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石磊先生
详细内容

专访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石磊先生

时间:2010-04-28     人气:1907     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
概述:中智上海公司遵循“诚信、尊重、公正、专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以人力资源为中心逐渐开拓相关服务,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服务产业链。......
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简称中智上海公司)是中智公司经营规模最大的子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公司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中智上海公司遵循“诚信、尊重、公正、专业”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以人力资源为中心逐渐开拓相关服务,目前已形成完整的服务产业链。公司服务品牌在上海市人才市场指名率达到80%以上。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2009年收入达110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经济的V型复苏令世界瞩目,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正在进一步释放,与此同时2010年中央企业重组将进入快车道,中央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也将强劲增长。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已悉数进军中国市场,本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新一轮博弈的大幕即将拉开。

2009年,中智公司再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并以143.22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从2008年434位跃升至373位,并名列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第一位。同年,中智成为CCTV“建国60周年推动中国经济的60个品牌”。而石磊先生也由于其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所作出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其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作出一系列开创性贡献而荣膺“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杰出成就奖”。在中智捷报频传之际,本刊有幸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聆听他对于人力资源行业的前瞻性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洞察,以及他对于商业模式的真知灼见。

HR管理世界:您是中国人力资源行业优秀的企业家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重要推动者,在您看来,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将呈现哪些新特点?

石磊: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比较突出的弊病,例如,把人与事类型化、简单化,消磨掉了组织的活力和创新力;管理者不能从公司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无法有效地支持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和组织变革的实现;企业在招聘中因岗位职责评估员工,而对求职动机、个性与特质等方面考察较少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断予以改进。

二十世纪后期,全球从人力资源管理上升至人力资本管理。这其中发生了两个重大的突破:其一“以人为本”,其二“能力管理”。这两个理念的共同特点即实现个性化管理。由此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从关注事务性工作到更关注企业发展战略,从关注制度建设到更关注企业文化,从关注岗位职责到更关注员工能力发展,从关注经验积累到更关注管理工具运用。



HR管理世界:您曾非常有远见的洞察到人力资源产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模式必将左右行业的竞争格局,这一预见在今天已得到了印证。目前,全球性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已悉数进军中国市场,中国的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也在进一步释放,未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走势将会是什么样的?

石磊: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客户的需求转为追求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率。客户期望减少事务性工作,找到合适的人才,并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作为人力资源的服务供应商,我们必须及时洞察客户的新需求,并提供相应新的、个性化的服务。

在人力资源服务高端市场,以往求专而不求全,这样一家公司的业务可能有几个供应商,在执行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协调的问题比较多。对于一些企业而言他们不再拘泥于解决某个问题,而是需要全面的诊断,它们需要的是solution 而不是 suggestion。咨询、外包、软件相整合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了企业竞争壁垒,业务间也达到了协同效应。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是客户的本质需求,而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不仅是现在,在未来,整体解决方案仍是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身发展主要商业模式之一。业内ADP与SAP结成战略联盟、万宝盛华收购睿仕管理咨询、翰威特从咨询向外包进军,都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讯息:外包、咨询和信息技术之间的整合将更加紧密。

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基本均已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一些本土企业也开始展现出它们的潜力,未来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客户细分上来看,国企和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而现在人力资源服务商的客户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大型国企,这将使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客户结构发生重大的改变。因此,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要加强相关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未来潜在客户的需求。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企业管理的方式,也对全球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而言, SaaS平台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进步而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由于基于SaaS平台的商业模式采取企业“自助”方式,企业用户数量快速增加,但服务供应商成本不会出现快速增长,同时利润却会大幅度增长。线上服务新模式兼有“价廉”和“利高“两大特点。目前,线下服务已趋向“红海”,利润率日益降低,而线上服务则是“蓝海”。综合各方因素来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服务模式将成为未来人力资源服务的主要发展

