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消保委要求:全市所有家具销售需明示材质\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
详细内容

上海市消保委要求:全市所有家具销售需明示材质\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

时间:2020-10-11     人气:750     来源:     作者:
概述:据《劳动报》报道,记者昨天从市消保委了解到,即日起,市消保委家具专业办已要求全市所有家具商场、家居建材类展销会现场的显著位置,都必须张贴消费提示,并要求商家明示家具的相关材质。“购买家具,特别是实木家具,产品的型号、规格、品牌都是消费者所关......

据《劳动报》报道,记者昨天从市消保委了解到,即日起,市消保委家具专业办已要求全市所有家具商场、家居建材类展销会现场的显著位置,都必须张贴消费提示,并要求商家明示家具的相关材质。

“购买家具,特别是实木家具,产品的型号、规格、品牌都是消费者所关注的,而产品质量本身往往容易被忽视。”市消保委家具专业办副秘书长王伟斌告诉记者,今年3·15以来,仅家具办接到的相关家具类质量投诉就达到20多起。

记者注意到,前、昨两天市消保委家具办已在沪上金海马家居、金上海家具城、上海家具厂有限公司等5大家具商场张贴绿色“消费提示”牌,要求家具销售商家在消费者选购实木家具时,应明示相应材质。

“在各大家具商场的服务台前、特别是实木家具的展示区前等一系列显著位置,都必须张贴。同时也提醒消费者,能够明确家具材质、避免纠纷。”王伟斌表示,从即日起至未来一周,将在全市所有家具商场以及家居建材类展销会上,都统一张贴相关消费提示,数量总计逾500张。

市消保委专业办提醒指出,除了家具商场销售外,各类以家具、家居建材为主的展销会看似价格低廉,但却暗藏材质名不副实、夸大宣传和标签标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家具产品时,应及时与商家签订《上海家具买卖合同》或《上海家具定做合同》,注明家具品名、型号、材质、件数、交货时间及违约责任等相关信息。考虑到家具展销会的短期特点,合同订立后,建议加盖展销会主办单位公章。无法签订合同的,消费者应要求商家在订货单或发票上标明家具的品名、型号及主辅材料等信息。购买家具时,消费者应主动索要发票等有效购物凭证,以便权益受到侵害时,作为维权的依据。同时,应向商家索取《家具使用说明书》。

此外,实木家具按制作材质的不同,价格差异较大,各种“团购价”、“市场价”、“展销价”、“惊爆价”夺人眼球,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对“零甲醛”、“零污染”和以“质量环保”等非国家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铜牌、奖状等夸大、不实的宣传,必须“擦亮眼”,切莫轻信。

(来源:东方网)


《角斗》《天籁》《山林睦歌》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雕塑动物重技更重情

欣赏虞定良的黄杨木动物雕刻,能感受到他非常鲜明的风格:造型上,在准确和夸张之间自由游走;技法上,融汇石雕、根雕、象牙雕,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内涵上,在熟悉的动物题材与当代理念之间找到结合点,表现当代生活。因此虞定良雕刻的牛、马、鹿、羊栩栩如生,构建的山、坡、峰、峦险峻峥嵘,加上不同的构思立意,构成他神奇诡秘的动物世界。采访中,他感叹,材料是先天的,是有生命的,创作是后天的,是用我们的手艺来符合材料的愿望,但现在许多人把两者的关系颠倒了、割裂了、分离了。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刘丽琴

独辟蹊径钟情动物雕刻

虞定良出生在木雕艺术之家,父亲是乐清黄杨木雕大家,曾担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子承父业,虞定良和哥哥虞金顺顺理成章地走上雕刻艺术之路。之后,兄弟俩先后评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门两大师”还成就了一段佳话。与父兄不同的是,父亲和哥哥都擅长和从事人物雕刻,虞定良却在动物雕刻上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在他的雕刀之下,飞奔的骏马、角斗的野牛、驯良的小鹿、健壮的大熊、机灵的猴子……无不栩栩如生。

