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人才”越来越难找——专访加华咨询合伙人张皓凡先生
详细内容

为什么“人才”越来越难找——专访加华咨询合伙人张皓凡先生

时间:2012-04-27     人气:2148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作者:
概述:由于中国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企业经常会处于一种人才饥渴状态,虽然招聘市场中的基本行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最早单一的展会和报纸招聘形式转为当前流行的新型网络招聘形式,既方便,又可以节省招聘成本。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人才难求,求职者难找好工......

  由于中国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企业经常会处于一种人才饥渴状态,虽然招聘市场中的基本行业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最早单一的展会和报纸招聘形式转为当前流行的新型网络招聘形式,既方便,又可以节省招聘成本。但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人才难求,求职者难找好工作的乱象?纵观招聘市场,企业和求职者真的是在认真招聘和求职吗?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猎头公司为什么就能招到企业招不到的人?企业老板们又用了哪些既省钱又不伤感情的裁员方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加华咨询合伙人张皓凡先生。 

  企业“只招不聘” 

  在张皓凡看来,企业有时其实并不是在真正的做招聘,往往是假戏真做,招聘是假、宣传才是真,或是在做储备性招聘。有求职者反映,有些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时永远是那几个岗位,人是总也招不满,让人不得不对其招聘的诚意产生怀疑。这种形式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后,使求职者会认为企业并不是在认真的招聘,即便认真地投递简历也未必得到回应,反正企业随便找人,求职者随便投简历,双方都是瞎猫碰死耗子的心理。 

  众所周知,任何工作都会有成本,同样,招聘成本也是企业中必要的开支。新型网络招聘形式出现后,企业登招聘启示的成本看似在下降,但是真的下降了吗?张皓凡认为:“有时候企业发布一个招聘启示,收到1000份简历都招不到一个合适的人才,这本身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企业招聘成本其实一点都没下降,要花很多时间去筛选很多简历,筛选之后还要通知候选人进行面试。在面试中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打个比方说,企业觉得有10位候选人还不错,约访他们面试,但最终来面试的只有两位,不来面试的人连个电话都没有,这种言而无信的事情时常发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和求职者都已经互相不诚信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事实上,有些企业是否真的需要招聘人员自己都不清楚,对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并不清楚,甚至是为了占指标而盲目招人。作为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部门除了招本部门的人员外,都是在替用人部门在招纳人才。用人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来了把他放到什么岗位他们也并不清楚,因为他们对于企业的核心流程、核心业务并不懂行,在这样的态势之下,人力资源部如何招到合适的人员?不难看出,企业进行招人或是进行年初的人力资源规划及定岗定则时,必然会造成招聘资源的闲置和无序。企业是否在认真招聘,核心问题就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是否到位,企业不仅要有结合实际的招聘机制,还要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精细化控制。 

  张皓凡认为,虽然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已有30年的时间,但我们仍然很少能看到中国企业是完全通过管理取胜,完全通过自主创新厚积薄发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取胜。中国市场发展的速度和环境决定了企业争打“短平快”的模式,如果你的企业运作模式不是“短平快”,那你就OUT了!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环境,是一个快餐化的社会,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处于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老板们对人才的储备和人才的长期培养根本不重视,也不会把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而是想着先有项目、先有业务,再招纳人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完全不同,国外的公司绝大多数员工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很多员工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而中国的大多企业在人才战略上是急功近利的,老板们通常在盘算着,要是我把招聘过来的新员工培训好了,他们独立工作后纷纷跳槽了,那我企业投入的培养费不就白白打了水漂,白培养了吗。现实中,老板们更愿意用那些“即插即用型人才”,人来了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业务和客户,既不用培养还能马上见效益。这时,就会出企业之间通过猎头公司相互挖角现象,逐渐形成企业间挖角与反挖角的无间道之战的恶性循环。 

  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过后,殊不知还有更蹊跷的学问等着被挖来的人才要去面对。据猎头公司专家透露,有时企业会出钱请猎头挖走自己的员工,怎么讲?老板们对于这些挖来的人才,当他们所带来的资源被贡献完之后,觉得没有可再被利用价值之时,就不想再继续留用这个员工,碍于面子又不便直接辞退,甚至有些老板们遣散费都不愿意支付,于是出钱请猎头公司想法把他挖走,从而省下大笔赔偿金。且不说如果员工若得知自己是被公司花钱请走的,会有何感想? 