SaaS

SaaS(Software-as-a-service)的意思是软件即服务,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提供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SaaS提供商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从SaaS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趋势。

贴士:
《蓝海战略》作者、欧盟顾问钱•金提出现存的市场由两种海洋所组成:即红海和蓝海。

红海: 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也就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限和竞争规则为人们所知。在这里,随着市场空间越来越拥挤,利润和增长的前途也就越来越黯淡。残酷的竞争也让红海变得越发鲜血淋漓

蓝海: 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此外, 80后,90后将在未来成为职场的主体,这一代人生活在数码环境下,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习惯。这一代人热情,有朝气,喜欢网络,他们的需求也更个性化,一些人已经成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层,因此,在未来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HR管理世界:未来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智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中智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石磊:中智在五年前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智要成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第一品牌,成为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供应商以及成为中央企业主要服务供应商。经过五年的奋斗,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但我们很清楚目标基本实现不等于发展战略转型结束。我们不能坐等对手来追赶,而应开辟新的跑道持续领跑业界。为此,我们制定了更高、更宏伟的长远目标,期望在员工团队的水平和经验、品牌的影响力、客户资源以及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有全球竞争力。要真正实现这个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完成三个转型:

一、从单一外包服务产品向外包、咨询、网络平台多元综合服务产品发展,要从单纯产品销售转变为概念销售,为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中智创始之初是一家专业的外包机构,目前已经拥有7大系列40个产品,中智需要不断的整合内部的资源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整合本质就是外包业务和资询业务产品以企业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为目标进行重组。以前一个产品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把产品整合形成客户整体解决方案,一个问题由多个产品来解决。

二、从主要为外企提供单一人事外包服务转变为外企、中央企业、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中国97%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而100多家中央企业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中国GDP的1/3,这些都是中智发展的巨大潜在客户群和战略机遇。中智将从中央企业现有人事管理模式中,通过调查挖掘问题,感悟他们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中小企业的难题在于支付能力与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我们将推出基于SaaS模式,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自助服务平台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从线下服务模式向线下、线上立体服务模式转变。中智是目前国内拥有最多产品的线下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未来将结合对国际人力资源线上服务新模式与中国企业管理命脉的优势把握,从线下服务模式向线下、线上的立体服务模式转变。

实现这三个转型关键的突破口就是按照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抓紧实施我们中智的平台计划,通过这个平台计划,整合内外部资源,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及时响应。

HR管理世界:在您的带领下,中智公司从一个单一从事外包服务业务的专业机构蜕变成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能提供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供应商,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第一位。在未来的博弈中,中智有哪些优势?在长期的发展中,中智是如何累积起这些竞争优势的?

石磊:无论与外资公司或本土的同行相比,中智公司都是中国服务产品最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不仅如此,中智目前还是中国唯一一家提供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的供应商。而入驻中国的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主要还是在某些细分领域做得比较专业。中智的竞争力来自资源整合,中智给竞争对手构筑的壁垒也来自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服务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专注于组织中人才的评鉴、管理和开发,而人是社会的产物,若不能充分的了解、适应本土文化的特点和需求,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将大打折扣。作为本土企业,中智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能及时、准确的了解本土客户的需求,避免了因品牌管理中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得以更好的服务于客户。中智自身就是一家中央企业,我们更熟悉中央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服务的需求。目前,我们已为70多家中央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咨询服务。

一直以来中智都非常重视适应市场的导向,客户的需求,在市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抓住了机遇。这些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淀的优势,也使我们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抢占了先机。中智的创新实践经历了四个阶段:服务领先、产品领先、整体解决方案、线上线下立体服务。




第一阶段:服务领先

中智在1987年创始之初,就提出要从人才管理向提供人才服务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务派遣的概念在中国刚刚形成,中国还没有把人力资源服务作为一个行业提出来。由于当时的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处于寡头垄断格局,供应商“朝南坐”思想比较重,服务意识淡薄。而中智进入市场后,不仅打破垄断,更重要的是将服务意识带入这个行业,以客户为中心,立足于为客户服务,正因为如此,中智领先的服务意识帮助自身顺利地度过了创业期,高速地成长了起来,一举改变市场既有格局,同时也让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更加市场化,更加成熟并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产品领先

