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关系管理的最佳境界
时间:2010-04-28 人气:894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在人才高度竞争的背景下,留住优秀人才,并使其在企业中发挥最大效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这就需要企业与员工建立一种和谐双赢的员工关系。......
在人才高度竞争的背景下,留住优秀人才,并使其在企业中发挥最大效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这就需要企业与员工建立一种和谐双赢的员工关系。
现代员工关系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员工关系管理是构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机制之下,通过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各种制度发挥作用,合力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员工关系,维系组织与员工之间正面的心理契约,为组织的健康成长以及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员工关系。
我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五大问题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中,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第一,缺乏共同的愿景,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不清楚。企业的共同愿景首先必须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追求,由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据估计,中国年度营业收入规模在2亿以上的企业存在清晰战略愿景的不到20.很多企业也提出了远大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制定缺乏员工的参与,目标的宣贯远远不够,对于愿景的不认同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冲淡了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行为准则,企业核心理念的深根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中国很多行业的集中度都不高,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海尔这样的企业,亦是如此。他们经常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摇摆不定,例如,诚信固然重要,但不诚信但却能带来业绩的行为往往得到褒奖,导致评判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
第三,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的缺失。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的第一原因不是薪酬水平低,而是员工的内部不公平感。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职业发展、授权等方面。从程序看,过程的不公平比结果的不公平更加突出。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第四,员工关系管理的主体不清晰,直线经理作为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确认。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处于联结企业和员工的中心环节。人力资源部为公司员工关系管理的组织部门,广大的直线经理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负责人,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员工关系或者人力资源管理最大责任者是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但是这一观点在很多企业得不到确认,导致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第五,员工需求的实现程度不高,作为员工关系管理核心的心理契约总体失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目前企业对于合同、协议等契约比较重视,但对心理契约普遍忽视,企业没有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也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员工需求期望的实现程度不高,老板和员工心理定位差距较大,双方的满意度都较低。
新劳动法下员工关系管理新挑战
当前形势下,员工关系管理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首先,员工参与决策的民主程序必须得到尊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而以前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民主程序主要是“听取意见”。《劳动合同法》规定将“听取意见”改成“讨论”、“平等协商”,加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严格了用人单位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法律程序。
其二,关于试用期员工关系管理的规定。针对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如试用期过长、过分压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法》在一些地方有不同规定:1.试用期的期限明确规定为1个月、2个月和6个月;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之比例两种基准;3.在试用期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4.明确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5.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相当于每月满月工资的赔偿金。
其三,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其四,竞业限制与保密条款得到进一步明确。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是用人单位用来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与以前规定相比,该条的主要变化在于:1.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由三年变为了两年;2.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给付时间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并且须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支付;3.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及违约金的标准均按双方约定执行。
