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衢州市“文化+”打造红木小镇\首届精品红木家具拍卖收官成交额低于预期
详细内容

衢州市“文化+”打造红木小镇\首届精品红木家具拍卖收官成交额低于预期

时间:2020-10-11     人气:686     来源:     作者:
概述:近年来,衢州市积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在全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主动将文化融入其中,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休闲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特色小镇。2015年6月,龙游红木小镇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该项目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5......

近年来,衢州市积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在全省开展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主动将文化融入其中,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休闲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特色小镇。2015年6月,龙游红木小镇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该项目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5亿元,目前,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额10亿元的红木文化旅游园区一期和网上交易实体平台等主体建筑已经完成,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占地1000余亩亚洲最大的红木制造基地,完成文化旅游园主体建设,游客量每年突破500万人次。其主要做法是:

一、高端规划,绘制发展蓝图。依托小镇山水相依、村镇相融地理优势,结合衢州国家休闲区建设规划、龙游县域总体规划和龙游县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龙游石窟度假区旅游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周边景区景点、交通组织、产业布局、商业配套、基础设施等规划设计,为文化小镇项目建设留足空间。该小镇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划分为传统文化体验区、高端红木家具艺术品博览区、创意文化实验区、亚洲最大红木网上实体平台、红木造型艺术高级专修学校、居住文化体验区、达摩禅寺和超200万平方米红木制作基地。

二、政策倾斜,提供建设保障。认真梳理分析文化园产业发展现状,连续出台了《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若干政策》《加强文旅融合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进省级文化旅游融合专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优化了项目培育扶持政策机制。红木小镇一期土地393.97亩性质由工业用地转为商服用地,其级差地价补交土地款1.5719亿元,由政府帮助企业筹集补交并全额返还。2015年,红木小镇通过文化部门向文化部申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

三、结合红木,弘扬传统文化。紧紧抓住龙游文化强县建设的契机,引导小镇在主题确定和文化定位上寻求突破。将国学与红木融合,大量采用红木建造仿古建筑,通过对红木家具文化的展示、品鉴,融入国学体验、参与等,感受“静心、清心、净心、童心”的心灵成长之乐和智慧修炼之妙;打造达摩文化,增强参观者对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入阐述母德母爱精神,展示“孝道”文化,给人以“人类同一祖,地球共一家”的认识感受。此外,每年举办名师大讲堂,通过《教子有方》《天下父母》《幸福人生》等系列讲座活动,进一步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四、文旅融合,促进协调发展。紧紧抓住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的契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努力丰富小镇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一园一岛一轴四区”(即童心乐园、江心小筑、文化体验轴,以及木都商贸片区、文化创意产业片区、住宅地产片区和红木生产基地片区四大片区)。充分利用小镇“江天淳境、湖岛共生、山清水秀、古建雄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亲子互动浏览、水上文艺表演(九龙闹海)等游艺活动,搭建文化娱乐休闲平台,丰富小镇的娱乐内容和休闲情趣,实现和完善“生态游憩、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养生度假、紫檀展销”的文化旅游功能。


京华时报讯(记者马希)本月14日举行的首届当代中国红木家具精品拍卖会最终以成交总额3000余万收官。拍卖会集中展示了各区域红木家具的精品,但成交额远低于组委会预期,业内人士认为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消费者的红木消费意识需加强引导。

据介绍,此次拍卖会由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主办,历经3年时间,严选、征集了170余件(套)当代红木家具精品。记者在当天拍卖会上看到,消费者十分踊跃,会场座无虚席。但拍卖会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王维波介绍,此次交量为43.5%,多以中小件为主,最终总成交额为3000多万,“我们预期是过亿的。”王维波认为,这是红木消费意识尚不成熟所致。“不正规的红木拍卖误导了消费者,让大家以为拍卖是来淘便宜的。但我们出售的是精品,消费者不了解规则。”“不少消费者也认为,红木越便宜越好。但价低、质次的红木家具,无论是在增值价值上,还是使用性能上都比较差。消费意识还是需要引导。”

虽然成交额未达预期,但拍卖会还是成功地呈现了丰富的精品红木文化。

“其实京作红木,只占全国红木7%。”王维波表示,拍卖会上展出了多个区域的红木精品,不但开阔了消费者的视野,也给这些外地企业在京落地提供了窗口。苏州市家具协会会长顾志浩表示,苏作企业中的一件镶玉龙纹大宝座是故宫藏品的1:1仿品,历时两年才完成,是难得一见的珍品。2005年左右完成后,一直没有进入市场,此次拿来拍卖,“是想展示我们苏作的实力。北京其实是很难见到真正的苏作红木家具的,我们也想借这次契机展示自己。”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2017年1月5日,衢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公布2017年4季度衢州市定期监督抽查结果,该局组织开展对市本级木家具产品进行定检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全市3家企业生产的1种产品(3批次),合格2批次,合格率为67%。

