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木市场走势平淡\加纳政府近日颁布刺猬紫檀出口禁令并停止办理木材出口许可证
详细内容

漆木市场走势平淡\加纳政府近日颁布刺猬紫檀出口禁令并停止办理木材出口许可证

时间:2020-10-11     人气:938     来源:     作者:
概述:漆木市场走势平淡。据商家表示,漆木主要用于代替奥古曼,在现阶段奥古曼市场相对清淡的情况下,漆木寻货问价者寥寥无几,出货量较为疲软。商家同时表示,漆木容易变形,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认可度不高,这也是其市场交易难以放量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广东市场......
漆木市场走势平淡。据商家表示,漆木主要用于代替奥古曼,在现阶段奥古曼市场相对清淡的情况下,漆木寻货问价者寥寥无几,出货量较为疲软。商家同时表示,漆木容易变形,在广东等南方市场的认可度不高,这也是其市场交易难以放量上涨的重要原因。目前广东市场漆木长2-4m、厚5cm、A级报价2700-2900元/立方米。
加纳新闻署(GNA)记者夸米纳·坦多(KwaminaTandoh)2017年2月22日来自阿克拉(Accra)的报道。

加纳土地与自然资源部长约翰-彼得·阿梅乌(John-PeterAmewu)颁布了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出口刺猬紫檀(Rosewood)的命令,这项规定是作为全国森林体系安全保障的一部分。根据这位部长的命令,禁令已经指令林业委员会(ForestryCommission)停止发放砍伐刺猬紫檀(Rosewood)的许可证以保护森林等野生生物,并扭转目前严重的去森林化趋势。

阿乌梅部长指出,为了保护本国的水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加纳应大力推动林业种植,包括竹藤种植业的发展。阿乌梅部长是在本周三(2月22日)造访加纳新闻署(GNA)时进行了这番表态,并承诺在今后的四年内将面对各种挑战。

阿乌梅部长在森林委员会的讲话中认为,时下的形式十分危急,因为使用链锯而造成非法伐木始终处于高水平,采矿、低水平的农业、年度火灾、人口压力、复杂的土地所有制以及法律的漏洞正在加速恶化全国的环境。部长同时指出去森林化和森林品质的下降,已经导致很多水源和野生生境的消失,气温升高导致了气候变化,降水模式改变,更加难以预测,而一些重要的商品材树种如绿柄桑(Odum)和白梧桐(Wawa)的资源亦已经枯竭。

部长强调森林资源仍然是加纳国家经济的一个巨大潜力,因为这种资源一直是全球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同时与森林委员会加强合作,力求以准确、廉洁的作风制定木材采伐政策以争取资金支持并加强相关野生动植物种管理方面的人员培训和装配。

另据加纳新闻署报道,该国运输部长正寻求中国方面的支持以扩建最大港口塔科拉迪(TakoradiHarbour)。塔科拉迪港承载了加纳出口总量的65%,主要出口物资是可可、木材、铝矾土和锰矿砂等。

(稿件由木材地理提供)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清康熙黑漆描金大宝座,成交价3795万港币。明永乐剔红莲花盏托成交价3314万港币。明洪武剔红方盘,成交价2530万港币。

    本报记者李屹邬建玲

    “假如玉器代表中国人的高雅非凡,瓷器象征中国古文化的精髓,那么,漆器就是当仁不让的古代奢侈品。”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张荣对漆器情有独钟,在今年北京匡时春拍“艺术体验季”上,她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这个穿越7000年的奢侈收藏。

    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漆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之一。目前所见对漆器的最早记载,是《韩非子·十过》中秦穆公与由余问对。由余说漆器自古就与高贵、权力、财富联系在一起,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时间长,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历来深受人们青睐。”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张荣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漆器于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名朱漆姆木碗,碗高5.7厘米,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内蒙古汉旗大甸子出土的两件薄胎朱漆器,距今也有3500多年历史了。晚商时期在殷墟也有豆、罍等已朽的漆器出土。西周漆器,在陕西长安、河南洛阳、浚县等墓葬中都有发现,其中有彩绘漆器,还有嵌螺钿漆器,只是完整的器件很少。

    漆器收藏从漆艺发展史角度看,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战国、秦汉时期,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过一件彩绘漆奁,它描绘的是楚国贵族出行的场面。第二次高峰在明清时期,明代漆工艺家黄成写了一本《修饰录》,书中把漆器工艺分为14大类、101个品种。