最后,违约金适用范围的严格限制要求员工关系管理中必须赋予更多正面管理和沟通的要求。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金条款,保护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竞业限制和出资培训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这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无法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为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员工违约行为所给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举证,来合法有效地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必须加强正向激励,必须赋予员工关系中更多管理和沟通的要求。
上述五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于员工关系管理的一些影响。员工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应对法律,员工关系管理是以员工为基本内容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健康、和谐成长,实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共赢。
如何加强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和谐。企业应该怎么做呢?从短期看,企业应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维持良好员工关系的手段,表现在:
第一,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很多企业管理者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准确度低,不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对员工关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这种渠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式的报表系统,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报表系统对各业务领域进行监控,报表系统要做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并举;二是非正式渠道,大凡有效的管理者都非常关注“小道消息”,特别是那些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领头人的动态,可以和他们进行定期的沟通。
第二,员工参与管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必须重视员工对管理的参与。员工参与管理首先需要组织保障,要从公司治理和终极决策的角度确保员工的意见表达,比如监事会、决策委员会中员工代表的确保;其次,优化和员工个体利益切实相关的流程和制度,从事前意见征询、事中管理研讨、事后决策表决三个角度确保员工对管理举措的理解和决策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
第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招聘制度、培训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它是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企业员工关系的最直接的表现,这些具体制度反映了企业的人才观,即对于人才,企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首先,我们希望这种观念是清晰明确并且强有力的,而不是含混不清并且自相矛盾的;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必须能把员工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整体利益中去,这就是把企业人格化,这种人格特征体现了股东、客户、社会、管理层、普通员工等诸多利益群体的集合。
第四,慎重处理裁员时的员工关系管理。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裁员或者变相裁员成为很多企业的应对之策。然而,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提倡要同舟共济,一旦遇到风浪就把员工从船上往水里推,这样的裁员只会让员工彻底看清企业的无情。这就是典型的失败的裁员时的员工关系管理。裁员不是一定不行,但一定要慎重使用,因为它对企业文化的伤害是巨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经常强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家,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不能让一个人落下,这才有人情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把人员冗余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变废为宝,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特别是基于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培训体系的建设,把人员冗余和培训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的转型;如果一定要裁员,要把它和绩效考核结合,确保裁员的公平合理性,其中关键是绩效考核的公平合理性。
第五,建立员工援助计划。在员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企业伸出援手,会让所有的员工感觉到温暖。在建立员工援助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援助基金,援助基金不仅来自于企业的利润,更需要来自于每一个员工的捐献,即使额度很小,也能体现员工之间的关爱;二是明确援助计划的组织保障,这样的组织通常是工会或者人力资源部,这样的援助是企业职责的一部分;三是确立援助标准,什么事项、什么人有资格享受什么水平的援助;四是确保援助计划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让更多员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保证援助计划实施过程的公平合理,真正起到凝聚员工激励员工的目的。
从长期看,企业应完善企业文化,形成上下共同的愿景和梦想,为此,要做到:
第一,加强企业家自身的修炼。中国许多企业家的“家龄”不过区区十几年乃至于更短,属于在“野蛮”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有许多优异的品质如勤奋、敏锐等,但也有致命弱点,常见的有机会主义、过度的市场导向、严重的成功路径依赖。真的企业家是一个领袖,具有领袖的风采和极强的人格魅力,善于搭建团队并领导这个团队去管理企业,他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平台而不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从企业主成长为企业家,需要他们加强自身的修炼,首先是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有梦想才有未来,做企业不仅是为了赚钱,其次应开放胸怀,让心灵走出去,到各类专家群体中,到企业家群体中去,到竞争对手中去。