谈及“为动物雕塑”的艺术缘起,虞定良说:“当年,我哥哥进黄杨木雕厂从事人物雕刻,我则去学了石雕。石雕的特色是因材施艺,以山水花鸟为主,倚重镂雕技巧。1969年,哥哥入伍,我顶哥哥的职进了木雕厂,开始将石雕中的山水花鸟、动物题材及镂雕技法与黄杨木雕相结合。”

此外,对动物雕塑的兴趣,还源于他喜欢和动物亲近的天性,“小时候父亲就对我进行一些基础训练,经常要我做泥人。可我却常趁父亲不在时捏动物。动物有灵性和情感,我喜欢它们的真实和纯净。我要通过动物来体现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正因为对动物的这份“人性化”理解,虞定良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那时,我白天完成厂里的工作任务,晚上雕动物,借到一本资料就陶醉其中,不可自拔。”他说。

偏爱雕牛与小品情调拉开距离

然而,在资料匮乏的年代,通过看文字、图片,学习到的还是感性的东西,而且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也迥异于现代的美学观念,限制了创作。真正使虞定良在动物雕刻的艺术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老师是动物雕塑艺术家周庆鼎教授。

虞定良回忆说:“1978年,我在一次动物写生培训中接触到周庆鼎教授。周教授看了我的泥稿《奔马》后,兴奋得连声说:‘捏得好,我要把它作为这次培训班的成绩带回美院去,让美院的学生们看看,一位年轻的民间艺人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此后,周教授经常提醒我,做动物素材,你的老师是动物,要多接触动物,去感受、了解动物,要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去研究再研究。”

这次简短的培训,令虞定良受益终生。培训结束后,他就开始了新的构思。1984年,黄杨木雕作品《角斗》,表现两头野牛角斗的场面,居上坡的倚地势之利,锐不可当;处下坡的拼勇猛之躯,力挽劣势。头拱角顶之间,力量的拼搏、意志的抗衡都在刹那间定格,一改黄杨木雕精巧柔美的传统风格,以硕大的造型、粗犷的刀法、豪放的气势,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此后,虞定良更是佳作频出,《大地》、《父子情》、《奔》、《朝阳》、《羊群》、《吉象》、《珠穆朗玛》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众多精品力作中,虞定良表现出了对“牛”的宠爱。在《大地》中,他以娴熟的圆雕技艺,刻画一头奋进不已而又脚踏实地的耕牛形象。作品以三角形山体为主要结构来雕牛,刀功开合有法、起伏有致,并借鉴中国山水画的线条来刻划牛体身上的褶皱,不仅形式感强,而且强化了它本身的力度,融凌厉与圆润于一体;在《珠穆朗玛》中,他则以西藏特有的牦牛为形象,试图通过山与牛浑然一体的概括,展示天地造化之伟大、之纯洁。

确实,与一些小巧的案头摆设相比,虞定良雕刀下的动物常常被放置在大自然的情境中,意境深邃又富有韵味。本来以动物题材来表现当代生活难度很大,但虞定良通过巧妙的创意和设计总能找到当代理念与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之间的结合点。比如《大山情》系列作品8件,分别以狮、鹿、马、熊、象、猴等多种动物在不同境况下的生存状态,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呼唤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与牧歌式的小品情调拉开距离,虞定良在木雕动物造型的探索上,开创出更见内在品位和视觉审美的独特风格。

虞定良:

对话

雕刻动物难在结构准确

广州日报:有人说,看人物雕刻的诀窍是看脸和手,那么,动物雕刻的难点又在哪里?

