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家具出口443.8亿,同比下降21.6%
详细内容

1-2月家具出口443.8亿,同比下降21.6%

时间:2020-03-20     人气:810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时隔21个月后,贸易差额再次转为逆差。......

  据海关统计,家具及其零件1-2月出口额443.8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同比)下降21.6%。

  1-2月,家具,灯具、照明装置及零件,陶瓷制品和纺织制品4类家居行业相关产品累计出口额1.8万亿元,同比下降21.3%。

  总体来看,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贸易逆差425.9亿元,去年同期为顺差2934.8亿元。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下降。除家具外,纺织品962.3亿元,下降18.7%;灯具248.8亿元,下降19.8%;陶瓷163亿元,下降34.5%。

  对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额分别增长2.0%和1.8%,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30%。

  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下降。中美贸易总值为4225亿元,下降19.6%,占我外贸总值的10.2%。其中,我对美国出口3001亿元,下降26.5%;自美国进口1224亿元,增长4.3%;对美贸易顺差1777亿元,收窄38.9%。

  从1-2月进出口数据看,2月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显现,时隔21个月后,贸易差额再次转为逆差。整体上看,出口回落幅度较大,主要受2月停工影响。3月复工有序开展,环比将有所改善,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不乐观。(来源:家具在线)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一疫之下,满目疮痍。家电行业不出意外,在本就脆弱的基础上,再受打击。

      据之前《2019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市场家电零售额规模8032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2%。而在疫情期间,降幅进一步加大,AVC数据显示,2020年第9周(前2个月)家电整体数据大幅下滑,特别是线下市场各类产品如彩电零售同比下滑56.2%;空调零售同比下滑82.6%;冰箱零售同比下滑57.88%;洗衣机零售同比下滑60.46%。

      其实无关疫情,为了走出低谷,家电品牌们早已开始了大规模变革。

      一、多品牌运营成为行业标配

      从早两年开始,一股由海信、美的、海尔等一线家电品牌刮起的“多品牌”风,成为了行业主流。

      由海信开始,2017年收购东芝;2018年收购欧洲家电巨头Gorenje;加上旗下的容声、科龙以及联合经营的日立、约克;2019年又重启了原先定位于海外高端用户市场的国际化子品牌VIDAA。

      紧随其后的像美的,在这两年先后发布(重新激活)了包括COLMO、布谷、华凌在内的一批品牌,其面向家电市场的主力品牌已经在美的、小天鹅、比佛利、酷风、凡帝罗的基础上,得到迅速扩张,再包括此前收购的Clivet,以及合作引进的AEG,美的旗下运营的家电品牌数量已经多达10个。

      海尔在多品牌方面获得了不错的收效,像卡萨帝、统帅、GE等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品牌已经多达7个。国内家电市场多品牌的扩张,自上而下,现阶段包括格力、长虹、TCL、创维、老板、九阳等企业都通过收购或自建的方式完成了多品牌布局。

      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多品牌之所以会成为市场追逐焦点是在于,细分市场、需求多样化已经是最大的市场竞争点,产品的差异化包括销售渠道的差异化等一些细节,都将决定消费群体以及消费市场的归属。

      多品牌战略的兴起并非是“一时脑热”,国外品牌在这一模式上走得更早,如博西、惠而浦、伊莱克斯这些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特别如伊莱克斯和惠而浦,虽然身为全球家电巨头品牌,却因迟迟无法真正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略显尴尬,多品牌打法一直被给予厚望。

      本土品牌走向多品牌化运营看中的当然是市场占有率,多品牌化也确实为他们带来了明显的收益,例如海尔旗下的各大品牌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像卡萨帝在大环境向下的情况,2019年依旧收获了30%的销售增长,稳居高端市场占有率第一;统帅在将目光放到青年市场后,在2017至2018年都获得了30%以上收入增长,2019年上半年同样收获23%的收入增长。

      通过多品牌策略,让各家有底气面对“价格战”,同时又凭借高端产品收获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目前在国内家电市场,多品牌化经营早已渗透到了二三线品牌,多品牌成为了行业标配。

      二、多品类何源会成为家电行业的下一站?

      在多品牌之后,多品类在家电市场又骤然成风。

      如前不久,受疫情影响,TCL举行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发布会上一口气拿出了五大品类超30款新品。在更早之前,美的、海尔也纷纷推出“全品类”战略,特别像在小家电领域同样风生水起美的,其产品基本已经实现了家庭场景的全覆盖。多品类究竟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呢?