    战国至西汉,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战国漆器的制作,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漆器作为饮食器具,为统治阶级所喜好,当时制作极盛,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金、玉、铜等容器。由于漆器制作工序复杂,且价格昂贵,在这一时期,能拥有制作精美的漆器可说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魏晋以后,贵族阶层的日用器具渐由瓷器代替了漆器。唐宋元时期,漆器虽然失去了往日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制品种类增多、技艺更精,除了传统的一色漆、彩绘漆和嵌螺钿漆器之外,又创造了金银平脱、金漆、戗金、描金、犀皮、雕填、雕漆,可以说漆器的主要品种到此时已基本齐全。

    明清两代是漆器艺术的又一巅峰时期。明永乐年间,御用监在皇城内设置了御用漆器作坊果园厂,扩大雕漆、填漆等漆器的生产,此举推动了明朝漆器的生产发展。清代也十分重视漆器艺术,雕漆工艺开始应用到大件的家具上,其显著特点就是颜色鲜艳喜庆、纹饰精致华丽。以后一直延续到大清朝灭亡,漆器这门宫廷艺术才开始走向民间。

    价值发现因“拍”而生

    由于明朝之前的唐宋元漆器大部分都流失到海外,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漆器大都是明清时期的。

    根据历年来漆器的拍卖成交情况看,明清剔红漆器拍卖价格最高,也最受市场欢迎,但目前剔红的精品却较难寻觅。

    剔红是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它是在器具的胎骨上层层刷红漆,少则七八十层,多达一二百层,一直到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早期的宋元时期剔红纹样都比较薄,后来越变越厚。变厚就增加了工艺难度,增加了成本,所以厚的剔红尤其珍贵。

    2001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推出了26件珍贵的l2世纪至16世纪中国漆器藏品,最后成交24件,成交额超过3000万港币。其中,一件被专家称之为永乐漆艺巅峰之作的“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87万港币的成交价,创下了当时中国漆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之后几年,中国内地拍卖会频频推出漆器精品。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同年,上海崇源与北京翰海也推出了漆器拍卖,拍品均以数百万元成交。

    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拍出606.3万港币;2007年,香港佳士得以497.3万港币,拍出一件明朝宣德“剔红双螭荷叶式盘”。

    2008年12月3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的明永乐“剔红双凤莲花盏托”上拍,最终这款漆器以3314万港币成交,创下了迄今为止漆器拍卖的最高拍卖纪录。

    明清受宠高古居冷

    对于漆器的这项古老收藏,张荣给予无上的赞誉,认为漆器绝对是古董收藏中最后一只“潜力股”。

    张荣介绍,故宫博物院现存大约1.7万件漆器,其中出土的漆器数量极少,传世的主要集中于元明清三代。从拍卖纪录也可以看出,元明清漆器大都做工精美,保存较好,成为漆器收藏与拍卖的主力军。

    然而,在内地拍卖市场,漆器虽屡创高价,却迟迟没能异军突起、形成规模。对此张荣认为,漆器的市场类似玉器市场,主要以明清两朝的器物为主。主要原因在于漆器不利于保存和把玩,加上人们对元以前的器物还未有足够认识,导致国内高古漆器的价格还处于低位。要想发掘漆器的投资价值,首先要对漆器的种类有所了解,就像瓷器中分为青花、粉彩,漆器收藏也在不同时期分为不同类型。如明清漆器,就分为14类,包括罩漆、描漆、描金、堆漆等工艺。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剔红、百宝嵌等较受宠,收藏人士可依自己的爱好建立门类。

    漆器收藏三问

    1、漆器为何奢侈?

    古代漆器向来讲究“百里千刀一两漆”。也就是说,要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而对于漆器制作来说,必须经历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调细等上百道工序,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漆器以其工艺繁琐称雄于世:制成一个文杯,要经百人之手;制成一张屏风,要费万人之功。漆器制作工艺的繁琐,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大的工序有二十几道。而制作和阴干更是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要密闭在阴室里更长的时间。

    2漆器为何难以保存?

    漆器管理和保存的难度很大,漆器不怕水,但怕干燥,易裂。通常的恒温都不利于漆器的保管,从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收藏的专业门槛。一般来说,温度以15至18摄氏度,湿度在55%左右最为适合,太干了容易裂,太湿了容易长毛。如果环境过于干燥,可用保鲜膜将漆器包起来加以保存。

    3漆器如何辨伪?

