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创新推进地源热泵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详细内容

坚持创新推进地源热泵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时间:2007-07-17     人气:1231     来源:中国机械网|http://www.jx.cn/     作者:
概述:    7月14日,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考察沈阳市部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先后对浑南热力公司伍享供热站“混合式水源热泵”项目、沈阳国惠供热公司“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中国医大二院滑翔分院新建水源......
    7月14日,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考察沈阳市部分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先后对浑南热力公司伍享供热站“混合式水源热泵”项目、沈阳国惠供热公司“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中国医大二院滑翔分院新建水源热泵项目和沈阳荣富饭店应用水源热泵技术改造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全市推广地源热泵技术的总体情况汇报。

    陈政高指出,要把推广地源热泵技术作为沈阳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坚定信心,坚持创新,推进地源热泵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沈阳市确定了今年新增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1500万平方米的工作目标,截止到6月30日,全市已新增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建筑面积901.5万平方米,加上原有的应用面积,目前全市累计应用的建筑面积已达1213.8万平方米,到年底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据测算,按照沈阳地区一个采暖期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消耗35公斤实物煤计算,此举将使沈阳市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0.806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0.504万吨。

    沈阳市大规模推广应用“再生水源热泵技术”,并自主研发了“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再生水源热泵技术”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城市中水的余热进行换热和供暖,现已建成的“沈阳国惠再生水源热泵热源项目”,每天可利用中水40万吨。“混合式水源热泵技术”已取得国家专利,该项技术是在现有的燃煤锅炉房或集中供热换热站中增加地源热泵机组,从而把燃煤供热与地源热泵供热结合起来,目前,这项技术正在全市10家大型燃煤供热企业重点推广。

    陈政高充分肯定了全市地源热泵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从去年9月份开始,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这项工程进展非常快,发展非常健康,取得了初步成效。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沈阳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供暖的建筑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占沈阳去年全部供暖面积的12%,这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可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这将大大改善沈阳的环境,有力地促进沈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推广,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不仅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而且在推广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发明创造。各区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高,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程,对此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陈政高指出,实施节能减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事关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工作。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具体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过硬的措施,就不可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我们抓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一个非常重要措施。沈阳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的使用,在沈阳每年大约消耗的1000万吨煤中,有500万吨煤用于供暖,通过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来减少煤的使用数量,就是抓住了沈阳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矛盾。 全市到年底应用地源热泵技术面积将达到1800万平方米,此举将使沈阳每个采暖期节约实物煤约6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0.806万吨。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日前,第九届上海国际机床展新闻发布会在南京金丝利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江苏省机械工程协会领导、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领导、韩国机械振兴会领导等出席了发布会。

       7月25—28日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007第九届东博国际机床展,在中国机床产业全球瞩目的今天,提供机床工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有效采购平台。

      据悉,今年的展会具体凸现几大特点:国际化:云集全球机床巨头,凝聚国内品牌制造商,联合韩国工具工业协会、日本金型协会、欧盟商会、瑞士以及中国台湾展团,来自18个国家的1000余家展商参展,彰显精品展会真谛;互动促销:以始终致力于促成更多贸易额为宗旨,展贸结合,以展促销;携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等组团参观,专业买家匹配。同时,推出现场技术交流会、战略研讨会、新品推荐会、买家交流会。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中国机械行业重大活动“首届国防科学技工业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发展研讨会”、“中国机电设备招标培训大会”、“2007中国机床产业发展报告大会”和“第四届上海机械科技论坛”等40余场交流会、论坛将齐聚亮相上海国际机床展。届时现场将云集政府要员、企业领袖和学界名流等,展开卓有成效的行业研讨。在“2007中国机床产业发展报告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杨学桐副会长将主讲《“十一五”中国机床与相关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将主讲《2007中国机床行业发展报告》,中国海关总署关税司司长吴家煌将主讲《中国机床产业进出口贸易报告》,同济大学张曙教授将主讲《新一代数控机床及其展望》,报告会旨在深刻剖析解读最新国家政策和统计数据,给机床企业决策者以启迪,作为行业发展“风向标”,指引决策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销售、进出口策略及企业发展方向,看清宏观发展趋向,把握未来。

