈艺录
王世襄,出身京城名门,当代著名学者、文博大家。范遥青,常州人,出身农民,当代留青竹刻名家。这两个出身悬殊的人,因为对留青竹刻艺术共同的雅好而结缘,自1983年5月两人初识,到2007年10月之间,书信往来长达20多年、170多封。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一书,不久前由三联书店出版,精选了王世襄写给范遥青的135封书信。本周,《城事·档案柜》记者走进范遥青家中,听老人讲述书信背后的艺术人生故事。
本报记者李桦通讯员陈期翁丽娟文摄
上世界80年代末,王世襄(左)先生与范遥青的合影执着竹刻的农民让大家青眼有加
今年74岁的范遥青,老家在常州雕庄。他的祖辈是做鸟笼的,他也做得一手好鸟笼,主业则是种地,但他一直对留青竹刻十分痴迷。后来,他结识了常州留青竹刻大家白士风。文革结束后,常州工美研究所组织了一批能工巧匠,白士风当时在工美研究所搞留青竹刻。有一次,工美所接了一批出口日本的竹刻镇纸订单,来不及做,就喊了范遥青去帮忙,他在那里待了一年半。
范遥青告诉记者,和王世襄先生结缘,还要感谢香港著名竹刻收藏家、鉴赏家叶义先生从中牵线。
叶义喜欢收藏竹刻作品,上世纪80年代,他便与常州留青竹刻名家白士风和徐秉方有交往。有一年,叶义到常州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还寂寂无名的范遥青拿到了叶义的名片。范遥青按名片上的地址,请一位熟人的亲戚带了一件作品到香港,请叶义指点。当时,是不能随便寄信到境外的。
后来,叶义在英国办了一次留青竹刻作品展览,徐秉方和范遥青均有作品入选,展览结束后,出了一本作品集。叶义把这本作品集送给王世襄看,王世襄得知,范遥青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一直在坚持这门濒临灭绝的艺术,便对他青眼有加,从此,王世襄便以老师之职,对范遥青的竹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20多年,两地谈艺录
1987年1月20日,王世襄先生写给范遥青的信1983年5月30日,王世襄给范遥青寄来了第一封信,从此拉开了一位文博大家与一位农民竹刻家长达20多年的艺术笔谈。
第一封来信,差点没有收到
回忆起往事,范遥青很是感慨,“这封信我差点没收到,当时信寄到了常州工美所,而我当时在雕庄乡下,幸亏有一位热心的徒弟重新写了个信封,把王世襄先生的这封信装在里面,转寄到了雕庄我的家中。当时收到这封信,心情只有两个字:狂喜!”
在这封信的第一段,王世襄就开诚布公,“对我来说,一切竹人我是一视同仁的,只是不出名的,艺术高于其声望的,应该替他鼓吹鼓吹,助一臂之力。我对竹人并无所求,也并不想要你们刻的东西,巧取豪夺。只是希望振兴祖国这门传统艺术而已。”
第一封信,王世襄就对范遥青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看法:要自己打稿,自己设计,自己刻,这非常重要,今后如能高出他人一等,就应该高在这一点上;要题材多样化;要风格各不相同;要有不同刻法,加上立体圆雕、透雕,不要全是留青。王世襄还提到,他请人拍了支慈庵(编者注:支慈庵,苏州人,1904-1974年,著名竹刻大家,培养的弟子有徐素白、方锦霞等)刻的一块臂搁,“一面是荷花蜻蜓,背面竹黄全是蚕桑,极精。”放大后效果如好,就寄给范遥青供揣摩学习。他还叮嘱范遥青,“竹材非常非常重要,应好好准备,入冬进山采竹。总之,一切事要认真,要下功夫。天下无不下功夫而能有收获的事。”
“要自己创稿,自己设计,自己刻”,这个观点,王世襄在后来的信中又多次提及和强调。范遥青告诉记者,他一直记着王世襄对自己的教诲,即使现在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还坚持由自己画底稿。
记者看到,这100多封来信,有些是用毛笔书写的,字体洒脱隽永,令人忍不住啧啧赞叹。小心翻阅这一沓沓书信,记者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家长里短,多为王世襄无私指导范遥青、提高他的艺术修养的殷切之语,王世襄对竹刻艺术的殷切爱护和扶持之心,随处跃然字里行间,如1987年12月1日来信:“我认为刻十件寻常的,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刻平时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没有试过的技法。只有这样才有长进和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奋斗的方向。”1998年3月1日来信,得知范遥青开始坚持自己设计画稿,非常高兴,在信中写道,“一定要如此,才能有进步,有突破。否则总是寄人篱下,让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无法表达自己,一只鹦鹉而已。”