中智依靠服务领先取得成功之后,对市场上的同类企业形成了压力,并紧随其后,改进服务、优化管理,并越来越与中智同质化。这时中智仅依靠优良的服务,已经不足以建立压倒性的比较竞争力,因此我们决定向纵深和产业链高端发展,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围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研发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产品。传统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主要依靠咨询师的个人经验,而经验是难以复制的,必须进行工具化、产品化,才能进行有效地运用和实施。在研发方面,我们并没有拘泥于人力资源服务方面的传统理念和模型,而是进行了人力资源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结合中国企业的实践创造性地研发了诸多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自有知识产权的应用模型。这保证了我们的产品的先进性和民族性。有一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观察都是极具创造性和竞争力。

几年来中智投入数千万元的研究经费,成功研发了7大系列40个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成为中国最注重研发和创新投入,也是服务产品最多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这些产品以及二十几年来构筑的经营网络和品牌的形象,都是企业在新一轮的博弈中不可或缺的砝码。与其他任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同的是,中智的所有服务产品都已经配备信息化、网络化的软件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创造性的借鉴软件工程领域的“Alpha测试”方,将这些咨询服务产品一一在公司旗下的外包部门进行内部应用和检验,并不断改进,优化产品、提高质量,保证产品在向客户交付时已经是经过严格测试和大量使用之后的成熟方案,大为降低了产品实施失败的风险和概率。

表1.中智人力资源全方位服务产品介绍
产品系列名称 产品名称
组织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
规划公司高层职位体系设计
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诊断调查 市场薪酬调研
员工满意度调查
员工敬业度调查
客户满意度调查
企业自助在线调查平台
人才招聘 人才评鉴体系
企业能力管理平台
高端人才社会公开招聘
猎头业务
企业内部竞聘上岗
员工招聘外包
人事外包 人事代理
人才派遣
员工外包
薪酬外包
补充福利
员工关系 员工关爱平台
组织文化发展中心
员工职业心理健康咨询
劳动关系法律咨询商务签证代理
外籍员工服务
工会管理与服务
职业培训 移动学习平台
预才网
领导力培训
接班人计划设计与培训
企业内部培训
特色公开课培训
员工能力提升培训
全球薪酬专业资格认证
国际职业培训师认证课程
汉语培训
外语培训
薪酬绩效 薪酬福利设计
绩效考核设计
激励体系设计
能力评估设计

第三阶段:整体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视野不断拓宽、人力资源服务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创新。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对于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变的复杂化和体系化,而现有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需要一个标本兼治的整体解决方案,既要处理显性问题,又能解决深层矛盾。以往,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将能为客户提供多少产品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导向和客户需求意识的觉醒,解决方案式的商业模式随之到来,这与以往的服务理念相比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同时产品是站在服务供应商角度的,并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能够转变思维,站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的角度来调整自身的商业模式。需要强调的是,整体解决方案并非将现有产品进行简单叠加,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随需应变的产品组合。对于中智自身来说,整体解决方案对研发、销售、实施、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及相配套的资源整合技术平台和交叉销售平台等方面都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整体解决方案模式使得中智不仅能够继续领跑业界,也使服务和商业模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阶段:线上线下立体服务

线上服务是智力型服务行业的一个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智外包业务在业界率已率先突破同质化格局,实现线下、线上立体服务,使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去年中智外包业务服务的雇员人数增加了37%,而企业的员工人数并没有增加。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全新服务方式,最突出的一点优势就是满足了企业降低成本的需求,尤其是经历了金融危机,如何降低成本备受关注,同时也满足了客户365×24实时查询信息的需要。信息技术是线上服务的基础,中智历来注重信息技术建设,截止2009年年底,中智已经拥有28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人力资源软件体系,是中国所有的同行当中最多的企业。近五年来,中智开发了十多个咨询服务的线上产品,在线上线下立体服务方面,中智一直走在业界的前列。

