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山西古佛寺:风雨虽过何处可闻梵铃\红木家具设计师将在深圳“论剑”
详细内容

探访山西古佛寺:风雨虽过何处可闻梵铃\红木家具设计师将在深圳“论剑”

时间:2020-10-11     人气:705     来源:     作者:
概述:前殿,明代风格,屋顶瓦作疏松,渗漏严重。福胜寺配楼清代腐朽的大木构件文_爱塔传奇编者按:唐大华先生(网名:爱塔传奇)热爱中国古建,为能深入了解山西古建筑的现状,他花费几年时间,亲自探访,对于唐先生所访之古建,我们慢慢讲起。从佛寺开始,也许这......
前殿,明代风格,屋顶瓦作疏松,渗漏严重。福胜寺配楼清代腐朽的大木构件

文_爱塔传奇

编者按:唐大华先生(网名:爱塔传奇)热爱中国古建,为能深入了解山西古建筑的现状,他花费几年时间,亲自探访,对于唐先生所访之古建,我们慢慢讲起。从佛寺开始,也许这些寂然立于荒野之间的古寺,等后人的追寻,等得很苦。

自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中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穷苦的百姓在困顿之时,往往去佛寺大殿跪拜,祈求端坐微笑的佛祖指引明路,安慰心灵。而自东汉至今,佛寺千万间,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天灾,凡经历种种磨难留存至今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国人本当珍之爱之,可事实并非如此。山西,是我国古建筑遗留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厚重的黄土地上,古佛寺处处可见。只是,古寺的现状堪忧。

(一)山西沁水福胜寺正殿-毁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胜寺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西南约40公里的蒲泓村中,地处偏僻,1982年沁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晋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断代元明,其正殿根据文物部门的断代为元代建筑,然而现在已完全塌毁,片瓦不存。

福胜寺现存三进院,中轴线上有前门楼、二门楼、前殿和正殿,两厢还有多座配殿和配楼,全寺以正殿最古,文物部门断代为元,其余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

2012年7月17日,寻访沁水福胜寺,沁水县地处偏僻,福胜寺更偏僻,离县城还有四十公里山路,没想到的是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正殿已经完全塌毁,据老乡说1997年成为市保时正殿尚在,塌毁已有十年左右。

正殿塌毁后,老乡把枓栱等小构件堆放在前殿内,梁、柱、槫等大构件露天堆放,原本寄望文物部门能尽早修缮,没想到一放十年再无人过问,现在放在屋子里的枓栱等构件状况还可以,能够继续使用,露天堆放的梁柱等大构件已完全腐朽不堪再用,损失不可挽回。

经历数百年的建筑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塌毁,一般都会有一个渗漏:屋顶坍塌:彻底塌毁的过程,这个过程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如果这期间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它是不会塌毁的,遗憾的是这座寺庙却看不到任何维修与维护的痕迹。

同在沁水县,同为1982年县保的玉清宫山门在2012年夏季彻底坍塌,在网络舆论和媒体的推动下,2013年春玉清宫山门开始抢救性维修,后我曾与当地村民联系,村民说已经开始挂瓦了,可见民间监督在督促政府做好古建保护方面作用是巨大的。可惜福胜寺没能赶上网络舆论发达之时,自去年曝光问题以来,完全毁掉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2013年沁水县把福胜寺、玉清宫山门、圣天寺一起列入年度“十大项目”之一,期待他们能一步步好起来。

实践证明民间监督是非常有效的抢救文物手段,山西的乡村,蕴藏这众多不为人知的宝贝,有些已经很垂危,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行动起来,深入乡村,拍下乡村古建生存现状,呼吁保护,随手拍救古建。

1997年市保碑宣梵寺正殿梁架四椽栿对前后乳栿用四柱

(二)山西太谷宣梵寺:基本毁掉的新中国第一批文保单位

宣梵寺位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城东南十余公里的惠安村中,现存明代风格的正殿五间,清代风格的东西配殿各五间。1956年宣梵寺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新中国第一批文保单位,然而成为文保单位五十七年之后,正殿塌毁严重,五间大殿仅存一间屋顶。

