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口岸首次进口高端红木:印度小叶紫檀\红木进口暴增:广东是进口大省
详细内容

莆田口岸首次进口高端红木:印度小叶紫檀\红木进口暴增:广东是进口大省

时间:2020-10-11     人气:869     来源:     作者:
概述:7月2日上午,莆田海关快速为价值50多万美元的进口印度小叶紫檀办结通关手续。这也是莆田口岸首次进口这一高价值的红木品种。近年来,莆田市木材产业发展迅猛,海关等口岸部门根据进口木材的特殊“体质”,悉心“呵护”,不断培育莆田口岸木材进口业务茁壮......
7月2日上午,莆田海关快速为价值50多万美元的进口印度小叶紫檀办结通关手续。这也是莆田口岸首次进口这一高价值的红木品种。
近年来,莆田市木材产业发展迅猛,海关等口岸部门根据进口木材的特殊“体质”,悉心“呵护”,不断培育莆田口岸木材进口业务茁壮成长,支持莆田市木材产业做大做强,通过演绎“无木生材”神话,打造“中国木业之城”。据了解,当前莆田企业进口硬木的口岸主要集中在深圳观澜(中高档硬木)和江苏张家港(中低档硬木)。为促使莆田木材企业“舍远求近”早日“回家”,实现木材加工与原材料进口时空统一,莆田海关积极开展调研,摸清发展瓶颈,帮助解决了一系列“卡脖子”问题。
在构建口岸木材进口“快速通道”工作中,莆田海关主动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关检合作三个一等多项改革。
目前,莆田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覆盖率达99.04%,位居全省前列,与2014年年均70.27%的覆盖率相比,提高了28.77个百分点。5月1日起,“泛珠”四省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正式实施,将惠及莆田市现有1100多家进出口企业,企业从四省区任一海港进出口货物,均可以到莆田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此外,为了及时了解原木进口情况和企业通关需求,莆田海关与莆田市木材协会和木材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有的放矢地帮助企业解决通关疑难。

日前,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红木流通专业委员会通报,201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木材达4439.49万立方米(原木材积计),同比增长21.37%;进口总额达642.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10%;其中,2014年上半年,我国红木进口总金额同比增长526.17%。红木进口暴增,而广东作为进口大省,进口量全国领先,上半年仅广东、上海、云南三省市累计进口红木99.39万立方米,占全国红木进口总量的82.19%;进口总额达85.5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红木进口总额的83.68%。

上半年进口红木近121万立方米

国家海关木材进口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红木120.93万立方米(以原木材积计,下同),同比增长341.25%;总金额达102.19亿元人民币(以1美元兑换6.15人民币的汇率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26.17%。

对此,中国红木委分析认为,上半年中国红木进口量与进口额的大幅攀升,反映出国内市场对红木资源仍然存在巨大需求;从国内市场看,近年来国内红木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量资金加入,同时,近来红木原料价格的飞涨,催生了市场对红木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拉升红木进口的大幅增长;从国际市场看,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拉升国际红木市场行情,交易同比增长迅速,尤其非洲红木市场表现明显,CITES公约加剧了红木原料的进口紧张局势。与此同时,2013年海关开展的打击非法木材贸易行动,促进了红木进口形式走向正规,提高海关数据的真实度。

据分析,上半年红木原木与锯材进口量与进口额均保持三位数的增长率,是近年来红木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反应,但同时也表明,国内红木市场在红木原材料上的巨大投入,势必会占用行业企业的大量资金。从近来红木进口均价的分析可以看出,红木锯材进口均价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而作为红木进口主要形式的原木进口,价格波动较为明显,这将对红木市场整体价格走势产生较明显影响。

中国红木委提醒,高速增长的红木进口形势,必然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段消化期,企业应有所警惕。