  在这样一个不良用人机制下,人才市场将如何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相信这是值得每一位企业领导者深思的问题。 

  人才“茫然求职” 

  在求职者盼望一份给力的offer 的同时,也常存有这样的一种疑惑:招聘的企业越来越多,为什么工作却仍然难找?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求职难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出在企业身上,求职者自身也有问题。张皓凡谈到:“在我们接触的大量求职者中,我发现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讲,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求职者不会超过5%,大多数毕业生不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甚至连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都搞不清楚,也没有人给他们做职业规划。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交流媒体,网上信息非常的丰富,求职者看到招聘信息就抱着瞎猫碰死耗子的心理随意发简历。而真正有工作经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对自己职业进行过合理职业规划的人不会超过20%。在求职者目的性不明确的情况下投简历,就不要说他是在认真求职了。” 

  这些刚毕业的求职者,都是80后、90后,在这个年代,显然他们已经成了企业的主力军。不管这个时代是否愿意,80后、90后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开始成为或已经成为当下职场结构当中的主流力量。面对大批80后、90后即将构成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不但社会忧心,管理者们也都感到头疼,认为他们这个群体非常不好管理,搞不懂他们怎么回事,对他们好也不是,坏也不是,他们的要求一箩筐不说,做事还懒散,说不干就裸辞了。甚至有人戏言:“80后不加班,90后不工作、是脑残、是从火星来的”,果真如此吗? 

  张皓凡认为80后、90后身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和70后60后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不同,其核心问题是比较自我。城市中的80后,90后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新鲜事物,特别是在成长阶段都经历了互联网,电视媒体等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喜欢宅在家里,不怎么跟人接触,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这就造成了80后、90后这些人思想开阔,想法多,却不喜欢受到教条式的制约,有些人不善于与人交往,或不能与人很好的相处。二是和国家政策有关系。独生子女的政策造成他们在家一人被多人宠爱,之所以自我意识比较强烈,是因为在家里没有兄弟姐们可以一起去分享、沟通,甚至去妥协,长辈们都拿他们当宝贝宠着、让着,所以造成80后、90后的团队精神、互相忍让度差了很多。三是现在的80后、90后有很多都是啃老族。这一代人的父母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于是帮孩子找工作、买房、买车等等,什么事情都帮孩子解决,使孩子们一点生活压力和责任感都没有。当他们在工作中出现困难与挫折后完全无法承受,换职频率远高于70后,遇到困难和不愉快就辞职走人了,能找到新工作就继续工作,找不到就在家啃老。显而易见,他们的责任感和抗压能力很差。 

  猎头之“神奇” 

  在多数人眼里,猎头招聘很神奇,总是能招到、挖到企业需要的人才。用张皓凡的话来说就是,“猎头公司其实并不神奇,用的方法和企业招聘并没有不同,只是他们把招聘的所有流程都做到了极致。这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有大量的精细化的研究和作业流程控制,这是很多企业招聘方很难做到的,或者说能做到这一点的猎头公司数量也并不太多。举例来说,猎头公司和企业在搜索简历库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猎头公司对于简历库的筛选不仅有自己的原则和方向,还有自己独特的工具。猎头和企业同时搜索一个人,有时候企业找不到猎头就能找到。” 

  “猎头公司不就是替企业挖墙角的吗?” 很多人会有这么一种感觉,这么讲虽然有点偏激,但的确有点这个意思。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角,或是说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才,作为企业招聘方来讲,他们的确很难直接做这种沟通,一是敏感,二是会遭到竞争对手反击,但是由第三方做这个事情就会柔和得多。张皓凡表示:“事实上,我们猎头公司也不是纯粹的只是挖角而已,我们也会和这个人探讨他的职业生涯、整个行业的前景、有哪些机会对他来讲更合适,再让他去考虑是否有必要去考虑一个新的机会。我们对他有一个很负责的态度,和很多候选人的合作都是长期的。另外,我们也会帮他去做一些职业培训。例如,有些候选人入职了一家新公司,我们给他做整个入职流程的培训,帮助他分析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环境,如何尽快能够熟悉这家公司的机制文化,去帮助他尽快融入到新公司中,这对于一个侯选人来讲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另外,这对于企业也具有很强的价值。招聘有136原则,入职1个月:离职与HR关系较大;入职3个月:离职与直接上级关系较大;入职6个月:离职与企业文化关系较大;因此,猎头公司的职责不仅仅只是找来人才就行了,我们所提供的价值链系统服务无论对候选人还是对企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天气渐渐变热了,春天快到了,夏天还远吗?舒适自然的海滩度假风,让春夏元素在家居装修得以体现。以淡彩色搭配糖果色的方法给家居装修带来海风般清新自然的感觉,是本户型设计的重点。