虞定良:传统人物雕刻,人都是穿着衣服的,要靠裸露部分的脸和手表现动态和神韵,其结构是否准确,神情是否自然和生动,最考作者的功力。所以,没有衣服遮盖的人物裸体造型和表现是最难的。而动物就好像“人物裸体”,除了肌肉,它的皮毛,包括每根筋节,都必须结构准确。民间工艺中动物题材很多,但专长做动物的人比较少,就是受限于结构和基本功的问题。结构的问题解决不了,很多东西就没有办法做。

广州日报:您的木雕作品,不仅将动物雕刻得栩栩如生,而且很多都是大型的群雕,加上衬托动物的峰峦叠嶂、花草树木,显得更有气势。这样的作品比单个人物或动物的小品作品更难吧?

虞定良:传统的黄杨木雕主要采用圆雕,多是小品之作,放在案头摆设。但我做的主题性大型作品,一件材料就两三百斤,做成群雕,就需要在构思、立意的时候设计情感和主题,考虑疏与密、开与合的关系,考虑视野,考虑作品的高度和观看的距离的关系,此外,镂雕和圆雕的结合还要考虑透视光线的层次感。

只有在所有的关系都思考成熟后,我才会出泥稿,再去雕琢。好的材料来之不易,必须理解透了这个材料才能动刀,我“放”材料最长的时间是17年,不去动它。

广州日报:就“理解材料”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虞定良:材料是先天的,它们的生命比人长,像黄杨木的树根是几百上千年,每个根、藤都有生命;作者要发现材料的美,这是后天的,所谓创作是后天符合于先天,是我符合于材料,而非材料符合于我,是用我们的手艺来符合材料本身的愿望,而非把我们的手艺强加于它之上。现在很多做木雕的人,一开始就搞错了,把手艺和材料本身的生命分离、割裂了。

我曾遇到这样一块材料,整个树根弯成180度,有些地方几乎断掉,只有丝丝缕缕的连接。这块材料让我立即联想到大自然的灾难,比如龙卷风、火山爆发等造型,于是我在创作时就“符合于”它,做了几只动物,它们好像看到了自然灾难的来临,惊恐大叫,而小动物则紧紧偎依着母亲。其他部分,我就保留了原状,看上去像是台风来临的样子。

广州日报:既要造型准确又要艺术变形,其中的“度”如何把握?

虞定良:艺术品不是自然的重复,更不是生活的再版,而是作者心中认知的幻化与物化,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和动物,独特展现出来,这是精神的创造。比如我的作品《珠穆朗玛》,初看是一座崛起的山峰,细看却是一头躬背的卧牛。这里牦牛的造型就用了夸张的手法,牦牛身上的毛拖到了地上,像雪山的融化,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没有艺术感觉的话是做不好的。艺术形象比生活的原形更概括、更提炼、更典型,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恪守“师造化,夺天工”这一艺术规律。“师造化”必须尊重客观事物,要做到“无我”;而“夺天工”必须做到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关键要做到“有我”。

原作最用心复制品也有价值

广州日报:收藏黄杨木雕,是否也有原作和复制品的区别?

虞定良:我自己也会复制成名作品,但基于手工雕刻的属性,数量不可能很大。对于这样的复制品,我想说的是,第一件作品肯定是最用心的,但后来的复制品,具体到用刀和线条中,也很灵活,每一笔都是有变化的,其艺术价值仍然很高。这就是手工的意义。

不过,有些数量很大的雕刻作品,就要注意是不是机器雕刻的。包括我们现在的红木家具也一样,上边的图案如果用机器、电脑雕刻制作,能够批量生产,其收藏价值就下降了。

广州日报:如何甄别机器雕刻与手工雕刻的作品?

