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宅女一头扎进木雕世界\芬兰木业研讨会暨中芬木业商务洽谈会在成都成功举行
详细内容

宅女一头扎进木雕世界\芬兰木业研讨会暨中芬木业商务洽谈会在成都成功举行

时间:2020-10-11     人气:726     来源:     作者:
概述:大庆日报讯(实习生胡爽)记者手捧一个名叫《燕鱼》的精雕作品,不禁被它精致、玲珑的外观所吸引。很难想象,一块块毫不起眼的木头疙瘩,经过精雕细琢,仿佛被赋予了灵性。1月15日,记者见到了物业管理三公司图强供热分公司出了名的“女木匠”陈春红。陈春......

大庆日报讯(实习生胡爽)记者手捧一个名叫《燕鱼》的精雕作品,不禁被它精致、玲珑的外观所吸引。很难想象,一块块毫不起眼的木头疙瘩,经过精雕细琢,仿佛被赋予了灵性。1月15日,记者见到了物业管理三公司图强供热分公司出了名的“女木匠”陈春红。

陈春红是因为儿时一次无意中的恶作剧爱上了木雕,从此,这名特别爱“宅”在家里的“80后”与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双慧眼,一把锉刀,一些再稀松平常不过的木头块,变成了她手指间的艺术世界。在她的家人和朋友看来,她总是能够将自己飞扬的思绪,描绘出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构图。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几把刻刀和敲锤,这些是陈春红“工作室”的全部。为了练好这门手艺,她可没少下功夫。工作之余,陈春红就会“宅”起来,一头扎进木头堆,精心挑选木材,享受着“人间雕刻真成鹄”带来的快乐。

陈春红一般选用椴木、樟木、松木等木材,因为其木质软、色泽弱,纹理比较明显且变化多端,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挥空间。对于每一块木材,陈春红都是拿起来仔细观察,用手触摸,比划运刀,反复思考。因为木材的好坏,不仅要观察其色泽和纹理,还要用手摸和刀试的感觉来区分。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的完美结合,这是陈春红一直追求的。

往往是几个周末过去了,陈春红也不一定能选到一块让她满意的木料。可一旦让她发现韵味足、硬度适宜、刀感好、色泽和材质独特的上品木料,她就会视若珍品,迅速买下来,匆匆赶回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扎进“工作室”了。

陈春红喜欢雕一些小动物,动作很快。那些木材在她的巧手下,变成了形态各异且做工精致的青蛙、犀牛等。

“每雕出一个作品,我都很有成就感。我的很多作品都送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了,艺术,也需要与大家分享嘛!”陈春红边说边给记者翻看她的作品照片。

陈春红执着地偏爱着木雕,她的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心血和汗水。对于她来说,完成每一个作品,回馈给她的,不仅是雕刻成功的成就感,更是无穷的乐趣和属于自己的精彩。


