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龄500年国宝红豆杉王在宁德现,其为珍稀抗癌植物\都是木材魅力惹的祸
详细内容

树龄500年国宝红豆杉王在宁德现,其为珍稀抗癌植物\都是木材魅力惹的祸

时间:2020-10-11     人气:658     来源:     作者:
概述:从福建寿宁县凤阳乡获悉,该乡刘厝村发现一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红豆杉王”,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记者在该村看到,该红豆杉树干笔直粗壮,经测量,胸径1.52米,周长约4.8米,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高23米左右,枝繁叶茂,树冠宛如一把......

从福建寿宁县凤阳乡获悉,该乡刘厝村发现一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红豆杉王”,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在该村看到,该红豆杉树干笔直粗壮,经测量,胸径1.52米,周长约4.8米,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高23米左右,枝繁叶茂,树冠宛如一把撑开的大伞,相当漂亮。“这在整个宁德都十分罕见。”村民称。

据该村护林员张国璋介绍,该村建村已有500多年历史,这棵红豆杉也有500多岁高龄,至今郁郁苍苍,村民都把它作为“风景树”来保护。

张国璋说,春天时,这棵树王的花托上开满白花,夏天青色的果实缀满枝头,秋天果实渐渐变红,如同玛瑙般,葡萄那么大的果子很甜,大人小孩都爱吃。

红豆杉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已有250万年的历史。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同时被全世界42个有红豆杉的国家称为“国宝”,联合国也明令禁止采伐,是名符其实的“植物大熊猫”。

张国璋告诉记者,这棵红豆杉目前已经成为了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与周边古柳杉相得益彰,成了村民们工余饭后树下聊天纳凉的好去处。(完)


海南黄花梨交趾黄檀卢氏黑黄檀

文/董玉库编辑/张嘉奇

导语>>>

目前有很多人士都在分析为什么红木家具在中国的“温度”会如此之高。有人说中国人富起来了,他们看中的是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也有人说,中国历史悠久,他们看中的是文物价值。还有人说,红木家具是我们的国粹,使用红木家具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更多的人说,红木家具没有固定的价值,它和黄金、股票、期货一样,具有可以炒作的价值。追溯根源,就是两个字模糊了人们的视野:金钱。

核心提示>>>

有些学者认为:木材以管状细胞为基本元素,其细胞仍然是活的,还在呼吸。于是,木家具就像是有生命的活物,跟我们一同生活,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时光的记忆。

人物名片>>>

董玉库,1959年出生,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现就职于日本中国木材株式会社。曾留校任教多年,后留学日本,获博士学位。主要致力于木材科学与家具的研究。在我国较早从事西方家具的研究工作,并讲授《家具史》课程。出版著作有《木材工业手册》、《木材科学新篇》、《西方历代家具风格》、《木材科学研究》等。

东西方家具,都将目光瞄准了木材,而且这是持续上千年的“爱”(图1)。可能有很多人都在问,这是为什么?也有很多人在回答这个朴素的问题。一般来讲,美好的东西就有魅力。如果将“美好”这两个字分开来看,很多时候是因为“好”而产生“美”,进而再由“美”而推进“好”。正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所说的那样:“女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图1人们对于木材有持续上千年的“爱”。

笔者认为,人类社会最初选择了木材,主要看到的是木材的“好”。汉语中的“好”还包含“容易”的意思。比如,木材容易就近取材;木材的硬度、强度、轻重都适中,就当时的劳动工具水平来讲,具备切断、刨光木材的基本能力。再美味的佳肴,其先决条件是人能咀嚼得动,才能知道是不是好吃。

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提出了“材美工巧”这一基本审美观点。书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图2)。”

图2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可以说“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种思想长期以来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事实上,我国的古典家具也完全体现了这种原则。我们通常要求木材要给人以美感的质地、纹理、色泽,同时还要有能工巧匠的制作,材料的质地美与加工的精巧结合在一起,就打造出一件完美的家具。

明朝的天启和万历两位皇帝都喜欢木工,现在还有很多木工爱好者,虽然不能说他们完全懂得这种深奥的关系,起码可以说木材的魅力吸引了他们。

木材之美

木材之美(图3),古有古人之言,今有今人之感。中国人对于木材美的认识,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的概念,实际上指的就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这五个特性。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陈宝光先生撰文指出,这“五德”在中国传统家具用料中也都有体现,他将玉石的“五德”延伸到木材上,概况为“具温润,匀质地,声舒畅,并刚柔,自约束”,成为木材之美的真实写照。

