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掉一切培训,只保留“吆喝”
时间:2010-04-29 人气:950 来源:中华品牌管理网 作者:
概述: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随着企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培训需求。......
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随着企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培训需求。一些企业的培训需求是非常盲目的,没有什么规划,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对外聘培训老师的选择也是非常的盲目,主要根据培训公司或老师的名气来决定。培训效果也无从评价,培训完了就完了,最好的结果也不外乎“会上激动,会后冲动,工作上一动不动”。相反,一些企业看似有完成的培训规划,做得也像模像样,又是心态培训、又是沟通培训、又是这个哪个的技巧培训,弄得人有点眼花缭乱,好像培训成了企业的必需品,不培训就落伍了。
其实,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培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花了银子,又没有多大效果,完全可以毫不留情地全部砍掉,没有一个保留的必要。如果,企业有闲银子可以花,那就另当别论了。培训公司一个愿打,企业一个愿挨,这就谁也管不着了。
其实,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唯一需要的培训,唯一要保留的就是“吆喝”培训,在这点上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做得不好,都在舍本逐末,而忘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所谓“吆喝”培训,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说得直白点,就是企业的员工要懂自己公司的产品,会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吆喝”,很多企业根本不重视,根本做不到,也根本没做好。企业的员工连自己的产品都不懂,都不会吆喝,都不能很好地向顾客推介,像自己的亲朋好友推介,企业连这方面的最最基本的培训都没有做好、做到位,举行其他的培训简直就是“空谈误国”!
“吆喝”培训没搞好,很多企业的老板是第一责任者,是脱不了干系的。是很多老板对“吆喝”培训不懂、不了解、不重视。在这点上,皇明太阳能的董事长黄鸣先生应该是所有老板们学习的楷模。笔者做为【营销活化石】任皇明太阳能集团营销高管时,曾经接受过黄鸣董事长的若干次“吆喝”的“飞行测试”:冷不丁地接到他老人家的电话,给你提问,让你回答。问题是产品的专业知识,比如具体到太阳能保温层的导热系数多少等具体产品指标,比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等。必须对答如流,否则,就是一顿奚落和批评。做为自己亲手卖过和安装过号称几千台太阳能的黄鸣来说,对“吆喝”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了,他很难容忍自己的员工,尤其是高管,不懂自己的产品,不热爱自己的产品,不能如数家珍的介绍自己的产品。要让自己的员工懂产品,热爱产品,老板本人,包括企业的中高层,必须懂产品和热爱产品,否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吆喝”培训最多就流于形式了。
其实,做好“吆喝”培训对企业会受益颇多。一是公司会有较充足的人才储备,懂产品的人多,热爱产品的人多,研究产品的人多,岗位的可替代性就相对越强,不用一有员工跳槽或换岗,就要空降或外部招聘,用内聘就能招到合适的人选,员工既能在企业发展,企业也降低了招聘成本,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二是企业里懂产品的人越多,热爱产品的人越多,这个企业所有的员工才能做到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一切为市场服务的意识才有建立起来的基本“土壤”。否则,其他岗位的员工连自己的产品都不了解,都不懂,要求员工去做到满足顾客、客户需求,让顾客满意,甚至感动,是不太可能的。就是企业内部,营销团队的员工与其他岗位员工的矛盾,大多也缘起于其他岗位的员工不懂产品、不懂市场、不懂消费者,如何要求其他岗位的员工能够理解和感悟营销人员的酸甜苦辣呢?没有矛盾才是怪事。三是懂产品的人多了,会推销产品的人多了,企业才有可能去做“全员营销”的动作,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M(MARKETING)公司。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营销团队一贯的要求就是营销人员一定要成为一个产品专家,否则就做不好营销。干什么吆喝什么都做不到,别的都免谈,谈别的都是扯淡!
