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首届红木文化节将于5月中旬隆重举行\应建立名人藏品捐赠的接收机制
详细内容

漳州首届红木文化节将于5月中旬隆重举行\应建立名人藏品捐赠的接收机制

时间:2020-10-11     人气:638     来源:     作者:
概述:从古至今,红木家具在国人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古时,红木家具是王宫贵族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如今,红木家具走进了家家户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雕刻工艺之美和投资价值。5月16日,“让生活更美好”漳州首届红木文化节将在漳......

从古至今,红木家具在国人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古时,红木家具是王宫贵族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如今,红木家具走进了家家户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雕刻工艺之美和投资价值。5月16日,“让生活更美好”漳州首届红木文化节将在漳州丹诏红木艺术馆举办,各种名贵红木家具将汇聚一堂,市民将可享受一次红木实木文化的饕餮盛宴。

活动当天,市民可免费到现场体验。届时,活动现场将有品种齐全的红木家具展出,既有简洁大气的明代家具,亦有雕龙画凤的清代家具,充满了演绎波澜不惊的大宅气度。

此外,为了回馈新老客户,丹诏红木馆将在当天设置优惠专区,挑选一批精品红木家具做特价,客户将可享受到平时没有的实惠。

据了解,本届红木文化节设有年代回忆、感知共鸣、传承改变三大主题,活动内容将包括红木臻品展示、红木知识讲座、红木主题摄影比赛等,并将请漳州书法名家到现场挥毫作画,茶艺展示、古筝表演、模特走秀、民间娘伞队和哪咤鼓队文艺表演将令活动异彩纷呈。

“红木前身为唐木,自唐朝已有出现。正如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的衣着为唐装,中国的家具为唐木家具。唐木产自东南亚,在那时,东南亚尚属大唐国土,唐木家具作为进贡的宫廷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苏汉臣的每一幅画作都含有红木元素,因此可得知红木并非明清时期才有。今人说明清家具是由于明清家具尚有实物存世至今,而唐木虽实物无存,但文化底蕴至今仍对国人有很深的影响。”漳州丹诏红木艺术馆负责人黄振成介绍道。

本次活动由漳州丹诏红木艺术馆主办,漳州市关帝文化交流协会、福建东山关帝画院、漳州壹心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漳州何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淮山生产基地>协办,旨在更好地普及红木文化,挖掘红木文化底蕴,将红木鉴赏、保养等知识带给广大市民,让传统红木家具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中。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近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上,香港著名影星成龙初次谈到了把古建筑捐给了新加坡的来龙去脉,闻之令人唏嘘。在成龙4月4日微博上透露其收藏的4栋徽派木建筑捐赠给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并萌生了把剩下的其他古建筑藏品也要捐给他们的“冲动”之后,引来部分国民的错愕,网民也是骂声一片,指其背叛。

从法律角度上看,成龙在民间收购普通居民废弃的旧房屋,并不涉及文物法干预的范畴,居民有处分自己财物的权利,物权流转于成龙之手,成龙自然享有所有权人的权利,他愿捐赠给谁,外人无权干涉。

从节目中得知,成龙收藏之古建筑,最初意愿捐出去的接收地是内地,然而,多方打探,确有内地多家房地产商热情相邀,并以让地建房等条件相承诺,但他们多是出于“打影星的牌却高价推销商品房”的营销之策,对如何真正保护好古建筑及其弘扬文化方面,并不感兴趣,这令成龙大失所望。而新加坡大学“那种保存、维修、电脑扫描,人家真当成宝”,这使成龙相信新加坡“会保存到永远,他们会保存得很好,我对他们有信心”。成龙发微博之意,事实上就是让内地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

成龙捐赠古建筑之波折,令人深思。弹丸之地新加坡都能接收四栋古建筑,内地全部接收,应该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问题”的问题,最终成为令人遗憾的问题,关键是内地并没有一套适合于接收名人藏品捐赠的接收制度。