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

汉初思想家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年)在《新语·资质》中记述樟木时写道:“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天下之名木,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太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浮于山水之流,出于冥冥之耶,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于斧斤之功,得舒其文彩之好。精捍直理,密致博通。虫蝎不能穿,水湿不能伤。在高柔软,入地坚彊。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剋画而文章成”。

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专家学者的书籍也不少,但这些大多都是人们千百年来凭感官而获得,且大多为文字描述。

近些年来,日本的一些学者投入了很大力量来研究木材的优点,提出了《木质环境学》的概念。同样,以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为带头人的研究团体,又将传统《木材学》的范围加以外延,形成了“广义木材学”的新概念,用先进的检测仪器来评估人的感受,用量化指标描述木材的美,木材的很多物理指标都纳入了“木材之美”的评价范围之内。

首先说视觉。《色度学》的基本原理被引入到木材表面的分析之中,用色相、反射、吸收、光泽度、纹理的离散分析等一些量化的数据来评价木材。比如,木材能吸收紫外线,可以减轻对人体的危害;木材能反射红外线,反射后的光线使人的眼睛感到柔和;木材年轮的间隔分布所呈现的不规则的生物节律,与人的心脏跳动涨落所呈现的1/f波谱分布形式相吻合。

再说触觉。在评价人对木材接触冷暖感、软硬感和粗滑感方面,引入了木材导热系数、木材粗糙度等物理指标,从材料环境、心理和生理:三因素来综合评定木材的触觉特性。

此外还有,听觉的隔声性、音响特性、吸声性,嗅觉特性,吸湿特性,等等。

这些研究的目的都是想证明木材对人类如何友好,进而再说明木材是美的。

木材之魂

人们都喜欢木材,除了我们能用语言、文字、数字来表征木材的美之外,还有的人将木材视为一种崇拜物,其实就是信仰木材。

树木以一种自然物受人崇拜,已成为一种图腾文化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当树木伐倒、制材,进而再加工成各种器物之后,人们的崇拜意识也会转移到木材之中。

有些学者认为:木材以管状细胞为基本元素,其细胞仍然是活的,还在呼吸。于是,木家具就像是有生命的活物,跟我们一同生活,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时光的记忆。

在此,仅举两位有代表性的设计师,看看他们是如何认识木材的。

乔治中岛(GeorgeNakashima,1905-1990)是一位出生于美国的日裔人士(图4),因此起了一个日美兼顾的名字。中岛创作的家具作品中,带给浓浓的禅味气息。他对树木怀有一种敬仰甚至是崇拜的情感,他对木材的研究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的《树的灵魂:一位硕士木匠的思考》一书里,把木材比喻成宇宙自然的生命象征,他使用的锯子、刨子成了一种探索与修炼的学习工具,他的一生,成为一种无尽的禅修。

图4乔治中岛的设计喜欢尽量保持树木的原形

中岛喜欢让木材表现出内在的自然美。他的很多作品都尽量保持树木的原形,树的年轮、节子,仿佛雕塑般地成为一件家具的主要特征。让木材自己去决定最后的作品,这就是中岛设计的最高境界。中岛说,“家具匠人的使命就是赋予木材第二次生命,延续它们永久的生命,释放它们绚丽的光彩。我收集了许多木材,其实就是死了的大树,或者是因为开发而砍下来的大树。我不急着使用,我希望它们的灵魂再活过来。我们要探索它的本质,分享它的喜乐和悲伤。”

中岛认为,木材启示出人与自然的血缘关联,没有树,人类就无法生存。“树木可能是我们和自然界关系最密切的共存物。树如不变的化身矗立在人类的烦恼之中。人类经历了几十万年生死演变才步入现代文明,树比我们更早地步入了文明时代。木匠的技艺就是获得自己与木材的结合,到底结合到何种程度,这是我们始终奋斗的目标,纯粹的、而且朴素的……”

图5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

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HansWegner,1914-2007年)(图5),一生都在追求用木材来制造出最具有魅力的家具,同样是在赋予木材的第二次生命:艺术品的生命。他说:在众多的设计用材中,我还是钟情于用木材作为载体,它能更加准确地表达我的设计理念,好像它能够直接表达出我的言语。对于我来讲,这是最能够自然表达自我的一种方法。

