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向东谈《家具里的中国》:一次严肃的记录\南美家具材市场依旧不温不火
详细内容

谭向东谈《家具里的中国》:一次严肃的记录\南美家具材市场依旧不温不火

时间:2020-10-11     人气:613     来源:     作者:
概述:谭向东《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文·谢谷引言:在《舌尖上的中国2》高调开播之时,《家具里的中国》却在低调上演。有人说它是前者的姊妹篇,有人说它是敷衍的应景之作。事实上,制作《家具里的中国》历时四......
谭向东《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家具里的中国》视频截图

文·谢谷

引言:

在《舌尖上的中国2》高调开播之时,《家具里的中国》却在低调上演。有人说它是前者的姊妹篇,有人说它是敷衍的应景之作。事实上,制作《家具里的中国》历时四年,换过导演,脚本推翻重来,字斟句酌,镜头补拍无数,甚至远赴美国博物馆去拍摄家具。凡此种种,都使《家具里的中国》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推敲,且堪称此类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如今一波收视热潮退去,我们为此特地采访了该片的撰稿人之一、古典家具研究者谭向东先生。

《红木视界》:搜索在线资源,我们发现《家具里的中国》早已从各大视频网站下架,首发的央视网目前仅余一个精编版。相较《舌尖上的中国》掀起的收视热潮,《家具里的中国》显得异常低调。

谭向东:我们做这个片子,一是时间太长,再有可能跟台里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没有重播,到现在都没有看到重播,第二它没有任何稍微有力度的宣传。5月12号要播,10号才打出预告。台里面安排的播出计划好像有些很仓促、很临时的感觉。

《红木视界》:之前看到有人说《家具里的中国》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姊妹篇?

谭向东:这件事儿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家具里的中国》2010年就在央视立项了,当时定名就叫《家具里的中国》,那时没有其他类似片名的纪录片立项。

《红木视界》:《家具里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制作过程?

谭向东:从立项到播出,这部片子大概花了四年时间。前期一年多的时间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士做指导,早期拍的素材基本都不能用。里面家具的颜色不对,比如把黄花梨拍成紫檀的颜色,把紫檀拍成黑酸枝的颜色。这就是参与拍摄的人不懂家具的缘故,他们不懂得怎么去把一件家具的美感从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光线去呈现出来。结果家具拍出来都是变形的,没有美感。如果没有专业人士做指导,就不知道这个家具哪个点是最美的,哪些细节是最美的,摄影机应该怎么去走才能把纹饰的脉络拍出来,拍出的东西就不到位。后来制片方觉得不理想,决定更换导演和制作团队。

《红木视界》:换过导演后,拍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谭向东:后期用了两年半左右的时间。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跟家具有关的一些东西都是我们后期补拍的,比如恭王府、可乐马、万乾堂的家具。尽最大努力花最少的钱补拍了很多有用的镜头。后期我们还重新规划了整个片子的结构,把以前的脚本全部推翻了重来,因为之前整个脚本的立意、结构,包括文字都不够专业。写脚本、重新组织解说词就用了一年多。

《红木视界》:能介绍一下后期片子的导演吗?

谭向东:后来换的导演叫陈骞,要求比较高。早年他在央视做节目,是《实话实说》的第一任导演,很资深。后来他一直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当时公司很看重这个片子,却又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做。陈导是公司的艺术总监,公司所有的片子都要经过他指导、审核,没有合适的人选就只好他自己来。陈导非常刻苦,为了拍好这部片子,几乎把所有能买到的与传统家具、家具文化有关的资料都买了,从头学一遍,然后才觉得以前拍的东西,包括脚本有问题,都没有讲到点儿上,于是重新来过,所以才会用四年的时间。

《红木视界》:片子中介绍的家具是怎么选出来的?

