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建设性对抗”导出员工智慧
详细内容

用“建设性对抗”导出员工智慧

时间:2011-05-18     人气:1227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站     作者:
概述:人越来越“稀贵”,因此,企业家已经不满足只雇用员工的双手,他们希望同时雇用员工的大脑和智慧。然而,要让员工像忠实于自己的家和亲人那样为企业着想、主动献计献策,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忠诚度上大做文章外,还需要创造一个“让员工自由说话、主动参与公司运......
   人越来越“稀贵”,因此,企业家已经不满足只雇用员工的双手,他们希望同时雇用员工的大脑和智慧。然而,要让员工像忠实于自己的家和亲人那样为企业着想、主动献计献策,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忠诚度上大做文章外,还需要创造一个“让员工自由说话、主动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工作氛围。为此,一些企业设立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机制,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员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是与上司进行观点“对抗”,当然,这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建设性”。英特尔公司为这种对话沟通机制赋予一个特别的名称——“建设性对抗”。英特尔自己就是通过“一对一”会议、越层沟通、用数据说话等方式,来保证这种沟通有效进行的。 

  不少企业也都设有总经理信箱,高管的手机号也向员工公开,员工也可以通过此类渠道越级反映问题等。然而,凭借这些手段形成“建设性对抗”沟通氛围的企业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同样的沟通渠道,在有些企业就能有效运作,而在其他大部分企业里就很难奏效呢? 

  带着这个疑问,2月24日下午,《世界经理人》杂志在北京组织了一场读者对话沙龙活动。特邀请爱国者电子总裁兼CEO曲敬东、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海洋、正略钧策合伙人吕谋笃和华智教育集团董事长孙查理,与现场读者就此进行了充分对话。
  企业的智慧是“对抗”出来的 

  “建设性对抗”机制是一种有效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方式吗?是否适合所有公司? 

  曲敬东:对企业来讲,人既是巨大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资源,企业应该想想如何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建设性对抗”是一种非常好的开放式的沟通文化,只有打破一切框框,让每一层的管理者,最快速地了解员工和客户的反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董海洋:我曾读过日本人写的一本书,其中写道:企业的智慧是企业的生命,丰田就是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获得企业智慧的。因此创造开放性的、进行良性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是一个企业的目标。另一个管理学家也说过,企业就是由谈话构成的,谈话是机制,是沟通。沟通效率的提高,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孙查理:“建设性对抗”的沟通方式,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知识型企业,如果是应用于中层对高层的话,可能效果更好。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这种方式是好还是坏尚待探讨。因此,在中国企业里面,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度,在范围上也应该有所控制。 

  吕谋笃: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都在求新、求变。“建设性对抗”是一个很好的产生创新机制的方法。无论任何类型的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都必须去做这种尝试,至于如何导入,那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有效的对抗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氛围下,怎样培养和激发员工的“对抗”意识呢? 

  曲敬东:西方文化鼓励去尝试、冒险,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遵命”,并在被要求“听话”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建立这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确实是个挑战。不管是老板,还是其他管理者,都应该倡导下属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是对企业有帮助的想法,可以不用逐级上报,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反馈给管理者。 

  董海洋:德国大众总裁曾经说过,班子不能“和谐”,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在开会的时候必须要有观点的碰撞和对抗。不过,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要保持相对的和谐性,才能有沟通,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如果两个人关系已经很僵了,那么,即使再容易沟通的事,也很难去沟通。 

  一言堂的企业可以在创业初期迅速长大,但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要有“敌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批的合资企业获得成功,就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互相对抗的结果,这证明平等的对抗管理模式有一些非常好的地方。 

  孙查理:我们的文化和“建设性对抗”模式所代表的文化,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曾到国外学习、生活过,特别是80、90后,跟我们之前的这几代人是不同的。比如说70后的人,提一个很好的意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考虑提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但是80后似乎没有这种顾虑。所以,在他们之间开展“建设性对抗”可能会更便利些。同时,对于新一代的员工还要做一定的引导,才能确保建设性的前提。 

    吕谋笃:中国人讲的“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讲不同事情的两面,当你用建设性的心态去看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事物才能“和”在一起。 

  在东方文化里,对抗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性。如何去对抗,如何借助客观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去提出意见让别人接受?这些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在企业中实行“建设性对抗”需要设定一些恰当的情景,创造一些场合,比如说不同部门的人把自己的权威数据拿出来做共享,做观点证据等,这在东方也相对容易做到。 

  保证“建设性”的前提是每个人和组织权责明确 

  “建设性对抗”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建设性,那么,如何保障每一次“对抗”都具有“建设性”? 

