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给大家居行业的投融资启示
详细内容

小米给大家居行业的投融资启示

时间:2020-01-10     人气:624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作为最早在家居行业落子的互联网企业,小米的生态布局方法更值得借鉴。......

   小米早就不是卖手机的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米已经悄悄更新了它在大众心里的认识。或许是从小米有品上线开始,或许是从上架第一个智能家居产品开始。

  从小米发布的历年财报中,能够清晰的看到,手机在其营收中所占比例在逐年减少,而AIoT和生活消费品的收入正在变多。

  比起2018年开始在家居赛道大手笔投资的阿里,小米的入场低调很多。尽管都是以投资为手段,但小米一直选的是小额度、多标的的方式。

  早在2013年,小米就出手了第一家生态链企业,布局侧重于硬件产品,主要专注智能家居。除了资金支持,小米吸引创新企业入圈的最重要因素,是自有的销售渠道和米家品牌背书。

  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的“团队作战”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而这不论是对于生态企业还是之于小米本身,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小米成立于2010年,用了8年时间完成IPO,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渐渐清晰了生态圈的边界。

  尽管对于入圈的利弊各有评述,但小米布局生态的思路是一个现代化企业专业的财务投资模式,同时也开辟了生态布局的新路径,为各行各业的龙头公司提供了借鉴。

  比起一些老牌家居企业,小米在资金保有量上并不占优势,它所具备的是先人一步的思维。如何学习小米的生态布局方法,为传统企业增添新的活力?

  从一个手机品牌到一家全面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去标签化很成功,其中生态布局功不可没。

  小米是国内最早全面布局IoT的互联网企业,生态布局的方式让其产品矩阵庞大,迅速建立了在智能硬件赛道上的品牌认知。

  从小米的战略调整历程中可以窥见其发展路径,从单点发力到生态布局,深化“铁人三项战略”,再到2019年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动态的小米用团队作战、生态共赢的方式在每一个红海市场上争夺高地。

  “铁人三项”是动态的三项,雷军在决定做手机的时候曾说,要做硬件+软件+互联网的“铁人三项”手机;

  在2017年上市发布的招股书中,“铁人三项”的释义变成了硬件+电商及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2018年小米的年终报告里,则是以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示人。

  智能手机是小米战略几经变化中的核心,但与之搭配的选项却在不断变化中明晰了未来的走势,不论是铁人三项时代的IoT,还是2019年最新的AIoT,物联网都是和手机比肩的一个重点。

  物联网在科技互联网世界早已成为热词,是近些年全球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17731亿元,10年间上升超过10倍。

  小米的智能硬件路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确定的?2013年,小米的口号还是“为发烧而生”的时候,雷军接受采访时说,“网友希望我们做豆浆机,如果可以,我们会做的”。

  随后,小米就以投资的方式孵化了第一家生态链企业,此后,小米投资的重点放在了AIoT相关的公司上。

  目前,小米投资企业超过280家,其中有90家从事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品研发,与家居相关的企业有33家,以智能家居为主,也有部分家具、生活家居企业。这与小米本身的IoT+生活消费品的路径相符。

  小米以投资但不控股的方式将一些智能硬件创新企业纳入到小米体系内,向这些企业输出产品方法论,产出的指定款产品可以使用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进入小米渠道进行销售。

  从品牌方面来说,这些生态链企业是独立公司,除了生产在小米渠道销售的两个品牌产品外,也可以自主研发其它系列产品。

  小米生态链能够为创新企业提供哪些助力?从投资金额上来看,小米大多在天使或A轮以前注资,很多投资项目的金额、估值未披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些创新企业而言,小米提供的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早期的产品方向、供应链、品牌和渠道才是关键。

  主管生态链企业的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小米生态就像竹林,以手机、路由器等早期产品为根基,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的顺利诞生,就是依靠小米生态的团队作战法则。

  早期项目容易出现的问题:方向、产品、供应链、渠道。

  小米很多天使轮的投资是采用逆向逻辑,找到了优质的团队后,重度服务被投对象,以小米的视角来帮助其决定创业方向,再通过输出小米生产硬件的方法论,帮助早期项目缩减硬件研发要付出的巨额开模成本和研发时间。

  方向和产品确定后,一个创新企业才算是刚刚有了雏形,接下来,如何保证产品能够用最低的成本产出最高的品质?有了又新又好的产品后,如何触达消费者?渠道也是创新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小米的品牌背书让企业在与供应链谈判时更有话语权,而关于营销,除了小米的渠道外,以小米或米家的品牌进入其它渠道也比一个不知名的创新企业要容易得多。

