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升手中沉香的价值\传统惯性“作祟”地板企业变革遭遇重重阻力
作为收藏市场的新生主力军,沉香手串的未来价值是众多藏家所关注的。不少收藏爱好者对于如何提升手串的价值非常感兴趣。那么香至尊沉香就为香友提供几招快速提升自己手串价值的办法,仅供参考。
小小一串手串,其价值提升方法却有许多。稀缺的沉香本来就是价值增高的一方面,但如果能与其他珍贵的宝石搭配起来,这就更加赋予了沉香的灵魂,其成品中的价格可以攀比各种珍贵文玩,普通的价值也可翻几倍到几十倍不等。
所有的收藏品都能够被人们分出三六九等,但是搭配沉香手串却是个例外,不像其他手串那样“三分串,七分配”,沉香手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以沉香珠子为主,其他宝石为辅,作为配饰的各种宝玉石有不同的价格,质量上乘的当然也是天价了,所以一串手串上几十万、上百万元甚至更高都是很普遍的现象。
盘玩很重要
沉香手串材质主体除了与其他宝石相配能够提高手串价值,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盘玩时间、盘玩效果。通常一串经过多年盘玩、品相较好的手串,其内涵价值要比同等质地、材质的要高出很多。把玩后的沉香手串就像是人生的录影带,每一颗珠子的变化都是一段时间的记录。对于盘玩者本人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记忆。手串一旦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人的长时间把玩,那种内在气韵也会显示出来,有着非同一般的内涵在里面。
保养有学问
一壶茶、一把躺椅、一台收音机、一串手串构成了一幅悠闲自在的休闲场景。手串文化的兴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丝趣味。
沉香手串保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它的价值。不同材质的手串保养法则不同,但总的来说,盘玩沉香手串时切不可与化学物品接触,同时,防水、防潮防止化学制剂会损坏手串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盘玩手串时切不可磕碰,磕碰摔打会给手串造成硬伤,损坏手串。为了盘玩出品相好的沉香手串,一定要悉心保养、科学把玩。
与鉴赏家与知名大师合影也是一种手段
除了上述内容可参考之外,一些鉴赏名家与手串的“合影”也是重要参考。在2009年天津文物的拍卖会上,一串估价35万元沉水佛珠,成交价49.5万元。为什么会高出估价那么多?更为重要的是,这串佛珠的藏家曾将这串手串与当代著名沉香鉴赏家合影并题识,对这串沉香佛珠的评价颇高,因此受到藏家关注。
不仅是沉香,其他藏品也用过类似的办法。2007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成交价达到了7200万港元。拍卖行特意展现了当年徐悲鸿在这幅油画前与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女主角王莹的合影。
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种办法并不是万无一失,但是有时候确实可以证明,一张小小的藏品与专家合影的照片比有些鉴定证书还管用。
来源:中新网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否不断打破传统行事的惯性,适应多变的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然而,当前不少地板企业却因为经验主义的“作祟”和不甘心利益被重新分配,仍旧受着传统思维的支配,这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口,是十分危险的。
惯性是地板企业变革大敌
所谓惯性就是按老规矩办事,它是企业变革的大敌,为什么对抗变革的惯性会这么大?