11月18日,研讨会暨中芬木业商务洽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四川省门窗行业协会秘书长余龙鹏携四川知名木门企业出席大会。今年中芬建交65周年,值此芬兰贸易投资&旅游促进总署,携手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四川省门窗行业协会、四川省家具行业商会共同举办芬兰木业研讨会暨中芬木业商务洽谈会(成都站)。
本次研讨会以“芬兰木,秀于林”芬兰木业项目推广为主题,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陶以明、芬兰木业推广项目经理Jyrkimantere分别上台致辞。Jyrkimantere对芬兰的林业资源状况、出口木材品类、木材应用等做了相关介绍。接下来来自芬兰的9家锯木企业进行了产品介绍。四川省门窗行业协会夏玫女士就四川木门行业对木材的应用状况进行了阐述。
在18日下午举行的洽谈会上,及家具企业与9家芬兰大型锯木企业的高层代表洽谈商务合作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四川木门企业走向品牌化、规模化、高端化道路,在原材料需求上也将呈现多元化特点。本次研讨会及洽谈会将四川木门企业视野扩展至优质木材产区芬兰,为四川木门产品走多元、高质路线开辟了木材引进的新航道。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展会是行业供需交流的有效平台之一,而现在各行各业的展会多如牛毛。以红木家具行业为例,不少涉及文化、古玩、家具的展会都开始设立红木家具专区,国内的红木家具专业展会数量也越来越多。除东莞、中山、北京外,其他城市如深圳、武汉、仙游、苏州、辽宁等城市也争相举办红木展。但目前,效果好、质量高、业内普遍认同的展会并不多,只有北京、中山等地举办的红木展会还较为入流,且中山红木展越来越受到行业认可。
    虽然展会确实能起到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企业也可以通过展会来宣传品牌、销售产品、培育市场,但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展会都不是越多越好。质量不高、定位不明的展会过多,其实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对于红木家具行业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帮助企业找到经销商的专业展会。
    展示平台着实必要
    红木家具行业作为一个再度兴起的行业,其产品在我国的普及率并不高。相比其他家居行业,红木家具市场的经销商数量也十分有限。一方面,红木家具产品相对高端,其价格并非所有消费者都可以承受;另一方面,家具市场受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持续不景气。这使得红木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扩大销路是红木家具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企业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扩大经销商队伍可以有效提高产品销量,但是厂家和经销商缺乏对接的渠道和平台。平台的缺乏成为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销售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红木家具市场需要搭建行之有效的企业、经销商、消费者相互沟通的桥梁,而媒体、展会、协会组织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关键是看其能否真正地办实事、起作用,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展会泛滥,效果参差不齐
    “展会都要泛滥成灾了!”有人这样形容国内的展会状况,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展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有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东莞名家具展、中国(北京)国际红木古典家具展览会等。深圳、仙游、横店、长春等地举办的展会暂时还未在全国产生大的影响。
    纵观国内大小展会,不难看出“概念好,但效果不如预期”是我国各大红木家具展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展会主办方在开展前都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宣传,称其所办展会将为贸易商、采购商构建高效的贸易平台,能为参展企业拓展业务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从最近的几届红木家具展会来看,展会的实际效果与展会宣传有一定出入,部分起步较晚的展会人流量差强人意,效果也不太明显。
    由此可见,即便有了展会平台,企业和经销商仍然难以进行沟通。甚至有企业老板表示,对类似的展会没兴趣,因为很多展会打着专业的旗号却做着不专业的事情。
    要专业,更要有特色
    不同行业的展会各有其特点,而同一行业的展会由于定位不同也有着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好的行业展会首先要专业,参展商、观展商、采购商的质量都要高。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有特色、有新意、有趣,展会将更吸引人,效果也会更好。
    对于红木家具行业来说,展会除了要为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搭建起交流平台外,也要传播古典家居文化的理念和内涵,引领行业风潮。比如在今年东莞名家具展特别开辟的红木专区内便可以发现,新中式风格开始被越来越多家具生产企业采用。不少板式家具企业也开始采用红木家具的重雕刻、巧设计的特点制作融合现代工艺和古典美学的家具产品。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在筹办红木家具相关展会,而被多数红木家具生产企业看好的则是将于2014年3月在中山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中山)红木家具文化博览会。该展会的主办方亚太传媒具有非常丰富的办展经验,并且拥有60多万准确完善的泛家居行业经销商数据库。此次展会以“为生产商找经销商,为经销商找品牌,为配套材料商找生产商”为宗旨,在形式和主题上将有所突破,相信届时会给业内人士耳目一新的感觉。
    红木家具行业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尽管一度起起落落,但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目前国内存在众多同质化的展会,造成资源浪费。行业应该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特的精品展,以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不过,这还需业内各方人士共同努力才行。
    (:)
    罗昭亮师傅在作坊内组装小型红木宫灯。