广东仍是红木进口大省

我国红木进口主要通过上海海关、黄埔海关、昆明海关、青岛海关、南京海关、拱北海关等20个海关完成,其中上海海关、黄埔海关、昆明海关的红木进口量占全国海关进口量的90.91%以上,达109.94万立方米;进口总金额91.6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红木进口总额的89.72%。

上半年,我国各省市红木进口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变化态势,其中,广东、上海、云南三省市的进口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上半年广东、上海、云南三省市累计进口红木99.39万立方米,占全国红木进口总量的82.19%;进口总额达85.51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红木进口总额的83.68%。上半年累计进口量达10000立方米以上的省市有6个。由此可以看出,红木产业聚集地与边贸、港口省份是我国红木进口的主要力量,也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各地对红木资源的需求变化,及红木产业实力的增长。

业内认为,国内市场对红木资源依旧存在巨大需求。上半年,红木进口变化所呈现的“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反映出市场已经渐入消化期;也是对市场传统“淡季”的反应。需要注意是,原料市场“高温”,导致高速增长的红木进口占用了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已造成部分企业资金压力,因此,行业企业需要审慎关注国际红木市场行情变化,合理安排生产。

南方日报记者许蕾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1月4日,巴拿马籍“阿拉斯加”轮装载15850立方加拿大原木,靠泊莆田港秀屿6#码头,由此拉开了莆田口岸2018年进境原木作业的序幕。
    该船装载有铁杉、云杉、冷杉等北美材种,卸装后直接运往港区国家级进境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进行熏蒸除害处理作业。
    据了解,2017年,莆田口岸进口检疫不合格原木53批次,截获各类有害生物514种次。截获的有害生物以林木有害生物为主,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小粒材小蠹、砂白蚁属、木白蚁科、四刺离足长小蠹、刺角楝天牛为莆田口岸首次截获。对不合格批次木材,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规定给予检疫除害处理,防止疫情发生传入和扩散。
    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木材进口商,要时刻提高疫情意识,在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将检验检疫条款列入贸易合同,甚至要求出口商在出口前做好检疫处理并取得相应证书,以免在进口发现疫情时,需要进行除害处理甚至退运,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红木家具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购买力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也用得起了;二是人们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在改变,希望对自己好一点,家里用品绿色环保一些;三是文化寻根热潮和振兴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红木家具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不仅可以满足实用需求,而且可以投资收藏、保值增值,传给下一代。明圣红木在业内率先提出“全屋定制”概念,推广全屋定制服务,注重打造绿色环保无污染、高端大气品质卓越的居住环境,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高端客户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现在来共同探讨一下中国古典红木家具的购买使用,以红木家具为主要元素的“全屋定制”理念,以及红木家具的鉴赏、投资和收藏。
    从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看其文化内涵
