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花梨木:不砍不见钱,怎能长百年?\微凹黄檀逐步走出低谷成交开始上扬
详细内容

黄花梨木:不砍不见钱,怎能长百年?\微凹黄檀逐步走出低谷成交开始上扬

时间:2020-10-24     人气:1475     来源:     作者:
概述:黄金翡翠和田玉,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今天已挖得所余无几;唯珍稀林木有可能再造,却需要人类的大智慧。以黄花梨领衔而异彩纷呈的、与大国崛起相称的海南百年绿金产业,恐怕需要更新的思维方式,更广阔的视野参照系,以制定一个明确纲领,政府给予关键性支持......

黄金翡翠和田玉,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今天已挖得所余无几;唯珍稀林木有可能再造,却需要人类的大智慧。以黄花梨领衔而异彩纷呈的、与大国崛起相称的海南百年绿金产业,恐怕需要更新的思维方式,更广阔的视野参照系,以制定一个明确纲领,政府给予关键性支持。

不砍不见钱,怎能长百年?
今日琼崖乡村,房前屋后的“四旁”花梨树种得如火如荼。有些能人,更敢于在属于自己势力范围的野外连片种植。虽然被盗危险还在,但毕竟安全多了。在熟人社会的尽力防护下,这里头应该有相当数量的树能长大。
问题是,能长多大?
我看到过琼西一座私人庭院里几株50岁的花梨,还有两株80岁的大花梨树,都是二三十年前才移栽过来的。主人告诉我,当初移栽这两株花梨时,它们是50岁,同批同龄花梨有10株之多,分别被不同的人领养走。估计后来多半已被砍伐卖掉,毕竟,像他那样耐得住劲的人很少。
海南民间藏龙卧虎,未必为外界所知,说不定还有更年长的私人栽培呢。不过说到底,也只能是个案。
严格地说,一株三四十岁的黄花梨,不过是尚未进入青春期的毛头小子,但是在当前的海南郊野,就已经很难看得到了。它的主人,就像养着一只笼门可以随意打开的皇牌画眉,连睡觉都不踏实,生怕哪一天“呼”地就飞走了。
树龄与潜在威胁同步增长,猛兽始终在暗处蛰伏。私人栽培花梨成百年大材(“百年”在本文只是简称,实际上,大材的最低门槛不少于三百年)的机会,依旧遥不可及,将来能不能作为一个产业,更是言之过早。
因为,这涉及花梨被“苦苦相逼”的另一把刀子。它来自树的主人。
个体、家庭的力量是有限的,人间盛衰无常,子孙贤劣难料。百年大材需要数代乃至十余代人的恒心。人们种花梨本就不是用来做跨世纪梦的,有太多的理由需要现款。高昂的估值,天天提醒着主人、诱惑着主人和他的亲友。主人自己也天天纠结:还留着?傻帽吗?等着哪个台风天白送人吗?
花梨树不是无法拆卖的客家围屋。风吹草一动,主人手一痒,故事就结束了。
只有砍树才能变现、活树极难流通的现实,是对百年大材的另一致命制约。
千万黄花梨,十年内外将产生一批批脱贫奔康的农户,像当年盖“芒果楼”一样盖起千百座“花梨楼”,这无需怀疑。脱贫,恐怕也是地方政府推广的重要初衷。不过这仍只是“万里长征第二步”,而且,市场风险未能完全排除。
举例说:“花梨楼”是部分树农先行变现所得,可能严重挑战其他栽培者的耐心。花梨这十多年的天价,带有炒作因素,随着小材批量上市,此物再不神秘,价格难免下跌。而一旦出现降价预期,树农可能会争先出手,炒家可能会选择离场,于是翻云覆雨,“震荡洗盘”。震荡一旦遏制不住,那就是“崩盘”……风险是存在的。
不少曾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作物,一哄而起,最终烂市伤农,一地鸡毛,原因耐人寻味。
这样的百万花梨,也就是十余二十年一挖的老木薯,卖贵些而已。前怕盗伐,后怕跌价的千百散户,能走多远?
花梨大材产业尚未浮出水面,因为疑难还多,制约明显。出不了百年大材,花梨的“农耕文明”就始终走不出初级阶段。
如果不甘心金字招牌就这样收场,再下一步,怎么走?
天竺有先行,末段惜跑偏
历史上,能与花梨木分庭抗礼的惊世嘉木不多,檀香紫檀,就是其一。
据相关资料,檀香紫檀又称小叶紫檀,通称紫檀,主产印度,心材含有丰富的树胶和独特的紫檀素,材质极其稳定,在产地被称为“木中之金”,是明清数百年一贯的皇家顶级用材,在清代臻至顶峰。
由于紫檀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至清后期,印度产地天然紫檀林已近枯竭。通常,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但沉寂百余年之后,剧情突然逆转……