      墙面的淡黄色搭配天花 板和窗、门 的白色,营造温暖的小清新格调,更淡一点的淡黄色的沙发,让白色和淡黄色之间有自然的过度,层次感丰富。 

      壁炉的淡黄色、白色相间小瓷砖 的运用,壁炉上的壁画 ,蓝天白云下的阳光海滩,更好地将家居装修的元素得到统一的展现。 
     

      以浅色为主基调的客厅,需要深色的调和,所以收纳柜 选择了巧克力色的原木柜,将白色-淡黄色的颜色扩展到白色-淡黄色-棕色-咖啡 色,让设计更加饱满。

      橱柜 在颜色上的选择也要保持家居装修主题的统一,淡黄色的橱柜,将客厅和厨房联系在一起。流理台旁鲜红色的椅子,迅速吸引人的目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深浅要互相搭配,才能让设计显得动态,咖啡色餐桌 椅则体现了这个原则,吊灯 的银色更能突出室内清爽明亮。 

      淡蓝色的墙面、白色的床 架、经过古董处理的铜蓝色床头陈列架,床上黑白两色加上鲜黄色适当点缀的床品 。

      深灰色和白色的窗帘 ,加上深咖啡色木椅 和灰色坐垫,将家居装修中的颜色进一步细化到白-黄-棕-灰-咖啡-黑。阳光透过百叶窗射进室内,斑驳的阳光为室内设计增添层次。

      保持浴室的干爽是卫浴 设计的重点,防滑瓷砖搭配厚地毯,尽可能地保持洗手间干爽防滑。深咖啡色收纳柜将浴室设计和全屋设计保持统一。
    阅读全文
  • 大岭山镇中心区鸟瞰

      4月15日,由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广东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2011年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大岭山镇入选广东省百强镇,并进入十强序列,排名第八位。

      大岭山镇家具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勃兴之路。目前,大岭山镇拥有家具及其配套企业500多家,家具出口额连续14年雄踞全国乡镇家具出口第一位,被喻为亚太地区最大家具生产基地,是“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近年来,大岭山镇又把目标定位为“中国家具第一镇”,期望拓展内销市场,与出口并驾齐驱,成为大岭山家具继续前行的新引擎。

      成就

      亚太区最大家具生产基地

      大岭山镇座于东莞腹地,95平方公里的面积户籍人口才4万人,但是大岭山镇的家具,却广为天下知。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岭山镇“嗅”到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区家具企业向我国内地转移的机遇,迅速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以引进为突破口,大规模引进家具企业,从而带动当地企业的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从1990年~2000年短短十年间,大岭山镇引进了港、台及海外200多家家具企业。其中,“台升家具”投资2亿元,占地400多亩,厂房面积达20万平方米;振德家具公司、震兴家具公司投资2亿元;香港首家上市的家私装饰企业达艺家私厂,也在大岭山投资过亿元。这批重量级的家具企业,奠定了今日大岭山镇家具产业龙头地位的基础。

      随后,大岭山镇对外资企业仍然不断地引进,并且日益多元化。从最初的招商范畴侧重于台湾、香港地区,拓展到世界范围,包括日本、东南亚国家以及国内优秀的民营企业。如马来西业销售第一、第二的纬树家具、蒂卫家具,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的富运家具、金石家具、大政家具、立富家具、大宝家具、鼎盛家具、明辉家具等企业,均入驻大岭山镇。

      外资企业在大岭山镇落户后,又产生强烈的聚集效应,吸引了一大批配套企业、上下游企业前来投资办厂。产业链条的雏形,已在飞速的大踏步前进中,若隐若现。 

      家具产业链日臻完善

      大岭山镇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家具企业40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250多家,拥有上市公司3家。家具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大岭山很快形成了聚集效应,吸引了与之配套的上下游化工、五金配件、木材加工等企业接踵而来,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具生产基地,并成为大岭山镇独有的产业优势。

