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档红木装修豪车悄然成风\疯狂的红木市场:逐利心理导致抛弃传统工艺
在瑞丽居家宜厂区看见一辆奔驰房车,外表与其他奔驰没甚区别,但当总经理尹卫宏将后车门一开,我顿时眼直了,一水儿的内饰,包括音响架、冰箱柜、酒吧柜、隔板全部采用酸枝木制成,就连档把都换成了紫檀木,虽尚未完工,但其奢华程度已暴露无遗。
1-2、表面上看这辆奔驰车没什么稀奇之处;3、后车门打开后新鲜事儿就来了;4、红木将车厢分割成工作间和休闲区;5、驾驶室与休闲区间用雕花酸枝木割断划分;6、红木配奔驰。
7、用缅甸酸枝制成的车载酒吧;8、雕花的红木酒吧;9、连档把也准备换成紫檀木;10、音响装置也全部是用酸枝木制成。
用红木装饰豪车如今已俏然成风,在中国广东、福建等地都有红木企业接受过类似订单,看样子,红木成为奢侈品绝不仅是个产业趋势,而是个社会现实了。
明黄花梨荷叶式六足香几明黄花梨木足鼓凳等待拼装的红木家具半成品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江粤军
今年以来,在深圳、东莞等各大家具展览会上,所谓的“新中式”家具蜂拥而出、旌旗招展,大举向红木家具市场进军。这些仍然采用名贵红木制作,但大多抛弃了传统的榫卯结构、框架结构,以当代性和创新性为标杆的家具,引发了业界的诸多忧虑。中国家具协会甚至召开论坛“中国传统家具的范围边界与定义”,以期正本清源,保卫优秀的传统木工制作技艺。那么,红木家具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新中式”会给红木家具行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消费者又该如何辨识传统家具的特殊结构?请看业界专家为你解惑、支招。
逐利心理导致抛弃传统工艺
中国传统家具几百年来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称道,最重要的工艺在于榫卯结构和框架结构。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邓雪松告诉记者,近代以来,传统家具收藏热的源发地并不在中国,而是西方人首先“发现”了明式家具,对其造型、工艺及艺术理念极为赞赏,而后在中国大面积收购,“现在明式家具中的经典款,百分之八十都在西方”。后来,国内藏家才逐渐青睐传统红木家具,当代仿古红木家具市场也才日益形成。
但近年来,为何一些抛弃了传统工艺的所谓“新中式”红木家具会现身市场?北京元亨利古典家具董事长杨波认为,很多红木厂家为了吸引“70后”、“80后”中比较有实力的买家,在款式上追时髦、赶新潮,一些设计师也不懂得传统家具之妙,脑瓜一热就推出一件“奇思妙想”的产品,这样的东西往往就不顾传统红木家具工艺上的框架结构和榫卯结构了。
邓雪松则更本质地分析了个中原因。他表示,从全世界范围来讲,家具分两大类型,一是侧重于文化传承的,这些家具可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不仅材质好,工艺也很特别;另外一种则是很便宜的消费品,这样的家具保养再好,也难以传承给后人。中国传统红木家具毫无疑问属于前者,是精英文化和杰出手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而现在不少本来从事传统红木家具生产的企业,看到现代家具的市场份额,现代家具又看到了传统家具这种“人傻钱多速来”的高端消费,导致产生一种围城式的心理:里面的人想出去赚快钱,外面的人想进来赚大钱。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想把传统家具带向消费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赚更多的钱。“毫无疑问,用流水线的方式制作,将传统家具中的榫卯一减再减,乃至直接用铁钉、铁片代替,材料中能够拼接的拼接,人工上能够精减的精减,用化学漆实现的就不用大漆……这种方式当然可以更快地赚到钱,获得更丰厚的利润。因此,是逐利心理导致了‘新中式’的泛滥,千万不要以为是极简文化的盛行、当代设计文化的繁荣或其他精英文化所推动的。”
而很多买家不懂传统文化,拿红木材质作为炫富炫贵的资本,无疑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其实就像是到夜市上吃烧烤,却专门要点鲍鱼,要的就是那种人无我有的感觉。”
丢了传统制作工艺严重缩短家具寿命
这些在古典家具设计师伍炳亮看来属于“伪创新”的红木家具流布市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杨波表示,不再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而用铁钉、金属构件等进行连接,首先严重缩短家具的寿命,影响家具的传承。因为钉子的使用年限远远不及红木。“为什么明代家具保存到现在还能完好如初?就是其完全不需要半根钉子、半颗螺丝。钉子别说难以经历三五百年不变形,就是三五十年,也够呛。而且,用榫卯结构做出来的家具随时可以拆装,用金属构件却很难。因此,在红木家具制作上,铁件连接是一大忌。”