  早期依靠小米生态渡过创业最危险的时期,等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有能力研发自有产品、改造供应链、搭建营销通路时,企业的成长速度会较同期创业者快很多。

  小米生态链华米、云米在美股上市,石头科技2019年成功登陆科技创板,有报道称,小米生态链中,年销售额破亿的超16家,其中销售额过10亿的有3家,估值超10亿美元的有4家。

  从投资的角度看,小米天使轮、A轮投资这些企业,3-5年的时间内实现上市,这种回报率和回报速度不可谓不成功。

  在家居行业,设有投资部门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但更多的是以LP的形式通过基金公司进行资产管理。

  近两年开始通过投资布局自有生态的企业渐渐增多,对于生产链条长、流通环节多的家居行业来说,小米的生态法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2019年6月25日,板材上市公司兔宝宝公告称,为更好对投资业务进行管理,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相结合,推进战略落地,公司拟全资设立德华兔宝宝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公司拟利用该平台围绕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产业项目孵化和产业整合,促进产业与资本的良性融合。

  11月21日,齐家网宣布与好莱客联手打造轻时尚定制家居品牌Nola,借助齐家网的线上流量资源、依托好莱客在定制家居领域多年的经验,定位“轻时尚美好家居”,以21-30岁年轻用户为目标客群。

  海尔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产业生态圈,少海汇以企业联盟的形式存在,有住、海骊等企业中都有海尔的身影,圈层内,企业间互动合作也十分频繁。

  行业龙头布局最多的,应该要数红星美凯龙,公开数据显示,红星美凯龙2011年至今一共投资了88个项目,除自有子公司外,其中有44家是与家居行业相关的创新项目,更是包括了欧派、梦百合、喜临门这些已上市的企业。

  与小米不同的是,红星美凯的布局更偏重财务投资与业务合作,并没有与被投企业间产生强链接。

  家页在整理家居行业投融资情况时发现,以投资方式在产业内进行创新布局的龙头企业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在家居赛道有投资记录的居住行业龙头就超过15家。

  当前的家居行业已经驶入转型的深水区,产业升级之战一触即发,在地震之中,谁也无法保证今日巨人还将是明日龙头,不论大小,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动,不进则退是商业社会永恒的法则。

  庞然大物不可能骤然转身,企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改变都需要徐徐图之,所以选择一种最小付出、最高回报可能的方式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问题。投资,布局产业生态,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生态布局对于投资一方有哪些助益?

  从风险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够成为行业龙头,其对产业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是不可小觑的,比起在不了解的赛道上出手,投资同一产业的创新项目,判断力会更强。

  从成本角度来看,延用小米的逻辑,分享自有供应链、渠道等资源,可以出让更少的资金获得更多的股权,投资回报率会更高。

  从业务互补角度看,小米投资的企业丰富了米家自有品牌的产品矩阵,不断增多的小米智能硬件产品帮助它从一家手机公司快速演变成了一个可以提供智能硬件、AIoT、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的全品类互联网企业。所以对于一些标签明显又希望去标签的企业来说,通过投资的方式丰富产品品类无疑是最快、最高性价比的方式。

  从战略部署角度看,适应时代是每个企业都逃避不了的话题,比起在企业内部做重大战略调整、增加或舍弃一些业务线,通过投资、布局生态这种轻量的方式来更新品牌认知,是最保险的方式。

  不论是强强联合打造新物种,还是通过投资布局产业生态,抑或是用小米的方式与早期项目实现强链接形成“团队作战”效应,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产业投资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未来家居行业的投融资事件中,会有越来越多产业资本的身影,他们身处行业所以会更加了解行业变化,也更容易理解企业在漫长家居链条中的价值点,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无疑将是一个好时代。(来源: 家页传媒)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1月6日,AI家庭机器人公司Trifo(远弗科技)日前获了的近千万美元的B1轮融资,医渡云、南京江北佳康产业基金、经纬中国继续跟投、华登国际、A+轮清研AI产业基金本轮债转股,本初资本独家担任FA。本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的市场开拓以及新一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而此前Trifo已经获得了来自华登国际、经纬中国、三星创投、清研AI产业基金等共计1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在智能家居的风潮之下,家庭机器人领域的“新玩家”——Trifo成立于2016年的美国硅谷,团队自一开始便瞄准智能家庭机器人市场,主攻智能家庭场景,开发包括传感、感知、决策等技术环节在内的整套机器人软硬件系统。

      Trifo创始人及CEO张哲从2005年开始就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在机器人领域也有了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读自动化专业,此后的博士生涯也致力于机器人室内定位地图导航的研究。张哲曾领导过微软家庭机器人开发组的室内定位和建图算法开发和落地,担任过Magic Leap的SLAM算法的首席工程师。

