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品类何源会成为家电行业的下一站?
详细内容

多品类何源会成为家电行业的下一站?

时间:2020-04-22     人气:914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前不久,受疫情影响,TCL举行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一口气拿出了五大品类超30款新品。在更早之前,美的、海尔也纷纷推出“全品类”战略......

 如前不久,受疫情影响,TCL举行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一口气拿出了五大品类超30款新品。在更早之前,美的、海尔也纷纷推出“全品类”战略,特别像在小家电领域同样风生水起美的,其产品基本已经实现了家庭场景的全覆盖。多品类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1、“全覆盖”+“爆款”,家电市场的新蓝海

家电市场的大环境开头已经说过,传统品类的产品销量持续下滑,如彩电市场,据AV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4772万台,同比下降2%;空调产品同样迎来自201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出货量同比下跌3.37%;而在新品类频出的小家电类别,却在逆市上扬。

销量下跌对于行业而言还不是最大的打击,伴随销量下跌而来的还有价格,如彩电产品,2019年零售额为1340亿元,同比下降11.2%,行业均价为2809元,同比下降9.4%,创十年最低。

目前传统家电产品的利润率受价格战影响,已经被压缩得非常低,部分产品甚至只有5%左右的利润,这给品牌乃至行业带去了巨大的困扰,而新品类正是为品牌扩宽利润面的一剂良方,毕竟一旦收获一个或多个“爆款”就是新的增长点。

像小熊电器正是得益于在小家电市场的“全军出击”,使其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26.92亿元,同比增长31.92%;净利润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40.08%。

2、不追品牌,追“新鲜”,影响力提升的好方法

消费群体年轻化,是消费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千禧一代也好,Z世代也好,都被当成了市场追逐的焦点。

但他们这群新的消费主体与“以往”的用户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对于品牌缺乏忠诚度,但是对于“新鲜”事物的追逐却无比热衷。

家电新品类则正好满足于他们的这一追求。其实从早两年开始,各大平台就已经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身上,如在2017年阿里研究院就曾发布《进击,Z世代》提到“Z世代消费不仅仅为了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他们希望在消费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喜好、奇思妙想,从一个简单的消费者,变为一个产品创造参与者。”

而在2019年天猫启动了“家电新品类”计划,联手各大品牌打造更多新品,以吸引年轻用户。对于品牌而言,如果无法让年轻用户“通通满意”那如果能实现一个品类的突破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就像美的以及九阳所做的那样,或是电饭煲、或是榨汁机、火锅,一个新品的成功就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或市场影响力。

3、5G+IoT双驱动,品类越全,优势越大

5G时代的来临,对于诸多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家电行业也不例外,智能家居的上线,注定将对传统家电产品形成巨大的冲击。

IoT生态之下,比的不光再只是质量,数量也必不可少,毕竟品类越齐全,可提供的具备兼容性的产品更多,即代表优势越大。

而全品类IoT已经成为了家电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甚至可以说将决定未来品牌的去留。十年前格力董小姐与小米雷布斯的一场赌局,虽然最终以小米惜败结尾,不过若是这场赌局延后十年,胜负真不一定。

虽然格力也毫不犹豫的走向了全品类赛道,但小米在IoT全品类场景的投入可谓“令人发指”大到空调、洗衣机,小到插座、电磁炉就没有它不涉足的。小米如此坚决,正因为吃足了在单品赛道苦。

可以说如今的小米为家电品牌提供一份优质的答卷,完全照抄最起码也能保证及格。

三、“多品类”之后,是行业在自我颠覆?

在家电品牌从多品牌迈向多品类,最终走向全品类后,家电行业正在释放出一种自我颠覆的信号。

近两年,在家电行业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牌、品类变革持续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十分普遍,那就是企业更名。

最近的一个是TCL,在2020年2月6日TCL发布公告称“为了准确反映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情况,清晰阐述公司致力于全球领先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公司名称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此之前是叫“TCL集团”。

时间往前推,2018年“美菱电器”更名“长虹美菱”;2019年“创维数码”更名“创维集团”;“青岛海尔”更名“海尔智家”;“海信电器”更名“海信视像”。

正如TCL公告中表述的那样,家电企业集体更名,无外乎两点,一是更好的体现自身业务布局,二是增加品牌的想象空间。其实这也体现出了整个家电行业的“焦虑”。

目前执着于“脱帽”的也远不止家电行业,智能手机市场同样如此,最近就有OPPO宣布,将涉足更加广泛的终端市场,预计下半年还将推出智能电视。在去年年底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就说“OPPO要做的不仅是家手机公司。”

