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国内胶合板消费预计增长两位数\南安“互联网+泛家居产业”获批启动
详细内容

印度国内胶合板消费预计增长两位数\南安“互联网+泛家居产业”获批启动

时间:2020-10-11     人气:607     来源:     作者:
概述:印度胶合板行业分析师表示,在印度,大型胶合板厂将进行重组。胶合板质量和服务税将开始影响所谓的“无序生产商”,这些“无序生产商”包括数百间小型且未注册登记的胶合板经营厂,这些经营者生产成本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据印度胶合板业分析师估计,这些......

印度胶合板行业分析师表示,在印度,大型胶合板厂将进行重组。胶合板质量和服务税将开始影响所谓的“无序生产商”,这些“无序生产商”包括数百间小型且未注册登记的胶合板经营厂,这些经营者生产成本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

据印度胶合板业分析师估计,这些无序商家在印度约占整个行业的60-75%。由于印度国内房屋建设需求,预计胶合板消费在国内增长。2016年胶合板主要的生产商家销售小幅度增长,分析师预计2017年增长会翻倍,尤其是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

(记者mandy)


1日,省发改委“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首批试点启动建设研讨会召开。

南安市“互联网+泛家居产业”、晋江市“互联网+鞋业”、莆田市秀屿区“互联网+银饰珠宝”等3个区域化链条化实施方案从全省9个县(市、区)实施方案中脱颖而出,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启动。

与会专家表示,南安泛家居产业通过对南安建材行业的整合,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抱团发展,对中小企业乃至南安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南安能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建成一批在相关细分领域具有全国竞争力、覆盖全产业链的多功能、多要素的垂直平台,促进行业资源集聚,进而成为全国性的行业交流中心和商品交易集散地,提升行业话语影响力、产品竞争力。

下一步,南安将针对专家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推动“互联网+泛家居产业”区域化链条化各项工作,为南安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一点先行多点齐放

据悉,南安“互联网+泛家居产业”将以打造一批线下体验中心、一个线上多功能平台、一个产业基金等“七大工程”为工作思路。

目前,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首家线下体验中心(英良馆)已正式开馆投用;泛家居线上多功能服务平台:FUN家网提前4个月完成初步建设,正在联盟内部进行内测,平台具备设计中心、信息中心、电商中心、金融中心和客户中心五大模块,设置在线设计、VR方案、搭配组合、团购、众创众筹等9个互动功能页面,具有可广泛融合、推广的基础。

南安市泛家居项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首个线下体验中心英良馆是一次典型的双赢合作,目前有240多家南企成为泛家居联盟会员。该馆以“梵·梦”为主题,通过设计引领企业间产品融合、创新,以石材为主材料,集合厨卫、家具、灯饰、五金、安防等建材行业,设家居馆、厨卫馆、半宝石馆、泛家居史馆等18个展厅。

“英良馆以设计为关联,整合融合300多种产品,通过设计师间的碰撞,研发出全新产品,成为联盟会员企业间产品创新、精确融合的经典案例。”英良馆负责人刘良说,在南安首届海丝泛家居主题活动周上,展馆带给海内外客商全新的消费体验并获得认可,吸引诸多意向客户、潜在客户,“活动周期间成交额达5000多万元”。

泛家居项目负责人表示,今后,泛家居产业项目将以此为模板,“一点先行多点齐放”,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依托南安90多家异地商会和海外联谊会在国内大中小城市及“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开展布局,将泛家居产品和服务带到世界各地,打造泛家居全球品牌。

深度融合提升附加值

南安“泛家居”项目好比一个拳头,只有五指紧握才最有力量,通过不同企业的产品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

“英良馆尚未投用前,大家都不清楚石材、家具、灯具、厨卫等应该如何融合。”刘良说,投用后,给大家一个产品融合的样板,参观者看后赞不绝口。

泛家居项目办负责人表示,目前,南安各类建材产品深度融合,如“石材+家具”,英良石材与左右沙发共同研发石材家具,即将投产;“石材+厨卫”,九牧厨卫将新开400家五星定制超级店全部融入石材元素;“石材+灯具”,英良石材将与亚金照明探讨研发石材灯具等。“全新的产品组合受到市场欢迎,组合式产品的推出极大提升了附加值,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南企互相合作,推动产品创新,填补市场空白。“以联盟汇总的交易数据为依据,各行业专委会引导成员企业对市场进行消费层级细分,企业对此进行产品创新,多款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泛家居项目办负责人说,如天广中茂消防针对家庭消防安全的新市场,创造“家庭安全消防包”;固美金属开发出针对石材产品的新型铝合金产品。