    中国在上古时期是没有高型家具的,直到西汉以前坐卧都以席子为主,这促成了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席子这东西跟地面接触太近,坐卧在上面太潮太冷,就渐渐出现了最初的床榻,但那时的床榻等家具都普遍低矮,就跟现在日本、韩国的榻榻米一样,日韩这样的起居方式明显受中国隋唐时期的影响。
    自东汉起,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民族文化大融合,从周边少数民族和佛教中传入了胡床(马扎)等高足家具,南北朝时逐渐有了高形家具,慢慢取代席地而坐。发展到唐代,开始出现凳子和椅子,如唐代名画《纨扇仕女图》里的圆凳、腰圆凳,还有唐幕壁画中的椅子等。从敦煌壁画来看,也出现了高案。唐代是“席地而坐”和“垂足坐”两种起居方式并存的过渡时期。从顾闳中《韩熙哉夜宴图》可见椅子、绣墩、高案等家具,说明五代十国时已经垂足高坐了。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宋代是家具制作繁荣,品种丰富多样的时期。从出土的家具明器、实用家具和壁画上的家具看,许多家具类别和样式已经跟明代没有多大区别。结论是:中国家具发展到南宋,形式品种已经完备。宋、元、明是中国家具的成熟时期。但现在人对这三代尤其是宋元两代家具能说的并不多,因为明代以前的传世实物太少了,只有明清两代制作的家具有较多实物流传下来。
    红木家具诞生于明代中晚期,与其他家具相比有一个突出特点,材料非常名贵,原材料的价钱在家具售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我们主要谈谈硬木家具,一是明式家具,造型简练、朴素、大方,大多从实用角度出发,讲究美观、舒适。其造型结构具有很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材质珍贵,做工精细,享有盛誉。大家都知道,我们企业名称叫“明圣”,就是因为明式家具艺术成就太大,我们要向明式家具表示敬仰、推崇,并决心把它发扬光大。
    明式家具的造型诞生于明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家具呢?
    明式“苏作”家具早在十五世纪中叶便开始初具雏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农轻商是一个不尽科学的传统。可苏州却是个例外,一直以来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手工业城市,在历史中形成了既重农、又重商的理念。明代在继承宋代成就的基础上,并赖于明初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明代海禁开放带来了大批硬木良材,更有大批文化名人的推崇与参与,使明代的家具制作达到了高峰。
    明式家具取得的成就一直影响到当代,我们仍在做明式黄花梨家具,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中式家具。
    二是清式京作家具。清式家具是在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基本稳固之后,为了适应故宫和几大皇家行宫别苑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实用和精神需要,在设计制作实践中形成的家具风格。其突出的特点是用料硕大,注重雕刻和镶嵌,豪华富丽,气势磅礴,精工细作,浓墨重彩。
    明式家具诞生于民间和文人士大夫之手,清式家具诞生于清代宫廷造办处。造办处成立于康熙三十年前后,不管哪儿来的工匠,都要符合皇帝的标准,因为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都很有学问,审美眼光很高,宫廷里又有刘原、唐英这样的高手参与设计制作,当时制成的家具也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水准。
    京作家具以紫檀为代表,同时在紫檀很快用完后,又引进了大量的东南亚产的大红酸枝。另外也有亚洲产的铁力木、鸡翅木等。
    明圣红木的传统经典家具这部分,主要使用的就是明清两代传统的红木家具主材:黄花梨、紫檀、大红酸枝。既有明式家具,也有清式家具,在传承明清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实用需要和审美眼光,料美工精,材艺俱佳,近年来深受用户好评。
    家具投资收藏应掌握一定要领
    (一)真材实料