名人藏品,不论是否为“文物”,其所有权人的名人甚至巨星因素,注定给其藏品也具备在名人过世后的“文物价值”,更何况成龙收藏的是不可再生的古修筑,其文化价值也需要保护性抢救。海外公益社团在保护古文化方面起主力军作用,而在内地,公益社团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而商业社团则功利性强,投机味重,在无利可图时会抽身而逃,造成这些名人藏品的不可修复之损失。假如在这些初级阶段,地方政府不主动牵手与扶持,成龙这些看上去破旧不堪的藏品,真的是在内地“捐不出去”。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涌现了一股给祖国捐赠其珍贵藏品的热潮,对于易收藏的字画和小型体积的文物或非文物藏品,内地博物馆依照传统机制予以收藏,而对于大体积的、维修成本巨大的捐赠品,找到一个识货的婆家,还真不是一件易事。一套有效和灵活的名人藏品的接收机制,能有效地贯彻捐赠者的意愿,也可以在这类藏品接收环节中发挥信息沟通、遴选接收申请人等作用。例如,假如这类古建筑与文化古城成功牵手,或与文化主题的大型公益性公园牵手,这类“复活”的古建筑就能创造应有的社会价值。

所以,成龙之捐赠,应该引出如何对名人藏品制度性接收机制的问题。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据了解,为引导企业充分用好中澳自贸协定这一高自由、深优惠的区域性优惠原产地政策,漳州检验检疫局对照辖区输澳产品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服务措施。木屋定制签证人员也采取电话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通知辖区相关出口企业,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

    外贸出口逆势上扬,输澳松木制品出口迎来暖春。今日,记者从漳州检验检疫局获悉,中澳自贸协定实施四个月来,辖区输往澳大利亚的松木制品达200批,贸易额653.1万美元,进口原木价格同比分别增长85.2%和66%。

    “中澳自贸协定为我们减轻了出口成本,让我们的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更有竞争力,订单也比往年多了。”漳州一工贸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企业生产的松木涂装板主要出口澳大利亚,中俄木材检验检疫部门想得周到,提前通知办理中澳证书,给产品出口带来很多便利。据介绍,中澳协定实施以来,漳州检验检疫局累计签发中澳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98份,帮助企业减免关税14万美元。

    南宋肖照《中兴瑞应图》中的两件交椅南宋佚名《春游晚归图》中的交椅南宋佚名《蕉阴击球图》中的交椅

    文/邵晓峰编辑/陈桂湖

    人物名片>>>

    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导,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学术领军人才、江苏省青联常委、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胡床到交椅

    在古埃及、古希腊与古罗马,折叠坐具的设计十分成熟。古埃及第18王朝图坦卡蒙统治时期(公元前1336~1327年)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折叠椅,其造型成熟,结构完善,装饰精美,色彩丰富,并且具有靠背,根据后来的家具名词规范,可称之为交椅。而中国的交椅则是从胡床发展演变而来。

    折叠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胡床,因为带了“胡”[1]字,表明是从北方、西方传来的。胡床又称交床、绳床,在整体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绳联结,可以折叠,张开可坐,合起可提。还能在“马背”上“扎捆”,且操作简便,携带方便,适合马上民族使用,因此又叫“马扎”。从这种特点不难看出,胡床为经常迁徙的游牧民族常用,所以这种家具是从游牧民族传到中原来的。从史书上记载的汉灵帝“好胡床”[2]到《三国志》记载的曹操与马超作战时“犹坐胡床不起”,可知这种坐具在东汉后期已频频出现。随着胡风东渐,在中原逐渐得到运用。

    这种使用高型家具的生活起居风气的传播开始时是自上而下的,并在胡汉杂居的西北地区率先为部分汉人(尤其是佛教徒)惯用。而到了隋、唐,胡风更甚,这仍和上层人物有关。例如北周周武帝的妻子就是鲜卑人。唐太宗的母亲姓窦,唐太宗的皇后姓长孙,而当时长孙和窦都是鲜卑人的姓,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还是唐朝名相。唐朝宰相中有23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鲜卑人。这样“坐胡床”、“穿胡服”、“习胡乐”之风气日渐流传开来,各种各样高型家具也相继出现。例如,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就以较多的家具图像验证了这一革新。虽然壁画中也有很多席、榻形象的描绘,但是以胡床为代表的一些高型家具已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展示了汉民族在接受外来思想文化上的开放精神。胡床到了隋炀帝时代被改称为交床,这是因为杨广忌讳人们议论他的胡人血统[3]而颁布诏书将带胡的名称改名[4]的结果。交床的名称是从其结构特征出发的,即两足相交,便于折叠。今天可看到的最早的胡床形象即见于敦煌壁画。

