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万宝盛华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袁建华先生
详细内容

专访万宝盛华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袁建华先生

时间:2010-05-07     人气:1779     来源:HR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在中国大陆地区,万宝盛华拥有超过3,500家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客户,万宝盛华还通过旗下另一子公司Right Management(睿仕管理顾问)向市场提供组织架构咨询和领导力培训服务。......
万宝盛华公司(Manpower) (NYSE: MAN)是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全方位人力资源雇佣与管理服务商,成立于1948年,在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000家分支机构, 2009年公司年度总收益160亿美元。万宝盛华于1964年首次将业务拓展至大中华区,如今,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超过16年的本地经验,在19个主要城市拥有将近400名专业招募人员。在中国大陆地区,万宝盛华拥有超过3,500家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客户,万宝盛华还通过旗下另一子公司Right Management(睿仕管理顾问)向市场提供组织架构咨询和领导力培训服务。

HR管理世界:万宝盛华是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雇佣与管理服务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16年来,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历经了金融危机,雇主在人才雇佣和管理方面有哪些显著变化?万宝盛华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做了怎样的相应调整?

袁建华: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人力资源行业的标杆企业,万宝盛华多品牌的战略业务涵盖了企业整个雇佣生命周期,一直以来万宝盛华在经营战略上坚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中国市场依然是万宝盛华未来重要的市场。我们制定战略基于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当然,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万宝盛华也审时度势地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2008年爆发的经融危机使众多企业遭受了重创,在这一非常时期,雇主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对人才的需求和以往有所区别。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雇主在人才招募方面更加谨慎,各大企业的招聘需求锐减。在高端人才招聘方面,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如内部轮岗、职位晋升等措施加大核心人才的保留力度。高端人才流动的粘度明显加大,表现出更加谨慎的态度。对于人力资源服务商而言,相应的每单业务的周期也延长了。

危机同时也预示着新的机遇,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对派遣用工的需求日益增加。此外,一些企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也产生了新的员工招聘和管理方面的需求。

HR管理世界:万宝盛华是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雇佣与管理服务商,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次雇佣前景调研,以调查下一季度雇主在增加还是减少员工方面的意向,据你们预计,2010年中国大陆的雇佣前景如何?

袁建华:万宝盛华雇佣前景调查每个季度都会进行一次,此项调查已经拥有超过45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具公信力的雇佣调查之一,所有国家、地区和全球数据的误差不会超过+/-3.9%。

由于宏观经济趋稳回升的势头逐步增强,中国劳动力市场保持了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国内企业在制定2010年的招聘计划时更有信心。万宝盛华在2009年10月对全球将近71,000家企业,包括中国大陆地区4,317家企业开展了雇佣前景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2010年第一季度的就业前景继续向好,二线城市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大陆地区预计在2010年第一季度增加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19%,比上一季度增长了2个百分点,减少员工人数的企业比例为5%,比上一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另有52%的企业预计员工人数将维持不变,24%的企业无法预测下季度招聘计划。从各主要城市的雇佣前景来看,重庆以22%的净雇佣前景指数稳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深圳、青岛、西安、成都,与二线城市相比,京广沪三地企业的雇佣预期虽然也在继续上升,但增长幅度比较温和。

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经营成本的上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北上西迁潮”,消减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给二、三线城市带来了生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这是流动的智慧。2010年第一季度二线城市的就业前景将好于一线城市,求职者不防多考虑二线城市的就业机会。

HR管理世界:您将北上西迁称为流动的智慧,对于企业而言,在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同时,应如何优化招募流程,推动跨城市人才流动,以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袁建华: 当前,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而相应的人才从一线城市往二、三线城市流动的意愿并不是很高。万宝盛华跨城市人才流动调查发现,在以往跨城市工作经验中,仅有21%的是从一线城市到新锐城市工作。而在未来跨城市工作意愿中,49%的受访者愿意在一线城市间流动,36%的愿意从一线城市到新锐城市工作,更多的人才还是期望在一线城市之间进行流动。 因此,有意到二、三线城市拓展的企业,在入驻城市的选择上,要加强入驻城市对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储备和吸引力的考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因地域因素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我们常说要将人力资源部门打造成企业的战略合作部门,怎么打造,如何体现,在这类问题上的建言献策就是人力资源部门实践这一目标的很好的契机。同时,企业需要因地制宜,优化原有的招募流程,提高招聘效率、在管理中注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招聘前,对候选人的任职能力要求和薪资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尽量避免职位描述来回修改和招募周期的延长。在招募过程中,务必安排实地体验和面对面的面试。事先建立一系列的行政和后勤支持。如提前为候选人购买往返机票或车票,预订入住旅店等。简化面试环节,摒除总部4-5轮的面试环节,安排2-3轮的集中面试,从面试的安排到最终入职手续的办理,每个环节衔接要紧密、流畅。面试反馈控制在一周内,避免优秀的候选人因流程繁琐、等待时间太长而流失。在人员筛选上,深入了解候选人的求职动机,选择适应能力强、具有宽广阅历和思路的候选人。