随着“泛家居”项目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逐渐突破行业壁垒,通过联盟平台相互协作,交互使用市场信息、渠道资源,抱团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模式,南安在海丝源头形成了一股政企协作、产业融合、抱团发展的新景象。

助企业打通国际市场

泛家居项目自启动以来,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推动“泛家居”海外体验中心建设,开通了一条面向海丝各国的贸易通道。

今年6月,南安市市长林荣忠带队赴澳大利亚、印尼、阿联酋开展泛家居海外项目对接,达成一揽子合作投资意向,为加速泛家居“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开局。

考察中,南安陶瓷协会代表发现澳大利亚、印尼等陶瓷市场前景广阔。考察结束后,陶瓷企业马上行动,特别是茂兴建材当即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窑炉、釉线等设备进行升级。

茂兴建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意表示,印尼的陶瓷厂有很多,几乎都是生产30cm×30cm或40cm×40cm规格的瓷砖,他们公司就投入400万元引进砖体成型压机,生产多种大规格薄砖,通过差异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以茂兴建材为代表的南安陶瓷产品在印尼、澳大利亚等市场上市后,受到了当地市场欢迎,实现南安建材企业在当地的突破。

此外,在首届海丝泛家居主题活动周上,约旦、阿联酋、印尼等客商代表团到南安洽谈合作意向。其中,拟在印尼建设的南安市泛家居建材产业城,将集中展示南安水暖、瓷砖、石材、消防等产品。

(来源:海丝商报)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近日,记者在参加第二期《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木材物种解读培训班时了解到,微凹黄檀、中美洲黄檀、伯利兹黄檀、交趾黄檀、卢氏黑黄檀这五个材种已经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并且从2013年6月12日,需要均须有进出口许可证或者再出口证明书,方可进行贸易。

    在此政策背景下,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张月处长表示,国内木材商们应该谨慎开展谨慎开展檀香紫檀、微凹黄檀、中美洲黄檀和伯利兹黄檀进口业务。作为唯一的原产国,印度对檀香紫檀的出口管控非常严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允许商业性出口。中、南美洲的分布国严格控制微凹黄檀、中美洲黄檀和伯利兹黄檀的采伐和出口。在取得国家濒管办核发的进出口许可证之前,务必不要从境外发货,防止产生退运、查扣或没收等不利情况。

    另外,他也透露说,目前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四个交趾黄檀产材国已命令禁止采伐和出口野生来源的交趾黄檀,因此木材商尽量不要在境外收购和进口野生来源的交趾黄檀。业内人士分析,在政策具体实施后,红木供应量势必减少,不排除一些投资者会选择购买红木家具来实现保值增值,甚至大批购买名贵木材。因此供不应求的局面或更为突出,而红木家具无可代替的投资属性也会影响到整个家居行业的投资前景。


    对于传统徽派建筑中精美的木质雕刻,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但这些木雕出自谁人之手,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近日,有读者向本报热线透露,在三河古镇上,如今还有一名掌握着传统徽派建筑木雕手艺的老艺人,他名叫徐红树,他和儿子一起,成了江淮地区徽派木雕的最后继承者。当记者找到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时,他却面临着这样的忧虑:这门融入了江南风韵和皖北特色的江淮古建筑木雕手艺,在流传了百余年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渐渐消失。

    木雕艺人称手艺源于江南

    当记者来到徐红树位于肥西三河镇郊外的家中时,他正从儿子徐明安位于镇上古街的木雕作坊回来。听说记者要了解徽派建筑中的木雕活计,他立刻从家后面的小木棚内拿出一大堆家伙:各式刨子、凿子、木槌、木钻……徐红树说,这些五花八门落满灰尘的木匠工具,都是他的爷爷从清末传下来的。

    谈起合肥地区徽派老建筑,老人的话匣子立刻打开了:在他的记忆里,徐家从他的爷爷开始就从事老建筑上木质结构的雕刻制作。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再到解放后,一直传到他这一辈。改革开放后,他的三儿子徐明安也传承了部分手艺。如今那个干了一辈子的木工活,让徐红树的双手遭到了疲劳性损伤,晚年的他再也无法拿动木工工具,但他现在还是每天来到儿子的木雕作坊里,做一些技术性的指导。