      目前Trifo的团队分布在美国硅谷、深圳和北京,总计50多名员工,来自微软、英特尔、Magic Leap、Daqri 等公司,以及清华、北大、哈工大、密歇根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普渡大学等世界名校。 Trifo公司拥有超过50项已授权中美专利和超过70项的中美欧专利申请。从Trifo的整个团队配置来看,这是一家主要以技术为驱动的智能家居消费类的跨国创业公司。

      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新玩家”

      与亚马逊、谷歌以及部分国产厂商纷纷围绕智能音箱这一核心来建立自己的终端生态圈不同的是,Trifo选择了从智能扫地机器人切入智能家居领域。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扫地机器人的市场还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整个扫地机市场将会由20.9亿美元增至43.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16.21%。

      而时下所具备的扫地机器人只具备基础清扫功能,陷入了功能单一且同质化的困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扫地机器人的使用体验,这是扫地机器人市场破局的关键所在。

      此外,在张哲所熟悉的机器人众多研究领域,在学术上都还是一个很前沿的领域,这就导致了智能机器人领域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固定形态。

      “例如手机,即使智能手机还有很多创业公司的时候,在形态上大概也是固定下来的,但是机器人不一样,包括很核心的抓取、对环境深度、广度的感知,在硬件上都没有一个固定形态,但是基于家庭场景的消费者的体验要求又很高,而目前大多数扫地机器人只具备基础清扫功能,更复杂的任务则难以开展。”

      因次,从扫地机器人切入,自主学习家庭环境并进行多层面智能规划清扫,将智能机器人在感知与决策技术层面的优势,落地到家庭场景当中,不失为一种新的策略。

      在Trifo成立的前两年时间里,Trifo一直致力于AI家庭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018-2019年,这两年的时间主要用于开发产品落地。

      对于Trifo的技术优势,张哲称:“Trifo技术居于领先位置,拥有50+项已批准中美专利和70+项已申请中美欧专利,在国际机器人顶级会议ICRA/IROS发表过关于SLAM技术的核心算法论文。Trifo是全世界第一家用视觉既做精准定位建图,又实现扫地机器人远程视频监控功能的公司。”

      张哲还透露,Trifo 的AI旗舰机Trifo Lucy即将亮相美国CES展会,这款旗舰机利用RGB彩⾊信息和深度信息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精度位置跟踪、⾼精室内建图和智能自主决策,配合Trifo Home APP,在手机上提供昼夜监控功能平台。

      此外,Lucy还能够自动识别房间并自动划分房间,她拥有6核ARM SoC 处理理器器,具备准确、高校的移动端AI推理能⼒,它可以结合房间里识别出来的床的信息和其它多种信息整合归纳并最终将房间标注为卧室。用户可以通过Trifo Home APP指定清洁区域,Lucy可以按照指令清洁或不清洁。

      值得一提的是,Lucy拥有3D几何和3D场景理理解结合的能力,这项技术让Lucy能够识别3cm以上的物体、和一些3cm以下的物体比如袜子和拖鞋,在清扫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躲避障碍物。

      对公司接下来产品规划,张哲表示,“Trifo是一家以技术驱动为主要发展策略的公司,会力争做到每年一次大的更新。”

      智能硬件的供应链改造

      “无论哪家公司还是哪个产品,尤其是2C的硬件产品,产品技术只是商业成功的一部分,品牌和渠道一样重要,在产品和销售之间,是品牌的连接,消费者需要对品牌有感知,品牌所传达的信息,最终反映到通过产品触达到消费者。“张哲告诉亿欧。

      Trifo未来的商业版图并不仅限于扫地机器人,想要实现家庭机器人的场景落地,智能家居系列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技术驱动型的公司,才能通过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者体验,来让整个的家居消费得到升级,最终才能促进整个市场规模的扩大。“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如何通过技术的改进迅速完成产品的快速迭代,是Trifo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的重点工作。

      张哲对亿欧表示,“Trifo在过去一年半对智能扫地机的产品的供应链做了很多的整合,从一个作为品牌产品方的角度,Trifo来定义这个产品,在产品设计不断迭代的情况下,产品是有连续性的,是有很清晰的高端、中端、低端的产品线以及产品迭代型号的明确时间线,这需要和供应商有密切的配合,这个模式目前来看是比较有效的,只有把供应链来理顺了,最终的产品体验才能实现一体化设计。在消费品领域的高效率一方面来自产品技术上高壁垒,另一方面来自供应链的优化所带来的成本压缩。供应链整合之后,才能谈产品供应链效率的优化。”