企业对“吆喝”培训要常抓不懈。大多数企业就是让内部的技术主管或营销主管讲几堂课,培训培训产品知识和产品卖点,再考考试,就完成“吆喝”培训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吆喝”培训的开始。企业对“吆喝”培训要常抓不懈,要一月一次小“吆喝”,一季度一次大“吆喝”,天天“吆喝”声不断,并把“吆喝”制度化、规范化,从机制上确保“吆喝”能在企业“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企业面对今年的金融寒冬,如果要砍自己的培训预算时,其他的都可以砍,只要保留和做好“吆喝”培训这件“棉衣”,就足以保证企业度过寒冬了。
砍掉一切培训,只保留“吆喝”吧!
其实,这些“中看不中用”的培训,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花了银子,又没有多大效果,完全可以毫不留情地全部砍掉,没有一个保留的必要。如果,企业有闲银子可以花,那就另当别论了。培训公司一个愿打,企业一个愿挨,这就谁也管不着了。
其实,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唯一需要的培训,唯一要保留的就是“吆喝”培训,在这点上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做得不好,都在舍本逐末,而忘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所谓“吆喝”培训,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说得直白点,就是企业的员工要懂自己公司的产品,会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吆喝”,很多企业根本不重视,根本做不到,也根本没做好。企业的员工连自己的产品都不懂,都不会吆喝,都不能很好地向顾客推介,像自己的亲朋好友推介,企业连这方面的最最基本的培训都没有做好、做到位,举行其他的培训简直就是“空谈误国”!
“吆喝”培训没搞好,很多企业的老板是第一责任者,是脱不了干系的。是很多老板对“吆喝”培训不懂、不了解、不重视。在这点上,皇明太阳能的董事长黄鸣先生应该是所有老板们学习的楷模。笔者做为【营销活化石】任皇明太阳能集团营销高管时,曾经接受过黄鸣董事长的若干次“吆喝”的“飞行测试”:冷不丁地接到他老人家的电话,给你提问,让你回答。问题是产品的专业知识,比如具体到太阳能保温层的导热系数多少等具体产品指标,比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等。必须对答如流,否则,就是一顿奚落和批评。做为自己亲手卖过和安装过号称几千台太阳能的黄鸣来说,对“吆喝”的理解已经深入骨髓了,他很难容忍自己的员工,尤其是高管,不懂自己的产品,不热爱自己的产品,不能如数家珍的介绍自己的产品。要让自己的员工懂产品,热爱产品,老板本人,包括企业的中高层,必须懂产品和热爱产品,否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吆喝”培训最多就流于形式了。
其实,做好“吆喝”培训对企业会受益颇多。一是公司会有较充足的人才储备,懂产品的人多,热爱产品的人多,研究产品的人多,岗位的可替代性就相对越强,不用一有员工跳槽或换岗,就要空降或外部招聘,用内聘就能招到合适的人选,员工既能在企业发展,企业也降低了招聘成本,是皆大欢喜的双赢;二是企业里懂产品的人越多,热爱产品的人越多,这个企业所有的员工才能做到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一切为市场服务的意识才有建立起来的基本“土壤”。否则,其他岗位的员工连自己的产品都不了解,都不懂,要求员工去做到满足顾客、客户需求,让顾客满意,甚至感动,是不太可能的。就是企业内部,营销团队的员工与其他岗位员工的矛盾,大多也缘起于其他岗位的员工不懂产品、不懂市场、不懂消费者,如何要求其他岗位的员工能够理解和感悟营销人员的酸甜苦辣呢?没有矛盾才是怪事。三是懂产品的人多了,会推销产品的人多了,企业才有可能去做“全员营销”的动作,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M(MARKETING)公司。
笔者对自己所带的营销团队一贯的要求就是营销人员一定要成为一个产品专家,否则就做不好营销。干什么吆喝什么都做不到,别的都免谈,谈别的都是扯淡!
