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在京举行\《原木复合门》标准审定会中山举行
详细内容

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在京举行\《原木复合门》标准审定会中山举行

时间:2020-10-11     人气:599     来源:     作者:
概述:展览开幕式现场展览开幕式现场新浪收藏讯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观复古典家具博物馆联合主办,“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于2013年12月12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展出地点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展览开幕式现场展览开幕式现场

新浪收藏讯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观复古典家具博物馆联合主办,“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于2013年12月12日至2014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展出地点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坐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但其背后却隐含着更为深邃的社会内涵。“坐”与“坐具”的发展历程反映着中国各时代人的状况、是最鲜活的历史地域文化代表物。

展览以中国古代坐具为展示主题,荟萃了来自海内外藏家手中真品珍藏,展品时间跨度自辽金至民国近千年,展品近百件,并配有中国家具高科技多媒体演示。力求细致、科学、全面地呈现中国古坐具艺术基本完整的体系和样貌,将传统文化精髓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传达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意境,使大众正确认识家具文化、理解家具艺术,推动中国家具文化研究与发展。

展览共分为六大版块:

板块一:澄古

以全景长卷式宏观展示中国坐具的基本样貌,使观者自开端即对中国坐具有较为全面认知。基本样式分类:杌凳、坐墩、交椅、玫瑰椅、圈椅、灯挂椅、南官帽、四出头、宝座

板块二:立象

将跨地域、跨年代的不同坐具集合一室,或和而不同或志同道合,均是坐具发展历史契机与地域文化的缩影。

板块三:味外

厅堂、书房、闺房、禅房、庭院等的小景式观感,融人、物于一体,融礼仪、文化于一体。

板块四:天真

最贴近生活本真的也是最易打动观者的,杌凳,是最常见、普及的坐具,客观的反映坐具所标示的文化与地域的丰富性,生活的多样化。

板块五:造诣

观今宜鉴古,可明得失,知兴替。故以实物拼拆结合建筑图绘,从一椅,知空间、人文、历史。

板块六:传续

通过当代坐具的展示,表达文化价值传续的重要性。

此次展览及后续成书,对中国古代家具历史与文化艺术研究、收藏、大众教育、文化创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推动中国古典家具文化的发展,发掘民族文化精神,彰显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中国古坐具作为人类文明共同的文化财富,加强其与世界的关联,扩大传播度,让世界共享人类文明成果。

相信,每一个走进这个展览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享受文化与智慧的洗礼,开启一段发现美的观途。


近日,由中山市门业协会发起和主导的2017世界标准日“原木复合门标准审定会”和“标准化助力质量提升培训”系列活动在中山市举行,吸引近60位会员代表与会。期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标准专家组成员刘人怀率领的相关标准审定专家组,最终审核通过《原木复合门》标准。该项标准,填补了国内行业的空白。
据介绍,原木复合门在国内市场上风行多年,但各地各企业对其名称及叫法不一,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惑。譬如,原木复合门在北方被称为“实木复合门”,而在以广东为主的南方则称为“指接实合门”“实木门”或“指接门”。这一状况,无形之中为不法厂商带来了钻营甚至蒙骗消费者的理由和机会,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为规范行业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山市门业协会发起并主导了《原木复合门》标准的起草活动。该标准对产品的选材、生产、工艺、环保等要素作出明确指引和规范,并对饰面、门扇内芯、门框内芯、门扇形状及木材含水率等数据给予准确要求。

记者了解到,自成立以来,中山市门业协会通过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致力于实现“行业有门槛、制造有规范、产品有标准”,提升会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期间,在制定多达25项细则的《中山门业产业联盟标准》之余,该协会又组建“中山产业集群联盟标准培训班”,把标准化、技术化、产业化等定期培训工作做专做精。

(来源:中山商报)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红木家具.weiboListBox{padding:010px015px;border:1pxsolid#ccc;margin-top:10px;background-color:#fff;}.weiboListBoxp{font-size:12px;line-height:20px;}.weiboListBoxlabel{width:auto;height:auto;margin:0;background:none;float:none;}.weibo-list{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weibo-list.weibo-list-item{margin-top:-1px;border-bottom:none;border-top:1pxdashed#ccc;padding:15px010px;overflow:hidden;}.weibo-commentbox.weibo-commentbox-formtextarea{width:320px;}.weibo-lista:link,.weibo-lista:visited{color:#0082CB;}.weibo-lista:hover{color:#c00;}.weibo-list.weibo-list-metaa:link,.weibo-list.weibo-list-metaa:visited{color:#666;}.weibo-list.weibo-list-metaa:hover{color:#c00;}.weiboListBoxlabel{padding-left:3px;}.weibo-commentbox.weibo-commentbox-formtextarea{width:315px;}