另外,现在很多“新潮”设计师不懂框架结构,设计出来的家具耐受力也差。“以前人们做一件东西,譬如说圈椅,可能要翻来覆去研究几年,从人体学、力学方面进行严格考量,各个框架、部件都充分考虑到家具的稳定性和寿命等因素。因此,一把凳子从三楼掉下来可能都不会摔坏。今天,对框架结构不重视的‘创新’家具,就不好说了。”所以,杨波强调,“中式家具的底线,就是榫卯和框架结构,这两点切不可丢。”
除此之外,很多款式抢眼的“新中式”,在这十几二十年间可能会被认可甚至被年轻人追捧,但潮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很快前浪就会死在沙滩上。“15年前的‘新式’家具放到现在,肯定是没人要的。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的生命太短了。”
可见,无论从哪点看,只标新立异、不顾传统工艺的所谓“新中式”,对于名贵木材来说,都是极大的浪费。“红木家具的材质要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成材,是非常珍稀的资源,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家具,可以从明代沿用至今,自然是非常环保的。但今人如果为了牟取暴利将木材当做‘唐僧肉’,以创新为借口进行快餐式生产,很快就作废,那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简直是生态灾难了。”邓雪松表示。
为此,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一直倡导,传统家具可以不是红木家具,用软木、用便宜的木材制作都没问题;但红木家具必须是传统家具,要符合传统的制作规范,以榫卯结构、框架结构为工艺基础,精工细作,代代传承。只有这样,传统家具体系才不会被现代消费体系所冲垮,优秀的手工艺才不会在当代没落,林木资源、生态环境也才不会被严重破坏。
邓雪松说:“红木家具本应是一个小众消费品,但现在整个产业过大,生产过剩,这是需要警惕的。如果购买者对传统家具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真正的热爱,只是为了攀比去消费红木,那是文化之哀和木料之灾。这种苗头和趋势,必须加以遏制。”
机器帮忙还是帮凶关键看人怎么去用
传统手工艺的式微,有人认为当代科技进步也“难辞其咎”。最近有相关报道称:“高效的加工工艺,使得原本传统手工雕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采用电脑雕刻瞬间就能完成。”
那么,机器制作、雕刻到底效果如何?对工艺进步是起到“反派”作用还是“辅佐”作用呢?坚持纯手工制作的伍炳亮认为,很多榫卯结构是机器处理不了的,用电脑雕刻也往往显得死板,像复制品一样,只有高超的纯手工技术,雕刻出来的家具纹饰才会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不过杨波则认为,机器对当代红木家具制作很有帮助,可以大大提高精确度。“以前人工拉坯很难做到那么直、那么平,用机器拉坯就能达到。只要设计合理,装饰方面前期用机器雕刻,然后再用人工修光,同样能展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邓雪松也强调,技术没有好坏之分,人心才有好坏,使用先进技术,关键要看抱的是什么心态和初衷。“如果是为了做出更好的效果,实现更好的品质,今天的科技进步确实可以大显身手。譬如以前木料买回来了,要靠自然发干,放一年、两年,等到木性趋于稳定了才制作家具,现在靠微波、电力等进行烘干,不仅速度快,而且没有降低木材的品质和性能,这是经过科学验证了的;还有,以前靠人工开榫卯,很慢,现在借助机器开得又快又严密;圆木开板也是,现在用水磨开,误差控制在0.1毫米左右,以前完全靠人工,误差会达到两三毫米以上……可以说,用机器打粗坯,人工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珠联璧合做出的红木家具最好。但如果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目的,对工艺品质不负责任,这种动机就会让技术沦为帮凶。”
鉴别:看半成品是“杀手锏”
是否为榫卯结构,是否偷工减料,从红木家具成品的外观上是很难辨别出来的。因此,杨波主张消费者要多看,多了解,学会欣赏红木家具,然后再到企业的生产线参观,是否为传统工艺制作,心里就有数了。
邓雪松也认为,首先要挑选大品牌、大企业选购。这些企业要考虑品牌的长久性,不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了那么多年,在全国开了那么多店,很不容易,但只要出一两单负面事情,牌子就可能砸了”。
更保险的做法是,消费者已落订一套红木家具后,当家具的整个榫卯结构做好还没有拼装之前,到厂家看货,在每块材料上签名;等厂家拼装好还没上漆之前,再去检验一遍。
这样,首先可以杜绝厂家因为消费者无法“透视”成品而偷工。“当然,今天红木家具制作‘偷工’还有一个原因:厂家对中国传统家具研究不够、认识不足,只知道其中一个普遍做法,不清楚其他更好更合理的做法。譬如做一个大桌子,桌面上的面板需要下面一条横衬托住。为了防止面板和横衬之间脱落,传统用了一个燕尾榫将两者严丝密缝地结合起来。但现在不少红木厂家不懂得这个技艺,用胶水来黏。这方面,就要靠消费者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对红木家具的工艺烂熟于心,才能真正判别了。”