首先是因为经验主义在作崇,例如人们以为营销就是销售,就等于降价促销,搞活动和做广告,以前地板企业就是靠这些做法发展起来的。要知道当时是大众化消费时代,活动多就意味着声势大,消费者就会认为,这就是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再加上价格上让利,消费者心就动了,但现在小众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地板企业面对的是价值取向各异的理性消费者,他们比较成熟,企业必须要给他们一个购买的理由,否则就会以为地板企业是在低价销售处理品,因此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都能适用了。
其次,变革是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分配,总有一批既得利益者,会在改革中失去原有的利益,因此他们反对的声音总是特别大,所以说要打破惯性,进行变革,实际上就是一场革命,它是要付出代价的,正如李东生所说的鹰的重生的故事一样,突破惯性的过程是痛苦的。
定位不明是地板企业通病
当前,营销缺位,定位不明是地板企业的通病。业内人士明确指出没有品牌,就没有营销。但一些地板企业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因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从销售到营销,做品牌从定位开始,是个长期才能见效的过程,它当然不会像模仿别人的产品,再泡制一个新的概念,进行所谓的“包装”,然后通过在市场上造声势,大声么喝来得快,但效果怎么样?只有不断地降价,降价,再降价,这么做对企业的伤害已经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一些品牌影响,也将会荡然无存。
地板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在小众化时代,需要改变过去针对所有人的习惯做法,地板企业需要去研究部分顾客: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并满足他们,这就是营销和品牌建设。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地板企业只有不断打破传统这个惯性,进行变革才能生存。如果继续沉缅于过去的惯性思维之中,那么离出局也就不远了。
经营中,部分年代较老或定位较高的门店存在死扛高价的误区,想当然的以老字号、有个性自居,宁肯抱着高价没有销量也不愿将身价放低吸引客流,这是一种严重的经营误区,这种误区来源于经营者守旧传统的思路所影响。
木门门店经营其实与企业经营完全一致,如何扩大规模,增大产能才是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重心,现代市场竞争已完全别于以往的情况,具备商业思维的创业者越来越多,这类人通常具有设计商业模式的能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刚入行不久的新人经营的木门门店会迅速发展成为数量庞大的连锁型门店企业。
经营者要切记增大现金流的核心,可以尝试通过战略性亏损,或设计快速发展的商业模式等形式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大单店产量,扩大现金流来源,并且根据发展规划,配合相应的人力资源架构,来快速占领市场,取得市场的话语权,当门店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真正获得安定的市场竞争力。
门店作为木门企业直面消费者的终端场所,正在被无数企业慢慢导入自营规划,企业里的各种人才储备与招揽具有强大的优势,所以门店经营者必须强化自身能力,通过有效的市场扩张来化解愈来愈强的竞争风险。
在木门终端销售渠道上,经销商的门店经营,卖场专卖店都是不可或缺的渠道模式之一。
随着红木市场的不断探底,行业生产与市场消费逐渐趋于理性,回归产业本来形态。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
近日,2015年三季度中国红木进口形势分析报告出炉。通过数据发现,今年1-9月份,中国红木进口量与去年同比下降超40%。从木材市场也可以看出,国内红木市场消费需求不旺,整体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市场还未“到底”,红木市场困难之局一时难解,行业正在“寒冬”期。
红木进口量跌入谷底
近日,中国红木委发布2015年三季度中国红木进口形势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根据海关数据,2015年7-9月,我国累计进口红木达30.02万立方米,同比下降42.65%,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滑56.41%。
此外,在此期间,红木进口价格与以往相比也出现波动。《中国红木进口综合价格指数(HIPI)》显示,尽管今年7月份红木进口价格指数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8-9月的进口价格远低于去年同期。进口价格波动,与进口量起伏不无关系。从红木进口分指数来看,今年8月,红木原木进口价格指数跌至2013年5月水平,此时的红木进口量也跌入谷底;9月份红木原木进口有所回归,恢复常态,指数出现小幅反弹。
红木制品市场持续低迷
从去年8月开始,市场已经开始感觉到丝丝寒意。消费市场热情减弱,直接导致产品销售不佳,资金无法回笼,进而企业材料购买困难、店面维持艰难。而2013年由于红木市场大热,大批资金以及小作坊、小企业涌入,这部分最先受到市场冲击。有业内人士估算,2013年进入红木行业的小企业,目前已经大约30%倒闭。