    除了山水闲情和儒道精神,古典家具或许寄托了一个农耕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原则--对器具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古典家具,指的是这样一类家具:样式上,它是传统经典的造型设计;用材上,它以传统原木为主,而非塑料或者其他合成材料;第三是榫卯结构,如果不用榫卯结构而用金属连接件,就绝对不能称之为古典家具。一件家具,如果是传统的造型,传统的用材,再加上传统的工艺,就可以把它归入古典家具范畴。"古典家具研究学者谭向东说。

    器以载道,华夏文化自古讲求一种寄寓。国人造物,不止停留在实用阶层,而是通过其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中国古典家具正是这样一种超脱纯粹物质、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的存在。

    从席地坐到垂足坐

    受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制作技艺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家具走出了与邻国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东方,只有中国人是由席地而坐发展成垂足而坐。东、南亚一带很多国家,包括韩国、日本、泰国,人们回到家里都是坐在榻榻米上。说明中国是一个很容易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祖先们曾经历漫长的席地而坐的年代。从周秦到三国,人们坐卧所用,皆是矮家具。尊贵者在上座独享一张席子,陪坐者在下座两人或多人共坐;席前则设矮几放置器物。当时的人类活动集中于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气候干燥,席地坐亦不觉湿冷。这种憩居形式催生的一系列词汇,如"主席""出席""席位"等,仍深切影响着现今的文化生活。

    家具开始"拔地而起",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唐代坐具摆脱了以往古拙神秘的特色,显得体大厚重、浑圆丰满,倒跟当时丰腴雍容的仕女形象不谋而合。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在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中,以写实手法描绘了中书侍郎韩熙载开宴行乐的情状。权贵们饮酒、赏乐,使用的是罗汉床和禅椅,他们虽已不贴地而坐,却依然保留了盘腿而坐的坐姿。

    从史学家的角度,当今文化是宋王朝以后定型的。起居习惯同样如此。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城市繁荣,高座家具开始大行其道,高案、高桌、高几相应出现。此时,家具的造型结构变化大,崇尚朴素、淡雅与简洁。垂足而坐也已成为人们固定的姿势。古典家具雏形已然建构。

    明韵清风

    "中国古典家具历史上有两座艺术高峰。一个是明晚期到清早期的明式家具,另一个是从康熙到乾隆晚期以前宫廷造办处的家具。"

    谭向东说的这两座艺术高峰,分别是明式家具和清代宫廷家具。。根据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明式家具在狭义上特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这一时期的制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可称之为古典家具的"黄金时代"。

    明代帝王家姓朱,朱即红色。而明代政权又起于南方,南方五行属火,崇尚农耕文化,人们喜欢太阳、丰收等灿烂意象。因此明代皇家崇尚红色。"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最有代表的漆器家具,多数是剔红家具。

    至明末,吏治昏庸,文人士大夫阶层寄情于山水,生活观上崇尚自然,对黄花梨木材温润淡雅的质感和行云流水的纹理更情有独钟。经典的明式家具造型简洁、工艺精湛。线条挺秀舒展,风格典雅端庄,极尽家具之美。

    晚明家具掺杂了文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在造型艺术上达到极致;清早期造办处的家具,则由帝王亲自参与打造,因而更具皇家气象。"像雍正、乾隆皇帝,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水准。他们知道木材得来不易,从框架结构、造型到纹饰的设计到打样,不会随意地打造。乾隆皇帝甚至会因为造办处官员未经许可滥用紫檀而降下处罚。"

    这一时期,满族当权,来自关外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崇尚黑色。紫檀等凝重大气的深色木材打造的家具逐渐成为宫廷的新宠。清早期一些用黄花梨打造的家具被刻意涂成了黑色。再者,明代夜间生活一般在户外进行,家具体量轻便,易于搬动;而到清代康熙之后,随着平板玻璃的运用,室内采光变好,深色家具也就得以盛行。