    具体来讲,可以用“一摸、二闻、三看”的方法来鉴别。用手触摸,可以鉴别漆器的时间长短。新的漆器用力摸是软的,而时间长的会有一定的硬度。用鼻子去闻,漆器有一定的味道,而去掉味道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是新作的漆器,用鼻子一闻,就能闻出来。最有效,也是最准确的方法是看漆器的断纹,漆器上的断纹主要有“牛毛断”和“蛇腹断”两种。“牛毛断”多见于年代久远的漆器,其纹如发,细密而碎,人工很难仿制。“蛇腹断”是在明代漆器上常可见到的,多见于漆层较薄的器里器底等处,颇似蛇腹下纹。而新作的漆器有的也可以做出假的断纹,但假的断纹是有规律的,而自然形成的断纹不具有规律性。

    来源:《贵州都市报》


    近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涂料、家具(木家具)、陶瓷砖、卫生陶瓷等产品进行了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本次抽查的家具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12.2%,不合格项目涉及木工要求、力学性能、甲醛释放量、漆膜理化性能等项目。普通坐便器的不合格发现率为7.4%;而智能坐便器的不合格发现率为4%。此外,陶瓷砖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3.7%,涉及尺寸、吸水率、破坏强度、断裂模数共4个项目。此次抽查170批次卫生陶瓷产品,不合格产品10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5.9%。

    (来源:北京晨报)

    阅读全文
  • 16~17世纪黑漆描金花卉纹交椅

    记者江粤军

    近期,六大卷20册的《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家具全集》出版,当中,不少明清宫廷髹漆家具为首次曝光。事实上,早在明万历以前,漆木家具一直是中国家具的主流,随着紫檀、黄花梨等硬木家具风靡以后,漆木家具的“统治”地位才被撼动。而近些年来,在家具收藏界,漆木家具也日益受到行家们的追捧,甚至出现了“唯柴是论”的倾向。那么,收藏界对漆木家具的认知为何会晚于硬木家具?漆木家具有什么样的工艺特点?在收藏上又该如何讲究?请看业界专家深度剖析。

    早期高端漆木家具

    曾遭“灭绝性买光”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出现了漆几、漆案等家具形态,发展到宋元,髹漆工艺进一步成熟。髹漆工艺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材、防虫防潮,后来才逐渐向家具装饰工艺发展。

    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邓雪松告诉记者,漆木家具之所以要上漆,一方面是因为木材的硬度不够,为免遭虫蛀以及潮损腐朽,需要用髹漆与披麻挂灰等工艺进行保护;另外一方面,与黄花梨、小叶紫檀等名贵硬木材质均源于国外不同,漆木家具的材质多为就地取材,例如楠木、榆木、榉木、柏木等。受制于木材纹理的可观赏性以及木性的品质局限,再加上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漆木家具的描绘装饰大为风行并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雕漆、描金漆、堆灰、填漆、戗金、款彩、嵌螺钿等多种高难度装饰,漆木家具的色彩日益纷呈。

    是漆木家具还是名贵硬木家具的材质好?站在家具文化与艺术的角度来看,没有所谓最好的材质,只有一种材质根据自身的局限与优势逐渐发展演变为一套独具魅力和成熟的家具艺术形式,才是最好的。黄花梨纹理如飞瀑流云极具欣赏性,所以明式家具以造型设计的精妙和线条的装饰为主;小叶紫檀色深纹密,纹理隐而不现,因此紫檀宫廷家具以面的雕刻装饰为主,这些都是材质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漆木家具以髹漆装饰工艺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故而,漆木家具工艺水准的高低在漆木家具的收藏中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收藏家蒋念慈表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收古董家具,最早搜罗的是精工细作的中国宫廷式漆木家具,收无可收之后才转向硬木家具。“当时,很多中国的宫廷式漆木家具被运到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再转运欧美。现在,国内很难看到三四米高的明清漆木屏风,但那时候的欧美上等家庭,基本都会有一两件。上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拍卖市场上出现的中国家具,也以此拍卖价格为高。我们看35年前的拍卖纪录,很多康熙年间的屏风比现在还贵。”

    因此,蒋念慈认为,在清末民国初,流落民间的高端漆木家具,可谓“被西方人灭绝性地买光”。1921年,第一本有关中国家具的图录在法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家具》(2013年北京故宫出版社将此书翻译再版,更名为《法国旧藏中国家具实例》),其所收录的59件中国家具,几乎全是漆木家具,尤以宫廷风格的大漆家具最为突出。从中可以看出,康熙时期也是漆木家具制作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宫廷家具或官作家具,结构上承明式简朴风格,但装饰趋于华丽,所见多以折枝花卉、缠枝花等装饰结构部件,这一风格延续到乾隆早期。

    “现在,大家收漆木家具,就是以康熙年间的为重,而以永宣(明代永乐、宣德)的剔红剔黑为至高追求。永宣时期的漆器,就是小盒子,今天也是可遇不可求了。最近在香港地区的古董展上,一张黑漆嵌螺钿酒桌,上有红漆‘大明万历’的落款,标价就是近千万元。至于乾隆以后的漆木家具,在藏家眼里,则是无法登堂入室的。”

