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产业销值下降一半,服务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详细内容

陶瓷产业销值下降一半,服务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时间:2020-04-08     人气:994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与我们陶瓷行业合作密切的国家,疫情都还比较严重。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

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与我们陶瓷行业合作密切的国家,疫情都还比较严重。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

按照目前的趋势,行业内将迅速聚变出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十来家“第一集团军”,其中有几家在三年左右会达到百亿甚至几百亿规模,占据全行业的小半江山,而代价就是八成以上的品牌和经销商消失;生产企业则倒闭过半,整体趋向于类似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格局。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消费市场,则可能成为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最后的战场。

陶瓷企业怎么应对、怎么转型?

全球衰退成定局,中国下半年强劲反弹

这段时间有些国家已经全面“沦陷”,疫情非常惨烈,说是灾难都不为过。所以我个人最乐观的估计是,至少得过了四月份,大多数国家的疫情才会出现拐点,然后进入缓和期,至于恢复期那就更长了。今年全球经济衰退应该是已成定局。

对中国来说,这次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契机,是面临危险之后出现的重大契机。现在中国相对来说已经站在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对中国经济整体是有利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还是比较看好中国经济,甚至认为上半年企稳之后,下半年就会就会强劲反弹。

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不会这么好,全球的经济很可能陷入整体衰退,而中国的经济今年只能说仍有可能维持正增长。但无论是正增长负增长,至少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小,同时会与其他国家甩开更大距离。

国内刚需强国际影响小,陶瓷产量稳定在60亿㎡

上面是宏观分析,我们回到核心话题,谈谈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

第一,陶瓷是属于刚需行业,而且没有时间性限制。餐饮、酒店、旅游这些也是刚需,但它们有时限性的,过去就过去了,不可能补偿回来。但是陶瓷不一样,该用还得用,疫情只是把需求延后,甚至集中了。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长期利好因素。

第二,是受国际影响相对比较小。近几年,中国陶瓷出口持续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经比较低,而且对进口技术与装备也没什么依赖。从技术、生产、流通再到消费,基本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系统。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国际化还不够强,但受到全球化疫情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小,这算是一个并不值得骄傲的短期利好因素。

第三,行业洗牌会加快。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但对行业转型升级有利。这两年,陶瓷行业的整体形势已经很不好,去年倒闭的企业就有一百多家,但不是大面积的倒闭潮,因为有点规模的瓷砖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一年关掉几十、一百家是比较少的,不会有轰动效应,有些就是悄悄地退出了。

但大家都清楚,企业不断减少是必然趋势,首要原因就是需求在萎缩。陶瓷行业最高峰时,产销量超过100亿㎡,现在只有70亿㎡左右,未来还会往下走,我认为未来几年会稳定在五六十亿左右。

10家第一集团军将占一半江山,八成品牌和经销商将消失

60亿㎡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很多人的压力要比市场下行速度大得多,有几个原因:

一是市场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陶瓷行业中,有八成以上的生产商,和九成以上的经销商,是依靠零售市场生存的,但这两年,集采消费增加了很多,因此行业下行压力基本集中在零售消费市场,大部分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零售市场下降了一半。这就会造成零售市场的竞争更加恶化,为了抢到有限的零售单,不仅增加获客成本,也把利润让出来,而抢不到的就更惨,只能出局。经销商是很多生产商的生存命脉,所以这种情况肯定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速行业洗牌。

二是规范成本越来越高。现在税收越来越规范,小微企业也都开始要开票,而且大数据时代,企业要交多少税,政府甚至比企业自己还清楚,只要想查,就没得跑。同时,环保政策也越来越严厉。这些也在加速行业的淘汰。

三是资本介入将大大提高行业集中度,并加快倒闭潮的到来。以前企业之间基本上是同维度竞争,差别并不会太大。但这两年陶瓷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显著加深了,有几家企业已经陆续上市,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的企业就更多了。这会加快行业的两极分化,集中度将大大提高。