    据本次发布的《2017年4季度衢州市定期监督抽查结果汇总表》,衢州市柯城嘉宏家具厂生产的1批次木家具(会议桌)(规格型号1200×760×400;生产日期或批号2017年10月)样品被检出使用说明、标识一致性、人造板封边、甲醛释放量项目不合格。



    从医学的角度,中枢所指系人体具生命特征与否的直接器官,各路影响生命及觉知系统的神经元基点。

    就管理而言,中枢系企业发展运动的起始及再生原点;系企业的价值认知、目标、决策、动作及动能的源发地;又系企业领袖,高管及中高管的职能组成与企业业已成形的优势资源。

    人体的生命中枢或许有若干,而企业的发展中枢只有一个,即正确的战略与策略的出发根据地,直白点说就是由老板与关键高管组成的行政平台。

    虽然在理论上,企业发展中没有什么是“不重要”的,谁敢说生产制造端和一线销售端的执行管理不重要?

    然而无论如何,决定企业发展好坏、长久与否,中枢管理的正确是最重要的要素,没有之一。

    中枢管理要做好,必须围绕以下几个结构进行研究。需要注明的是,本文仅基于家具行业的客观环境特性和历史背景而展开,其他行业领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确保战略正确

    中国市场是立体化的,也是多元多层级的。对企业来说,首先必须明确定位一个群体为之提供价值并不断完善,或为他们创造和持续地提升价值,并且追求最大化,这就是战略。

    毋庸置疑,能找到正确战略的企业是幸运的,有很多企业是发展多年且达到一定业绩规模之后,才找到了自己的战略。

    怎么理解战略?战略的最初,可能只是企业主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人生画面”。进入实质业务后,战略会越来越清晰,通过不断发展越来越可预知,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更多的人都开始能看得到。

    2006年,我看到了顾家下探县域的意图,而直至今天,它仍在享受当初下沉战略的丰硕成果。

    2010年,顾家国内市场业有所成之后,它所造就的市场对立面机会在2012年被左右看到并抓住,而当时斯帝罗兰正一味将定位拔高,聚焦C&C的发展,拱手让出了中普大众休闲沙发老二的机会。

    芝华仕成在“功能”亦束在“功能”,早期定位所积累的技术壁垒、成本壁垒及功能寡头品牌壁垒,让芝华仕在细分功能领域形成独一份的优势局面。其国内市场的沙发产值规模虽位居第二,相对休闲沙发却只是间接竞争姿态。

    相较顾家县域市场动辙上千平米的大店,以及更深透的网络布局和品系布局,芝华仕受其原有管理体制固化及品类符号固化的影响,休闲沙发的业务劲头明显不足,且步伐凌乱。而如此顺延,也可能会制约芝华仕后期整体份额的增涨势头。

    试想在功能沙发这个相对狭窄的细分领域,若存在三五个竞争对手,芝华仕的产值规模是无法望顾家项背的。

    上述企业都是赢在战略。顾家赢在更早下沉,左右赢在伺机跟进,芝华仕赢在功能定位。不难看出,战略越清晰可控的企业,则赢面更大且更安全,因为只有战略清晰,管理才可能准确到位。

    现实中,战略的推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它不如最初时那般理想且模糊。

    人们想象的战略是丛林法则式的,即剩者为王,天下第一、没有对手的局面,或像夹缝中求生存、有饭吃就好。

    而现实中的战略却要遵循文明法则,是亦步亦趋,是贴紧跟上、不进则退,是先求实积累然后才可伺机而动。

    对大多数家具企业而言,处在生死线时“能活命”就是战略,进入安全区后“活得好”就是战略,拿到序列号的企业“活得好还活得久”就是正确的战略。

    坚持战略稳定

    有对的战略但不善坚持,是被动型企业的发展通病,对很多企业而言,战略坚持实属不易。

    很多家具企业跟规模相当的竞品企业对比一下,就不知不觉改变或矛盾化自己的战略。

    彼此间谁业绩好点、差点,或者谁搞了个“大动作或小动作”,就足以影响另一个企业的目标制定和动作管理。

    或者出去听趟课回公司后就组织开会说“细节决定成败”,和某个牛人吃顿饭又开始说系统化运营,学定位时要搞品类聚焦,学资本化运作时要搞多元化,学营销了就开始插手一线……

    层出不穷的变术其实表现出的是无逻辑、无定向的管理凌乱,进而制造了方向的冲突与自相矛盾。在找到战略之后,如何坚持战略?