  吕谋笃:企业的沟通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由上往下,上级对下级的批评。第二种是由下至上。第三种是部门之间的沟通,即横向对抗。我们所讲的“建设性对抗”更多是指后两种。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由下往上和横向的信息通道是闭塞的。我们建议可以适当地导入一些工具,创造一些场景和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流程规则,让这种意见得到发挥。比如在不同事业部管理人员之间,或者同部门之间组织一些会议,长期坚持做“建设性对抗”的情景建设,促进沟通方式的转变。 

  曲敬东:我在中国公司内部看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对抗是很强烈的,这未必是建设性的,可能由两方面导致,一,部门间有利益冲突;二,部门负责人存在竞争矛盾。这种对抗实质是挑别人的毛病,没有丝毫建设性。我觉得最应该改进的是管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比如说,我的管理通常就覆盖至少两层,也就是说我的下属和他下一级的员工都在我管辖内,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在企业内部,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定位很重要。任务分工以及权责分配明确后,更容易实施建设性对抗。在我的公司里面,只有两种人和两种组织能够存在,一种人直接创造价值,另一种是间接创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对抗沟通,就会真正地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吵架。相反,如果分工不明确,各自为了保护自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对抗对企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董海洋:在我们制造型的企业里,从总裁到最下面的员工,大概有十七八个级别。如果信息被层层过滤,现场的信息就容易丢失。所以能够有一线的声音传到你耳朵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跟你开会的人只有三层:上级、下级和你。这样的会议就会走入一个金字塔,没有意义。我个人提倡,必须开一些包含更多低级别的人的会,因为答案都在现场。现在企业提出微组织管理,就是三五个人小班组管理,微循环活了,这个企业就活了。 

  “对抗”增强执行力 

  我们在培养员工时,应该注重“建设性对抗”的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如何在“对抗”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的提升? 

  曲敬东:“建设性对抗”是为了制订更好的战略并进行更好的执行。在中国企业中,员工不对抗不执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很多中国企业职业化和管理水平还不高的背景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要想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执行,还要首先让他们充分吐露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一旦他们对战略达成共识,就会去主动执行。所以,为了实现有效地执行,作为管理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我与直接下级,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一小时左右的深度沟通。这种有时间保障的沟通,才能最终让员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特点进行的一个管理方式探索。  [NextPage]

  董海洋:我赞成曲总的观点,我觉得执行力和“建设性对抗”之间,执行力是基础,是根本,而“建设性对抗”是锦上添花,一种改善和提升,它们应该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问题,不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吕谋笃: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建设性对抗”,无疑是增强了执行力。就是说你同意也要执行,你不同意也要执行。因为经过充分对抗沟通后,你的观点已经被大家所知,如果你的意见与主流不一样,而且也没有说服大家,那么只能服从大局而坚决执行。如果这时你再不执行,就只能说明你是消极抵抗了。 

  开放和包容是“建设性对抗”存在的土壤 

  已有的事例告诉我们,“建设性对抗”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层管理者 ——尤其是一把手的领导力风格。如果领导者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那么,这个组织自下而上的沟通就顺畅许多。可是,领导者毕竟只能代表企业的一个时代,能否让“建设性对抗”超越个人的领导力,成为企业基因的一部分呢? 

  曲敬东:我觉得可以。当企业发展数十年后,如果这些文化能够沉淀为企业基因的话,那么,谁来做CEO都不重要了。今天的IBM、Intel就是这样的公司。不过,我们中国企业的积累还不够,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并积淀下来还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努力。当然,除了企业自身外,还需要社会的总体进步和发展。没有大环境的进步,真正开放的文化还是挺难建立的。 

  孙查理:我一直认为,“建设性对抗”机制在我的企业中,不能因为我离开就丢弃了。要把企业做好,让它永远留下来,就要奠定一些基础,设立具体的要求和制度,包括我的下属们、后来者都要按照这个制度来做。 

  吕谋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东方文化讲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的是二元比对,而不是对立。外国人理解的太极球是黑白对立,但在中国是“太极鱼”,它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按照这样的理论,“建设性对抗”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可能更有底蕴,而不只是西方观念的灌输。刚才我们一直在谈对抗,但实际上应该是互补。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看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在某一个组织内,基于某一位心胸开阔的领导就可以做的,而必须是一种客观的,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的长期的文化和制度的塑造。 

  接受这种对抗,需要高管具有包容的胸怀,各位是怎样面对这种挑战的? 

