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市木材采运量大幅增长\我国将实施国家储备林制度林业概念股有望受追捧
详细内容

莆田市木材采运量大幅增长\我国将实施国家储备林制度林业概念股有望受追捧

时间:2020-10-11     人气:990     来源:     作者:
概述:据莆田市统计局统计,2017年一季度,莆田市木材采运量为1.6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6.4%,全部为原木。在原木采运量中,杉木采运量为0.27万立方米,增长59.0%;松木采运量为0.61万立方米,增长2.9%;杂木采运量为0.73万立方米......
据莆田市统计局统计,2017年一季度,莆田市木材采运量为1.6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6.4%,全部为原木。

在原木采运量中,杉木采运量为0.27万立方米,增长59.0%;松木采运量为0.61万立方米,增长2.9%;杂木采运量为0.73万立方米,增长3.8倍。在竹材采运量中,毛竹采运量137万根,增长7.9%;篙竹采运量60万根,增长25.0%;小竹材采运量123吨,增长1.1倍


财联社15日讯:国家林业局表示,从今年起我国将全面实施国家储备林制度,逐步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20年,将在全国25个省区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1亿亩。林业局将继续协调争取中央资金,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截至去年底,已落实中央财政补贴资金18.36亿元,首个试点省(区)广西获国开行放贷11.4亿元。
此外,国家林业局正在修订编制《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拟在2016年至2050年间,布局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南、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六大储备林建设基地。
专家介绍,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木材供给全面转向以人工林生产为主的标志,将来更多的木材供给是要来自于人工林。今年起,我国将在先期15个省(区、市)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国家储备林制度,在政策上,主要通过利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资金,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到2020年,在全国25个省区6大区域18片基地,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1亿亩。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木材供应能力9500万立方米,逐步缓解国内木材供需矛盾。

分析认为,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木材进口国,2014年木材对外依存度达48%,珍稀树种和大径级原木进口面临断供风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木材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提升人工林资源价值。

(来源:财联社)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3月10日至11日,市政协副主席陈元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到仙游县、涵江区,就“推动红木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陈元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连天红古典家具、群仙文化博览园、新古典家具产业园、四君子古典家具等,了解我市红木家具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等。

    陈元指出,要制定产业规划,走差异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路子,做大做强产业;要扶持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要推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完善产业链配套,提高专业化服务;要制定行业标准,建立质量保证制度,加强产权保护,精心打造品牌;要创新企业体制机制,鼓励企业集团化。


    企业美学观的缺失、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高品质生活缺乏正确的理解,导致红木家具企业在经营中存在诸多误区。冲出重围的唯一出路是理念、模式的转变,是对艺术化生活、对设计的再认识。红木家具企业必须抛弃以往唯利是图的思维,充分意识到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并加以合理利用,以实现自身的蜕变。

    2013年以来,以福建莆田、仙游等地区为代表的福建红木家具企业经历了如过山车般的销售起伏。2014年,不少行业人士仍乐观地认为,高档红木属于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市场低迷只是暂时,复兴时机不会太远。进入2015年,红木家具销售进一步走低,人们这时才如梦初醒,开始忧心未来的路。然而,对红木企业来说,固守成规多年,吃惯了红木价格飞涨、日进斗金的大餐,面对如今这般情形,确是极大的挑战。以笔者的观察,红木家具行业内存在诸多误区,若未能及时认知并解决,企业的生存将成为问题,更谈不上跨越式的发展、进步。

    好款式、大展厅不等于高品位

    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古典家具是中国家具史上最璀璨的一页。那么花重金打造一个展厅,将这些古典家具款式的精华集中在一起,是否就意味着高品位和高销售额呢?这样的模式曾经是成功的,但在销售疲软、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今天,答案是否定的。企业不但要在产品品质方面下大功夫,也必须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给消费者提供全面的审美体验。

    目前,市场上80%以上的中式家具多以颜色沉重的硬木制成。从空间设计角度来看,堆塞过多深色调的物品会给空间带来沉闷、压抑之感。古典家具专家王世襄在其《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就曾指出,古典家具在空间中的陈设,贵精不贵多。然而,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企业并不多。在笔者走访过的古典家具展厅中,能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空间陈设案例极其稀少。通过高品位的展厅设计,完美呈现古典家具之美,并以此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红木家具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唯木论、唯古论限制行业发展

    对以黄花梨和紫檀为代表的红木的追捧,反映了人们对木材之美的扭曲性认识。不可否认,红木因其材质坚韧耐用,为制作家具的良材;又因其生长缓慢、滥砍滥伐以致资源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价格可以炒作到如此疯狂的地步,而国内消费者对木制品内在价值的粗浅认知又助长了这一畸形的商业现象。笔者并不否认海南黄花梨之美,但仔细对比海南黄花梨与廉价的刺猬紫檀,前者的美学价值真的远高于后者吗?