      张哲将产品的设计的一体化做了一个比喻,如果将扫地智能机器人用人类机体来类比,有大脑小脑来分,他认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扫地机,其实并没有大脑,只有一个运动的小脑,但是运动的轨迹和感知运动需要大脑的控制,而Trifo所具备的技术就是为这个只有小脑的扫地机加上大脑指挥,“通过大脑和小脑的配合,在硬件电路的设计、结构的设计,软件的设计,都做到一体化,这样产品本身和来自供应链上的成本都可以极大被优化。“

      在公司成立不到四年的时间,在完成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之上,Trifo的第二代产品即将上架,这对于一个新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迈出了整合供应链的第一步。

      对于未来的市场计划,据张哲透露,去年Trifo的下半年有50%以上的收入来自海外销售,主要以美国市场为主。

      鉴于Trifo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张哲表示,无论做哪个市场,对当地市场的本地化尤其重要。从全球市场来看,扫地机器人是在近二十年内才诞生的新品类,在最大的市场美国有16%的渗透率,因此,目前Trifo对美国市场“至少感觉上最舒适的”,“美国是一个三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文化相对统一,生活习惯差不多,而且具有足够的购买力,尤其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高,需要有了解的。”张哲说。

      扫地机器人的第二大市场就是欧洲,人们的购买力强,但是在欧洲市场具有复杂性,首先是国家之间语言差异明显,不同国家文化环境也不一样,反映在产品渠道上往往出现串货等复杂问题,所以,在出海问题上,Trifo选择了谨慎出海,对市场的调研从国家人文、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开始做起。

      而在品牌和渠道上,在品效合一的大趋势之下,直播电商以及各大电商平台的社交化,对于一个新品牌而言,制造了新增长的机会。张哲表示,Trifo在未来的营销方案上会在平台化、社交化上倾斜,包括品牌私域流量的运营等。(来源:亿欧 作者:曹玥)

    阅读全文
  •    而这次,收购劲美智能的信息公开后,一时引发多家媒体报道。

      在100多家A股上市的泛家居企业里,亚振家居近年的情况不太理想,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表现不佳。

      上市之前的业绩基本是稳步上升,谈不上高歌猛进,但至少还是比较稳的。但2016年12月登陆A股后,业绩逐渐变脸,净利连续走低。

      从2016至2018年,亚振的营收分别是5.62亿元、5.73亿元和4.1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7552万元、6105万元、-8611万元。

      意味着2018年出现了上市后的首亏。在大多数上市家居企业能够维持营收增长的情况下,亚振成了少数的下滑者。

      进入2019年后,情况并没有得到扭转,前三季度营收只有2.72亿元,同比减少了6.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75.84万元,去年同期为-2093.29万元,亏损继续扩大。

      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努力,其实也出了一些招,比如旗下设立多个品牌,有亚振、利维亚、AZ1865等,不同定位,力图最大可能拓宽消费群体。

      亚振之前主做成品家具,这两年也在发力定制,打造“亚振定制”子品牌,据官网介绍,旗下三大产品体系、六大产品线,以“定制+成品+全业态产品服务”提供整体家居解决方案。

      三大产品家族包含:Castello古堡、Deco饰界、Moda简致;六大产品线包括Castello-Artwood、Castello-Classico、Deco-Mica、Deco-S-SKIN、Moda-Ultimate、Moda-Simply me。

      而且在定制的网点覆盖方面,亚振原本计划到2019年底在40多个重点城市开定制独立店,三年做到200多定制艺术设计馆,不过落地速度还需要加强。

      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份坚持,就是长年坚守海派艺术家具的定位。

      不过,推广力度一般,产生的效果不算明显,导致主品牌“亚振”的影响力提升不足。再者,近年来,确实缺乏大的动作。这方面,大材研究之前有文章做过分析:《 亚振家居花了1.78亿的销售费用,怎么存在感还是不强?》

      直到1月5日的公告出来,亚振有意拓展新领域,斥资10亿元拿下劲美智能。后者是一家做公寓家具、软体家具与全屋板式家具的公司,客户主要是链家的自如等。

      据披露的重组预案显示,亚振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白向峰、刘优和合计持有的劲美智能100%股权,其中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支付不高于60%的交易对价,其余部分以现金方式支付。

      对于标的公司的交易作价,亚振家居表示,劲美智能100%股权的预估值不超过10亿元,参照上述预估值暂定劲美智能100%股权交易作价不超过10亿元。

      简单来说就是,劲美智能最高值10个亿。

      市场有一种担心是,劲美智能的客户比较单一,而且集中在公寓领域,可能受到长租公寓频发“爆雷”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里,至少有乐伽公寓、鼎家、国畅、喔客公寓、德寓科技、中择房产等公寓出现问题。而劲美主要是给公寓供货,业务会不会受到公寓市场变化的影响?