自2014年下半年至今,红木进口量、价格都做了相当调整。今年8月份的进口价格指数几近回归2013年5月份水平,可以看出,背后的行业生产与市场消费逐渐趋于理性,回归产业本来形态。正因如此,使得被过去繁荣市场所掩盖的各类问题暴露出来。目前,红木市场店面空置率高、销售困难、工人从过去“供不应求”到现在工费下跌等相应问题纷纷出现。红木企业必须根据当前形势,审时度势,做出相应调整。
企业动作
启用平价新材
随着红木制品市场行情变淡,高端红木材料例如大红酸枝、紫檀等材料所制家具面临着尴尬局面:一方面,高端材料价格并未随着市场变冷而降低,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区间;而市场方面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在逐渐减退。商家销售遇阻,资金流转量减少,在购买材料时也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近两年,不少商家选择使用“五属八类三十三种”中一些之前不被大众注意的材料,以大众化的定位打开市场。例如元亨利在去年便推出白酸枝家具,以明式家具为主。据元亨利董事长杨波介绍,一推出市场便受到消费者认可;皇林苑董事长杨燕也表示,皇林苑决定开发阔叶黄檀、花梨木等大众消费材料,开发大众消费红木产品,吸引消费者。杨燕表示:“现在材料市场比较低迷,红酸枝等珍贵木材在市场上越来越少见,也很难卖出价值,皇林苑决定慢慢做红酸枝,开发其他材料,满足多样的市场需求。”此外,花梨木材质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新宠”,被多家企业看重并引用。
针对年轻群体
在2013年以前,红木行业中的产品主要针对人群为高端消费群体,这个群体年龄在40岁以上,对于古典文化有着特殊情结,家具也主要以仿古为主。而随着市场转冷,高端消费需求下降,一些商家也开始考虑拓宽市场受众,年轻的消费群体被看重。
名佳董事长张正基表示:“目前红木行业的买主以四五十岁人群居多,但是消费群体在变化,家具要卖给80后、90后,企业要调整发展定位,拓展这一部分的消费者。”他表示,名佳以前以小叶紫檀、大红酸枝为主来支撑公司的业务量,今年在保留这一项业务的基础上,准备打出“组合牌”,拉长产品线,并适时推出针对消费群体的新中式家具系列。
营销模式变化
市场低迷的环境下,随着大众消费群体成为商家看重的潜在群体,红木企业除了在材料、产品上有所调整,在营销模式上也有所转变。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行业内店面销售不旺,“游商”反而受到欢迎,消费者对于价格比较敏感,对材料要求也不高,这对行业也是启发。在流通领域,商场管理方也希望通过多种手段来提升销售。例如红博馆推出了红木“众筹”方式,以标准化、价格低的方式帮助商户寻找消费者;有的企业则看重竞拍渠道,以价格打动消费者。
业内声音
江定生西三环红木街总经理
企业应以去库存为先
红木市场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我个人认为,今年的市场情况在2013年就应该出现了,因为CITES公约的修订、红酸枝等材料价格上涨,才让红木市场火了一把,但是市场整体低迷不可避免。我认为,目前这种市场情况在未来三年都不会有大的调整。企业目前的营销模式应该改变,很多企业现在库存产品很多,销售乏力,导致资金流转不通畅,应该以处理库存为先,引导现金流正常运转,甚至是低于成本销售。目前这种消费不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年底恐怕购买的人更少,产品不好脱手,企业没有资金,不能正常运转,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来越高。
毛传伟中国红木委信息部部长
产品创新度过“寒冬”
目前的市场行情已经跌回到2013年以前,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看到的是,国内奢侈品消费需求也在减弱,市场何时回暖并不好说,还要看整体市场经济的走向。目前红木原料和红木制品的市场指数一直在下跌,我认为还没有到达“谷底”,估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是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当前市场是以70、80、90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代,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企业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激活市场需求。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冯静
深圳邓雪松
在家具的收藏和研究领域,无论学术界、市场还是行业本身,一直都存在对木料的辨析及市场价格定位等问题上的分歧。其中围绕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之间的争论更是层出不穷,引起众多学者、收藏家、企业家以及古典家具爱好者的关注。
那么,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在传统家具声名最盛的明清时期,家具中黄花梨用材的构成情况又是怎样?在当前的行情之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一“海越之争”呢?