    笔者认为,珍稀红木材料若缺乏优秀工艺及品相的配合,产出的非但不是艺术品,反而是视觉垃圾。在红木家具和工艺品行业,将良材转变为拙劣制品的例子比比皆是。

    放眼未来,红木商人也许仍有靠炒作硬木资源发财的机会,但对红木企业来说,必须走出这个误区,依托高雅的艺术品位和精湛的工艺,制作出能经受住市场和时间考验的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为事业的转机创造前提。

    此外,与红木家具界人士谈论家具设计及创新时,最多的言论之一就是:唯有传世的古典家具款型是美的,永远无法超越。不少企业拒绝创新,坚守纯古典款型,认为只有这样,才代表着他们对产品品质和企业文化品位的坚持。其实,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误解。虽然企业坚持选定的战略定位无可厚非,但即便是明式家具,也并非件件完美无瑕。哪怕是明式家具中最为人称道、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之款式,也由于时代变化,在功能、舒适度方面无法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以“超越”的心理来谈论中式家具的改良与设计,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现代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周密考虑功能性、舒适性上的需求,同时延续古典家具之美,将其附加于现代家具设计工作中,从而创造出对当代人来说好用、耐用、耐看的中式家具制品。

    过度依赖流行导致“以丑为美”

    近年来,清代家具在市场上广受欢迎。满清旗人来自关外,本都是游牧民族出身,长期在马背上讨生活,并无什么像样的家具,更无艺术可言。入关后,面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为掩盖其孱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需通过推行一系列他们自以为美的物件来掩盖其内心的自卑。

    清式家具以皇族审美为背景产生,除利用无以复加的雕刻彰显皇家气息,更以庞大的体量来体现其“高大上”,家具、瓷器皆以繁杂的纹饰图案为特征,这些纹饰图案本是汉人巧匠良工精心制作,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然过度的堆砌令其泛滥成灾,加之家具整体比例失调,失去了艺术价值。如果把清代家具拆散,不观全貌,只取各个部件单独欣赏,不知会好出多少倍。但家具购置入室,讲究的是整体的艺术及视觉效果,整体比例、配色失当,则韵味全无,哪怕局部细节是神来之作,又何益之有?再者,体量的巨大使其功能性也大打折扣。

    仔细分析清式家具流行的原因,一是消费者不明艺理;二是购买者试图利用这些家具在空间中营造奢华富贵感。此症结虽不能算在行业头上,但作为业内人士也该意识到消费者审美与价值观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大气奢华感的营造完全能够通过设计手段,以更加优雅的方式达成。

    与此同时,企业在产品开发工作中,唯市场调研、流行趋势是论,这又是一大误区。市场调研和流行趋势调查,只能作为参照,消费者总是有盲从、不专业的一面,他们通常只关注自己的显性需求,并不能给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以更深层次的解答。因此,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企业家,对市场信息都要辩证看待。

    创新不止于图案设计

    纵观红木家具企业对创新的认识,绝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四处寻找传世经典款型,或是局部花板图案的创新之上。能站在时代趋势背景下,从生活美学的角度,以空间设计的宏观视角看待创新的企业,如黄花梨资源一样稀缺。企业往往愿意在雕花的改进上投入金钱,却对整体品相、大局效果视而不见。如近年来丝翎檀雕大行其道,似乎成了制胜法宝,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

    实际上,对局部雕花的创新也停留在低层次。现代机器设备的采用使雕花细致入微,几近工笔画般丝毫毕现,然而其艺术品位却停留在初级阶段,审美、内涵和趣味性比起传世古典款型差之甚远。笔者认为,在家具产品上堆加雕刻图案的做法与现代审美趣味是逆向而行的,越是繁复的雕花,往往越容易激发视觉疲劳,无法使人内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家具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完全可以通过非雕花的方式实现。红木家具设计师应站在产品整体效果、空间设计,甚至是中式生活方式营造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创新,而不只是聚焦于局部。

    阅读全文
  • 莆田市雕刻艺术大师北京精品展于31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以“艺文载道、大美传神”为主题,展出20多位莆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100多件经典作品,在京城搭建起工艺美术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以进一步打响莆田文化品牌。

    展览中汇聚了方文桃、佘国平、李凤荣、闵国霖、黄文寿、宋春国、郑春辉、王新明等20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新秀的100多件经典作品,类别涵括木雕、石雕、玉雕、牙雕和竹雕等。他们的作品或古朴典雅、巧夺天工,或独具匠心、意韵生动,或中西合璧、大胆创新,是莆田雕刻艺术的当代传承人和中坚力量,代表了莆田雕刻界老中青三代的整体创作风貌。