至于是否减料,看半成品也往往能一目了然。以前的老家具,面板都是1.2厘米厚,惟其如此,在热胀冷缩和南北温度差异下才不会开裂。这是一个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安全系数。但现在一些厂家做桌子的面板、柜子的柜板,只有0.8厘米厚,这样就不太安全了,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开裂可能,如果半成品时去看,就可以当场量过;又譬如圈椅,按照传统的做法,前腿和后腿之间是一根棍子通上去的,要一块料开成。而长料和短料的价格差别很大,现在有些厂家为了节省成本,就上面用一块料,下面用一块料,成品看起来是一根棍子的模样。但这样其实已经改变了棍子的力学结构,不够结实了。看半成品,这根棍子是否为拼接的也很清楚;再有,真正的红木硬度高,虫子是咬不动的,而一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用了白皮做边材,这就很容易被虫蛀了,如果上完漆打完蜡,是分辨不出来的,半成品一检查,却能真假立辨。
因此,邓雪松表示,看半成品是购买红木家具的“杀手锏”,买名贵家具,如果厂家又不太知名,采取这个方式最奏效。
年后招工难
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熟人,请客送礼之类的,跟孙子似的。
现在呢?反过来了,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牛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招人也难。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
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也不敢闹,他们拼命干活的动力是子女绝不再进厂当工人,能够改变家族命运。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80后、90后,进厂打工主要是找对象谈恋爱,顺便长点见识,对于学习专业、钻研技术,根本不感兴趣。这批人已经毫无机会,失去理想,带有绝望,未富先废。
农民工去了哪里?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干什么不好呢?干什么都比当工人舒服还挣钱多,这是他们一致的看法。计划经济年代当工人的荣光,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
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对于工人,没有正眼相看的。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大城市的各个角落晃荡,怀揣希望,但是毫无希望。希望在歌声里,在诗里以及所谓的远方,听着听着也麻木了,也佛系了。
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我曾经在珠三角一家传统制造业工厂考察,车间内的操作工,年轻人很少,最小也是30岁。倒是在管理区,财务、人事、销售等,都是年轻人,因为这些工作相对而言,还算体面点。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真没前途。
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
考证和自己玩
曾和某熟人聊天,他说他村子里好几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有一年到头都不上班的,就窝在家里考证,各种各类的职业资格证,忙个不亦乐乎。还有的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严重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
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这些人从生产领域进到分配领域,导致生产行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
不要相信什么高科技研发智造,说穿了就是买套进口高科技机器。你看看“机床加工中心”,基本是日本、德国的。只要有一点儿波折,企业就垮。
普通员工最希望把企业的利润,年底全部分掉,房价这么高,分钱最实惠。他们不喜欢把利润留出来搞研发,搞积累。企业垮了,反正明年换一家就是了。
大大小小的老板们何尝不是这种心态?辛辛苦苦挣点钱容易吗?还不如拿着钱去搞搞金融和房地产得了!但是,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上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满大街都是乱窜的失业者。