    有些专家近年来一个劲强调红木家具的艺术,没错,但不该淡化材质。比如有一些专家老爱说:不要唯材质论,不要老谈木材,要谈家具款式艺术品位……这话说得有道理啊。但对不起,我要说这些专家只说对了一半,一小半。因为你用自己的这个道理掩盖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道理:那就是先要重材质。比如说,同样大小的几个戒指,用黄金、铂金做得难看点,用铜或者不锈钢做得好看些,同等价钱,你会选后者放弃前者吗?
    材质问题是一个本质因素,不是次要因素或第二因素,它和艺术品位至少应该并列考虑,决不能把它放在后面。
    所以,如果谈论红木,谈论红木家具,请首先回到常识,回到材质,在常识尚未被广大消费者掌握,你不回到材质你对不起红木爱好者。往大了说,这关乎商家良心问题。
    我老家有一个亲戚,说是买了一套海南黄花梨皇宫圈椅,花了一百多万元,目前是家中价值最大的物件,他特意从家具上拿掉一个小部件,请专家鉴定一下。参与鉴定的专家有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徐永吉先生,他鉴定后说不是海南黄花梨,是白酸枝木。这样一来,这套家具(圈椅)往高说值三四万,往低说值一万来元。唉,缩水了一百倍,全是材料没弄对造成的。
    下手买红木家具时,一要练好自己的眼力,二要找品牌信誉好的厂家。
    (二)重材也要重艺,型、材、艺、韵并重
    重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因材废艺。成熟的买家购买收藏红木家具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人喜欢黄花梨,有人喜欢紫檀,有人喜欢酸枝,有人是什么都喜欢。在看准材料后,更重要的是选择家具的艺术性。
    一进入收藏档次,必须看重家具的艺术性。对于红木家具工艺非常关键,同样的材料制成的家具,看着样子大小差不多,市场价却会差很多,原因就在于做工有差别。这个做工体现在选材、木工制作、组装、雕刻、打磨等各个工艺流程环节,工艺水平直接影响成品价,有时贵一倍甚至几倍。当然了,贵的东西给人的增值预期也会高几倍,不能贪图便宜。一定要把自己的眼光抬升到艺术的高度。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红木家具对型、材、艺、韵的讲究:
    1.“型”是指一件家具的造型款式,大致相当于我们说的“身材或身段好不好看”。如家具的构件比例、纹饰图案布局安排等。买艺术品第一感觉是形状,看它造型是否经典,设计是否协调优美,能否产生一定的造型艺术美感,能否吸引眼球,让投资者一见钟情。具体来讲包括结构是否合理、纹饰安排是否与形式统一、整体疏密曲直的形式节奏是否到位等。
    2.“材”是用材、材质,看一件家具材料的优劣,主要看家具有没有按照款式特征、设计要求用足材料,能否达到一木一器的效果。搭配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根木材花纹、色泽都不同,所以在制作家具时,选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做好一件家具,不论用什么材料,都要合理用材,舍得用材。在通常的大器形家具上尽量不用边角料,杜绝小块拼补,要保证客户买得物有所值。
    3.“艺”是指做工、工艺水准,一件好作品还需要能工巧匠的打造。看它是否使用传统家具的科学榫卯结构,拼板接缝是否严密牢固;而不同级别的技师,雕刻水准差别很大,有人擅长雕龙,有人擅长雕花鸟、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等;打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看打磨出来的家具平面、凹面是否光滑平整,线条弧度是否流畅合理等。
    4.“韵”是看一件家具能否产生艺术神韵。这是在型艺材三者都符合标准的基础上,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要经过特别的工艺处理,韵味才能产生。一件家具不能打动你,仅仅因为价钱很便宜去买,那还不如不买。因为买到家后很可能越看越不顺眼,不仅不能带来享受,还会给心里添乱。
    (三)讲究性价比,不要抱着“捡漏儿”心态买红木家具
    新家具做得好,收藏价值上会比做得一般的老家具高。有人买家具时有捡漏儿的心态。有人是“货比三家,挑最便宜的买”,结果往往吃亏,而且吃的是哑巴亏。买家没有卖家精,他的东西比别人便宜,要么是用料没别人好:不是掺杂使假就是用料轻薄;要么是做工没别人精,该榫卯的用了胶水甚至铁钉;要么是缺乏精心设计,没有艺术韵味。这样的东西用的话可能勉强能用,但要想收藏、想让它升值,绝对没门儿。正确做法是:货比三家,挑性价比高的买。
    阅读全文
  • 从福建检验检疫局获悉,日前,该局在莆田口岸从一批来自安哥拉的筒状非洲楝原木中截获大量有害生物活体。目前,已按要求对该批原木实施熏蒸除害处理。