HR管理世界:从中智的发展来看,创新一直贯穿于企业的进程之中,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引擎,中智在创新方面采取了哪些支持性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石磊: 许多企业都在管理中倡导创新,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中智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走在业界的前列,主要得益于几方面的努力。首先,中智在战略上对于创新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中智的发展进程中,不断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秉承的理念。2010年中智将年度企业文化主题词定为“合作、创新、诚信、专业”,使管理者、员工、客户进一步明确中智的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其次,中智鼓励员工创新,当员工在创新中遭遇失败时,企业不是考虑如何惩戒,而更多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给予员工鼓励。这种宽松的氛围不仅提高了专业研发人员的敬业度,也激发了其他员工在工作中的创新兴趣。此外,中智研发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在国内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都是首屈一指。目前,中智已拥有1个专业研究院,有150多名专业的IT团队。

在产品的创新研发上,我们亦领先于行业,举例而言:内部交叉销售平台是中智在管理上的一个突破性创新,这个平台意在增强中智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同时提高了客户的重复购买率、产品的销售业绩、以及各业务单元的销售积极性,并做到了实时的内部结算,实现了集团客户关系管理。内部交叉销售平台涉及公司外包团队、咨询团队和技术团队在客户资源、产品研发、整体销售以及线上、线下操作等诸多方面的协作。目前,通过该平台创造了2,500笔新的商业机会,新增上千万元销售额。 “员工关爱平台”也是中智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的一个创举,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关爱员工的平台系统。这是一个专属于企业的、可定制的开放式应用集成平台。目前,平台涵盖员工福利、员工助理、员工激励、员工生活、员工健康、员工沟通、员工发展七大类30个应用模块,投入市场以来,现已有近200家企业客户超过7万员工使用。“员工关爱平台”计划在中央企业中试点使用,一旦试点成功,将在中央企业内大范围推广。
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变革。它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由职责管理转向能力管理,为企业的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人员考核、人员培养以及人员激励提供有力依据,是为构建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组织变革、建立高绩效文化的有效助推器。中智企业能力管理系统(缩写CCMS),系国内首个以胜任能力模型理论为基础,由中智公司自主开发的在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简化传统胜任能力建模方法的繁琐步骤,帮助企业快速、简便、全面地网络化实施员工能力系统管理。CCMS提供以胜任能力模型为核心数据流的“模型建立-招聘测评—能力评估—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模块,可以满足企业建立各类胜任能力模型的实际需要,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员工能力档案,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这样的产品和系统在中智上海正不断地出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HR管理世界:中智在2009年成为CCTV“建国60周年推动中国经济的60个品牌”,中智是如何建设品牌,提高品牌的溢价能力的?

石磊: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个品牌是否能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礼后依旧为公众所牢记和认可更多的取决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及特色。提到中智,过去人们会联想到人力资源外包,如今人们就会想到整体解决方案。中智创立了人力资源方价值公式Vc=S*(C+P)m,依托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形成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推出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服务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层次需求。中智由人工化服务转变为信息化服务,由统一服务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赋予了品牌高端化、创新的新内涵。

中智在品牌的建设中非常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及针对新时期员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的传递品牌的价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现代社会,员工来自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中智开通了“员工关爱平台”以疏导和缓解员工的压力。当前,80后、90后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在数码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中智在日常的宣传引导中,注重使用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呈现企业的品牌形象,诠释企业的文化。例如,企业的刊物,不仅有纸质的期刊,还有电子版本以及配套的CD。

