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结构重新受到青睐\木材运输管理是防止非法采伐木材进入流通流域的重要措施
详细内容

木结构重新受到青睐\木材运输管理是防止非法采伐木材进入流通流域的重要措施

时间:2020-10-11     人气:1222     来源:     作者:
概述:“大体量木材”(masstimbers)的前途几乎不可限量。政府部门的森林经营者似乎终于认识到更有效地管理公有森林的重要性。然而,除了管理之外,创新可以为木材在建筑方面提供新的用途。其中之一是“高大木材设计”中使用的“大体量木材”。换句话说......
“大体量木材”(masstimbers)的前途几乎不可限量。

政府部门的森林经营者似乎终于认识到更有效地管理公有森林的重要性。然而,除了管理之外,创新可以为木材在建筑方面提供新的用途。其中之一是“高大木材设计”中使用的“大体量木材”。

换句话说,木结构重新受到青睐。木材被认为是一层或两层的家庭建筑等比较小的建筑的优良建材。

西班牙塞维利亚的MetropolParasol这样的尖端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使用的是由聚氨酯涂层制成的层压木材,可以保护其免受天气影响。

比较大型的木建筑材料,例如由俄勒冈州Johnson木材公司(DRJohnsonLumberCo.)制造的交叉层积材(CLT)和俄勒冈州莱昂斯(Lyons)的Freres木材公司制造的“大型胶合板”等材料的问世,为建筑师和工程师提供了几年前还不可想象能实现的建筑形式存在的可能性。

更好地管理森林,加之以创新的产品、设计和结构,木材行业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


木材运输管理是依法维护正常的木材运输秩序,防止非法采伐的木材进入流通流域的重要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从林区运出非国家统一调拨的木材,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重点林区的木材运输证,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发其他木材运输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发。对于没有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对货主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价款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对于申请木材运输证,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文件:
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其他合法来源证明
检疫证明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木材买来以后,红木家具工厂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使用材料,包括开料、配料、补料等,这些工序介于家具设计图纸完成和家具开榫、组装、打磨之前。有经验的工厂会特别注重材料使用与搭配,并在操作中形成一套“规范”,做到木料的充分使用。相反,木料拿来就用、缺乏规划的工厂,往往会剩下许多短料,耗费更多的木头。
    在红木家具工厂,每一锯锯下去的,就可能是成千上万的成本。经验丰富的下料师傅,并不仅仅是干的年头长,而是能够在减少用料失误的前提下,让“木尽其材”,充分利用好每一块木头。
    一些优秀的下料师傅几乎对每一根木头了如指掌,知道从哪儿下锯、怎样选料,还对每一款家具的设计、结构、工艺都有深入研究。在头脑中,他们有一个熟悉的“框架”,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为了减少用料失误,负责下料的师傅,应该提前明确了解家具的用材特点,包括款式、结构、造型上对木料有何要求等,之后再去有目的地锯料、选料。
    通常情况下,用料环节从木头买回来,在工厂卸车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步就是将木头分好类。分类时,当然要根据木头的种类、新料与老料情况,但还要参照木头的长度、直径,大小以及优劣情况。其好处是,选料时能够十分快捷地找到所需尺寸的木头,而不至于费事儿。其次,开料的尺寸,如厚薄、长短、宽窄,都是根据家具设计图纸来定的,所以要尽早研究图纸。开料师傅除了掌握机器的操作技术之外,还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长料不能锯短的,宽料不能锯窄的”。也就是说,非特殊情况下,开料只从木头的厚度上锯切。在一些要求严格的工厂,长料锯短用,宽料锯窄用,属于非常严重的失误。
    开料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一根木头锯成板材以后,要恢复到木头原来的层次叠放、打包,不能乱了顺序。特别是顶箱柜门板、桌案椅面板用料时,讲究独板或者同一根木头拼的板,要求颜色、花纹一致,开料后的板材就必须原样叠放。再次,选料也要有顺序、有主次。在将板材拿来画线、锯切、刨削处理之前,要依照家具设计图纸,从好料下到次料,从长料下到短料,从宽料下到窄料。在保证家具所需的材质、长度、宽度之后,最后来搭配短料、窄料、次料。例如,一款大红酸枝的宝座沙发,靠头、靠板、面子板、扶手板,选料时必须是首先考虑的,其次再考虑腿脚、束腰、各种短枨等。
    俗话说,“短铁匠,长木匠”。料配好了以后,画线、锯切、刨削,都要尽量留足了料,宁可长,不可短,充分利用板材。如果不得不截短或者裁窄,就要考虑好剩下那部分怎么用、用在哪儿。如长度30厘米左右的该怎么截,或者宽度2厘米左右的该如何用,等等,只有综合考虑,这些边角料才能不被浪费掉。
    这样看来,为一款家具选料,并不是所有部件用材都准备好了以后再加工,而是将主要部分的料配好以后,剩下的再做补充。选料做到了主次分明,先后有序,就能“木尽其材”了。一旦家具生产中出现了失误,或者小料不够用了,再从分好类的木头堆里寻找、补料,工作量也不是很大。总之,在使用材料环节中,从木头分类,到开料、选料、补料,有一个“规范”的操作,不仅减少了失误、返工、费料现象,关键是能做出好家具来。