谭向东:这些家具都是我们精心挑选的。此前我们看过大量传世老家具,对其中部分优秀的家具印象深刻。而片子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内容,寻找合适的家具,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来表达主题思想。当然这已经是二次筛选了,基础筛选还是要根据家具的艺术造型、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等。对我来说,整个参与过程包括为家具撰文,也是一次再学习,片中我所写的每一句话都不会像我博客里的那样随意,而是要严格考证。

《红木视界》:我们看到片子里做了很多情景再现的内容?

谭向东:是的,复原的场景是在横店拍的。大量的费用其实是花在这个上面,比如我们要做道具,要完全按照《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场景,遵循写实的原则复制出来。包括演员的服饰等,基本上都是想百分之百地去真实还原。

《红木视界》:怎么想到去模拟、还原这些场景的?

谭向东:拍纪录片肯定要运用多种艺术化的手段。比如我们还购买了很多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及国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画的使用权,凡是跟家具、跟生活场景有关的古画使用权我们买了很多。再如我们还根据一些书籍,比如《长物志》里那些关于明代文人书房的描写,把它们归纳总结起来,从布局到家具的选择,以及陈设,在可乐马家具博物馆里复原出了一个明代的书房。另外,我们制作了部分极具代表性的榫卯结构的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为观众展示榫卯结构。还有就是老家具的修复过程,把一件老家具从拆解到修理,再到组装起来的完整过程,呈现给观众。凡此种种,通过这些艺术手段去讲述家具背后的故事。

所以模拟、还原场景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和手法,并且这些表现的手段都不是凭空的,而是经过我们比较缜密的考证和研究。我们力图通过艺术化的手段,真实还原再现一些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家具里的故事,这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红木视界》:片子里还出现了美国博物馆如纳尔逊博物馆里的一些家具镜头?

谭向东:那也是后期过去补拍的,但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也不能搭摄影棚,时间又很仓促,所以效果有点勉强。国外的博物馆在这方面是比较开放的,只要你是做学术,不是用作商业用途,他们会非常支持你,会拿出来跟你分享。因为他们做博物馆的目的,不是为了把这些藏品收进来,然后据为己有,而是让全人类去共享。

《红木视界》:这么看的话这部片子还是很用心在做的。

谭向东:真正的发力、起到作用其实还是在后期。我们不是做科教片或者学术专题片,也不是做考古发掘这类的工作,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有更多的普通观众,通过这个片子能够认识到中国古典家具的美在哪里,它有哪些值得传承的东西。包括家具背后的一些文化以及人文情怀。所以既要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推敲,还要讲究作为一个纪录片应该有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都需要下功夫。这也是为什么做这部片子要花那么长时间的另外一个原因。甚至片子里嘉宾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仔细推敲。

《红木视界》:这部片子好像并没有出现诸如植入广告这样的商业行为?

谭向东:对,因为我们做的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不带有任何商业性质。没有任何商业色彩,企业的软广、硬广都没有。我们其实走访了很多厂家,也采写了很多各个厂家的镜头,无论是老家具的修复厂家,还是新家具的生产厂家。但我们并没有商业化地去呈现。甚至在嘉宾的介绍上,使用的都是堂号而不是企业。比如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张德祥先生的“无定斋”,区胜春先生的“区氏紫檀家具艺术馆”等。

《红木视界》:这种纯粹我觉得还表现在它有强烈的风格,它是用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在介绍家具,而不是在抠一些细枝末节。并且它刻意回避了市场对材质的炒作,对新家具的介绍,也不带有评定色彩。

谭向东:没错,是这样。“家具里的中国”重点是在“中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起居文化、礼仪文化,甚至是宗教文化,它牵扯的面非常广。家具其实跟纸一样,它只是一个载体而已,纸上作画,斫木制器。通过书画艺术、家具艺术,来渲染人文情怀。

整个行业以前有一种现象,就是玩老家具的瞧不起玩新家具的,玩新家具的又觉得玩儿老家具的土气。但我们做这个片子却一视同仁,想让更多的从业人员来看这个片子,如果他们能受到一些启发,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件好事。

反过来也正是因为我们在专业上的这种严谨与纯粹,所以玩儿老家具的人和做新家具的人对这部片子的反响才普遍比较好。当然问题也有,就是他们嫌这部片子篇幅太短。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唤起观众的思考。

《红木视界》: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事发生?

