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陵川又发现两处木雕围棋图\2月18日红木指数放量下跌10.86%
详细内容

山西陵川又发现两处木雕围棋图\2月18日红木指数放量下跌10.86%

时间:2020-10-11     人气:712     来源:     作者:
概述:崇文镇南四渠村木雕围棋图。一处位于崇文镇南四渠村,另一处位于附城镇河东村近日,陵川县又发现两处上百年的木雕围棋图,这是继2006年—2007年在陵川县潞城镇发现三处木雕围棋图后的重要发现。截至目前,陵川县共发现木雕围棋图五处,分别是潞城镇上......
崇文镇南四渠村木雕围棋图。

一处位于崇文镇南四渠村,另一处位于附城镇河东村

近日,陵川县又发现两处上百年的木雕围棋图,这是继2006年—2007年在陵川县潞城镇发现三处木雕围棋图后的重要发现。

截至目前,陵川县共发现木雕围棋图五处,分别是潞城镇上郊村两处、东八渠村一处,崇文镇南四渠村一处,附城镇河东村一处。

一处保存完好一处损坏严重

此次新发现的两处木雕围棋图一处位于崇文镇南四渠村,另一处位于附城镇河东村,发现者是陵川县的几名考古爱好者。

4月8日,记者驱车来到了崇文镇南四渠村。在村子中央的一处老四合院的门楼上,记者见到了这幅保存完好的木雕围棋图。全图长3米左右,最宽处约0.7米,最窄处约0.4米。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下,原木的颜色已经褪成黑色,在黑色中还残存着斑驳的黄色。围棋图两侧雕琢着镂空的花草,虽然已经无法辨认出是什么花草,但精致的雕琢技艺让花草栩栩如生。围棋图中间是一部半展开的古典卷书,书卷中央有两个对弈的老者,并排而坐。两位老者神态悠然自得,左边的老者还翘着二郎腿,甚是惬意。中间是围棋棋盘,横纵线条依稀可见。棋盘后面有一个看棋的人,右手抱着一根扁担,上面还缠绕着绳子。这与当地传说的民间故事李忏上山打柴观看围棋的故事极为相似。全图保存较为完好,人物衣服和胡须的纹路还清晰可见。

在附城镇河东村发现的木雕围棋图也在一处老四合院的门楼上。遗憾的是,这幅破坏比较严重,围棋图两侧的花草已经全部被砍掉,中间卷书部分幸运地逃过一劫。这幅围棋图跟崇文镇的图布局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两位老者成了相对而坐,可能是因为衣服的原因,体型也略显健硕。观棋者换成了左手拄着扁担,正聚精会神盯着棋盘。

两图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两处木雕围棋图的发现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陵川县文物管理局。

“这两个对弈的老者,一位叫箕子,另一位叫梅伯,中间看棋人应该是烂柯传说中的李忏。”陵川县文物管理局的一位专家给记者解读道,从四合院结构来看,南四渠村围棋图诞生在清朝末期,河东村围棋图诞生在民国初期,两图距现在有上百年历史了。

关于李忏的“烂柯传说”是这样的:传说棋子山往西5里的苇水村有一个人叫李忏,李忏带着扁担绳子去棋子山拾柴。在一片云雾缭绕中,李忏看到有两位仙人正在下围棋,还边吃着仙桃。李忏就在边上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觉得口渴难耐时,把仙人扔了的桃核捡起来吃了。当两位仙人对弈到高潮时,李忏情不自禁喊了一声“好”。顿时惊了两位仙人,他们才发觉有一个凡人一直在看棋。两位仙人令李忏快点回家,假如回到家中无人认得且无人收留,可回棋子山下箕子洞中修炼棋艺。李忏返回家后发现,世间早已物是人非。原来天上一天,人间一年。无处可去的李忏只能返回棋子山下箕子洞,余生都跟仙人学围棋中度过。李忏在山洞中遇到的那两位仙人就是箕子和梅伯。

棋子山一带已发现5处木雕围棋图

1993年,山西省社科院杨晓国先生经过数年的实地考证,在中国《学术论丛》上赫然发表了《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的学术论文。文章以洋洋万言的翔实论据和缜密推断,拨开重重历史迷雾,论证了世界围棋起源于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棋子山。2007年,首届“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文化节”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专家正式确认陵川为中国围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近年来,随着5处木雕围棋图在陵川棋子山一带村庄的发现,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符号,与当地的民间故事典故有机地结合,已深深地烙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这对研究开发探索围棋文化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实习记者史娇星通讯员李文洁图/实习记者曹宁)