宣梵寺正殿前檐使用了六根暗红色砂石材质的石柱,四楞抹角,略显锥形,内倾侧脚明显,其余内柱及后檐柱皆用原形木柱。

前檐没有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出两跳,外转第一跳华栱上置翼形栱,第二跳华栱为乳栿伸出,通过短替木托橑风槫,短替木两端刻成蝉肚形,没用令栱,耍头刻做卷云形。里转第一跳华栱上没有枓,实拍在乳栿之下。栌枓口内横出一道泥道栱托柱头方,前檐当心间正中位置普拍枋上用了一只驼峰托托令栱承柱头方。

不少明代建筑中仿古的成分较多,这可能与汉人重新掌握政权有关,北方经历了金、元两朝外族统治,长达两百余年,明代汉人重新掌握统治地位后,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是更喜欢模仿唐、宋等古汉政权的风格,而且明代时唐宋建筑存量也会较多,比较容易找到参照对象,但大多数模仿仅限于外观相似,内部结构上仍是明代作法,再就是明代的仿古建筑用材比唐宋时期要小很多,加工也相对粗糙。

宣梵寺正殿就是一座明代仿唐宋风格的作品,比如没有补间铺作,乳栿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栱、无令栱、用托脚等,但仿古仅限于外观相似,众多的构件及结构手法却是明代特征,如较小的用材、简略的卷杀、里转第一跳华栱没有用枓、乳栿和劄牵后尾过柱出头且使用抱寨、卷云耍头、直方形的和沓、平梁上高俊的蜀柱、无唐宋时期常见的隐刻月梁等等,另外四椽栿对前后乳栿也是明代以后较为常见的梁架形式。

山西的乡村古建如果是整座庙宇最后一座大殿,后檐一般不使用枓栱,而居于中间的殿宇前后檐都使用枓栱,宣梵寺正殿后檐使用了与前檐相同的枓栱,说明这座大殿后面很可能还有一座殿宇,现在大殿后面是一片很大的空地,已经看不出是否存在过建筑,但个人认为原有一座后殿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1956年进入县保时这座后殿是否还存在,也许从当年的调查报告中能找到答案。


首届中国·观澜红木家具设计大赛报名工作自7月中旬启动以来,报名非常踊跃,目前已有60多位个人报名参加平面设计作品竞赛,30多个红木家具企业报名参加红木家具实物作品竞赛。

据介绍,首届中国·观澜红木家具设计大赛主题为“传承创新,走进大众”,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家具协会、龙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主办,深圳市红木文化艺术协会、深圳市龙华区红木家具行业协会承办,将于9月22日-2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据介绍,该大赛分为红木家具平面设计作品和原创红木家具实物作品两类作品进行评比,将分类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0名和优秀组织奖若干名,其中奖金为一等奖30000元、二等奖10000元、三等奖5000元,并同时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客家博物馆藏品客家博物馆藏品

    开栏的话

    无论我们以前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想传承文明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其中最佳的一个途径无疑就是博物馆。

    博物馆是当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博物馆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博物馆已超过3500个,其中民办私人博物馆达535个。

    河南是文物大省,民间并不缺少私人博物馆。我省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张秦森古藏艺术博物馆早在2001年就在鹤壁淇县开馆迎宾。近年来,我省民办博物馆更是飞速发展,尤其是2010年《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颁布以来,越来越多的民间收藏家和企业家开始着手建立私人博物馆。2012年5月,河南省民办博物馆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河南私人博物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期“探访私人博物馆”带你走进位于郑州东大街的客家文化博物馆。郑州晚报记者苏瑜/文张翼飞/图