谭向东:好玩儿的我觉得是拍恭王府家具的时候,导演、摄影师包括我都坐在明代的凳子上,我还趁机去坐了下那把寿字纹圈椅,这算是额外的福利吧。我觉得我们简直算是史上最幸福的摄制组了,导演和摄影师都能坐在明代家具上,你看看其他导演,他们都只是坐在折叠椅上。

来源:《红木视界》杂志


南美家具材市场依旧不温不火,经营商家走货量处于历史低位。据记者调查了解,下游家具厂市场疲弱行情给南美家具材市场冲击异常明显,红檀香、阔变豆等在价格低位的情况下走货量也十分有限,由此也可以看出市场疲弱。另外向来以低价冲市的琥珀木近期也传来难走货消息,目前张家港直径较小的价格报1850元/立方米,创历史新低。市场经营商家表示,目前大家都知道要熬,但更严重的是,连未来方向如何都不明确,这才是商家最忧心的。

而双柱苏木、瓦泰豆、甘蓝豆等在园林、家装订单的推动下,近期市场活跃度相对较好。目前广东市场双柱苏木价格报2100-2200元/立方米,瓦泰豆价格报2600-2800元/立方米,甘蓝豆报2500元/立方米,平稳。

铁木豆市场也无亮点行情,价格报2700-2800元/立方米。中山大涌使用量减少对其冲击甚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檀香,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珍稀物品。我国天然檀香树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砍伐殆尽,国内的檀香原木都依赖进口。因檀香木生长条件苛刻,产量极低,全球仅存的天然檀香木只分布于印度、斐济和澳大利亚境内,且严格的保护措施和高额关税限制出口。因此檀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贵重、以克论价的木材之一。
    檀香是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其焚香需求量不少于沉香木。它的独特香味具有静心之用,对于冥想很有帮助,因而广泛用在宗教仪式中。我国使用檀香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有使用檀香木用于佛像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的制作、药用的记录。杭州檀香扇就是用檀香木制成的,轻轻一摇,清香四溢,且有“扇存香存”的特点。
    檀香是香道的传统主流用香,能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从气味上说,檀香的气息宁静、圣洁而内敛,给人以王者之感,是制造香水必不可少之物。它独特的安抚作用可以清心、凝神、排除杂念。与沉香相比,檀香香韵显得有些单一,但在单一中又具“多样性”。因为檀香有不同的产区和不同的树龄,其味道是不同的。按照产区不同,檀香可以细分为东印度老山檀、东加檀、澳檀和印尼檀。根据个人品香经验,印度老山檀,味道纯净芳香,带有檀木特有的浓郁奶香气息,是檀香中的极品;东加檀,香味扑鼻,有明显的甜味,是提炼檀香精油的主要原料,特点是奶香味比较淡;澳檀,又称新山檀,香味淡雅清新,没有奶香味,余味偏甜;印尼檀,又名香檀,香味偏甜,浓郁的异国情调,类似常见的印度香,是制作香水香精的原料。
    檀香本身也是非常实用的,《本草纲目》中还记载,檀香可以治病,具有行心温中、开胃止痛的功效。主治寒凝气滞、冠心病、心绞痛、腹痛、胃痛少时、性病等。
    不仅如此,檀香还是雕刻贵重工艺品的优质材料,因其木质细腻,香味恒久,又不惧蛀虫,是上好的雕刻材料。
    从气味至材料,檀香都是很实用又珍贵的物品。业内人士常说,“储存檀香木比储存黄金更加保值、更加增值”。随着檀香价格的不断攀高,国际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檀香”。有些厂家以白色椴木、柏木,经过除色、染色,然后用人工香精浸泡、喷洒来冒充檀香而大量制成扇、佛像、佛珠及其它雕刻品。为避免香友买到“假檀香”,我与大家分享两个鉴定檀香的方法:
    第一,檀香木一般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时间长了则颜色稍深,光泽好,包浆不如紫檀或黄花梨明显。质地坚硬、细腻、光滑、手感好,纹理通直或微呈波形。
    第二,香气醇厚,经久不散。久则不甚明显,但用刀片刮削,仍香气浓郁,与香樟、香楠刺鼻的浓香相比略显清淡、自然。有人用人工香精浸泡或喷洒木材用以冒充檀香木,香味带有明显的药水味且不持久。

