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增福:50元淘来黄花梨条桌\俄罗斯锯材独霸我国进口锯材市场半壁江山
详细内容

赵增福:50元淘来黄花梨条桌\俄罗斯锯材独霸我国进口锯材市场半壁江山

时间:2020-10-11     人气:684     来源:     作者:
概述:赵增福赵增福,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上世纪80年代,他在废品收购站花50元买了一张桌子准备拆了做刨子。没想到,这张此后在他家厨房干了很多“脏活”、“累活”的桌子竟是明代京作的黄花梨条桌。在现在来看,赵增福的第一次收藏经历,是误打误......
赵增福

赵增福,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上世纪80年代,他在废品收购站花50元买了一张桌子准备拆了做刨子。没想到,这张此后在他家厨房干了很多“脏活”、“累活”的桌子竟是明代京作的黄花梨条桌。在现在来看,赵增福的第一次收藏经历,是误打误撞的“捡漏”,但在赵增福看来,收藏是一种修养、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爱好、一种寄托、一种希望,更是一种文化。

收藏的缘分源于“捡漏”

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下班骑车回家的赵增福途经一个废品收购站,正好看到那里有一些旧家具正在卸车,整整一大车的家具。由于年少时学习过木工,所以他对木头有着独到的眼光,同时因为自己喜欢动手做一些木工活,但又苦于没有一个好用的刨子,所以想进去看看有没有好木料。在众多家具中他一眼便看上了一张桌子,其实那时他也不知道什么叫黄花梨,只觉得桌子的木料很有分量且硬度很好,应该是做刨子的好材料,于是便以50元的价格将其搬回家。

说来有趣,这张黄花梨桌子在赵增福家并没有变成刨子,而是在家里扮演着其他角色,当过糊顶棚的梯子,上面堆放过杂物,很长一段时间这张黄花梨桌子曾经是厨房中放案板的切菜案子。它就这样在家里度过了好几年的光景。

时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位懂些收藏的朋友看到了它,认为这张桌子的木材很不错,但也没说出个门道。由于厨房的地方有限,自己将桌子面和桌子腿拆开来放置,桌子面就戳在厨房的窗户边上。突然有一天父亲问赵增福,桌子面卖不卖?有个收废品的要以2000元的价格将其收走。这么一张破旧的桌子面能值2000元?此时他才意识到这块一直被自己忽视的木头板也许真的蕴藏着价值。也正是因为这块木板才让他对古典家具研究有了兴趣。

虽然有了兴趣,也翻阅了不少书籍,但对于这张桌子究竟是什么材质、出自哪个时期,依然没有一个定论。就这样时间又推进到2003年,一天他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文字学家高明聊天,无意间说起了家中的这张已经放了十几年的桌子。虽然高明并不是研究古家具的专家,但他认识很多研究古家具的专家,于是便介绍了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家具保管与研究的专家胡德生帮忙鉴定,自此这张旧桌子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了。这是一张明代京作的黄花梨条桌。所谓京作,就是此家具是在北京制作,一般是皇家御用之品,明朝时家具的制作有四大派系,即京作、苏作、广作、冀作,尤以京作的档次最高。

这是一个真实的“捡漏”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收藏来讲眼力固然重要,但机遇也同样重要,这就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的“眼缘”。说到古家具收藏,赵增福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标准,别人看木料,他看的则是做工。也是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对古家具相关专业书籍的研读,才使得他在古家具收藏方面成果颇丰。

收藏是一种文化消费

有人说“收藏是一种乐趣”、“收藏是一种心态”,而赵增福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他认为,文化层面的收藏与经济层面的收藏手段和效果截然不同。文化收藏摒弃单纯的经济因素,将收藏作为一种学习文化、积累知识的手段和目的,应该说以文化为目的的收藏虽然没有得到经济的收获,但却升腾了一种可以传世的文化财富,有些人甚至还为收藏付出财富,并将自己毕生的珍藏赠予博物馆。反之,如果将收藏视为奇货可居,以至于希望待价而沽牟取暴利,显然不是收藏的正当行为和道德。

在赵增福的收藏中有一串极其珍贵的项链,“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那是由若干颗磨盘形玛瑙珠串成的项链,这条项链距今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虽然没有耀眼的光泽,但其中所显现出的古拙的美却依然能让人们体会到这应该是当时贵族女子最心爱的珍品”。赵增福向北京商报记者讲述着蕴藏在珠串中的故事,“不要小看这串磨盘珠项链,应该说每一颗珠子都是纯手工制作,难以想象那时没有相应的制作工具,这些珠子的形状都是由石头一点一点砸出来的,这样的珠子成品率非常低,并且每一颗珠子都需要很久才能完成。”一串珠子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几千年前,这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才是我们最值得收藏的。