在王世襄的来信中,也不乏对范遥青在艺术上走了“偏路”的直言不讳的批评,如1985年11月11日的来信中,这样说道,“黄老(编者注:指黄苗子,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评论家)的字请用阴刻,刻后不可填色,填色便不大方了。一切竹刻恐只有对联、匾额大字可填色,其他艺术品一填便俗,不知以为然否。”
范遥青告诉记者,他本名叫“范尧卿”,而“范遥青”则是他的艺名,是王世襄帮他改的,取自唐代大诗人韩愈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思是,做一棵小草,做好本业,不要去争名利、争什么大师,还嘱咐他在竹刻上落款用“小技耳”较好。范遥青说,这是王世襄先生的衷告,让他没齿不忘,永远铭记。
北京见面,有幸去故宫博物院看库房精品
书信来往谈艺20多年中,王世襄与范遥青曾见过几次面。
第一次见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但具体是哪一年,范遥青说他不太记得了。王世襄的家住在北京芳嘉园胡同的一所四合院内。“我坐火车去的北京,把钱缝在裤子口袋里,呵呵,还带了全国粮票。”范遥青回忆。
在北京,范遥青在王世襄先生的提携下,在艺术上得以大开眼界。王世襄拿出自己收藏的竹刻名品给范遥青欣赏揣摩,还是没过瘾,他就带着范遥青,去故宫找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去库房里看那些竹刻藏品,抬出了整整两大箱,他们就戴着白手套,一件件观赏,有明代的,有清代的。“当时也没有照相机,就拼命靠眼睛看、脑子记。”范遥青向记者回忆道。他说,记得当时看到了一件清代早期的陷地刻白菜笔筒,菜心深达六七层,手掌大小,精美异常,令他印象极其深刻,心灵极其震撼。看完藏品,王世襄说,可以尝试把常州的留青技艺与陷地刻技艺融合,创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来。后来,范遥青就以陷地刻为主攻方向。历史上陷地刻只有荷花、白菜二种刻法,在这个基础上,范遥青又新创了百合花、令箭荷花、兰花等题材品种,留青与陷地刻技法相结合,突出了刻的味道,以少胜多。
通过王世襄,范遥青又结识了李一氓、启功等喜欢竹刻雅好的知名文化人士。李一氓收藏的竹刻作品,大多捐给了四川博物馆。李一氓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农民竹雕家》,发表在1985年3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文中这样评价范遥青的竹刻艺术:“精到之处,不比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差,甚至,不管怎么说,可能还比他们好。”
2008年,得知常州竹刻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已在病榻上的王世襄还特意打来电话祝贺,并对几位常州竹刻艺人念念不忘。2009年11月,95岁的王世襄去世。范遥青说,王世襄先生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文化、有艺术,更有光风霁月的品格,以及对常州竹刻艺术的源远影响。虽然他和王世襄的书信所有权属于他本人,但他认为,王先生的治学方法和美学思想应该为学界公有,这也是他愿意把它们整理并出版的原因。
来源:cz001.com.cn
“年年榆”高端红木工艺品展,将于6月26日至6月30日在省会古韵古玩城举办。据了解,本次展览包含海南黄花梨、越南花梨、金丝楠、紫檀、沉香、檀香等珍宝级红木工艺品展。来自省会珍宝级红木工艺品收藏大家、鉴赏名家的大量精品将参加展出。
近年来,随着红木价值逐年翻番,各种红木家具、红木工艺品成为收藏投资界的“王公贵族”,喜欢红木家具及工艺品的人群在不断扩大,购买者的年龄也呈现年轻化。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红木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本次展会上展出的红木工艺品有摆件、扇子架、首饰盒、笔筒以及人们常见的手串等等,其中有些是将原木加工雕刻而成,有些是根据木材本身的形状加以改造而成的精品。各色各样的古董古玩,翰墨飘香的文房摆件,还有古朴典雅的根雕收藏品等精品,可让观众在了解红木工艺品的同时领略艺术的魅力。
由于红木的稀缺性,不少买家除了实用性外,购买的时候还会考虑其投资价值。但是大家要想对红木工艺品等进行收藏就必须对红木从材质、做工、保存等方面进行了解。
据介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红木材料主要是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大红酸枝这四种,投资收藏者可以通过跑市场,看样品,积累知识等方式获取辨别材质的能力,分清楚这些木材之间的材质差异和价格差异。要学会辨明假货,投资收藏者应尽量去专业的、信誉好的红木家具及工艺品店购买,并且要求他们出具正规的产品说明书和鉴定书。要注重红木的保存方法,除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还要注意一些细节,防止变形,被虫蛀,被水浸等。(肖鸿整理)