    第一是战略保护,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战略。

    战略就是一种定位与主张,当战略越鲜明,来自企业内外部关联群体的阻力就越大。这其中有认识问题,有局部和整体的角度问题,也有潜在的利益趋动问题。企业中枢领导必须对战略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不能轻易受到各种认知与意识的冲击。

    第二是在主旨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进行战略精修。

    企业中枢核心要做的是围绕既定战略不断建立和增加各种维度的理论依据,以确保充分的战略自信并适时对各级管理层进行传达,抵消发展过程中遭遇困难所产生的群体性战略消极。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中枢核心要对战略意识进行自我防护管理。

    对既定战略最有力量产生伤害的,往往是关键的领导和权力更大的人。相比一些看似有点用的动作对战略的破坏,管理上的留白有缺更应该包容。

    每一道经营指令及相关市场措施在推敲时,要经过战略沙盘的模拟,而第一条就是要在逻辑上确保对战略无害,而对发展有没些益处甚至可以先忽略不计。

    要知道一个以风格设计见长、善于经营区域小众市场的品牌,如果管理者某天突然想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促销方案,或产生一系列规模扩张的念头,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可比灾难。

    发展路径程控:绘制路线图,确保不跑偏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需要描绘一张适合的目标线程图,并将其定为行动的依绳。

    而中枢核心就需要对这张线程图进行构图,并指导和修正推进,以确保线路不跑偏、进度不拖陷、组织状态好,从而实现“效果少打折”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走哪条路、怎么个走法,途中都会遭遇困难和突发状况,这是定数。

    有人会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突破困难就好,很明显这是个百分百的思维模式,意思是说一百个人碰到问题都会第一时间产生面对问题的思路。

    有个很红的“填坑理论”,说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填坑的能力有多强,然而这个理论想表达的却是“填坑能力强意味着能成功”,很明显这是一个被功利化且颇有说教嫌疑的伪理论。

    个人发展也好、企业发展也好,在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是避免不了或永远解决不了的,甚至会永远伴随。难道绕开问题不是水平?难道跃过问题不是能力?难道切割问题不是魄力?难道拖着问题慢慢化解不是智慧?

    问题本身是兼具繁衍能力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次生问题的过程;而发展路径控制的核心,就是把握业务主线推进及优化微调,一段一段的达成阶段目标,为总体战略堆砌基础性的成果,要死咬拿到成果的时效性。

    中枢核心的能力不是做枪手和救火,成为问题高手团,而是人、事、物综合资源的调配团,业务进度的指导团,否则体现的不是能力而是愚蠢。

    追求“效率打法”,最大化资源利用

    21世纪所有的公司都是销售公司,以营销为龙头的企业首要追求的是市场打法,而打法效率是关键。

    打市场和打仗同理,能铺开全方位立体整合行销战役的,基本只能是那些绝对领先的企业,或者说该品类的市场竞争局面已然到了绝杀关口。即使在行业占位相对领先的企业,都很难做到全方位整合营销。

    这其中存在的不只是技术的认知和获取问题,而是先机与资源基础的问题。

    很多管理者总在市面上寻找着流行的行销动作,就像寻找一本藏于其他企业的秘籍一样。

    哪知即使同样的打法,处在不同的基础上去实施,效果会完全不同。而且很多行销动作本就不是什么原始秘籍,基本在先进领域早就沉甸为理论工具。

    在打法上不断追求更好是对的,一味追求更多肯定是错误的。

    很多企业在业务策略上始终找不到最佳入口,就是因为其不断在很多入口游走,不得其门而入。由诸多策略组合而成的“全三分力量”的策略累赘,誓必会瓦解企业本可以达到八分的核心力量。

    夸张些讲,很多企业平日用以指导团队的,只是那些未经过细究、且不适恰的流行口号与管理语录而已,不知其中的矛盾与虚伪对于业务实质推进有很大害处。

    规模越小、资源越有限,将有效资源进行适配将决定打法的效力,也直接影响成果。

    追求效率的打法应该是企业中枢核心不可动摇,且必须一以贯之的管理主张。

    多数家具企业的战略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或逐渐明晰的。找到正确的方向很难,找到相对精准的路径打法也很难,但破坏起来却极其容易,一道指令一句话一个新项目都有可能产生破坏作用。

