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夺天工,红木削5毫米宽制作船模\修复红木家具烫痕、烧痕、刮痕的方法
详细内容

巧夺天工,红木削5毫米宽制作船模\修复红木家具烫痕、烧痕、刮痕的方法

时间:2020-10-11     人气:877     来源:     作者:
概述:爱泉城济南的水,更爱那水上的船。在济南王府池子出生成长的非遗传承人胡源因为水与船结缘。十三岁开始做中国船模型的胡源如今又开始着手制作道光年间的木船“镜春舻”模型,同时还将着手制作济南名楼“鸟笼子”模型,将传统文化记忆传承下去。13岁就学习制......
爱泉城济南的水,更爱那水上的船。在济南王府池子出生成长的非遗传承人胡源因为水与船结缘。十三岁开始做中国船模型的胡源如今又开始着手制作道光年间的木船“镜春舻”模型,同时还将着手制作济南名楼“鸟笼子”模型,将传统文化记忆传承下去。
13岁就学习
制作军舰模型
2月17日上午,胡源正在家里制作新的木船作品:道光年间的“镜春舻”模型,“这艘木船是道光皇帝从紫禁城往颐和园走水路的‘坐骑’,虽然模型只有一层,但制作起来比较复杂。”正在给木船模型蒙船体的胡源说道。
今年54岁的胡源自幼动手能力极强,13岁进了济南市军事体育学校学做军舰模型,1977年,胡源拜会做中国船的胡启镛师傅为师,还自学大学造船课程。后秉承师傅遗愿,胡源做出了一艘慈禧太后当年乘坐的“木兰艧”御船模型。
在胡源家里的柜子上,摆着他最近完成的“雨荷船”模型,这艘带有济南本土色彩的船也是就地取材于曾经在大明湖里的船而设计,与他以往做过的船模和军舰模型相比,这艘船模显得分外精致。做此船模时,胡源要把红木削成5毫米宽的薄片,再把它们编成席子放到船模顶上,船体前后挂上两块写着“雨荷”和“清心”的匾,船门上刻一副对联,还为它亲手打了一套小巧玲珑的家具陈设在里面。
光制作船模船架
就花了一个月
船模架子的连接都是依靠木头进行,胡源将下好料的红木挑出两块,一块打卯,一块开榫,一对卯榫组合起来就像螺丝和螺丝帽一样严丝合缝儿才能算完成。“做一对卯榫必须不间断完成,一旦停下来就前功尽弃了,因为出现不协调就要立即修改。同时为了船体的坚固需用竹节进行加固。”胡源说,其实船模的内部结构很复杂,但是从外面是看不到的。
“一架木船模型从看图到设计再到制作过程都需要不断创新,根据当时的历史和木船的性质,从三位图里想象之后跟实体比对。”胡源说,“制作的过程就是再创新的过程。”皇家船只模型的龙椅、床榻和门窗都要一一想花样儿去雕刻,船模的抛光、打磨等细加工程序也都需要沉住气耐心进行。这艘“镜春舻”模型,胡源从年初开始制作,光船架子就做了一个多月,预计到年底能够完成。
将复原“鸟笼子”模型
传承传统文化记忆
不止“镜春舻”模型,胡源的每一条船模都要做得尽善尽美,前前后后要花上百道工序。在做“镜春舻”模型的同时,胡源说,自己还将开始复原老济南名楼“鸟笼子”模型。
“鸟笼子”是20世纪初建成于大明湖南岸的山东省咨议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除。胡源说,他已经购买了几万块钱的红木,马上就将着手设计制作。
胡源说:“没有文化就没有素质,将楼复原之后希望它能变成传统文化的一个记忆。”这也是胡源多用红木的原因,红木虽“三分做、七分磨”,十分费功夫且需一次性成功,但是较其他木材更加结实,价值也更高,更适合传承文化记忆。
如果能完成,胡源制作的木船“镜春舻”模型和名楼“鸟笼子”模型将一起参与明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继续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套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高档红木家具,如果不小心出现了伤疤,一来影响家具美观,二来难免会影响心情。