      1、“全覆盖”+“爆款”,家电市场的新蓝海

      家电市场的大环境开头已经说过,传统品类的产品销量持续下滑,如彩电市场,据AV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彩电市场零售量为4772万台,同比下降2%;空调产品同样迎来自2016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出货量同比下跌3.37%;而在新品类频出的小家电类别,却在逆市上扬。

      销量下跌对于行业而言还不是最大的打击,伴随销量下跌而来的还有价格,如彩电产品,2019年零售额为1340亿元,同比下降11.2%,行业均价为2809元,同比下降9.4%,创十年最低。

      目前传统家电产品的利润率受价格战影响,已经被压缩得非常低,部分产品甚至只有5%左右的利润,这给品牌乃至行业带去了巨大的困扰,而新品类正是为品牌扩宽利润面的一剂良方,毕竟一旦收获一个或多个“爆款”就是新的增长点。

      像小熊电器正是得益于在小家电市场的“全军出击”,使其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26.92亿元,同比增长31.92%;净利润实现2.60亿元,同比增长40.08%。

      2、不追品牌,追“新鲜”,影响力提升的好方法

      消费群体年轻化,是消费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千禧一代也好,Z世代也好,都被当成了市场追逐的焦点。

      但他们这群新的消费主体与“以往”的用户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对于品牌缺乏忠诚度,但是对于“新鲜”事物的追逐却无比热衷。

      家电新品类则正好满足于他们的这一追求。其实从早两年开始,各大平台就已经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身上,如在2017年阿里研究院就曾发布《进击,Z世代》提到“Z世代消费不仅仅为了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他们希望在消费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喜好、奇思妙想,从一个简单的消费者,变为一个产品创造参与者。”

      而在2019年天猫启动了“家电新品类”计划,联手各大品牌打造更多新品,以吸引年轻用户。对于品牌而言,如果无法让年轻用户“通通满意”那如果能实现一个品类的突破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就像美的以及九阳所做的那样,或是电饭煲、或是榨汁机、火锅,一个新品的成功就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或市场影响力。

      3、5G+IoT双驱动,品类越全,优势越大

      5G时代的来临,对于诸多行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家电行业也不例外,智能家居的上线,注定将对传统家电产品形成巨大的冲击。

      IoT生态之下,比的不光再只是质量,数量也必不可少,毕竟品类越齐全,可提供的具备兼容性的产品更多,即代表优势越大。

      而全品类IoT已经成为了家电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甚至可以说将决定未来品牌的去留。十年前格力董小姐与小米雷布斯的一场赌局,虽然最终以小米惜败结尾,不过若是这场赌局延后十年,胜负真不一定。

      虽然格力也毫不犹豫的走向了全品类赛道,但小米在IoT全品类场景的投入可谓“令人发指”大到空调、洗衣机,小到插座、电磁炉就没有它不涉足的。小米如此坚决,正因为吃足了在单品赛道苦。

      可以说如今的小米为家电品牌提供一份优质的答卷,完全照抄最起码也能保证及格。

      三、“多品类”之后,是行业在自我颠覆?

      在家电品牌从多品牌迈向多品类,最终走向全品类后,家电行业正在释放出一种自我颠覆的信号。

      近两年,在家电行业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品牌、品类变革持续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十分普遍,那就是企业更名。

      最近的一个是TCL,在2020年2月6日TCL发布公告称“为了准确反映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情况,清晰阐述公司致力于全球领先科技企业的战略定位,公司名称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此之前是叫“TCL集团”。

      时间往前推,2018年“美菱电器”更名“长虹美菱”;2019年“创维数码”更名“创维集团”;“青岛海尔”更名“海尔智家”;“海信电器”更名“海信视像”。

      正如TCL公告中表述的那样,家电企业集体更名,无外乎两点,一是更好的体现自身业务布局,二是增加品牌的想象空间。其实这也体现出了整个家电行业的“焦虑”。

      目前执着于“脱帽”的也远不止家电行业,智能手机市场同样如此,最近就有OPPO宣布,将涉足更加广泛的终端市场,预计下半年还将推出智能电视。在去年年底OPPO创始人、CEO陈明永就说“OPPO要做的不仅是家手机公司。”