第二,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即X理论与Y理论。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Y理论认为员工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所有的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都有自身的人性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他们可能会是“严厉的”、“强硬的”、会强调强迫、威胁、严密监视,严加控制,也可能是把重点放在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等方面。人是复杂的、多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通常高层次人才内在驱动会更强一些,他们更希望得到尊重和授权。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的最终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确定对不同员工的管理方式。
第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去导向员工、协调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凝聚员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基于三位一体的基本方向,对既有文化的继承,如何挖掘、发扬光大现有企业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如何发现现有文化中与公司战略相悖的成分,加以剔除;以市场为导向,如何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确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要实现“三化”:一是权力智慧化,将企业家的意志、直觉、创新精神和敏锐的思想转化为成文的公司价值观和政策,使之明确化、系统化地传递给管理层,由管理层将其规范化,这是一个“权力智慧化”的过程。二是理念政策化,阐明企业处理管理的基本矛盾和企业内外重大关系的原则和优先次序,建立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心理契约,这是一个“理念政策化”的过程。即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处理内外关系时,应遵循什么规则。三是行为规范化,指导企业的组织建设、业务流程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动管理提升,这是一个企业行为规范化与员工行为职业化的过程。
现代员工关系强调以“员工”为中心,员工关系管理是构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机制之下,通过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各种制度发挥作用,合力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员工关系,维系组织与员工之间正面的心理契约,为组织的健康成长以及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员工关系。
我国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存在五大问题
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中,主要存在五大问题:
第一,缺乏共同的愿景,导致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不清楚。企业的共同愿景首先必须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追求,由此,员工关系管理的起点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愿景。没有共同的愿景,缺乏共同的信念,就没有利益相关的前提。据估计,中国年度营业收入规模在2亿以上的企业存在清晰战略愿景的不到20.很多企业也提出了远大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制定缺乏员工的参与,目标的宣贯远远不够,对于愿景的不认同也就在所难免。
第二,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冲淡了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企业的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的伦理基准,是员工对事物共同的判定标准和行为准则,企业核心理念的深根必须通过制度去体现,价值观只有反复强化才会得到员工认同。中国很多行业的集中度都不高,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如海尔这样的企业,亦是如此。他们经常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摇摆不定,例如,诚信固然重要,但不诚信但却能带来业绩的行为往往得到褒奖,导致评判员工关系管理的是非标准模糊不清。
第三,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员工关系管理根本的缺失。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是内部公平,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的第一原因不是薪酬水平低,而是员工的内部不公平感。内部不公平体现在激励、职业发展、授权等方面。从程序看,过程的不公平比结果的不公平更加突出。如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成为员工关系管理的根本。
第四,员工关系管理的主体不清晰,直线经理作为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责任人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确认。在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系统中,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处于联结企业和员工的中心环节。人力资源部为公司员工关系管理的组织部门,广大的直线经理是员工关系管理的首要负责人,他们相互支持和配合,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员工关系或者人力资源管理最大责任者是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但是这一观点在很多企业得不到确认,导致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和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第五,员工需求的实现程度不高,作为员工关系管理核心的心理契约总体失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施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虽然心理契约不是有形的,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目前企业对于合同、协议等契约比较重视,但对心理契约普遍忽视,企业没有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愿望,并尽量予以满足,也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导致员工需求期望的实现程度不高,老板和员工心理定位差距较大,双方的满意度都较低。