在设计和加工时,威格纳常常对能否充分使优质材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费尽心思。他说:“椅子和桌子是家具中与人体接触最多的品种,人应该通过使用这些家具快乐地享受到木材质感而产生的触觉。因此,我一步入工房就进入了与木材交谈的艺境。”在谈到木材表面处理时,威格纳说:“我认为木材优美的质地类似于人的肌体,表面不要施以任何涂饰,让其呼吸大自然的空气。其表面应象人经常要洗澡一样,定期用刷子和碱水刷洗。”由此可见他对木材是何等的挚爱。

威格纳将自己的灵魂和木材的灵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灵感的家具,具有人文精神的家具。

木材之殇

人们在赞美木材的时候,用了很多漂亮的词语,估计木材听了都会跳跃起来。可是,我们还会看到很多木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木材也肯定在哭泣。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这种不公正的待遇愈加严重。人们不是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其实这个“材”字延伸到木材上也应该成立。

(一)成也胶合、败也胶合

自从合成高分子胶粘剂问世以来,胶粘剂已经成为木材工业的支柱材料之一,几乎到了不粘不成家具的地步:拼接、指接、贴面、封边,直至各种造假。室内的天棚、地板、墙壁,无一不透过木材的纹孔散发出气味,其“源泉”大多都可以追溯到胶粘剂的身上。不仅如此,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等人造板行业,有时使用的原材料就是整根的原木。本来这种材料的初衷是有效利用木材加工的剩余物,可当剩余物无法满足生产量要求的时候,人们就将整根的木材削成木片,借助胶粘剂的力量成为规矩的板材。

这种“破坏一个世界、再建设一个世界”的理念,很早就存在于西方世界之中。西方人消费的牛肉,肉饼占有很大比例;西方人消费的水果,果汁占有很高比例,这些都是快节奏社会催生的产物。如果把木材都变成丝,最后的产品就是中密度纤维板;如果把木材都变成小片,最后的产品就是刨花板。从木材的利用率来看,这种方法确实有其道理,如果从木材的有效利用来看,不能说是一种万全之策。

2013年春季,关于成龙捐赠古建筑一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其实成龙捐赠的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古建筑,只能说是建筑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拆下来以后,可以异地再搭建起来,腐烂的也可以再补上。

由此笔者在想,现在用人造板建造的房屋、内装、家具等,是否还能赋予木材的第二次、第三次生命。

(二)都是魅力惹的祸

木材来自树木,不同于陶瓷、玻璃、金属等烧结物:经历了火的锤炼,也不同于塑料、橡胶、纤维等合成材料:经历了多重提炼。树木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而成长,最后成为大树、成为木材,本应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但是,由于木材数量多少、生长期长短、人为炒作、价值观等因素,在我们的社会中对木材就有了价值的区分。

英国家具史研究家玛格特(PercyMcQuoid,1852-1925年)在《英国家具史》中,首次提出按家具用材来断代的方式。按玛格特的分类方法,英国的古典家具历史可划分为橡木时代、胡桃木时代、桃花心木时代及缎木(SatinWood)时代。如果翻翻西方的家具史,不难发现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欧洲宫廷所使用的家具,大部分都是桃花心木。就像中国的皇帝偏爱红木家具一样(图6),欧洲宫廷对于桃花心木也情有独钟(图7)。

图6明末清初十八世纪黄花梨架几案图7欧洲宫廷对桃花心木家具情有独钟

在我国的家具历史中,虽然没有这种断代观点,但明确将家具用材划分为硬木及柴木两大类。硬木质地坚硬细密,明清时代主要使用了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俗称为“老七样”。在《红木国家标准》中,初步框定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鸡翅木类八类木材,可以称为“新八类”。这八类木材都有共同的特点:材质细腻、纹理优美、颜色深沉、密度极高。虽然王世襄先生不赞成这种划分方式,但他也将硬木之外的木材称之为非硬性木材,比如榉木、楠木、桦木、黄杨、南柏、樟木、柞木、松、杉、楸、椴等,都不属于硬木的范畴之内。