如今被上博收藏的清代榉木小平头案,是当年王世襄先生在苏州东山5块钱购得。这事在等地很多玩古董的都知道,也有人说是8块,不过现在这数字已经不重要了。
物随人贵,这件非紫非黄的小案子,随着襄老慧眼识宝,收入囊中并著入《明式家具珍赏》,成为行内人人皆知的明星,最终安身于上博这等艺术殿堂,是它的福分。
当然,王先生能看中这件家具,自有其独到之处。《珍赏》一书中对其艺术特点、工艺特征、设计理念等有详尽的描述,甚至之处其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看,在此不赘述了。
遗憾的是近几年数次探访上博,均未见其身影。希望下次再去的时候,上博能将其和其他久违的藏品一起拿出来晒晒,防止发霉。
选自:谭木匠新浪博客
金九银十,是每一年中的装修旺季。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加上中秋节,双节小长假将长达8天,既是人们选购家居装修用品的好时机,也是家居市场冲击全年销售量的关键节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每年的十一促销,商家的诚意是很足的。各种促销活动,集中的优惠让利,能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但是,与往年传统销售旺季不同,除了淘便宜之外,今年的家居市场似乎更为关注品质消费。
假日消费之调查
《新京报·家居周刊》调查访问了100位消费者,“你更倾向于去哪里选购家具建材品”?50%的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到家居商城选购家具建材产品。另外半数消费者中,23%选择到品牌独立店、15%选择到建材市场购买,选择网络电商的仅占11%。
在网购消费大趋势的前提下,多数家居消费者更偏好家居商城、品牌独立店购买,这与家居行业“一次性投入比较多,使用时间长”的消费特点不无关系。无论是装修还是购买家具,大都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消费,对于家庭资金投入而言,属于重大消费,具有大额慢速消费的特点,大家目前更愿意从实体店购买,理由不外乎更看重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
十一装修淘便宜,看价签还是看品质?
《新京报·家居周刊》调查访问了100位家居消费者。对于“十一逛装修、选家具,你最看重什么”,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最为关注“大品牌的特价促销活动”,看重十一促销“组合套餐性价比更高”、可以“集中时间一站式购齐”的各占两成,选择将关注点放在“优惠价格低于平时”的不到两成。
“现在的家居消费者,开始具有买就要买好的、有品质的、物美的产品的观念,这一现象体现在家居行业客单值每年的明显上升上”,北京家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晨说。
“家居行业的消费者,是拥有住房的人,和日益增高的房价相比,如今的消费者在家居方面也更舍得投入。人们认识到,过去很多的物美价廉,只是小贩的兜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美的东西是需要各种成本的,消费者要的是一分钱一分货,物美价不廉的认知,也是当今家居消费成熟的标志。”
好的家居品不仅有功能,还有情感的交流
从筒子楼单间到两居室、三居室,从衣物匮乏到划分出衣帽间,从没有独立灶台共用厨房到嵌入各种炊具的家用厨房,从有限的日用品到复杂的个人用品分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我们居住空间品质的变化。
“2016年,家居类消费增速达到15%,远远超过其他生活相关产品类别。”9月24日,北京市商务委员会消费促进处副处长彭峰提出:“人们的消费层次,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上转变;消费内容上,从以商品为主变为以服务为主;消费行为上,从模仿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理念上,由铺张炫耀转向低碳环保……这些变化,给北京的家居行业企业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今后的家居行业中,好的产品给消费者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具、建材产品,而是提供家庭成员的属性,它在家庭中的功能是陪伴家庭一起慢慢变老,记载家庭成员的美好时光,不仅是功能的使用,还是记忆的载体。好的家居品,应该带着匠心、情感、体温、记忆,让消费者有所感觉和人的沟通。”刘晨说。
消费升级,家居市场营销侧重品质和体验