    相比之下,清晚期的家具过分雕琢,虽显雍容华丽,但艺术价值反而不如明代。

    一项需要长久沉静的事业

    "明式家具也好,清式家具也好,经典家具的造型设计是有语汇的。腿足为什么要侧脚收分,背板为什么要雕一个团龙纹,座面高度、扶手高度与后背的高度之间是怎样一种比例关系,扶手由后到前是怎样一个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如果不是静下心来去仔细端详的话,很难发现这种变化。"谭向东强调,"我们需要沉静下来与它去沟通。"

    每一件古典家具的诞生,都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过程。

    想象一棵树木萌发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它抽枝长叶、成材枯朽,年轮成为风雨岁月的镌印;它在深山空谷风光屹立,或于湖沼之畔倒落飘零;某日某时,它被有心人慧眼识中,跳脱出消解于自然的命运,出现在了造物者的面前……

    如果木是家具的前世肉身,那么设计师重新赐予了它性格,而能工巧匠则赋予了它灵魂。裁制刨光,榫接组装,磨光上漆,手工制作的一个个步骤决定了最终器具的"性情"。当一件凝聚人类智慧之光的古典家具摆在面前,欣赏那流畅的器具造型、优美的雕花图案、精密的榫卯结构,我们便不能不叹为观止,不能不顶礼膜拜。

    "尊严第一"的设计原则

    同为实用器,比起其他门类,古典家具对于中国人而言认知程度一直偏低。很多人对它的认识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古典家具舒适度欠佳。"那是因为你没有坐过好的椅子。"谭向东说。经典的明式家具,非常注重实用功效。它们结构合理,比例适度,能让人体各处得到妥帖安置。古代经验老到的工匠,对于扶手的弯曲度、背板的曲率、各处高度的比例关系的掌握,甚至可以媲美如今研究人体工程学的学者。

    马未都曾点评,中国家具的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当两者发生碰撞,舒适一定让位于尊严。"中国家具的设计不是以人为本,而是是以人文精神为本,这一点大大异于西方设计原则。"在坐具中,椅之所以比凳高级,是因为椅有方位感,能体现尊卑程度。而椅子是否带有扶手,也蕴含一种细微的等级差。金瓦金銮殿,皇帝坐宝座,不能倚靠背板,并不见得比坐在板凳上的平民舒适。但宝座强调的皇权威严却巨细靡遗地透露了出来。

    从家具的形制差异和工艺水准,到器型间的价值观念和审美问题,人们对于古典家具的探讨,终将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追寻。除了山水闲情和儒道精神,古典家具或许寄托了一个农耕民族最本真的生存原则--对器具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广西贵港市人民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将对全市木材加工企业开展环境污染集中整治行动,规范企业污染防控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做到连续稳定达标。

    实施企业:对全市木材加工企业环境污染进行集中整治

    实施时间:2018年11月7日至2018年12月31日

    前一段时间广西贵港市发布大气污染橙色预警,木材加工企业停产时间从10月29日延长至11月6日晚上20:00,11月7日板材企业又面临环境污染进行集中整治,这一连串通知,使当地板材企业措手不及。此次的百日攻坚战,木材加工企业进行一场长达两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而各地区政府交一份生态环境部门满意答卷,将紧盯企业,绝不懈怠。


    阅读全文
  • 文/汤石香

    图片提供/两依藏博物馆

    导语

    当中国雅士遇上西方名媛、当18世纪的中国遇上18世纪的法国,会是怎样的场景?或许你可以到两依藏博物馆来一探究竟。

    68岁的冯耀辉,身家近百亿,在香港金融界赫赫有名;另一方面,也因拥有三百多件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而闻名于收藏界。

    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搜罗古典家具,30多年来凡入手,绝不扔不卖。当藏品多到家中放不下时,冯耀辉大手一挥,买下了荷李活道181号至199号十多间门面的“华冠大厦”二至三楼。几经筹备后,2014年的荷李活道上立起来一座两万平方尺的(约合1858平方米)的两依藏博物馆,这也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博物馆。

    有人问为何名为两依?“我有两个女儿,名字里均有‘依’字,由此来了灵感。有人说我爱护祖国宝贝、重视中华文化,如同亲生千金,不无道理。”同时,“两依”之一的冯依凌为两依藏博物馆总监。