同样我们再看看西方家具中用得比较多的橡木、胡桃木、桃花心木“老三样”,似乎没有把“材美工巧”作为主要原则来考虑,完全体现的是源于自然的基本理念。欧洲的地理位置普遍偏北,当我们国家大量使用优质红木的时候,他们可能连这些木材的名称都不知道。橡木分为红橡和白橡,应该说是欧洲自己家产的木材,中国人一般只知道白橡木可以用于造葡萄酒桶。胡桃木在我国北方人的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地位,大多用于打造民间家具。欧洲人认为比较上乘的是桃花心木,还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才从一些殖民地国家运回来,其气干密度只有0.6~0.8之间。我们使用的红木家具中,花梨木最轻,也要求密度在0.76以上,由此可知桃花心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位了。

桃花心木(Mahogany)源产于中南美洲,以前也翻译成红木,比如有部美国电影《红木》,英文名字就是Mahogany。

当欧洲人的足迹踏上了美洲新大陆之后,桃花心木并没有被大量贩运到欧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期。1721年,由于虫灾使法国的胡桃木濒于绝迹,为了补充法国胡桃木的不足,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取消从美洲进口木材的关税。之后,桃花心木在英格兰的进口量逐步攀升。1740年为525吨,1750年为3688吨,1788年达到3万吨。19世纪末期,中南美洲的桃花心木贸易达到疯狂的程度,整个欧洲难以统计,仅英国在1875年的进口量就超过8万吨。1907年从不同渠道进口到欧洲的桃花心木高达15万吨。

目前,人类的疯狂已经将纯种的桃花心木折腾到濒临灭绝的程度。

1998年2月,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原来估价5万美元的退位桌(AbdicationDesk),以41.5万美元的天价拍出(图8)。这张桃花心木的书桌制作于1755年,从乔治三世开始服侍了几代国王。1936年,爱德华八世在这张桌子上签署了《退位宣言》,放弃王位,与辛普森夫人结婚,其实欧洲人更看中的是这件桌子的文化价值,这可能也是东西方对材料的理解差异吧。

图81998年,估价5万美元的桃花心木退位桌最终以41.5万美元的天价拍出

目前有很多人士都在分析为什么红木家具在中国的“温度”会如此之高。有人说中国人富起来了,他们看中的是红木家具的文化价值。也有人说,中国历史悠久,他们看中的是文物价值。还有人说,红木家具是我们的国粹,使用红木家具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更多的人说,红木家具没有固定的价值,它和黄金、股票、期货一样,具有可以炒作的价值。追根溯源,就是两个字模糊了人们的视野:金钱。

收藏红木家具能升值、能发财,这也许是木材的魅力之一吧。如果说砍伐热带雨林带来了地球环境的破坏,可能就是木材魅力惹的祸。

由此我们可以说:魅力如果搭上了欲望的列车,不是疯狂就是灭亡。应了《老子》中的那句: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蛟塘村委会文湖村村民邢维涛近日反映,5月4日9时许,一株老祖宗留下的已生长百余年的花梨树,在他们一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的堂叔等人“偷偷”砍了,他们十分不满,“这棵树应该归大家共同所有。”据悉,挖树方未向林业部门报批,目前文昌警方已介入调查。

    百余年树龄花梨树被“偷偷”挖走

    28岁的邢维涛介绍,5月4日,在摄像头的监控下,他的堂叔邢×富等4兄弟叫来一辆挖掘机,拆掉圈挡在花梨树外高约1.5米、直径约2米的混凝土挡圈,将一株老祖宗留下的已生长了100余年的、直径约50厘米的花梨树挖走。邢维涛,邢×富等人在未通知他们一家的情况下“偷偷”挖树。

    邢维涛的爷爷邢×桥说,他和邢×富等4兄弟是叔侄关系。父亲去世时,给他们等人留下了3株花梨树。2002年,因家里要翻修房屋,经和侄子邢×富4兄弟商量,他采伐了其中一株直径约30余厘米的花梨树,售价28万元。2005年,邢×富4兄弟采伐了一株直径约40余厘米的花梨树,这棵树在2002年时价值50万元。“剩下的这棵树应归大家共同所有。”邢×桥说,他已向警方报案。