    据介绍,经国家林木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鉴定,此次从安哥拉进境筒状非洲楝原木中截获有害生物,为检疫性有害生物双钩异翅长蠹和麻头砂白蚁、非检疫性生物拟步甲科、木白蚁科、锥象属和刺角楝天牛等。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麻头砂白蚁为莆田口岸首次截获。


    商代青铜兽面纹俎宋《十八学士图》中出现了桌、椅、凳等各种高型家具唐《高逸图》中席地而坐的文人

    文/陈桂湖

    古典家具的制器思想

    古典家具和传统建筑一样,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正如传统建筑之“院落组合”、“园林意趣”、“天人合一”、以及“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的建筑思想不易为西方人所明白一样,中国家具的建造原则和制器思想,对于西方人来说,也同样有着思维方向之根本的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家具,最基本的要求,必然是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有所认知与把握。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一种浪漫,更不是所谓怪力乱神的玄学,它恰是非常实际的指导人们去生存和生活乃至达到生命层次上的完善的学问。天,意指宇宙一切的万物和万象,古人又用“天地”二字做了总括,所谓天文和地理是也;人即是人类个体的生命形态;而合一,则是指内在精神的相通。老子就把“天地人”喻为三大,所谓“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一个人要达到与天地内在精神上的相通,则需要先有“格物致知”的学习和训练,此即是《大学》上的名句“物格(去除物欲之障蔽)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的意涵。而一个人经由这些“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心功夫后,各种各样自私的心态就不再对内心自然的判断形成任何障蔽,则就会一如《中庸》之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大体就是中国传统学问(中国本无“哲学”一词)的一个大概的面貌和次第。

    后来明朝的王阳明先生,又继承并补弊了朱熹的总结,把这一系列的学问都归结为其“致良知”之说。“致良知”的大意即是,人心之中,自有无上之“良知(可与天地参)”,不假外求,人的所谓学习和修养,只在于去除私心错谬之障蔽,待这些私心错谬之障蔽层层脱落,则本有之“良知”就会自然呈现,而后有和光同尘,任运自在。而这正是孟子所言“人皆可为尧舜”的意思。当然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些学问或许都显得异常深刻、玄虚,令人不知所云,但在古代,这些都是人人讲求的做人标准。人们在这一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中,都会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中国古代的所谓礼义廉耻、道德文章,其实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相信和赞美的基础上而说的,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而有种种的制定和变化。

    总体而言,相对于西方,则中国传统的学问,无论是儒、释、道,都是旨在期待人们个体向内的自觉,是一种向内的开发,而不是向外的开拓和追求。中国人绝不提倡任何形式的凌驾于他人和物质世界之上,不提倡为了满足个体私欲的竞争、索取和征伐。我们从来就没有“人竞天择”、“丛林法则”和“适者生存”之说。在我们的眼里,无论人我,无论物我,生存,即是其最合理而伟大的“适者”。

    所以,学习和研究古典家具以及传统建筑,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人对于他人和物质世界的那种无比真诚的尊重。而至于古典家具,则田家青先生在其新书中的一番话,可谓非常形象贴切地为我们指点迷津。

    田家青先生在其新书《与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中这样讲述中国古典家具的制器思想:“研究传统的木工工艺,更是在研究中国古老的制器思想。中国人奉行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精神。以木器来说,木头的木性就是有收缩变形。因为十分难对付,对此,中国人和西方人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思路。西方人采取的是强硬的“征服”,钉子钉,螺丝钉拧。结果“倔强”的木头依然变形。鉴于木头是顺纹变形,他们又把木头切片,做成三合板、五合板,让木头自己跟自己较劲,但多少年后,这些胶合板必然在木头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抗争下开胶完蛋。最后西方人没了辙,干脆把木头彻底粉碎打成渣,掺上胶和树脂等等,再做成压花板或是密度板。这回倒是征服了,但是木头也死了。而中国人对待木头时,不是持这样的态度。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视木头和木器与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按照对待人、对待亲友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之,因此才造就了辉煌的中国木器体系。我们要研究的正是这些人文思想和环保意识,例如古人烧柴烘干木料,起出燃尽的柴灰,还可以施肥入地等等,这些思想实际对我们当今人类的生存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可以说,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是中国古典家具的永恒之美。从木料的选择利用,到制作的榫卯工艺再到与建筑和自然的契合以及匹配主人的内心表达,都无不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古典家具身上所承载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永恒之美,贯穿于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时期,直至今日,依然呈现出其自不待言的生命力,殷殷召唤着人心的思归。