2012年5月,一则新闻震动了珍贵红木业界:两个40尺标准集装箱内,一批谎报为“印度紫檀”在天津进口的檀香紫檀木料被揭破。紫檀来自印度,总重近45吨,当时国内市场价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是海关破获少有的走私大案。
原来,印度规模性人工栽培檀香紫檀,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大约是国际上第一个成功批量栽培百年珍稀林的范例。
鸦片战争后,印度认识到紫檀的重大经济价值,遂于南部产地迈索尔进行人工引种开发,给予定期护理。连续几十年的规模种植,使紫檀林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到20世纪末,早期的人工林已经初成。不过,其时印度政府已经认定紫檀为濒危物种,遂颁布法令,禁止紫檀与象牙、檀香木等的贸易。但是重利所在,监管不足,中印两国非法势力经常勾结盗伐,走私进入中国。
据业内人士指,目前市场上真正的紫檀木,全属走私的人工林木材。此事讯源较窄,而且涉及某种重大商业利益,细节真伪并非没有争议。
不过,其基本事实是:印度成功栽培了紫檀人工林。这极具进步样板意义。可惜后来不加区别的禁售政策,虽然符合某种理念,却对人工栽培的积极性予以致命一击,简单地摧毁了这个本该不错的产业,将可能的合法一下推向非法,反而断绝了扩大紫檀人工栽培规模的机会。
不但对就业和经济是损失,而且从保护稀有物种的角度看,也未必明智。
个人认为,在严格规限下允许人工紫檀林合法贸易,是对珍稀树种更好的保护措施。例如许可证制度,每年只发放成材紫檀林总数1%的砍伐指标,能推高商品紫檀价格,刺激更多商品化栽培,实现永续发展。
先行者印度的经验教训,非常宝贵,值得我们多加研究。
沉檀龙麝,痛失鳌头
说到海南顶级奇珍嘉木,沉香自古与黄花梨不分伯仲,总是并列榜首。
沉香又叫土沉香、女儿香、莞香,久负盛名,古代居“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之首。海南香又从来居于中外(东南亚)产地之首。自宋代以降,沉香“惟海南最胜”、“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等赞誉,史不绝书。然而,野生资源由于千年滥采早已濒绝,国外产地亦近于枯竭。
近年海南人工栽培已经启动,人工开香门的生产也比较可靠。但树龄太幼、结香年份太短,其市场级别正相当于花梨的根根毛毛,可以为主人赚钱建楼,离大雅之堂依然甚远。
无论什么结香机制,没有百年以上的安宁环境,是绝对结不出顶级沉香的。海南的百年(也是简称,实际很可能超过百年)沉香,比重大,油分高,古称“悉冠诸番所出”,“一片万钱”,是无价之宝。
广东东莞,历史上著名的“莞香”产地,十余年来大张旗鼓,要恢复和弘扬“莞香”文化。有些铁杆莞香拥趸甚至拒绝提“沉香”一词,客观上成为“沉香”概念的“劲敌”。值得庆幸的是,东莞至今仍保有部分百年白木香原生树群,这是它最有底气之处。
此外,香港、肇庆等地,近年都陆续报道保有原生态沉香大树群,资讯确凿。相比之下非常可惜,像黄花梨一样,海南由于沉香太出名,稍微像样的沉香树都早被滥伐净尽。
“沉檀龙麝”,古有定评。莞香能如此振作,海南这个曾经“冠绝天下”的沉香故家,又当如何?
与黄花梨一样,排除了一时功利的障眼法,沉香价值权重的基本面依然是树龄。只有在绝对可靠的百年、最好是两三百年无人扰动的老林中,这种无可替代的日月之精华,才有可能缓缓再现人间。任何企图提速的措施,都是权宜之计。然而,有价值沉香的防护,比黄花梨困难十倍。
为今之计,我们要么让海南顶级沉香永无归期,空余“御香缥缈”的遗恨,要么下定决心,促成长效珍稀林体制的早日实现。
必须指出,海南的高品位高价值树种,至少可以达到两位数之多,每一种都有其特殊价值。例如与沉香并称的神品、别名“花梨藤香”的降真香,与花梨并称海南五大特类材的坡垒、子京、母生、酸枝等,都是价值高昂的绝品,大材绝产多时,高端需求殷切,复兴遥遥无期,都是未来百年珍稀林中有实力的选手。
回归入城,康庄大道
如何实施百年珍稀林工程?
进城,是最便捷最现实的道路,政府花很少的公帑就可以切实启动。
通常,城市是首善之区,现存寥若晨星的黄花梨大树也几乎只在城市。海口人民公园有五六株五六十岁的,至今安全;海南各处的热带植物园、机关大院也有一小批,树龄二三十年不等,或许有更老的。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的五山老校区内,有两株1920年代建校时栽下的老花梨,应为国内已知人工栽培的最大者。