    民间漆木家具风格粗犷有张力

    不过,在邓雪松看来,中国古代宫廷式漆木家具的形态跟大多数行家所谈的漆木家具,是不同的。“明清宫廷式漆木家具富丽典雅,虽然是漆木家具的工艺和材质,但与名贵硬木家具的审美倾向日趋接近,例如清代宫廷黑漆描金嵌螺钿的宝座与一张雕西番莲花纹的小叶紫檀宝座,在审美风格上其实是相同的,都走向了繁美富丽,只是装饰方法、工艺上有所不同。因此,宫廷式漆木家具是与上层贵族锦衣玉食的生活相呼应的,与民间漆木家具的那种原生态的粗犷鲜活,雄浑朴拙完全不同。”

    邓雪松认为,明式黄花梨家具代表了精英文化,而大多数漆木家具则对应了民间或民俗文化,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中国历史上的精英阶层,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以及统治阶层,他们所使用的器物、赏玩的情趣和民间迥然不同。从家具形式上划分,无论是黄花梨家具还是紫檀家具,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使用群体:像黄花梨家具,主要是由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所推动和创造的;清式紫檀家具对应的则是宫廷和达官贵人;而广式老红酸枝家具,对应的是商贾大众。

    “当然,所有的精英文化产生都是以民间文化为母体的,都依赖于民间文化这一方沃土。民间文化进一步发展、升华,最后才出现了精英文化。因此,无论是从出现的历史阶段、覆盖的群体以及风格的多变性上看,漆木家具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硬木家具没有高低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家具艺术风格和生活需求。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缺少孔武有力、雄浑张扬的一面,更多的是典雅、高洁、飘逸,这在明式家具含蓄典雅的整体面貌中展现得非常清楚。那么,很显然,这种雅致含蓄只代表了文人文化的特点,不足以覆盖整个中国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战火绵延,内平叛乱,外拓疆土,可见文治武功历来是并存发展的。漆木家具更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这一面,所以民间漆木家具用料不吝其重,做工不厌其繁,造型厚拙,游刀落斧大气利落,整体风格粗犷雄浑,这些特点虽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审美状态所接纳的,却同样是中国民族性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但由于民间漆木家具烙印了更多的地域文化,以及鲜明的“原生态”中国风格,特别粗犷鲜活,也增加了其走向国际、在更大范围内被理解的难度。因此,这一类的漆木家具,目前主要停留在国内行家之间交易,不像黄花梨、紫檀家具那样成为国际藏家的硬通货。邓雪松说:“譬如山西家具,可比作陕北民歌,这种明显的地域性,既是其亮点,也是其制约,能够让人猎奇与观看,却很难获得文化价值上的认同。中国传统器物文明今天能够真正征服世界的,一是瓷器,二是明式家具。就明式家具而言,因为其极简设计暗合了西方包豪斯设计体系下推崇的现代风格,具备今人所喜爱的造型艺术特点,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

    漆木家具浩如烟海还未形成体系研究

    那么,对于中国家具藏家来说,民间风味浓烈的漆木家具,有哪些欣赏价值?

    邓雪松告诉记者,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喜欢古代漆木家具的藏家,很少会喜欢新的漆木家具。假如我们能够穿越到数百年前,见识这些漆木家具初生时的“真身”,就会发现其风格整体上偏向富丽浓艳。特别是民间的漆木家具会更显浓妆艳抹,因为它的产生本来就是迎合广泛市井、市民阶层的。而经过岁月磨砺,漆艺本身产生了人工无法达到的各种审美肌理。例如“蛇腹断纹”:老漆掉了以后,出现像蛇肚下面一块一块、斑斑驳驳的纹理,就很有看头;或者家具上的漆有些部位已脱落,有些部位还被包裹着,有些已经风化,有些则是变色了,这都会让漆木家具看起来古意盎然,充满视觉美感。“斑斑驳驳中,底下出现了螺钿,出现了描金,这种丰富的视觉效果,是明式家具的简约性难以比拟的。我们都知道,明式黄花梨家具的审美性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材质之美,二是造型之美。黄花梨本身所产生的肌理感,无外乎近于透明的、像玉一样光滑的包浆,木材本身的纹理是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改易的,从视觉欣赏的多变性上看,不如漆木家具。”

