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艺匠人:磨砺万彩太朴吾心\外交部:中方坚定支持刚方打击红木走私行动
匠心4P
磨砺万彩,太朴吾心
文/汤石香摄影/张嘉奇
人物名片>>>
林文锋,文中的老林。200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太朴”大漆手作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艺术设计师、漆艺人。
林广杰,老林的外甥,文中的小林。2011年毕业于闽江大学,曾在漆画家郑频漆画工作室学习,现是“太朴”工作室骨干成员。90后,漆艺人。
山野深处长着一种叫“漆”的树种,手工割开它的树皮,韧皮内将流出一种白色粘性乳液,接触空气后即刻氧化呈现为黑褐色,这种天然乳液就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的漆器、蚕丝、陶瓷是闻名天下的三大独特元素。
漆器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漆器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美感,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唐朝以大漆髹制古琴,乾隆年间以红漆髹制龙椅。但和许多的传统和老手艺一样,漆器制造随着变革而被大多数人们遗忘,同时被小部分人铭记和坚持着。
老林和小林就是这小部分人中的坚守者。
千磨万彩的不朽美丽
老林叫林文锋,小林林广杰是他的外甥。几年前,俩人将仙游的家宅改造成了大漆工作室,取名为“太朴”,意为自然质朴之道,做些大漆茶盘、屏风、古琴、家具、香筒、手镯等各种漆器。老林是平面设计师出身,作品更具有现代的艺术感,需要有特定的艺术表达时,常都是他自己动手慢慢打磨。小林年纪虽小,却接触漆器多年,在技艺上更为熟悉。两人刚好能够互补。
为什么要做漆器?老林不是很清楚。或许是因为是伴着童年成长的那些漆器;或许是喜爱上了中国这种传统的材质和技艺,来表达平面设计无法表述的感觉;或许是外甥刚好学成归来的机缘;又或许是因为厌倦了“快”,想借由大漆的“慢”找到生活的真谛。
做漆器是慢的。就算除去了繁琐的采漆、制漆过程也是慢的。一件漆器,小如手镯、香筒,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件家具或古琴的制作有时长达数年。且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手工完成,完成后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到不可思议,也简单的不可思议。简单来看就看就是无数遍的上漆、打磨;而繁琐的就是这无数遍上漆打磨的过程。
木胚漆器,通常第一个步骤是裱布(需底胚完备的情况下)。合适的棉麻布、大漆和着面粉或瓦灰,这一步是为了以增加磨擦力,减免开裂和掉漆。一道漆一般要等上好几天才能干透,具体时间依漆的厚度而定,涂得太厚了,就需要数月或是干不了。
这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刮灰。先粗灰、再中灰、再而细灰,每刮一次灰就得打磨一次。打磨用的是砂纸,以目为单位,粗细不等。打磨时也依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粗些的可以用600目、1000目,细的则从3000到12000目都有。
然后就是不断的上漆、打磨。依照想要的效果,上不同层数、不同厚度的漆;阴干,再上漆填平;再阴干,磨平。上漆道数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一件漆器,绝对经过上千次的摩擦,千磨万彩绝不是夸张的形容。
磨出来的图案是不可预测的,这不可预测的美丽往往能给予人万分的惊喜,自然形成的美感与工厂里千篇一律的商品截然不同。
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存续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
看天气做活
做漆器的慢,除了一遍遍地上漆打磨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而自然阴干这事儿,得看天气。
自从开始做漆器,老林开始关注季节和天气。这些天温度怎样,湿度如何,会不会下雨,这都影响着这几天的工作安排。