    A

    馆主印象

    君自故乡来

    未忘前尘事

    一个来自广东潮州的客家人,一个身处中原、默默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商人,他不远万里,把家乡的潮汕青花瓷带到了河南。对屡屡“破亿”的中国古玩市场,他置若罔闻:“真正的收藏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源自一腔厚重的热情,他十几岁就开始了家乡瓷片的收藏。多年来,他已搜集和保存了数十万件珍贵的青花瓷片,成为粤东地区“克拉克瓷”研究的重量级人物。靠着客家人的智慧和顽强,他在中原大地上用短短几年时间将企业做大做强,事业之外,他投入巨资用于藏品的搜集研究,却从没有出手转卖过一件瓷片。

    他就是詹松镇,客家文化博物馆的创办人。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优秀的一支,1000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

    出生和成长在潮州的詹松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2002年他只身来河南创业时就已经预想,这里注定要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我在这里打下事业,也结识了众多收藏界的朋友。”为了将神秘而美丽的“克拉克瓷”推广到中原,为了使潮汕青花瓷广为人知,詹松镇筹建了以宣传客家文化、潮汕青花瓷以及明清楠木家具为主题的私人博物馆:“客家文化博物馆”。

    收藏是一件漫长而艰辛的长途跋涉,詹松镇前行的轨迹,必将为一大批痴迷的收藏家所追随。

    场馆初探

    人杰地灵东大街

    罕有博物馆中寻

    从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二七纪念塔上向东望去,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东西大街高楼林立,往昔模样已难寻觅。

    东西大街是管城老城的中心地带,尤其是东大街,古迹、文物遗址较多。从一座高层建筑西侧的小胡同向北拐,行至不远,一幢特殊的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这里便是詹松镇客家文化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首先展示的是瓷器。汉晋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在这里一一展现,其中又以明代和清代为主。山水八仙兽足炉、青花鱼鹤图玉壶春瓶、冰梅纹竹节罐、喻春浅降彩山水花鸟六角花盆……每一件都诉说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那对民国广东名家沈筑初粉彩花鸟瓶。清代和民国时期,瓷业发达的潮州地区发展了彩瓷工艺,俗称“潮彩”,潮彩绘制细腻、色彩鲜丽、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格调高雅。

    再往里走,便是古香古色的元明清全件家具,清中期的楠木金漆人物花鸟木雕供案、清代金漆木雕灯罩、襄城四大家庭紫檀条案,一件件都是其他地方不常见到之宝物。

    “为了让客家祖根地的中原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客家人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客家生活,我用自己开办企业多年来赢得的利润,搜集、购买与客家人生活有关的古代瓷器、家具、书画、生活和文化用品。”詹松镇告诉记者,客家文化博物馆目前共计有“克拉克瓷片”85680片,元明清时代全件家具200件,汉、晋、唐、宋、元、明、清全件瓷器200件。

    C

    一见钟情

    圆筒形八音盒

    西方播放乐器的鼻祖

    从展厅进入旁边一侧的小房间,如流水般玄妙的乐声立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似曾相识,又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带着疑惑,我们把寻找的视线停留在桌子上的一个小木盒上。

    詹松镇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个金属大滚桶,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许多小焊点(梳齿)。詹松镇旋转木盒旁的把手,随着圆筒旋转,安装在圆筒上的针拨动梳齿,美妙的声音再次传出,叮咚清脆;詹松镇盖上盒子,密闭后的特殊的回响让那轻快的旋律变得柔和起来,如大自然藏着的天籁般神秘。

    “这是八音盒,留声机就是在其基础上发明的。其实八音盒年轻人应该都不陌生,学生时代,这种小玩意儿是同学们互赠礼物时最好的选择。但是乐器八音盒,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见过。”詹松镇自豪地说。他的一位老乡收到了它,不知道是什么,给很多藏家看,也没有人愿意出手。

    “2010年我回乡去老乡那里玩,他拿出来给我看,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给了一个高价钱,虽然当时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后来很多人都说我上当了。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八音盒。八音盒是欧洲工业文明的见证,西方收藏家当年来到中国率先收藏的就是八音盒,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东西。所以国内留存的数量并不多。我的这个从大小、品相来说,算是珍品吧。”