红木家具的伤痕主要有烧痕、烫痕以及刮痕,对于严重的,自然是要请厂家的专业人士进行修复,而对于一些“轻伤”,可以尝试一下自己动手修复:

烧痕的修复:如果红木家具的漆膜被烟头或未熄灭的火柴等灼烧留下焦痕,而未烧焦漆膜下的木质,可用一小块细纹硬布,包一根筷子头,轻轻擦抹灼烧痕迹,然后,涂上一层薄蜡液,焦痕即可除去。

烫痕的修复:红木家具表面直接放置盛热水的器皿,会在红木家具上留下白色的圆疤。对于这种伤疤,要及时的擦抹就会除去。如果烫痕过深,则须用普通的碘酒轻轻抹在上面,或在烫痕上涂一些凡士林,过两天后,用软布擦拭,就可将烫痕除去。

刮痕的修复:如果红木家具不小心被刮伤,但未触及漆膜下的木质,可用棉布蘸少许熔化的蜡液,涂在漆膜擦伤处,覆盖伤痕。如此反复几次,就会消除刮痕。

对于红木家具的伤痕,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切不可盲目,以免导致二次伤害情况的出现。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神台,也称“神楼”,是民间用来供奉神灵和先人的供桌,有的还将族谱供奉其上,体现了我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寄托。清代至民国时期,家庭神台上供奉的一般有“祖宗昭穆神位”、“九天司命”或“天地君亲师神位”以及“历代宗祖”牌位。每逢过节,必备香纸,陈设供品,斋戒沐浴,虔诚祭祀,尤以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令最为隆重。

    图为一件清代木雕镂空龙凤人物神台,材质为樟木,收藏于咸宁博物馆,是通山木雕的一件传世杰作。神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浮雕结合镂雕而成的一座牌楼,几乎通体雕刻,工艺繁复,表现手法变幻莫测。窗棂槅扇,飞角翘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中间门形空处,用于摆放神灵及祖先牌位、香炉、烛台、供品。龙凤、瓦垄、花卉、喜鹊、仙鹤等,雕工细腻,巧夺天工,充满吉祥美好的意境。下面为长方形柜状神台供桌,桌柜正面雕刻有三组金色人物图案。前面的两只桌脚巧妙地雕刻成弧形,中间镂雕,色彩鲜明,显得端正肃穆,精美绝伦。上下部分可拆开,将牌楼置于桌上,就组成了一只完整的神台。整件作品结构纤巧隽秀,刻工细致入微,让人叹为观止。

    旧时神台多有讲究,既要摆放在中堂位置,又不能置于横梁之下,坐里朝外正对大门,但又要与大门保持一定距离。对其高度的要求是宜高不宜低,最好不低于人的胸部,以表示对所供奉的神灵、祖先的敬畏。其大小因地而异,一般以堂屋中堂空间大小而定。这件木雕镂空龙凤人物神台高大气派,做工精致,雕刻精湛,应该为大户人家所有,价值不菲。因红色主吉祥,所以神台的颜色一般以红色为主,这件神台有些地方染成红色,就是这个道理。

    多年以来,通山木雕艺人辈出,掌握着留底雕刻(线雕、浮雕、阴雕)及无底雕刻等多种雕刻技法,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这件木雕神台采用的是镂空雕刻加贴花的工艺手法,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造型古朴典雅,雕刻精细娴熟,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烈,主题图案吉祥美好,形象生动传神,妙趣横生,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件清代通山木雕镂空龙凤人物神台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斑驳的油漆,显影着岁月的沧桑。

    来源:中国商报


    红木钱柜箱(图片提供:南京正大)

    文/刘根旺

    钱柜小百科:

    钱柜,是古代商贾店中使用的一种矮柜,与坐凳同高,柜面开有一条长10厘米左右的口槽,钱币可从槽中投入,平时又可供坐用,故也称“座柜”。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七牛储贝器的钱罐,叫储贝器,而不是储钱器,大概与商代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有一定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出现不同的流通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为青铜的方孔钱,也就是我们今人见到的铜钱,一直被使用并且延续至清末。也许是中国钱币的造型从秦始皇时期之后就定下来,因而也使得从那以后的钱柜,在造型上有了共同点:柜型上方,留一狭小开口,供存入钱币使用。

    唐三彩钱柜

    1955年,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一件唐三彩钱柜,长15.5厘米,宽12.1厘米,高13.3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柜子作四足卧柜样式,附有小盖可以揭启。正面柜面贴塑有带连珠的兽面装饰,带有西亚色彩。柜足粗壮,并有圆形堆塑装饰。白色陶胎,柜足涂饰蓝色釉,柜板涂饰黄釉,柜面有宝相花和团花装饰。造型别致,制作异常精致,加上三彩釉和纹饰,显得富丽华贵。

    1930年洛阳金家沟唐墓出土一件唐三彩钱柜,高17.8厘米,长21.5厘米,宽16.6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钱柜保存更为完好,从柜面的带孔附件可知西安王家坟唐三彩钱柜残缺的上锁附件的原貌。柜足贴塑四枚一组的泡钉,四面装饰圆形龙首,上部刻划有三角形几何纹,并涂饰以黄、绿、褐等色釉,显得华丽异常。底部露胎,白色陶胎。

    木质钱柜何时出现?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存世的木质钱柜,最早也为明清时期的作品,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差甚远。但见过带铁叶和泡钉装饰的旧式木柜、木门扇的人很容易理解,汉唐釉陶钱柜所模仿的应该就是同时期的木质钱柜,上面的圆形堆塑、泡钉、锁合装置应该原为铁、铜之类金属加固件和锁合件。

    因为木质钱柜存世少,我们在拍卖会上也难得见它的身影。在南京正大2009年秋拍中,出现了一件红木钱柜。它以红木制,长方形,包浆温润,造型稳重。面部攒框镶板,上开一狭长口,用以投放钱币,美观耐用。该柜身宽体胖,意味财源广进,全身只有一口,意味只进不出。虽然成交价格不过万,但此器物存世不多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阅读全文
  • 《匠说构造》

    文/陈盛娥

    推荐书目

    《匠说构造》

    乔子龙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推荐理由

    《匠说构造:中华传统家具作法》是作者集二十多年的思考与研究,从家具的构造出发,从中探究其规律与原理,为建立现代中国家具学体系提供构架性建议。

    现今有关于家具的著作基本上是对成器家具的图赏或文学点评,少有对家具成器前的作法介绍,偶有几本关于制作的,但也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留存至今的传统家具的测绘、辨识、鉴赏、技术法则及匠工术语,甚至有关于型制、制式、款式等这些专业词汇,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匠说构造》这本书对以上疑问逐一作了详细的解答。

    《匠说构造》的作者是乔子龙先生。他出身于五代园林木作世家,少年时就比较了解木匠活儿,曾有几年学木匠的经历,中途改去学画图样了,后又从事古建园林工程设计工作。

    为了从源头之上诠释“匠作心法”,寻求研究古建筑的同时,他悉心研究家具构造原理,整理、记录多种古旧家具的造型工艺。探究和总结其内在规律,并把这些匠思心得随手记在册本上。除大量精美的古建园林手绘图外,还有不少传统家具设计图样。著名传统家具学者兼收藏大家张德祥先生曾翻阅赞叹之,“扎实且富有灵气的笔上功夫,绝非常人能够轻获的。”