    另外,从民间艺术中挑精华很难,但民间艺术中一旦出现精品,那必定是横空出世的,其生命张力、饱满程度和原创性远远高于精英艺术。因为精英艺术已经高度程式化,虽然发展得很成熟,却不免显得僵化。最好的漆木家具,处于临界状态,既保持了民间工艺的粗犷,又向硬木家具的典雅性观望,这是一种格外引人入胜的状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少漆木家具收藏家也出现了“唯柴是论”的倾向,认为玩柴木家具比玩硬木家具更有修养、更上档次、更显格调,把漆木家具的收藏价值片面化。“其实,并非所有斑驳的东西就一定古雅,并非所有经过时间历练的东西就是历史精华。对漆木家具的了解和欣赏,需要比硬木家具更多的眼力和鉴赏力。就像我们说的,欣赏抽象画和欣赏具象画哪个更难?无疑抽象画更难。能够看懂波洛克作品的人为数并不多。假如我们放四张波洛克的画作给人们欣赏,让大家从中选出最有艺术价值的一张,恐怕90%的人都会选错,因为抽象的审美更加需要对形式和意味的敏感。”邓雪松表示。

    另外,不管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者,还是收藏漆木家具的人,目前国内对漆木家具的真正艺术价值、艺术体现,还没有成体系的研究。不像硬木家具,此前王世襄已经从工艺、结构等方面为其进行了完整的划分,设立了标准。漆木家具浩如烟海,就像蒋念慈所说的,是一个“看不到海岸线的汪洋”,要出现这样的体系、标准,还需假以很长时日,所以在选择和评判上更加难。

    邓雪松还指出,其实,当代无论是硬木家具收藏热潮的兴起,还是漆木家具收藏热潮的暗涌,无奈之处在于,这些潮流都不是传统文化复兴带来的艺术繁荣,而是商业文明推动的结果,因此,炒作性比较强。“现在的漆木家具行家,以前基本都是收硬木家具的。转向漆木家具,有可能是欣赏口味的转变,也有可能是出于无奈:好的硬木家具越来越少,价格也非常昂贵了,收不到。”邓雪松说。

    Tips:髹漆工艺小知识

    剔红:

    剔红是雕漆技法中的一种,做法是先在器物胎骨上涂数层红漆积累,使漆达到一定厚度并在软干状态时雕刻出花纹。漆赖画而显,画赖漆而存,并产生立体的浮雕效果,极尽华美。

    嵌螺钿:

    嵌螺钿是一种用在漆器上的装饰工艺,取材于各种贝壳色泽光华最佳的部位,再将其分层剥离和裁制后镶嵌于漆器之上作为装饰。有的还会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色彩斑斓,晶亮夺目。

    戗金:

    髹漆工艺技法之一,即先在器物表面按照设计好的图案阴刻出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的花纹。戗金工艺,虽为点缀性装饰,但能为家具增色不少。

    描彩漆:

    又称描漆,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一色漆地上,用多种色漆描绘花纹,纹图多样,花纹飘逸;还有一种叫漆画,是在一色漆地上用另一种色漆描绘花纹,色彩单纯洁净。

    描金:

    就是在单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纹,其中黑漆地最常见,其次是朱漆地或紫漆地。

    点翠:

    点翠原是一项汉族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鲜艳,而且永不褪色。以此工艺装饰髹漆家具,自有一种绮丽拙朴之美。


    海岩热衷收藏黄花梨

    他是知名作家和编剧、酒店高管,曾经的公安局干部,现在,他多了一个新身份:收藏家和私人博物馆馆长。

    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海岩的明清家具私人收藏都在中国当代家具收藏界中名列前茅,只不过因为作家的名头太响,掩盖了他收藏家的身份。

    盛世收藏的热潮下,海岩在北京顺义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里建起了黄花梨博物馆,用以展示他收藏的八九百件红木家具。花木假山、小桥流水,在离首都机场一个小时车程的北京郊区,海岩默默地建了一座颇有江南古典园林韵致的家具博物馆。

    现在,博物馆还未对外开放,你到不了现场也不要紧,从刚刚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古今谈》一书中,同样也可以一窥海岩藏品的古典之美。画案上镶嵌了八条紫檀螭龙的黄花梨独心板大画案、雕花繁复的紫檀雕花顶箱柜、雍容华贵的黄花梨镜台,或简洁隽秀,或禅意空灵,或厚重古拙,都让人一见难忘。

    一聊到这些心肝宝贝,海岩就打开了话匣子,头一个要提到的名字就是马未都。上世纪90年代,王朔、刘震云、莫言等一批作家成立了海马影视协会,海岩任副会长,而马未都正巧是秘书长,两人因此得缘相识。海岩对记者说,他开始收藏,马未都是最初的领路人之一,他买的最初几件藏品,还是马未都掌眼给看的呢。

    那时候,马未都已经有了他自己的观复博物馆,有一天,海岩去参观,一看,心里一动。

    也是马未都对他说,你玩收藏,可以以器物中的家具为主,既可观赏,又可以使用和陈设。这样,海岩选择了家具这个门类,特别是天然的纹理、灿烂的光泽和悠远的香气让他欲罢不能、深深为之着迷的黄花梨。

