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突然发力废旧家电回收,对厂商有何价值?
“非常意外,完全没有想到,更不清楚这一产业政策的目的和意图到底是什么?至少,从短期来看,这应该不是为了解决今年家电市场的消费需求疲软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又不清楚这到底能给家电产业和市场带来哪些利好?”
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官网突然披露了一份名为《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的实施方案》,由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委联合发布,核心目标是希望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政策体系,建立有序、高效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从而促进家电的更新消费。
随后,这一方案引发了中国市场上不少家电厂商的热议,一些厂商就提出了上述的疑问。不过,在家电圈看来,这一方案显然不是今年临时推出,应该是此前已经明确讨论和商议的产业政策,各方达成共识后于今年发布。因此,不会预见到今年以来家电市场的变化。同时,这一方案,不只是利好于废旧家电回收企业,对于家电企业、电商等大零售商们,均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家电圈注意到,与之前国家面对废旧家电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相比,今年这一方案增加“探索家电新型消费模式,开展家电租赁业务”内容,鼓励家电企业与电商、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等企业合作,面向新毕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消费群体以及员工临时住房需求大的企业,开展家电租赁业务。这也被认为是,这一方案最大亮点,国家层次鼓励家电企业直接经营租赁业务,既可以缓解众多企业一次性采购的成本压力,也可以提升大量流动人群的生活品质。
今年以来,对于家电消费市场来说,虽然不能用“屋漏又逢连阴雨”形容,但在此之前房地产市场调控带给家电零售市场下滑的连锁反应,这场突发性的全球化疫情再次带来国内和海外市场的相继停摆和持续低迷,这给早已全球化布局和经营的中国家电产业带来多重打击。
不过,家电圈获悉,相比十年前,国家层面对于家电市场的关注力度明显提升,从去年连续出台多份文件和方案,鼓励各个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动高能效、绿色节能、智能等家电新品的市场推广,带动“以旧换新”消费;今年以来,全国30多个省市则再次启动“消费券发放”工作刺激终端购买力,以及广东省再次重启“家电下乡”政策,通过政府5%+企业5%的方式,给予农村居民购买家电以10%补贴。
此次,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虽然推出的是面向废旧家电行业的回收体系建立和完善方案,但家电圈认为:这本质上仍然是通过“加快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建设”,加速中国家庭对于家中老旧家电的淘汰清理速度,帮助众多家电厂商找到刺激消费的突破口和方向。
比如:各城市要设置废旧家电回收运输中转站,搭建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支持大型家电企业、商家,以及专业回收企业和电商平台共同开展废旧家电回收。这些举措,都是便于中国家庭更快捷地处理废旧家电,同时享受相应的补贴。特别是允许家电企业、经销商,以及电商平台同时展开“废旧家电回收”,授予相应的资质,就是鼓励这些厂商们通过面向用户“收废换新”举措,既可以通过废旧家电回收收益,还能补贴到用户进行换新欲望。
同时,方案中明确要求各地政府部门要鼓励行业协会带动家电厂商,开展覆盖城乡的家电“以旧换新”等更新消费活动,引导消费者及时更换超过安全使用年限的老旧家电,推动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产品的探索。
甚至,国家还首次在方案提出,鼓励家电企业探索家电新型消费模式,开展家电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代买”这一共享经济的模式,本质上还是激活消费需求和欲望,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体验。
可以看到,在一系列产业政策文件和方案,以及举措层出不穷背后,表明国家对于家电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认识到中国家电制造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也一直在想办法通过在一线市场末端刺激消费需求和欲望,带动整个家电产业的发展。这一点,家电厂商必须要重新认识和理解。
当然,也有让一些家电厂商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国家对于鼓励废旧家电回收体系建设中,涉及企业建设废旧家电回收网络、优化废旧家电处理项目布局等,明确提出中央资金给予必要支持。但是,对于面向市场和用户的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并未出台相应的财政配套政策。而当前家电市场经营的难度则在于,在缺乏国家财政补贴的政策之下,即使厂商持续降价促销,也难以持续激活并带动一线市场消费。(来源: 家电圈 作者:宁言)