2月18日,鱼珠·中国木材价格指数在量能的推动下走出了小幅上涨行情,报收152.06点,环比上涨3.06点,涨幅2.05%,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了26.64%。红木分类指数放量下跌,报收239点,环比下跌29.12点,跌幅10.86%。

今日红木分类指数继续震荡调整,总成交额较昨天增加了近六成,其中大果紫檀(俗称缅甸花梨)、交趾黄檀(俗称大红酸枝)和斯图崖豆木(俗称非洲小鸡翅)销量为正增长。根据鱼珠·中国木材价格指数网监测数据显示,今日红木分类指数报239点,环比下跌29.12点,跌幅10.86%。分析人士表示,开年之后,由于市场环境仍旧不明朗,下游商家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刺猬紫檀、大果紫檀这两个材种,其中刺猬紫檀价格指数报收240.31点,上涨2.34%,成交价报为6550元/吨。阔叶黄檀(俗称印尼黑酸枝)、奥氏黄檀(俗称缅甸酸枝)等酸枝类木材市场表现不稳,行情起伏稍大,如阔叶黄檀在昨日放量之后,今日却快速回调,日销量较昨日跌50%,所幸价格表现较稳,报17400元/吨。奥氏黄檀今日成交价报26600元/吨、交趾黄檀成交价报99300元/吨。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这是原来还没被拆的戏台照片。图片来源:网友“如也夭夭”

    目前“水土不服”面临重建

    文/羊城晚报记者何伟杰许诺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联手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明确指出,国有的认定传统建筑所有权不得买卖,非国有的认定传统建筑所有权可以交易,但不得进行搬迁。新华社撰文指出,2011年6月,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六台村将村内一个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清代戏台拆除后以11.6万元卖到了广州番禺。

    这座神秘的清代戏台究竟位于何处?记者近日多番探访,终于在番禺星河湾海怡半岛花园发现疑似其“真身”的建筑。此外,该小区内还藏有两套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徽派和晋派大宅。国家文物法明确规定不可移动文物不能随便迁移,有山西文保爱护者呼吁文物部门应尽快查明,让古戏台早日回家。

    山西清代戏台藏在番禺豪宅小区内

    根据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近日一路寻访,来到了位于番禺区的星河湾海怡半岛,该小区位于珠江后航道与番禺三支香水道交汇处,在小区东边的岛尖处,记者找到了一座宽约50米、长约150米、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的晋、徽派建筑群,门口有保安看守。

    晋派大宅门口伫立着一座由百年老木构筑而成的老戏台,梁架多层叠构,极富立体感,并有加强舞台音效的八字影壁,两边照壁砖雕图案精致。对比历史照片发现,与被倒卖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六台村老戏台有几分相似。走进里面更是别有洞天,晋派大宅采用的是三进院设计,局部两层。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相当精美。而徽派大宅则是挂有“大夫第”门匾,宅内同样也是三进结构,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老宅浑然天成,配有木雕小桥、流水,相当别致。

    守门保安告诉记者,这些徽派和晋派建筑都是老板五年从山西、安徽等地整套“搬过来”的,其中包括古戏台、照壁、古屋、甚至地面的砖块。大宅移过来后,主要供小区业主参观以及会所之用。

    记者搜索资料发现,对于小区内的这两套古宅,几年前多家媒体曾对其报道宣传。时任星河湾古宅项目总顾问姜伟曾介绍,这座晋派古宅是清朝晚期的古宅建筑,是以山西大宅的形制格局为样本作拼接,里面构件来自山西省不同地方,如戏台来自于山西省榆次县,过厅来自于山西省太谷县,主楼来自于山西省祁县等。从山西到广东,古宅经历了拆卸再组装。

    文保人士比对:两戏台疑似为同一物

    那出现在星河湾海怡半岛的这座清代戏台,是否跟上述被倒卖的文物戏台是同一物?记者对比资料发现,这两座戏台都是出自山西榆次。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唐大华早在两年前根据热心网友提供的两地戏台照片资料对比发现,无论是戏台的枓栱结构、两边照壁的砖雕图案以及戏台内放置的木梁等完全相同,确实是同一座建筑。

    2013年6月,榆次所属的晋中市文物局认证微博@晋中文物就该老戏台问题回复唐大华,确认该戏台为“2009年‘三普’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产权归村集体所有。2011年6月3日,该村擅自将戏台拆除。榆次文物旅游局曾责成庄子乡政府监督六台村委立即组织修复古戏台。但时隔两年,被拆戏台不仅没有修复,反而出现在外地,实属痛心。”榆次文物旅游局当时承诺将深入调查,积极处理。但至今老戏台原址依旧空荡荡。