  孙查理:我的员工可以主动地对抗我,而且经常发生。有时候自己也会生气,但不能表现出来。过后再想觉得他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好,但是动机是好的,所以一般来说,我在遇到“对抗”的时候,都不会在公开场合让对方过不去,而是进行私下沟通。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因为,在企业里面,上级跟下级之间是一种绩效互补的关系,大家要同舟共济。 

  嘉宾和专家关于如何进行“建设性对抗”的争论十分激烈。 

  曲敬东: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都会选择不同特点的人,因为这样的团队会有更大的创造性发挥空间。管理不同的人就需要很大的包容,这种胸怀境界也需要历练和修炼。我把管理当成一种服务,目标是让员工满意,他们满意了,就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其实沟通也不用把人叫到办公室来,我可以走到业务部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一些不同的问题,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努力,在组织中形成良性的机制,团队自然就会有创造性了。 

  董海洋:如果是一线员工的建议,我会重视和考虑,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商海箴言》,就说当你用十分钟来完成一个很好的构思后,停下来,再花五分钟去了解别人怎么想的,那样你最终的决策会更准确。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具备沟通能力。 

  吕谋笃:作为高层来讲,对建设性对抗的结果要有一定的判断,或者说是整体观。因为一旦决策目标出现了偏差,后果还是必须由老板来承担的。 

  现场用户互动: 

  孙建伟:在“建设性对抗”当中,企业家和下属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度?很多人认为不是没有好的经理人,而是没有好的企业家,各位怎么看?曲敬东:不管是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都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未来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特别是全球化的背景下,经理人和创业者更需要一种有机的结合,使中国企业真正地得到发展。 

  孙查理:没有好的企业家就没有好的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中国缺乏好的企业家。一个好的企业家肯定能够找到好的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情况和国外确实有差距,职业经理人的阅历也不相同。我倾向于通过轮值当班来培养潜在经理人。 

  吕谋笃:无论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稀缺的资源。不过,由于中国整个大的社会环境相对特殊,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经验都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不过,在一定阶段,职业经理人和老板是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大海中航行,摇橹的同时还要小心风浪。 

  读者陈长久:作为小企业怎么能够在决策形成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决策风险和成本? 

  曲敬东:对一些中偏小的企业来讲,关键是让企业快速成长,甭管对抗不对抗,只要效率高,生意做得大,就是根本。企业里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多的话,应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提高每个人的效率。当然,项目的优化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建设性的沟通,通过碰撞来优化方案。具体执行中如果找合作者一起来做,成本自然就降低了。 

  董海洋:第一,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相信你员工的潜能是无限的。第二,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正向互动的文化,比如“建设性对抗”。 

  吕谋笃:作为中小企业,导入“建设性对抗”这个工具,应该是最见效的。你所说的降低成本正是它的长项所在。你可以在项目前期阶段设计一种会议场景,导入“建设性对抗”工具,在绩效和控制方面做一些保障,效果会更突出。 

  读者时庆:企业开展“建设性对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此外,开展“建设性对抗”,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免外来的和尚念不对经,最后变成了四不像? 

  曲敬东:我们的企业确实要有一个基础,而不是盲目地去开展“建设性对抗”。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我建议从金字塔的高端开始,比如市场部门,或者创造性的部门。我推荐中国企业去学习一些韩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营销,毕竟都是亚洲企业,有一些东方文化背景的共性。 

  董海洋:在制造业里,现场的一个小小的技术改进,就可以省很多钱。所以必须要发挥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展开对抗。但同时,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尤其是集中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执行力。 

  吕谋笃:我想说一下,什么样的企业不能用“建设性对抗”。第一,如果企业里面冲突已经很激化了;第二,企业决策效率很慢,不是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而是决策不下来。这两种情况下都不适合用“建设性对抗”。另外,切忌简单的情绪化对抗,务必要讲究方法。因此,除了做培训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鼓励员工说真话。 

  读者黄海东:我觉得建设性对抗的功能不外乎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辅助决策,整合加强信息对称性;第二个是营造积极沟通的组织文化。从信息方面来说,“建设性对抗”是一种比较好的团队沟通方式。其次,它能够起到激活组织的作用。 