用工荒的真相
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
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有脑子的人不好管不是?现在一个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唱高调的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
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主要是文科)。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为了赚钱,活生生把人关了三四年,培养了一批酸秀才。剩下的歪瓜裂枣,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
90后们的好日子
90后的农村员工,绝大多数是喝可乐、吃麦当劳长大的,刚刚出来工作的时候,就遇到新《劳动合同法》的强力保护,根本不关心企业的难处。
90后员工只会和老板儿子比生活待遇,然后产生怨恨心态。这个状态,很难维持多久的。我们国家的经济,必将迎来一次考验。很多企业招聘给出了4000~7000元的工资,其实是“计件,不交社保”,新手根本拿不到这些。
今后机器会慢慢取代一部分人力。有个朋友,买了一台机器10万元左右,取代了两个熟练工,效率大增,原来要一天,现在半个小时。
机器不需要缴纳社保,也不需要“辞退赔偿”。当然,大部分工种还是要人力完成。但这里少用一个人,那里就会多出一个劳动力,总体还是有用的。
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熟悉本企业特定岗位的工人越来越少,所以做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就是个笑话。
但企业负担太重,产能过剩,也无力提供高福利,恶性循环。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你花三年的高成本培养工人,会一夜之间全部辞职。
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
中国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进入高科技打遍天下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乐呵呵。
现在情况是:财政满意,员工满意,小老板不容乐观了。中间掉链子的后果就是,就业压力跳过企业,直接到了各地方。
要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民企经营环境,怎么搞?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找品牌商家定做家具,支付定金后商家却突然失联。近期,湖里区消委会接到多起此类消费投诉。
林先生去年11月29日支付5000元定金,找湖里某建材卖场一品牌代理商定做家具。前不久,他突然接到通知,称需加价才能制作。陈先生认为不合理,向消委会投诉。湖里消委会工作人员经调查,了解到与陈先生签订合同的代理商已撤出卖场并失联,无法履行原订单,新接手的商家因此提出加价要求。最终经多方沟通协调,陈先生还是额外支付了2000元,才完成了订单。
消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此类投诉,若消费者是在卖场与品牌代理商签协议下单的,将由卖场按“先行赔付”程序解决;若私下与商家达成协议的,只能由消委会工作人员协调消费者、商家及厂方三方解决,但若协调不成,消费者只能选择走法律途径。
消委会也提醒消费者:对于低价促销活动,必须保持警惕,切勿盲目听从宣传;与商家签订的合同,约定事项应尽可能完善,避免产生后续纠纷。
(来源:厦门日报)
老一辈宁波人家中,大都有一张架子床,雕梁画栋中镶嵌着古朴的吉祥图案,如蝙蝠(寓意:福)、寿桃(长寿)、佛手果(禄)、石榴(多子)、鹿(禄)、梅雀(喜上眉梢),不同于一些欧美家具描金绘银、花团锦簇的设计方式,甬式家具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民国时期,阿拉宁波有句顺口溜叫“城外和丰纱厂,城内红木工场”,可想而知,当时的甬式家具是多么兴盛。
一个夏日炎炎的中午,记者在鄞州见到了甬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吴圣东。他向我们展示了甬式家具令人赞叹不已的精巧技艺。
记者陈也喆通讯员陈素君陈科峰/文
记者王鹏/摄
耳濡目染:精雕细刻中的旧时光
吴圣东的父亲吴慈是宁波颇负盛名的收藏鉴赏专家。吴圣东笑称,记忆中,小时候,家里隔三差五就会搬进来一些“破烂”,这是父亲吴慈四处收购来的甬式家具。当时家里除了带电的东西是现代设备,其余的都是收购来的老家具,有些还缺胳膊断腿,需要再加工修复。