    对于合肥地区徽派建筑木雕手艺的起源,老人说:“合肥地区的传统建筑木雕手艺是在清代从江浙地区传来的,也融合了一部分皖南徽派建筑中木雕的风格。这些源自于江南的木雕手艺,到了合肥再融合了本地建筑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江淮地区建筑木雕手艺,这种手艺只有在江淮之间才能见到。”

    祖孙三代曾共同修建三河

    谈起这个木雕世家,徐红树颇有感叹。民国时期,三河古镇上木雕艺人遍布,徐红树几年前才去世的父亲徐庆忠也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镇上钟和祥商铺、林宝泰,万年台古戏台上的木雕结构,都是他的父亲徐庆忠参与修建的。

    解放后,老艺人们的手艺断了线,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建设带有“封建主义”标签的徽派老式建筑,包括徐红树在内的老木雕匠人就没了用武之地。徐家那套祖上传下来的木匠工具被他放进了箱子。解放后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里,徐红树和父亲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顺应古镇发展的需求,负责将那些老建筑的木结构拆除。这段时间里,让徐红树一直不能忘怀的是上世纪70年代,徐家负责拆除镇上木结构的张氏公馆,公馆内建有一座走马转心楼样式的建筑,建筑面积有300平方米,这座楼被誉为三河第一楼。“拆张氏公馆的时候,看着真是心疼啊,那些雕刻精美的木雕、椽子、木梁就那么被拆下来,扔进了垃圾堆,有的直接当做柴火烧掉了。”徐红树如今谈到这段历史还气愤得直跺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徐红树的手艺才开始有了用武之地。随着三河古镇的重修,和市场经济大潮下各类仿古商业建筑的纷纷涌现,徐红树和父亲、儿子一起,负责修建一些三河镇上的曾经被拆毁的古建筑,其中就有他的父亲徐庆忠在解放前负责修建的万年台古戏台。

    徽派建筑木雕有很多讲究

    如今,徐红树的父亲徐庆忠已经去世,徐红树和三儿子徐明安成了这种木雕手艺最后的继承人。为了顺应市场需求,徐家在三河镇古街上开设了一家木雕手工作坊。在作坊内,徐明安指着他手中正在雕刻的一块木雕说:“这就是反映‘三河大捷’题材的人物木雕,是用在徽派古建筑中屏门隔栅上的,也是江淮之间特有的木雕题材。这种雕刻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并不是写实,而是脸谱部位所占身体的比例要大许多,因为建筑木雕中的重点是要体现人物的表情。”

    据徐明安介绍,木雕活分为镂空雕、空雕、实心雕、人物雕……光是一个雕刻的选木方面就有许多讲究。人物雕需要用柳木,柳木的质地较为松软,细节能够刻画;而实心雕多用的是杉木板,雕刻出来的木雕不容易弯曲;做镂空雕最好是用樟木,这种木质有着淡淡的木香味;而做木雕最好的木质是银杏木,但目前很难找到了。而木雕中的重头戏人物雕中的题材则选自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如张果老倒骑毛驴、姜太公钓鱼、苏武牧羊、二十四孝图……

    如今木雕再找不出当年味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合肥地区众多仿古旅游景点的开发风生水起,不少市区内的饭店、商铺也开始按照徽派建筑的风格进行装修,这也为徐家的手艺找到了出路。但面对这些送上门的生意,徐红树老人的心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如今真正懂得这门手艺的人不多,一些建筑的木质结构的建设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能省就省,能改就改。对于这种现象,徐红树感叹道:“现在的那些复古的木雕已经变了味,再也不是祖宗传给我们的那些东西了。”

    “仿徽派古建筑的现代建筑非常多,但建设这些建筑的业主中间,真正懂古建筑的人不多。大部分业主将建筑装饰成徽派建筑的风格,可以说是在附庸风雅,只能说是伪仿古建筑木雕。”徐红树打了个比方,例如三河古镇小南河上的一座仿古廊桥,按照徽派建筑的要求,上方的顶部结构应该是飞檐走壁,木质雕花吊顶。但在廊桥的建设中,由于资金的原因,这些重要的木质结构部件都被省掉了,整座廊桥几乎就是用水泥、木料搭个架子,然后架设上木板做的顶,再铺上仿古的黑瓦,就成型了。徐红树站在廊桥上气愤地说:“古廊桥上使用这样的木结构哪还有一点传统徽派古建筑的特色?完全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怪胎!”