  “建设性对抗”,是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如果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企业,它产生的价值并不高。另外,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以不同方式形成的对抗才有价值。 

  另外,建设性对抗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基础,尤其依赖于领导者的倡导。当然,还应该设立规范化的流程,以保证对抗顺利展开,并且在组织内部形成这种机制。 

  董海洋:我同意你的观点。企业一定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正向的文化,比如“建设性对抗”文化,以促使员工形成良性互动。不过,这种“建设性对抗”,现在还不宜被大范围地引进到中国本土企业中,因为土壤、文化等还不能支撑下级对上级的对抗。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前一段时间我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标题为“CEO们真的对得起他们的称呼吗?”下边就是信中所说的: 
        我刚读了你的专栏中关于CEO们成功的三要素(一个好的CEO做什么:三件事),你是否同意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可以解雇CEO并用CEO十分之一的薪水/津贴/奖金雇佣一个年轻、聪明的人,并可以取得同样的业绩? 

        现在,我确实在尽力回复读者的邮件,即使是很烦人的邮件,我也会给出他们一些我的想法。他并不是问我的想法,而是问我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事实上,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如果你想知道是什么导致我这样的答案,其实这只是道计算题。用我几年前在一个风险资本支持公司做CEO的薪水和奖金来说,读者是在问董事会是否可以用三万美金左右的薪水聘请到和我一样能干的人,似乎有点不长脑子。 

        这也就是说,“CEO们真的是物有所值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人并不知道CEO们究竟在做什么或者CEO们平均做出多少贡献,他们应该知道答案。 

        CEO真的物有所值吗? 

         对于苹果公司的股东、客户和员工来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称职吗?我想你很难找到说“不”的人。同样对于微软的股东来说,比尔•盖茨称职吗?维珍集团的理查德•布兰(Richard Branson)又如何呢?当然,他们都是创始人或是企业家。那么思科的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eBay的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和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是否称职呢?当然称职。 

         对IBM来说郭士纳 (Lou Gerstner)是否称职?当大家都认为挽救一个公司就要将它拆开的时候,郭士纳意识到IBM有一种独特的、无以伦比的能力可以用复杂的技术来解决企业面临的挑战。通过围绕新价值主张的重组,郭士纳将IBM从濒临灭绝的境地拯救出来。他是称职的CEO。 

         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怎么样?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星巴克。他称职吗?联邦快递的弗雷德•史密斯(Fred Smith )怎么样?西南航空公司的赫伯•克勒赫(Herb Kelleher)怎么样?健康食品超市Whole Foods的约翰•麦基( John Mackey)怎么样?我需要将我列出的这些CEO们为他们的股东的投资创造了多少回报都列出来吗?需要将他们创造了多少个就业机会列出来吗?他们都是很称职的。 

         你们喜欢拿出普尔500指数中CEO们赚取薪水的具体数额来说事,但是在美国就有大约9000个上市公司,至少还会有一些规模不小的私人公司。CEO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总是你从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典型的小企业或是创业公司的CEO可能所做的事情并不如薪酬最高的员工多。 

         CEO薪酬的例子,去年创造了三亿美元价值,使公司估值在20亿美元的 Rambus的CEO Harold Hughes几乎是完全免费的,不包括63.3万美元的股票。当然,他的股票和期权价值为110万美元,但仅仅是因为股票价格上升。大多数小型私营企业的CEO们可能只能创造一半的价值。 

         你要知道,我并不是说所有的CEO都很称职。来看一看最近失败或是正在进行扭转尝试的CEO们:Sun公司的乔纳森•施瓦兹(Jonathan Schwartz),Sprint公司的丹•赫斯(Dan Hesse),戴尔公司的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雅虎公司的杨致远,北电公司的迈克•扎菲罗夫斯基(Mike S. Zafirovski ),他们称职吗?可能并不称职。 

         这些天大家都在讨论华尔街与主街的事情,不管是什么意思,事实是华尔街是美国公司的窄巷。它是不正常系统的一部分,包括财政部、美联储、国会和联邦监管机构,也就是说狐狸在看守鸡舍。我并不是坐在这里来为华尔街的高管们辩护。他们淫秽、腐败并臭到天堂。 

         作为商业界的顶峰,人们经常美化或者垃圾化CEO们。这可以理解,但不符合逻辑。毕竟这只是一项工作,和我们没有从事过的工作没有什么分别,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CEO的工作包括哪些内容都了解的很好。我们只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如果你问我,我会说你所看到的都很夸张。 