采访中,赵增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文物,我们现在往往只盯着它表面的东西,关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最重要的价值反而被忽略了。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物质消费’,而非真正的‘文化消费’。纯粹的精神文化消费,是由美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带来的愉悦,而不是钱所带来的满足。”

收藏是自我提高的途径

由于从事书法与篆刻艺术创作,赵增福的收藏涉猎最多的是印章与印石,赵增福说:“金石篆刻是一门综合艺术,名家篆刻作品中体现的不仅是金石之美,小小的一枚印章所体现出的还有艺术家本身的智慧、心血与功力。收藏者在赏玩间更多是为了研究古文篆刻,把握其艺术表现手法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之后再体会印文内容所蕴含的情趣、意味,然后细细品鉴、慢慢欣赏,这是个极其快乐的过程。应该说收藏印章不仅要懂石头,还要懂得雕刻和印文内容,这绝对是一门综合学问。”

收藏需要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收藏分为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市场运作;二是纯粹的个人爱好,量力而行;三是不富有但对收藏痴迷,倾其所有、倾家荡产也要收藏。在这几个层次中,倾其所有来收藏爱好的东西是最到位的一种情况,这需要能力,还需要很大的决心,甚至要降低生活水平,放低生活姿态,牺牲很多其他的爱好,如此痴迷的热爱收藏,对收藏文化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不是知音,不可能到痴迷的程度,这些收藏爱好者对藏品的文化价值看得非常透彻,并从中享受很多乐趣。

赵增福表示,“对于每一件藏品你都要更多地去了解它们的历史、年代、造型、内容等等所有的细节,要研究它、喜爱它,收藏者要达到与创造者同样的水平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这需要文化修养、文化锤炼、文化积累,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收藏家应具备的真正素养。收藏的门类很多,收藏哪一类藏品就要了解哪一类藏品的知识,我认为收藏的真正境界应该是对民族、对历史、对未来、对文化的传承”。

此外,收藏不能替代创造,金石篆刻是赵增福的专业,在收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博古通今,同样还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做收藏他是为了能够从中集纳精华,创作出更好的东西。收藏要为文化的发展、文化创造力的激活服务,激发人们的文化想像力,创造出的东西要有中国气派、中国气象、中国特色,这些都来自于收藏和传统。收藏要为创造服务,只有明确这一点,收藏的目的才能更加清晰。其实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培养、自我熏陶的历程,收藏的过程将为喜欢艺术品收藏的人带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新视野和享受。

北京商报记者马嘉会刘洋/文

王悦/摄


2016年以来,虽然木材加工产品出口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导致出口量减少,加上部分木材加工企业迁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客观上造成木材加工企业对锯材消费量出现下降。不过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为我国进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使今年前八个月锯材进口数量增长明显。>据今年前八个月统计,累计完成锯材进口2110.98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1.22%,增加数量达到339万立方米,比上个月多增加72.1万立方米。八月份锯材进口量达到282.95万立方米,比七月份多进口16.41万立方米。其中俄罗斯锯材占我国锯材进口量的42.42%,基本上独霸进口锯材半壁江山,第二的为加拿大锯材,主要以为主,第三的为泰国,基本上以为主。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在家居的设计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家居照明的如何设计的问题。对我们来说,选择漂亮的赏心悦目的照明灯是提高室内设计美观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考虑灯饰的美观程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照明设计要注意的规范以及舒适度问题。那么照明设计规范标准是什么呢?这里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基本介绍

    照明设计可分为室外照明设计和室内灯光设计。照明设计也是灯光设计,灯光是一个较灵活及富有趣味的设计元素,可以成为气氛的催化剂,是一室的焦点及主题所在,也能加强现有装潢的层次感。灯光编排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灯光泛指那些直射式的光线,如吊灯及射灯等,光线直接散落在指定的位置上,投射出一圈圈的光影,作照明或突出主题之用,直接、简单。

    间接灯光在气氛营造上则能发挥独特的功能性,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它的光线不会直射至地面,而是被置于壁凹、天花背后,或是壁面铺饰的背后,光线被投射至墙上再反射至地面,柔和的灯光仿佛轻轻地洗刷整个空间这两种灯光的适当配合,才能缔造出完美的空间意境。一些明亮活泼,一些柔和蕴藉,才能透过当中的对比表现出灯光的独有个性,散发出不凡的艺韵。

