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具业“油转水”迫在眉睫携涂企共行成新趋势\带红、檀名称的未必是红木
详细内容

家具业“油转水”迫在眉睫携涂企共行成新趋势\带红、檀名称的未必是红木

时间:2020-10-22     人气:857     来源:     作者:
概述:随着政策集中落地,“油转水”力度正持续加大,相关产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这一系统工程面前,相关产业与涂企携手共进正成为新趋势。在家具业,与“油转水”同步进行的,还有市场端的消费升级及相关企业的转型冲动。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具企业涂料应用现......
随着政策集中落地,“油转水”力度正持续加大,相关产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在这一系统工程面前,相关产业与涂企携手共进正成为新趋势。
在家具业,与“油转水”同步进行的,还有市场端的消费升级及相关企业的转型冲动。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家具企业涂料应用现状调查》,为迎合消费者,超过2/3的受访大中型家具企业已将50%以上的生产业务转移到了中高端家具市场。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在设计上和木材上升级,在涂料的应用上,高性能、高环保的水性涂料也成为必然选择。
不同于欧美,目前国内家具行业水性家具漆市场占比仍不足20%。目前,国内家具企业升级使用水性涂装才刚刚起步。如2015年,石家庄明珠家具厂、河北平安家具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及河北省家具协会,分别与晨阳水漆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大量家具企业仍在筹备或观望,家具水性漆市场,是涂企激烈争夺的一片广阔蓝海。
近年来,随着油漆涂装被禁,中低端家具市场份额缩小,涂企们嗅到商机,纷纷转投水性市场。据调查,今年1月以来,我国新投产的涂料生产项目中,超过70%是水漆。然而,对“油转水”及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大变革来说,生产线的落地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当消费升级和环保政策的双压来临,中国家具企业的转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只是单纯的生产线外迁并不能解决企业发展问题。”中国家具行业协会表示,水漆作为新型涂料,家具企业需要产品,更需要涂企的技术支持,双方的深度合作已不可避免。与此同时,涂企在扩建生产线后也有迅速获取市场的资源的冲动,面临着与转型家具企业取得联系,商讨服务,达成合作的系列工作。
中国化工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水性涂料产业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戴国庆表示,随着家具行业“油转水”的深入,面对木器漆领域这一广阔的蓝海,有技术沉淀并有服务经验的涂企,会比在“油转水”政策督促下,被动入场的涂企会有更好表现。
“以晨阳水漆为例,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水漆生产企业,它有19年的技术沉淀,中国水漆研究院也提供了持续的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它也是我国较早与家具企业实现合作的涂企之一,且除家具企业外,晨阳与爱玛电动车、工程机械领域的三一重工、装饰行业的业之峰都有合作,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让它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戴国庆预测,作为细分领域,2015–2020年期间,水性家具涂料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率将高于20%,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水性涂料市场迅速爆发的重要推力之一。

近两年,红木家具价格呈现出了阶段性走低态势,因此引得不少消费者争相进入“红”市。每逢厂家直销、特价出售,必前往“淘宝”。但这样淘到的就一定是宝么?前不久,市民齐先生就吃了一次亏,买了一款黄花梨的罗汉床,请朋友来鉴定时,被告知其实是“高超”技师在白皮上描出来的芯材纹理,再加上厚厚的漆,外行很难看出来。气不打一处来的齐先生再去找厂家时,发现店面早已人去楼空。

材质“李代桃僵”

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从事红木家具行业十余年的周先生表示:“红木家具的造假并不在少数,我甚至见过在蛀空木头中注入水泥的红木家具,掂起来的时候,重量好像都差不多,但材质差了十万八千里。又比如,红木的家具的制作工艺要求木材结合处全部采用榫卯结构,但由的商家就会使用铁钉固定或者用胶粘合。”

红木不同种类在学名、俗称上容易混淆,从而造成市场辨识困难。一些一次充好的红木家具,往往会夸大“红”“檀”等字眼,来强调其材质根正苗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像市面上所称的红檀其实是铁豆木等,并不属于国标红木,也有的使用血檀、科檀来李代桃僵,冒充小叶紫檀。