         底线:有些CEO很称职,有些则不称职。事实上,在某种情况下,CEO的薪酬是不可控的,而公司管理功能不全。此外,我通常认为企业会为他们的付出获得收获。如果你对CEO们的薪酬与股东们的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我认为你会发现一个与其他工作或职业相似的钟形曲线。
    阅读全文
  •   渐渐寒冷的日子里,一个与住宅相连的阳光房是行赏庭院观景的最佳位置,更成了与户外阳光最接近的地方。

    现代欧式风格 让阳光留在我的花园

      这个4.8米×3.9米的阳光房高3.6米形状像一个被拉长的六角形,“我爱这个温室,因为它很像古代的那种建筑,”女主人卡洛尔·巴杰利说:“每扇窗户都很精美,还装有曲柄,绝无一丁点自动化,我常开着窗户。”

      卡洛尔的小花园面积不大,却有一个漂亮的钻石型阳光房。这里是花园中欣赏美景的最佳位置,还让她不必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四季都能享受到自然舒适的惬意。

      刚搬进来时,花园只是一块三角形的坡地,生满杂草和灌木丛,但是卡洛尔认为这块地是“可塑之材”,特别是参加过一次在英国举办的庭院布置进修课程后,她对这块地有了很多新的设想。

      “起初我本打算建一个普通花园,但是那次进修课程让我了解到很多关于阳关房的知识,我想,如果有一个四季都能享受阳光和自然的地方不是更好吗?”卡洛尔说道:“通常意义上的阳光房更多是用来种植花草,而我希望那里除了有植物和美景,还能让人享受到舒适的休息和娱乐。”

    现代欧式风格 让阳光留在我的花园

      阳光房用强化玻璃制成,人在其中,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最好的光线。除了葱茏的绿色植物,卡洛尔还在阳光房中放了一套舒适的藤草沙发,闲时她很喜欢坐在这里晒晒太阳。“房间里有时会显得比较暗,而这里不同” 卡洛尔开心的说。“当踏进阳光房,一切都是那么明亮,心里好像也洒进了阳光,我一年四季都想呆在这里。”

      阳光房正对面是一块直径为7.5米的圆形小花园,卡洛尔把它设计成自己喜欢的对称样式。地面使用砂砾和石块来铺装,十分古朴自然。卡洛尔很注意塑造花园的层次,还在灰泥墙上搭好格子架、藤架,为攀援植物提供空间。花园中央有一处被矮株黄杨包围的供小鸟嬉戏饮水的盆形装饰物,为花园带来很多活泼元素。花园尽头有几级石头台阶,连接着一个10平米左右的小花园。这里使用了更多的鹅卵石和灰泥墙,墙上的一只雄狮壁泉即使坐在阳光房中也能观赏得到。小花园下沉式的设计让整个庭院有了层次感,也起到扩大视觉效果的作用。卡洛尔说黄杨是这个院子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它干净,无需过多维护,最重要的是它终年常青。

    现代欧式风格 花园的静谧惊喜

      从英国归来,卡洛尔学到很多有关庭院布置的知识。花园中许多设计点子都来自一本庭院设计方面的书。卡洛尔用鹅卵石、砂砾、灰泥作材料,建造了一个喷泉。为了节水,她还安装了一套水循环系统。

      因为花园面积只有不足70平米,卡洛尔也相应地减少了色彩元素,清雅的绿色和白色是花园中的主旋律。芍药、月季、樱草花,以及“格恩西奶油”铁线莲的花朵为奶白色调;而蕨类植物、常春藤、黄杨、月桂树、荚莲属植物则是不同深浅的绿色。为了不让花园的色彩过于清淡,卡洛尔也选择了橙色褶边杂交茶玫瑰,金黄色的凌霄藤和盆栽复古粉色“克莱尔·马丁”攀援玫瑰,为花园增添了一抹妩媚的风情。

      冬天,野柠檬树和加利蒙地亚橘在阳光房里沐浴着阳光,旁边则是中国木槿、兰花、青锁龙和叶子花。到了春天,这些植物被搬到室外,与海棠、北美杜鹃以及其它草木一起呼吸春天的新鲜空气。

      现在卡洛尔最大的快乐就是坐在自己的阳光房中赏花看景。“我更愿意把时间都花在这里。它能带给我纯粹的喜悦和放松。”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