漆器制作就是靠天吃饭。冬天温度太低不适合上漆,秋天干燥湿度不够,也不适合上漆。夏天如果能下个雨就非常好,但雷阵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风一来湿气就全吹走了。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大漆制作的良好时节,正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了。虽然现代化的设备可以为大漆制作提供便利,但是老林还是选择遵循自然。要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需要各种突变的天气配合。所以说,漆艺的活是“人成一半,天成一半”。
被这娇贵的大漆一折腾,老林变成了人体感温感湿器,连屋里屋外差多少度都了如指掌。老林说,这些天的晚上更适合上漆,白天适合打磨。打磨的工作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不高,而且白天光亮,图案纹理也看得清楚。
小林不大喜欢上漆,年轻人总是没那么静。有些程序的上漆就是一遍一遍地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油漆工。相比而言,他更喜欢打磨,虽然更耗时,但能看出效果,美丽的图案会在一遍遍地打磨中呈现在你的眼前,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
但冬天打磨就是折腾人的事情。打磨离不了水,它需要水作润滑,也需要用水看清图案。就算冻也不能戴手套,那会影响手感和力度。所以冬天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双双冻得通红有些甚至是冻烂的手依旧在打磨。
不过看天吃饭也有好处,想偷闲的借口就多了:天气太热了不适合上漆,湿度不够不适合上漆,上道漆还没干透等等,多的是借口。但想做,也都能找出适宜当天气候的活来做。以自然为伙伴从事劳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历”,他们会合着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
手工艺应该是最亲切的
采访当天,刚下过雨,温湿度都不错。因为要拍照,老林和小林抱着几块茶板去院子里上漆,还特地穿上了衣服(做漆器是不能吹空调的,天气又热,大家都喜欢光着膀子)。院子里的蚊子都不“杀熟”,光着膀子的人一点事儿没有,两个记者被咬得上蹿下跳。
茶板刷完,“下一个步骤是:泡茶。”“我们的节奏没那么快,来喝茶,歇会儿。”老林说。
老林一边泡茶,一边聊起手工艺。“日本追求极致的匠人,会将器具和大漆搬到船上,把船开到大海中央再髹漆。”完全无尘环境和平静的大海是上漆的绝佳之地。但对于这种方式,老林觉得态度值得学习,但方法未必要遵循。
“我觉得把合适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是好的。柳宗悦说过,工艺的文化首先是生活的文化。器是生活的器,也应该是美的。但不要做现代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把漆器做活,我希望把大漆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类似的话,在柳宗悦的《工艺之道》也有说到:美术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也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何谓匠心?要寄托情感,手作可以把带有手工痕迹的情感和温度给予别人。”老林说,“比如做一个镯子,在做镯子的时候可以想象着一个女孩戴上时的场景和心情,手作人的这份心情会通过一只手镯传递的,那么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很有意思,有温度,而且更用心。这个情感就会直接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从物到心,这才是匠心的意义吧?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中国网5月5日讯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今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坚定支持刚方打击红木走私行动,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刚方有效提升执法能力,为促进刚方濒危木材国际贸易合法可持续开展作出贡献。
问:刚果(金)政府官员称,14名持旅游签证的中国公民因涉嫌非法砍伐并出口红木被拘捕。中方是否了解相关情况?
