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如何判断该跳槽的时间

时间:2010-12-01     人气:1420     来源:商业英才网     作者:
概述:所采访的大部分人一整年里都在想跳槽和真正跳槽间纠结。当他们真的跳槽了,他们的反应是相同的:为什么我没有早点跳槽?为什么做这个抉择如此困难?......

    有时候在休假后你会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因为会议持续时间太长而使你接近忍耐的边缘。或者你意识到如果你不是很讨厌你的工作,最好少喝点酒。但这一刻迟早会来:是时候跳槽了。 

究竟怎么回事呢?    

    我所采访的大部分人一整年里都在想跳槽和真正跳槽间纠结。当他们真的跳槽了,他们的反应是相同的:为什么我没有早点跳槽?为什么做这个抉择如此困难?下边是在跳槽路上阻碍我们的4件事: 

    1.    怀疑。惯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很糟糕的一个工作日结束后,假装就这一次这么糟糕,安慰自己说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下,谁愿意冒险换工作呢? 

    2.    士气低落。如果你的工作成为一种煎熬,你就很难再得到灵感。你陷入了窘境:你不喜欢自己所做的工作,所以你不自信。你发现找到自信越来越困难,开始有跳槽的冲动。当你缺少想象替代解决方案的能量时,这就是一种精神死亡。这是你几年前就该离开的一种迹象。 

    3.  希望。有时候那些使你觉得煎熬的事情可以解决。令你烦恼的同事可能会离开也可能被解雇。新老板可能会改变很多事情。奇迹可能会发生。 

    4.  骄傲。我也知道有些人为了出气而不离开公司,不想给老板或同事胜利的感觉。我也知道有些人继续留在原来的公司是因为他们相信修复破碎的组织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都是继续坚持的很糟糕的理由。但正是这些理由使很多讨厌自己工作的人还能继续工作数月之久。随之而来的是危险。你开始变得苦闷、易怒,并很可能会成为极不愉快的员工。这就是开始找工作的一种可怕心态。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当一个微弱的声音穿越你的后脑勺低语到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注意。四处看看,多与人交流,多联系朋友。最糟糕的事情是你还可以想起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而最好的情况是你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上一条:营销“秘笈”

      近日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的物价上涨,使快速消费品(以下简称快消品)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快消品的特征是消费者消耗较快、需要不断重复购买,这就决定了消费者对快消品的价格会非常敏感。通货膨胀下的快消品行业如果不甘心或者不能够忍受低利润,选择提升产品以纸币衡量的价格——涨价,则会触犯消费者心理,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进而造成企业的进一步损失。

      欧美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曾数次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通货膨胀后,快消品行业大多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量的中小企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倒闭或被兼并,而那些大品牌与大企业,虽然也在通货膨胀中遭遇了冲击,但是依托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企业资源力,他们不仅生存了下来,更在市场份额占有率上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这固然可以用资本投资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但是从营销方面来研究的话,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企业所拥有的品牌价值越高,越强大,那么它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当这样的阴影到来时,快消品企业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或者说,营销战略的不同,究竟会给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秘笈一:水涨船高,在涨价外顺势而为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通货膨胀的压力都显得极为严苛。生产成本的日益上涨,造成企业利润的不断降低;而流通方面的压力,也随之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资本并不充裕的小企业来说,这种挤压将会导致致命的窒息。那么,涨价也就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如前文所述,涨价所带来的必然是消费者的质疑与反感,直接的反映就是产品销量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产品的滞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将消费者的决定购买因素从价格上转变到别的方面,基本可以归结为“产品的本身价值”和“产品的附加价值”。

      先看前者,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要使产品本身获得能够决定购买因素的突破性价值,无疑非常困难。

      再看“产品的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可做的文章就多了许多。以休闲食品为例,可以给产品添加“健康”、“愉悦”等附加价值——但是最突出的附加价值,就是品牌!假设一个企业的品牌足够突出,其品牌价格本身就会成为决定消费者作出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而产品的价格因素,则或多或少产生了让位。

      当然,有品牌优势的企业也要保持清醒。毕竟,商业中没有绝对,品牌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价格一下子提高50%甚至100%,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品牌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更是自身难保。

      秘笈二:以静制动,保持原价抢占市场

      当然,一旦选择了涨价,无论是否拥有品牌,势必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一些不满。没有品牌的企业,或许在涨价的过程中就走入了绝路,就此倒下。拥有品牌的企业,其品牌忠诚度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影响。然而,商场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挑战,通货膨胀对于一些拥有足够资源支撑、有足够能力抵御通胀压力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次实现大扩张、大发展的机遇。他们完全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方式,突出价格的差异化,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这种企业,大多已经不再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而是大中型的企业。

      在经济学中,为了占领市场,可采用低价、高价和竞争价格的策略。通货膨胀的压力,实际就是要求企业再一次为产品作出定价。

      于是,大中型企业,则可以采用“低价策略”,在别的企业纷纷涨价的同时保持原价,也可以使用“竞争价格策略”,比如晚于行业一个周期再进行涨价。总之,目的是使得自己的产品价格始终低于竞争者的价格,从而挤占市场,提高企业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在这个方面,有一个鲜活的例子:世纪之初,在大陆起家、发展壮大的康师傅以低价战略切回台湾方便面市场,台湾业界龙头老大统一面、老二维力面的反击动作连连,但最终低价的康师傅也成功在两大巨头的打压下取得了相当的市场份额。2004年3月,康师傅方便面在台湾的市场占有率已由5%升至21%。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策略,更似是一种危险极大的“七伤拳”——“内功修为倘若不到,那练之便有害无益”。在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企业也会直接将自己置入一个危险的情况之中——企业利润降低,抗险能力被严重削弱,同时很容易在行业内引起激烈的战火,一旦竞敌采取报复手段,则很有可能走向失败的结局。