黄花梨路树,也是亮点处处。肇庆市1986年新开文明路时栽下220株,每株树苗不过一角钱,至今价值早已过亿,长势良好。广州市区的福祥路也有近10株,比肇庆的还早近十年,有心人统计过,树龄类似的黄花梨全广州市有数十株之多。2012年有一两株被不明不白弄走,引发官民高度关注。有关部门很快加强了防护措施,这几年再未见险情报道。
海南野树成为华南大都市路旁“活生生的大金条”,一个意外耀眼的人文景观在冉冉升起。
这些成功案例,值得海南高度重视,认真总结。
城市楼盘种花梨,是破解保安困局的捷径,可以尖兵突进。我那批历经波折的花梨,就是在三亚一个小型楼盘找到归宿的。相比于盗伐盗挖的“轻而易举”,合法移栽手续非常严格繁难,当事各方包括管理层,都深感压力,真是“临深履薄”。欣慰的是:移栽至今满四年,未有被盗伐。有次盗贼将树锯了一道深痕,尚未得手即被发现,仓皇逃去。这可以看作是一次抢险实操。
实践说明,只要够重视,市区楼盘是足可保护黄花梨的。据目前所知,这或是海南树龄最大的百株花梨林群落,迟早会为三亚增光。
花梨不但名声显赫,而且树形优雅,枝叶青翠,不怕部分荫蔽,灌溉条件下萧索的落叶期很短,还能释放出宜人养人的淡淡香气。作为庭院树实在不赖,何况含义富贵吉祥,又会成为楼盘可观的附加值,应该受到业主的欢迎。
林在盘中,亲邻珍稀
花梨只是一个代表。海南还有很多极有价值的珍稀树种,同样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多年,同样具备再创辉煌的资质,只待破局。
现在无论从海南哪一条线行车,沿路细数能看到的人工栽培树种,除了果树棕榈外,也不过桉树榕树、橡胶木棉、印度紫檀非洲楝等一二十种。何其单调!
海南那么多大有价值的好树,完全可以把它们再请回来。
海南的旅游酒店及房地产正在持续大热,可以把它们与珍稀树林的营造结合起来。例如,凡是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规模酒店或楼盘,政府另行附送相当于总面积15%的绿化地,能多一点更好,专门用于种植乡土珍稀树林。由林业部门专家组以适地适树的原则,配置多树种混交方案安排种植,酒店或楼盘则作为代管方。
这些林权属于国有,纳入规划,造表公示,永不变性,永不砍伐:先规定100年再说。有林务官员定期巡查。该酒店或楼盘作为代管方,可以长期免费享用珍稀林的景观及生态资源,同时出资负责管护。在具体责权利条款中重要的是:如有损毁灭失,除依法追究责任人并责成及时补植外,代管方还必须付出明显超过市价的赔偿。被盗伐的树木追回部分得公开拍卖,严防任何个人或相关单位在盗伐事件中间接获利,造成恶性循环。
国有林最后变现的利益,后人会合理处置的。也可以依法公开拍卖附着物成为民有林场,实现活立木流通,按原规定永续经营。而如果商品房楼盘可以抽签认购一株花梨树,哪位业主不愿意?这,不妨称为“小林地产”。
这是个多赢的格局,典型的非零和博弈。酒店或楼盘得到这么大的免费园林,没有不高兴的。人人向往的“盘在林中”,不如现实的“林在盘中”。依托酒店或楼盘既有的保安设施和力量,管护珍稀林所增加的成本其实不大,非常划算。可以大大方方地挂上优雅的说明牌,供住客或业主近距离观赏,亦可林下漫步,成为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志。
果真如此,全岛各市,将来抬头就可以看到数十万乃至百万株的百年珍稀大树!
从国家规划来看,这些“熟地”就是置换进了城市的“生态林地”,是城市之肺。这点平地或微丘,海南完全拿得出。
以海南乡土珍稀树作为人居伴生树林,体现了一种尊重乡土、亲近乡土、尊重自然的尝试,将来必然成为社会的普遍追求。有舍才有得,而所得甚大。这些珍稀树种最贴近民生,最贴近世界;珍稀林降低了土地容积率,宜居指数更高,国际旅游岛美誉度更高。
(来源:三亚日报)
微凹黄檀本周开始陆续走货,成交增加。进入3月份中旬之后,随着下游家具厂正常营业,微凹黄檀也开始逐渐走出低谷,交易上扬。商家表示,虽然目前微凹黄檀并未能完全走出低谷,但陆续走货已经及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经销商们经营信心也有所恢复。价格上,目前广东市场微凹黄檀产地巴拿马方材报至2.1-2.2万元/吨,原木报至1.5-1.6万元/吨。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王莉娟