虞定良:行内人可以轻易分辨出来,普通人则要细致观察。收藏黄杨木雕,首先看材质美不美,有没有结疤、裂缝,做工、手感如何;其次,观察作品的细部,重点看角落、弧度,纯手工雕刻会留下作者对刀的感觉,手工雕刻因形造式,手法灵活,线条流畅,而机器做出来的则非常均匀,比较呆板。

大家简介

虞定良,1950年生,浙江省乐清市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杨木雕作品《角斗》、《大地》分别荣获中国轻工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希望杯);《珠穆朗玛》、《大山情》、《走进阳光》等多件作品均获得国家级金奖以及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木雕艺术馆等收藏。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10月17日,上海市质监局官网发布2018年上海市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近期,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和销售的人造板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本次抽查了55批次产品,经检验,不合格2批次。

    本次监督抽查检验依据为GB18580-201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T5849-2006《细木工板》、GB/T9846-2015《普通胶合板》、GB/T15104-2006《装饰单板贴面人造板》、GB/T11718-2009《中密度纤维板》、GB/T4897-2015《刨花板》、GB/T15102-2006《浸渍胶膜纸饰面人造板》等国家标准及相关标准和《上海市人造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技术规范》要求,对产品的下列项目进行了检测:含水率、静曲强度、横向静曲强度、内结合强度、浸渍剥离性能、表面胶合强度、胶合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握螺钉力、表面耐磨、表面耐污染腐蚀、表面耐龟裂、甲醛释放量。

    本次抽查发现有1批次产品的安全性指标不合格,涉及的不合格项目有:甲醛释放量;另有1批次产品的表面耐磨指标不合格。

    表面耐磨是衡量人造板外观、使用耐久性的重要指标,表面耐磨不合格的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表面磨损,轻者影响外观,重者影响使用,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甲醛对人体危害极大,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使细胞中的蛋白质凝固变性,抑止细胞机能。200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甲醛列为致癌物质。甲醛释放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从十几年前,每斤只有两三元,到2012年最好的原料卖到两三万元,红木投资演绎了一则惊人的财富神话。随着原材料日益稀缺,业内专家指出,精品红木的升值空间仍然值得期待。

    高端货一木难求

    “以前海南黄花梨(红木中的一种)都是论吨卖,现在则要论斤称。十年涨万倍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普遍涨千倍肯定是有的。”海南国盛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名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的红木家具市场虽然比2012年的最高峰期有所回落,但是一些精品红木调整的幅度很有限。

    近几年火爆的红木市场让早期从业的商家与家具购买者,均获得了巨额收益。吴名光曾做食品行业,2007年才开始销售海南黄花梨,正是从这一年起“海黄”价格拉开了暴涨的大幕。他坦言,自己的财富积累速度超过之前做食品同行的十倍。“做红木交易这行的人有个习惯:真正好的东西都舍不得出手,虽然短期内可以实现不菲的收益,但是在这个市场上很可能再也找不回这么好的东西。”

    近日,全球红木家具市场因为一纸新规再掀波澜:作为红木家具主要原木材的大红酸枝等5种木材,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从6月12日起,需要许可证方能从原产国出口进行国际贸易。随着原产国将红木出口之门越关越小,而国内种植的红木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成材,吴名光相信,原料的枯竭势必导致高端红木价格保持坚挺。

    红木投资门道多

    面对红木的惊人涨势,很多投资者禁不住跃跃欲试。如何才能在投资红木方面少走弯路呢?

    蒋学顺是“首届当代中国红木家具精品拍卖会”负责人,他已经为本周末举行的这场拍卖会征集到200多件高端红木制品。蒋学顺指着一对估价为600万元、名师制作的黄花梨大柜对记者说,“投资红木家具要选择大师作品。在这一行业,被公认为大师的仅有二十多人。”

    近两年,随着价格飙升,一些古怪的市场现象让有意投资红木者有点雾里看花,难辨方向:一些中低端红木家具和造假行为把红木家具市场搅成迷局。蒋学顺说,通过拍卖会,首先家具的质量可以得到保障。同时,起拍价都会低于市场价格,投资者也许会有“捡漏儿”的机会。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与金融对接已不是新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说,在国外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艺术的赞助、收藏、经营传统由来已久。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购买具有增长潜力的艺术品,作为银行自己的投资或收藏;二是将艺术品交易纳入到其私人银行业务和财富管理计划之中,作为代客理财业务。