    采伐前未经批准,警方介入调查

    6月4日,文湖村一村干部证实了邢×桥所说的情况。该村干部称,5月4日,曾有村民询问邢×富等人采伐是否经过林业部门批准,但邢×富等人拿不出相关手续。

    文昌东路派出所民警称,5月12日接到报案后,民警即赶赴现场,经调查,该株花梨树系一周前被人挖走,挖树人正是邢×桥的侄子邢×富4兄弟,他们挖树前未通知邢×桥老人并征得其同意,邢×桥的家人也未在场。该案是否为盗窃案,警方正在调查,稍后将移交林业部门处理。目前该花梨木放在文昌文城镇一家工厂内,尚未销售。

    据悉,按照法律规定,100年树龄的树木为古树,花梨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按照规定作业前要办理手续并经过林业部门批准。

    对此,邢×富称,他们所采伐的花梨木归自家人所有,不需要办理相关证件。(记者罗晓宁畅凯)


    福林堂的“八面风”样式店面。记者周密摄甬道街“花鸟市场”。廖可夫摄于1986年中医学家戴丽三故居。记者周密摄

    栏目合办:昆明市档案局盘龙区档案馆(局)老街档案文明街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南至景星街,北至文庙区域,东至正义路,西至胜利堂、市府东街。占地面积约21公顷,有各级文物、挂牌建筑33处,风貌建筑约4.8万平方米。街区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幸福巷

    记者朱小旅

    文化城第150期

    踩着被磨得光滑温厚的石板路,穿梭在文明街西卷洞巷青瓦土墙的小巷子里,着眼处,尽是鸟语花香的小合院和两层楼的土木结构民房。走进文明街历史街区,恍若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只是少了几位奔走着的人力车夫和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货郎。然而,这里却保留着昆明数量最多的老式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大多布局规整,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制作精巧。因而,有人说,这里是昆明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据资料记载,文明街区起源于大理国时代,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900年的历史沧桑在文明街片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岁月的丰富信息。其中,以传统民居为主的老建筑不仅残存着世代老昆明人的生活气息,记载着藏于民间的市井智慧和朴实的美学思想,同时,也代表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昆明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因而,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活的史书和文化宝库,与众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物一起,构成了城市的记忆。

    总督衙门奠定的老街格局

    明清两代,文明街区已是云南府乃至全省的行政中心。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的。康熙二十年(1681年),总督蔡毓荣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总督衙门建立后,周围的道路便应运而生。“甬道”是清代官员进行礼仪活动、进出总督衙门的正式通道。而地位身份较低的官员及平民,只能走侧面较为狭窄的小巷,这就形成了甬道两侧呈“L”形的东卷洞巷和西卷洞巷。

    总督衙门的建立,奠定了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基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街区内主要街巷至清末都已成形。清代昆明实施分区管理,形成“四坊十八铺”格局,街区被划入“崇西坊”。

    据老昆明人栗臻介绍,清朝后期,南正街已成为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设有大量绸布纱绒、纸张笔墨店,在三牌坊以南设有银号,故有“大、小银柜巷”之名。甬道街、文庙街一带有不少金箔、缨帽、皮草店。光华街的“福林堂”等中药老字号传承至今。邱家巷一带,富甲一方的“钱王”王炽购置大量宅地,设“同庆丰票号”和“兴文当”。

    1928年,昆明设市。官衙废除后,城中心腾出了大量稀缺用地。人们抓住机遇在街区内购地安宅。街区内多数历史建筑都集中建造于这十多年,这一时期建筑成为街区留存建筑的代表。

    合院式民居的代表

    历史上昆明的民居建筑多吸收中原汉族风格,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并成为民宅的主要选择,而其外山封闭的特点,有利于密集布置,集约利用高原平坝的土地资源。此外,在以汉族合院式房屋为主的同时,昆明民居还吸收了白族、彝族等各民族民居的特点。

    据栗臻介绍,合院式房屋一般以间为单位,组成三间单幢建筑(称“坊”),然后围合形成代表昆明地区特色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同时也有来自滇西大理白族的“一字型独坊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建筑;来自滇东南建水、石屏地区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四马推车”等。合院式房屋是云南继干栏、井干、土掌房后新的民居体系。

    据有关部门调查,文明街片区目前保存较好、建筑档次较高的宅院尚有二十多处,其中尤以小银柜巷7、8号院,居仁巷10、11号,西卷洞巷1号,吉祥巷18号,文明街11号比较精美。这些民居代表了那个时期昆明民居建筑的水平,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文明街片区临街店铺定格为样式独特的两三层的土墙木楼,上层大多供人居住,微微向外挺出,并有样式不同的垂柱,下层是商铺,缩进一点。各户店铺之间,有风火墙相隔。这种单檐垂柱重楼为主的临街铺面,连接成为街坊,是昆明的一个特色。”栗臻介绍说。