    在家居灯光的运用上卧室要温馨,书房和厨房要明亮实用,客厅要丰富、有层次、有意境,餐厅要浪漫,卫生间要温暖、柔和。

    照明设计规范标准

    一、美观

    我们装修家居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家居设计的美观性,因为一个漂亮的设计是我们家居的“门面”!因此,我们设计家居照明的时候,照明光线的指向性不宜太强,以免造成阴影浓重,造型过于生硬的弊端。相反,灯光也不能过于漫射,以免缺乏亮度变化,使造型平淡无奇。

    二、安全

    用电安全是照明设计的首要前提。为了确保人身健康,防止用电事故,在照明线路铺设和灯具安装上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用电规范。例如,灯具的灯头不能暴露出来、小儿居住的儿童房间的插座位置应该比较隐蔽等等。

    三、节能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制定节能政策、法规和措施时所遵循的原则是:在保证足够的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照明用电。家居照明灯具的选择可以节能但不牺牲质量。对我们来说,选择节能灯具,是一件既经济、又环保的事情。因此,在设计家居照明的时候,应积极使用高光效、高效率的节能灯具,实施照明控制,并充分利用自然光,达到节能的效果。

    四、健康

    在家居的设计中,我们在选择灯具的时候,有时会过于注重灯光效果、美观和节能,而往往忽视了灯具及灯光带来的健康方面的隐患。实际上,照明不仅需要满足亮度、美观等功能性要求,也要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例如色温、亮度可能会对人的情绪造成影响;例如过于明亮的光线可能会改变大脑的内部时钟,抑制睡眠,降低睡眠质量;又例如长时间在过于强烈灯光下工作,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还会使眼睛容易疲劳,造成近视。因此,在设计照明的时候,需要考虑照明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照明设计未来展望

    (一)“光”作为设计要素之一,将走进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照明将溶入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脑海。

    (二)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提高,技术进步,照明将以人文思想作为设计理念;丰富的照明手段将创造新颖的照明方式;人们的身心和视力健康将因优良的照明而获益。

    (三)有志于照明事业的建筑专业年青人将走进建筑环境照明的设计队伍,加快我国照明设计专业化的进程,最终实现照明设计的职业化,规范化。

    (四)照明设计中大量使用LED等新技术,新产品。将极大的缓解夜间城市照明;工业照明;民用照明用电量。节约公共开支还低碳环保,符合国内节能减排的政策。

    编辑总结:关于照明设计规范标准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给小编留言哦,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记者从天津检验检疫局获悉,2017年上半年,经该局检验检疫的进口木材约67万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1.5%,主要来源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据分析,造成天津口岸木材进口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北美木材出口量逐步放缓。美国、加拿大作为木材输出强国,占据天津口岸木材进口量的38.5%和23.6%。两国出口量下降直接影响天津口岸木材进口趋势。二是受乌克兰原木出口禁令影响,乌克兰原木进口量从2016年月均进口量2.2万立方米,锐减至今年的零进口。三是以刺猬紫檀为代表的名贵木材进口形式略显疲态。随着国际社会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要求的不断升高,原产国木材出口禁令和限制频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贸易公约》管制树种名录持续扩军也是造成进口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阅读全文
  • 赵明明,字子德,祖籍江苏。台湾篆刻学会创会会员,入录中国1988~1992年印学年鉴《印人录》。著名沉香收藏家、香学研究专家,出版《识香——沉香探索》著作。

    台湾养德山房常常会有很多社会名流前来拜访的身影。这里并不宽敞,也不华丽,有的是一缕清风,一炉好香,再配一盏清茗,再经由鼻端的香气洗涤、安顿好疲惫的身心,达到“一心清澈如明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知而无滞,明白了然”除去烦恼的至善境界。

    养德山房的主人是台湾著名香学大师、篆刻大师赵明明先生,自幼喜丹青,得梁丹丰教授启蒙,后随王北岳先生习金石,孙云先生习山水,赵松泉先生习花鸟。后又浸淫沉香30余载,从用香、藏香到钻研沉香,对中国传统的文人香文化艺术及用香养生文化做了具体的探索。在他看来,沉香只是物,超越玩物的层面就要面对文化,但是只谈文化就会失去很多玩物者,所以玩物要启智,而不是丧志。

    识香:多看、多问、多买、多烧

    香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沉香于汉武帝时期大量从海南、越南等地进贡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作为熏香之用,也有治病之用。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清代之后,此种风气则消沉式微。