    古典家具的形态演变

    古典家具内在的永恒之美自古及今一脉相承,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其不变而万变的时代表达。关于这一点,时下在网络上、各类书本上,已然有数量繁多的材料和文章,足以供读者们方便阅览。此处,则只做一番简要的梳理。

    夏商周:尚古之器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一是礼制的形成,二是青铜制器的发达。礼制的主要内容是“祭祀之礼”,祭祀,意在尚古。《诗经》中说:“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毛传》解释云:“古,故;训,道。”所谓“古训”就是自古传承下来的道。中国人是“道”的臣民,我们最注重的便是对上古之道的传承和结合时代特征的弘扬,这一点可谓自古皆然。

    夏商周时期祭祀用的青铜器,其中已有古典家具的身影。例如“俎”(音祖),是专门用来屠宰牲畜并放置牲畜祭品的案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故成语有“俎豆礼容”一词。还有“禁”,是雕饰饕餮纹的放酒器的台子。此外还有“席”、“桯”和“扆(音怡)”。大致而言,席是床榻之始,俎是桌案之始,桯是几凳之始,禁是箱柜之始,扆则是屏风之始。

    春秋战国:传奇的鲁班

    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铁,工具由青铜改为铁制,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木工器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曲尺等,为家具制造、榫卯结构和花纹雕刻带来便利。而据传说,这些都是由当时传奇的木匠“祖师爷”鲁班所发明。

    此时的中国人仍是席地而坐,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各式低矮的家具,包括席、床、榻、俎、禁、几、案、箱、笥等。

    秦汉时期:漆饰和胡床

    秦汉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低矮型家具大发展的时期。漆饰技术在战国时逐渐兴起,秦汉时的漆饰家具更进入全盛时期,数量大且种类多,工艺精美。

    这时中国人的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常用家具也是低矮形的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奁以及胡床等。《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所谓胡床是指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杌凳),坐时垂足。由于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传到中原。胡床,即是高型家具在中国的首次出现。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垂足而坐

    魏晋南北朝在政治上的一大特征是民族大融合,在文化上则是魏晋风度的名士风流以及佛教文化的日益盛兴(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些都促进了家具的发展和演变。这时一方面已经出现墩、椅、凳等伴随佛教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而来的高型家具,另一方面,也新出现了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檈)、长杌、橱等家具。另外,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便逐渐淡薄,至南北朝,渐渐流行在高型坐具上的垂足而坐,而这大概与当时盛行一时之风华奇特的魏晋风度有关。

    唐宋时期:盛极一时的明清前奏

    经历了自汉以来的持久过渡,至唐宋时期,中国人的居坐方式开始正式由席地而坐演变为垂足而坐。这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一次大变革,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了很大变化,比如观念、生活习俗乃至礼仪之诸般,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家具之所以逐渐呈高型和繁华之方向发展,外来物质文化的进入可能只是其表象,更重要的还是人们心态的一种幽微的嬗变,此不赘述。总之,盛唐以后,因垂足而坐方式的普及,家具逐渐由矮型向高型化转变,不仅椅、凳已然普及,还出现高型的桌案等。

    唐《宫乐图》中出现的高型坐具

    至两宋时期,则完全脱离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高型家具制作繁荣,品类极盛,一些专用家具,如棋桌、琴桌也相继出现。中国家具发展至宋,高型家具已完备定型,其形式、种类都丰富多样,工艺也日益精湛,为后来明清时期家具的大放异彩,筑起古典家具的黄金时代做了完美的铺垫。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家具与传统建筑一样,都伴随着我国各个时期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变而呈现出其相应的风格和特色,但其内在的精神却是始终如一、亘古不变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像古典家具这般有着庄严典雅和疏朗俊逸之美的产品,是来源于中国人对自然世界和个体人生的深刻认知。此种深刻的认知,也便是我们所熟知其然而未必真尽知其所以然的华夏文明。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