    而现在国内银行服务高端客户的领域已经延伸到红木投资领域。蒋学顺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一两家银行愿意为红木家具的竞拍者提供贷款服务。

    阅读全文
  • □书隐楼内,只见这座蕴含上海历史的老屋已破旧不堪,楼内木雕、石雕装饰却依然精美。本版图片/晨报记者肖允实习生朱诗尧

    □晨报记者王亦菲实习生王珍妮

    说起上海老城厢园林建筑,首先想到的是豫园。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距离豫园不到2公里的一片低矮的老房子中,隐藏着与豫园历史同样悠久的一栋清朝私家住宅:书隐楼。

    近日,摄影师周全拍摄的一组书隐楼照片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照片中,这栋市级文物保护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风雨飘零之感。

    这个被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视作“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缘何会成为“风雨楼”呢?书隐楼保护困境的背后,又有哪些现实的困难?

    摄影师惋惜:记录下残缺的世外桃源

    周全是一名“90后”自由摄影师,从小在上海的老弄堂长大,有着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相约去拍摄一些老建筑,朋友喜欢拍摄老弄堂,我比较喜欢拍摄老城厢的变迁。”

    他听说黄浦区天灯弄附近有座老宅书隐楼,就去一探究竟。不巧的是,他去的当天,屋主并不在家。此后两周时间内,周全接连拜访了3次,都吃了闭门羹。

    9月21日下午,周全再次来到了书隐楼。这次,他运气不错。屋主郭阿姨刚好有朋友来访,得知周全的来意后,允许他进入参观、拍摄。

    “我当时就被这个宅子迷住了。”站在偌大的天井中,环绕着他的是四面高达12米的围墙。有别于一般江南别院的小楼。书隐楼有两层,曲径通幽。

    “尽管很破旧,但随地堆放的石材、拆卸下来的木板都透露出一股历史的味道。”周全迫不及待地按下快门。

    随着参观的深入,周全的情绪从最初的赞叹转化成了惋惜。“二楼基本损坏,还有一处厢房塌了。为什么这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不能好好保护起来?

    周全希望这些照片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快能将书隐楼保护、修缮起来,这是一处残缺的世外桃源。”

    记者探访:正厅破败难辨旧时繁华

    绕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小弄,拐了七八个弯,记者终于找到了这座藏在闹市中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从天灯弄的大门望去,棕色的大门和附近老宅没什么区别,只有门口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彰彰显它的特殊地位。

    书隐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的副总编修、与纪晓岚齐名的榜眼沈初所建,光绪七年(1881年),由商贾郭家(注: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此后一直为郭氏私宅,至今已经六代。解放后一度改为工厂,改革开放初,书隐楼重归郭家。

    郭阿姨给记者开了门。她今年60多岁,是上任屋主郭俊伦先生的女儿。

    踏入书隐楼,木门后的老宅破旧程度更甚照片。走道上,原本的六角古井已被封闭,船舫、花厅也都面目全非。正厅内部用大腿粗的柱子撑着,防止其坍塌。

    “2002年的时候,台风登陆上海,西厢房就倒塌了。”郭阿姨说,与西厢房连着的女眷楼和专供家族女性看戏的戏台也受到牵连,有倾倒之虞,相连的风火墙呈现S形,摇摇欲坠,“后来文物部门来做了加固,正厅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不过,精美的雕刻,依稀可见往日的风采。“你仔细看,每个圆圈里面的图案都是不一样的。”郭阿姨指着看似普通的木雕大门说,“这都是纯手工雕刻的,所有接缝处都是木制。不过很多都因为年久、泡水都烂光了。”