    很多消费者反应,家里购买的南京防腐木地板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变形和裂纹的现象。这是因为防腐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同侧面接触的外界环境条件差别较大,防腐木内部水分在不同表面向外界散失的速度的差别也非常大,造成木材表面积在不同位置的变化程度不同。所以自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变形和裂纹。

    另一方面户外环境是一个自然的环境,适量的变形和裂纹只要不影响总体的感觉和功能,反而与外界环境更加和谐统一,形成舒适而自然的直观感觉。由于户外木材的应用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有些客户会习惯性的套用对室内木制家具的标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防腐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表裂、内裂、端裂。表裂主要是由于介质温度太高、湿度低等原因造成。如要避免应及时调整干燥基准,降低干球温度,提高湿度,必要时可做表面喷蒸处理。内裂一般发生在干燥的后期阶段,是由于木材表面硬化严重,内部所受的拉应力大于防腐木材的横纹抗拉强度时发生的。要防止,应在干燥过程中多进行调湿处理,降低后期温度,或干燥前将防腐木材进行改性处理。防止端裂在装堆时,最外端的一根隔条外侧面一定要和木材的端面在一个平面上,以减少木材端部水分的蒸发面积。

    阅读全文
  • 木材正在取代钢铁和混凝土成为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建筑材料,建筑师对木制建筑的可持续性、质量和施工速度大加赞赏。
    新型的工程木材与普通木材相比其强度和稳定性都好得多,所以建筑师可以用这些新型木材建造更大、更高的摩天大楼。英国的一位建筑师认为木材的时代已经开始。现在的木结构建筑施工速度快、精度高、格局美、感觉好,而且非常结实和坚固。这些建筑所使用的新一代建材就是交叉层积材()。
    伦敦一家建材公司的老板认为交叉层积材是建筑材料的未来,从环境、施工速度、材料重量和结构方面看,它与钢铁、混凝土或砖石相比有明显的优势。17世纪是石头的时代、18世纪砖的时代、19世纪是钢铁的时代,20世纪是混凝土的时代,而21世纪将是木材的时代。随着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视,木材已经成为可以向钢铁和混凝土提出挑战的建筑材料。
    木结构建筑的一个最新成果是CLT混合系统,也就是将工程木材与钢铁构件结合使用。由于可以做出复杂的形状,所以这样的建材日益得到普及使用。专家认为现在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不在于材料的限制,而在于建筑行业对此缺乏经验。
    对于木结构建筑新时代来说,最大的阻力是偏见。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不少的木结构建筑,但是人们在混凝土和木材之间往往还是选择前者。甚至银行在提供按揭时也会选择混凝土建筑,认为木结构建筑的风险比较大。
    人们对于大型木结构建筑最担心的是消防安全问题。很多国家因此对木结构建筑的高度有所限制。针对这种担心,芬兰在建造该国最高的木结构大楼时,将所用的全部CLT结构外部都覆盖了防火涂料。这种木结构建筑的消防安全性比同样的混凝土建筑要高50倍。现在需要做的是考虑CLT未来的发展潜力,研究胶合剂的替代品。

    焦点观察

    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政府职责,厘清居民义务,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才不愧对祖先留下的民族记忆

    张枫逸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日晚上,香港演员成龙连发四条微博,表示正在考虑把他20年前收藏的十间古建筑中的四间送出国门,捐赠给一所新加坡大学做教学之用。并且表示,“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栋也捐给他们”。(4月7日中国广播网)

    消息一出,争议四起,除了粉丝们不顾一切的支持外,更多冷静的网友希望成龙能够慎重考虑。这让我们看到了网友朴素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意识。当四间古建筑来到国境线前,许多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疾呼让中国的建筑瑰宝留在中国。不过,在关注这四间古建筑命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当下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反思,让众多瑰宝不仅能够留下,而且绽放光彩。

    倒卖和损毁,是许多古建筑面临的两大宿命。在以徽雕古建筑闻名的皖南地区,许多人靠贩运“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发了财。黄山市休宁县一座具有代表意义的徽派民居:“荫余堂”,甚至被拆下成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后,漂洋过海运至美国重建。一位从事徽学研究的权威人士估计,从建国初期至今,皖南古建筑材料的流失总量足可以再建一个“宏村”。

    还有很多古建筑,没有倒在文物贩子手中,却因为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而倒下。山东汉子唐大华先后六次走进山西,行程9000余公里,为腐朽将倾的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奔走呼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的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古建筑保护的尴尬,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违法成本过低。《文物保护法》对于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罚款上限是五十万元,与巨大经济利益相比,区区几十万元的罚款可谓“罚酒三杯”,怎能扼住伸向古建筑的黑手?

    其次,人力物力不足。目前,全国县级及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专门文物行政部门的仅有1/4左右,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平均每县不足3人。文物执法机构不健全的另一面,是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缺乏重视。以山西晋城市为例,过去六年财政收入增加了三四倍,却始终没有增加对文物保护的投入。

    此外,私有建筑失范。除国有文物外,很多古建筑的权属归个人所有。一些居民保护意识不足,为了盖新房随意拆除,有关部门却缺乏管理权限,难以有效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成龙在新加坡实地察看拟捐古建筑的安置地点后大受感动,“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镭射扫描,我才知道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设计”。一所外国高校对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视令我们汗颜。呼吁瑰宝留在中国的同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更要从中得到警醒和反思。通过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政府职责,厘清居民义务,让古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才不愧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传统文化和民族记忆。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