就这些问题,笔者在此试着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来作一些分析。
一、黄花梨俗称的演变
围绕古典家具传统名贵用材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的争论(简称“海越之争”),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究其缘由,首先在于名称上的一些分歧。中国古代对于植物的分类并没有依据严谨的科学分类方法,众多史籍记载的“黄花梨”既有产地的不同,也在不同的史籍与历史时期有“花梨、花榈、黄花梨……”等名称的变化,但并没有标明对应准确的树种,可以说只是笼统的泛称而已。
黄花梨起初似乎最早见于医书的记载,如唐代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木部卷第四》载:“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为枕令人头痛,为热故也。”到了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援引了陈藏器的这条记载,并在其《本草纲目·卷三十五》增加了一条对“榈木”的集解:“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
从《本草纲目》的记载来看,与“榈木”相比,在李时珍生活的晚明社会,“花梨”或“花梨木”作为黄花梨的名称应该使用得更为普遍,大多用来称呼家具、文玩所用黄花梨木料,如刊行于明天启年间的《博物要览》以及成书于崇祯年间的《长物志》,在涉及黄花梨的地方均写成“花梨”或“花梨木”。即便是可以确认是今天所称的海南黄花梨,编于万历年间的《琼州府志》也只标写为“花梨”(见《琼州府志·卷三·土产上》)。
而回转至明初永乐至宣德年间,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借由航海经历,他的一些随行官写成了不少记载海外番国风物的地理志书。在这些书中,得以存世而记载最详的当属马欢的《瀛涯胜览》,其中便有两处记载到了黄花梨,原文如下:
其国产黄连香、罗褐速香、降真香、沉香、花黎木……象牙、翠毛等物。
:明·马欢《瀛涯胜览·暹罗国》
有等小样椰子壳,彼人旋做酒钟,以花黎木为足,用番漆漆其口足,甚为稀罕。
:明·马欢《瀛涯胜览·溜山国》
但到了晚明万历年间,由黄省曾抄录、改编自《星槎胜览》《瀛涯胜览》等书的《西洋朝贡典录》在谈到上述两条记录时,却都将“花黎木”改成了当时俗称的“花梨木”或“花梨”:
国之西北可二百里,有市曰上水……多花梨木、黄蜡,多白象、白鼠、狮子猫。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暹罗国第十》
凡为杯,以椰子为腹,花梨为跗。
: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溜山国第十四》
对比这两本书对同一事物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明初的一些地理志书谈及黄花梨多称“花黎木”,而到了晚明,“花梨木”或“花梨”的名称似乎更为风行,在称呼文玩、家具时乃至地方方志中广为采用。“花黎木”与“花梨木”,虽然发音相似(海南黎族人“黎”的发音与“梨”有些不同,所以只能说是相似),但这两个不同的名称得以出现并都载于史籍,其背后必有一定缘由。对此缘由,从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顾岕(jiè)编写的《海槎余录》的记载中或许能找到一些依据,其载:“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不相容耳。”
据此,我们不妨猜测,“花黎木”系黎族人对当地海南黄花梨的俗称,而明初马欢等人通过多次航海知道有此名称,所以当他们在东南亚其他国家见到与海南黄花梨特征相似的树木(我们现在所称的越南黄花梨)也名之以“花黎木”而将其记载在册。但在当时国内,对黄花梨却都存在“榈木”(作为中药)以及“花梨”(作为木料使用)或“花梨木”等不同称呼。特别是晚明以后,“花梨”与“花梨木”似乎更被人们认可,从此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1.明代黄花梨龙纹翘头案而谈及“黄花梨”一词,起初大家多认为它出现于民国初期,后来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它最早应该出现于晚清光绪年间,只是因为当时少有人用而一度搁置。后来的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著写《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在谈及中国传统家具的花梨木料时,却又一连提到了“黄花梨”“老花梨”及“新花梨”三个名称。而王世襄先生在其《明式家具研究》中进行过考证,认为所谓‘老花梨’就是‘新花梨’,二者乃是一物。……它和黄花梨差别显著,绝非同一树种。”实际上无论是古斯塔夫·艾克还是王世襄先生,对于这三种名称的分辨,都没有采集或拍摄完整的木材样本或加以精确的描述,用作后世区分鉴别的参照标准。由此也为今天海黄、越黄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二、“海越之争”的内容