    最具特色的是书隐楼门楼砖雕,门坊上刻着“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两侧分别是“穆王朝见西王母”图、“老子骑牛出函谷关”图景。楼门东西两侧厅墙上,各有一块镂空立体雕刻的砖雕屏风。“东侧是福禄寿三星祝寿,西侧则是八仙游山图。”郭阿姨说,砖雕难度远比石雕大得多。

    “十多年前,二楼楼板就烂掉了,我走着走着,突然楼板穿了,我一下子掉到了一楼。”郭阿姨指着地上一块开裂的地砖说,“这就是那时候被我坐裂的。”

    记者离开时,郭阿姨抱起那只一直盯着水缸内红鲤鱼的母猫,坐在了原本是花园的天井里。闲暇时,她和朋友会在这里切磋球艺。“12米的围墙一砌,一点风都没,打羽毛球再合适不过。”在一旁厅堂的木桌上,放着积满灰的第一代老式电视机和一副半旧不新的羽毛球拍。

    [书隐楼何以落魄到如此境地?]

    产权复杂:归属20余人,郭家曾开价2亿

    “每年都会出资几十万元对书隐楼进行修补,比如除杂草,台风季节还有专门施工队去加固横梁等。但比起彻底修缮需要的上千万资金,这笔费用根本抵挡不住书隐楼的日渐破落。”市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实际上相关部门曾多次想购买书隐楼,提出过房屋置换、经济补偿等方式,使书隐楼产权归国家,由国家出资维护。但因书隐楼产权人分散,且大多在国外,家族成员又有意见分歧,加之对出售价格估价不一致等因素,出售方案始终未能通过。

    郭俊伦去世后,他的子女分为6房,陆续移居海外。现在书隐楼内仅有郭阿姨一人居住。第三代家族成员多达数十人,都在国外,联系不便,令书隐楼产权问题愈来愈复杂。

    “我只是二十多分之一的屋主,不能做决定。”郭阿姨坦承。据悉,2012年底,曾有一家民企联系郭家开出1.2亿元收购价格,但被拒绝。郭家喊出的收购价格也从3000万元跳到2亿元。

    文物部门:若没每年小修小补,更加破败

    “书隐楼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毕竟这种楼在上海是独一无二。但是资金动辄就需上千万元,上海一年的文物补贴也就这么多,不可能全部都拿去修这个楼。中国传统的民居都是木质的,损耗确实厉害。如果不是政府这些年不断小修小补,可能更加破败。”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说。

    那为何不能由政府全额出资修缮呢?

    “政府出资维修,而房屋产权仍属于个人,也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书隐楼产权不属国家,如此大的支出,为修一栋私人住宅,立项时就难以通过。”该工作人员表示,产权人无力承担,政府也会给予一定帮助,但并不是全部。

    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古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看来,书隐楼的文物价值在于它是目前清代留存下来最完整的民居,它里面的雕花,花色都十分精美,可惜很多都已经破坏了,“重要历史建筑不应受到产权局限,必要时可通过腾迁置换或将一定年限的使用权拍卖,筹集的资金可解决征收补偿费用。国外就规定,房子需要修缮而屋主又不修,政府就强制修,然后从屋主银行账上扣款,当然政府也会提供很大的补助。”

    那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证实,国外确实有类似规定,个人出资维修后,政府会在个人税收等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房子可能会被拍卖,但目前国内尚无此规定。

    (原标题:市级文物保护建筑书隐楼成“风雨楼”)


    近期,东北木材市场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多数材种持续维持弱势运行的格局,其中如椴木、桦木等,出货量均较为疲软,行情震荡。
    有商家表示,近两年来椴木遭受重创,市场需求量几乎呈现断崖式下滑,商家积压的货源迟迟难以有效消耗,不少商家从2013年进购的货源至今还未完全消耗,足以可见的低迷。目前广东市场椴木长2—4m、厚2.2—2.5m、统材报价2200—2500元/立方米;桦木长2—4m、厚5cm、统材报价2200—2400元/立方米。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