新劳动法下员工关系管理新挑战
当前形势下,员工关系管理面临很多挑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首先,员工参与决策的民主程序必须得到尊重。《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而以前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民主程序主要是“听取意见”。《劳动合同法》规定将“听取意见”改成“讨论”、“平等协商”,加大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的权利,严格了用人单位制定和修改规章制度的法律程序。
其二,关于试用期员工关系管理的规定。针对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的问题,如试用期过长、过分压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合同法》在一些地方有不同规定:1.试用期的期限明确规定为1个月、2个月和6个月;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之比例两种基准;3.在试用期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4.明确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5.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相当于每月满月工资的赔偿金。
其三,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其四,竞业限制与保密条款得到进一步明确。保密条款和竞业限制条款是用人单位用来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手段。与以前规定相比,该条的主要变化在于:1.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由三年变为了两年;2.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的给付时间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并且须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支付;3.明确了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及违约金的标准均按双方约定执行。
最后,违约金适用范围的严格限制要求员工关系管理中必须赋予更多正面管理和沟通的要求。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金条款,保护劳动者的自主择业权,《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在竞业限制和出资培训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这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无法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为此,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需要通过对员工违约行为所给单位造成实际损失的举证,来合法有效地维护单位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必须加强正向激励,必须赋予员工关系中更多管理和沟通的要求。
上述五点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于员工关系管理的一些影响。员工关系的管理不仅仅是应对法律,员工关系管理是以员工为基本内容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健康、和谐成长,实现企业和员工双方的共赢。
如何加强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和谐。企业应该怎么做呢?从短期看,企业应该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维持良好员工关系的手段,表现在:
第一,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及时准确的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很多企业管理者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准确度低,不能在决策的过程中对员工关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为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这种渠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式的报表系统,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报表系统对各业务领域进行监控,报表系统要做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重,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并举;二是非正式渠道,大凡有效的管理者都非常关注“小道消息”,特别是那些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领头人的动态,可以和他们进行定期的沟通。
第二,员工参与管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都必须重视员工对管理的参与。员工参与管理首先需要组织保障,要从公司治理和终极决策的角度确保员工的意见表达,比如监事会、决策委员会中员工代表的确保;其次,优化和员工个体利益切实相关的流程和制度,从事前意见征询、事中管理研讨、事后决策表决三个角度确保员工对管理举措的理解和决策参与。员工参与管理的过程一方面是员工代表表达意见的过程,同时也是员工理解接受管理方案的过程,参与不是员工一切说了算,不是员工的盲目抵制,是“我们”兼顾各方利益共同决策的过程。
第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招聘制度、培训制度、薪酬激励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职业生涯规划制度,它是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体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企业员工关系的最直接的表现,这些具体制度反映了企业的人才观,即对于人才,企业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首先,我们希望这种观念是清晰明确并且强有力的,而不是含混不清并且自相矛盾的;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必须能把员工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整体利益中去,这就是把企业人格化,这种人格特征体现了股东、客户、社会、管理层、普通员工等诸多利益群体的集合。