    记者近日联系了如今老戏台的业主方星河湾地产集团,核实老戏台的真实身份以及来源,对方表示会跟进调查并尽快回复,但截止记者发稿时止仍未收到对方消息。

    老宅乔迁后“水土不服”面临重建

    事实上,早在2013年,星河湾就曾打算在位于番禺区南村镇兴业大道南侧某占地243205.7平方米的地块兴建番禺区古建筑艺术馆(文园)。根据媒体当时报道,该艺术馆将复建1座晋派建筑、2座徽派祠堂和4座徽派建筑,还会陈列3万多件明清古家具及石雕作品,这些古建筑是由星河湾董事长黄文仔多年来在山西和安徽等地收藏所得,拆好运回广州。该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当年获得了广州市规划局通过。

    然而,在当时规委会上,不少专家对于这种异地复建古建筑的做法表示了质疑。有专家担心,北方的建筑在南方一般都会“水土不服”,迁移到广州很容易腐烂。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当时也批评表示,星河湾要建番禺区古建筑艺术馆,是很好的想法。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支持这种将外地古建筑拆掉异地重建的做法,而应该反对这种做法。只是木已成舟,这批古建筑已经编号运到广州,所以就地保护比不保护要好。

    记者近日走访了当初规划地块,发现里面早已一片荒芜,除了堆积了若干大石,以及建成部分石桥之外,并没有任何古建筑艺术馆的痕迹。守门的保安告诉记者,这里曾经确实摆放过一些老建筑,但现在都拆除保管起来了,至于地块未来用途,他表示不太清楚,“古建筑艺术馆应该是不会再建了。”

    不过正如当初很多专家担忧的,目前位于星河湾海怡半岛的两座古宅在迁移到广州五年后,早已被白蚁严重侵蚀。守门保安表示,接下来星河湾方面打算把两栋大宅拆除再重建。记者在大宅里看到,大门右侧的一处木梁后已经被白蚁侵蚀出一个巴掌大小的坑洼小洞,徽派建筑门楼牌坊两侧甚至被凿开了两个大洞。大宅内全是施工的痕迹,几十块石牌匾靠在院内,石砖雕饰正在地上等待拼装。屋内还摆放着大量编号的古董家具、石雕。

    广州市文广新局:并非属地文物,应由山西文物部门作出处理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拯救古建公益基金联合发起人唐大华也曾多次在网络上发声,呼吁这座古老的山西古戏台能早日回家。广州市文广新局方面日前回应,无论从国家还是广东省、广州市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都没有支持文物迁移的做法的条款,而是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文物若需要迁移异地原状重建,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星河湾古戏台如果真的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相关文物法规,应该由山西文物部门实施处理。根据《山西省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发现擅自转让、抵押文物建筑构件的,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拒不恢复原状的,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作出相应处罚。

    争议:古建筑异地迁移重建是破坏还是保护?

    其实,从异地迁来广州的古戏台并非只有星河湾一处。2000年,对徽派建筑情有独钟的刘憬坤从山西购买了一个宽12米、长10米、高6米的清代古戏台运回广州,后来放在现今荔湾区芳村1850创意园内某红木家具店内。他介绍,古戏台为当地一个家族所有,当时几兄弟正因财产分割不均而闹矛盾。他委托了一个本地人与老大商谈购买,最终打包买了一个戏台、一个亭子和一个长廊,总共花了30万元不到。随后他请上海的朋友带着专业人员拆除、包装盒运输。

    “迁回来的是木质的顶梁、柱子,相当于一个外壳。由于我在古建筑这方面很专业,很清楚流程。拆除前先录像拍照,再拆、编号、多层包装,运到广州后还改小了尺寸。”刘憬坤说,古戏台主要为了公司打响文化品牌,同时也作为广州京剧票友交流之用。据悉,每个月古戏台都有一至两场表演,最多时吸引了300个票友。如今这个古戏台已经不在1850创意园内。刘憬坤说,去年10月份他已经把古戏台拆除,搬到了上海。

    刘憬坤认为,在当前全国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的大环境下,古建筑异地迁移重建其实未尝不是一种保护,“很多地方民间和政府空置着历史建筑,也没有资金维护。若能迁移到广州恰有资金和技术去维护,为何不可?去年文物保护协会的人也因此找我谈过,我也带他们去中山的旧建筑交易市场,给他们展示古建筑迁移后保护的现状。”

    不过,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表示,如果迁移的老建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迁移行为或已涉嫌违反文物法规。另一方面,星河湾把戏台从北方移到南方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上,也是不明智之举。因为南方天气潮湿虫害较多,木建筑一般选用通透轻巧的杉木;山西气候干燥,其木建筑移到南方肯定会水土不服。但目前既然已经移了过来,要搬回去可能性已不大,只能通过上桐油、散湿的方式进行微调。