    匠人志中国心

    广式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闻名于清朝,曾为明朝贡品。清朝出口海外,被称为“中国灯”,并以精雕细琢的红木、绚丽多姿的沙玻璃、灯形高端大气等特点,征服了国内外的宫灯迷。

    一盏最简单的宫灯,要经历开料、刨光、出榫、凿眼、拉花等多道工序,且基本上每一步都要用机床配合。

    能够坚持全手工制作红木宫灯,在广州,恐怕只有罗昭亮一人。

    随着上海、北京、广州三家老字号宫灯厂倒闭,传统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的传承只剩罗昭亮的艺华美术工艺厂这一盏孤灯。

    他靠摩托车配件的买卖补贴宫灯制作,他靠变卖房子支撑技艺的延续,他靠年轻时的梦想在54岁拾起宫灯的手艺。今年罗昭亮77岁,虽有儿女传承技艺,但他没想退休,还想将梦实现下去。

    策划:林波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摄影:新快报记者李小萌

    匠史中国灯广州造

    岭南画绘就“中国灯”

    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清朝时最为出名,由广州人发明,在明朝曾是贡品。最初的宫灯,是用木架蒙着丝绸做成的。在玻璃制造传入中国后,才改用玻璃作灯壁,有了毛玻璃后又开始在灯壁上作画。在广东发明了可装卸的宫灯之后,清朝的宫灯还成为了出口商品,很受外国人的喜爱,被称为“中国灯”……说起红木宫灯的威水史,罗昭亮打开了话匣子。一直到了近代初期,广州中华宫灯厂曾拥有450名工人,宫灯产品远销海内外,盛极一时。

    南方的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特点是在玻璃上作画,而北方的白木宫灯材料是北方白木,宫廷画师在丝绸上作画。罗昭亮说,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从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大量进口各种红木。广州的木雕艺人将这些珍贵的红木精雕细琢,发明了可装可拆的红木宫灯。

    随着时代变迁,历史中的“名贵贡品”逐渐式微。上世纪90年代,经营半个多世纪的中华宫灯厂宣告倒闭,宫灯艺人四散,或转行或转做家具,从事宫灯的人屈指可数。

    木工世家传承技艺

    罗昭亮告诉记者,他可以说来自木工世家,其父亲是一名“斗木佬”,叔父则是“挑花佬”。他现在做宫灯,两样技能都要用到,后来女儿也随父入行,为的是继承这项技能。

    罗昭亮对宫灯的最早印象是在初中时,每天都要经过大南路的中华宫灯厂,看到橱窗里美轮美奂的宫灯,他常常被吸引住,站在橱窗前久久不愿离去。“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一天我也能亲手制作出这样的宫灯就好了。”他回忆。不过,在宫灯行业兴盛时,罗昭亮没有从事宫灯工作。

    1993年,已经54岁的他,毅然由摩托车配件生意上转行做起了宫灯。在行业式微时入行,罗昭亮面临着重重困难。近20年过去了,全国坚持专做红木宫灯屈指可数,罗昭亮带领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神山两下村的红木宫灯厂成为广东唯一一家宫灯厂。

    匠事罗昭亮卖房补贴宫灯厂

    老宫灯价高难卖有待创新突围

    最初几年,罗昭亮的宫灯厂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靠摩托车厂的收入勉强维持运营。他记得最惨淡的是2004年,厂中仅卖出1个宫灯,为了维持厂内的经营,罗昭亮卖了两套房子,用光了毕生的积蓄,并向银行贷了款。“宫灯的技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不能失传。”抱着这个想法,罗昭亮咬牙坚持了下来。

    “屋都卖过了,为了宫灯厂,没有什么不能卖的了。”为了宫灯厂能够运营,他也一口气将自己种的盆景卖掉大半,加上作坊同时做一些红木的小摆件,他终于渡过了最难熬的时期。

    如今,宫灯销售又遭遇了瓶颈:制作红木宫灯都是选用上乘的木材,玻璃画也多是手绘,高成本导致销售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最普通的宫灯也要1000多元,贵的要上到几百万元。另外,具有浓厚古典色彩的宫灯也很难与周围的环境搭配。因此,传统的红木宫灯销售一直集中在大型酒家会所、装修公司、博物馆等。