这也意味着有些东西只有具备资本背景的大企业才能玩。譬如战采,大型地产公司只会选择大品牌甚至上市公司合作。原因很简单,大品牌可以给地产加分,但又无需给陶瓷品牌溢价。

更重要的一点是,融资成本低,融资能力强的企业,才接得住战采的单。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行业将迅速聚变出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10来家第一集团军,占据全行业的小半江山,未来三年左右,有几家陶企会达到百亿甚至几百亿规模。而代价就是八成以上的品牌和经销商会消失,生产企业则倒闭过半,整体形成类似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格局。

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在喊着转型,但基本上无处可转。原来市场容量大,分配相对均匀,所以大家都能活,区别只是好一点差一点而已。现在市场空间无法让大家都能活,哪些企业能活下去现在已经清楚了。

首先是第一集团军会通过战采与整合等方式迅速扩张,占据一小半市场份额。然后还有一批专为头部企业做贴牌的企业,或自己有比较稳定工程渠道的一批企业,再就是以低端乡镇市场为主的制造型企业,这个数量会比较大,而且地域性比较强。最后还能剩下一些做特色个性的高端企业,但规模都不会太大,数量也不会太多。

未来倒闭的企业将是大多数,而只有极少数看清形势主动退出,从而留住根本伺机转战,而大多数倒闭的企业则是流干最后一滴血才不得不退出,甚至还要留下一堆烂账,拖累一大批人。

陶瓷产业销值下降一半,服务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陶瓷材料本来具有建材与饰材双重属性,甚至还有往文化性产品方向发展的潜力,时装化与家电化,也是陶瓷行业可以发展的两个维度,也是提升行业总体价值的两个方向。但近年来,政策导向、资本介入以及过度同质化的竞争,强力扭转了行业的走向,规模、规范,精装、整装,使得陶瓷沦为跟砖头、水泥、玻璃一样的工业建材。陶瓷附加值荡然无存,整个行业的价值大大缩水,即便产销量不变,未来陶瓷行业的销值最多只能达到原来的一半。

由于个性化只剩口号,品牌、文化、艺术、设计、服务等附加值,集采市场基本都不提,所以设计、策划、广告、培训、媒体等专业服务性小企业,也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尚存一隅的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消费市场,可能是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最后的战场。

岩板将被几家企业半垄断,陶企做发泡陶瓷没优势

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就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甚至新业态进入新的领域,这也是当前的一大热点。去年以来有些新材的产品特别火,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火的就是大板、岩板。这个市场现在被很多人看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投产热潮,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就更多了,但是真正能够在这个领域杀出来的也不会很多。有些人以为这是个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至少比瓷砖高,但其实未必。

因为岩板属于高度同质化产品,材料属性很强,虽然技术与投资有一定的门槛,可以有效地阻隔一批竞争者加入,但在本质上比拼的是制造能力与资本实力,所以高附加值有一定的误导性。而岩板的高附加值主要来自成品消费,而不是材料采购,以同质化产品面对专业客户,不太可能有多大附加值空间。现在岩板材料的高额利润表象是源于供应体系不成熟以及短期的信息差。

岩板的产品与生产特点决定了它将比瓷砖更快形成高集中度,最终只有几家规模化制造能力强的生产企业会形成半垄断,同时会有一批踏实做好加工、安装等配套服务的小企业可以站住脚跟,而那些砸锅卖铁才能上单线的跟风企业大概率会惨淡收场。

第二火的是发泡陶瓷,它是两个问题,一是应用范围有限,因为设备与工艺并不成熟,产量低、成本高,发泡陶瓷做隔墙材料的接受面很窄。二是陶瓷企业赢面小。发泡陶瓷有机会做很大,但前提是生产技术再成熟一些,同时要有打通废渣原料、燃料能源、大资金,以及国家项目规划与标准、设计院与建筑施工全渠道的能力,按照这个标准,真正适合来做发泡陶瓷的是一些大国企、央企,比如说中铝、钢铁公司之类,不过这些巨无霸进入,那陶瓷行业的企业实际上没有什么优势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发泡陶瓷不是陶瓷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向。