第四,慎重处理裁员时的员工关系管理。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裁员或者变相裁员成为很多企业的应对之策。然而,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提倡要同舟共济,一旦遇到风浪就把员工从船上往水里推,这样的裁员只会让员工彻底看清企业的无情。这就是典型的失败的裁员时的员工关系管理。裁员不是一定不行,但一定要慎重使用,因为它对企业文化的伤害是巨大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经常强调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家,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不能让一个人落下,这才有人情味。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把人员冗余和企业发展相结合,变废为宝,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特别是基于核心竞争力要求的培训体系的建设,把人员冗余和培训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的转型;如果一定要裁员,要把它和绩效考核结合,确保裁员的公平合理性,其中关键是绩效考核的公平合理性。
第五,建立员工援助计划。在员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企业伸出援手,会让所有的员工感觉到温暖。在建立员工援助计划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援助基金,援助基金不仅来自于企业的利润,更需要来自于每一个员工的捐献,即使额度很小,也能体现员工之间的关爱;二是明确援助计划的组织保障,这样的组织通常是工会或者人力资源部,这样的援助是企业职责的一部分;三是确立援助标准,什么事项、什么人有资格享受什么水平的援助;四是确保援助计划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让更多员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保证援助计划实施过程的公平合理,真正起到凝聚员工激励员工的目的。
从长期看,企业应完善企业文化,形成上下共同的愿景和梦想,为此,要做到:
第一,加强企业家自身的修炼。中国许多企业家的“家龄”不过区区十几年乃至于更短,属于在“野蛮”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他们有许多优异的品质如勤奋、敏锐等,但也有致命弱点,常见的有机会主义、过度的市场导向、严重的成功路径依赖。真的企业家是一个领袖,具有领袖的风采和极强的人格魅力,善于搭建团队并领导这个团队去管理企业,他的首要任务是搭建平台而不是事必躬亲亲力亲为。从企业主成长为企业家,需要他们加强自身的修炼,首先是培养自身的企业家精神,有梦想才有未来,做企业不仅是为了赚钱,其次应开放胸怀,让心灵走出去,到各类专家群体中,到企业家群体中去,到竞争对手中去。
第二,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即X理论与Y理论。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Y理论认为员工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所有的企业家在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都有自身的人性假设,在这样的假设下,他们可能会是“严厉的”、“强硬的”、会强调强迫、威胁、严密监视,严加控制,也可能是把重点放在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等方面。人是复杂的、多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员工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通常高层次人才内在驱动会更强一些,他们更希望得到尊重和授权。完善对员工的人性假设的最终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确定对不同员工的管理方式。
第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去导向员工、协调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凝聚员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基于三位一体的基本方向,对既有文化的继承,如何挖掘、发扬光大现有企业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未来发展,如何发现现有文化中与公司战略相悖的成分,加以剔除;以市场为导向,如何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确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果要实现“三化”:一是权力智慧化,将企业家的意志、直觉、创新精神和敏锐的思想转化为成文的公司价值观和政策,使之明确化、系统化地传递给管理层,由管理层将其规范化,这是一个“权力智慧化”的过程。二是理念政策化,阐明企业处理管理的基本矛盾和企业内外重大关系的原则和优先次序,建立调整企业内部关系和矛盾关系的心理契约,这是一个“理念政策化”的过程。即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处理内外关系时,应遵循什么规则。三是行为规范化,指导企业的组织建设、业务流程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动管理提升,这是一个企业行为规范化与员工行为职业化的过程。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GE健康管理:泛数据化
G E致力于将健康管理的所有动作尽可能量化,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管理层看到投资与收益,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将健康管理持续做到底的信心。
在汉威大厦的G E北京办公室,前台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置了一个绿色的急救箱,这个简单的小箱子,完全可以应对常见的紧急需要。不过G E大中华区医疗总监吴瑾希望做到的远不止这些。“今年开始我们将陆续在G E所有的办公区和工厂装备AED(自动心脏除颤仪),医疗管理不是乱花钱,我们的标准是,在紧急医疗状况下要让所有的员工可以在4分钟之内用到这个设备。”
4分钟是国际化的标准。事实上,紧急情况下4分钟之内使用AED可使存活率高达80,而超出这个4分钟则存活率迅速下降至50.在GE这个4分钟的标准是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来完成的。分析过所有数据以及考察过周边医院设施及救护车到达时间后,GE要求在所有的工作场所都安装这样价值两三万人名币的除颤设备并进行相应人员培训。每年,GE的医疗部门都会将完善的数据呈现在健康管理的各个角落。
就紧急救护来说,他们在训练急救队伍时也是有严格数据标准的。G E 的急救队是各个部门推选的志愿者,他们需要每年都进行一次急救培训,其中包括出血、触电、摔伤处理等等,公司还会在防火演习时安排这些急救队员进行演习,而对急救队员人数的选择上,GE要求他们的分布密度可以在急救的“黄金3分钟”之内到达急救地点。