    “普通的家庭买不起我们的宫灯,有能力买的,家居装饰的风格又不一定适合宫灯。”罗昭亮说。为了解决销售渠道面窄的问题,罗昭亮在设计上下工夫。“灯饰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水晶灯,我们正在尝试在宫灯制作中加入水晶的元素,将中西式风格融合在一起。”罗昭亮介绍,经过一番摸索,中式的水晶灯将在年后开工制作,希望能打出一条生路。

    匠心

    以前坚持办厂的时候,工人们都劝我不要继续干了。但我从长远来看,有几千年历史的宫灯曾经那么辉煌,这证明宫灯的生命力很强,会有好地发展,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的后代也要坚持下去。”:罗昭亮

    对话

    新快报:现在宫灯厂规模怎样?

    罗昭亮:之前最多有二十几个师傅,现在还有十来个师傅,都是跟了我十几年的。大家都愿意同甘共苦,像家人一样了。

    新快报:有考虑过退休吗?

    罗昭亮:我今年也77了,现在只能做些设计图纸的活,其余的都交给手下的师傅和徒弟了。退休的问题我也和家人商量过,等再做几年吧。我会把厂交给儿子和女儿,让他们接着搞下去。

    新快报:有没有考虑过要开班授徒?

    罗昭亮:开班是有,但是授徒就不敢说,我有在白云区各个学校开兴趣班,让小孩子对传统的功夫技艺有个认识,我女儿也有在小学教兴趣班,专门教学生画玻璃画。宫灯的玻璃画不简单,要画在毛玻璃的一面,是反着的。

    记者体验

    榫口,你真的好难拼接

    与采访时交谈的轻松不同,当记者提出希望亲手尝试制作宫灯时,罗昭亮立即严肃了起来,“来我作坊的师傅起码都有三四年经验,在我这里也要学半年才能掌握一个流程的。”他告诉记者,开料、刨光、出榫、凿眼、拉花……基本上每一步都要用机床配合,没有经验的人使用风险太大,“这样吧,你来试试最简单的一步,就是组装好了。”罗昭亮大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膀,“你会领略到传统木工技艺的厉害。”

    罗昭亮放置了一个红木宫灯的半成品,六边形的灯罩已经组合起来,记者只需把灯罩安装在灯座上。由于全部是榫口拼接,灯罩底部有六处凸出的榫位,分别对应灯座上的六个榫口。“一只手拿着对准了,另一只手一拍固定就好。”罗昭亮说。

    说得倒是轻松,记者拿起灯罩之后才发现,六片木方组成的灯罩其实并不稳定,稍一用力六边形就歪掉,好不容易有三个榫位对上了榫口,另外三个又歪掉了,一只手永远操作不来,好不容易用双手扶住了全部六个榫位对准却用不上力。“师傅,搭把手吧……”无奈之下记者只好向罗昭亮求助,“我们这里的工人可是一个人要组好一个灯的啊。”罗昭亮又大笑着拍了拍记者的肩膀。

    阅读全文
  • 文/退藏图片提供/故宫出版社

    《维扬明式家具》

    《维扬明式家具》的选图独具慧眼,既照应到通常制式,又兼顾到特殊意趣。

    编著:张金华

    出版发行:故宫出版社

    印刷: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定价:660.00元(全二册)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工艺书斋(二维码)

    作者简介>>>

    张金华,1968年4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回江苏南通从事美术教学及创作,开始涉足明清家具的收藏领域。1994年返京,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同年成立古典家具研究修复工作室。2005年受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担任古家具鉴定专家,参与明清家具的海外征集及主持馆藏古家具修复工作,同时进行古家具学术研究。