      更早之前,华为、小米等一众企业纷纷涌入IoT赛道,如小米的手机业务收入占比正在下降,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正稳步提升。

      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在智能化背景下的硬件市场,只是依靠单项的产品、渠道、营销等能力已经不足以承担市场竞争的重任。

      在家电行业有业内人士分析“‘家电’的概念相对老旧,市场对于其价值的认知相对偏低”。所以,无论是美的、格力或是海尔、TCL都在“去家电化”,而让自己与5G、AI、IoT等标签更加贴合。

      而也确实只有在多元化布局,重整产业链,依托多品类增强用户粘性之后,传统家电企业在IoT时代才有一战之力,否则面对来自华为、小米们的“跨界”挑战,将很难获得市场主导权。

      总结

      对于家电行业而言,“多品类”之后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一场玩家还在不断入场的游戏即将开始。可以预见家庭IoT赛道的竞争将远比想象中激烈。(来源:智能相对论)

    阅读全文
  •   截至3月,至少14家卫浴企业宣布破产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最新信息显示,截止2020年2月,全国至少有14家卫浴企业被法院发布破产公告,涉及地区浙江(5家)、江苏(3家)、广东、湖南、河北、上海、新疆(各1家)。

      截至3月,有242家陶瓷企业宣布倒闭

      3月11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了《2019年建筑陶瓷与卫生洁具行业发展概况》。报告指出:

      2019年全国1160家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05家企业被淘汰出局;

      继2018年跌破100亿平方米之后,2019年中国陶瓷砖产量降至82.2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73%;

      陶瓷行业营收和利润止跌回升,实现营收3079.91亿元,同比增长2.89%;实现利润总额194.67亿元,同比增长10.58%。

      105家企业被淘汰,产量跌至82亿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统计,2019年全国1160家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05家企业被淘汰出局。2018年共有137家企业倒闭。近2年合计倒闭242家陶瓷企业。

      与去年不同的是,2019年中国陶瓷行业的整体营收和利润在增长。去年实现营收3079.91亿元,同比增长2.89%;实现利润总额194.67亿元,同比增长10.58%。

      继2018年中国陶瓷砖产量跌破100亿平方米之后,2019年陶瓷砖产量继续在下行通道持续走低,达到82.25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73%.

      出口继续下滑,2019年瓷砖出口量为7.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45%。但出口额45.55亿美元,同比增长5.83%,而且平均单价为5.91美元/平方米,比2018年提高0.79美元。

      预计2020年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行业总体将继续维持在理性的盘整区间,建筑陶瓷产量下降5%,卫生洁具产量依旧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能够基本横盘在2019年的水平。

      定制家居行业笑傲全场?

      疫情之下,谁都不能独善其身,泛家居行业都在经受着巨大经营压力。

      不过对比瓷砖卫浴行业,定制家居行业相对来讲,过得并不那么糟!

      陶卫行业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从科达成功收购唯高,到海欧收购冠军,再到兴辉与新锦成的联姻,以及东鹏IPO过会,都印证了建陶行业正在积极拥抱资本市场,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实施兼并重组战略,实现规模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

      数据显示,以公告上限计算,上述8家公司2019年的总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76亿元和45.44亿元,平均营收增幅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20.20%和18.67%;

      后两项数据均远高于泛家居行业5%左右的预期平均增速,亦是2019年全年GDP增速的三倍还多,显示定制家居仍然是当前家居市场难得的“暖阳”品类。

      综合看来,定制家居行业空间,仍可支撑2020年开启的新一轮黄金十年发展期。

      东方财富网相关数据显示,定制家居在过去一年被机构普遍看好,其中我乐家居共获得11次机构评级,包含7次“买入”、4次“增持”。3月5日,我乐家居盘中最高价19.60元,股价创近一年新高。

      从营收增长率来看,超过20%的企业有望为5家,2家营收增长率仅为个位数。净利润增幅超过五成的,仅有我乐家居一家。

      如此比较看来,定制家居确实成为泛家居行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其高成长性,高于家居行业的增速,较好的利润率表现,在疫情重压下,还未出现陶瓷卫浴行业的经营惨状,不得不说,定制家居在泛家居行业“笑傲全场”。

      相信定制家居人定能度过难关,迎来更好的发展!(来源:家居建材业资讯通)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