    流传百年的手艺面临失传

    站在古镇徐家木雕作坊前,徐红树坦言,如今最让他头疼的是,并不是生意往来上的繁琐,也不是建筑风格没能传承古代建筑木雕文化,而是这门传承了百年的手艺即将面临着失传。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很少新建古建筑,解放前遍布各地的老匠人面临着失业的问题。那些当年一起干活的老伙计纷纷转行,不少人远离了雕刻事业,更多的人在沉寂了许多年后,将这门手艺带到了棺材里。如今,在合肥地区,除了徐红树和三儿子徐明安外,对于这门传承数百年的手艺,再也没有人愿意过问。

    “有些手艺再过些年头,就再也无法复原了,比如曾经在徽派民居中大行其道的冰冻纹镂空窗雕,如今在复原的徽派古建筑中也见不到踪迹,这门手艺只有装在心中,找不到传承者了。”徐红树说,虽然作坊里请了不少工人,但这门手艺真正要学到家需要花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今一名学徒工一天要给他们50元的工钱,就这样很多人还经常嫌钱少,经常干一段时间就撂挑子不干了。作为木雕世家的后人,他的孙子也不愿意学习这门费事又没多少市场的手艺。

    “再过些年,江淮徽派古建筑中的木雕也许真的成为绝版,后人只能从那些存留的历史建筑中去了解它们了。”采访的最后,徐红树一声叹息。

    阅读全文
  • 印度胶合板行业分析师表示,在印度,大型胶合板厂将进行重组。胶合板质量和服务税将开始影响所谓的“无序生产商”,这些“无序生产商”包括数百间小型且未注册登记的胶合板经营厂,这些经营者生产成本低,生产的产品质量低下。

    据印度胶合板业分析师估计,这些无序商家在印度约占整个行业的60-75%。由于印度国内房屋建设需求,预计胶合板消费在国内增长。2016年胶合板主要的生产商家销售小幅度增长,分析师预计2017年增长会翻倍,尤其是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



    成都男子李晓春在乡下“隐居”的古建筑群最近火了。走进成都温江万春镇一片苗圃林,8栋木质老宅宛若一个古建筑博物馆。雕梁画栋掩映在怒放的桃花林中,还有鸟儿在枝头欢叫,一派春日的气息。

    今年45岁的李晓春已在这里过了十多年隐士般的生活,后院里8栋古色古香的川派老宅,是他毕生的心血,其中年代最久远的距今有600多年历史。十多年间,他倾其所有,投入上千万元,从全国各地收藏各种古建筑的碎片:旧椽子、旧房梁、旧廊柱。李晓春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收集更多古建筑,建起中国首个可以居住的民间古建筑博物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欢欢

    老宅深藏在桃花丛中,屋檐下面挂着红灯笼,入夜,花香随着春风飘入屋中,李晓春闭上眼睛,享受着盎然春意。

    15年“拼”起老房子

    在其中一间平房内,堆满了这些年他收集到的宝贝。

    “这个屏风是民国时期的,儿女给老人做70大寿,请大师刻上去的。”李晓春说,在堂屋的一边,还堆放着许多牌匾,“以前乔迁新居,流行的都是送牌匾,比如送‘马到成功’或‘寿比南山’,上面挂一块红绸子,感觉喜气洋洋。”李晓春笑着说。

    李晓春在阆中古城长大,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建筑很感兴趣。他以前开过旅行社,也做过生意,攒下了一些家业。他在带着旅行团到外地旅游时,在一些老村子,他经常会发现一些雕刻精致的老房子被虫蛀或在雨水的冲刷下变得腐朽,其中不乏一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宅,颇具收藏价值。

    有一次他到四川西部一个小村,发现村子里面还保留着一座明代的戏台,距今已经超过600年历史了。但这座戏台却因白蚁腐蚀,已经摇摇欲坠。当地村民说,准备把这座老戏台拆了,在上面建一座平房。