企业对“吆喝”培训要常抓不懈。大多数企业就是让内部的技术主管或营销主管讲几堂课,培训培训产品知识和产品卖点,再考考试,就完成“吆喝”培训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只是“吆喝”培训的开始。企业对“吆喝”培训要常抓不懈,要一月一次小“吆喝”,一季度一次大“吆喝”,天天“吆喝”声不断,并把“吆喝”制度化、规范化,从机制上确保“吆喝”能在企业“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企业面对今年的金融寒冬,如果要砍自己的培训预算时,其他的都可以砍,只要保留和做好“吆喝”培训这件“棉衣”,就足以保证企业度过寒冬了。
砍掉一切培训,只保留“吆喝”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导购员如何保持销售激情
作为一线业务员,笔者经常听起商超导购员反应客户很难对付,有时候简直要崩溃,销售激情不能够较好保持。那么商超导购员如何保持销售激情?笔者希望通过下面的介绍,能够给导购员一些启发。
笔者在某地级市招聘一个商超导购A君,刚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充满激情,笔者在商超巡查时总能够发现这个人在热情地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接下来,笔者发现这个人开始出现浮躁情绪,并且跟消费者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冲突!笔者通过沟通了解到,刚开始的时候,A君对导购工作充满了激情,对待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很尊敬的,毕竟公司在刚培训的时候都会向导购员灌输“顾客是上帝”的思想。但是,一些消费者的不文明行为对A君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慢慢的,A君看到消费者就好像看到了魔鬼一样就既害怕又厌恶。害怕所有的消费者都像伤害自己的人,久而久之,这种害怕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厌恶心理。一旦导购员产生厌恶心理,对待所有消费者都会表现出一种厌恶的行为,同消费者发生语言上的冲突也就理所当然了。
导购员如何保持销售激情,避免因为消费者的伤害造成心理障碍,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思想上的认识;二是心理上的准备。
一、思想上的认识:
由于商超导购主要通过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达到销售目的。所以只有认清楚消费者的具体类别,才能够更好的采取应对方法。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宣布在中国消费者细分市场的分群深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80%以上消费者持积极、务实的消费心态。通过1997年以来在中国内地进行的关于居民媒体接触习惯和产品/品牌消费习惯的连续调查积累的大量详实的数据,新生代对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了心理层面上的分析,建立了适应中国市场分众时代复杂的经济态势下的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模型——CHINA-VALS。
这一模型把中国消费者按消费心理因素分为14种族群。其中理智事业族、经济头脑族、工作成就族、经济时尚族、求实稳健族、消费节省族6种族群为积极形态派,占整体的40.41%;个性表现族、平稳求进族、随社会流族、传统生活族、勤俭生活族5种族群为求进务实派,占整体的40.54%;平稳现实派包括工作坚实族、平稳小康族、现实生活族3种族群,占19.05%。
从整体分析,包括积极形态派和求进务实派的11种族群占中国消费者整体的80%以上,反映中国消费者普遍持有积极、务实的消费心态。而14类消费者在消费者总量的比例大多都在6%~8%之间,分布均匀,其中随社会流族(13.95%)、经济时尚族(8.54%)。在14类消费者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以随社会流族、经济时尚族为代表的随社会流族、经济时尚族、平稳小康族、工作成就族、平稳求进族、工作坚实族占整体的47.9%,共同构成位于社会中层的中国消费者人群。
新生代的专家还根据97条有关生活形态测试的语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深入到消费者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层面上综合消费者的分层(以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为标准),“画”出了14类消费者的心理“肖像”。理智事业族事业成就欲望强,饮食生活超脱社会水平,男性占7成;而随社会流族个人主观性较弱,易受他人影响。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较均匀,工作倾向也不明显。而不同族类的人在消费行为上也有显著的不同:理智事业族高收入倾向明显;随社会流族习惯“货比三家”。
以上划分的依据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对整个社会进行的划分。那么对于一名普通的商超导购员,你不可能让其全部明白以上的内容。根据快速消费市场的特性以及方便导购员的理解和操作,笔者把消费群体按照消费者心理划分为三类半人。何谓三类半人,笔者以为,现实的消费人群不是经济学里研究的完整的经济人,现实的消费群体是存在缺陷的,所以必然存在半个人种,通俗的讲是变态或者阴阳人。三类半人具体划分为:
1、潮流型。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或者乐于享受导购员的推荐。这类人群占整个消费群体的20%左右。
2、随潮流型。主要是指受广告影响或者周边影响(包括导购员的推荐),能够勉强接受。这类人群占整个消费群体的40%左右。
3、顽固型。 主要是指这类顾客购买目标明确,反感别人对自己购买的打扰。这类人一般是思想性强的人。这类消费者占整个消费群体的30%左右。
4、半类人。由于消费者的素质低下、心态不正常,购买意图不真实,导致购买行为异常。这类消费者占这个消费群体的10%左右。
一般来说,属于半类人的消费者给商超导购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正是因为这类人的影响,导购员会对占消费群体30%的顽固型消费者产生心理暗示,也会把这类顾客当作半类人,心理上的创伤也会人为地扩大。可以想象一下,几乎一半的消费者对这个导购员产生负面影响,他的整个推销过程还会顺利吗?导购激情还会持续吗?