    能够破坏企业发展战略方向与策略路径的只有企业中枢核心,所以一切好的或坏的结果,正在好或正在坏的过程,可能更好或可能更坏的痕迹等,这一切都源于企业的中枢管理,问题也只会出在中枢核心。

    若听到有人说“我们团队执行力不强”,基本可以断定,真正要承担责任或该受到质疑的是该企业的中枢核心及管理层。因为,一切结果都源于中枢管理。

    阅读全文
  • 渠道本义是水渠的意思,被引入到商业领域,引申为商品的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所指为厂家的商品通向一定的社会网络或代理商而卖向不同的区域,以达到销售的目的。

    随着“整合”成为各个行业一致的未来市场之道,隐性渠道开发也成为木门企业开拓市场的新方向。所谓的隐性渠道其实是行业间整合的一个链条。木门企业可以从这个链条出发,把握木门企业自己的实际,在行业“整合”的基础上,首先为自己的品牌做市场链。当企业做起了这条市场链,就可能在“整合”中受益,毕竟,家装一体化是未来市场的大势。谁先做起自己的隐性渠道谁就是赢家。

    在如今的时代,企业营销理念的升级和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的双重驱动,木门企业的营销渠道正在悄悄地发生变革,体现出更为明显的关系化、扁平化、个性化和互动化渠道等变革趋势。在这种浪潮下,商品和服务经过渠道的增值变得更具吸引力和可用性,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得消费者得以满意地接收。

    渠道随着木门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传统渠道的发展成熟,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开展,三四线城市消费能力增强。这时渠道下沉,三四线市场成为市场重点,木门企业应该牢记这点。二线城市有日渐成熟的趋势,木门企业应该帮组更多的二线经销商搭建平台,共同战胜难关。网络时代,网络渠道的开发也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内隐形渠道的成长,企业只要根据市场变化,看被人之所看,向消费者之所想才能能更好的看到市场上的被隐藏的销售渠道。只有开发这些渠道,把这些销售渠道联合起来,统一的为企业服务,企业才能走的更远。


    自“红木”成为33种名贵木材统称的那天起,围绕着这个名字的是是非非就从未中断。“红木”和“老红木”,一字之差纷乱不断,收藏圈对于其名一直存有质疑,“红木梯队”如何选拔木材众说纷纭。好不容易,这两年“红木”名称的使用稍显规范,《红木》国标修订又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对于“红木”最大的诟病是和商业利益间过于紧密的关系,以至于在“唯材质论”的大肆炒作下,许多优质木材被做成了毫无艺术美感,甚至实用性也不佳的家具。资源的极度浪费,让许多人心痛不已。物极必反。过度夸大材质价值带来的反作用是,“唯艺术论”逐渐抬头,这种论调和前者相比,将材质放到了最微不足道的位置,而将艺术和工艺视为判断家具价值的根本。

    什么事情,一旦“唯”起来,总会走向极端的死胡同。材质也好,工艺也罢,是一件家具价值不可割裂的二元统一体。采访海岩先生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对那些说材质就是个载体,主要就是看它艺术加工的人,我想问,结婚要是别人送你一枚铜的戒指你干吗?”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在理儿。

    向上追溯。中国文人为什么喜欢黄花梨家具?造型、工艺是一方面,黄花梨木材的颜色和纹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面对如此良材他们才有使用乃至创作的欲望。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花梨等花纹美丽的木材统称为“文木”,并认为用“文木”制作的家具可入佳品,足见其对材质的重视。现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也有人专门搞木材文化学的研究。

    继续说“红木”。抛开争论不谈,它对规范红木家具产业的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消费者选购红木家具提供了一个有据可依的价格标杆。因此,我们更应该正视“红木”,不论使用传统悠久的紫檀、黄花梨、红酸枝,还是跨洋而来的市场新宠,它们都材美质优,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任何一个真正喜欢古典家具的人都无法忽视这份自然之美。

    对待“红木”,既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顺势贬低,理性客观地看待它的价值,买家具不等于买木材,买家具也不等于买工艺,只有珍木良工、“材艺”双绝,才值得拥有。

    最后,有必要说明一点,“红木”的确已经成为大众流行语境里的词汇,说得直接点儿,就是这词已经“俗”了,不过也正是这份“俗劲儿”,说明了大众对它的接受程度,也让它多了些接地气的亲切。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