前端下沉更重要
幸运的是,在GE,员工的健康管理有着很高的公司地位。GE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华专门设立医疗总监职位的企业之一,而且他们的医疗健康管理不仅停留在职业安全层面,已经上升至系统而专业的健康管理层面。
在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企业界,有什么能让一个跨国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同一天停止工作3个小时?G E的答案是:健康。G E公司分布在全球1 6 0 个国家的3 0多万名员工在去年的1 0月2 7日度过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个“G E全球健康日”。在公司统一部署下,全体员工暂停工作3个小时, 把腾出来的时间专门用来参加锻炼、做身体机能测试和学习营养保健知识。
研发中心的邓群在划船器上表现得轻松自如,这位每个星期坚持游泳散步三到四次的水处理技术工程师一点都看不出已经年近不惑。他建议说:“公司现在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如果以后能有更具竞技性的项目,比如足球,那会激发员工更高的锻炼热情。” 金融集团的费媛媛以前除了偶尔跳舞,并没有系统的健身计划,这次她在健康知识有奖答题中赢得了一个计步器。她表示:“这个奖品很有用,我打算以后养成利用午休时间散步的习惯。”
G E 大中华医疗总监吴瑾表示: “ 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高效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吴瑾领导的团队正在积极推进“健康创想”在中国员工战略部分的实施,其中包括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和体检制度,在公司中国总部设立诊所,为员工提供直接、快捷的医疗服务,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环境健康安全检查,保证员工的职业健康,推行办公场所全面禁烟措施,为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等等。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健康管理上将早期预防做到更加科学系统化。吴瑾表示,“在所有的健康管理中,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将工作做在前面,因为80的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而让员工真正锻炼起来在健康管理中是最为有效的。
在G E , 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了解“ 0 、5 、1 0、2 5”这几个数字的含义,也就是0吸烟、每天5种蔬菜水果、每天走路1万步和体重指数小于25.实际上,这属于公司健康管理中的宣教部分,GE的工程师很多,他们对数字更加敏感,GE会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告诉大家怎样可以更健康。此外, G E 还外包了健康电子管理系统,将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理指标输入其中,就可以直接生成专业的体检测评报告。
宣传是一方面,公司在硬件上同样为员工提供了支持,比如公司特意设立了健身房,并聘请了专门的健身教练在里面指导员工健身,比如对那些体重超重的人,健身教练会为他们制定锻炼计划和目标。到目前为止,参加针对性健身的人在G E已经有1 0 0多位了。公司还会给出标准和鼓励机制,为的就是让大家真正把这样的行动变成GE的健康文化,长时间坚持下去。
“目前看来,我们的健康管理的架子已经搭建的相对完善和成熟了,在健康管理领域也是非常领先的,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把项目做到精深,比如针对每个人,日常应该如何注重饮食营养等等。毕竟健康是非常个人化的命题,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的解答。”
与决策层更多互动
吴瑾在刚加盟GE时,起初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职业健康上,她曾经多次参与职业卫生研究所的提案反馈工作。吴瑾认为,只有真正处在执行层面的人,才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国家要求进行的毒物检测,以往的要求是,只要涉及毒物就必须参检,但在GE的水处理实验室里,有上千种极其微量的毒物,如果全部进行检测是不可能操作实现的,于是吴瑾就会向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
作为中国跨国外资企业医疗理事会主席,吴瑾和相关决策层随时保持着沟通,在去年吴瑾还获得了“健康与生产力管理企业特殊成就奖” .“ 当我们把职业健康做的很完善的时候,更高的层次自然就是员工的全方位健康,所以我们和相应的政府部门也保持了很好的沟通。国家希望可以将工作场所的健康做的更好,我们也极其认同他们的理念与决策。”
以往国家更多将健康管理锁定在居民社区,但是这很难触及劳动力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往往是最具影响力的,目前国家已经将很多目光投射到了工作场所,这对公司的健康管理来说是可以算是利好消息。
去年1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GE一起开展了“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研讨会”,这也是疾病控中心首次单独与一家企业一起进行研讨。之所以他们有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GE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中曾经做出的一些成绩。
国家的医疗改革以及“健康中国2020”项目中,致力于推广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为的就是让更多中国企业也参与到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模式中。
可以很好为医疗改革提供的经验是,吴瑾在GE实践了全套的健康管理项目,覆盖了整个健康产业链,从预防、早期发现到治疗和慢性病管理4个部分。比如在戒烟项目中,是否有良好的执行,执行到怎样的程度,GE都是有量化标准的,这些标准会具体到每一项给出多少分值,在依照分数做出健康管理指导,这些为国家在健康促进层面提供了很好的量化管理范本。
“国家在医改中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的诊所相当于一级医院, 我们也致力于将8 0 的疾病消化在我们的诊所里,而且在管理上,我们已经经过了摸索尝试,有了较好的实践,如何配备医护人员,这些人需要经过怎样的培训,和保险公司保持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愿意分享给国家和社会的,这也是GE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体现。”
跑赢CPI
面对社会上的医疗难题,GE更希望将自己的健康管理服务做到一流,就公司的诊所来说,最初营运的时候来就诊的人并不多,而现在仅就总部上海的诊所而言,每天就会接待近30余名员工来看病治疗。
G E 公关部刘娟涓表示“ 我们的诊所会做些宣传,但更重要的是口碑相传。那里的设施和服务对员工来说非常便捷。比如说,公司里会有一些人容易患颈椎问题,严重的,中午就可以到诊室由有资质的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按摩,症状较轻的则可以坐在诊室的按摩椅上休息一会。简单的感冒,直接到那里就诊就可以了, 只需要花上半个小时,绝对比去医院省时省力的多。”