笔者在某地级市招聘一个商超导购A君,刚开始接触工作的时候充满激情,笔者在商超巡查时总能够发现这个人在热情地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接下来,笔者发现这个人开始出现浮躁情绪,并且跟消费者出现一些语言上的冲突!笔者通过沟通了解到,刚开始的时候,A君对导购工作充满了激情,对待每一个消费者都是很尊敬的,毕竟公司在刚培训的时候都会向导购员灌输“顾客是上帝”的思想。但是,一些消费者的不文明行为对A君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慢慢的,A君看到消费者就好像看到了魔鬼一样就既害怕又厌恶。害怕所有的消费者都像伤害自己的人,久而久之,这种害怕逐渐转变成为一种厌恶心理。一旦导购员产生厌恶心理,对待所有消费者都会表现出一种厌恶的行为,同消费者发生语言上的冲突也就理所当然了。
导购员如何保持销售激情,避免因为消费者的伤害造成心理障碍,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思想上的认识;二是心理上的准备。
一、思想上的认识:
由于商超导购主要通过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达到销售目的。所以只有认清楚消费者的具体类别,才能够更好的采取应对方法。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宣布在中国消费者细分市场的分群深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80%以上消费者持积极、务实的消费心态。通过1997年以来在中国内地进行的关于居民媒体接触习惯和产品/品牌消费习惯的连续调查积累的大量详实的数据,新生代对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了心理层面上的分析,建立了适应中国市场分众时代复杂的经济态势下的中国消费者生活形态模型——CHINA-VALS。
这一模型把中国消费者按消费心理因素分为14种族群。其中理智事业族、经济头脑族、工作成就族、经济时尚族、求实稳健族、消费节省族6种族群为积极形态派,占整体的40.41%;个性表现族、平稳求进族、随社会流族、传统生活族、勤俭生活族5种族群为求进务实派,占整体的40.54%;平稳现实派包括工作坚实族、平稳小康族、现实生活族3种族群,占19.05%。
从整体分析,包括积极形态派和求进务实派的11种族群占中国消费者整体的80%以上,反映中国消费者普遍持有积极、务实的消费心态。而14类消费者在消费者总量的比例大多都在6%~8%之间,分布均匀,其中随社会流族(13.95%)、经济时尚族(8.54%)。在14类消费者中所占比例最大。而以随社会流族、经济时尚族为代表的随社会流族、经济时尚族、平稳小康族、工作成就族、平稳求进族、工作坚实族占整体的47.9%,共同构成位于社会中层的中国消费者人群。
新生代的专家还根据97条有关生活形态测试的语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深入到消费者生活形态和消费心理层面上综合消费者的分层(以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为标准),“画”出了14类消费者的心理“肖像”。理智事业族事业成就欲望强,饮食生活超脱社会水平,男性占7成;而随社会流族个人主观性较弱,易受他人影响。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较均匀,工作倾向也不明显。而不同族类的人在消费行为上也有显著的不同:理智事业族高收入倾向明显;随社会流族习惯“货比三家”。
以上划分的依据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对整个社会进行的划分。那么对于一名普通的商超导购员,你不可能让其全部明白以上的内容。根据快速消费市场的特性以及方便导购员的理解和操作,笔者把消费群体按照消费者心理划分为三类半人。何谓三类半人,笔者以为,现实的消费人群不是经济学里研究的完整的经济人,现实的消费群体是存在缺陷的,所以必然存在半个人种,通俗的讲是变态或者阴阳人。三类半人具体划分为:
1、潮流型。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或者乐于享受导购员的推荐。这类人群占整个消费群体的20%左右。
2、随潮流型。主要是指受广告影响或者周边影响(包括导购员的推荐),能够勉强接受。这类人群占整个消费群体的40%左右。
3、顽固型。 主要是指这类顾客购买目标明确,反感别人对自己购买的打扰。这类人一般是思想性强的人。这类消费者占整个消费群体的30%左右。
4、半类人。由于消费者的素质低下、心态不正常,购买意图不真实,导致购买行为异常。这类消费者占这个消费群体的10%左右。
一般来说,属于半类人的消费者给商超导购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正是因为这类人的影响,导购员会对占消费群体30%的顽固型消费者产生心理暗示,也会把这类顾客当作半类人,心理上的创伤也会人为地扩大。可以想象一下,几乎一半的消费者对这个导购员产生负面影响,他的整个推销过程还会顺利吗?导购激情还会持续吗?
阅读全文
为让更多消费群体得以加深对广东文化及广东家具悠久历史的认识,从而提升广东家具在北京卖场的品牌专卖店销售额和终端竞争力,由广东省家具商会和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共同主办的“北京首届广东家具文化艺术节”于5月1日拉开帷幕。此次文化节将持续到5月22日。
受访的广东家具品牌认为,通过文化节活动,以往广东家具分散京城各个卖场各个区域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广东家具的风采集中展示,显然更有利于争夺北方家具市场。事实上,“打造广东家具品牌”正是广东家具商会努力推动的高于企业层面的品牌推广策略,地域品牌更易为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其广泛传播有助于带来更可观的企业利益。当众多广东家具厂商取得共识,纷纷凝聚在“广东家具”的旗帜之下时,广东家具品牌必然提升在北京的市场份额。
本次广东家具文化节带给京城消费者不少实惠:5月1日至3日,凡在居然之家、集美家居、龙凤之家三大卖场购买参加“北京首届广东品牌家具文化节”活动的品牌企业产品,均可享受老总签售,部分产品厂价直销,产品折扣低至5至9折。5月21日前,在上述三家卖场购买参与广东文化节的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在8千元(含)以上的,均有机会参加“广东文化节粤港澳8日游”的抽奖活动,消费者可统一参加5月22日早上9点在集美大红门店的抽奖活动。
受访的广东家具品牌认为,通过文化节活动,以往广东家具分散京城各个卖场各个区域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广东家具的风采集中展示,显然更有利于争夺北方家具市场。事实上,“打造广东家具品牌”正是广东家具商会努力推动的高于企业层面的品牌推广策略,地域品牌更易为消费者认知和接受,其广泛传播有助于带来更可观的企业利益。当众多广东家具厂商取得共识,纷纷凝聚在“广东家具”的旗帜之下时,广东家具品牌必然提升在北京的市场份额。
本次广东家具文化节带给京城消费者不少实惠:5月1日至3日,凡在居然之家、集美家居、龙凤之家三大卖场购买参加“北京首届广东品牌家具文化节”活动的品牌企业产品,均可享受老总签售,部分产品厂价直销,产品折扣低至5至9折。5月21日前,在上述三家卖场购买参与广东文化节的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在8千元(含)以上的,均有机会参加“广东文化节粤港澳8日游”的抽奖活动,消费者可统一参加5月22日早上9点在集美大红门店的抽奖活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