    自2014年4月起,东北国有林区相继停止商业性采伐,我国木材生产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速生丰产林快速发展的华南地区。桉树是我国华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林树种,年均长高3-5米、胸径年均生长3-5厘米,轮伐期5-7年,平均亩产木材7-10立方米。

    广西是中国引种栽培桉树面积最大的省(区)。近年来,由于桉树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其木材产量在短短的10年内连翻两番,不仅满足我区的木材需求,还为国家木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市场对木制产品需求量越发增大趋势,科研人员认为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是缓解木材资源不足压力的有效措施。

    培育桉树无节材的意义

    ★大幅度提高桉树木材质量,增加了单板的产量和品质,木材单价的提升和产品产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

    ★提高了桉树林分质量,增加了优质桉木资源,促进桉木多元化加工利用潜力,助力林业产业升级。

    ★适当修去桉树树干上多余的枝条,减小了冠层的厚度和宽度,从而减少了冠层的蒸腾耗水量。

    ★优质桉树无节材资源的增加,可缓解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压力,从而降低了对天然林及次生林的采伐强度,间接地保护了其他林木资源,对维护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

    经研究表明,除生长速度限制外,用材树种树干的弯曲和多节是影响木制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对林木进行适当的人工修枝,既能减少树体的死节和孔洞,提高木材质量,又能减小树干尖削度和增加树干圆满度,提高木材出材率。此外,还能改善林分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因此,人工修枝是定向培育高产优质无节材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桉树种植1~2年可达郁闭,林分郁闭后,林冠下层的阳光条件变差,下层营养枝转变为消耗枝,并逐渐干枯脱落,在树干上形成死节和孔洞等缺陷,严重影响木材质量及其产品品质。

    人工修除桉树树干上一部分的消耗枝和密集枝,既能改善桉树林内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防止病虫害发生机率,又能减少树干的死节和孔洞等缺陷,对培育桉树优质无节材具有重要作用。

    桉树无节材培育技术要点

    一、修枝时间

    苗木定植后9~15个月,树冠下方开始出现枯死枝,于2~4月实施第1次修枝,翌年2~4月实施第2次修枝。

    二、修枝方式

    紧帖树干从上往下迅速切枝,要求茬桩无残留,切口平滑。

    三、修枝强度

    以活枝冠层厚度为基准,自下往上修去活枝冠层厚度的50%为宜。

    四、修枝工具

    以使用锋利钩刀为主,较粗大枝条亦可使用修枝锯切除。

    速生桉修枝后可避免树干自然整枝而形成的死节和孔洞,提高了木材及其产品质量,同时桉树的生长量升高,尖削度减小,圆满度增加,从而提高了木材出材率。此外,修枝后的桉树缩小了冠幅,减轻了冠重,增强了的抗风能力。

    速生桉连续2次人工修枝试验结果表明,修枝可形成8~10米无节材。修枝比不修枝所形成的死节减少了56~76%,材积增加3~4%,表板Ⅰ级板提高8~26%。修枝比不修枝的木材单价平均高出约200元/立方米。