    他觉得购买和收藏黄花梨家具是抢救性的。《姚黄魏紫俱零凋》一书的书名出自欧阳修的名句:“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海岩说:“紫檀、黄花梨这两种优质的木材,现在已经到了濒临绝迹的程度,所以我取了‘姚黄魏紫俱零凋’这个书名,也是一种感叹。”感叹一种古代的美的消逝:“黄花梨要长成大板,需要1000年左右的时间,谁愿意为了1000年后的事种树?现在没有了。有人种了一些苗,长了几年就砍了,做成手串、珠子卖高价。所以我们只能看古木凋零,不觉成恨,但仍努力保留这姚黄魏紫的风姿。

    《新民周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收藏的?

    海岩:十几年前,那时候也没有收藏的概念,就是自己喜欢,喜欢就买了。我对家具情有独钟,不光是中式家具,西式家具啊,古典、现代的我会喜欢。我收藏家具,那家具也是实用器,在家里也可以用,一开始实用为主。后来慢慢地,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购买的量也慢慢增加,就开始从实用变成了收藏了。

    有那么一件事,十多年前,我当时所在的单位福利分房,我分着一套,分了房大家说去买家具,就去了香河那的一个家具城。在那儿,我们看上了一个四出头的管帽椅,一套,才卖1500元,然后我们还跟人家砍价,砍到了1000元。就这样我们居然还没买。我们问那营业员要了一张名片,名片上不是有地址么?我看上面写着河北某地某一个厂,我一同事说:那我们能不能不在他这买,咱们找个周末去趟河北,直接到他们厂里,说咱们一人买一套,能便宜到七八百块钱就能买下来也说不定。回去的路上,刚巧,我们路过燕莎,那儿有一家硬木家具店,有人说这里也有中式家具,我说都路过了,那就去瞅瞅吧。我的同事劝我,说这里的家具不能看。我说为什么不能看呢?他说这个店都是紫檀、黄花梨的。我说紫檀、黄花梨怎么不能看呢?他说你看了以后就不愿意买别的了,就像吸毒了一样。

    这个说法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原来我对家具的了解只是从家具的款形、工艺来欣赏,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它的材质,才知道我们传统家具理论里,款形、工艺、用材三者缺一不可,这叫”形艺材“,就像你去买玉,首先要了解这是不是和田玉,是山料还是子料,因为材质的差别,价格也是天差地别。

    我是一点一点进入这个领域的。慢慢地学习,和行家朋友多交流,认为自己可以买的,就买一些,提高眼力,慢慢积累。

    《新民周刊》:收藏之初,马未都先生还帮你买过藏品?

    海岩:是啊。我认识马未都快20年了,他是我收藏之路上的领路人之一。确实我头两件家具都是马未都帮我买的,我跟他去转了好些个古董和家具店。那时候我已经成名,他还没上《百家讲坛》,我们是多年的好朋友。他有时间就帮我去买,帮我砍价。当然,他不是唯一一个点拨我的人。还有一些藏家、一些工匠、一些做新家具的人、甚至一些倒卖木材的人,他们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我,也给我很多帮助。

    《新民周刊》:收藏这行水很深,有没有吃亏上当的时候?

    海岩:那肯定有。我刚开始收家具的时候,对黄花梨的理解并不是很深,收过一些做工款形有毛病的,不过我后来都转让出去了。虽然不是上品的黄花梨,但是黄花梨升值得非常快,我10万买的,到我出手的时候已经20万了,我也没有吃亏。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比较严重,那就是看走眼,买的材料不是黄花梨或者红木的,那当然就亏了,但这种情况比较少。

    后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品种,什么大叶黄花梨、非洲黄花梨,卖家写的标签,也是黄花梨,只在一个特别小的括弧里写上”非洲“两字,不注意很容易就忽略掉。比如说一个条案,要是真正的黄花梨,那价值在100万左右,他们可能就标价5万块钱,你以为你捡了很大的漏,但是它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呢?也就是1万块钱,实际上你花了5倍多的价格买了这个条案,这就是收藏中的风险。

    我觉得刚入行,一定得找个行家帮你把把关掌掌眼。看上去,家具收藏和瓷器、书画相比还比较简单,不像瓷器,不懂行的还真不敢买,家具,黄花梨就是黄花梨,款式你也喜欢,可是一买就可能吃亏。比较多的情况,就是标价远远高于它的实际价值,因为那黄花梨品质并不是很好,不值这个价。就像翡翠,前提都是A货,都是真的,有卖600元的,有卖600万的,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品质有差别,那价格也差距大了。更不要说你都分不清它是不是A货,还是染色的品种了。

    一市斤:从100元到2万元

    《新民周刊》:那黄花梨家具应该怎么看呢?