    中国园林网12月12日消息:经济价值必然与社会生产劳动时间成正比,价值越高,说明其生产劳动时间越长。黄花梨木是最为名贵的木材之一,素有一寸黄花梨,一寸金的说法,可想而知其种植和养护必然不易。

    黄花梨木目前在广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浙江等省份都有野外种植,且长势不错。除了木材价值之外,黄花梨木也可以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广泛应用于市政行道树、高档小区等。

    关于黄花梨木的种植和养护两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小编询问了资深种植黄花梨木的湖南常宁市正点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尹国辉。尹经理表示,黄花梨木的种植和养护都很有讲究,并且要细心呵护。

    据介绍,画面黄花梨木在农村山地和田地大面积种植栽培,可以根据地理条件选择1米*一米或是1.5米*1.5米的间距栽种,每亩可种400棵左右。根据树苗的大小挖相应大小的树坑,在坑底可晒些磷肥或复合肥打底,然后按一般在书的方法培土浇水即可。由于黄花梨木的枝干比较细,所以栽下后最好每株苗用竹竿相扶,这样不仅防止被风刮倒,亦有利于树苗笔直生长。

    尹经理介绍说,黄花梨木的养护时间比较久,是一场持久战。他说,黄花梨木幼林初期生长缓慢,且主干柔软,冠小而稀疏,易被灌木、杂草及蔓藤缠绕和压制,影响其生长和干形,必须加强管理。在生长周期,要经常砍杂、除蔓、除草松土和施肥。海南黄花梨树苗施肥时,每株施土什肥5市斤,复合肥0.3市斤,一年一般3支4次。3年左右,幼林生长速度渐快。对低位分叉、萌芽条较多的植株,要注意及时修枝,培育干形通直的用材。一般情况下,黄花梨年生长量高0.7至1米,胸径0.8至1厘米。种植12年开始有新材,35年可以砍伐。

    最后,他又强调道,黄花梨木喜强光和湿润,因此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幼苗时期,冬季气温较低,可以适当做些保暖措施,例如可以用塑料薄膜、稻草或棉絮等将其包裹,可有利于黄花梨顺利越冬。