还有其他新材料、新技术,譬如各种功能瓷砖、无孔微晶、软瓷、发热瓷砖之类的,这些都有人在尝试,只要真正实现了技术与生产的突破,都有相应的市场机会。

 

在整个大家居领域一片乱象的这个时候,缺的不是形形色色换汤不换药的各种展会,而是需要一个集中的具有专业度的高端展坛平台,既是物理的,也是虚拟的。如果能把展会的方向、定位和方式想明白了再做到位,是很有机会做成功的。

最后再谈一下对经济刺激政策的看法。前些天是有25个省市提了一个50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其中今年就要花进去大概就有七八万亿,这个力度非常大,不过这只是各省市报的计划,有的地方根本就拿不出这些钱,与最终确定实施的计划肯定有不小出入。最近中央会议没提房地产,但看今年的态势,很可能不会过度抑制。陶瓷行业今年面临的政策环境应该不会太糟糕。

在这个信息时代,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和判断力,企业一定要能跟得上。我建议企业的决策层,可能要更多去关注政策面和宏观经济面的一些东西,尤其是要关注一下行业之外的新技术与新业态,甚至看起来跟行业差的很远的一些领域,可能你突然就发现了它其实跟你关系很近,就像线上直播等东西,很多人从没接触过,突然一下离你很近了,你就在其中了,这种情况未来会频繁出现。

(来源:陶城报,作者:姚若晗)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这10亿我准备掉到水里没有了,这件事情也必须去做,但我相信10亿投进去不可能没有结果。”近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一场公开的线上直播活动中表达了格力进军医疗产业的决心。

    除了格力,海尔、海信、美的等众多家电企业均已涉足医疗领域。从口罩到医疗设备,一场疫情为家电行业“炸”出了一条新的赛道。

    损失200亿!董明珠:不慌,再投10个亿

    董明珠没有避讳疫情带来的压力。“损失200亿。”,她在采访中透露了格力一季度的经营状况。

    200亿元对于格力来说意味着什么?格力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405.48亿元。也就是说,200亿元相当于格力去年同季度营收的一半。

    正如董明珠所言,空调需要工人上门安装、调试之后才能使用,而现在国内小区的严格管理状态显然无法安排工人上门安装,门店也全部关闭,空调行业的困境可想而知。

    面对受阻的市场,格力也跨界加入了抗疫大军中来。

    3月9日,格力自产的口罩上线,预约购买。消息一经放出便引发了火热抢购,格力在16、17日两天接连宣布,每天预约投放的口罩数量由2万只增加至10万只、12万只,18日更是进一步增加至16万只。

    随后,格力宣布推出可杀灭新冠病毒的空气净化器。据介绍,此款空气净化器的杀毒效果已通过武汉专业医院实地测试和权威实验室检测,经武汉定点收治医院实地使用测试,1小时能有效杀灭99%以上的新冠病毒。

    董明珠更是在29日的采访中表示,疫情过后,格力电器将在消费、工业这原有两大板块的基础之上新增医疗板块,拟投资10亿元。除了口罩机、测温仪之外,今后还将做高端救护车等医疗设备。

    这意味着,不同于五菱、比亚迪等企业转产口罩只是特殊时期解决燃眉之急,格力不会在疫情结束后全身而退回到“老本行”,而是要借此机会大力进军医疗产业。

    各有侧重,家电企业扎堆跨界医疗

    看上医疗市场这块蛋糕的家电巨头,不只有格力。

    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生物医疗公司由医用冰箱、冷藏箱起家,现正利用物联网技术发展“血联网”“疫苗网”等创新业务。这次疫情期间,海尔向医疗机构赠送了超低温冰箱、药品冷藏箱、血液低温操作台等医疗设备。

    海信集团利用所擅长的显示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开发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这次疫情期间,海信为青岛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安装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医护专家不用进入隔离区就可以诊治患者。

    美的集团则与广药集团合作,对机器人及医疗器械开发、健康数据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探索。这次疫情期间,美的集团向多家医疗机构赠送了智能运输物流机器人。

    外资电子企业在医疗设备生产领域布局更早。近日,飞利浦公司在其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中披露,将考虑再次出售旗下部分家电业务,专注医疗健康领域。过去几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德国西门子等老牌家电巨头都曾转让旗下家电业务,深耕医疗电子市场。

    家电企业为何偏爱医疗市场?