      在大岭山镇,拥有全球最好的贴面料加工厂家,全球销量最大的涂料生产商,全球著名的家具涂料供应厂商,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木材供应市场——吉龙木材市场。该市场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商铺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设有标准商铺1200余间,以及5万平方米的仓库,专门采集全国乃至世界名优木材。一件家具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包装、出口,均可在大岭山镇内完成。

      大岭山镇家具在各大展览会上,已经成为“金牌大户”。据不完全统计,大岭山家具在海内外各大展览会上获得奖项、产品认证超过300多项,并且进入了国际主流社会,包括新加坡的香格里拉酒店、香港的半岛酒店、北京的东方广场、上海的波特曼酒店等。

      2004年10月,大岭山镇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具协会授予的“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和“全国家具出口重镇”美誉。

      谋变

      整合小企业提升竞争力

      据了解,2007年,大岭山镇的家具出口额达到21.5亿美元,约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1/10。但是,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大部分地区,加上原材料上涨,人力成本上升,大岭山镇的拳头产业,也出现了空前的无力感:生产订单下滑,客户流失严重,部分小微企业倒闭。

      对此,大岭山镇书记梁荣业曾回应外界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岭山镇的经济总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整个的结构,效益还不是特别高,现在需要后面的资源也比较多,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需要的比较多,所以接下来我们想通过政府和企业的联动,逐步整合一些这样的小企业,实现这个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面对“代工”困境,产业转型成为唯一的突围路径。在梁荣业看来,家具企业陆续倒闭亦或是外迁,都是产业升级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是一个阵痛期,现在所有加工贸易企业都面临一些困难,其他行业也要面对,大岭山经过二十多年形成的这个行业和产业集群,能够积极面对这种国际国内政策的调整。”

      延伸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每年约有10%的家庭,超过6亿平方米的新建住宅,需要装修、更换家具,约有1000万个新组家庭需要购买新家具。”大岭山镇党委书记梁荣业早在多年前就得出了这一结论,“开拓国内市场是大岭山家具消除国际贸易不利因素,实施长优发展的重要一步。”

      此后,大岭山镇不再沉迷于“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这个既有头衔的光环,而是奋力转舵,扭转方向,推出“出口转内销”战略,“中国家具第一镇”成为新的目标。实施“50强民营企业”“10强民营龙头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帮助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新、筹备上市。加大对高端产业的引进,并鼓励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每年选取30家企业列入名牌培育库,实行分类指导、递归管理。

      “拓展内销、承继外销、促进转型、加大招商”这16个字在大岭山镇成功合奏了一首凯旋之歌。

      据了解,2010年大岭山镇家具内销总额达到了22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倍,内销企业则从20家增加到了95家,品牌从20家增加到95家。而大岭山镇的家具企业,更是把分店开到了全国各地,在全国拥有300家以上品牌专卖店的包括富宝、运时通、洋臣、佳居乐橱柜等企业;100~300家品牌专卖店的有台升、富运、元宗、富佳华、豪兴、迦南、金茂达等15家企业。

      “我们必须延伸家具企业的产业链条,发展第三产业。”大岭山镇党委书记梁荣业表示,通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使家具企业集中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家具产业的发展。

      终极目标

      建设幸福富裕的大岭山

      “一定要通过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4月12日,梁荣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发展是方式,建设一个幸福富裕的大岭山,才是终极目标。

      根据《大岭山镇商业网点规划》,大岭山镇将围绕镇中心区及大岭山大道新区两大商圈,积极发展咨询业、信息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毗邻松山湖、深圳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一批先进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技术应用、精细化工、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最终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片区”的大岭山新城市格局。“一个中心,三大片区”,即以镇中心区和大岭山大道两旁为主,金桔、矮岭冚、元岭纳入其中的中心区,以水朗片区、同沙水库片区、金多港片区为该镇三大功能区,把大岭山镇打造成“露山透绿”的现代化宜居之城。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产业。搞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聚集。”梁荣业说,为打造幸福大岭山,湿地公园、大岭山公园景观、莞香公园、杨屋马鞍山公园、矮岭冚荔香公园、新塘公园等公园的建设和完善都将提上日程。而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图书馆、羽毛球馆、敬老院、行政办事中心、长途汽车客运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都将得到建设和完善。

      “传统的产业发展,是不能断裂的。”4月12日,媒体见面会上梁荣业坚定地表示,不管今后如何发展,家具业仍将是大岭山镇的“宠儿”。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