    1月22日,江苏临湖镇污防攻坚办在巡查中发现辖区内存在2家木制品加工、喷漆企业,车间内喷漆废气均未经过收集处理,直排外环境,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及居民生活。为此,镇污防攻坚办立即对属地村下达了督办通知。
    1月23日,镇污防攻坚办会同安监、市监、消防、环保等职能部门及相关村立即对涉事企业(作坊)开展了联合查处,对两家“散乱污”企业(作坊)实施了停电强制措施,对电箱、喷房等设备实施了查封,责令相关负责人限期整改。同时,镇污防攻坚办对厂房房东进行了约谈,发放并详细解读了《告全镇厂房出租业主书》,责令禁止引入新的“散乱污”企业(作坊)。
    阅读全文
  • 蔺明林

    晋作高古家具探析

    追根溯源

    :山西高古家具遗存原因分析(上)

    文、图/蔺明林编辑/吴少菊

    开栏的话

    目前学术界对家具的研究和探讨大多只围绕家具本身的造型、做工、年代等展开,事实上如果能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涉及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信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我们对古代家具的理解和认知将变得更全面而深刻。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只知其一难知其二:时下懂历史、地理的学者未必很懂家具,而长期搜罗家具的一线人员,虽然对家具的属地及风格有着极熟的把握,但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又不太了解,难于落实到书面传播出去为众人所知。

    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保中心的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员蔺明林先生,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与研究,认为山西境内是早期高古家具分布最多的地域。为此,他结合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追根溯源,展开对晋作高古家具的探讨与分析。

    人物名片

    蔺明林,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传统家具学专业,师从原明式家具学会会长、清华美院教授陈增弼。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保中心,为明式家具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艺术品评估专家。

    迄今为止,我们所见的大部分明代以前或者有宋元风格的早期高古家具,大都出自陕西以东的黄河沿线以及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沿线的那些历史文化名城,比如永济、芮城、灵宝、平陆、济源、洛阳、孟州、焦作、郑州、开封等地,再向北的濮阳、邯郸、邢台、南宫、正定等历史名城,包括胶州半岛一带,高古家具的身影也都时有发现,分布涉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多地。

    大同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内的供案,其造型与雕刻风格透着浓郁的辽代气息。

    虽然分布范围很大,但出现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山西境内,尤其是临汾、运城、晋城、长治一代或与其接壤的邻省部分区域。晋北大同一代亦有发现,而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集中在晋南以及晋东南区域。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绝不是偶然,肯定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经过长期的反复思索,结合对当地的考察以及对历史地理的分析查阅,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找出答案,希望读者也能从中有所体悟。

    供案局部雕刻的早期飞天人物

    自然环境较为封闭,形成一定保护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考察分析家具的历史发展,也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地理条件下进行。注意地理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对山西家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和正确的认识。

    (一)人口流动少,家具制式变化缓慢

    山西是一个夹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高原地带,辖区山峦起伏,沟壑众多,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且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交通比较闭塞。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在高原中部,分布着一列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把山西高原斜截为二,东西两侧为山地和高原,使山西的地貌截面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型,地势两边高,河床低。所以历来山西遭受自然灾害较少,更少有大量难民逃荒的现象。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流动较少,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家具的制式因而能在某一些区域代代相传,变化缓慢。

    也正是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每当分裂或战乱时期,山西往往成为北部中国的战略要地或政治中心,因而既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也成为大批难民的庇护所,从而出现一个经济相当繁荣的阶段。”(葛剑雄《家山何止大槐树》)所以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屡遭兵燹荒疫之时,山西基本上没有遭受战乱之苦,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旱、蝗、疫,而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再加上外省难民大量流入,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一千人,河北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三千人,山西人口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四人,可见山西人口比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山西南禅寺大殿,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

    自然环境的条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但也促成了社会的稳定和人口的繁荣,进而催生建筑与家具制造业的繁荣与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造成高古家具在山西遗存较多的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

    (二)适合木建筑留存,庇护家具

    下面我们再着重从建筑遗存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为何要分析建筑而不是家具?因为家具依附于建筑,古建筑遗存多,家具留存的概率自然就高。建筑的完好保存是家具能够延续生命的重要条件,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古建筑遭到损毁或坍塌势必导致内部家具的损毁或流离失所,即便随人迁移到新的环境,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大大增加,或被置于恶劣的环境,或被不当使用等等,这样就很可能在数年后走向消亡。