    走进文明街片区,最吸引人的无疑就是光华街和文明街交叉转角处的那幢福林堂大药房。这是一幢三层楼和三开间的中式土木结构建筑,店门在“U”字正中,两翼分别向光华街和文明街延伸。这种形式,过去称之为“八面风”,因可兼占两条街的地利,向来为商家们梦寐以求。而与古旧斑驳的店铺一样布满时光印记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药房故事。福林堂始创于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自创办人李玉卿随父来昆开店,经过四代人的苦心经营,福林堂已从初开张时人称“簸箕堂”的一间小店铺,发展成为昆明最负盛名的中药店,成为弘扬中国医药文化的窗口。

    绕过福林堂,就来到位于小银柜巷的“马家大院”。据栗臻介绍,“马家大院”的原主人是滇中名将马轸。这座门牌号为7的大宅院建造于1923年,坐南朝北,是一座结构为“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的砖木建筑,也是昆明现存保护最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进入大门,大院的天井和楼上楼下的走廊都很宽敞,每个房间都有雕刻精美的格子门,额枋等木构件上也有精美的雕刻,工艺十分精湛。由于建筑精美、保护完好,“马家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2001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奖。如今,这里还成为云南电视台挂牌的影视拍摄基地。

    此外,还有位于甬道街73、74号的聂耳故居“成春堂”药铺、居仁巷10号的傅氏宅院、马家大院旁古色古香的戴丽三故居,都是精美的昆明民居代表。

    昆明的图书转运站

    除了众多精美的民居建筑,文明街区的商贸形态也值得一提。

    据栗臻介绍,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的图书出版商进入云南,不同规模的书店在光华街从事经营活动,林立的书店让光华街构成了书市一条街,许多渴望知识的人来到光华街逛书店,购买所需要的图书,成了昆明的新鲜事。

    “当时,不少集编印发行为一体的大书店都集中在光华街,其中包括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微博]和中华书局[微博],商务印书馆是一幢两层楼的西式建筑,中华书局位于商务印书馆对面、云瑞公园的东侧,是幢半圆形的二层楼建筑。此外,还有开明书店、正中书局也是拥有发行权的书店。”

    光华街书店林立,除了这些有发行权的书店,还有一些只出售全国各地书商发来的图书,兼带出售文具的书店。据栗臻回忆,在甬道街口有一家万卷书店,藏书很多,书从地上一直堆到楼板下,古今中外的都有,书店不仅出售图书,也可以收购旧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有的贫困文人为了筹措回家的路费,就把藏书便宜卖给书店。除了售书,不少书店还兼营出租。那时,用几分钱便可租到连环画小人书,这也是让儿时的栗臻最高兴的事情。

    “过去,图书从发行地运到昆明很难,需要由专人用马驮人背送到读者的手中。而光华街作为图书的转运站,成了文化知识的扩散点,给市民看书买书带来不少便利,这条街上所发行的各种教材,也对云南的教育事业也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栗臻说。

    如今,这里曾经成片的书店早已难觅踪影。居住于此的老人们望着街道上的商铺此兴彼衰、潮涨潮落,怀念着它们在不同时期给不同需求的人们留下的美好回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清代一度兴盛于此的灯笼店、蜡烛铺、大索行等早已退出人们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期,文明街的年货市场、瓷器店,文庙直街的衣帽行也成为如今老人们的童年梦境。甬道街和文明街在上世纪80年代后由工商部门搭建“铁皮棚”,经营旅游工艺品、花鸟鱼虫和杂货,“花鸟市场”声名鹊起。文庙直街则成为广告招牌一条街。

    如今,这些聚集在文明街区的老建筑群落俨然成了一座昆明民居博物馆,而这些独特的建筑是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正是昆明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所在。