随着社会的发展,衡量的企业竞争力的标准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服务和产品的价格、质量,而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美誉度。无论是中智发展的初期亦在如今,中智始终持续保持对公益活动的投入力度,主动创造机会履行社会责任,把社会事业与企业竞争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公益活动成为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中智组织了“5.12地震募捐”、“中智慈善健康跑”等慈善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但另一方面却赢得了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会和政府等与众多企业的利益攸关者的信任和商业信誉,从而又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中智在品牌文化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自2006以来,中智每年都通过举办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形式建立员工与客户之间的情感联系,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由于这类文化艺术活动本身的受众群体相对高端、并具有一定鉴赏力和品位,这也使中智的品牌进入了大量高端人士的视野,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结语:真正的伟大和一般意义的成功的区别不在于如何从困境中突围而在于是否能树立未来前进的航标。诚如石磊先生所言,伟大的企业必须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未来。创新是中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中智发展的不竭动力。自成立以来,中智专注于技术与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品牌创新,前瞻性的创新理念和实践也使企业赢得了新一轮博弈中的先机。纵观未来,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中智也必能在未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新一轮发展与竞争中继续领跑市场。

简介:

石磊先生现任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副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他也是国务院国资委特聘讲师、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才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2)委员。他曾有十二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坦克部队军旅生涯,退役后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工作,历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总经理、中港上海安全印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拥有出版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国际贸易业、高科技风险投资领域20多年的CEO领导管理经验。作为中国人力资源行业杰出的企业家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主要推动者,石磊先生在哲学和管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战略性地规划企业。在他领导和推动下,中智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能提供人力资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供应商,并在2009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并位列中国人力资源服 务业第一位,在2009年更成为CCTV“建国60周年推动中国经济的60个品牌”。此外,中智上海公司而分别入选上海企业50强和上海服务业企业50 强。同时,他在多年前提出的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理论以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竞争力模型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准确把握21世纪现代人力资源多元竞争之趋势,并都在今天得到了充分验证,这也充分展现了他的非凡洞察力和预见性,他还是关键激励指标(KII)这一重要理论的奠基人,这一理论也是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 领域内最重要的理论突破。2007年,他因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作出的贡献而荣膺“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50人”,2010年,在HR管理世界杂志举办的“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年度评选”活动中,他因在人力资源管理所作出的开创性研究和对行业作出的巨大推动作用而荣膺“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杰出成就奖”。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易才集团拉萨办事处成立 国内首家人力资源外包企业进驻西藏

      4月23日,易才集团西藏办事处在拉萨市举行揭牌仪式,这让易才集团成为国内首家进驻西藏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拉萨作为易才集团最后一个行政省级办事处,成立之后易才集团正式实现了在中国市场所有省及直辖市的服务网络全覆盖。

      易才集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独具特色的“易才模式”:整合最大服务网络的一站式标准服务,同时注重地区人力资源政策差异,为客户提供最适合本地化的区域性执行。在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中,就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地区建立了全国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成立仪式发布会上,易才集团副总裁郝永泉表示,易才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此次在西藏成立办事处,正是因为随着西藏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重视西藏市场,在西藏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及办事处。易才看到了客户需求,也看到了西藏巨大的市场潜力,在09年末的时候就开始筹划成立拉萨办事处。西藏由于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人力政策较之内地有着巨大的差异性, 易才集团拥有中国最大网络的服务优势,拉萨办事处成立之后,集团将整合以往的经验并充分考虑西藏地区经济及市场的特殊性,为西藏本地客户及全国客户做好服务。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区域性人力资源政策将会出台,易才希望能够为西藏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尽一份力。

      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未来也在节目仪式上致辞,他说道,一直以来,西藏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都比较大,也出台了很多针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直到2008年,西藏为了进一步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使西藏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西藏的财政厅将5亿元的众多专项基金进行了整合,改名为产业与企业改革发展资金。同时,积极申请国家资金支持,2004年至2009年向国家申请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510万元,项目70个。也正是因为上述资金的扶持,为西藏的中小企业改革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壮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也希望能够借助政府和资金的扶持,吸引更多的企业能够来到西藏进行发展,尤其是像易才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到来不仅能够为西藏当地的企业发展引进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还能借助市场的良性竞争提升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当地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自我造血功能。所以,我们欢迎像易才这样的“新鲜血液”到西藏来给当地市场进行“换血”。