    宋代是中国家具转型的关键期,一些家具到了这个时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两宋战事频繁,因而能折叠、重量轻、搬运方便的胡床被人们经常使用。然而,胡床作为临时性坐具固然优点较多,但其不能倚靠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宋人又进行了改进,并吸收了圈椅(或有些“靠背”)上半部的Ω形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扶持而获得功能上的发展,这些变化可见诸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例如,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云:“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秦观《纳凉》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由此可见,此时一些胡床已非仅能折叠的凳子,更增加了“倚”的功能,这样一来,范成大《北窗偶书》诗云:“胡床憩午暑,帘影久徘徊。”正是可以用来倚靠,夏日午间靠着它即可休憩得不错。由于它在功能上已是椅子,故又称之为校椅或交椅。

    宋代交椅的特征

    作为折叠坐具,胡床与交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无靠背,后者有靠背,甚至有扶手。交椅也被称为折叠椅、交足椅,其腿做成交叉状,并在交叠部位安装枢轴铰链。座屉的横枨之间以绳编就,椅腿张开后,靠背向后倾斜而能保持平衡。这反映在现存的一些宋代绘画中,例如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大量北宋末期的市井家具形象,其中表现最多的是店铺内的桌子和条凳,但椅子只有七件,其中有三件是交椅,即进城第一家店铺店主坐的交椅,画卷左端结尾处的“赵太丞家”交椅以及其后面楼上的交椅(它只露出椅圈与靠背,根据形制分析,应为交椅)。

    交椅最大的特点是体轻,腿部交叉,可折叠,便于携带,适合长途跋涉后的憩息之用,在宋代较为流行。但是它也存在缺陷,由于受力点在腿部的交叉轴心,即使通常对此处进行了加固,也不太结实。这一点不像其他的中国坐具,大多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足上,可以“立木顶千斤”。交椅的功能很多,行军打仗,打猎出游,都可以使用,所以也有“行椅”、“猎椅”之称谓。当位高权重者参加以上活动时,需有人扛着交椅一路跟着,当他累了,就坐于其上歇着,别人是不能坐的。这种情景在辽佚名《狩猎图》、辽墓壁画《出行图》、南宋佚名《春游晚归图》、南宋肖照《中兴瑞应图》等画中均有反映。久而久之,交椅甚至成了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如常用词“第一把交椅”即源于此。明施耐庵《水浒传》中有近50处提到了交椅,除普通交椅之外,还有金交椅、银交椅、虎皮交椅、一字交椅、犀皮一字交椅等。当然,梁山泊“第一把交椅”由谁坐一直是英雄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了交椅地位的改变,有时其象征性远大于功能性。

    宋代交椅的两种造型

    按靠背造型,宋代交椅可分为直搭脑型与圆搭脑型两种。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交椅

    直搭脑型交椅形象可见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山西闻喜县下阳金墓壁画、山西岩山寺金代壁画、南宋肖照《中兴瑞应图》、南宋时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南宋佚名《历代名臣像·岳飞像》(南薰殿旧藏)等画中。按靠背的方向,直搭脑型交椅可分为横靠背型与竖靠背型,前者可见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中的交椅,后者可见于南宋肖照《中兴瑞应图》。

    北宋赵翁墓画像石中肩背交椅的男仆

    圆搭脑型交椅较为多见,它的搭脑与扶手连为一体而形成Ω形椅圈。其靠背多为竖向,形象可见于北宋赵翁墓画像石、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后面楼上交椅)、宋佚名《三顾草庐图》、河南焦作宋冯汝楫墓《冯汝楫画像》、宋佚名《蕉阴击球图》、金佚名《二十四孝图》、江西乐平南宋墓壁画、南宋赵仲间《五王熙春图》以及四川广元南宋嘉泰四年墓石刻浮雕、四川泸县南宋墓石刻等作品中。Ω状圆形的搭脑与扶手也形成后来交椅的基本形制,等级相对高于没有扶手的直搭脑型交椅。

    注释>>>

    〔1〕胡是中国古代汉人对于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胡人通常指北方及西方的游牧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带有一定程度的藐视含义。

    〔2〕见于范晔《后汉书·五行志》,其中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乃至“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3〕隋文帝杨坚娶了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而独孤信是鲜卑贵族,所以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族人,杨广身上有一半的胡人血统。