      劲美未来的订单是否会出现减少,收款会不会出问题等,都是目前出现在舆论里的担心。

      据查询,在此次收购信息之前,劲美智能在公开渠道的信息非常少,很少有行业媒体有过提及,一些行业人士也没有听说过。在社交媒体上也没有信息,可见在零售端与B端的影响力其实都不大。

      不过,交易方的信心很足,对此次交易做出了很有底气的业绩承诺:劲美智能2020-2022年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为计算依据)分别不低于9000万元、1.1亿元、1.3亿元。

      同时,亚振家居也在重组预案中表示,收购劲美智能完成后,公司主要财务数据预计将有效提升,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如果真能做到这个净利润水平,对亚振的未来,无疑是打了一剂能量针。

      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并不简单,劲美智能除了可能受长租公寓市场变局的不利影响,而且目前的业绩,离承诺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亚振家居也在公告中提到,收购劲美智能完成后,若未来标的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放缓,标的公司业绩未达预期,公司可能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商誉减值将直接减少公司的当期利润。

      单从大的市场来看,大材研究认为,劲美面前摆的蛋糕是非常大的,实现营收翻几番的增长,可能都不成问题。一方面租赁用户群体持续扩大,大概有2个亿,未来预计还会继续增长,庞大的需求会带动长租公寓的发展。

      再者,各地也在发展租赁住宅,用于租赁的公寓交付量还会增长,比如广东,截至2019年初,规模以上长租公寓品牌企业运营管理房源50多万套,预计2020年房源总量突破70万套。

      放到全国来看,虽说长租公寓发生了多起爆雷事件,但只是局部现象,多数集中在中小型创业公司身上,整个大局并没有破坏,尤其是还有很多50强房地产企业做的公寓项目,比如保利、佳兆业、冠寓、万科泊寓等,以及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经营模式相对稳健的品牌公寓,比如自如、蛋壳等,这种公司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小。

      据克而瑞发布的《2019年中国长租公寓规模排行榜》,2019年房企长租公寓TOP20的累计开业房源规模已突破32万间,万科泊寓管理房间23万间,龙湖冠寓11万间,旭辉领寓68367间,碧桂园碧家国际社区6万间,朗诗寓4.5万间,华润有巢4.25万间,上海地产城方城寓2.5799万间,招商公寓2.467万间,中骏方寓1.5万间。

      还有创业系运营商的公寓,据地新引力的数据,前10强加起来2019年开业约20万间,比如乐乎开业规模51337间,魔方48452间,V领地33490间,世联红璞31975间,窝趣21000间,中富旅居8512间,城家7502间,YOU+国际青年社区5530家,贝客4002间。

      这才是长租公寓的中坚力量,光凭房地产企业的长租公寓,带来的家具采购量已经非常可观了,何况还有数家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寓品牌,他们手上持有数以百万计的房子,采购总额或在数百亿。每隔数年,因为坏损等因素,就会更新一批家具,又会带来新的购买需求。

      所以,专门把公寓家具市场做透做大做强,这已经是几百亿的盘子,从中切个10%的份额,就有几十亿的营收。只要能把市场打开,不用愁公寓家具做不大。

      所以,从大的市场环境角度看,乐观一点,劲美智能的前景值得期待,亚振这次出手很高明。

      但变数与问题就在于,公寓家具市场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一是有很多竞争对手在盯,说不准那些有名气的民用家具品牌也会杀进来,抢单就会非常残酷。

      二是压款可能比较严重,会导致比较高的应收账款。毕竟做B端生意,总是存在一定账期的。单子接得越多,可能承受的资金压力会越大。

      但只要是优质的B端项目,最终还是能赚钱的,这点可以从三棵树、欧神诺、欧派等企业的工程渠道营收情况中看出。

      对于劲美智能来讲,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多抓优质的订单,增加公寓客户量,增加收入,并且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市场影响力。

      像现在连信息都搜索不到太多、仅仅公司名字出现几次的情况,肯定是不行的。到底有哪些具体的产品、实力如何、客户有哪些等,在百度、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缺乏一定的宣传。

      收购之举,风险大或小,前景广阔或狭窄,此举高明或不妥,都是拿最后的业绩说话,劲美还需继续努力。(来源: 大材研究)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