我们可以看到,8月份的BHI,在连续3个月下跌后出现反弹。这是一个由4万家建材家居商户相关数据采集编制而成,反映全国终端卖场的景气度指数。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秦占学解读道:“经过连续5个多月的楼市降温,虽然当前家居市场表现出低位维稳状态,但建材家居卖场及企业,仍不能放弃金九银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消费升级,消费者更注重产品品质及消费体验的情况下,建材家居市场备战旺季的营销发力点,也越来越侧重于设计、品质及体验感等方面。”
在家居卖场,居然之家始终关注产品的设计创新性与消费体验性,致力于推动消费升级的创新发展;红星美凯龙推出“尖货零售”新思路,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满足新中产消费升级需求。各家居品牌也开始“由功能导向,转变为美学导向”,不仅解决产品功能、空间利用问题,更开始发力于定制生活美学的家居空间。对家装公司而言,他们既推广整装,又不断迭代进步产品,通过细分满足人群匹配度,从风格化向生活的需求转变,也让家居装修更贴心和有了“人情味”。
他是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对明代家具情有独钟。陈梦家:
陈梦家收藏明代家具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学人收藏的一个范例。
他是诗人,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却对明代家具情有独钟,此外还藏有漆器、版画及木刻。他生前曾对好友王世襄说:“现在我致力于专业研究工作,待年老时再做些专业以外有兴趣的工作。”把收藏视为“业外”所好,就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境界。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实习生孙林
简介
陈梦家(1911~1966)
浙江上虞人,生于南京。曾用笔名陈慢哉。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收藏家。新诗英年成名,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视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学术蔚然大观,曾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用他的心和这些家具交流”
用文物界的行话来说,陈梦家的收藏都是“开门见山”的标准器。他收藏的椅类中的黄花梨木大灯挂椅,玫瑰椅、四出头官帽椅、圆后背交椅,纹饰简练,风格淳朴,代表了这几种椅类家具的基本形式。
他是一位诗人,是跟随闻一多、徐志摩的新月派唯美诗人,是20岁出版诗集便誉满天下的才情诗人,所以他的收藏品是漂亮而诗意的。藏品的选择体现了藏者及诗人浪漫的想象与学者的严谨水乳交融,情与理相得益彰,最后便是满堂生辉。
对于陈梦家收藏家具的细节,他的夫人、著名翻译家赵萝蕤曾言:“解放之初,梦家的稿费收入尚算可观,有许多就花在买明式家具上。”“有时我半夜醒来,看到屋子里的灯还亮着,梦家或是在写作,或是欣赏这些家具。他会静静地坐在这里,似乎是在用他的心和这些家具交流。”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陈梦家就向上海博物馆表示,要将毕生收藏明式家具无偿捐献,后又给时任保管部副主任马承源写了一封信。马承源将陈梦家的心愿向馆长徐森玉作了报告,徐森玉非常赞赏,准备接受捐赠事宜。不想“文化大革命”的序曲已经奏响,此事就搁下来了。时间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又给上海博物馆写信,重提捐献红木家具的事情,马承源又为此事赶到北京,拜访了赵萝蕤,赵马商定捐献协议,捐献事宜本可以顺利进行,因赵萝蕤家事纷扰,所以又搁浅下来。
赵萝蕤逝世之前,留下遗嘱,这批家具仍然要捐赠上海博物馆。陈梦家和赵萝蕤都没有子女,在他们逝世之后,由其亲属实践了他们的遗愿。新千年之始,陈梦家的家具珍藏易主上海博物馆。
“历史文物被异邦占领是我们莫大耻辱”
1934年,北京图书馆时任馆长袁同礼作欧美之行,收集了流散在海外的中国青铜器物,汇编为《海外中国铜器目录》,约请陈梦家“赞助”文字,此时正是他接触青铜器之始。
1944年9月,陈梦家经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介绍,应邀请取道印度前往美国,为芝加哥大学讲学一年。但对陈梦家来说,访美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流散北美的中国铜器资料。陈梦家在讲学和随后逗留的3年当中,长途跋涉,历经艰辛,费了很多口舌,得以造访上百处公私藏家,亲手摩挲千余件青铜器,摄取图形照片,打制铭文拓本,记录流传情况,把资料收集得比较齐全。1947年,他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美国收藏中国青铜器全集》。时年八九月间,他又飞渡大西洋,访问英、法、瑞典、荷兰四国首都,继续收集流散欧美的铜器资料。经过海外多年调查,写下了《海外中国铜器的收藏与研究》、《中国青铜器怎样走出美国》等文章。