    来源:中国园林网


    哭笑不得的企业自救之路,说不出来的尴尬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危机,红木企业纷纷开始自救了。自打2015年初起,红木企业的自救就已全面开始。第一个自救办法就是全面涨价。继原材料、人工、税收幅度上涨以后,作为生产企业的产品端再也扛不住了,纷纷涨价,幅度约在每半年10%。第二个是从产品角度出发,更新产品款式,避免更大规模的同质化现象,企业开始打创新牌。第三个是炒作概念,精品红木、艺术红木、仿古家具、新古典家具、新中式红木等等纷纷粉墨登场。第四个自救大打文化牌,红木文化、古典文化、家居文化、中式文化等等,往往是文化搭台,活动串戏,买卖为主。第五个自救办法,是大打价格战,一些中小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开始降价,红木家具白菜价说法甚嚣尘上。第六个自救办法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开始自办媒体,各种小程序、App等纷纷上线。第七种自救办法,就是全力开创新品牌,以品牌组建团队,赢得市场。第八种自救办法,就是在红木国标之外寻找新的价格低廉的替代材料,目的很直接,以低价竞争市场。还有第九种,就是搞所谓的品牌推广……当然企业还有自救办法,就不一一说了。
    然而,企业在自救过程中,忽然发现许多自救措施并不是那么美妙。就拿企业自己建立的App平台来说,有产品、有评价、还有服务承诺,实际结果却并不好。笔者做过一次调查,凡是开了App平台的企业,效果究竟有多好?结果令人心酸。企业表示,这仅仅是自我宣传的一种举措,目前的效果还不能看出来!还有的企业做的App完全按照新闻的套路来,整点国家大事、省内大事之类的内容,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却无法和消费行为联系到一起去,也就是说,没有达到预期。说起来,这些太多了,效果都不大好。可是,这些企业却从未有一家进行过反思,为什么这些App的市场效果不好?也从未有任何一家企业反思过,App最好效果是啥?似乎只有一个标准,能卖家具的才是最好的。
    还有些企业热衷于做红木文化。一些协会、或者其他什么民间组织,在红木产业最不好的时候,提出了红木文化的概念。比如说器型、纹饰、审美、结构、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个现象在北方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里很常见。如今南方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注重红木文化了。各种文化类的活动,在红木企业里层出不穷。有的企业热衷于旗袍文化与家具文化的结合;有的企业热衷于地域文化与家具结合形成的生活习惯研究;有的企业索性将儒释道结合到家具里,动不动就大谈仁义礼智信;还有的企业更是将上下五千年都拿出来说文化,一把圈椅也能给你说出天圆地方来……。笔者有一个观点不见得正确,不过也要拿出来说一说:凡是不考虑消费文化的文化,都是耍流氓!当今是商品社会,讲究的是消费的个性化,你动不动就拿文化说事儿,忽悠谁呢?还有的更是玄,红木家具也就罢了,还要弄出来个艺术红木家具的概念,艺术家具就不是家具?就比那些经典家具好?一直以为文化是学者和教授们的事儿,结果呢?全让一些没啥学历的企业家们干了,那些学者和教授们在做什么?忙着赚钱呢!我们想看到的专业内容,全都被跨界代替了。企业家往文化圈钻,文化人往企业家群里钻,全都奔着利而去。文化研究是要出成果的,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将成果转化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如今的红木行业几乎蛮拧!企业家忙着搞文化,文化人忙着捞钱。至于成果转化,开什么玩笑?:这种环境下的自救,显然瞎耽误功夫。艺术家具就不是家具?没消费者买单,就等于是花拳绣腿,忽悠人的!
    还有很多自救方法,没法说了!不过清者自清罢了。
    猛赚经销商的钱,已经成为规模化生产企业的套路
    前几天,浙江东阳某家大型企业,在福建搞了一场新品牌的发布会。这家企业对经销商服务非常好,许多经销商应邀而来。他们打出的旗号是新古典家具。董事长在做报告时讲得很清楚,这个品牌,就是定位80后群体。依本人来看(或许是本人孤陋寡闻),就产品器型而言,真是了无新意。其设计用了非对称结构,同时注入了明式家具的简约线条,材料是刺猬,也有少部分大果,作为家庭陈设还不错。这套家具,笔者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全套买进起码需要一套120平米左右的大房子。虽然定位80后,可企业在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是否想过一套大房子,再加上房贷压力,消费者扛得住吗?产品从头到脚的设计,体现出了作为生产企业的一厢情愿。经销商们又有的哭了。因为任何一款产品,只要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状况,其核心就是要赚经销商的钱!这是红木生物链条决定的,企业不想改变。
    企业不想改变的还有很多。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的核心就是产品,能做到这么多就够了。笔者曾经与这家企业董事长有过几次采访,曾经谈及到经销商变故问题,也谈及过新产品开发问题。对于经销商变故,比如北京居然之家和红博馆都撤店了,这位董事长坦言,这种情况发生不意外。谈及产品,其又说要向高端产品迈进,要做紫檀和红酸枝。至于高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他说非常自信企业这么多年来的客户积累。同时,他还强调了新品牌的重要性。:这是两年前的事儿了!目前看来,他们的思路一点没变。对于商业模式,他们已经习惯按照过去的经验做事。殚精竭虑推出新品牌,围绕着它打造团队,然后开发经销商,只要经销商到了一定数量级,就不会亏本。至于经销商能不能赚钱,那是经销商的事儿,作为生产企业,他们无能为力。
    显然,这家企业所有经营设计的核心,还是要赚经销商的钱!
    这里,我们不难理解生产企业的利润逻辑。笔者与某位红木行业内的大佬谈起经销商的退出问题,对此他并不在意。他觉得有些经销商退出是正常的,不过随着新品牌的上市,还会有新的经销商加入进来。一线城市成本高,经销商撤店了,那么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经销商群体会冒出来。我们不难发现,每两年为一个周期,这些上了规模的企业都会推出新品牌。
    其实,生产企业赚经销商的钱这一现象本无可厚非,也是红木产业生物链上游吃下游的一种自然反应,不该被诟病。关键问题是经销商属于这个生物链的最后环节,经销商环节不振,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可估量。这个现象,在2018年已经全面表现出来。
    经销商扛不住了,就不会再有人能扛下去
    一些大型企业,专门做渠道,将自己的产品交给经销商直接面对消费者。过去若干年,经销商为红木产业立下汗马功劳,市场上与消费者的红木零售几乎都是由经销商来完成。据不完全统计,经销商的数量从开始时的数千家一下发展到16万家。然而,2018年的经销商队伍还有多少呢?起码比这个数字锐减将近40%。真是今非昔比了。生产企业还有别的办法吗?想替代经销商,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红木产业的生物链决定,生产企业,赚的就是经销商的钱,所有的利润产出,都是从经销商那里来。经销商的销售额,才是生产企业的第一桶金。古典家具也罢,新中式家具也罢,如果经销商队伍反水了,生产企业想哭都没地方去。而经销商的资金,则是支撑起生产企业的关键。过去,做品牌经销商的门槛很高,以北京为例,场租每平米8块左右,加上装修和铺货,每家店没有个三百来万无法开张。关键是铺货完了还要补货。品牌企业的产品价格,又都比一些中小企业的高很多。经销商在这方面,不得不吐血。生产企业呢?这一批货铺完了,能不能继续生产还很难说,即便是继续生产,也要等一段时间,要不就要从其他地方调货,不定要等多长时间。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等货到了,黄花菜都凉了。哪个经销商不是一肚子苦水?头几年市场情况好,产品能卖出去,经销商也就忍了,敢于自己垫钱进去,起码有钱赚。近两年,市场不好了,卖不出去货,每年经销商赚不到钱,更加支付不起高昂的成本,这买卖还怎么做?2018年3、4月份间经销商不订货,根源就在于此。
    见微知著,而这也仅仅是个开始,随着市场端消费状况的不断恶化,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从量变到质变,到了爆发的节点,倒下的是经销商,跟进的则是生产企业,别说这种预测是危言耸听,恐怕用不了多久,这个就是大规模发生的事。做渠道的企业,还不赶紧醒醒?还不赶紧未雨绸缪?
    阅读全文
  • 晚晴著名政治家翁同龢行书五言对联,近代岭南著名花鸟画家居廉花卉扇面,乾隆青花釉里红八仙过海图碗,海南黄花梨明清家具,这些罕见的珍贵藏品将与东莞藏家“零距离”接触。11月2日至11日,“乘物游心”东莞市第四届收藏文化联展暨珠三角收藏精品邀请展在东莞艺展中心举行,400余件亮相的藏品中有不少是首次公开展出。