    D

    情有独钟

    清中期金丝楠木大圆桌

    演绎王者归来

    楠木是一种极高档的木材。詹松镇收藏的楠木家具多为金丝楠木质,金丝楠木因其木纹有金丝而得名。

    詹松镇取来一块浸了水的毛巾,在金丝楠的表面上擦拭,慢慢地,一阵香味传出,而湿润后的金丝纹路则构成了一幅奇异的图画,像极了中国的水墨山水。

    “楠木贵美,可惜现代人总以拜物的心理来看待,多不能分辨和认识,觉得它不坚不重,色不深不亮,不能与黄花梨、鸡翅木等红木相比。”詹松镇说,金丝楠木家具是他的最爱,他经常奔走在江浙地区,寻找楠木家具藏品。在他筹建的私人博物馆中,家具也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希望这样的举动能够重塑楠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对楠木的热爱,詹松镇才有幸觅得一方明中期沉香木书案,楠木入手后很久,才知道这竟然是沉香木。这方重48.5公斤的沉香木书案,油脂含量高达60%,被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云强称为“天下第一案”,当之无愧成为詹松镇私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E

    镇馆之宝

    明中期沉香木书案

    一片万金奇楠香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它质地坚硬,油脂饱满的沉香还是上等的雕刻材料,但由于其硬度远大于木材,好的沉香木雕极为珍贵。奇楠香是沉香族群中的特殊品类,产量比沉香更为稀少。

    奇楠油分越大质量越好,古名琼脂。詹松镇取来打火机,在沉香案的腿部用火烧了一下,只见顺着油脂线渗出一些油脂,但立刻就冻结了。詹松镇指着旁边残缺的一块说:“当初为了验证它的质地,我特意取下一块品尝,嚼过后真的没有木渣。”

    “家财万贯不如沉香在手,遍尝美食不如闻香一口。”民间有说法说,一个人要积了三辈子的阴德,才能闻得奇楠香;要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才可品或饮用奇楠香。由于沉香的弥足珍贵,在古代它几乎成了人们身份的象征,只有达到一定级别才能用得上沉香。

    “近年来,沉香当仁不让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成为投资爱好者的投资圣品。其实,人们收藏沉香不在于它有多稀少,不在于它药效多神奇,更不在于它是否价值连城,更重要的是代表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于内在保持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詹松镇如是说。

    F

    另辟蹊径

    神秘的克拉克瓷

    中国输出瓷文化的见证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的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微博]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潮汕地区进行调查,结果却阴差阳错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潮汕地区的结论。

    儿时的詹松镇并不知道这些,但对当地的潮汕青花瓷却怀有天然的喜爱,常常和伙伴们去山里已经废弃的老窑口捡瓷片玩。长大后,看到很多珍贵的古代瓷器从家乡流出,而地方上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博物馆或机构来收藏和保护,詹松镇很是痛心。他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力量为保护家乡瓷作出贡献。

    多年后,事业有成的詹松镇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收藏的万件瓷片全部运回郑州,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文物大规模“迁徙”。詹松镇接下来要做的是窑口的复兴。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见到神秘的克拉克瓷展现新的风采。


    近日,中华红红木家具馆开业盛典在东营长途总站盛大开幕。中华红红木家具馆气势恢宏,占地2000平方米,家具馆主营老挝红酸枝、缅甸花梨、印度小叶紫檀、海南越南黄花梨等名贵木材红木家具。

    据家具馆总经理徐华泽介绍,原材料保真是红木选材的关键环节,原材全部从老挝和缅甸定期采购。并在广东江门和福建仙游特别设立了深加工基地。

    开幕式邀请了来自北京荣宝斋的八位书画名家:老圃、少俨、五痴、闲翁、秋人、隋牟、乙庄、元琳亲临现场,并举办了以翰墨丹青古琴和鸣“大河流韵”为主题的大型书画文化交流活动,为到场的观众带来视觉大餐。同时开幕式也得到了市文联、书法家协会、古琴协会、红木协会、福建省红木协会及江西商会、东营商会的大力支持。