    工艺书斋(张金华)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门学科,自有独立成篇的研究成果问世,快接近一百年了。

    在最新出版的《维扬明式家具》一书中,作者张金华以“南通明式柞榛家具”为题单独设篇,如数家珍地剖析了“南通明式柞榛家具”的功能和工艺特点,展现柞榛家具既入情理又出乎意表的突出魅力,从而成为此书重要和尤为精彩的一个章节。

    正如画家徐累在序中所言:

    “若论‘维扬明式家具’最无可辩驳的典型,当属‘柞榛’家具了。这也是张金华长期注意搜罗集藏的对象,甚至比黄花梨、紫檀更为他所器重。其原因,一方面出自张金华对家乡南通的感情,因为‘柞榛’是一种极具地方特征的木料,唯南通独有,故世人有‘柞榛出南通’的定论。另一方面,‘柞榛’家具确实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魅力,不仅材质坚韧近硬木,木纹有行云流水之态,而且从它的现存状况看,也基本含括了明式家具多样化的品类。‘柞榛’家具立于年代之林又一枝独秀,足以说明它的原生态,是寓个性于共性的典型标本。”

    什么是维扬明式家具?

    《维扬明式家具》分《研究编》和《实例编》两册,作者张金华在书中大胆提出了“维扬明式家具”这一概念,即明中晚期至清早期,长江以北从扬州到南通一带明式家具的历史状况及相应特点。

    扬州,旧称广陵、维扬,从公元前486年建城开始,历史上功业彰显,传奇不断。明代初年迁都北京,扬州是自南入北的门户,尤其成化、弘治以来,囊丰箧盈的徽商西贾纷至沓来,因盐务而盛,维扬富者数以千万。

    《维扬明式家具》由美国知名设计师设计排版

    商业经济的发达势必引发大规模的豪侈之时风,正所谓“三年看熟扬州肆,富家宅第密鳞次”。为了适应这种奢靡消费需求,大批服务性人口从四方托业而来,百工云集,藉以谋食,造就了扬州城市物质文化的空前繁荣。一直到乾嘉盐务全盛时期,扬州更是“华盛之族,席丰履厚;器物财用,力求精美,以故艺能日进,片长薄技,新巧相尚,争自揣摩,求其尽善。”

    在本书中,张金华列表记载了维扬地区如泰兴、南通、高邮、盐城等周边普通用户家中所发现的明式黄花梨家具个案,包括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圈椅、官帽椅、玫瑰椅、画案、平头案、方桌、酒桌、亮格柜、方角柜、面条柜、衣架等,几乎涵盖了明式家具的主要品类。

    这些作者过手经眼的第一手材料,明确无误地见证了明式家具在维扬地区的曾经聚珍。

    对明式家具的一般制式,本书不做主要赘述,作者着重梳理了维扬明式家具不可替代的个性特点,是本书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亮点。每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此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品,这是历史的规律。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酝酿出特有的文化性格,在家具中就会体现出共同气质的遗痕。

    显而易见,维扬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有其独到的魅力,显然有别于苏州明式家具的时风。经过调查比对,作者发现其中的规律,并绘制局部图样一一加以鉴别,让人直观感受到两地明式家具在样式和细节上的异同,为真正意义上的“苏作明式家具”作出全景式的舆情说明。

    动机:遗珠之憾与责无旁贷

    苏作作为明式家具最重要的代表类型,为世人所推崇。

    已往的观点认为,苏作乃苏州地区为主要产地的一种明式家具类型,制作精妙,品位超然,硬木、软木家具皆然。以明代苏州人文荟萃的历史背景,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不无道理,但如果广义地追究,尤其是深入到一江之隔的苏北地区实地考察,又会发现情况并不那么简单。事实上,苏北地区也有大量明式家具遗存,与苏州地区明式家具略有异曲,其中也不乏部分优品在交易过程中流入苏州地区,混迹于苏作阵营的可能。这些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佳器良构,如果笼统以“苏州制作”来通称,难免以偏概全,甚至有遗珠之憾。