    〔4〕例如,据唐人杜宝《大业杂记》记载,“(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九月,(炀帝)自幕(漠)北还至东都,改胡床为交床,胡瓜为白露黄瓜,改茄子为昆仑紫瓜。”此书主要记载隋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到越王侗皇泰三年(621年)王世充降唐之间的历史事件。杜宝在其另一著作《拾遗录》也记载: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阅读全文
  • 经统计,2017年前4个月,漳州检验检疫局出口木家具5157批,货值9454.1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6.75%,销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全球90个国家地区。其中美国是漳州木家具主要出口市场,累计出口1585批次、货值4757.0万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0.3%,增长达31.3%和21.8%。
    漳州辖区木家具出口产业聚集力的不断增强,漳州检验检疫局力促木家具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发挥信息优势,指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产品及开发高价值新产品,并为企业提供各类标准资料,及时将收集的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告知企业,确保产品符合国外法律法规;二是监管与服务并行,当接到相关咨询或了解到企业建厂意向后,及时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在监管过程中指导帮扶企业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增强新增企业信心,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帮助企业找出存在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改善出口产品生产条件,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协调熏蒸单位做好熏蒸服务工作,企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企业现场开展熏蒸作业,减少企业移场、堆存的费用;四是做好通关服务,建立以出口企业质量安全保证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对企业进行动态分级管理,降低一二类企业的抽查批次,有效提高通关效率。

    为什么要对中国传统家具进行界定,因为当代中国家具工业太发达强大,倘若不划出一条线来界定,传统家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可能。如果没有发达的当代中国家具工业,也许不需要多此一举。
    一直以来我都在鼓励中国传统家具、红木家具的生产企业和制作者,向现代木家具加工企业学习。但是,我也清晰地看到这种学习的危险,即中国最优秀的木工制作技艺很可能在这过程中逐步失去,在我们这代传不下去。这种倾向在实际当中已经十分严重,正因如此,迫不及待抛出此文。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人历史上生产制作的家具,可以指一种物质,同时含一种技艺。这里更多指一种技艺,这种技艺今天仍然在使用,在用此生产制作家具。这种技艺是非物质的,但其价值高于由这种技艺制作出的物质。
    在当代家具工业生产影响之下,传统家具仍然有生存的空间,蓬勃发展同时挤压现代家具的市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但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本文专题为中国传统家具做基本定义,为传统家具在今天条件下健康发展划一个必要的圈子,从而厘清一些概念。因此,也可以看出,本文是为当代设计生产而著,并非对中国家具历史补充修正。
    一、结构定义
    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定义,第一条就是“榫卯结构”,第二条是“框架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灵魂所在,没有这个定义就没有中国传统家具。
    榫卯结构,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建筑与家具同源同工,很多制作技艺是一致的。一个榫头一个卯眼构成中国传统家具的全部衔接。其中,有材料之间连接的衔接,传统工艺为“接合”。还有结构构筑的衔接,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衔接。中国传统家具上的榫卯结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有学者对此专门研究。这个定义也是引导设计制作者注意力向此集中。
    定义框架结构目的是区别当代家具的制造。当然,这两笔实际上是一划,总体是在界定中国传统家具结构框架。
    中国传统家具不使用金属连接件,不使用金属件固定结构。
    离开榫卯结构、框架结构就进入现代家具的系列,可以不用再称为“传统家具”。
    二、外观定义
    第二个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外观,就是说这种家具的外在特征,即主要面貌特征。从本定义出发,不谈工艺仅外观就看出,或者说,一件家具是不是中国传统家具应该一望而知。
    中国传统家具外观特征主要由线条与图案构成,此二者很多地方是合一的。线条包括牙板、枨、起线打凹等。图案则是由雕刻与镂空组成。中国传统家具外观组成中可以没有图案,但不能缺少线条构成。图案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除去美化装饰的作用外,图案一方面承担祈福呈祥作用,同时承担着“图说”的教育作用。这些作用今天已经淡化。
    外观,是传统家具体现出中国独有人文特点的地方,这种人文特点经产生发展,历代锤炼,最后在明代铸就成基本形态而延续下来。
    中国传统家具外观特征这一要素,反映了家具这样一种日用品,在生活中所起的象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具有宣示的作用,它具备中国文化:端庄、中和、内敛、有序等要素。因此需要将外观界定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基本定义之一,以保持这一重要元素。
    外观,也是今天众多人喜爱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原因。更多人热爱传统家具里所带出,与生俱来就熟悉的那种气息。
    三、材料定义
    中国传统家具全部以天然木材为基材,不使用现代木材工业板材。所有拼接、包覆工艺遵照传统技法制作。
    中国传统家具由于使用木材不同,通常分为红木家具和白木家具。传统家具可以不是红木家具,但红木家具必须是中国传统家具。
    综上所述,具备这三者可以认定其为“中国传统家具”范畴,反之我们应该将其归纳到现代家具系列。成为现代家具并没有什么不对,这里只是希望在现代化进程的大潮中,对于传统技艺有一分保留,在现代化社会中仍有它们一席之地。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