    因此,速生桉人工修枝,使木材产量得到提高,木材产品品质得到提升,进而提升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桉树木材经济价值。

    阅读全文
  • (原标题:第887篇量凿正枘随方制象:黄花梨独板翘头架几案)

    作者:谭向东

    来源:谭向东-古典家具研究的博客

    “架几案”一名,未见于史载。经查,首次使用这一名称的是艾克先生。1944年出版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文名称备注中,艾克先生将“有着分开支撑座架(几)的合成搁板桌”,叫做“chia-chi-an”,并附以中文“架几案”(注:Ecke《CHINESEDOMESTICFURNITURE》1986页LIII)。

    据《内务府白本奏销档》记载,嘉庆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内务府大臣禧恩奏报:“花梨木几腿案一张,长七尺,较原请尺寸小三寸八分。铁力木几腿案一张,长七尺,较原请尺寸小三寸二分”。由此可知,清代称架几案为“几腿案”。此名亦极为形象,即“以几为腿”之案。从字义上讲,2013年纽约佳士得908万美元拍出的“天下第一案”,虽标明为架几案,但并非真正意义的架几案。

    明代仇英所绘《乞巧圖》中,已有架几案的确切影像。画中仕女围绕着一张放满炊饮器具的案子,案面下两只长方形的几为架,几虽为石制,但形态上完全是架几案的制式。足以说明这种家具,在明代即已出现。

    真正意义的明清时期架几案,存世并不多。一则案面与几分体,容易散失。二则民国时期鲁班馆唯恐太长的案面难脱手,经常截短,大器改小惨遭破坏。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赏》116号架几书案,就记载其这样改制的过程。有些独板案面甚至被当作材料来制作新家具,是故原配的架几案十分稀有。笔者就见过数对正方形几子的资料,几面落膛装板,很有可能是遗失了案面。有的则是案面由于历史原因留下来了,几却消失不见,只能后配。

    艾克先生旧藏的架几案(件69号),并非纯以黄花梨木制成。两只架几为黄花梨,而案面则是老花梨木的。足见艾克先生当年已经很清楚黄花梨和老花梨的区别。但其后的1948年,凯特《ChineseHouseholdFurniture》书中则标注为黄花梨。笔者认为,该架几案两只架几形制年份较晚,不排除民国时期鲁班馆的匠师,由于找不到黄花梨大料,以花梨木配齐案面的可能。是故,该案虽经1985年冬季纽约苏富比(微博)拍出,但笔者暂未将其列入“明清紫黄家具资料库”。

    笔者查询资料库数据,传世的明清时期黄花梨架几案,现存约19件。

    王世襄先生在其著述中提到,架几案案面多用厚板造成。倘为攒边装板者,匠师称之曰“响膛”。。。。。。惟响膛制作多用于次等家具,或紫檀架几案面,原因是紫檀缺乏巨材大料。。。。。。

    诚如王先生所说,19件存世黄花梨架几案中,独板案面有14件。其余5件为攒框镶心板。

    无论独板还是装心板,案面均是光素无纹。因此这些架几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几子的造法上。但无论如何变化,这些架几都没有脱离明式家具的范畴。

    基本变化之一,是在几子中间设腰枨装板心,可以加强结构。如纽约佳士得99年春拍第149号。

    若是腰枨内侧开槽装板,则可以放一些物品,例如攻玉山房所藏的一例。

    但在儒雅有序的厅堂或书斋中,架几最好不置一物,否则会显得凌乱不堪。为了实用又整洁,匠师会在几子中部设暗抽屉,不安铜吊牌,使几子四面整齐划一。实例如嘉木堂旧藏,现为香港知名收藏家所藏的,近三米长的黄花梨独板架几案。