还记得有一次,父亲收购了一张甬式木床,家里实在腾不出地方放,就把吴圣东睡惯了的铁床拆了,让他睡在这张古董床上。起初,他十分不习惯,却只能硬着头皮闻着“异味”睡。就这样,古旧的家具散发的浓郁陈腐的味道伴随了吴圣东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如今,不闻这股陈腐的味道,吴圣东反而睡不着觉。
高中毕业后,吴圣东走上了与父亲一样的道路:潜心收藏甬式家具。一开始,父亲带着他四处登门搜寻,后来,他渐渐悟出了门道,一有空就独自出去“捡破烂”。
在吴圣东看来,这些“破烂”,浸透着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历史遗痕,魅力十足。
2000年,父子俩用多年的经验和心血汇聚成了一本书《古玩鉴别十八法》。可是,那一年,吴圣东说,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了。新书出版当天就接到6个讨债电话。为了收藏甬式家具,他们不仅花光了积蓄,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借过高利贷。
收藏研究:千年皂色留芳馨
数千年来,甬式家具以其特有的精致和空灵,耐久与气势,厚朴与美感,以及精湛的工艺技术,自成一派,千百年保持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吴圣东说,如果大家知晓甬式家具里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就会理解他“一掷千金”的疯狂。
光从镶嵌技艺来讲,为海内外熟知的是“宁波骨嵌”,其实何止骨嵌,还有象牙嵌、螺钿嵌、金属嵌、瓷嵌、石嵌、玉嵌和木嵌等。甬式家具最常见的嵌镶是木嵌和骨嵌,木嵌大都为黄杨嵌镶,多见于橱门,俗称“纱橱”,多与红木板配合,乌黑的红木嵌以金黄色的黄杨木,特别醒目传神。多数嵌花卉翎毛,人物纹的不多见。题材常见的有梅、兰、竹、菊,精美的骨嵌灵气四溢,有飘动之感。
文字装饰是甬式传统家具的又一大技艺,与其他的图案结合更是相辅相成,自成一艺;其表现形式主要以镶嵌和清雕(阳刻、阴刻)为主。文字纹与家具珠联璧合,雅俗共赏。明清时期文字纹盛行,往往在屏风、床围和橱门上,用各种书体写上唐诗、宋词、格言、吉祥语以及名家名句,笔法灵气飞动,如行云流水,令人观看后大开眼界。
而镶嵌和文字装饰只是甬式家具“十六大技艺”其中的一二。
吴圣东对甬式家具的研究,是在多年的收藏实践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真知灼见。他和父亲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千年皂色”,他介绍说,如果说十里红妆是小姐的家具,千年皂色就是先生的家具。
对于甬式家具,吴圣东“只买进,不卖出”。问其缘由,他说:“现在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的甬式家具已经很稀罕了,收一件少一件,有很多人高价向我们买,我们都不卖,这是宁波的文化瑰宝,是无价的。”
制作传承:礼仪之邦有知音
在甬式家具传承基地,吴圣东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新作品:—船鼓。船鼓在宁波民间重大庙会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器物,一场庙会的档次,也往往以船鼓的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标准。
这架船鼓(上图)长3.20米,高3.38米,由红木、樟木、黄杨木、牛骨等木材组成,整架船鼓用黄杨木雕、朱金木雕、骨雕、金属雕、骨木镶嵌和彩绘玻璃等组合制成。船头是龙头海水,两边是狮子戏球、鹤鹿长春、龙凤呈祥,船尾是凤戏牡丹,均漆朱贴金,光彩照人。
船体上端每层栏杆嵌镶花草纹,挂面用漂白的朱骨片锯雕出雷云纹、回纹、菱形等多种纹饰,环绕整座船身,像一条条绚丽逶迤的“长廊”,黑白相间,高低起伏,煞是好看。
更让人惊叹的是船身自下而上均有精雕细刻,一至八层,每层用252块黄杨木雕花板组成一幅幅画面。第一层是过去宁波老百姓的生活场景,如春耕、雨归、锄禾、闹龙舟等。第二层是官场生活图,有官员出巡、衣锦还乡、官府审案等。第三层是以《三国演义》为主的戏曲人物,如“孔明六出祁山”、“三气周瑜芦花荡”等。第四至八层除雕刻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外,主要是彩绘玻璃装饰,色彩斑斓,光可照人。顶部是30~60厘米高度不等的亭台楼阁,华贵多姿,熠熠生辉。
这个作品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中国民间工艺的最高奖,也是鄞州区第一件获此殊荣的作品。
吴圣东介绍,这架船鼓并非原创,而是仿制中的创新。说起这个作品的制作历程,吴圣东笑称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几年前,吴圣东听说宁波地区还保存有两架船鼓,分别在溪口博物馆和阿育王寺。为此,他至少去了十次阿育王寺,前两次,他长时间驻足欣赏、触摸,别人只以为他是痴迷的游客。第三次去时,他正要举起相机,管理员走了过来阻止:“你是不是想临摹制作?这是不可能的,造这船的功夫,相当于造一个大雄宝殿,怎么可能完成?”在他的再三请求下,管理员终于让他拍了照。回去后,吴圣东画出了细节图和分解图,带领12个工匠,设计、打样、选料、制作骨架、雕刻、油漆、贴金、镶嵌,用了5年时间,终于打造而成。