1.名称之争
“海越之争”虽然由来已久,但其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则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王世襄先生还是其他一些学者,由他们编写的一些古典家具图册及发表的学术论文都没有对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进行厘清,也没有去刻意区分黄花梨的不同产地,一概都通称为“黄花梨”,所以也使这一名称被广为流传。到了20世纪90年代,海南黄花梨资源已十分稀缺,在此期间当代仿古家具行业开始引入越南黄花梨以作为海南黄花梨的替代木料,但因两者价格的悬殊,围绕树种名称、材质、价格等内容的“海越之争”便开始在业内显现且愈演愈烈。
2.明代黄花梨龙纹翘头案局部纹理相对松散,带有明显的越南黄花梨特征在树种归属及名称认定方面。对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进行辨析、研究,确切来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植物学的介入。单就海南黄花梨而言,它经历了从“海南檀”(见侯宽昭主编《广州植物志》)到“降香黄檀”(见成俊卿主编《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的学名演变。到了2000年,国家颁布的《红木国家标准GB/T18107—2000》采用了这些研究成果,而把海南黄花梨归入香枝木类,并将其学名正式定为“降香黄檀”,从而使这一称谓具备了法律效力。
2.类别之辨
与海南黄花梨相比,红木国标对越南黄花梨的描述则语焉不详,既没有将越南黄花梨列入香枝木类,也没有认定正式的中文学名,尤其怪异的是越南黄花梨在国际上也没有准确的拉丁文规范名称。如果因为红木国标中没有明确载明越南黄花梨属于香枝木类,而将越黄和海黄看作不同的树种,那么令人迷惑的是:将越黄木材拿到国家木材检验检测中心鉴定,鉴定的结果又会证明越黄和海黄的细胞壁组织结构等具有一致性,给越黄出具的鉴定结果仍然是香枝木类。
3.明代黄花梨小药箱4.明代黄花梨小药箱局部纹理瑰丽缜密,海南黄花梨特征明显现代植物学对于海黄、越黄的辨别似乎无能为力了。但也有林业学家认为可以鉴别,广西林业厅的木材学家李英健先生在其主编的《东盟红木鉴赏》中甚至提出要根据两者的解剖特征,特别是它们在显微镜下的木射线的分布状况来加以区分:
(1)海南香枝木轴向薄壁组织以傍管带状及聚翼状为主;而越南香枝木轴向薄壁组织以翼状及聚翼状为主。
(2)海南香枝木单列射线较少,以2~3列为主,射线组织同形、偶有异形Ⅲ型;越南香枝木单列射线的数量与多列射线几乎相等,射线组织同形、偶有异形II、Ⅲ型。
但是李英健的这种鉴定方法似乎更多地停留在个人研究成果阶段,并没有得到国家木材鉴定检验机构的认可和参照,也没有得到验证和重视。
在现代植物学难以分辨的情况下,令植物学家尴尬的是:红木家具行业的资深行家以及工厂开料的工人,已可凭借其对材料的了解与经验区分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这种鉴定方式在行业内也已被广泛认可和运用。
因此,不断有人提出“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是否是同一树种”的问题,更有一些学者和植物学家提议将海南黄花梨改名为“黄花黎”,甚至将越南黄花梨归入到草花梨或者白酸枝的类别。客观看待这些争议,笔者认为学术争论的存在,对于认识黄花梨的属性等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从市场发展来看又没有太多价值:在现阶段植物学无法分辨海黄与越黄的情况下,植物学家自然失去了鉴别的话语权。因此当前黄花梨的市场还是以行业认可的“肉眼”鉴别方式在有序进行,并没有因为这些名称的变化或者类别划分的褒贬而产生价格的波动。
3.材质的优劣
除树种归属及名称外,“海越之争”的内容还包括材质方面的差别。在当代传统家具行业及市场中,大家一直都承认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之间存在材质差异。客观来说,同等级别的海南黄花梨在材质密度、油润通透性和琥珀感上要胜出越南黄花梨一筹,依据经验和肉眼鉴别并不太难。难的是将不同等级的材料并列对比,就会使人困惑和误判。例如有些颜色深、油性大的顶级越南黄花梨根部料,其纹理、密度等都非常出众,比较容易与海南黄花梨的次顶级材料混淆。
