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社部:用工荒趋缓 工资超1800基本不缺人
详细内容

人社部:用工荒趋缓 工资超1800基本不缺人

时间:2010-03-17     人气:109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概述:  人社部指出,今年劳动力总供给量将超过2400万人,但就业人数仅仅能够达到一半   每经实习记者  胡岩  发自北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3月上旬对全国部分地区用工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结果显......
  人社部指出,今年劳动力总供给量将超过2400万人,但就业人数仅仅能够达到一半

  每经实习记者  胡岩  发自北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3月上旬对全国部分地区用工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企业招工难问题趋于缓解。

  用工荒有所缓解

  根据人社部的调查数据,截至3月10日,广东全省缺工从2月底的90万人下降到70万人,下降了18%;福建全省缺工从2月底的28万人下降到20万人,下降了29%;浙江省从2月23日到3月10日,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从1.5∶1降为1.2∶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从传统习惯来讲,农民工大量外出是在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因此,对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要在元宵节以后一段时间才能够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于法鸣表示,招工难现象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其中企业用工的信息和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愿望对接不上。企业用工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民工的技能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仍滞后于岗位的变化。

  人社部的调查显示,市场供求间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缺工现象的地区、行业和岗位特点明显。缺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居民生活和商业服务业、建筑业。

  企业招工难或成常态

  于法鸣表示,部分企业招工难现象说明我国经济正逐步恢复,但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今年我国劳动力的总供给量将超过2400万人,但经济发展吸纳的就业人数仅仅能够达到一半,企业招工难现象在人力资源市场来说是个常态。

  “用工荒”让企业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工人使尽浑身解数提高员工福利,吸引农民工前来应聘。招工难现象在部分待遇较低、工作生活条件不高的企业依然存在,人社部的调查表明,工资水平达到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的企业基本都不缺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用工荒”的现象表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有诸多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这让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力的供与求不能很好地匹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工缺乏稳定的就业,而企业采取的种种优惠用工条件也多是应急之需。

  《劳动合同法》实施至今已两年有余,但实施效果却不容乐观。法律执行贯彻不到位,很多企业仍然阳奉阴违,大大弱化了《劳动合同法》保护劳动者的初衷。

  巨腾国际控股公司管理部经理林登财介绍,由于缺乏稳定的就业条件,农民工没有归宿感,人员流动大也就成了正常现象。不过,企业也有自身的苦衷。除了一些目无法纪的“黑工厂”,大部分企业希望能够保持稳定的员工队伍,特别是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员工,但出口企业微利的现实令其不能对劳动力成本的攀升视而不见。

  若想根治潮起潮落的  “用工难”,苏海南认为,企业须改善民工薪酬和工作环境,地方政府要推动养老、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障完善和户籍制度的推进,同时也要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一、人力资源

    对中国企业而言,人力源管理的概念无疑是一种舶来品。
    十几年前,当“人力资源”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走下豪华邮轮,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其影响力就像飓风一样,迅速地席卷了整个中国。几年之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更换了一块门牌:“人事部”、“劳资部”、“行政部”等等,都因为这位贵客的到来而变成了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部”。


    毋庸讳言,这场人力资源管理理、方法与技术的布道,对中国企业管理起着革性的推动作用,人的价值得到空前提高,人本意识逐渐获得企业认同。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接受人力资源这一全新观念洗礼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而很少考虑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如何用系统化的思维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应采取怎样的治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胜任素质?


    对上述问题的忽视,往往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不能系统地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战略、所处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环境,盲目引进管理技术、教条运用管理思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因收效甚微而将日趋变得谨慎,有些企业甚至开始质疑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所在,人力资源部门离“战略伙伴”的愿景仍旧遥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专业外包服务的兴起以及e-hr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企业似乎找到了性价比更优的替代方案。关于人力资源部门存在必要性的讨论开始蔓延。


    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如何发展?抑或是因为职能外包而消亡?
    企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必须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员工个人绩效来改善组织绩效,人力资源要创造价值,其基础在于能够理解并执行公司整体战略。


    单个的人力资源职能(比如招聘、培训等)与企业战略没有衔接的封闭的人力资源体系,都不能有效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人力资源系统(此处不是指e-hr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甚至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更大的战略体系结合考虑,才可能为企业创造高绩效价值。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层面: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职能,如招聘、薪酬与福利等。术性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基于流程的事务处理,标准化、重复性是其主要特点,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较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提供服务直接支持企业战略规划与实施的职能,比如通过劳动力分析(workforce analytics)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能力发展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是单个职能,而是以企业战略与组织绩效为导向,跨越单个人力资源职能进行综合考虑,然后将人力资源战略分解到单个人力资源职能来执行。
    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优质的服务,并且有效地控制成本。
    而随着经营环境地不断变化,企业势必对人力资源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直接为战略实施提供支持。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总是停留在事务处理层面,则永远逃脱不了被动、滞后的局面;而空谈人力资源战略但却不能有效地将战略分解到可操作的工作上,则势必很快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内失去信誉。人力资源必须在传统的事务服务与提供高附加值的战略服务两种角色间表现优秀,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问题在于,事务性工作总是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拽住人力资源管理者不放,以至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本无暇考虑更高层面的战略人力资源工作。