      那么,企业的内功如何修炼,才能支撑“低价”的“七伤”?那就是“品牌”。在通货膨胀下,产品的低价应该体现“想消费者所想”的品牌价值,而不是令消费者产生“低价=劣质”的联想。对于想要“以静制动”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这是尤为重要的。

      秘笈三:结构调整,整合产品应对挑战

      事实上,快消品行业中那些已经发展壮大的大型企业,面对通货膨胀,在涨价之外,更有不同的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大型企业在通货膨胀到来之际的一个解决途径。大型企业为了拓展消费群体范围,产品一般分为各个档次,针对不同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在这些产品中,一些属于企业的明星产品,高档次、高利润,以提高品牌附加价值为最主要的目的;一些属于企业的拳头产品,利润适中、销量大,面对主流消费者,在维持利润的同时加强品牌塑造;最后还有一些则可能是企业为了占据市场份额而生产的低端产品,低利润、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目的就是维护品牌可见度与知名度。

      以方便面品牌为例,康师傅、统一、华龙日清是中国方便面三大巨头。他们的产品线在任何一个市场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产品;而方便面行业中,三、四级市场的大多数产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亏本销售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到来,大企业全线产品提价,在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面前显然并不现实。所以,大企业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在品牌战略指导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如提升一部分低端产品的价格,砍掉持续负债销售的产品,使品牌形象得到一定提升。同时尽可能保持中、高端产品价格的稳定,但从其他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以维护主流消费人群对品牌的忠诚度。这样一来,大企业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获得了抵御通货膨胀的动力,也在同时实现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秘笈四:强势扩张,视挑战为机遇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通货膨胀都是对企业命运最严苛的挑战之一,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如此,对于一部分超级企业来说,通货膨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不是挑战,更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大机遇!

      超级企业所能采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强势的品牌支援下,超级企业可以以商战打压竞争对手,可以凸显产品差异化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可以对难以生存的企业实施收购或者兼并,从而一举将该企业的所有资源纳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这种企业,在目前的中国快消品行业内可谓屈指可数。但是一些品牌勉强可以够得上门槛,比如康师傅、娃哈哈等,更可能会在通货膨胀给行业内别的企业带来压力的时候,选择进一步延伸市场的触角。比如,康师傅就选择在2007年趁机进行扩张,不断上马新工厂,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

      因此,如果通货膨胀阴影真的到来的话,快消品行业中必然有许多企业会倒下,也一定会有企业从中获得发展的契机。

      通货膨胀对于快消品行业更类似于一次洗牌的契机,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企业的品牌。

    阅读全文
  •     自红木家具业导入成品干燥的消息传出后,就受到了各大媒体及红木家具消费着们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议论,何谓红木家具的成品干燥技术?为何红木家具还需要成品干燥?

    红木家具

        谈及红木家具加工工艺,不禁让人想起它的发展过程。记得早些年,多数红木家具的干燥作业操作简单,干燥工素质低,流动性大,少数珍贵难干材在一些企业仍以自然风干为主,辅以人工强制干燥;干燥材管理普遍重视不够,很少有干燥材密闭仓库。近几年,随着红木家具加工工艺的日臻完善,红木家具干燥技术应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内、国外先进设备的应用大大增加,包括常规干燥设备和特种干燥设备。同时,红木家具企业蒸汽窑干燥技术应用加快,热炉汽干燥开始减少,微波、真空干燥技术也逐渐增多,红木家具的干燥工艺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这些都是所谓的“锯材干燥”技术。 众所周知,锯材干燥是木材的“群”处理,它并没有因为销往地方的不同,而改变它“群”处理的方法。对红木家具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红木家具虽是一个受众范围比较广的行业,但市面上的销售的家具大部分都来自于广东中山、福建仙游、浙江东阳等几个红木家具生产基地。而对于地域辽阔的我国,南北地区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因此南方与北方在制作红木家具的方法技术、处理手法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差异。用南方的处理方式制成的红木家具运到北方,有些可能会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北方的家具运到南方亦然。所以,纵使有“成功的锯材干燥”,红木家具中的变形、开裂等,也无法因此而完全得到解决,这也就是红木家具还需要导入成品干燥技术的最为根本原因。 为扭转这一局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大涌红木行业终于摸索出另一套系统的干燥技术——成品干燥。据悉,该技术是将锯材干燥的木材做成“光身家具”后放置于成品仓,当接到客户的订单后,根据客户的所在地的温度和天气的变化,调好适合的烘干炉温度控制,再将“光身家具”放入烘干中进行为期约7天的干燥。完成这一个工艺后,才将“光身家具”进行后期的打磨、上漆等工序。而这一个程序,真真正正做到了红木家具的“量身定做”,改变了诸如南方家具“移至”北方开裂、变形等问题。纵观全国红木家具企业,不难发现,这一技术在业界内甚少企业使用,其原因之一是“双管齐下”的干燥比单一的锯材干燥的成本高出许多。业内专业人士指出,成品干燥的成功导入,极可能将我国的红木干燥事业推上了另一个高峰。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