在同一级别之下,相比越南黄花梨来说,海南黄花梨的质地更为密实,色泽更深,纹理更加美观且变化多端,油性略重,反光感较强,新切面辛香味较浓,放久后能留有淡香。但以上这些都还属于比较粗浅的质感认识,要能真正识别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一定要建立在多看、多玩、多请教的基础上,全方位地细致考察其纹理、色泽、光泽、香味等表性特征,进行综合判断,千万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迷信书本画册,否则很容易犯“按图索骥”的错误。
5.海南黄花梨甜瓜鼓墩(伍炳亮作品)三、黄花梨老家具的用材构成
明式家具造型简练而韵味深远,从中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态度。而选用淡雅素朴的黄花梨制作明式家具,可谓相辅相成,是材质与家具艺术形式的完美组合,更使明式黄花梨家具得以驰名中外。
然而谈及黄花梨老家具的用材构成状况,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也是除称谓之外导致“海越之争”的另一个重要缘由。有学者提出,只有海南黄花梨才是真正的黄花梨,明清到代的黄花梨老家具都用海南黄花梨制成,而用越南黄花梨制作的家具都是当代的仿古家具,越南黄花梨木材从1996年以后才在市场上出现。
6.海南黄花梨高束腰条桌(伍炳亮作品)这些观点实际上否定了越南黄花梨在明清老家具中的应用,但据一些史籍记载及现存的黄花梨老家具的材质特征来看,这些观点似乎都忽略了历史事实的描叙记载,也缺乏对海南当地资源状况的实地调查。如:
1.历史上已有东南亚国家向中国进贡黄花梨的记录,晚明开放海禁政策直接促成了苏杭一带黄花梨家具的风行。对此,笔者查阅了《西洋朝贡典录·占城国第一》,其载:“其朝贡以三载。……永乐后,其国与诸国皆来朝贡,始定每三年一来。……其贡物:‘……花黎木、乌木、苏木……番花手帕、兜罗绵被、洗白布泥。’”从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地区)频繁地向明朝进贡的史实来看,历史上确有来自海南之外的黄花梨传入中国。而据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的考证,晚明隆庆开放海禁,允许私人海外贸易以后,在中国苏杭一带风行的黄花梨家具更不能排除用越南黄花梨制成的。
2.从存世的一些黄花梨大型家具的木料特征来看,越南黄花梨与海南黄花梨存在明显差异。从现存各大博物馆与收藏家手中的黄花梨老家具藏品来看,如果家具系使用整件黄花梨厚板制成的大翘头案、架几大案、大画案、大型顶箱柜等,其板材规格固然惊人,但密度则稍显松散,油性不重,与一般的海南黄花梨木料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仔细查看其外表质感及纹路,可以确定其应为越南黄花梨材质。对此观点,许多从事古董家具收藏的前辈也多有赞同。
3.海南黄花梨大板材极其鲜见,相关的大型树根也不曾发现。但一些大型黄花梨老家具却存在使用板材大料的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在当前的黄花梨板材中未能看到如此大料。对于后者事实,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在明代海南黄花梨的确存在巨型大料,只是过度砍伐导致它们绝迹。对此看法,我们还是应该依客观事实来论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很多古典家具制作厂家已开始使用海南黄花梨制作仿古家具。当时业内购买的海南黄花梨木料,有很多是海南黎民朋友从山上所挖的黄花梨的树头、树根,从许多树头断截面因风化腐化形成的皮壳来看,足以证明它们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从海南当地遗存的树根来看,还从没发现直径超过60厘米以上的材料,此外也没有人在海南收购过直径60厘米、长度2米以上,厚度10厘米以上的海南黄花梨大板旧料。海南黄花梨树根深置山中数百年,可以说是对其以往木料规格的最好说明,而巨型的树根尚不得见,又何来海南黄花梨的大型板材。据此,我们也能从反面来判断一些存世的大型黄花梨老家具木料的产地问题。
由此可证,历史上明清黄花梨家具的制作的确存在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并用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使用大板材的黄花梨家具中,更是以越南黄花梨居多。也正是因为越南黄花梨的使用,才使得众多的黄花梨经典重器的制作不至于用偏小的板材来拼凑,从而保持了其材质上的完整性,凸显了这些黄花梨家具经典重器应有的大气风范。