    过了一年,李晓春再次来到这个小村时,戏台已经被拆掉了,木板、廊柱、椽子全都变成了村民做饭的柴火。从那时起,他有了收集古建筑碎片的想法。

    从此,李晓春开始迷上了收藏古建筑,一发不可收拾。15年间,他花在收藏古建筑上的投入达到上千万元。“我收藏古建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原汁原味地复建,我希望它们能在我手上恢复活力,涅槃重生。”

    十多万元买一条柱子

    位于成都郊区的这8栋古建筑都是明清时代的,有的是县太爷的宅院,有的是祠堂,有的是龙门,有的是戏楼,基本上都是川派建筑,年代都超过100年,年代最久的有600多年。为了收藏这些建筑,他几乎跑遍了中国,北到陕西,西到贵州,东到江苏、上海,南到广东,为了搞清楚不同地域古建筑的风格差别,他还专门到广州的陈家祠考察。

    说起15年间收藏这些古建筑的辛酸,李晓春感慨万千。这其中既有求之不得的苦涩,也有得到宝贝后的欣喜若狂。

    李晓春对古建筑有多“痴迷”?他形容是,可以不吃饭,但找古建筑碎片的步子一天都不能停。平时,只要一有空,李晓春就背着包到四川、陕西、贵州的各个村落去“淘宝”。有时,他会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子住上几个月,哪怕睡柴棚也无所谓。周围的朋友知道他喜欢收藏老房子的柱子、椽子、家具,有这方面的信息了也乐于告诉他,如今,他已经掌握了收藏信息的圈子。

    李晓春说,自己对钱看得很开,虽然自己并不是富人,但只要遇到喜欢的老宅子部件,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买到手。他做过的最疯狂的买卖就是,花十多万元买回一条明代雕花的柱子。李晓春说,古建筑的价格有时很难用金钱来衡量,主观性很大。

    他的木匠修过峨眉山金顶

    在院子中央,堆放着李晓春从各处收回来的木头,每一根都有编号。“这个是广元一个祠堂的,这是成都以前一个县官家的宅子的柱子。”对于每根木头的来历,李晓春都了然于心。

    李晓春收藏来的一榫一卯、一砖一瓦,来自天南海北,为这些老宅搬家可不容易。每根梁、每根柱,每个户牖,都要按照拆卸的顺序编号,然后运回四川老家重建。他的8栋古建筑中的一个祠堂,光主体结构的搭建,就有十多名工匠整整花了一年时间。而每一栋老宅子,从清理到最后建起,都需要近两年时间。

    老宅拆下的各种木梁、条石、廊檐、碎砖在李晓春眼里都是宝贝。这些部件运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理和除白蚁,老宅的木梁多是直径超过40厘米的野生柏木或是红松,清理时为了不伤到木料本身,不能用化学药品,更不能用金属硬物来清理。工人只能用硬刷子一点点刷,直到最后露出木纹自然的肌理。

    而古建筑修复,讲究学问,全部是细活。李晓春的修复师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木匠。

    “他是我们老家最后一批手工木匠了,这种木房修复也只有他会。”只见这位罗师傅在木头上蘸上几滴墨水,然后再放线,用手刨开几个榫,然后将这些榫插入两个老柱子中间的孔中间,两根柱子就立起来了。罗师傅说,自己修复这些老房子,根本不需要图纸,因为图纸在自己的脑海中记着。靠着这样的功夫,罗师傅年轻时曾参加过峨眉山金顶的建设。

    计划建可住的古建筑博物馆

    但李晓春的做法也让他的家人感到不解。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抛下赚钱的旅行社生意不做,却跑去收藏这些古建筑碎片,他的妻子甚至也因此离开了他。

    每次他收集到古建筑碎片,他就会泡上一壶茶,邀请朋友们过来开“赏宝大会”。在一批热爱古建筑收藏的朋友面前发表自己对“宝贝”的看法,这时,也是李晓春最开心的时候。哪怕是一根灰色的房梁,李晓春通过轻轻抚摸它的质地以及查看梁上的雕饰,也能说出一大段自己的理解来。

    李晓春现在的这8栋古建筑占地约7亩多,随着他收藏的古建筑越来越多,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他的目标是,收集更多古建筑,让这些古建筑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建筑博物馆。与一般文物不同的是,这些文物不会被围起来,而是向公众开放,大家可以住进去。“也会是中国首个可以居住的古建筑博物馆。”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