    依托着冯耀辉的海量收藏,两依藏一开馆就是世界中国和欧洲古董的最佳收藏之一,有着明清两代中国古董家具的世界级珍藏,以及全球藏量最多的欧洲珠宝化妆盒和粉盒。

    而除了显赫的身世与世界级的馆藏外,开馆不到两年的两依藏还以展览闻名,几乎每隔几月都会推出一场展览,且是一场比一场精彩。

    从今年上半年已结束的“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到如今正在展览的“苦行与奢华的交织:中国雅仕与西方名媛珍品展”,两依藏将“对比与冲突”玩的炉火纯青。并且展示与传达的不只是外观的对比,而是能让观展人在被冲突吸引之后,思索与剖析背后的人文和历史。

    当中国雅仕遇上西方名媛

    展览名片

    苦行与奢华的交织:中国雅仕与西方名媛珍品展

    展览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2月29日

    展览地点:香港两依藏博物馆

    主办单位:香港两依藏博物馆

    图1路易十六时期桃花心木四扇围屏位于展厅中央(图片提供:CLEMENT&CLEMENT)

    中西的对比一直是两依藏爱用的展览理念,今年9月开始展览的“苦行与奢华的交织:中国雅仕与西方名媛珍品展”,对比的是中国文房雅玩和西方晚宴手袋。简素和奢华的对比在这个展览中赤裸而直白。

    两依藏二楼展厅展示的是“文房中的小宇宙:百件风雅文玩器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式克制内敛的线条,与之相对应的是三楼“晚宴手袋的华丽历史”展示出的西方上流社会名媛的瑰丽与闪亮。

    这样的对比,显示的是中西两方背后的文化。就如策展人AngelaZhu所说:“中国人很讲究内心的修炼,古时候的许多文人雅仕会有意地约束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朴素、简约的生活态度。因此‘苦行’更多地是指精神上的修炼。而西方人的奢华则是很直白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与冯耀辉认识了三十年的蒋念慈也是这次展览的参观者之一,他用“辛酸”来形容中国文房。“中国文人追求的简素情怀严苛时近似于自我虐待,他们不喜欢太繁华的东西,所以中国文房展示的是一种非常低调的奢华;而在另一边,拿着这么豪华手袋的女性,并不是每一个都富可敌国,但这些女性在最灿烂的时候用上了最美的东西。在某个程度上,这些豪华手袋延长了这些女性的美丽和她们的人生。”

    “当看到这些手袋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三千粉黛皆失色。这些手袋的美丽并不是简单的豪华,接触过珠宝工艺的人才懂得,要让珠宝展示出这样的美丽需要很高的技术。文房的东西也很精彩,虽然少了文房的意境,但它把很多文房用具放在一起横向比较,比如说放五个笔架,十个笔筒。在这样单一系列的比较中,你能看到不同时代甚至是不同地区文人的审美。博物馆的意义,就是在于展示这样的‘过程’。而且,辛酸文房和豪华手袋的短距离对比,这样的碰撞能在多少人的大脑产生怎样火花和思考?”

    当18世纪的中国遇上18世纪的法国

    展览名片

    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5年2月3日~5月9日

    展览地点:香港两依藏博物馆

    主办单位:香港两依藏博物馆、法国克雷默古董行

    图2清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方棋桌,与清黄花梨玫瑰椅(一对)(图片提供:CLEMENT&CLEMENT)

    与“苦行与奢华的交织:中国雅仕与西方名媛珍品展”相同,这个今年5月已结束的展览,也是一个充满对比,但更让人觉得奇妙无比的展览。

    法国路易十六时期的桃花心木四扇围屏陈列在展厅的正中,左边正对着它的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黄花梨嵌百宝八扇围屏。处于同一时期的、世界两端的家具被放在一起,两相对比之下,人们发现它们居然有着诸多的相似。

    这件来自法国的围屏,外形完全就是中国屏风的样子,甚至屏心的设色纸本上,画的就是中国清代人物和山水。两个围屏形制相似,乍看之下,像是对“表兄弟”。

    这样“奇妙的相似”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在展览中每对相对的中法家具中感受到。而这,正是这个名为“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的展览所要呈现的。

    图3路易十六时期仿竹长方桌(左),清黄花梨方桌(右)

    奇妙的巧合

    展览起源于一个奇妙的巧合。

    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2014年开馆不久后,正巧遇上了带着家族古董行精美藏品进行世界巡回展的克雷默家族第五代传人:米高·克雷默(MikaelKraemer)。

    当米高·克雷默就着手电筒的光,仔细察看两依藏所藏的一对17世纪中国橱柜的底部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巧合:“我并不是中国家具的专家,可就连我都能看出眼前的这件家具和我所经营的法国家具的相似之处,这太令人著迷了!”