    “投资医疗设备是因为我们看到了需要,比如没有口罩。”董明珠这样介绍格力生产口罩的原因:“我做口罩的原因之一是担当和责任,并不是说能赚钱才去做的。”

    疫情之下,家电企业生产口罩,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还是公司自救目的,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若是跨界医疗领域,显然不会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

    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年版),到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预计将达到5945亿美元,市场空间巨大。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报告也显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中国也成为继美国、西欧、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认为,虽然在产品功能、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医疗设备与家电产品同属电子制造业,跨界医疗设备生产,家电巨头企业具备天然的优势。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医疗设备的毛利率能够达到80%,医疗显示相关的部分利润可达40%。反观家电这一高度成熟的市场,中国乃至全球家电市场的容量增长速度都非常缓慢,每年中国家电市场的总销售额增长最多就几个百分点,有时候还会下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也要寻找增长快的、比较新的领域。

    尤其是疫情使得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投入相对提高,医疗有关的产业也会进入红利期,这对于家电制造企业是个不小的诱惑。

    同时,健康管理也是智能家居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业务在发展过程中有了医疗领域经验的积累加持,也有助于家电企业构建未来智能家居的生态。

    “家电龙头进入医疗设备市场,会让医疗器械市场的进入者、参与者更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整体的毛利率、平均利润率就会被拉低,针对用户的利益而言这是一件好事。”梁振鹏认为,“而且竞争越充分、越激烈的行业,往往其产品的工艺质量水平就越高。这有利于医疗设备领域的技术升级,有利于行业技术迭代,有利于企业优胜劣汰。”

    “从医”之路,道阻且长

    做口罩容易,做呼吸机难。高端医疗设备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董明珠也没有回避格力在这次转型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在这次疫情抗争当中,发现了短板。医疗行业很多都是需要机械来支撑的,我们做的也是机械相关的,特别是医疗装备的精度、高度,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医疗设备的特点是高投入、长周期、认证门槛高、见效时间长。整体上,这是和家电销售完全不同的市场,原有的市场经验难以复制到医疗领域。

    “医疗产业对产品的要求是所有产业中最高的,因为它和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医疗产业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具有巨大的耐心,因为医疗产业实现盈利的等待周期也非常漫长。”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介绍。

    也有分析认为,医疗设备现有采购体系比较封闭,后来者进入不易,国际巨头长期建立的技术壁垒和品牌认知是挑战之一。

    多年来,进口产品一直在高端医疗设备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国内企业一直在努力改变这种局面。不过有行业人士乐观认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公司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若是既可以发展壮大自身,又能推进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左宇坤)

    阅读全文
  •     当前家电市场上持续不断的窜货问题背后,不是简单的线上电商、线下实体店渠道供货价格不统一,还有大量的库存机、滞销机,以及返修机等各种历史问题引发的低价清仓出货。最终带来的是家电企业自有流通渠道体系的信心不足和信任崩盘。

      "这些家电窜货商的货源,给乡镇直营商们的价格比京东、天猫还要便宜,关键手中的货还是正品,而且并非单一品牌而是整合多个家电品牌,不是一例两例而是持续不断出现,让我们这些地方性的家电批发商们,简直没有办法再做生意了"。

      最近,又有不少地方性的家电批发商向家电圈反馈,市场形势严峻但并没有影响一线市场上窜货商们的经营活动。他们再次于一线市场上悄然复活、加速抢单:采取聚焦战略,每周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深耕,主要通过线上拉群的方式,将一个地方的乡镇经销商们全部拉进去,然后提供一系列正品大牌的家电产品,价格真的是很便宜,低过电商,而且全部都是正品。