    工艺书斋

    1979年,王世襄先生专程南下考察扬州等地的古家具遗存情况,结果令老人家失望而归。可能是行色匆匆的缘故,他对这个地区的古家具遗存状况,并没有得出如其所愿的结论。可是多少年来,浸染此地的一线行家却心照不宣,他们影影绰绰感觉到苏北一隅,确实散落着数量可观的明式家具,种种原因,这一被遮掩的历史隐情,并没有人进行系统化的论证。

    “维扬明式家具”的提法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踏踏实实,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对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热爱,没有深入一线的考察经历,没有综合知识及美学修养的经验,俯察的感受就大不一样。

    以张金华的多样身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长期以古家具修复、经营和研究为业,尤其是维扬明式家具重镇南通人氏的家世背景,使他对古家具有着得天独厚的领悟力。

    同为乡党,为本书作序的徐累先生见证了张金华经年累月的追索过程,也曾经随他一起,深入到扬州、南通一带的穷乡僻壤搜寻明式家具,俗称“铲地皮”,所见所闻,经历难忘。在这样的过程中,张金华越来越坚定了对“维扬明式家具”现象的猜想,对他而言,从初念、发愿到完成这项工作,已经是责无旁贷的一件事。

    亮点:填补空白与还原历史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一门学科,自有独立成篇的研究成果问世,快接近一百年了。最早的中国古典家具专册,是1920年巴黎出版的《中式家具》,第一次以散页的形式,辑录流落至欧洲的宫廷大漆家具,开山之作,极有影响。

    如今,关于中国古典家具的著述层出不穷,启发了这个领域更丰富的见识,一些专项研究课题,也拓宽了包括明式家具在内的学术视野。即便如此,真正有独到之处的观点仍然鲜见,所以有关明式家具的任何推进性研究成果,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套《维扬明式家具》,则是近几年来明式家具研究的重要收获,张金华发现了苏作明式家具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填补了该领域的一项空白。

    张金华将维扬明式家具置入明清以来盛极一时的城市地位中考察,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在赖以生存的文化和物质基础之上,猜想它们生成的可能性。

    工艺书斋

    如果说苏州文化代表了东南传统文化的主流,那么扬州城市文化具有明中叶以来东南地区新兴的徽州文化之表征,它的特点是亦儒亦贾,殷商巨族多好风雅,常延揽四方名士以自重,并以此为荣。当时扬州“文人寄迹,半于海内”,他们定时雅集,联吟侍艺,一时人文荟萃,播闻海内。

    在《维扬明式家具》中,关于文人对当地物质文化的贡献多有涉笔,其中,张金华着重议论了扬州园林。扬州园林名胜此起彼伏,斗巧炫奇,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即商人出重资邀请名士设计,品位自然不俗,故扬州有“翰墨园林”之美誉,一点也不在苏州之下。

    工艺书斋

    很难想像如此盛景之下,家具制造会有所缺席。以建筑和园林为例旁敲侧击,无非说明如此讲究奢华的外在条件,内饰也会顺势而上,应对得体,尤其有文人参与,精工怡神,巧法造化,家具制造怎能有失水准?

    《维扬明式家具》的选图独具慧眼,既照应到通常制式,又兼顾到特殊意趣,让读者在了解“维扬明式家具”全景的前提下,优先举隅别具一格的佳构。这些良工巧作90%以上是秘藏未宣之作,其汇集标准也不以材质论高下,而是以功能、美感、工艺为圭臬,力主反映了维扬明式家具“天物文心”的价值取向。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向兔宝宝询问,整个板材行业年销售额大致是多少?公司2016年占比多少?
    兔宝宝回应,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我国人造板行业2016年总产值约5000亿元。兔宝宝主要经营室内装饰所用的中高端板材,对应的市场规模约在1200-1500亿元左右,目前市场占比不到3%。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