    明代罗汉榻估价8000万

    在艺展中心A馆展区,摆在最核心位置的是一组明清黄花梨家具。这组家具包含了罗汉榻、寿字玫瑰椅、雕花靠背椅等,均为香港“何处觅斋”的藏品。

    “这组黄花梨家具有个共同点,做工精美,用料上乘,而且保存十分完好。”主办方负责人介绍说,由于海南黄花梨材料的稀缺性,存世的明清家具原本就很少,同时具备上述特点的家具则少之又少,所以更显珍贵。仅其中的明代罗汉榻,行内估价就达到了8000万元以上,是此次联展的压轴藏品之一。另外,由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提供的黄花梨独板翘头案(明末清初)也属重量级藏品,“最为难得的是,这件家具的面板为树龄数百年的整块独板,两端涤环板透雕造型优美的麒麟葫芦纹,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

    本届联展由南城街道办等单位共同主办,400余件展品来自珠三角区域的民间藏家或收藏机构,涵盖了名人字画、明清官窑瓷器、玉器、牙雕、唐卡、紫砂壶、明清宫廷红木家具、纪念钞等多个品类。书画展品除何绍基、董诰、弘一法师、杨善深等历代大家名作外,当代知名日本女画家关郁子和青年画家苗壮的作品也首次亮相联展,共展出其近期创作的国画作品100幅。