    阅读全文
  •      日前,一知名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汽车起重机出口业务全年将实现翻番式增长。同时,三一重工(600031)、太原重工(600169)均预计2007年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200%以上,而在太原重工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大型起重机产品,三一重工也提到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是起重机出口业务增长较快。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汽车起重机产品出口需求的增加将极大地拉动相关公司销售收入的增加。

    出口量价齐升

        2006年,国内各类起重机出口总值达到创纪录的1.64亿美元,总销量约1018台。其中,出口的主要类型汽车起重机约950台,约占全球市场分额约9%。2007年一季度国内起重机出口总量又创747台新高,总价值约1.09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200%,研究预计汽车起重机全球市场份额今年可能上升至24.7%左右。起重机产品全年出口维持翻番式增长的前景正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清晰。

        资料显示,受益于汽车起重机产品的出口大增,太原重工07年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6%,净利润同比增长289%,毛利率从06年的13%提高到07年一季度的15%,一季度业绩增长远超市场预期。同时,有研究机构预测,2007年中联重科全年汽车起重机出口交付量将达到700~900台,全年出口总额或达到9亿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约200%。分析人士指出,2007年出口市场的爆发,将成为我国汽车起重机业务同比增速加快的主要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销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自2005年起按总价值与销量折算的均价也呈显著上涨。2006年综合海关及行业协会数据估算的产品均价达到12.84万美元,较05年9.38万美元提高约37%;2007年一季度均价则创出了14.59万美元/台的新高。研究机构认为,均价水平提升暗示着出口产品吨位及技术水平的显著进步,据价格估计,出口产品中60-130吨汽车起重机已经上升为主流。而这种产品的生产正是中联重科、徐重机械等公司的优势。

    行业机遇已到来

         按相关数据,西欧及日本等发达市场中汽车起重机占工程起重机销量大致在2%-4%,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自20世纪80年代初全路面起重机(ATC)问世后,曼尼托、利勃海尔、特雷克斯等纷纷将研发及生产投资重心转向了ATC及作为其简化版本的越野轮胎起重机RTC产品,并在90年代大获成功,并从此显著地改变了原有产品结构。至20世纪末,汽车起重机销售收入平均占比已下降至20%以下。

         而近年来,中东、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伴随城市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吊装等作业总量呈现迅速提高的趋势;而对路面及作业环境要求不高,使汽车起重机相对于全路面起重机表现出了良好的性价比优势。可是即使面对汽车起重机市场的持续景气,全球主要工程起重机企业依然未改变其专注于ATC、RTC的业务发展策略。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正是因为国际巨头厂商产品结构的变化,以及没有及时地根据形势进行调整,中国作为全球工程起重机制造第二阵营中领先者,获得了出口业务成长的巨大行业性机遇。”他说,“这种坚实的行业性基础,将推动汽车起重机出口市场空间的爆发式增长。”

        同时,分析师也指出,汽车起重机海外市场成长速度,将决定于新兴市场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进展。一旦全球经济出现向下的拐点,中联重科等公司的起重机业务成长空间将显著缩减;此外,如果国际一线厂商重新进入汽车起重机业务同样将对国内公司构成威胁。“按一些预测机构的报告,在全球经济持续6年增长后会出现向下的拐点,虽然也有可能会提前,不过至少近两年拐点不会出现。”分析师说。日前,一知名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汽车起重机出口业务全年将实现翻番式增长。同时,三一重工(600031)、太原重工(600169)均预计2007年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200%以上,而在太原重工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大型起重机产品,三一重工也提到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是起重机出口业务增长较快。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汽车起重机产品出口需求的增加将极大地拉动相关公司销售收入的增加。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