G E 诊室的医生的服务也比普通公立医院优秀很多,当员工来到诊室后, 会设有专门的等待区, 有护士将其带领到诊室, 而且医生都是经过公司专门培训的“ 我们不仅考察医生的专业能力,还会重点考察医生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影响力, 我们的诊室要让员工感觉信任和舒服,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服务质量完全可以媲美外资医院了。”
正像我们熟知的, 日常生活中8 0的疾病都是类似简单感冒类的疾病。让吴瑾开心的还包括,公司可以用自己的医疗资源解决大部分员工的日常疾病问题。今年年初,她的部门又成功的加盟了一位新员工,这在支持部门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医疗部门的工作量,另外最主要的是,吴瑾会告诉管理层, 健康管理为公司节省的费用有多么可观。
GE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园区诊所的运营都是由保险公司出资的,而且今年GE上海总部的诊室又新增了一名化验员,这名员工的费用也是保险公司来承担的,而且保险公司还承担了很多小型设备的费用,虽然对方的投资增加了,但G E 今年的医疗保险费用依然维持在原有水平,这在CPI持续上涨的今天是非常难得的。
“这是一个三赢的过程,员工享受到健康服务、公司节省了成本,而保险公司也降低了成本。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和CPI持平,但我们今年在健康投资方面的增幅极小,而且质量会比往年做的更好。”
吴瑾的说法和公司的高层的想法还是很一致的,事实上,健康管理并非一味增加费用,而是要找到这样的双赢或者多赢的解决策略。GE公司全球的副董事长约翰?赖斯表示,“GE要将把175所医疗中心变成健康诊所,并激励员工多加使用这些诊所和决策帮助平台,从而增进健康与加强预防,帮助员工以及退休人员改善健康,并控制成本。” GE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使其医疗成本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将使GE的很多工作场所在全球市场上更富有竞争力。
在汉威大厦的G E北京办公室,前台旁边的小桌子上放置了一个绿色的急救箱,这个简单的小箱子,完全可以应对常见的紧急需要。不过G E大中华区医疗总监吴瑾希望做到的远不止这些。“今年开始我们将陆续在G E所有的办公区和工厂装备AED(自动心脏除颤仪),医疗管理不是乱花钱,我们的标准是,在紧急医疗状况下要让所有的员工可以在4分钟之内用到这个设备。”
4分钟是国际化的标准。事实上,紧急情况下4分钟之内使用AED可使存活率高达80,而超出这个4分钟则存活率迅速下降至50.在GE这个4分钟的标准是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来完成的。分析过所有数据以及考察过周边医院设施及救护车到达时间后,GE要求在所有的工作场所都安装这样价值两三万人名币的除颤设备并进行相应人员培训。每年,GE的医疗部门都会将完善的数据呈现在健康管理的各个角落。
就紧急救护来说,他们在训练急救队伍时也是有严格数据标准的。G E 的急救队是各个部门推选的志愿者,他们需要每年都进行一次急救培训,其中包括出血、触电、摔伤处理等等,公司还会在防火演习时安排这些急救队员进行演习,而对急救队员人数的选择上,GE要求他们的分布密度可以在急救的“黄金3分钟”之内到达急救地点。
前端下沉更重要
幸运的是,在GE,员工的健康管理有着很高的公司地位。GE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华专门设立医疗总监职位的企业之一,而且他们的医疗健康管理不仅停留在职业安全层面,已经上升至系统而专业的健康管理层面。
在竞争激烈分秒必争的企业界,有什么能让一个跨国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同一天停止工作3个小时?G E的答案是:健康。G E公司分布在全球1 6 0 个国家的3 0多万名员工在去年的1 0月2 7日度过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个“G E全球健康日”。在公司统一部署下,全体员工暂停工作3个小时, 把腾出来的时间专门用来参加锻炼、做身体机能测试和学习营养保健知识。
研发中心的邓群在划船器上表现得轻松自如,这位每个星期坚持游泳散步三到四次的水处理技术工程师一点都看不出已经年近不惑。他建议说:“公司现在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如果以后能有更具竞技性的项目,比如足球,那会激发员工更高的锻炼热情。” 金融集团的费媛媛以前除了偶尔跳舞,并没有系统的健身计划,这次她在健康知识有奖答题中赢得了一个计步器。她表示:“这个奖品很有用,我打算以后养成利用午休时间散步的习惯。”
G E 大中华医疗总监吴瑾表示: “ 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高效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吴瑾领导的团队正在积极推进“健康创想”在中国员工战略部分的实施,其中包括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和体检制度,在公司中国总部设立诊所,为员工提供直接、快捷的医疗服务,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环境健康安全检查,保证员工的职业健康,推行办公场所全面禁烟措施,为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等等。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健康管理上将早期预防做到更加科学系统化。吴瑾表示,“在所有的健康管理中,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将工作做在前面,因为80的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而让员工真正锻炼起来在健康管理中是最为有效的。
在G E , 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了解“ 0 、5 、1 0、2 5”这几个数字的含义,也就是0吸烟、每天5种蔬菜水果、每天走路1万步和体重指数小于25.实际上,这属于公司健康管理中的宣教部分,GE的工程师很多,他们对数字更加敏感,GE会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告诉大家怎样可以更健康。此外, G E 还外包了健康电子管理系统,将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理指标输入其中,就可以直接生成专业的体检测评报告。
宣传是一方面,公司在硬件上同样为员工提供了支持,比如公司特意设立了健身房,并聘请了专门的健身教练在里面指导员工健身,比如对那些体重超重的人,健身教练会为他们制定锻炼计划和目标。到目前为止,参加针对性健身的人在G E已经有1 0 0多位了。公司还会给出标准和鼓励机制,为的就是让大家真正把这样的行动变成GE的健康文化,长时间坚持下去。
“目前看来,我们的健康管理的架子已经搭建的相对完善和成熟了,在健康管理领域也是非常领先的,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把项目做到精深,比如针对每个人,日常应该如何注重饮食营养等等。毕竟健康是非常个人化的命题,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的解答。”
与决策层更多互动