    海岩:这得分老家具、新家具。我先说老家具怎么看。第一个,要看款形,款形决定它的等级高低。文房家具就高于卧室家具,卧室家具又高于厨房家具,这是一定的,最高的就是文房家具和厅堂家具。第二,你要看它的年份,是明晚还是清早,还是清中,还是清末、民国,年份也决定价值。你要看它有没有修配,历史上哪修过,有多少是后配的,这也对价值影响很大。第四,你要看它是否传承有序,曾经谁收藏过,谁拍卖过,比如说佳士得拍卖过,在哪?有没有记载?能确定有名人收藏过,就对它的价值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说这件家具王世襄玩过,王世襄玩的那就贵,你看王世襄收藏的一个紫檀的雕龙笔筒并不大,就是前年成交的,可是卖多少钱?你都想不到,卖了5520万!一个笔筒啊,如果不是和王世襄沾边,它卖不了这么多钱,那么你就要看谁收藏的,有些大收藏家收藏过的,它价格就高。

    要是新家具呢,又不一样。既然是新的,就不可能有修配。新家具,主要是看材质。它的价值,95%,是材料钱,只有5%是款形和工艺钱。所以你要是看它的款形和工艺都不错,可是材质没看准,那你就亏大了。看新家具,越黄、海黄你要分清,越黄还分北部料、南部料,海黄还分东部料、西部料,分海口料、三亚料、尖峰岭料、霸王岭料、巴索料、白沙料,还分油梨还是康梨、黄料还是红料、树根料还是树干料还是枝杈料,是分一木一器还是七拼八凑,分宽窄,分厚薄,这些你必须是要大量地看,积累经验。只有看得足够得多,你才会有经验,有底气,有眼力,才不会吃亏,这是一定的。

    《新民周刊》:现在黄花梨涨疯了呀,大家都对价格很关注,从你开始收藏到现在,黄花梨大概涨了多少倍?

    海岩:我当时开始玩的时候,黄花梨一市斤已经卖到100多元一市斤了,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才多少啊?家具,一市斤大概也就是个木疙瘩大小,100多元大家都觉得已经很贵了,觉得是天价。我记得很多人都劝我你别玩黄花梨,犯不着花那钱。他们还说,你现在应该玩紫檀,紫檀还有空间,你应该玩红酸枝,你要是有钱就玩紫檀,没钱你就玩红酸枝,这都会升值得很快。可是偏偏我就喜欢黄花梨。我觉得也能承受得起,我就买了一些,现在涨了150倍到200倍!根据去年和今年年初的成交价,海南黄花梨的大料已经到了4000万一吨了,也就是2万一市斤,和我当年100元一市斤相比,不就是涨了200倍么?

    《新民周刊》:现在还买吗?

    海岩:正常的是买不起了。只有一些很偶然的机会趁人之危。为什么说是趁人之危呢?比如说哪户人家要出国,哪家人家家里出了事,急需用钱,看你能不能收,那我们就开一个低价,比如说一个衣架子,原来开60万的,现在只要30万,那就捡个便宜,是这样的,只能趁人之危了。

    不过我近期收了一些柴木家具。柴木是软木,也叫白木,它的气干密度小于0.8%,没那么密,没那么硬。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开始用柴木做家具,包括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大漆的家具都是柴木做的。明清两代,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柴木家具像榆木、楠木、榉木都是,现在被归到柴木范畴里去了,过去古代是不分的。柴木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它容易腐朽、损坏,不比硬木容易保存,但是它也是有历史的,也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以前收藏界认为只有硬木才有收藏价值,但近些年来,大家也开始注意到柴木的价值。

    《新民周刊》:家具有很多种,为什么对黄花梨情有独钟?

    海岩:一个原因当然是我喜欢黄花梨了。另一个原因是黄花梨涨得太快了。紫檀和黄花梨比,就没有黄花梨涨得快,紫檀可能三个月也涨价,可是在三个月里,黄花梨已经涨了20次了,你说你买不买?不买以后更买不起,所以我先买黄花梨。

    收藏的种类太多,你不可能都顾及。我的想法是我不求一个面,我就在一个门类里挖深,我既然喜欢黄花梨,就集中精力收藏黄花梨家具吧。

    《新民周刊》:你的家具博物馆现在有多少件藏品?海岩:这个博物馆是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建成的,一共收了家具、工艺品、赏石和字画共八九百件,其中家具七百件多件。杂项,比如一个插瓶,贵的也有几百万的,它也叫家具,这个都算上有八百多件吧。

    《新民周刊》:你建这个博物馆是为了完成王世襄先生的遗愿?