-01-
疫情对国外陶瓷产业的影响
大面积停线,
整体设备需求至少下降两成
目前,全球还处于新冠疫情防控的拉锯战时期,在讨论大板之前,先说说疫情对我们熟悉的国外市场的影响。
众所周知,目前海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各国纷纷实行封城或各种管制禁令,其中:
印度原定3月22-5月3日,最新再延长到5月17日;孟加拉由3月26-4月25日,后再延至5月16日;巴基斯坦由3月22-4月29日,又延至5月9日;马来西亚3月18-5月12日;印尼为了减少人员流动,也于4月24-5月31日暂停了国内国际和海上客运交通。
在严格的管控之下,印度、孟加拉所有的陶瓷厂都全面停产;巴基斯坦、印尼的陶瓷厂陆续减产或者停线,办公室人员居家或分流办公;土耳其也超过三分之一的厂减产或停线,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封城,但当地一家陶瓷厂有一个感染病例,现几乎所有的陶瓷厂都拒绝外来人员进厂,因此正常的商务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只有越南的生产线还在正常运行中。
我们做出口15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面积的停线,对出口业务的影响已经从3月份开始凸显出来,在4、5月份加剧恶化。往年,一些主要市场(国家)例如印度,一般在3月份的当地陶瓷展,我们就可以了解清楚全年的新线需求,一般每年都有几十上百条新线上马。然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到的新线需求还是个位数。这些主要陶瓷产区,疫情虽然没有像欧洲、美国那样爆发,但现在每天新增感染人数不断增长,且死亡比例较高。而当地的医疗水平、卫生条件和救治力度又普遍较低,是否能如期解除隔离,陶瓷厂能否顺利复工,都还是个未知数。
同时,传统的斋月已在4月24日开始,因此,我们估计在宗教国家的生产线最快要到5月底6月初才能逐步复产。已有的生产线减产或停线,新的投资项目纷纷叫停,因此预计今年海外陶瓷厂的整体设备需求会比去年下降至少2成,某些国家甚至会达到一半以上,以出口为业务支撑的企业要有更谨慎的预算。
-02-
国外的大板上线情况
欧洲、南美洲外,
有26条大板生产线
根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国外除欧洲、南美洲以外地区,目前有26条大板生产线,其中印度20条,土耳其和印尼各2条,迪拜和伊朗各1条。
压机品牌方面,其中有15条选用SYSTEM的GEA,4条SACMI的CONTINUA,伊朗的1条大板是选用SITI-B&T的SUPERA,而余下的6条都是力泰和科达的大吨位传统压机。以1200×2400mm,1200×2600mm,1600×3200mm,1200×1800mm这几个规格为主。因市场对大板的需求不足,这些生产线除大板外,还兼顾生产中板等其他规格产品,以2米以下的规格为主。
据我们近2年对以上熟悉的拥有大板生产线的市场的了解。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与传统规格产品相比,目前拥有大板生产线的国家不多,总生产线和产量仍然很少,但几乎所有大板线的市场都供大于求,都在寻求出口市场,以发挥生产线的产能。去年3月,我们就带着印度大板第一品牌SIMPOLO的老板在佛山拜访了几个国内代表性品牌的老板,布局进军中国市场。
总的来说,国内外同行都对大板未来的市场持乐观的态度,包括在家居、大型工程,尤其是家具市场的应用。但是,大家都深深感到培育大板市场的不容易。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是必然。以大板线最多的印度为例,去年的产能已很难消化,价格不断跳水,以1200×2400(9mm厚)为例,目前公开报出的出厂价格只有11美金(折合人民币77元左右)。可以想像,随着今年中国的大板线陆续投产,大板价格的世界大战会越演越烈。
众所周知,相比国外的大板热,国内的大板上线可谓后知后觉,与陶瓷生产大国的地位不匹配。直到去年下半年,上大板线才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因为近年国内同行对国内大板生产线的上线的品牌、规模等已经有了很多报道,因此我在本文不再详述。
-03-
大板上线的陷阱
新景泰从6年前就研发推广大板施釉印花设备,随着近年国内的大板热度加强,我们的往复喷釉机、大规格淋釉器、大板喷墨机等相关设备也热销起来。在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讨论到大板市场及上马大板生产线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我在这里整理几点关于生产经营大板可能存在的陷阱,当是给大板热泼泼冷水。兼听则明,这也是想计划上大板项目的企业上得更合理,走得更稳。
1、市场规模的陷阱
国内大板市场由一年前的看不懂到近大半年的火热,有点戏剧性转变,这也使行内纷纷对未来大板市场进行推测。综合来说,行内预测数年内国内大板的市场规模达十亿平方米以上,乐观的估计达二、三十亿平方米。如果以一条线日产一万平方米计算,生产线规模也就有300到500条。足以填补过去几年瓷砖市场规模的萎缩数量了,这真是陶瓷行业的福音。
我以为,随着大板生产技术和应用市场的成熟,加上大板概念的延伸(扩展到厚板,岩板等概念),以上市场评估大致上是合理的甚至是可以预见的。