    阅读全文
  • 陈列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雕艺协会二楼展厅的精美木雕

    东南网10月5日讯(本网记者谢玉妹见习记者王鸿彬文/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张坂镇,有一种传承千年的雕刻艺术,它是泉州引以为豪的一种文化,也是当地百姓赖以为生的一门绝活,它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也伴着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至今,并闻名全国。

    雕艺之乡历史悠久

    张坂是历史悠久的雕艺之乡,拥有木雕、漆线雕、石雕、灰雕、砖雕等产业,特别是木雕,其设计精致古雅,工艺精湛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张坂木雕形成于唐五代时期,融合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闽越地区的特色文化,风格独树一帜。唐朝泉州开元寺建寺时,所用的木雕艺人大部分都来自张坂;到宋元时期,张坂木雕达到鼎盛,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明清时期,张坂的木雕达到了辉煌时期,整体趋于成熟。

    作为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张坂雕艺曾被运用到许多名胜古迹上,泉州开元寺、安海龙山寺、台北龙山寺等地就都显示这种雕艺的“鬼斧神工”,而韩国和日本的许多神像风格,也都受到了张坂雕艺的影响。张坂木雕很早便传入台湾,两岸的雕艺交流几乎从没断过。改革开放以来,两岸交流日趋频繁,越来越多台湾人来大陆寻根谒祖,经商办厂。张坂木雕也备受台湾人民和台商的青睐,这个时期的张坂木雕生产加工订单甚至达到高峰。

    建立协会对外交流

    今年初刚成立的“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雕艺协会”整合了张坂的雕艺企业和个人,为产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据会长陈阳秋介绍,目前,协会共有会员300多个,其中企业会员253个,台湾企业19家,个人会员48个。陈阳秋表示:“作为对台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张坂木雕目前与台湾交流很频繁,还与台湾多个木雕协会结成姐妹协会。”

    从业30多年的张坂木雕大师倪世杰告诉记者,自协会成立以来,只要有雕艺交流活动,他都会尽量去参加,曾到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做过交流。“去年在韩国举行的一次雕艺比赛中,我的木雕获得了银奖,那个比赛有18个国家参加,得奖算是一个比较大的荣誉。”据倪世杰介绍,精美的张坂木雕到各地做展览交流时,总是能很快吸引眼球,并赢得一片赞誉。

    雕艺精湛神像为主

    据了解,传统的张坂木雕主要以神像为主。“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会静下心来慢慢欣赏艺术品了。”倪世杰告诉记者,传统的木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转型,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木雕艺术品的市场了,但售往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木雕主要还是以神像为主。

    张坂漆线雕大师黄胜阳告诉记者,曾经就有一个台湾人带着几百年的神像,特意来张坂找师傅修,只因张坂木雕响彻台湾,而他也信任这门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差不多从2000年起,张坂雕艺开始往高档礼品方向发展,目前在沈阳,北京,烟台等全国多个地方都有店面”据黄胜阳介绍,张坂木雕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其中,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张坂雕艺所获得的金牌总数全省第一。

    高端艺术精美细致

    “你看这件作品,是我用红木雕刻了2、3个月完成的,上面的飞天出自泉州开元寺,飞天琵琶代表泉州本土悠久的文化,与张坂的木雕结合成一件艺术品。”倪世杰所说的这件艺术品就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雕艺协会”的二楼展厅。今年6月份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这件作品曾摆放在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代表泉州闽南文化展出。

    在协会的二楼展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张坂雕艺作品,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木雕,还有更为精美炫目的漆线雕。黄胜阳告诉记者,有木雕佛像以来就有漆线雕,这是一门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艺术,泉州市政府就曾将张坂漆线雕作为礼物送到国外。旧时漆线雕主要用于古寺庙建筑、古眠床等,现在已发展到了高端的艺术品。

    如何传承令人担忧

    如此精美的传统技艺该如何发展壮大,如何传承呢?对此,两位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大师不约而同的向记者道出了担忧张坂雕艺“后继无人”的顾虑。