    海岩:这个博物馆最初是按照王世襄先生的设想建的。王世襄先生在世界上很多的博物馆看到中国明清家具的收藏,他希望有一家博物馆,能以明清建筑的样式来设计建造场馆,并且按照古人的生活场景陈设明清家具,这样,观赏者不仅能欣赏古典家具之美,而且还能了解我们祖先日常起居的常态。曾经美国有一家基金会说能帮王世襄先生实现这个愿望,在旧金山找一块地盖这个博物馆,但后来基金会出了一些问题,最终这事就搁浅了。

    而我现在就希望能实现王世襄先生的遗愿。我的博物馆里收藏了明代末期至今四百余年各个历史时期的硬木家具,你不仅可以观赏,也可以触摸,甚至,有的还可以使用。

    《新民周刊》:现在这座博物馆你自己满意吗?什么时候向公众开放?

    海岩:肯定不可能完全满意。主要还是经费的原因,你没有那么多钱。

    现在还不能向公众开放。我不想我的这个博物馆也和普通博物馆一样拉个绳子把观众隔在一边,我希望他们能近距离地观赏、触摸这些藏品,欣赏它们的美。可是呢,你也知道,观众游客的素质又有高低之别,如果损坏了藏品怎么办?怎么平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我现在比较头疼需要解决的问题。

    兴奋点没有了

    《新民周刊》:现在你写了《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古今谈》一书,研究中国家具也有很多大家,他们的书你是不是也都研读过?

    海岩:第一个研究中国家具的是个德国人,名叫古斯塔夫-艾克,上世纪40年代,他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他说的花梨就指的是黄花梨。这是第一部以西方的学术的体系,包括透视、平面、结构这种体系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家具的着作,那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当然还有王世襄先生,他于1987年写作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被收藏界称为一部划时代之作。除此之外,朱家溍先生、濮安国先生、田家青先生的相关着作,我都会涉猎阅读,都对我影很大。

    《新民周刊》:你写了这本书,以后是向收藏、研究的方向转型了,还是说只是小说写作中的一个插曲?

    海岩:写这本书就是图个乐,通过这本书来促进藏家爱好者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很多爱好者,包括藏家,没有我见过这么多黄花梨家具,当你见到的实物、样品达不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你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如果你只见过一些手串,那怎么判断大型的家具呢?我这本书收了很多图片,我希望可以给藏友一些参考。

    《新民周刊》:这两年小说好像写得不多。

    海岩:我觉得现在的娱乐或者文化产业的形式和前些年不太一样了。现在比较商业化,现在你很用心、很投入情感地去写一部文学作品,往往它得到的关注不如那些特俗气的作品得到的关注和喝彩更多。现在小说很少有人看,还得是电视剧,但那些电视台购片的人就跟我说,海岩老师,我告诉您,电视剧黄金档的主流观众是40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的妇女,你得写让她们满意的东西,就是老百姓爱不爱看。那时候有一个记者采访,正好有一个片子特红,叫《丑女无敌》,说海岩老师,你看《丑女无敌》多红啊,收视率多高啊,说你怎么不写这个呀,我说我不是小看它,没有小看不小看,我不会写,就它那个笑点我不懂,他弄一个芙蓉姐姐扭腰就笑了,我想不到那去。你明白吗?确实是各有各的写法,但是现在呢,我觉得文化更娱乐化了。

    我们以电影为论,现在世界票房的华语电影和中国大陆地方票房的华语电影冠军,目前大陆的冠军是《泰囧》,世界的华语电影的票房,也是大陆华语电影票房的第二名,是周星驰《西游降魔篇》,这我不会写,尤其是《西游降魔篇》那腔调我不会。但是你不这样写,生存上就特别成问题。电视剧看的就是收视率,电影就是票房,图书就是码洋,网络就是点击率,报纸就是发行量,这个世界太现实了。像电影还好一点,你票房不好我就给你下线,但是电视剧不是卖给消费者的,电视剧是卖给电视台的,电视台认为你的收视率不一定高,他根本不收购了,所以很复杂。过去我们做一个小说,写一个电视剧,就自己写了,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来写,现在你要去问电视台的人,你要把大纲,把演员的搭配,把什么什么东西一堆凑起了,然后再去问电视台的人你要还是不要?电视台的人开会,我不能说人家都是俗人,人家都是很熟悉市场的人,知道40岁以上、初中文化以下的妇女喜欢什么,他说海岩老师,建议你这么改,那么改,这个创作,我觉得什么人都可以做,你就是研究现在的一个市场来做。所以就是说那种兴奋点没有了,你也不能逆这个潮流而动,所以就写得少。:洪裕芸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