更早之前,华为、小米等一众企业纷纷涌入IoT赛道,如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比正在下降,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正稳步提升。

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在智能化背景下的硬件市场,只是依靠单项的产品、渠道、营销等能力已经不足以承担市场竞争的重任。

在家电行业有业内人士分析“‘家电’的概念相对老旧,市场对于其价值的认知相对偏低”。所以,无论是美的、格力或是海尔、TCL都在“去家电化”,而让自己与5G、AI、IoT等标签更加贴合。

而也确实只有在多元化布局,重整产业链,依托多品类增强用户粘性之后,传统家电企业在IoT时代才有一战之力,否则面对来自华为、小米们的“跨界”挑战,将很难获得市场主导权。

总结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多品类”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一场玩家还在不断入场的游戏即将开始。可以预见家庭IoT赛道的竞争将远比想象中激烈。

(来源:亿欧网)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疫情爆发后,许多人开始认为,后疫情时代的家居和家装应该是“在线”的。

    非典催熟了电商这一商业模式,成为阿里巴巴和京东崛起的契机。同理,2020年的新冠疫情或许也会成为家居行业变革加速的分界线,至少,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朋友圈已经被抖音快手营销刷屏,似乎每个家居人都在直播,为恢复期的到来做紧锣密鼓的准备。

    据不完全统计,苏宁、土巴兔、齐家网、一兜糖均与家居家装企业达成合作,联手提供直播服务;以欧派、索菲亚为代表的定制家居龙头企业,同样在疫情期间将直播作为重要获客渠道。

    在直播的带动下,苏宁有多个品类的智能家居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率超过100%。齐家网与土巴兔属于家装行业内互联网属性较强的企业,在家装线上化方面拥有一定的历史沉淀,亿欧通过齐家网与土巴兔方面了解到,疫情期间,两家公司均携手大量企业进行直播,并且达成了一定的成单,与齐家网合作的焱歌装饰、齐家典尚、天怡美装饰等装企,均在直播期间获得了数十个订单;土巴兔方面,在与大显装饰总店、上海质鼎装饰、成都创美居等装企举办的7场家装直播中,转化率达到了20%-40%。一兜糖APP向家居实体店开放了资源,企业可以在APP内进行免费推广蓄客,创始人徐红虎表示,该消息自2月初发布后,至今已有五千多个家居企业入驻一兜糖APP。

    定制家居行业内,直播也成为潮流。2月13日,欧派携手湖南卫视主持人晓月在天猫、腾讯、苏宁三大平台上试水直播卖货,实际在线观看人数突破65万,直播总订单达到12365单,创造了家居建材业直播史上在线观看人数之最、直播总订单数之最。定制家居另一巨头——索菲亚,在春节期间紧急调整了2月份的“开门红”方案,转移到线上接单。据索菲亚方面表示,2月份至今,公司已开展多个线上活动,效果较好。

    此外,酷家乐、三维家、打扮家等云设计企业,以及TATA木门、东易日盛、好莱客、帝王洁具等家居企业都在直播领域有所布局,快速强化线上能力。市场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舆论:疫情过后,家居行业线上化的进程将会加速,直播作为新的业态不容忽视。

    直播时代之后,家居行业会被彻底改造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位行业人士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他认为:装企跨界做直播,在线上基础薄弱、缺乏受众群体的情况下基本等于自嗨,且部分装企吃相难看,恨不得在直播间直接收定金和合同款,并没有为用户创造内容价值,已经丧失了初心。他指出,这类直播行为属于第一季度的业绩濒临“报废”的压力下、企业为了求生存的盲打,对行业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无疑是为直播热潮浇上了一盆冷水。不过,一面是残酷的经营压力,一面是潮流的快速兴起,企业集体向着某一个方向一路狂奔,在这个时刻,行业的确需要一些冷思考。

    无论直播究竟是会以疫情为节点彻底改变行业生态,还是为求生存而爆发的暂时性潮流,都是企业为了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当下,最紧迫的事情并非去改变行业生态,而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活下去。

    活下去,才会有未来。

    谈到未来,向宠的预期总体是乐观的。“在疫情过后,装修市场应该会出现回弹。”

    这也是行业内的主流声音。家居消费需求偏向刚性需求,这种刚需短暂地受到疫情的影响,从而暂时被搁置,但迟早会得到释放。许多人认为,从一个更长的周期来看,这次疫情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当疫情完全过去之后,人们能够安心地走上街头,那些被搁置的刚需就会重新涌向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常态化运营的恢复,往往以一个时间点作为标志,而销售和成单的复苏,从周期上来看,会更加漫长。关于这个周期何时到来,好莱客董事会秘书邓涛认为,预计行业从三月开始会逐渐修复,企业在第二、第三季度的表现可能会比较不错。

    不过,行业仍然不宜对未来抱持盲目的乐观。

    “疫情爆发导致中国经济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这句定调的“两面”提醒着我们:在乐观之余,我们也必须关注到,经济下行几乎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导致一部分非刚需的、改善型的家居家装消费需求被抑制。

    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占比大约是多少?对行业的影响又将有几何?