    一些企业开始理性地反思人力资源治理模式的问题。
    事实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层面与战略层面,企业应该配备两种不同特质的管理者:从事技术层面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与平衡的知识结构(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又了解业务需求)的“通才(hr generalist)”;而从事战略层面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是在人力资源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专才(hr specialist)”。


    新的问题在于,区分专才与通才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不仅要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再造,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工作量将会随着工作的细分而大幅度增加,这势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调整甚至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显然,做出这样的决策,对企业高管层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新的、更为柔和的解决方案,希望在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寻求外部合作伙伴,而企业自身将主要关注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于是,在专业化分工大背景下产生的人力资源外包(human resources outsourcing,简称hro)概念开始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


    二、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显著的背景下,顺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的需求而兴起的。
    著名研究机构yankee group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2,至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的规模将达到800亿美金,而仅美国国内的市场规模就将超过全球总体规模的一半,达到420亿美金。
    事实上,人力资源外包(hro)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一般而言,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分为三大类服务:
    1、 人力资源数据处理服务(hr processing services)
    2、 人力资源咨询服务(hr consulting services)
    3、 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hr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hr bpo)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是指企业将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工作量较大或比较烦杂的hr业务的执行进行外包,但未赋予服务商任何的管理职责(管理仍旧由企业自身的hr部门负责)。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主要涉及:
    1、 薪资计算与发放
    2、 保险福利计算与缴纳
    3、 员工档案托管
    4、 人员派遣
    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不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而服务商的收费也是以所服务的员工数量为基数进行计算的。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企业雇佣员工的成本比较高,而外包服务商通过规模化服务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因此,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将上述业务进行外包。巨大的市场也成就了一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比如,美国adp(automatic data processing)公司在人力资源事务外包(其中主要是薪资计算与发放)这块业务上,已成长为一家年收入超过85亿美金的大型跨国企业。


    而在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同时由于整个商业环境的诚信体系比较脆弱,企业在观念上还很难接受将内部极为敏感的业务与数据进行外包,因此薪资计算与发放外包业务在国内还很难推广;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会选择将保险福利方案的设计与费用缴纳外包;还有些企业从控制正式员工数量的角度出发,会选择人员派遣的外包服务(但在国内,所派遣的人员往往也不是外包服务商的职员,人员派遣服务便简化为“代签劳动合同”服务,而派遣人员一旦从企业离职,实际上又回到社会,而不是派遣公司);此外,基于国内政策的规定,大多数没有人事权的企业须选择将员工档案外包给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托管。


    由于竞争门槛并不高同时还受到地域的限制,使得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一大批区域性人力资源外包机构。保守估计,目前国内从事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的机构将不下万家。其中,fesco(外企服务集团)、中智、四达等企业已逐渐形成了年收入几亿到十几亿人民币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强势品牌。
    由于中国企业数量与人口基数庞大,同时,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完善与企业观念的不断更新,人力资源事务处理服务的市场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人力资源咨询服务


    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人力资源咨询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形式。只不过,人力资源咨询是以顾问的形式(而非参与管理与执行)帮助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战略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涉及:
    1、 人力资源治理模式
    2、 人力资源规划
    3、 组织再造
    4、 人力资源业务流程设计
    5、 职位、绩效、薪酬体系设计
    6、 员工保留计划
    7、 e-hr规划、选型与实施监理
    人力资源咨询是一种服务商对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的知识转移,并且往往是一次性的服务。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理念起步较早,绝大多数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或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使得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一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正在努力拓展新的外包服务模式以避免业务规模的萎缩,例如:hewitt(翰威特)就通过收购一家著名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商exult而将hr bpo逐渐发展成为该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中国,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人力资源理念的导入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使得人力资源咨询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调查表明,人力资源咨询已成为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市场份额最大的业务领域。当美世、翰威特等国际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其传统人力资源咨询业务在发达国家趋于饱和的时候,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却能取得每年50以上的成长业绩。新华信、北大纵横等国内的综合性管理咨询公司,据信有超过60的业务来自于人力资源咨询。


    一个现象足以说明这个事实:当翰威特
    阅读全文
  •  sx 2009-2-2 12:46:23  回复    
    外包后,人力资源部做什么?

    *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种是作业性的,另一种是战略性的。所谓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人事档案管理、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而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执行,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性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将成为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选择,而人力资源部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将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经理人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活动,领导企业变革,建立竞争优势,传播职能技术并担当起员工宣传者和倡议者的角色,并对员工绩效和生产率负责等。 

    * 人力资源经理人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了解并掌握相当的业务知识,更要求能与业务部门说一样的“语言”。 人力资源部门应该从“权力中心(Power Center)”的地位走向“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人力资源经理人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服务并怎样提供这些服务,由此创造在企业中的权威。 

    * 人力资源管理应进行角色的再定位。密歇根大学的沃尔里奇(Ulrich)教授认为,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帮手,人力资源管理应更注重工作的产出,而不仅仅是把工作做好。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行政效率、员工的贡献和变化能力这四种产出,沃尔里奇归纳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基本角色,它们分别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机制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转型和变化。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