祖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使梦家极为痛心,他在文中写道:“看到我们自己国家如此精绝的历史文物毫无保障地被异邦占领了,是我们莫大耻辱,在考古学上遭到的损失,更是无法补偿……”。
陈梦家离纽约去欧洲旅行之际,向著名古董商卢芹斋告别,希望卢对他回清华筹备博物馆有所赞助,卢一口答应,陈则当即指名要嗣子壶。次年八月,卢芹斋即由纽约将嗣子壶航空运来,可是竟在海关存了3个月之久。卢芹斋在运物单上估了5000美元的价值,海关要这件回国的文物付税。陈梦家几乎费了一年的功夫接洽捐赠、运输与提取。现在看来,当时的海关真是有些荒唐,中国文物在海关可以通行无阻地出去,可是回归却受尽了折磨。
1951年10月,上海市文管会接受潘达于捐赠祖传大克鼎和大孟鼎,在上海文物收藏界引起连锁反应,有一位谭知庵先生立即向上海市文管会捐献了自家珍藏的“陈子禾子釜”和“陈纯釜”。他的捐献也是陈梦家从中做了工作,并把他介绍给上海市文管会。
我和陈梦家争家具
王世襄
梦家比我大三岁。1934年我考入燕京大学,他已是攻读容庚教授古文字学的研究生。他非常用功,而我则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
1952年,他转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住在钱粮胡同我舅父遗留的一所大房子内。那时我们都在搜集明式家具,有了共同兴趣,故无拘无束,不讲形式,有时开玩笑,有时发生争论,争到面红耳赤。梦家稿酬收入比我多,可以买我买不起的家具。而我经常骑辆破车,叩故家门,逛鬼市摊,不惜费工夫,所以能买到梦家未能见到的东西。
我以廉值买到一对铁力官帽椅,梦家说:“你简直是白拣,应该送给我!”端起一把来要拿走。我说:“白拣也不能送给你。”又抢了回来。梦家买到一具明黄花梨五足圆香几,我爱极了。我说:“你多少钱买的,加十倍让给我。”抱起来想夺门而出。梦家说:“加一百倍也不行!”被他迎门拦住。
梦家比我爱惜家具。在我家,家具乱堆乱放,来人可以随便搬动随便坐。梦家则十分严肃认真,交椅前拦上红头绳,不许碰,更不许坐。我曾笑他“比博物馆还要博物馆”。
实际上我们谁也不曾真想夺人所好,抢对方的家具,但还要像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实因其中有说不出的乐趣。被抢者不仅不生气,反而会高兴:“我的家具要是不好,你会来抢吗?!”给对方的家具挑毛病,主要是为了夸耀自己的眼睛赛过你。不管说得对不对,我们从来也不介意。
至于买家具,彼此保密是有的,生怕对方捷足先登,自己落了空。待买到手,又很想给对方看看。心里说:“你看,又被我买到了!”如此十多年,一直到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就是1957年两人都被错划成“右派”,也没有中断过来往。(《怀念梦家》)
收藏家说
近日心乱如常,甚觉痛心,只得又去买明朝高背椅子一对,相对终夕,亦寂寞中一乐事也。内人颇以晚之买笨重家具为笨事,但除此而外,更无其他更笨之消遣矣。
:陈梦家
(据《收藏十三家》、《怀念梦家》)
对新西兰而言,林产品是继乳制品和肉制品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商品。在新西兰元持续坚挺、运费走高的形势下,新西兰原木出口价格已下滑至8个月的低点。
据AgriHQ对出口商、林木场主和锯木厂商的调研结果显示,A品级原木的码头交货价从7月的114美金每吨掉至8月的110美金一吨,达到去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位。
随着北半球海运需求量大增以及当地对棕榈仁需求的减少,停靠新西兰的航线大幅减少导致新西兰至中国、韩国的运输价格触底反弹,8月环比上升8%。新西兰储备银行8月宣布降息25个基准点,尽管降息幅度低于市场预期,但是新西兰元的持续走强非常不利于木材出口的价格竞争力。
据AgriHQ分析,新西兰原木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近一段时间都呈现下降趋势。运费居高不下、新西兰元增值,稳中略降的市场价格,都是其出口价格走低的重要原因。
在结构性调整市场,原木价格在上月触顶,达到2年以来的最高点115美金/吨后,本月微降至114美金/吨。而在需求逐渐低迷的市场,原木的价格7月达到近10年来的峰值,187美金/吨后,本月下滑至184美金/吨。
目前,纸浆价格维持在49美金/吨不变;自2014年9月起,纸浆的价格一直在每吨49-51美金之间徘徊。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