可是我觉得同行更要冷静评估的是,当一类产品的技术成熟的时候,生产线的增加速度往往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这直接导致一个新产品的市场总是在过剩中增长,竞争将会非常惨烈。其结果,既无资金实力,也没有管理实力和长远战略规划的企业会死在沙滩上!所以,我们必须严格了解和控制上大板线的风险,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投资的性价比。不能因为预测市场的存在就盲目上马,掉进产能过剩的陷阱!在投资性价比的控制方面,当前,同行可以多关注国内的设备。
大板生产技术在意大利已经有10年了,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前几年上马的几条生产线,主要使用的是意大利的设备。但是,通过近两三年的完善,国内的大板生产装备已经越来越成熟了,国内设备投资性价比好,服务优,长远提升改善空间大,这些优势都会凸显出来。因此,除了国内没有的,其他的设备可以以国内装备作为投资选择的首选。毕竟,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未来赚钱都比以前难多了,减少固定资产投入,才能轻装上阵,增强项目的竞争力。
2、装备成熟的陷阱
以上我提到装备由意大利原创已近10年,中国也越来越成熟了,但这并不表明大板的装备已经非常成熟。大板专用装备主要有压机、施釉、喷墨打印、窑炉、后加工、包装等。
首先说说压机。大板约在十年前就在意大利出现,在六年前形成了三种差异化很大的主流方案(System的传统压机+皮带传送式;Sacmi的辊压+钢带传送式;Siti 的传统压机式)。
前几年,在同行认为我们的装备水平已经超越了意大利同行的时候,意大利同行的大板压机慢慢成熟了,又狠狠地超越了中国同行一把。但是近几年,国内的科达、力泰奋起直追,分别突破推出了万吨、2万吨,3万吨的机型(传统压机式),技术也渐渐成熟,算是赶上了欧洲水平,让大家多了一些选择。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目前为止,与传统的压机相比,大板成型装备的在线数量还是很有限的(5个压机品牌,把已上线准备上线的加起来就100条线左右),而且已经在线的设备大部分都还没经过高强度,长时间的使用验证,不能说非常成熟。
因此,现在购买压机的时候还面临着选择困难症:三种方案各不相同,价格差异在千万元级别,供应商的服务、优劣不容易评估等等问题。
压机是大板生产线的心脏,选不好确实会跳进一个坑,在中国的竞争环境下,对设备肯定会有更高更多的要求,在国外用得好的设备,不一定适合中国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在现阶段,既然不管选择哪一个品牌都存在着风险,我们只能通过对不同的品牌(方案)作更深入的了解,确认存在的风险,结合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做出选择,同时要对可能存在的设备,工艺风险进行管控。
例如,资金紧张的,偏向于选性价比高的设备,而不是盲目的跟风。压机对粉料有特殊要求的,就要提前做配方调整和测试评估。同时必须做好大板研发和生产团队的培养,才能避免掉进设备不成熟带来的陷阱,确保成功。
相比于压机,我认为其他的大板装备国内品牌已经有较多的应用经验,成熟度跟国外不会有明显的区别,也不会造成项目的重大风险,选国内品牌既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持续性改进。当然,国内的大板相关装备品牌越来越多,良莠不齐,应该选择有持续发展潜力,有强的服务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的品牌,否则,当竞争越来越激烈时,有些品牌会退出,这时候买了设备的用户是最大的受害者。
3、工艺成熟度的陷阱
大板生产工艺是否已经很成熟了?在很多同行的认识里面,认为大板只是规格、厚度上的变化,工艺配方和生产工艺没什么不同,因此工艺是成熟的,没有什么风险。
我认为:首先,瓷砖的规格由从30年前400mm以下为主,到现在突破了3米。
从基本的工艺原理来说,确实没有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过往的每一次产品规格的突破,都伴随着装备的变化、配方工艺的变化和生产管理的变化,并通过大量同行一起去实践,交学费,才能达到理想的生产质量水平。同时,中国的竞争环境导致我们对产量、质量和成本有特别高的要求,给工艺配方设计和生产管理带来重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和工作准备。
另外,我还要提醒一下,大板的一个重要应用在是家具行业而不是建筑业。按我的理解,我们提供给家具厂的,是家具的其中一个零部件。它对板材的尺寸、强度、韧性、色差、手感、光度、防污、微量元素等等,都有比建筑材料更高的,更一致性的要求。
我们原来的质量管控标准和制度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一定适合家具的要求了。最近,行内在讨论大板岩板的标准。虽然这个名字由砖变成了板,我们不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客户对大板一定有不同的更高的要求。就像新景泰这几年进入玻璃打印和纺织打印领域,我们认为陶瓷打印机已经很成熟了,但是在新的领域里面,客户对打印精度、色差、缺陷容忍度、产品一致性等等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花了两三年时间,才逐渐掌握了相关的技术。
所以我们同行对大板的要求,工艺也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才能避免产品掉进新领域的陷阱。
-04-
总结