    早些年,台湾香市场也不发达,买卖沉香的多半是卖金纸的香铺,最多的是普通拜佛用的香料。除此之外,还有台北迪化街的中药铺里卖些药引,其中沉香来源大部分是印尼或马来西亚等地的“新州”系沉香,基本上没有上好的沉香。

    赵明明原来主要研究的是篆刻、绘画领域。那时候,他并不识香。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路过一家铺子,突然闻到一缕特别好闻的味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仅仅只是赞叹一下。但赵明明却不由地进店询问。铺子的老板见他一副书生样子,就认真告诉他,那是越南沉香的气味,并解释了它和马来西亚沉香、印度尼西亚沉香的区别。这样的偶然经历,让他对沉香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以后的追香、寻香埋伏了伏笔。

    这是1989年。当时台湾玩香、懂香的人并不多,在沉香的学习路上,赵明明多半自己摸索、多看、多问,研究他人撰写的各种相关文字,用力甚深。在这个年代,基于来源有限,对他来说,能够把玩新州系的沉香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因为越南(惠安系)的沉香市场上也不多见,偶尔买到一些香味清甜的沉香即如获至宝。加上那会儿就已经有假香贩售,且多半在中药铺里卖出,因而他动起了出去“寻香”的念头。

    那么,到底哪里才能寻到上好的越南沉香呢?赵明明了解到,越南的顶级沉香都是直接运往日本和中东地区,于是他决定踏上了“寻香之旅”。

    很幸运,赵明明遇到了“引路人”。1989年2月15日,持续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结束了,通往海湾国家的香路也断了。在这一非常时期,很多越南人纷纷来到台湾寻找机会。他遇到一个越南来台湾贩售沉香的大盘商,所谓盘商,就是搜集香农们在山间采集到的香材,然后再行出口的大商人。经由他的引领,赵明明跑遍了越南各大沉香产区。

    也是在寻香的过程中,赵明明才真正了解到沉香的生长就像人在多次的折难中逐渐产生了智慧,要经过多少的摧残、折难,长年累月的伤痛,才产生抚平伤口的油脂般的抗体。令他更加钦佩的是,采香人的虔诚,他们进到山里后要拜山,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进入荒山野岭,找到结香的木材后,进行砍伐,挖掘,以及刀斧的解香。当一小片、一小块的沉香如小山似的堆积在眼前,那种画面让他感动不已。

    多年寻香的岁月里,赵明明也交了不少的“学费”。在养德山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假沉香,油脂清晰可见,号称是越南沉香,但它却只是藤类植物。这是他特别买来置于香室中作为反面教材。

    由于“过眼”各种各样的沉香,赵明明学到了很多寻香、识香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精于文献又不局限于文献,考鉴与目鉴两相结合,常能察他人所未察。

    如今,沉香原材料越发稀少,做假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比如放在沉香油里煮、麻药里泡等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沉香呢?赵明明告诉记者,现在的木材商连泥带水一起贩售,外面罩上塑料封,水汽根本无法挥发,所以不能单纯用沉水与否来进行判断。除了多看、多问之外,当然也要多买、多烧才能累积嗅觉与视觉的经验。

    用香:香为之用,用到极致

    赵明明的用香观念很有意思。他提倡“用香”、“品香”,不囿于所谓的“玩法”,认为香不是拿来“玩”,而是拿来用的,“玩香”这字眼,有些轻挑,对沉香甚至有些不敬。在他的生活里,不论是在写字、作画、待客、礼佛等等,沉香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同品级的沉香有不同的用途。在用香的经验里,赵明明发现“新州系”的沉香味道辛辣,不适合用来品香,这个产区的香材适合用来制成珠子或者雕件,才能显现出沉香油脂结晶的美感。相反,越南沉香产区广品类多,不管是生结沉香、熟结沉香或是奇楠都有其产区的特色,而且香味持久层次变化多,尤其是奇楠更是越南沉香中最经典的香材。在焚烧的过程中,其香味清凉甜美,韵味变化丰富,最适宜拿来品香。

    在香材的选择上,赵明明也不仅仅满足于此。一般市售的香品,不管是卧香、盘香,已无法满足他对香气的挑剔。市售的香品,常常为了满足量做的需求,香材多半未经精挑细选,香材中的杂物没有清除,粘合物的比例过多,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香的品质。

    因此,赵明明自己动手“制香”,一箱沉香香材,先挑选好料,用磁石吸取铁块、铁屑,逐一挑捡,以小刀刮去土石,用水冲洗,晾干后打粉。以各产地香料的特性去做比例的调和,揉入粘合剂时,也尽量减半搭配,这样做出来的香品是机制香无法达到的。