    本土藏家可免费鉴宝

    据主办方介绍,为确保此次联展的质量,特邀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土金、广东省文物学会常务副会长楼钢等专家把关。广州文物总店提供的12件官窑瓷器以前从未对外展示过,新增的60余件明清宫廷家具也是首次与东莞藏家见面。所以,无论展品数量还是档次,本届联展都大大超越了前几届。

    联展期间,活动将同时在东莞报业书画院、旗峰山艺术博物馆、艺展中心三个场馆进行,通过展览、展销、举办论坛、拍卖、编辑丛书等形式,分门别类向观众推介东莞本土文物及珠三角民间收藏精品。11月9日、10日两天,主办方还将联合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在东莞会展中心为收藏爱好者免费鉴定藏品。


    红木行业或将迎新一轮洗牌生意壁垒提高考验智慧


    6月12日,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开始实施,我国红木国标中所列的33种红木树种,有7种被限制贸易。近来一些红木产地国家也大幅调高出口关税。广西红木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广西借助凭祥、东兴等口岸的地缘优势,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红木集散地,但贸易壁垒的提高将对广西红木行业形成冲击,如何应对,考验各方智慧。

    动向

    政策变动红木行业面临洗牌

    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徐峰教授介绍,被新CITES公约列入管制物种的7种木材,有4种目前在国内红木行业广泛使用。这4种木材分别是:交趾黄檀(主产于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市场名“大红酸枝”),微凹黄檀(主产于中美洲,市场名“美洲香枝木”)、伯利兹黄檀(主产于中美洲,市场名“洪都拉斯玫瑰木”)、卢氏黑黄檀(主产于马达加斯加等国,市场名“大叶紫檀”、“黑酸枝”)。

    徐峰说,按照CITES公约,附录Ⅰ的物种禁止商业性国际贸易,附录Ⅱ的须提供进出口许可证或者再出口证明书;附录Ⅲ的物种须有缔约国(成员国)出具进出口许可证和原产地证明。檀香紫檀(也就是“小叶紫檀”)此前已被列入附录Ⅱ,产地国家也出台进出口限制政策,市场上的原材料非常稀缺,价格达到“天价”级别。这一次,交趾黄檀等木种被列至附录Ⅱ,未来很可能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情况。

    此外,木材出口国的贸易壁垒也对红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日前,越南红木出口提税200%,交趾黄檀以及花梨木等二线红木都被列入范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他与越南的合作伙伴联系,得知关税确实提高了,但是具体金额目前还没有明确。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受制于经济大环境因素,红木终端零售市场不温不火,市场竞争激烈。如果利润没有增加,而成本大增,势必造成很多缺乏营销渠道和品牌支撑的红木企业被淘汰,红木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现状

    广西红木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红木已经成为凭祥、东兴等地的支柱产业,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区内主要城市也有众多从业者,红木政策面上的变动,广西红木业内是非常重视和敏感的。”南宁一红木家具企业负责人覃振说。

    南国早报记者从广西红木家具协会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红木企业6000多家,其中仅凭祥就有2000多家、东兴也有近1000家。2011年,广西红木产业产值达120亿元。协会会长王宝田介绍,1992年,国务院批准中越边境的凭祥、东兴为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同年凭祥市举办首届中越商品交易会,越南商人带着老式红木家具与工艺品首次亮相,凭祥的红木产业也由此起步。据海关统计,2010年凭祥共进口红木家具8408.4吨,货值2905.8万美元,居全国第一。

    同样是红木重镇的东兴,红木产业主要由本地人发起和推动。东兴红木行业协会一位副会长介绍,在早期的时候,凭祥主要是原料和半成品家具批发。东兴人从越南、甚至凭祥进回半成品家具后,进行组装和简单打磨的初加工,再将成品家具批发给广西及外地客商。

    到了2006年,广西口岸的红木贸易空前发展,据凭祥、东兴当地的红木经营者介绍,当时,东南亚的红木原料基本上都经过广西口岸入境。截至2012年底,在东兴市经营红木家具、工艺品的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有3~5家。当地经营户还与越南广宁省民营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与北宁省中小企业协会建立长期发展合作关系,东兴红木企业代表与东盟企业代表形成红木原料供给长期合作关系。

    尴尬

    不善加工地缘优势渐被削弱

    凭借地缘优势,广西以凭祥、东兴两地为代表的红木产业驶上“高速路”。遗憾的是,近年来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用有所减弱。全国红木集散地广西独大的格局被打破,变成广东、福建、广西“三足鼎立”。