吴瑾在刚加盟GE时,起初将关注重点放在了职业健康上,她曾经多次参与职业卫生研究所的提案反馈工作。吴瑾认为,只有真正处在执行层面的人,才更容易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国家要求进行的毒物检测,以往的要求是,只要涉及毒物就必须参检,但在GE的水处理实验室里,有上千种极其微量的毒物,如果全部进行检测是不可能操作实现的,于是吴瑾就会向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
作为中国跨国外资企业医疗理事会主席,吴瑾和相关决策层随时保持着沟通,在去年吴瑾还获得了“健康与生产力管理企业特殊成就奖” .“ 当我们把职业健康做的很完善的时候,更高的层次自然就是员工的全方位健康,所以我们和相应的政府部门也保持了很好的沟通。国家希望可以将工作场所的健康做的更好,我们也极其认同他们的理念与决策。”
以往国家更多将健康管理锁定在居民社区,但是这很难触及劳动力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往往是最具影响力的,目前国家已经将很多目光投射到了工作场所,这对公司的健康管理来说是可以算是利好消息。
去年1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GE一起开展了“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与慢性病预防控制研讨会”,这也是疾病控中心首次单独与一家企业一起进行研讨。之所以他们有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GE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中曾经做出的一些成绩。
国家的医疗改革以及“健康中国2020”项目中,致力于推广全面的健康管理理念,为的就是让更多中国企业也参与到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模式中。
可以很好为医疗改革提供的经验是,吴瑾在GE实践了全套的健康管理项目,覆盖了整个健康产业链,从预防、早期发现到治疗和慢性病管理4个部分。比如在戒烟项目中,是否有良好的执行,执行到怎样的程度,GE都是有量化标准的,这些标准会具体到每一项给出多少分值,在依照分数做出健康管理指导,这些为国家在健康促进层面提供了很好的量化管理范本。
“国家在医改中的投入是巨大的,我们的诊所相当于一级医院, 我们也致力于将8 0 的疾病消化在我们的诊所里,而且在管理上,我们已经经过了摸索尝试,有了较好的实践,如何配备医护人员,这些人需要经过怎样的培训,和保险公司保持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愿意分享给国家和社会的,这也是GE企业社会责任的切实体现。”
跑赢CPI
面对社会上的医疗难题,GE更希望将自己的健康管理服务做到一流,就公司的诊所来说,最初营运的时候来就诊的人并不多,而现在仅就总部上海的诊所而言,每天就会接待近30余名员工来看病治疗。
G E 公关部刘娟涓表示“ 我们的诊所会做些宣传,但更重要的是口碑相传。那里的设施和服务对员工来说非常便捷。比如说,公司里会有一些人容易患颈椎问题,严重的,中午就可以到诊室由有资质的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按摩,症状较轻的则可以坐在诊室的按摩椅上休息一会。简单的感冒,直接到那里就诊就可以了, 只需要花上半个小时,绝对比去医院省时省力的多。”
G E 诊室的医生的服务也比普通公立医院优秀很多,当员工来到诊室后, 会设有专门的等待区, 有护士将其带领到诊室, 而且医生都是经过公司专门培训的“ 我们不仅考察医生的专业能力,还会重点考察医生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影响力, 我们的诊室要让员工感觉信任和舒服,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的服务质量完全可以媲美外资医院了。”
正像我们熟知的, 日常生活中8 0的疾病都是类似简单感冒类的疾病。让吴瑾开心的还包括,公司可以用自己的医疗资源解决大部分员工的日常疾病问题。今年年初,她的部门又成功的加盟了一位新员工,这在支持部门并不容易,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医疗部门的工作量,另外最主要的是,吴瑾会告诉管理层, 健康管理为公司节省的费用有多么可观。
GE公司在北京和上海园区诊所的运营都是由保险公司出资的,而且今年GE上海总部的诊室又新增了一名化验员,这名员工的费用也是保险公司来承担的,而且保险公司还承担了很多小型设备的费用,虽然对方的投资增加了,但G E 今年的医疗保险费用依然维持在原有水平,这在CPI持续上涨的今天是非常难得的。
“这是一个三赢的过程,员工享受到健康服务、公司节省了成本,而保险公司也降低了成本。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和CPI持平,但我们今年在健康投资方面的增幅极小,而且质量会比往年做的更好。”
吴瑾的说法和公司的高层的想法还是很一致的,事实上,健康管理并非一味增加费用,而是要找到这样的双赢或者多赢的解决策略。GE公司全球的副董事长约翰?赖斯表示,“GE要将把175所医疗中心变成健康诊所,并激励员工多加使用这些诊所和决策帮助平台,从而增进健康与加强预防,帮助员工以及退休人员改善健康,并控制成本。” GE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来使其医疗成本增长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将使GE的很多工作场所在全球市场上更富有竞争力。
阅读全文
下一条:顾客不完全是“上帝”
顾客是“上帝”,这句让每个消费者及经营人员都耳熟能详视为真理的话,遭到越来越多公司的否定。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似乎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因为市场讲究分工,企业是有目标客户群的,只有企业的目标客户群,才是企业争取的客户,服务的对象,否则,客户很可能就成为企业成本的消耗者而难以为企业创造价值。
顾客不完全是“上帝”。比如说,某家企业,对忠实的客户不理不踩,对脚踩两只船的客户给予优惠,以期争取其成为自己的消费者,这样的争取方式正好反了。
其实,应该对忠实的客户实行奖励,才能更牢固地锁定自己的消费群,同时吸引两边倒的顾客转变自己行业成为忠实客户,否则,只能伤了忠实于己的客户群的心,也更使两边倒客户难以成为忠实客户。
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实行对消费者分层的营销策略,如商家推出的金卡、银卡、优惠卡等,其实就是一种分层次,区别对待的策略;消费越多者,得到的实惠越多。
因此,笔者(佟天佑)认为:理性分析通俗的营销理念,并从中加注新的内涵和进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解读,不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理清思路,而且对营销部门制订策略具有指导作用,从而找到一个以适合“服务顾客”定位为中心的持续而有效的行动方案。
顾客不完全是“上帝”。比如说,某家企业,对忠实的客户不理不踩,对脚踩两只船的客户给予优惠,以期争取其成为自己的消费者,这样的争取方式正好反了。
其实,应该对忠实的客户实行奖励,才能更牢固地锁定自己的消费群,同时吸引两边倒的顾客转变自己行业成为忠实客户,否则,只能伤了忠实于己的客户群的心,也更使两边倒客户难以成为忠实客户。
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实行对消费者分层的营销策略,如商家推出的金卡、银卡、优惠卡等,其实就是一种分层次,区别对待的策略;消费越多者,得到的实惠越多。
因此,笔者(佟天佑)认为:理性分析通俗的营销理念,并从中加注新的内涵和进行不同角度与层次的解读,不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理清思路,而且对营销部门制订策略具有指导作用,从而找到一个以适合“服务顾客”定位为中心的持续而有效的行动方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