    赵明明尽可能多地“探索”,慢慢地便积累了一些方法。诸如用材、用粉、熏炙、水蒸、闷埋等法,均有介入。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来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当时香材不是很稀缺的时候,“焚香”这种方法,赵明明时有涉及。尽管看上去有些浪费,但他十分珍惜香材,以敬畏、恭敬的心态让香料尽情的释放而不浪费。


    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大郡村树林底自然村有一株370多岁的老红豆杉,和它同辈的动物植物,大多都已成为石油、煤炭,而它却依然挺拔苍翠。

    这棵37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这株红豆杉背后,是村民金土根家族16代人的辛勤付出。不过,树木并非无情物,如今这棵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粗壮大树,繁育出了几十万株红豆杉苗,每年给村里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

    28米高红豆杉王

    已经长了370多年

    说起开化县华埠镇大郡村,不得不提这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着的红豆杉苗木,绿油油一片片。这些红豆杉苗,都来自村里一棵红豆杉王。

    据村委会主任赖承富介绍,这棵红豆杉王就种在村民金土根的房屋后,已经370多岁。开化县林业部门做过精确测算:古树胸围3.8米,高度28米,需要三个成年人张开手臂才能勉强合围。从1997年起,村里大大小小的红豆杉苗,大多来自这棵红豆杉,到现在已经繁育出小苗几十万株。

    红豆杉又名紫杉,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也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植物,已有250万年历史,被称为植物王国里的“活化石”。这种树对生态环境要求十分苛刻,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缓慢,野生存量极少。

    不过,370多年过去了,大郡村的这棵红豆杉王长势旺盛、枝繁叶茂,小红豆挂满枝头,它是如何被保护得这么好呢?

    把护树写入家规

    一门16代接力

    金家的这棵红豆杉,要从370年前说起。按照族谱记载,清初1644~1650年间,金家祖先从闽南泉州迁居到浙西华埠镇大郡村树林底自然村。迁居后,金家就在房屋后面的山脚种下了这棵当时被称为“榧子树”的红豆杉。

    保护这棵红豆杉被写进了金家的家规。久远的护树历史,金家后人已经没有记忆,但50多岁的金土云曾听爷爷讲过两个金家人挺身护树的故事。

    “1958年,我们这里开展大炼钢铁。那时,村里不少大树被砍掉用来烧火炼钢铁,有村民带着大锯、斧子来我家门口,要砍这棵‘榧子树’。父亲和爷爷得知这一情况,坚决不同意。”金土云说,当时他的父亲和爷爷据理力争,最终把这棵古树保住了。

    1980年6月,金土云自己也参与了保护古树的行动。那一年因连续几日大雨,山洪冲走了山脚下这棵“榧子树”根部泥土,大量的树根裸露在外。雨止天晴后,金土云和弟弟在古树下砌了两层石墙,之后从别处挑来一担一担泥土覆盖。连续不断忙碌了一个多月,才把古树重新保护起来。

    大树繁育出几十万株树苗

    每年带来数百万元收益

    金家人的付出,并非没有回报。如今一到夏天,不少村民都跑到树底下乘凉。“我们家晚上不用电风扇、空调,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这棵红豆杉带来的效益,远不止凉爽这一点。

    1997,当地媒体刊登一则消息:大郡村发现珍稀南方红豆杉,直到那时金家人才知道,原来这棵代代保护的“榧子树”,其实是一棵红豆杉。

    过去,金家兄弟把每年自然生长出来的“榧子树”小苗当杂草铲除,从那之后,村民将树苗小心移植到田地里,逐渐发展成了产业。现在,仅金土根家的6亩地里就种了3000余棵红豆杉,每年能为他带来近两万元收入。不仅是金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种上几亩。

    繁育出的小苗,除了能整株卖作景观苗木,果肉还能泡酒,果核能做保健枕,树叶能制茶……随着开化旅游的发展,红豆杉产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回乡创业。

    村民廖列顺早年在温州做沙发生意,五年前回村承包30亩荒山种植红豆杉,年收入轻松突破6位数,“虽然收入不及在外做生意,但觉得将荒山变为红豆杉林,留给子孙的就算是无价之宝。”

    “我们大郡村地处山里,经过19年的发展,实现了‘一村一品’红豆杉专业村,全村红豆杉面积达100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汪长金言语中满是自豪,“农户开门见杉,靠山吃杉,一棵古树养活全村人,这就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的活例子。”

    来源:钱江晚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