7.海南黄花梨四出头管帽椅(伍炳亮作品)四、如何看待“海越之争”
海南黄花梨与越南黄花梨同是历史上用来制作黄花梨家具的木材,共铸了明式黄花梨家具艺术的辉煌。因此,看待这场“海越之争”,我们应该跳出单纯进行木料分类的局限,而要更多地从“木料服务于家具”这一关系层面来进行分析判断。应该正视,木材仅仅只是传统家具艺术形式的一个载体,决不能完全代表一件家具的全部价值。
以明式家具为例,其最大魅力在于其艺术形式能够恰到好处地传达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以及禅学的艺术审美魅力。在家具的造型结构方面,它采用中国特有的榫卯手法,并在造型设计中将人体工程学、力学与外形美感予以完美结合,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且独步古今的艺术高度,中国的明式家具得以闻名中外的原因也在于此。近些年来,中国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其成交价格一直在国际各大拍卖场上屡创新高,但其中大部分黄花梨家具所体现的海南黄花梨的特征并不明显,但是却也毫不影响人们对这些黄花梨家具的喜爱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定。
从学术研究意义来看,我们研究古典家具,更应该站在艺术研究的高度上去探讨其文化内涵、审美发展以及工艺的传承发展问题。如果离开了古典家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家具木料分类、名称辨析、价格定位等方面进行争论都将毫无意义。
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古典家具这种艺术形式认识的提升以及当代仿古家具行业的发展进步,古典家具市场会出现行业细分,家具的价值定位问题会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其价值评估体系也将更为成熟。对于黄花梨家具来说,木材的种类仅是影响其价值的因素之一,其整体的设计品位及艺术价值的高低才是决定价格的关键,这也是中国传统家具最大的魅力。
责编有仪
国际木材研究领域知名期刊《Holzforschung》发表了我所木材解剖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MaomaoZhang,GuangjieZhao,JuanGuo,AlexWiedenhoeft,CharlesLiuandYafangYin*.Timberspeciesidentificationfromchemicalfingerprintsusingdirectanalysisinrealtime(DART)coupledtoFouriertransformioncyclotronresonancemassspectrometry(FTICR-MS):comparisonofwoodsamplessubjectedtodifferenttreatments,Holzforschung,2019;73(11):975-985.https://doi.org/10.1515/hf-2018-0304”。
实时直接分析-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DART-FTICR-MS)可有效挖掘不同树种间木材特征化合物的细微差异,从而实现木材树种准确识别。本文以檀香紫檀(Pterpcarpussantalinus)和染料紫檀(P.tinctorius)木材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DART-FTICR-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木材薄片(气干、70℃处理、120℃处理)、木粉、木材抽提液(蒸馏水、乙醇和水、乙酸乙酯及苯醇抽提)等经不同加工处理的样品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条件对木材化学识别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气干和70℃处理木材薄片、木粉和乙酸乙酯抽提液样品,模型分类预测精度最高(100%),而对120℃处理木材薄片的分类预测精度最低(66.67%),高温处理显著影响了基于DART-FTICR-MS的木材化学识别方法的有效性。综合考虑木材司法鉴定实践以及识别精度,应优先考虑气干木材薄片。该成果为木材化学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