答: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我们尊重刚方依法公正处理此事,同时希望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缔约国,一贯高度重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问题,对参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中国海关多次组织开展以打击濒危木材走私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中方坚定支持刚方打击红木走私行动,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帮助刚方有效提升执法能力,为促进刚方濒危木材国际贸易合法可持续开展作出贡献。
林文锋,文中的老林。200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太朴”大漆手作艺术工作室创始人,艺术设计师、漆艺人。
林广杰,老林的外甥,文中的小林。2011年毕业于闽江大学,曾在漆画家郑频漆画工作室学习,现是“太朴”工作室骨干成员。90后,漆艺人。
山野深处长着一种叫“漆”的树种,手工割开它的树皮,韧皮内将流出一种白色粘性乳液,接触空气后即刻氧化呈现为黑褐色,这种天然乳液就是大漆,又名生漆。中国的漆器、蚕丝、陶瓷是闻名天下的三大独特元素。
漆器的历史可上溯到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漆器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美感,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唐朝以大漆髹制古琴,乾隆年间以红漆髹制龙椅。但和许多的传统和老手艺一样,漆器制造随着变革而被大多数人们遗忘,同时被小部分人铭记和坚持着。
老林和小林就是这小部分人中的坚守者。
千磨万彩的不朽美丽老林叫林文锋,小林林广杰是他的外甥。几年前,俩人将仙游的家宅改造成了大漆工作室,取名为“太朴”,意为自然质朴之道,做些大漆茶盘、屏风、古琴、家具、香筒、手镯等各种漆器。老林是平面设计师出身,作品更具有现代的艺术感,需要有特定的艺术表达时,常都是他自己动手慢慢打磨。小林年纪虽小,却接触漆器多年,在技艺上更为熟悉。两人刚好能够互补。
为什么要做漆器?老林不是很清楚。或许是因为是伴着童年成长的那些漆器;或许是喜爱上了中国这种传统的材质和技艺,来表达平面设计无法表述的感觉;或许是外甥刚好学成归来的机缘;又或许是因为厌倦了“快”,想借由大漆的“慢”找到生活的真谛。
做漆器是慢的。就算除去了繁琐的采漆、制漆过程也是慢的。一件漆器,小如手镯、香筒,都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大件家具或古琴的制作有时长达数年。且每个步骤都需要靠手工完成,完成后的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漆器的制作过程,繁琐到不可思议,也简单的不可思议。简单来看就看就是无数遍的上漆、打磨;而繁琐的就是这无数遍上漆打磨的过程。
木胚漆器,通常第一个步骤是裱布(需底胚完备的情况下)。合适的棉麻布、大漆和着面粉或瓦灰,这一步是为了以增加磨擦力,减免开裂和掉漆。一道漆一般要等上好几天才能干透,具体时间依漆的厚度而定,涂得太厚了,就需要数月或是干不了。
这第一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刮灰。先粗灰、再中灰、再而细灰,每刮一次灰就得打磨一次。打磨用的是砂纸,以目为单位,粗细不等。打磨时也依不同的需求用不同目数的砂纸打磨,粗些的可以用600目、1000目,细的则从3000到12000目都有。
然后就是不断的上漆、打磨。依照想要的效果,上不同层数、不同厚度的漆;阴干,再上漆填平;再阴干,磨平。上漆道数少则十几道,多则上百道。一件漆器,绝对经过上千次的摩擦,千磨万彩绝不是夸张的形容。
磨出来的图案是不可预测的,这不可预测的美丽往往能给予人万分的惊喜,自然形成的美感与工厂里千篇一律的商品截然不同。
刚完成的作品如同婴儿,在岁月中不断成长,而每一层的漆也都有不同的“醒”的状态,开了,是大漆存续时光造就的温润美感。
看天气做活
做漆器的慢,除了一遍遍地上漆打磨之外,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而自然阴干这事儿,得看天气。