    在当下,暂时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来源:亿欧网)

    阅读全文
  •    疫情冲击下,全国家居市场急速冰封,红木家具的市场销量,以肉眼可见的休克模式扑倒成“脸着地”状态。

      按照一般商品的市场逻辑,红木木材的价格应该跟着一起跳水下跌才对。

      但市场总是出人意料。与红木家具市场销量一度冰封、价格竞争压力极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木原料的价格,在春节后依然四平八稳的上涨,根本无视疫情下扑街的市场。

      春节开工后,以大果紫檀、刺猬紫檀、阔叶黄檀、巴里黄檀为代表的传统红木主力用材,基本都有10%以上的涨幅。

      以缅甸花梨(大果紫檀)为例:春节前每吨2.3万左右的方料,现在成交价2.6万左右,上涨13%左右;春节前每吨4.8万左右的面板料,涨到了5.8万,涨幅20%。

      是因为红木产地国"锁国抗疫"造成的原料停供吗?

      在国内刚开始复工、国外疫情还没有蔓延时,这几种红木的价格就已经在上涨,所以产地国停工疫并不是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

      虽然红木厂陆续复工复产,但普遍收缩。大多都是以尽可能小的批量进行维持性、试探性、观望性生产,原材料也都是以库存维持或最小批量采购。

      --对于所有经历过几轮经济周期、行业起伏活到现在的红木厂老板来说,他们早已熟念掌握熬过“寒冬”的姿势,只是姿势因人而异,略有不同。

      与近十年来的以往任何一年相比,现在的红木木材交易量还都是极度低迷的。

      按照国内前几年的库存量来说,这点交易量的话价格一定会往下压。但到了今年,国内确实没存货了,无木可跌。

      为什么国内没木头了?

      2019年国内整个家居市场包括红木市场都不景气,又是存货周期的去库存阶段,红木原材的价格压力极大。

      而随着红木资源的快速枯竭,产地的采伐和运输成本不断攀升,甚至时常出现价格倒挂的局面,木材商稍微操作不当就亏损。

      一降一升的挤压之下,导致货源和渠道普遍收缩。体现在市场上,2019年在售的红木原料大幅减少。

      而国内的木材经销商和红木厂也不敢轻易买料,都以消化库存的为主。所以,虽然供应大幅减少,但市场依然波澜不惊。

      现在,国内的库存也消化的差不多了,市场上的几种主力红木用材可交易量少之又少。所以才出现这种一点点交易量就打破供求平衡的上涨行情。

      在2019年11月底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某些常用木种,已经是木材商、家具厂两头仓库全空”的状况,并建议那些莫名其妙高喊"红木”暴跌的人"到市场上看看,现在看不懂就过完春节再看"。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波疫情影响,春节后红木厂家都正常开工的话,这种无木可用的情况会更加清晰。

      这就是为什么海南黄花梨昂贵的原因所在,一个是因为没有原材料了,特别是大料,还有就是有也是这样的小料,关键是量还不多。

      红木市场真正形成的这近二十年来,穿越周期起伏而一直不变,是红木木材资源的快速枯竭和红木价格的进二退一。

      西非的加纳、多哥、贝宁、冈比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都曾经是非洲花梨木的重要产地,也都曾一度成为国内非花原木的主要来源地。

      但在各领风骚一两年、两三年之后,现在除了偶尔的零星几条柜,这些产地几乎已在国内市场上消声匿迹。

      出产大果紫檀(缅甸花梨)、奥氏黄檀(白酸枝)的缅甸,中国人的红木开料厂原本大多聚焦在瓦城(曼德勒)一带。而随着原材料资源的枯竭,现在已大多迁到印度边境附近等边远地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两年,白居易这句略带伤感诗词时常被人们提起。

      或许,美好的事物总会是匆匆而去,也总有一些东西,要用消失来证明它的珍贵。(来源:东阳红木木材)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