    阅读全文
  • 今年一季度,沭阳县家居制造业累计有开票实绩的企业823户(其中乡镇807户,开发区16户),实现开票销售48.65亿元,同比增长42.44%,占全县全部工业开票销售的28.26%。其中,开票超2000万元企业有47户,占全县开票超2000万元企业总数的29.56%,实现开票销售20.17亿元,同比增长65.06%,高出家居制造企业平均增幅22.62个百分点,占家居制造业开票销售收入总量的41.46%;实现工业增值税1.67亿元,同比增长60.24%,占全部工业增值税的28.55%;实现工业用电量1.34亿千瓦时,占全县工业用电量的18.36%,同比增长13.58%,增幅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桑墟、贤官、青伊湖、扎下、万匹、龙庙、华冲七个木材家具产业带乡镇,木材家具产业实现开票销售35.34亿元,同比增长62.63%,占7个乡镇全部开票销售收入的88.55%,占全县家居制造业开票销售收入的72.64%。


    海南黄花梨制品

    黄花梨木,学名降香黄檀木,又称海南黄檀木、海南黄花梨木。生长在中国海南岛吊罗山尖峰岭低海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黄花梨是明清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以心材呈黄褐色者为好。其纹理或隐或现,色泽不静不喧,被视作上乘佳品,备受明清匠人宠爱,特别是明清盛世的文人、士大夫对家具的审美情趣,更使得这一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卓尔不群,可称为世界家具艺术中的珍品。

    黄花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适合做各种异形家具,如三弯腿,其弯曲度很大,惟黄花梨木才能制作。黄花梨木色金黄而温润,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或深褐色,有犀角的质感。黄花梨木的比重较轻,放入水中呈半沉状态。黄花梨木的纹理很清晰,如行云流水,非常美丽。最特别的是,木纹中常见有很多木疖,这些木疖亦很平整,不开裂,呈现出狐狸头、老人头及老人头毛发等纹理,美丽可人,即人们常说的“鬼脸儿”。

    明代及清代早期制作的高档家具大多是用黄花梨木所制,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就有“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的记载。由于前朝过量采伐,使得清代中期以前黄花梨木材就急剧减少及至濒临灭绝,后来采用酸枝木代替。从已出版的明清家具资料看,黄花梨木有大材,宽半米、长两米的独板平头案都可以见到。

    专家们发现,海南的黄花梨做成的家具质重油多,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天然顺滑,做成家具不用油漆;二是年代久者自然包浆,颜色越来越好看;三是不长虫、不腐烂,经久耐用。这些好处,都是其他木材所不能比拟的。自从专家高度评价海南黄花梨之后,黄花梨一下子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目标。一些人则是以很低的价格,成卡车地将黄花梨运到了北京。

    目前,除了海南出产黄花梨之外,越南北部也有这种木材。但是,越南黄花梨材质稍松,棕眼粗大,加之材料稍多,价格要比海南黄花梨便宜十数倍。过去,人们认为越南黄花梨不是檀香木,与海南黄花梨根本不能相比。近日,经过国家林业部鉴定,这两种木材实际是同一种木材,只是生长的地方不同。都叫做:香枝木。

    其实,我国自唐代就已用黄花梨木制作器物。那时黄花梨就产在两广地区。据《博物要览》记载:“花梨产交(即交趾)广(即广东、广西)溪涧,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作器具、桌、椅、文房诸器。”明《格古要论》提到:“花梨木出男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广人多以作茶酒盏。”这说明那时的黄花梨木,其实就出产于两广和越南,只是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了海南黄花梨的优点之后,反而不认越南黄花梨了。

    目前,海南黄花梨木已经贵似黄金。每公斤高达9000元。北京红木企业元亨利在红木大观楼摆出整盒金条,征集散旧海南黄花梨木家什,只要通过专家鉴定是海南黄花梨木,哪怕是擀面杖、旧锅盖、瘸腿凳子都可以换金子。1公斤黄花梨木能换40克黄金,价值约6800元。美国旧金山博物馆收藏了一张海南黄花梨木制的精美古代椅子,估价达700万美元,被视为他们的珍宝。2007中国(温州)国际奢侈品展,一套海南黄花梨家具,6800万元的价格独领风骚,并在开展第一天,被几个温州人买走。

    随着海南黄花梨的价格高企,越南黄花梨也资源枯竭。前些年,越南已经不许黄花梨出口,目前国内仅有的存材已十分珍贵,价格也已高达每公斤1000元以上。相信不久的将来,越南黄花梨还会继续涨价,以缩小与海南黄花梨的差距。因为,它们毕竟是同一种木头。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