自从开始做漆器,老林开始关注季节和天气。这些天温度怎样,湿度如何,会不会下雨,这都影响着这几天的工作安排。
漆器制作就是靠天吃饭。冬天温度太低不适合上漆,秋天干燥湿度不够,也不适合上漆。夏天如果能下个雨就非常好,但雷阵雨来得快走得也快,风一来湿气就全吹走了。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大漆制作的良好时节,正应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古训了。虽然现代化的设备可以为大漆制作提供便利,但是老林还是选择遵循自然。要想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需要各种突变的天气配合。所以说,漆艺的活是“人成一半,天成一半”。
被这娇贵的大漆一折腾,老林变成了人体感温感湿器,连屋里屋外差多少度都了如指掌。老林说,这些天的晚上更适合上漆,白天适合打磨。打磨的工作对温度湿度的要求不高,而且白天光亮,图案纹理也看得清楚。
小林不大喜欢上漆,年轻人总是没那么静。有些程序的上漆就是一遍一遍地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时候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油漆工。相比而言,他更喜欢打磨,虽然更耗时,但能看出效果,美丽的图案会在一遍遍地打磨中呈现在你的眼前,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难以言喻。
但冬天打磨就是折腾人的事情。打磨离不了水,它需要水作润滑,也需要用水看清图案。就算冻也不能戴手套,那会影响手感和力度。所以冬天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一双双冻得通红有些甚至是冻烂的手依旧在打磨。
不过看天吃饭也有好处,想偷闲的借口就多了:天气太热了不适合上漆,湿度不够不适合上漆,上道漆还没干透等等,多的是借口。但想做,也都能找出适宜当天气候的活来做。以自然为伙伴从事劳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历”,他们会合着大自然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
手工艺应该是最亲切的
采访当天,刚下过雨,温湿度都不错。因为要拍照,老林和小林抱着几块茶板去院子里上漆,还特地穿上了衣服(做漆器是不能吹空调的,天气又热,大家都喜欢光着膀子)。院子里的蚊子都不“杀熟”,光着膀子的人一点事儿没有,两个记者被咬得上蹿下跳。
茶板刷完,“下一个步骤是:泡茶。”“我们的节奏没那么快,来喝茶,歇会儿。”老林说。
老林一边泡茶,一边聊起手工艺。“日本追求极致的匠人,会将器具和大漆搬到船上,把船开到大海中央再髹漆。”完全无尘环境和平静的大海是上漆的绝佳之地。但对于这种方式,老林觉得态度值得学习,但方法未必要遵循。
“我觉得把合适的东西放到一起才是好的。柳宗悦说过,工艺的文化首先是生活的文化。器是生活的器,也应该是美的。但不要做现代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把漆器做活,我希望把大漆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类似的话,在柳宗悦的《工艺之道》也有说到:美术越是迫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便越美。美术是伟大的、崇高的,要从远处仰望,一旦接近就没有尊严,人们通常总是将其高高地挂在墙上。但工艺的世界却并非如此,也是接近我们就越发显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
“何谓匠心?要寄托情感,手作可以把带有手工痕迹的情感和温度给予别人。”老林说,“比如做一个镯子,在做镯子的时候可以想象着一个女孩戴上时的场景和心情,手作人的这份心情会通过一只手镯传递的,那么做这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很有意思,有温度,而且更用心。这个情感就会直接体现在你的作品里。”
从物到心,这才是匠心的意义吧?
边防官兵铲开覆在红木上层的沙土
红木暴利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资本论》。这是人性的贪婪对人的行为的诱惑和绑架。