近几年,陶瓷行业经历着产能过剩,行业萎缩的痛苦,打击着我们同行对未来的信心。大板市场从无到有,由慢热到突然间火爆,给了我们陶瓷行业很大的想像空间,增强了我们同行对陶瓷行业对未来的信心。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陶瓷大板市场虽然前景可待,但从全球来看,陶瓷大板自诞生以来,就一直经历着产能扩张速度大于市场需求增长的速度的困惑。同时,不管我们选择国内或者国外的品牌,大板设备和工艺技术虽然已经有接近十年的经历,但是并未经过充分的试错和市场竞争的洗礼,还存在不少的陷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大板生产线项目投入动辄上亿,存在不少的经营风险。
我们只有从长远来规划,从谨慎来投资,提前做好团队培养,技术测试和营销布局,才能避免风险,使项目长远稳健发展。(来源:陶瓷资讯 作者:彭基昌)
继欧派家居等之后,敏华控股及顾家家居完美跻身中国家居业“百亿俱乐部”,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息。
5月15日,敏华控股发布2020财年业绩,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该公司实现收益121.4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11.25亿元),同比去年增加约7.9%。
4月22日,顾家家居发布2019年度业绩公告,报告期内,顾家家居实现营业收入110.94亿元,同比增长20.95%。
软体家居、全屋定制家居,
中国家居建材家装领域的两个红利产业
和欧派家居以橱衣等定制家居为核心品类不同,敏华控股及顾家家居是以沙发、床垫等软体家居为核心品类。
按我的观察与考察,在中国家居建材家装领域,目前,主要有两个红利产业,第一是以柜类木作为中轴的全屋定制家居产业,另外一个就是以沙发和床垫为基础的软体家居产业了。
按照去年的年报,定制家居上市公司营收的前四位欧派家居、索菲亚、尚品宅配、志邦的营收总和大约320多亿,而软体家居上市公司营收的前面四位敏华控股、顾家家居、梦百合、喜临门的营收总和也接近300亿。
也就是说,对于软体家居企业而言,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富矿。
顾家家居去年财报里的分析,颇能说明这一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软体家具行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根据CSIL统计,我国软体家具年产值已由2008年的134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338亿美元,产值约占全球的46%;我国软体家具的消费量由2008年的80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214 亿美元,消费量约占全球的31%,是全球最大的软体家具生产国和消费国。”
正因为如此,以往以美欧市场为重心的敏华控股和梦百合,近几年来,不断将发展中心向国内市场转移;正因为如此,连全屋定制巨头欧派家居也看好软体家居市场而于去年与慕思在床垫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
在国内市场,
敏华控股和顾家家居狭路相逢
敏华控股的战略重心转移,在财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财报显示:其中,中国市场营收约为69.55亿港元,占总营收约57.27%;北美及欧洲市场占总营收约38.2%,中国市场已经超过了敏华控股营收的半壁江山。
有意思的是,顾家家居的境内外收益平分秋色,境内贡献营业收入占比56.96%,境外贡献营业收入占比43.04%。
至少,现在在国内市场,他们是棋逢对手了,而在此前,在国内软体家居市场、特别是沙发市场,真正能与顾家家居抗衡的品牌,基本没有。
敏华控股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布局速度很快,截止今年3月31日,在国内市场拥有2,874家“芝华仕头等舱”品牌沙发及“芝华仕五星床垫”专卖店及北欧宜居专卖店,期间,“芝华仕头等舱”及“芝华仕五星床垫”品牌专卖店净增长260 间,期间,来自中国市场的销售(不含其他业务)较上年同期增长约12.1% 。
敏华控股与顾家家居,
战略布局的异同
观察敏华控股近几年的发展,其战略布局有两个脉络:其一,由美欧等国外市场向国内市场进行战略转移;其二,由沙发而床垫而智能家居。
顾家家居的战略布局,也有两个方向:第一,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向国外市场渗透;第二,由沙发而床垫而全屋定制。
在第二点上,敏华控股和顾家家居有点异曲同工的味道,但是,在第一点上,似乎他们的路数迥异(一个回归,一个出走)。
以沙发起家的他们都看好床垫市场,敏华控股专门推出了“芝华仕五星床垫”这个子品牌,其意图是借“芝华仕头等舱”沙发的品牌溢价,抢占国内床垫市场。
去年,顾家家居卖出沙发156.57万套,同比增长12.67%;卖出床类产品78.45万套,同比增长79.88%,占总营收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8.2%。
面向未来,敏华控股落子智能家居,“于回顾期内收购了一家于广东的智能家居产品生产商,并自二零二零年三月一日起纳入本集团附属子公司账目合并入账”,顾家家居则通过收购班尔奇切入全屋定制家居领域,智能家居是下一个风口,全屋定制家居是当下的风口,孰优孰劣?当以这些项目对母公司当下和未来的贡献论成败。
当然,切入智能家居也好、介入全屋定制家居也罢,比起他们从沙发延伸到床垫,智能和全屋的未知数会大得多,毕竟,从沙发到床垫属于相关延伸,智能和全屋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了。(来源:泛家居圈 作者: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