    在东兴采访时,不少商家向南国早报记者透露,现在他们的红木原材料是“绕道”广东、深圳等地运回来的。商家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广西大学林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广西红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英健教授也谈到,从2008年开始,由于广西各地林业木材税费标准不一,报关手续繁琐,出关慢而且政策相对于广东也稍欠灵活,广东东莞的厚街、深圳的观澜等规范化运作的红木原料市场,逐渐通过价格优势成为红木原料集散地。

    “造成这样的局面,还有内部原因。”东兴红木商人吴先生说,权衡人工和运输的成本,大多数商人都在越南买半成品,再运回国内批发。国内红木市场普遍认为越南工艺不好,而广西的木工技术水平整体来说也没有优势。有些对红木家具要求更精细的商人,干脆把木材拉到浙江、福建等地,请手艺好的师傅精雕细琢。像吴先生这样,就是把上好的越南木料送回福建莆田老家去生产,因海运相对陆运更便宜,他把木材先运到中国香港,再转运到莆田。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广东中山主要经营来自南美、非洲的木材,比如南美酸枝、非洲花梨;福建仙游以高档木材为主,成为黄花梨、沉香的集散地;广西东兴、凭祥则以东南亚木材为主,像酸枝、草花梨等。

    此外,云南瑞丽的红木市场也成为后起之秀。2010年,广西东兴、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三个沿边城市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由于缅甸出口限制玉石不限红木,瑞丽凭借口岸优势,逐渐成为新兴红木原料批发市场。

    业内

    已有动作克服短板推进深加工

    在红木行业,多数业内人士有这样的共识,红木原材料价格涨幅远远赶不上国内红木家具的涨幅。据东兴红木商家介绍,一套越南草花梨十件套中档家具,半成品价格为2万元左右,拉回东兴进行组装以及简单打磨等初加工,人工成本为5000元,而卖出去只有1000~2000元利润,有时只有500元利润。

    “如果广西只是一个红木原材料、半成品‘过路’的地方,那么邻近东南亚的资源优势就不能真正发挥出来。”徐峰谈到,目前,凭祥、东兴等地经营红木原料、半成品批发生意,纯利在10%左右,商家们只能靠走量来获利。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红木家具由于做工精良,尽管手工费更高一些,像“福建工”、“东阳工”,“十件套”的手工费至少1.5万~2万元,仍受市场欢迎,渐渐占据了更多市场份额,利润也更丰厚。

    要想改变困局,就得想办法从红木上赚取更多的附加值,将产业链上加工技艺缺失的环节完善。实际上,本地很多红木从业者已经开始转变。记者了解到,如今东兴的红木商人除了有店面,还要有工厂。从事半成品加工的叫加工厂、买原料自己加工成家具的叫生产厂。东兴规模不一的加工厂有上百家,而生产厂也有十几家,而且生产厂的比例在逐步扩大,不少红木商家还到浙江东阳等地请来能工巧匠。

    凭祥红木商会的一位人士也介绍,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从业者已经形成共识,开始推进进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改变低层次“过境贸易”现状,向家具及红木工艺品深加工转变。

    前景

    业界看好“桂作红木”蓄势待发

    谈及经营红木生意的前景,业内有“没赶上房地产的人都在转型做红木”的说法。采访中记者也发现,近年来区内各地与红木有关的地产项目逐渐增多。像南宁,新增的数个大型古玩、花鸟市场里,红木店都占据了“半边天”。

    在东兴,百业东兴·红木社区项目到2008年已建成7万多平方米的红木文化街区,填补了当地缺少大型高端红木批发市场的空白。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红木文化街区里的500多间商铺,4个月就进驻完毕。东兴本地商户占40%,来自广东、湛江的商户占40%,另外20%来自全国各地,“外地商家比例更大,国内资本关注广西口岸红木由此可见一斑”。

    6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越南工贸部在越南河内举行中国(广西)—越南全面深化经贸合作论坛,中国计划在凭祥设立广西凭祥边境自由贸易合作试验区,规划面积包括凭祥友谊关、浦寨、弄怀与越南谅山同登国界线毗邻接壤区域。这些区域也是目前红木贸易活跃区域。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相关细则还没有落实,但是可以预计,对未来广西口岸的红木贸易将是大利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广西本地的民间资本计划“抱团”打造“桂作红木”品牌,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展示、人才培训、销售与物流、收藏与拍卖、融资与接待担保、博览与展销等方面全方位规划,以凭祥与东兴、北海、玉林等地为重点,着力打造广西区域品牌,培育广西红木家具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