此外,建立企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也是缓解二线城市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通过实施过渡期员工流动计划,从公司现有人才中选择优秀的、团队领导能力强的员工,派他们到新锐城市组建和培养团队,为企业在新锐城市快速培养本地员工。

因为跨城市人才招聘会牵涉到跨区域的人才搜寻、面试的安排、人员技能的评估和筛选及入职手续等一系列的工作,尤其是大批量的人员招聘,对于企业而言,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合作可以让问题变得简单,因为他们熟悉迁出和迁入地劳动力市场情况,并且精通人才招募和保留。

HR管理世界:人才跨城市流动的意愿,尤其是从一线城市往二、三线城市流动的意愿并不强,在日常的管理中人力资源部门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袁建华:宝盛华跨城市人才流动调查显示,人才跨城市流动的最主要的动因更好的工作机会,例如,公司知名度高,职位层次高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36%的人愿意跨城市工作1-3年;同时有58%的人愿意在那里工作3年以上。这与大家注重长远职业发展的理念是吻合的。因此,在人才跨城市流动的计划中,人力资源部门须为每一位员工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良好的期望和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有助于保留优秀员工,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企业要加大对跨城市工作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和平级岗位轮换等措施,不断磨砺员工的能力,实践企业的承诺。良好的期望和长远的职业发展愿景有助于保留优秀员工,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

简介:

袁建华先生为万宝盛华公司中国区的董事总经理,全面主持万宝盛华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业务运作和战略发展。他熟谙中国市场运作规律,在雇佣服务、财务管理、政府关系等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此前,在袁建华先生的领导下,万宝盛华(中国)与中国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诸如就业技能、创业测评、国际经验分享、人才引进等众多领域开展了持续的合作。他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和中国会计师资格。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现代都市生活忙碌而紧张,一个温暖的家能带给每个人最放松的休闲时光。可是如何才能让家变得温暖舒适呢?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就能轻松打造宜人家居。生活家小编为您准备了从房屋装修到家居布置等一系列的时尚资讯,帮您拥有轻松舒适的生活。

      人们在购买床垫时要注意“软硬适中”,根据自己身材的胖瘦来选择。 

      一般来说,身高体重与床垫的硬度成正比,体重较轻的人应选择较软的床垫,体重较重就应选择较硬的床垫。这是因为身材肥胖的人脂肪量较多,本身已经提供了一个天然软垫,所以躺下时,身体重量令床褥受压下陷,太软的床褥未能承托身体,脊椎不能维持正常弧度,影响健康;相反,身材消瘦的人脂肪较少,若躺在偏硬的床垫上,舒适度则会大打折扣。 

      那么,人们应该怎么判断床垫是否“软硬适中”呢? 

      “软”就是指床褥提供的舒适感,而“硬”则是指承托力。专家提示,一张“软硬适中”的床垫,应是平躺时,双手刚好能够伸入腰间与床垫之间的虚位;若虚位太大,表示床褥过硬,若没有虚位,则代表床垫太软。而市场上人们常见的床垫材料有乳胶、椰棕、泡胶、弹簧等,每一种材料分别提供不同的软硬度,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材需要进行选择。 

      天然材料,如椰棕的透气度较佳,而乳胶、泡胶则较差,因此,体胖或容易出汗的人最好少选。
    阅读全文
  •   一、考核结果分析的意义

      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并不终止于考核结果。从绩效管理pdca循环来讲,可以说是新的绩效管理的开始。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确定绩效计划(衡量标准)、执行、评估与改进。其中,绩效改进所采取的措施是建立在分析业绩成果基础上的。通过绩效考核文字性或数字型的结果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提出有价值的综合性绩效改进意见,可以帮助员工从客观、有针对性角度制定绩效改进计划,达到改进员工绩效的目的.