      上述家电批发商直言:当前这一批窜货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家电产品上,一是最近小家电市场启动快、需求大,很多县镇市场上的批发商和经销商都处在补货阶段;二是很多的小家电便于配送发货,往往多个品牌三五件都可以享受批发价通发。同时,这些窜货商们提供的全都是正品,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产品,而且是覆盖市场上的主流小家电品牌,货源充裕、发货也很快。

      随着家电窜货商再次走热,也让市场上那些家电企业授权批发商、经销商们生意遭遇了"不小的冲击"。其中最让这些批发商们困惑的:这些正品不只是一个品牌的货源,源源不断以低价格优势出现在市场上,到底这些货源是从哪里来的?这么搞下去,家电企业不就是拿左手与右手互搏,将自己的批发经销渠道彻底干死了吗?

      其实不用家电圈多说,很多家电代理商和批发商就已经知道,大量窜货商的货源,到底是来自于哪里?

      一是,大渠道商的定制包销机型,包括电商、连锁大卖场等头部渠道商们,一些定制包销机型由于距离目标任务还有差距,他们就会采取放价的方式对外抛货,而对于一些集中性接货的大窜货商,拿到的货源价格的确有优势、品质也可以保障。

      二是,大量库存淘汰机型。这些属于正品,也在产品包修期内,但是时间上市时间普遍在2、3年左右以上,相关渠道代理商为了清货,就会一次性以超低价对外抛货,让窜货商们拿到货源;而且不同品牌的库存机汇集在一起,就会变成很大的市场规模。

      三是,一些家电企业为冲击年度任务,一般会在年中和年末两个节点,对于主销机型进行低价清理冲量。这个时候就会通过统一贸易商对外出货、分销,但是对于这些货源工厂也有统一的要求,不希望冲击市场上原有的经销渠道。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很难监管和处理。

      这些年来,在中国已经形成一支相对隐蔽却又无所不在的"库存机、滞销机、冲量机"的大宗家电尾货贸易商。他们主要职能就是寻找工厂、代理商手中的家电尾货信息,通过"全盘买断"、"包销"等方式获取更低的价格。在这些尾货中,有库存机、滞销机,还有返修机等等各种类型,唯一特点就是价格便宜、货源正品。然后通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窜货商、窜货群,迅速将这些低价货源抛向全国各地。

      在这一过程,由于白电、厨电,以及小家电的技术创新换代缓慢,很多的库存机和滞销机以低价上市之后,并未引发零售商对产品的过度关注,也不会引发消费者的投诉,而是以价格便宜著称后,给市场上的众多家电企业授权批发商和经销商带来不小的冲击。甚至,还有授权经销商偷偷从窜货商手中拿货。

      当然有授权家电批发商们受困于这种"无处不在"的窜货困扰,还有众多乡镇家电经销商希望可以拥有这些窜货渠道资源。最近一年多来,家电圈也收到了不少来自乡镇经销商的求助。他们普遍希望拿到"更便宜的正品货源"。比如,很多商家就希望可以拿到京东家电的令牌价;还有商家则希望获得线下窜货商资源。

      原因就是,这些乡镇家电经销商们,如果还从上游的授权家电代理商、批发商拿货,进货价比市场上的零售价还要贵,这也倒逼着他们必须要寻找更低的窜货渠道资源。

      不管一线市场上身处不同立场的经销商们,如何看待"渠道窜货"问题,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却需要尽快着手解决这一市场顽疾。否则一旦大量线下自主批发、零售渠道面临冲击后陷入生存难题,必然会引发整个零售体系的连锁反应,带来原有渠道瓦解。

      当然解决市场上持续不断的"窜货"问题,也不是简单"线上线下统一零售价",更不是"市场控价和重罚"就能解决,而是要迅速从源头上解决"库存机处理"和"滞销机生产"等问题,同时还要推动大规模制造、同质化生产向大规模定制和差异化引领转型。(来源:家电圈 作者:宁言)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