    有的架几的抽屉,则装了铜吊牌,方便使用。但暗抽屉变为明抽屉,破坏了整体的一致性。这样的架几占多数,也符合遗存年代的规律。

    还有上下设抽屉,或者抽屉之外再加券口、角牙等构件。再复杂些的,如束腰、卡子花等装饰,已趋于清式。如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案子。

    而最基本的明式架几案,是以四根方材为腿足,上与几面边抹以粽角榫相交,中间不设屉板或抽屉。腿足底部设管脚枨或托泥,下安足承。伦敦古董商利特尔顿&轩尼诗的这件案子,后由新加坡私人收藏,可惜案面并非独板。

    这种着地管脚枨,在造法上并不科学完美,距离地面太近,容易腐朽。而一旦腐朽,整条腿足都需更换。较科学的做法是加托泥,或抬高管脚枨直足落地。

    留馀斋黄定中先生收藏的架几案,即属于后者。

    另一例则是本场拍品:黄花梨独板翘头架几案。

    架几的设计,矩鑊法度、嬗变有倚。腿足以粽角榫与几面边抹融合,下沉肩使得结合处不易损伤。极简的造法,得益于古代哲匠的空间遐想。骨骼之间的衔接凝练于仅有的交汇点,遁于无形。没有棕角榫的设计,极简主义便失去了基石。看似平常的四面平,低调的昭示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如此制器,即是矩鑊于法度。

    腿足直下,不施奓度,近地处格肩安管脚枨。腿足内与几面下,缩进安装极窄的直牙条券口。宽窄之间的嬗变,不仅破除了方直的单调,更造出层次,从视觉上增添立体感。管脚枨下的牙条,拉低了架几的重心,更显稳健。

    直牙条券口内侧铲地起饱满爽利的灯草线,外侧嵌入腿足的槽内。两侧牙条落于管脚枨上,而管脚枨上用来嵌入牙条端头的槽口,竟连牙条的灯草线脚都精心考虑,对应开出弧形的槽口,使得牙条完美精准的嵌入。这份在丝毫不起眼处的用心,已然超越了匠人匠作的世俗常情,量凿正枘之间,达到物我一体的修身状态啦。

    如此细薄而拿捏有度的券口造型,在过眼的明式家具中非常罕有。能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的这只几了。

    这样大胆使用极窄线条构件的造法,是由宋至明期间,家具造型臻于成熟之际的灵性创作。宋代和明代绘画中的写实描绘,说明了这一点。

    Figure1榻床极细的券口

    故宫旧藏一款长达457厘米的黄花梨架几案(故宫全集第11卷107号),直足落地,中间设层板。该架几腿足内侧及面边下沿,削出约1.5厘米宽边线,与本几的风格极似,亦是宋元遗韵。

    管脚枨下隐蔽处,匠人留下的记号,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后人。

    独板案面,纹理优美流畅,或行云流水,或波光粼粼,是大自然绘就的画卷。

    数据库资料显示,上述14例独板翘头案中,只有本案带有翘头,是为孤品。

    案面两端的翘头端庄而圆润,是久经磨砺仍不忘进取的内敛。恰如蓄势之鹰,极具灵动。

    案面前后边沿略呈极难察觉的斜面,加之两侧翘头亦向外倾斜,整个案面犹如古代方鼎,而架几则是承托的鼎足,使该案更具仪式感。正是这样蓄势待飞的张力和仪式感,使得架几案原本质朴无华的气质得以飞升,含蓄委婉的表达了人们向往的愿景,将心中的期许寄托给了在天之灵。

    量凿正枘,是技术的极致。随方制象,则是精神的追求。


    镇江新民洲木材市场6月最新指导价(单位:元/m3

    铁杉

    2m按需

    B级

    1620-1650

    3m按需

    B级

    1660-1690

    4m按需

    B级

    1700-1730

    花旗松

    4m按需

    A级

    2030-2060

    落叶松

    4m按需

    A级

    2070-2100

    樟子松

    4m按需

    A级

    1820-1850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