    冯依凌也同样惊讶于这个发现。“我们决定回去好好研究。这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调查,而且据我们所知,从没有人做过这种类型的研究。”“我们请教了一些家具专家,把法国宫廷家具和中国皇室家具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了所有共同点。”

    而后,他们决定将这个发现在两依藏一周年之时,即2015年2月分享给世人。于是,冯依凌与米高·克雷默各自拿出家族藏品,“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就在两依藏面世。

    图4路易十六时期雕花木座椅一对&路易十六时期红木游戏桌

    当18世纪的中国遇上18世纪的法国

    展览展出的古董家具涵括了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路易十五(1720~1774年)、路易十六(1774~1793年),以及中国清朝的康熙(1661~1722年)及乾隆(1735~1796年)时期的约60件家具。

    特分设法国展厅和中国展厅,一边是西洋钟、西洋画、狗窝等欧式陈设,另一边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清式书房。借助这些来自于18世纪的家具,历史在这里被还原,更将彼时位于世界两端的两大帝国,浓缩在了这个博物馆中。

    另外一个看点还在多个展区内,那些分别来自两国按种类并列展出的椅凳、灯座、桌子、屏风、书柜、床具等家具。一对对“表兄弟”出现在人前,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它们会如此相似。

    在两依藏博物馆的二楼展厅展出的“文房中的小宇宙:百件风雅文玩器物”,是与伦敦著名收藏家马克斯•弗拉克斯(MarcusFlacks)合作展出的文玩展览。以陈列或复原的形式,集中展示了100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明清古董工艺精品。

    让法国人为之痴迷的“中国风”

    回头翻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8世纪是中国近代早期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同时期法国是欧洲“中国热”当之无愧的中心。中国家具是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奢侈品,路易十四及王后和王子都喜欢中国家具,在巴黎郊区莫东王子有两套寝宫,完全采用中国装饰和布置。

    他们的桌、椅、凳和床、橱、柜,其造型与装饰图样,都受到了中国传统装饰文化的强烈影响。

    罗浮宫博物馆荣誉策展人丹尼尔·阿勒古夫(DanielAlcouffe)在展览图录撰写的序言中,提及欧洲人对中国家具的看法:“法国人简直为之着迷,甚至为中国家具注入法国特色,打造成艺术品:好像在陶瓷花瓶配上镶铜鎏金,或者拆开漆器屏风的扇,放在斗柜上作装饰。”

    他们请来中国的工匠,在家具上画上中国风土人情画面。最常使用的人物一般是满清官员或妇女(如展览中的路易十六时期桃花心木四扇围屏)。他们在橱柜上画上法国人概念中的中国山水:远处山峦起伏,宝塔耸立,近处是角上翘的亭阁,舞榭亭台,有人泛舟水上,有人岸上嬉戏。在看到中国的仿竹式家具时,以为“中国贵族”的家具真的由竹子制成,于是也为他们的贵族们仿制竹桌(如展览中的路易十六时期仿竹长方桌)。

    而今,法国18世纪经典家具作为时代象征,在世界各地多家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展出。这让我们不禁期待,作为被这些经典模仿的18世纪中国家具,又值得怎样的关注?

    一位观展人在看过“异曲同工:18世纪中法古代家具艺术展”后感叹:越是价值连城的经典之作有时候越容易被孤立起来欣赏,换个角度看世界、换个参照物看事物,总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和新的认知。

    两依藏的这两个展览都同样适用于这句话,有时候,在对比中才能发现真正的美并得以思索。而这,正是这两个展览的目的与意义。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从地域上看,木材漆市场反映了整个涂料行业。到目前为止,亚太地区占全球木器漆市场的60%,是最大的木材漆市场,市场调研公司在这方面相对一致。以奥尔公司的数字为基础,52.5亿欧元占全球木器漆总价值的61%,大约17亿升,相当于总容积的65%。谨慎的估计,这个地区的年增长率大约为13%,未来几年的价值将低于15%。欧洲和美国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