红木作为高端家具的传统用材,质地考究,备受消费者青睐。尽管价格昂贵,由于红木家具价格一路高扬,物以稀为贵等原因,红木价格也相应“水涨船高”。走私红木,利润可观,一夜暴富,足以让不法分子蠢蠢欲动,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甚至践踏国家法律,让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日,西藏日喀则公安边防支队在中不(中国与不丹)边境接连破获两起红木走私案件。边防官兵当场查获走私红木160根,重约2.2吨,案值200多万元,抓获嫌疑人6名,是中不边境有史以来案值最大的陆上边境红木走私案件。西藏日喀则公安边防支队官兵依靠过硬的执法执勤技能,在祖国西南边陲构筑了“铜墙铁壁”,让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在国家法律面前无所遁形。
那么明宫家具的庐山真面目究竟怎样?通过研究史籍和实物,可以发现历史真相:明朝皇室并不热衷于紫檀、黄花梨等硬木,上述木材只占明宫家具的很小部分,明宫家具主要用材是以杉木为主的软木,主流装饰手段则是大漆髹饰。
漆饰家具地位尊贵
明朝建国初,朱元璋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室垄断着最高级别的家具漆饰特权。作为祖制,明朝历代宫廷一直以使用大漆髹饰家具为主,并为此设置了大规模、多工种的宫廷漆作。明朝国姓为朱,又创建于南方,以火德王,故极尊崇红色,一至四品的高官俱穿红袍,朝廷、衙署的家具多用朱红漆。
根据明宫档案《工部厂库须知》记载,每年四川省都要向御用监缴纳制作家具的朱红漆颜料川二硃达两百斤之多。明朝官员以及庶民的家具,漆色和纹饰均有限制,据明朝弘治年间李东阳编撰、万历年间重修的《大明会典》卷六十二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公、侯及以下官员)的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纹。”
拥有和使用全朱红漆家具是明代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高官豪门都以拥有朱红漆家具为荣。万历年间刻本《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五回,描写西门庆购买白皇亲家的两架朱红漆架子铜锣铜鼓,帮闲的清客应伯爵吹捧着说:“朱红彩漆,都照依官司里的样范。”他的话语表明,这两架朱红漆铜锣铜鼓是民间禁用的礼器。
杉木是用材之首
杉木和楠木皆为明朝主要皇木品种,家具的用材则以杉木为首。为便于储运,杉木一般分两段取材,从根部至中部称“平头杉木”,两端粗细相差不多,可做梁、柱等,而中部至树梢部分称“鹰架杉木”,其梢端较细,可做脚手架(古称“鹰架”)等。所以,同等标号的杉木圆材,后者围径比前者要小一些,售价也低于前者。
杉木有油杉、香杉、土杉等品种,木色淡黄或白,质细纹直,有一股宜人香气,可抑菌驱虫,耐朽防蛀,易于加工,为软木之良材,而因其具有比重轻,灰麻附着性强,缩胀率低和不易翘曲开裂的特点,尤其适合制作灰麻底漆饰家具的胎骨。《工部厂库须知》所记载的这1300百根鹰平木是特别增拨的,常例的宫廷家具用材主要为杉木板枋,经大运河从南方运来,由留都南京的工部衙门负责采买并运至京师。
明时通州运河码头建有皇木厂储存木材。据《大明会典》记载:“司礼监御作房成造书画柜匣等项杉木板枋,每年两次,每运六百块,如御用监例。”明朝宫廷司礼监年年都差官去南京的工部厂库抽取杉木板枋,每年分两次解运,由南京工部拨船运抵通州张家湾,再用车载转运至该监,仅运费就需银450两,成本相当高。
“每运600块”,即使保守按每年运600块计算,仅司礼、御用两监就共运杉木板枋达1200块之多,构成了御用家具的主要用材。如此庞大的杉木用量,可想见当年明宫里弥漫着幽香宜人的杉木味道。
与明朝宫廷家具杉木的用量惊人形成鲜明对比,宫廷硬木的主要来源则是广东省的年贡,且数量很少,并不侧重于黄花梨木或紫檀。据《工部厂库须知》记载,万历年间广东省的岁贡额是:“广东布政司每年应解……胭脂木(柚木的别名)十段、花梨木十段、南枣木十段、紫榆木(紫檀的别名)十段。”据晚明太监刘若愚撰写的《酌中志》记载,硬木器物的制作是由御用监内擅长雕刻的佛作负责,而从入贡明宫的硬木数量来看,制作也应以小型器物为主,家具数量并不多。
明宫家具实例探微