      西藏办事处事易才集团在全国省级行政市布点的最后一站,自此,易才集团在全国所有行政省均设有分公司及服务机构,成为国内首家完成二线以上行政市服务网络覆盖的人力资源公司。

      关于易才:易才集团立足本土,致力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力资源及相关流程外包服务供应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汇集业内精英,依托全国范围的服务网络、先进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和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支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人力资源服务。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提供人事代理、人才派用、人才招聘、人力资源软件应用服务、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服务、企业补充商业保险、劳务纠纷、企业内训等各类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阅读全文
  •   最近,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认为这没有必要,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员工根本不能够了解到本月自己应该完成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完美……

      案例

      某公司刚开始实行目标管理时,还属于试行阶段,后来由于人力资源部人员不断变动,这种试行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执行至今。应该说执行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每个月目标管理卡的填写或制作似乎成了各个部门经理的任务或者说是累赘,总感觉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或者说是浪费了他们的许多的时间。每个月都是由办公室督促大家写目标管理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部门,例如财务部门的工作每个月的常规项目就占据所有工作的90,目标管理卡的内容重复性特别的大;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临时性的特别的多,每一个月之前很难确定他们的目标管理卡……

      该公司的目标管理按如下几个步骤执行:

      1、目标的制定。前一财年末公司总经理在职工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是向全体职工讲明下一财年的大体的工作目标。财年初的部门经理会议上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讨论协商确定该财年的目标;每个部门在前一个月的25日之前确定出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并以目标管理卡的形式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留存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目标分别为各个工作的权重以及完成的质量与效率,由权重、质量和效率共同来决定。最后由总经理审批,经批阅以后方可作为部门的工作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确定以后,由部门经理根据部门内部的具体的岗位职责以及内部分工协作情况进行分配。

      2、目标的实施。目标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监督、督促并协调的方式,每个月月中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与人力资源部绩效主管共同或是分别到各个部门询问了解目标进行的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项目进行到什么地步,哪些项目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质量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并督促其完成项目。

      3、目标结果的评定与运用。目标管理卡首先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自评,自评过程受人力资源部与办公室的监督,最后报总经理审批,总经理根据每个月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目标管理卡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自评的调整;目标管理卡,最后以考评得分的形式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月考评分数,部门的员工的月考评分数的一部分来源于部门目标管理卡。这些考评分数作为月工资的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

      在最近,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认为这没有必要,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员工根本不能够了解到本月自己应该完成的项目,每一个项目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完美的。还有在最近的一次与部门员工的座谈中了解到有的部门员工对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卡不是很明确,其中的原因主要就是部门的办公环境不允许把目标管理卡张贴出来(个别的部门)。如果领导每个月不对本部门员工解释明白,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只是每个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很被动……,可是部门领导却根本不愿意作目标管理这一块,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也不明白目标管理分解到最后他们那里的应该是什么?

      问题的提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公司人力资源部应该怎样处理?

      分析

      观点一

      企业的问题因各部门任务和使命的不同,处理、考核或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能一样,在不同的企业发展时期管理也不同,面对所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要适当以自己的体会处理问题,切不能照搬照抄。