历史沿革:沧桑变迁非为梦
对于甬式家具的辉煌与沉寂,吴圣东娓娓道来。
甬式家具的基础结构是卯榫,其渊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那时的先民们已经创造出了榫卯木构件的器物。
唐宋时期,甬式家具制作已声名远扬。南宋时,根据木家具样式制成的石椅,可窥探出其榫卯工艺。明代,甬式家具集木、雕、漆工和书画名家集名材于一体,艺术水平和制作难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到了清代,甬式家具中的桌、椅、橱、床造型基本定型,如房前桌、镶嵌扶手椅、纱橱、红橱、七弯床、三弯床等浙东地区的手工艺术形成了独特风格。无论是闻名遐迩的“十里红妆”、“千工床”、“万工轿”,还是浙东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桌、柜、椅、凳等日用家具,无不精美绝伦、工艺独特。甬式家具在当时被视为财富的象征。
到了民国时期,甬式家具更是一度风靡。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式家具的进入,人们对家具的审美发生变化,甬式家具精细而繁复的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2008年6月,“甬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提到传承现状,吴圣东皱着眉说,现在市面上,真正明清样式的甬式家具已经很难寻觅了,只有一小批热爱的人还在坚持。惟其如此,对甬式家具的收藏、研究与保护才显得有意义。
专家观点:
变革后的甬式家具正在兴起
市文保专家杨古城最近也在着力研究“甬式家具”,他认为,甬式家具没有濒临沉寂和灭绝,反而以崭新的状态发展着。虽然在现代家庭中,实木家具只占到1/2,但通过变革和创新后的甬式家具,正在悄然兴起,市场和销量反而比20年前增加了十倍。相关数据表明,1996年前,甬式家具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宁波人,出口量很小,不到1000万。1996年之后,在宁波,生产甬式家具的大小工厂公司达到近100家左右。
杨古城说,现在的甬式家具只是在仿制古家具的基础上,变革了式样、色彩、用途和使用对象。式样上,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并吸收其他流派传统家具的风格,如制作可放电视机、电脑的橱柜,甚至有西餐柜,茶道家具等,适应各个国家人群的需要;色彩上更丰富,不拘泥于红色或黑色两种颜色;使用对象也从原来的有钱人家“飞入寻常百姓家”。
链接:
中国四大家具
苏式:苏式家具的特征,一是格调大方,素洁文雅,没有什么繁杂的雕刻、镶嵌,即便有雕刻、镶嵌也很古朴,富有传统;二是结构整体,线条流畅;三是比例尺寸合度;四是圆润,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五是精于造材。
广式:风格绚丽、繁缛、豪华、富贵,多是沉穆的深暗红颜色,多选用紫色檀木,形成了特有的流派。
宁式:宁式家具集雕刻、镶嵌、漆作、书画于一体,极具地方特色。
京式:造形以广式为主,线条则以苏式为主,用料比广式小比苏式大,并渐渐融入西洋式家具的特色。
据山东龙口检验检疫局统计,2017年第一季度龙口口岸进口原木共14批次,数量13.6万立方米,货值1685.5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数量和货值分别增长91.5%和118.5%,呈强势增长势头。据悉,进口原木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辐射松、花旗松、加勒比松、南洋杉和桉木等原木。
近年来,随着产业政策调整,国内市场对木家具等木制品的需求明显增多,原木进口量逐年增加。龙口检验检疫局结合龙口口岸进口原木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加大口岸规范化建设帮扶力度,完善龙口港进口原木装卸存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开拓外贸内支线等集装箱原木业务,使得许多木材进口商青睐落户龙口港。近两年,龙口辖区陆续有10余家企业获得木制品加工出口资质,加工生产木质家具、楼梯扶手和木门框等十多个种类,销往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原木需求数量加大,也是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同时,龙口检验检疫局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大力压缩检验检疫工作时限,为进口原木提供优质高效的检验检疫服务,积极打造“三最口岸”,与港口各部门共同塑造进口原木优质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