      二、考核结果分析常见方法与用途

      考核结果分析方法从分析的对比性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

      1、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分析是指:以客体(指标、人员、部门、类别)为变化量对同一个考核期进行比较分析。对同一人员的各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其各项工作执行情况的均衡状况,便于进一步的指导和工作协调。

      对人员部门和类别之间的比较,目的是分析任务完成或对组织贡献的优劣顺序,是绩效工资、评先进等依据。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评价过程造成的各种误差,以利于及时调整,提高以后的评价工作质量。

      2、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分析是指:以客体(人员、部门、公司)为变量对不同考核期的同一考核指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员工(或部门、公司)本期指标考核结果与上期的考核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寻求业绩差距及引起差距的内在原因,以达到有针对性的改进员工(或部门、公司)的绩效的目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单项考核结果的平均水平与任一年度比较,当年的单项考核指标平均值,与上一年度或任一年度的同一考核指标比较,观察其变化情况,有无进步以及进步大小。它可以进行全部比较,也可以任选某些指标进行比较。

      (2)各单项考核结果的平均水平历年变化趋势,以分析单项考核指标平均值的历年变化趋势。

      (3)各组考核指标总体平均水平比较,某一年度或历年的变化趋势分析,方法同单项指标相同。

      三、明确考核结果分析责任和方法

      企业在进行考核结果分析时,应建立明确的从考核结果的数据收集到提出绩效改进计划的程序,以达到考核结果分析的目的。

      1、明确考核结果分析的责任。分析是改进的前提。考核结果由于要用于改进员工业绩,因此,在确定员工的考核结果分析责任时,应从熟悉、掌握员工工作情况的人员中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紧接其后的业绩改进计划的指导实施,切记人力资源部门一把抓现象。

      2、收集、整理考核结果。对考核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包括考核的指标、权重、标准、执行计划等信息,尽量多的掌握考核的整个过程情况,以通过考核文字和数据材料来分析产生考核结果差异的原因。

      3、掌握考核结果分析方法。即对考核结果分析方法的选用和培训,以指导分析人员正确地运用分析方法,经过对比得出客观的分析结果。

      四、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分析人员应对考核的指标进行多维度分析,首先应对单个指标在同一条件下不同时期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单一指标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指标的考核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定业绩改进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对员工考核中的能力类指标(难以量化的)和业绩类指标(能量化的)应区别对待,应通过对业绩类指标的分析,找出差距的基础上,再进行能力类指标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业绩类指标考核结果更客观且容易得到员工认可;以利于建立互任基础,这也是业绩改进所必须的前提。而且从投入与产出模型来讲,员工的能力是投入,员工的业绩是工作产出,通过结果分析产生原因,也是符合分析问题的普遍规律的。其整体过程是:业绩指标结果分析——业绩差距——能力分析(是能力还是其他原因)——否,进行业绩环境分析(如配合、协作、资源配置等)——是,本期与上期能力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在确认考核分析结果以后,拟订改进计划就显得很重要了,千万不要在最后一米造成失败。改进计划主要可以从本次改进的主题(切记太多而无所侍从)、目标(标准)、时间、改进方法或措施、资源支持等进行。

      五、分析限制条件和注意事项

      1、比较分析的限制条件:

      在进行员本期与上期纵向比较分析要考虑以下因素的限制:(1)考核结果的计算方法不变;(2)权重体系保持不变;(2)单项指标相对得分的对照量不变。如果不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进行以本期调整上期(或以上期调整本期)的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调整,以使考核结果分析具有可比性。

      2、注意事项:

      无论是各部门主管、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还是分析的专家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刻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书面材料找到事件的本质。为了防止或减少在分析中的误差,出现误导员工行为指向及浪费公司人力、物力等情况,必须严格地挑选和培训分析人员。

      首先,要挑选政策性强、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的人来担任分析工作;

      其次,分析人员应比较熟悉员工的工作情况,切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題能力;

      第三,要对分析人员进行有关分析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训练。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