另外,由于红木家具价格的波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打着“促销”、“工厂清仓”等字眼的流动性厂商,这些产品相对比较容易将普通木材化妆成珍稀红木。而且,记者在走访红木家具市场时也发现,有些销售人员只会简单的介绍产品是花梨还是酸枝,并不会对越南花梨、海南花梨、老挝红酸枝等主动进行区分。

有些所谓的工厂价

甚至比市场价还高

“这套红木家具以后能值多少钱”、“买哪种材质的增值更快?”……红木家具的投资价值不容小觑,但在一些商家过度炒作的过程中,让很多消费者以为买了,只要放着就能升值,而忽略了红木本身的使用价值。对此,陕西省古典传统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会长、红木雅居阁总裁石立峰表示,红木家具还是要回归其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为了投资而购买红木家具并不明智。

“目前国内红木有足足上万家品牌,红木企业确实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状况。因此,不管价格如何变动,消费者都要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要了解材质、工艺还要懂市场。有些打着工厂价旗号,但其实比市面上同类的价格要高出不少,只是打折噱头来拉拢消费者。”石立峰表示。“另外,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红木家具签订合同时要注明材质学名、拉丁文名,材质的纯粹度以及辅材、边材的含量,看清‘红木家具身份证’,最好选择正规厂商、卖场的产品。”

记者张莉

限制改禁止

缅甸红木原木进口受阻

近日,缅甸环境保护和林业部发布声明,为了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缅甸将原先的限制红木原木出口改为禁止原木出口,并对成品家具出口作出限制。一方面是遵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新修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另外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工成规格用材的红木家具是允许出口的。

来源:西安晚报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在家具制造企业当中,原材料占总成本的50%至70%,所以原材料的进价、数量、品质关乎一个产品成本的轻重。生产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是产品成本实际形成的环节,90%的成本在此发生。在家具行业毛利率降低的态势下,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在家具制造企业当中,原材料占总成本的50%至70%,所以原材料的进价、数量、品质关乎一个产品成本的轻重。生产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是产品成本实际形成的环节,90%的成本在此发生。在家具行业毛利率降低的态势下,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产品成本的70%至80%在设计阶段已经确定,而现在大部分家具企业都缺乏对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意识。片面追求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控制手段大多依靠减少原材料的消耗,是非常单一的,甚至有些厂家为了这种“成本控制”反而走向“偷工减料”的极端。

    在市场不景气时期,不少家具企业应对的通常做法是首先降低员工薪金水平或裁员,以此方法降低家具企业内部成本;其次加强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的谈判,向家具企业外部转移成本。上述做法解决燃眉之急十分有效。但是,单纯性的成本转嫁是非常不可取的。将成本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分销商,最终还是无法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甚至会减少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额。尤其是在供产销联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中,若过多依赖成本转移,会极大地伤害家具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和谐关系,使家具企业失去合作良好的伙伴,会影响家具企业以后战略目标。

    单纯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家具并不贵,但租金等各种成本占比很高,因而使价格背离价值。随着全球资源紧缺,原料价格大幅增长,作为资源性产品的家具成本价必然提高。

    业内人士指出,家具微利将让家具行业面临一场巨大的考验,生存下来的家具企业,必须依靠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面临电商的冲击,家具行业的传统经销商+卖场的营销模式也必须进行改进,体验式消费逐渐热门也指出了新方向。