    山西省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再加上地形地势的原因,很适合木建筑存留。而家具自始就与建筑相伴而生,因此一些远至宋辽金元的家具都能幸存下来,而明早期的家具更是在这些建筑内时有发现。在概念上我们也可以把一座建筑看成一件巨大的家具,而一件家具也可视为一座精巧的建筑。

    山西省地势图

    最新的统计显示,山西境内的古建筑有2.8万处,其中元代及以前的地面古建近400座,占到全国总数的80%以上,比另外30个省总和的4倍还要多。而实际上山西高古家具的分布与图中古建的分布契合度很高,大部分都在晋南和晋东南一带(有关山西高古家具的分布区域笔者将另行论述,故这里不做介绍)。中国现存可考的最古木构建筑唐代南禅寺大殿在山西,最大的单体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也在山西,而最古最高大的辽代应县木塔也在山西。

    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之古建筑

    合理的设计和坚实结构固然是这些建筑能历尽千年而不倒的重要原因,但不能不说山西的整个地形地貌和大环境气候也为古建筑的保存创造了先天优越的条件。而古建筑尤其是寺庙建筑的完整保存恰恰成为了古家具的庇护所,使大量宋元风格的家具得以流传至今。

    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少有战乱破坏

    在历史上国家大环境风云巨变的时期,山西地区的政治环境也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是为何很多古建筑连同其内部的家具等没有遭到劫难而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由于唐朝始于龙城太原,其北都也设在此,所以在那个时期,山西地区社会较为平静并无大的波澜。五代时期,山西境内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短短的五十余年,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这也是为何目前我们在山西境内所能见到的地面文化遗存几乎到了宋辽就戛然而止,而再稍早前的唐五代时期地面遗存却很鲜见的原因所在。

    北宋时,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兵分两路,大举伐辽,揭开了宋辽交战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雍熙之战,以宋太宗惨败告终。战后,辽仍占有山西境内云、应、寰、朔四州,其后虽有多次南下侵扰,但在山西境内与宋形成相峙格局,社会生活基本稳定,直至辽亡未变。自契丹正式接受石敬瑭所献燕云十六州,至保大五年(112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在应州被金将完颜娄室俘获辽亡,契丹统治山西北部地区算来长达187年。

    金代统治山西的一百二三十年间,大同为西京,自绍兴和议(1141年)后100多年的和平,给双方都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稳定确保了大量建筑和室内家具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长期保留下去。

    山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之元及以前早期木构

    元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水旱蝗疫连年不断,而邻省的战事很少波及山西。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不但没有水灾蝗灾,反倒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正是由于自宋以来山西大的战乱少有发生,加上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和封闭,虽偶有战争,破坏性和波及面也不大,一些“角落”中的古建及内部的家具仍会得以完好的保存。尤其是战争往往不会对寺庙宫观这种地处偏僻、远离喧嚣的神圣之地造成破坏,这是大量寺庙内的家具器物等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风格一旦形成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内,即便改朝换代,其制作风格也可能会在这一地区被仿照,依样复制延续下去,鲜有改变或者改变很慢。

    此外,在近现代历史上山西地区的战乱很少,也是促成高古晋作家具保存下来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彼时国土遭到外强铁蹄的践踏,一些重要的大城市都未能幸免。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多发生在沿海省份,山西地处内陆,前期只是出人出力支援战斗,战火并未波及这里。

    1911年在阎锡山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后,掌管了山西38载,其实行的是韬光养晦、保境安民政策,且多次拒绝参加军阀混战,使山西维持了数年的和平与安定。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军阀混战的那个风云岁月,阎锡山的政策也是众多古建筑保存下来的积极因素。在动荡的地区创造出一片相对安静的土地,这是众多古建以及建筑内的家具得以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我们亦不能忽视。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3月2日,恩施市开展全市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加工木材行为,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该市木材流通管理。

    据悉,本次活动从3月1日起持续一个月。成立了专项行动小组,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

    此次活动主要清理检查2016年已核发《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单位是否依法办理了环评手续,环保是否达标,有无合法的固定经营加工场所,是否属于“两违”建筑,是否符合规划、消防、安全生产要求等。

    在当天的整改活动中,由市直各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检查了位于该市六角亭辖区的多家木材加工厂,对两家未达标及无证经营的加工厂进行了处罚,林业局没收其违规木材,市供电部门停止其生产供电,市“两违”办对违章违规建筑进行测量并拆除了违规设施设备。

    通过开展专项整顿行动,恩施市将有效地打击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增强相关企业和经营户的法制观念,进一步规范辖区木材经营加工活动,从而有效治理该市木材加工现状,促进木材加工企业规范有序发展。

    (来源:恩施晚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