    目前,莆田木雕技艺和“仙作”制作技艺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主办方介绍,展览期间还将举行大师精品鉴赏会,邀请国内工艺美术界著名专家、学者与莆田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对话、交流,并对他们的作品现场点评,并就莆田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展开深入探讨。

    以木雕为主要代表的莆田雕刻艺术,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名闻遐迩,占有一席之地。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崛起于当代,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历代艺家匠师文化理念、审美情趣和技艺手法的融合积淀;其主要技法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鸟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其造型千姿百态,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与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并称中国木雕“四大名雕”。

    近年来,莆田的木雕行业取得长足发展,拥有一批龙头企业及木雕大师,每年都有大量木雕精品在全国各类专业展会上独领风骚。数据显示,莆田现有雕刻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建筑装饰木雕、神像木雕的主要生产地,全球最大的檀香木、沉香木工艺精品生产交易基地。

    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包括木雕、古典工艺家具、玉雕、石雕、宗教雕塑等十大门类。经过历代传承,莆田已成为福建省工艺美术重点产区。2013年,莆田市有工艺美术企业5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先后被授予“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等多项工艺美术类“国字号”品牌。

    在工艺美术产业的推动下,莆田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2013年,莆田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2.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5%,已经连续四年高居福建省首位。


    王友和

    随着室内装饰中式风的兴起,本已南下广东创业,丢弃木雕这门技艺20多年的大冶人甘卫霖,从中嗅到了商机,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广东小有成就的事业,回武汉开办木雕工艺厂。开店四个月即赚回了成本,在武汉仿古木质建材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牛刀小试发现商机

    20年后重操旧业

    2007年,回乡探亲的甘卫霖在武汉参观了一次大型建筑博览会,当甘卫霖走到其中一间复式楼的样板间时,觉得其中的木质楼梯扶手“做得不好看”,他现场就给设计方提出了意见,设计方试探性地请甘卫霖做一个实物样品。第二天,甘卫霖将做好的扶梯样品送到设计方跟前,结果,该样品被采用,那一批的复式楼楼梯扶手重新修改了图纸。

    一名普通的参观者,为何有如此能耐让设计方折服,放弃原有的设计而采用了他的方案?原来,出生在农村的甘卫霖,20岁时曾经拜家乡的木匠为师学习木雕技术。后来,随着农村木质家具市场的衰落,甘卫霖的手艺也无用武之地,只得改行去南方打工。

    从这次参观回来之后,甘卫霖发现,当遗弃了20多年的木雕技术运用到现代装修中去时,会产生不一样的价值。于是,他重新拿起早已生锈的凿子和锤子,在经营自己公司的闲暇,开始做各类仿明清家具、雕琢屏风和木质工艺品。

    2012年5月,甘卫霖雕刻的屏风“春色满园”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精品”。

    厂店合一按单做菜

    传统技艺重焕光彩

    2012年,甘卫霖将自己辛苦打拼十多年的公司交给了儿子打理,只身回到武汉。当年7月,在汉西二路板材市场上开起木雕工艺品店。“回来时心里其实没有谱,因为在这边没有市场人脉,完全从空白起步,但是我相信自己的手艺,有好手艺就能打开市场。”甘卫霖说道。

    走进这家仅有30平方米的小店,屋子正中间摆放着两副仿明清座椅,两旁依次是一对木龙柱、一副屏风格子门、十对花窗,古色古香的博古架上堆满了各类小木雕工艺品。与街上其它木雕店洁净光亮的地面不同,甘卫霖的这家店地面上铺满木屑和碎片,大部分商品表面略显粗糙,并没有上漆上色,店门口堆放着琳琅满目的平口锉、圆口锉等各类工具。

    甘卫霖介绍说,这正是他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之后特意这样摆设的。在开店前期,他对木雕和仿古建材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木质纯正,二是手工生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甘卫霖将木雕店设计成既是销售点,也是加工厂。

    现场手工制作,顾客可以实地查看木质和成色。同时,甘卫霖还推出“点单”服务:顾客可以拿图片、样品或是木料下单,他再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雕制各类所需产品。这些别出心裁的创意,让甘卫霖的生意不断做大,如今他的木雕品类达300多种,部分还卖进了星级酒店和仿古建筑中去。2012年11月,开店4个月后,最初投资的28万元已经全部回本。

    如今,为了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甘卫霖在保持原店特色的同时,在汉阳单独建立了专门的制作工厂,并计划在今年内再开家分店。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