    3月31日,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以明一行到临颍县进行木业调研与行业沟通,参观了杜曲现代家居产业园和县产业集聚区,到森发木业、光大木业、宏利木业等企业进行了考察,就加强合作和授予临颍县“中国最大家具板材加工基地”进行了沟通,并同漯河市木业协会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县领导王继周、赵焕林、马志民、暴中祥及杜曲镇、招商局、杜曲现代家居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陪同。
    阅读全文
  • 近年来,家具业“机器换人”正在成为行业的热议话题。在招工难、用工贵、生产成本高的当下,“机器换人”显然是传统制造业的必然趋势,更是家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采访了解,在广东、浙江等地“机器换人”已成为气候,机器人被多家企业运用于家具生产的木工开料、喷涂、包装等生产流程之中,显现了省人力、降成本、优环境、效率高、产能大、见效快诸多优势。有的地区家具企业的“机器换人”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推动和政策资助,加快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显然,中国家具业已踏上了劳动力成本廉价时代的告别之旅,“机器换人”的时代或将到来。
    家具企业其实是一个“工匠式”生产企业,“机器换人”也是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走一个“机换人”的程序,这其中需要关注和处理好的有四个关系。
    一是“机器换人”中的减人与进人的关系。
    “机器换人”是解放劳动力,即机器代替了单纯的手工作业,员工解放了手脚,生产线“减人”是肯定的。这也标志着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自动化机器的现代高级技工走进生产线。减人与进人的变化,是家具企业结构性矛盾的优化与调整。人力成本减了,技术成本高了,企业应在投入与产出比中,做好成本的考量与管控,做好产能、市场的长远规划与设计,以利未来发展。
    二是“机器换人”中的下岗与转岗的关系。
    人是第一生产力,被机器“换”下来的工匠也是宝贵的资源,切莫轻视。现在好多家具企业“跑销售”的,不大精通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等,“生产线”上的,不大明白销售、服务等等,造成人岗过多,负担过重。“机器换人”中,企业有必要变生产线“下岗”之人为不出工厂再“上岗”,充实于销售、服务、物流等岗位,以其“所懂”之长,弥补此类岗位的“不懂”之短,有助于企业换人增效,打造一支复合型人才团队。
    三是“机器换人”中的跟进与跟风的关系。
    有的中小家具企业看到“机器换人”具有效益倍增的“钱景”,便盲目跟进,举债、购机、减人……由于产品设计、市场布局、营销服务等,与“机器换人”不构成体系,结果产销不适,投入未换来产出,“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见,“机器换人”是对企业市场规模、运作实力的综合考验,是一项科学而又严谨的战略规划,说白了是实力玩家的游戏。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实力有限,生存空间受挤压,对“机器换人”宜科学跟进,不宜盲目跟风,需要把握趋势,因企制宜,循序渐进,量体裁衣,稳健运作,规划发展。
    四是“机器换人”中的企业与行业的关系。
    “机器换人”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机器代替人工,为家具工匠创造了更方便、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劳动环境,实现了作业升级,但“换人”之后,对工匠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及时安排被换岗位工匠进行充电学习,进行技能升级,以适应“机器换人”后对高级技工的素质需求。由于岗位、成本等诸多因素,工厂转岗与培训也不可能消化所有的“下岗”工匠。怎么办?首先行业组织要对“机器换人”工程给予关注和重视,保护好“换”下来的工匠资源,或在行业范围进行交流安排,使其转岗就业,或协调有关单位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吸纳“被换”工匠进班学习,提升技能水平,为重新上岗“积分”。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像东莞、洛阳等地那样,对“机器换人”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战略层面,进行统筹协调、部署,形成社会、企业、行业、政府的合力,在家具企业“换人”之中,通过招工、分流、创业等多种形式,创新更多的用工需求点,安排更多的“被换”人员上岗就业,寻求新的人生价值,努力营造“机器换人”换来企业与人的“双赢”局面。
    目前家具业的“机器换人”是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越是实力雄厚的家具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趋势越明显。家具企业全面转型是大势所趋。这当中,家具企业如何处理好“人与机器”的关系,设备升级与产品升级,产能倍增与市场拓展,由制造走向智造迈进等等,还将面临许多要解决好的问题,这是一门需要长期做好的功课。因此,“机器换人”对家具行业和企业来说,并非一个“换”字了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20年7月,巴西木制品(纸和纸浆除外)出口额为2.688亿美元,较2019年7月的2.341亿美元增长14.8%。
    其中,松木锯材(pinesawnwood)出口275200立方米,价值4890万美元,较去年7月的199100立方米和3940万美元的涨幅分别为38%和24%。
    热带硬材锯木(tropicalsawnwood)出口30900立方米,1200万美元,较去年7月的47400立方米和1830万美元的跌幅分别为35%和34%。
    松木胶合板(pineplywood)出口量价分别是212700立方米和4960万美元,较去年7月的134700立方米和3170万美元分别上涨58%和57%。
    热带胶合板木材(tropicalplywood)出口量价5100立方米和200万美元,较去年7月的8400立方米和330万美元分别下跌39.3%和39.4%。
    木质家具(woodenfurniture)的出口为4660万美元,较2019年7月的4700万美元出现小幅下跌。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