    “整个张坂来说,我的学徒应该算是最多了,现在很多大企业家和艺术大师都是我的学徒,但总体来说,传承还是比较难的。”倪世杰表示,现在独生子女多,雕艺需要有耐心。“海内外的年轻人都不感兴趣,大陆的年轻人相对来说要好点,会自己到处走,借鉴别人的长处,敢于拼技术,比台湾传承得好些。”张坂保存完好的传统精湛雕艺让不少台湾人纷纷动了送孩子来学艺的念头,但年轻人却不敢兴趣。

    “两个星期前,一个朋友带日本客人来,对漆线雕蛮有兴趣的,这在日本是没有的。”黄胜阳做了25年的漆线雕了,他发现,比做漆线雕更重要的事便是让漆线雕完整的传下去。带过不少徒弟的黄胜阳对于部分徒弟的半途而废感到惋惜。

    走进校园培训学徒

    身为泉州漆线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黄胜阳目前正在致力于如何更好的培训学徒,将这门优秀的技艺传承下去。“现在张坂从事漆线雕的艺人约200个左右,漆线雕主要靠政府和民间艺人来推广,但是我们这代也都40几岁了,慢慢的,眼力和手力就不行了,多招学徒,传承这门技艺是摆在眼前的事,一定要解决的。”泉州的漆线雕是纯手工的工艺,需要十几道程序,没办法用机械代替,甚至连半机械化也难以做到,因此,制作者需要有十足的耐心。

    究竟如何让年轻人来学习,如何更好的传承张坂的雕艺呢?记者了解到,目前,张坂雕艺协会已与张坂中学达成初步协议,希望能在中学开设雕艺培训班,让年轻人了解张坂雕艺,培养他们的兴趣。

    招商引资发展产业

    此外,如何让艺术品实现产业化也是张坂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的产品很高端,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应该让设计更大众化,让每个人都买的起,只有让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才能实现产业化。”黄胜阳和倪世杰皆表示,让张坂雕艺实现产业化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学习。

    “很多台湾的、东南亚的对纯手工的东西还是比较喜欢的,他们走过了机械化的时代,又返回来寻找这些原始的东西。”据介绍,去年至今,就有十多个台湾厂家在张坂投资落户。同样,张坂木雕也在台湾多个县市都有店面。黄胜阳表示:“虽然这两年台湾的经济比较低迷,但是木雕还是挺受欢迎的,我对台湾的前景保持乐观。”

    据悉,目前,张坂镇上塘街正在打造“木雕一条街”及“七星级雕艺展馆”大师们不但希望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也希望企业家们能来投资。


    2016年新西兰出口25.6亿立方米的原木,相比2015年同比增加29%。其中77%运往中国市场;韩国和印度为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场,分别占到10%和7%的出口份额。

    进入2017年,新西兰原木在中国各大港口的库存从12月份的220万立方米飙升至350-400万立方米。库存水平的大幅提升是由春节期间工厂停产造成的。新西兰国际木材市场分析师认为,目前中国高库存量面临的风险并不大,春节假期结束后,工厂复工,需求将立马提升,库存的消耗回到正常的水平。另外,近期北美原木出口商对中国和韩国的供应放缓,这对新西兰原木出口商而言是个利好消息,北美原木供应不足或将提升新西兰原木在这两个市场的业绩。

    总所周知,中国的进口原木大部分被用来再加工成锯材和胶合板,然后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建筑用材需求量大,但是附加值低,大大限制了木材的发展潜力。新西兰国际木材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现在或将迎来新机遇。中国开始鼓励加大木材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面,催生了大量新的、高附加值的木材需求。事实上,加拿大木业已经走在前沿,积极和中国地方政府联手推广木结构建筑和高附加值的建筑用材,比如木制屋顶架、预制木墙等。

    新西兰市场分析师建议新西兰木业协会紧跟加拿大木业的脚步,为新西兰木材开拓更多的高端应用需求。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