      “人力资源部人员不断变动,目标管理卡的填写或制作是累赘,目标管理卡的内容重复性特别的大,工作临时性的特别的多,每一个月之前很难确定他们的管理目标。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部门员工对本部门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有一定数目的员工也不明白目标管理分解到最后他们那里的应该是什么。”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部人员不整齐的情况下做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不利于制度的长期坚持和执行;二是部门考核目标没有和公司的长远目标相结合,因而,目标管理等同于虚设;三是没有完整的岗位说明书,造成员工对自己的职责不清楚;四是沟通不力,当直线经理出现抵制情绪之时,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及时处理以至于导致大面积抑制目标考核,相当数量的员工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也是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及时沟通导致的结果;五是目标设置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地为考核而考核。财务和行政部分工作属于管理而不是月度考核,导致重复而没有积极性;六是过程控制中反馈不够,考核重的是结果,过程质量不高,其结果就不能保证。

      整改建议:

      一、增加人力资源部人员,稳定HR,这是重点。找对人,加以培养,一个人才可以拯救一个企业,何况是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

      二、培训工作要跟上;

      三、建立沟通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定点和不定点的,定人和不定人的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四、各部门应该建立完整的职务说明书,对员工的岗位职责进行培训;

      五、合理制定目标,有的就不要月月考核;

      六、要加强公司整体目标的宣传力度,同时将公司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并分解到各部门;

      观点二

      针对不同部门,目标管理方案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就拿财务部门来说,之前已经定下了年度目标,实际上可以不按月考核而按季度考核。考核重点不应该是平常事务性工作,考核那些没有实际价值。所谓目标管理法,就是要完成年度目标和战略目标,月度日常事务性工作根本不能写进计划当KPI用。其次还有一点,就是人力资源培训不到位,被考核者,包括作为考核者的领导,对考核认识都不够,培训没到位,考核前没做好充分解释沟通。

      整改建议: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做好绩效考核手册,里面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明什么叫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目的、考核的程序等等。在发放手册之前,再给大家做个培训,让员工意识到,这个考核不仅仅是和他们月度工资挂钩,还和其他方面挂钩。做绩效考核必须和领导、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很多人的思想高度和HR不完全一样,HR认为这样管理有必要,有的领导可能就觉得没有必要。就算有的领导觉得可以,但是一个考核方案,谁懂?总而言之一句话:HR,沟通最重要。

      观点三

      公司可先对总体目标确定方向,对上一级目标定性,而每一部门及个人可在此基础上根据部门情况、个人能力及进度预计量化后上报汇总。公司对逐级上报后行成的总目标体系进行总体协调修正后(协调修正一定要与相关部门或个人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否则宁可保留),然后作为考核依据文件正式发布确认。

      目标管理前期的难点在与上下级真正从心理上达成一致,作为上级可以定调子,但不能简单粗暴的压担子。目标的协调修正一定要充分沟通,否则总目标分解不下去。沟通尊重为先,如果分解证明不切实际,总目标也在调整修正考虑之列。总的说,只有目标内化为每一个部门及个人自己的目标,目标管理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在目标真正分解之后,回馈和评估就必须以绩效管理来跟进,这样目标管理就可以贯彻到日常工作的始终,而绩效的考核激励也有助于让大家知道与考核相挂钩的回报不至于太保守。

      观点四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目标制定时就有问题,没有一个上下级共同谈论、协商的过程,才造成了员工对自己目标的不明确。

      分配任务式的管理模式根本不是目标管理,这个公司的目标管理只是用了这个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目标管理的内涵。从执行过程中来看,目标管理的监督职能应该是由各个部门来具体负责,否则如何来体现层层保障?每个级别的管理者都要对其下级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辅导和支持。人力资源部并不应该对全公司的目标执行情况负责,而且也无法负责。人力资源部更多的是了解各部门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并尽可能地给与支持。从这个阶段来看,存在职能错位的问题。在最后一个阶段问题更多,显然,该公司把目标管理结果当成了绩效评定的依据,而且看得出,这个结果才是人力资源部最关注的,而反馈是没有的,从这点也证明该公司根本就没有理解目标管理的精髓,运用效果自然不可能好。所以,不客气的说,这种所谓的目标管理只是徒有其名。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可不是单纯一个人力资源部就能解决得了的。要从目标制定开始,强调全员参与。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