在明朝皇室的寝宫里,有很多方形竖式的箱子,因为根据明朝祖制:皇帝的寝宫隔成上下9间,楼梯相连,皇帝起居经常变换房间,以免被刺客掌握规律。此箱的戗金技艺甚佳,但总体制作工料较为简朴,这与明初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倡导节俭有关。
以朱漆戗金云龙纹盝顶方箱为例,该箱高61.5厘米,长、宽皆为58.5厘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墓出土,为明初的宫廷之物,极其珍贵。其造型为方形盝顶,没有底座,内分3层,中有套斗,下有抽屉,内置冕、弁、袍、靴等物。方箱表面髹朱漆,加有针刀清勾戗金的纹饰:箱的顶部及侧面均饰五爪团龙纹,四角饰忍冬纹,盝顶坡饰祥云纹,箱里髹黑漆。衣箱的铰链、锁插、提手及锁钥等均为铁质构件,饰有錽金工艺的云龙纹。
又如明中期朱漆描金云龙纹五屉橱(又名“五屉桌”),其高88厘米,长72.5厘米,宽46厘米,造型为橱顶带拦水线,冰盘沿;下部直腿圆角压边线,带侧脚收分,横枨为剑脊棱压边线;橱的前后都设有挂角牙子,腿间有拱形牙条,正面分两层设5个抽屉(已缺失)。此橱为杉木制胎,披厚灰,灰色发白,附着力很强,似为鹿角霜,通体髹朱漆,描金满绘云龙纹。龙鳞用竹签划理,黑漆点睛,龙鳍、云纹填黑彩。其眼睛横列,吻部细长,具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此橱虽无明宫款识(明代中期的宫廷家具多无款识),但从造型、漆色,特别是从纹饰上看,无疑具明中期家具的风格,并有由尚单色向尚五彩转变时期的工艺特点,约在明成化至正德年间制作,为我们了解明代中期宫廷家具的制作风格以及抽屉橱的演变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再如万历款罩金髹雕云龙纹书格,其高151厘米,宽91厘米,深50.5厘米,成对。格分3层,正面开敞,四框正侧面及中间横枨满饰云龙纹。四腿较高,雕五岳重山纹,双腿间以小牙头式窄牙条相串连。书格两侧四抹攒框,镶三块落堂起鼓式的芯板,芯板的开光内高浮雕双龙戏珠纹,龙纹矫健有力,可惜龙头多遭人为毁损。此书格的表面通体贴金箔,再髹透明的笼罩漆加以保护,工艺名称为“罩金髹”。其格里、反底和后背髹朱漆,后背并有描金龙纹,现已剥落不清,在朱漆地子上残留有“大明万历年制”的描金楷书款痕迹。这对书格的雕刻工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隆庆款罩金髹雕云龙纹圆角柜的风格相近,为明朝万历年间制作的家具,极为珍贵。
另一个例证是万历款朱地填漆戗金云龙纹方角柜,该柜高174厘米,长124厘米,宽74.5厘米。造型四角平直,为“一封书”式样。柜门为六抹落堂作,配有闩柱。穿锁的屈戌和环状拉手与晚明民间柜橱上流行的铜饰件风格一致,合碗式的铰链甚为小巧,类于文震亨《长物志》卷六中所称道的“旧式两头尖如梭子,不用钉钉者”。此柜通体填漆戗金云龙及花鸟等纹饰,极其精美,背面有“大明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制”的刻款,为万历后期较具代表性的宫廷家具。
由此可见,与过去人们的想象正相反,明宫家具不仅以软木髹漆为主,且体积、高度和重量普遍不及清代(床榻等除外)。即使金銮殿宝座两侧陈设的大龙柜,也是横长的造型,在柜顶上架设大理石屏风。那些三四米高的“明宫”顶竖柜,经过研究发现,已知均为后人添加明代宫款的清宫家具。
家里瓷砖久了都会有一些难看的污渍,不但影响心情,还很影响家居的外貌效果,在这儿,小编给你支一招,轻松解决难题。步骤:1.找一个500毫升的矿泉水瓶子(旧的饮料瓶都行),装一半水。2.倒一瓶盖左右的洗衣粉。3.倒入两瓶盖的醋,若无白醋也可用陈醋代替,清洁效果几乎一样,可以方便取材。3.倒入两瓶盖的醋,若无白醋也可用陈醋代替,清洁效果几乎一样,可以方便取材。4.再倒三瓶盖的酒精,值得注意的是,所用酒精不一定是医用酒精,白酒也可以。5.加半瓶盖的面粉。6.摇晃矿泉水瓶子,使其混合均匀。★★★★当当当~大功告成!用的时候,只需要一喷一擦,特别好用!悄悄告诉你,小编试过了,非常好用哦,而且材料家里都有,选个周末学起来让你家瓷砖也洗个澡吧!原理:这种自制清洁剂有一定科学根据。醋可以溶解碱性的水锈或者皂垢,洗衣粉可以去油渍,酒精可以消毒,而面粉可以将污渍吸附带走,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清洁剂的要求。这些东西经济实惠而且容易购买,不见得逊色于市面上的清洁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