    这不禁让人想到,在中华传统家具学术界里,有几位先哲都是先接触古建筑后又研究传统家具,如艾克、杨耀、陈增弼等前辈,均是古代建筑的研究学者,又同是明式家具研究领域的专家。乔先生自是不敢与他们相提并论,但他了解了古建筑便更能理解传统家具,也就更加明白家具成器前的制作法则。

    《匠说构造》由此而得。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总结出合于木性、工法、理法的“制器心法”。“文字卷与榫卯作法图例”合为上册,讲述了现代木工应该具备的一些传统家具认知;“中和圆通(家具构造要点)与制器设计作法图例”等内容合为下册,以传统经典器为例,加上一部分创作家具。

    整本书不谈家具史,也不涉及雕刻、五金、装饰、油漆以及木材处理等,也没有谈文学、美学,只着重谈谈家具构造,不单单是榫卯,还涉及间架,还有榫卯的组织关系,以及合于道统的木作构造之法。

    而所有这些家具成器前的“匠作心法”,无法通过文字或语言加以传达,而是要你自己去做,慢慢去悟。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原野(上海)

    国庆长假期间,我喜欢逛展会。我在市场上觅到了一条“鱼”,它并非来自农展馆的水产铺,而是来自东亚展馆的根雕柜,是产自云南的黄檀根雕,其形似一条“鳓鱼”但还有一些形体上的不足,为了弥补缺憾,使它更趋“完美”我专门赶到浦东新场镇,找到国家根艺大师孙新,请他帮忙“加工”,大师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大约不到半天的功夫,一道“赏心阅‘木’”的“根艺美‘餐’”就顺利地完成了。

    完成后的作品(见图)长33.5厘米,宽13厘米,高11厘米。这是一条鳓鱼,而且是条晒干的咸鳓鱼(上海人称“咸香鱼”)。咸鱼,这种原本为海边渔民常常将吃不完的鱼,腌起来,然后将它们放在芦席晒干后,装入坛中,以备日后继续享用。过去旧社会,它也常是穷人家必备的一道“私房菜”。弄一条咸鱼,过一遍面糊,炸一下招待来客。客人深谙规矩:只吃面糊,不吃鱼身。因为,下次来客,主人还要再过一遍面糊,炸一下继续招待来客,一条鱼可以多次派用场,既省钱又很体面。大师凭借高超的刀艺,大胆地在鱼腹部后侧下了几刀,形成了一个翘起的尾鳍,并剔除了原先长达13厘米的尾鳍,改鱼尾由平坦状为甩尾状,立马改变了它的“鱼”生,鱼由静态变为动态,“死”鱼变成“活”鱼。“加工”后的“咸鱼”其色,正;其纹,清;其质,朴;其形,妙。为尊重现实,我给它取名为《咸鱼翻身》,通常人们习惯将生活或事业处于低谷的时候,突然出现转机,一下子红火起来比作“咸鱼翻身”。这里实际是想表达起“死”回生的意思。见者无不啧啧称赞,这条“鱼”太像了,真是妙不可言、妙“鱼”惊人。

    孙新十八岁就被中国近代根艺创始人屠一道收为入室弟子,专攻树根造型艺术,擅长飞禽走兽造型。其作品特征:精在动刀简炼、流畅、准确;追求有形、有神、有情、有趣;重在纯净、粗犷、朴素、野趣。近三十年来,作品硕果累累,2004年获中国雕刻艺术大师称号,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根艺研究会会员。2013年6月,孙新和德国艺人皮特,专门被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邀请到该校进行根艺授课。

    孙新根艺,给人以自然美的无限享受和万千联想。凭借其犀利睿智的目光,非凡脱俗的构思,高超精湛的技艺,和手中那把娴熟的雕刀,创作了许多取自然之势,溢自然之趣,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成功地实现了将枯木变成生动野趣的根艺,变成美妙绝伦的艺术品,概括他的刀法、手艺和作品的特点,真可谓:妙“笔”生辉、妙手回春、妙趣横生!

    (本文图片摄影:张静庵)

    来源:新民晚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