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电厂商为何会迷失在流量陷阱中
详细内容

家电厂商为何会迷失在流量陷阱中

时间:2020-05-12     人气:1022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今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对于流量崇拜,已陷入盲目疯狂的通道中。在家电业这轮“流量崇拜”背后,并不是行业期待多年的用户经营引爆,而是迫切的出货压力,以及无奈的生存危机。......

   今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对于流量崇拜,已陷入盲目疯狂的通道中。在家电业这轮“流量崇拜”背后,并不是行业期待多年的用户经营引爆,而是迫切的出货压力,以及无奈的生存危机。但企业总单纯地认为,流量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却忽视流量本身也暗藏陷阱。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一季度以来,家电市场上众多工厂和商家对于流量的崇拜和追求,已经到了“无所不用”的疯狂阶段。因为,很多家电厂商发现:流量是个好东西,但忽视了流量并不是那把“万能钥匙”。

  举个例子,一些家电企业,甚至对媒体正常的品牌宣传工作,都要演变成一场流量考核的经营戏码。不以平台、品牌、影响力考核,而是演变成为一场赤裸的流量考核。一些厂商的市场部、品牌部负责人“开口流量、闭口流量”。总会挂在嘴上的那句话,就是“你的这篇稿件、这个广告、这个活动,到底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流量?如果不能带来流量,为什么要为这个花钱呢?”

  这些,只是家电厂商全员追求流量的一个缩影。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是最疯狂的。比如说,一篇宣传稿件,要追求10W阅读量,一个视频要追求100W+的播放量,而一场直播活动则要千万级观看甚至几千万的销售额。

  现实挑战在于,无论是大家电,还是厨电和小家电,都不是快消品,更不是活跃品。不可能像饮料、水果那样,一场活动就卖掉百万千万;更不可能像娱乐行业那样,一张照片就引发数百万人热议、一个官宣就引发服务器的瘫痪。家电是耐用消费品,还是高价消费品,不是一看直播一看评测,就马上点击下单、付款发货的。

  当前对于所有家电厂商来说,流量背后的价值,并不是那些华丽的数字。比如,一场发布会各平台观看量高达5000万人次,覆盖超过20个超级APP平台,影响人群超过几亿人次。家电圈认为,流量到底能给家电厂商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订单和用户,实现出货与销售。

  很多厂商们,为了数字的漂亮、业绩的好看,在活动过程中不得不采取刷流量、刷单等手段“造假”,不仅没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增加成本。由此,这也推高了家电企业购买流量的成本。

  不可否认,面向一线市场出货压力,如今成为摆在所有家电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说,2月、3月,家电企业的重心还是面对渠道客户的市场开盘启动,更多的还是激励渠道经销商提货、回款,解决渠道的卡位;那么进入4月、5月以来,所有的企业和商家则必须要撬开家庭消费的大门,推动家电入户进家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和梦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流量崇拜”背后则是典型的订单渴望,以及销售出货目标的压力。因为,在进入4月之后,越来越多的家电厂商突然发现,规模真的是至关重要。没有规模,成本就会激增;而要想保持规模,就要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

  经营管理成本的增长压力,倒逼着所有厂商必须要加快、加大终端出货的规模级增长。在海外出口市场停摆,国内市场启动缓慢的背景下,进入4月以来无论是线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还是线下的苏宁、国美等连锁卖场,不管是大企业大商家,还是小企业小商家,家家的终端出货都面临着一轮“空前压力”。而五一黄金周的局部市场、局部品类出货引爆,则让更多厂商只能选择在618大促中采取“最后一搏”。

  但是,家电厂商当前的这一轮“流量疯狂症”,并不会有效解决一线市场的出货难题。因为,在引流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还需要警惕流量中所存在的“有效流量和无效流量”以及“真流量和假流量”。此外,对于所有企业和商家来说,还要面临着将流量彻底转化为订单、将需求转化为用户。这些才是真功夫、真业绩!(来源:家电圈 作者:常伟)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在任何一个新出现的领域,如果需要购买流量,即便当下很贵,也一定要先买,付出的成本肯定会比后来者低,因为流量只会越来越贵。

      ——周航

      上周借贝壳找房发布被窝家装的话题,聊了聊被窝家装的后台——中国最大的二手房交易平台——贝壳找房打着要重新定义新家装的概念正式进军家装市场。

      家装行业自从经历了15年互联网家装的大浪潮之后,鲜有人敢再提重新定义家装类的词眼,贝壳算一个!从房产市场进军家装市场,链家不是第一回,上周的文章也提到了早年链家跟万科联姻的互联网家装——万链。

      按理说做房产的来做家装,都是想通过高维打低维,但是降维打击很显然在家装行业并不奏效。

      今天我们来聊聊贝壳找房最大的竞争对手——安居客,同样是从房产市场进军家装市场,两者有何不同。

    01

    房产生死决

      话说2018年6月12日,一场名为“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爱我家、万科、龙湖,几乎国内房产界的诸侯,均云集于此。

      这是一场被外界解读为针对贝壳的行动,因为这一“全行业”的誓约仪式,唯独没有行业“老大”链家的身影,誓师行动更像是一场“站队结盟”。而攒局者,正是姚劲波。圈内人都心知肚明,这场局的围剿对象,正是链家左晖。

      随后,双方在朋友圈互呛。

     

      当日,北京市气象台于15时55分发布冰雹黄色预警。四分钟后,左晖发布朋友圈称:“此时的北京,乌云密布。有会解天象的吗?”随后,姚劲波留言回复左晖:“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阳光明媚。”

      当日晚间,链家高级副总裁陶红兵也在朋友圈发文称,“下午这场赌咒发誓的大会恰遇雷雨天气,彩头有点不顺”。自此房产江湖便有了这场“天象之争”的传说。

      彼时,姚劲波在誓约仪式上喊出了“永不自营”、“专业服务全行业”的承诺,被视为与“既做平台,又做经纪业务”的链家贝壳找房“打擂”。

      一直以来,58同城始终坚持其信息中介的平台定位,58提供流量,与开发商、房产经纪公司合作。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58无法掌控信息的真实性,且难以再线下服务上形成联动,这也是58房产的短板。而左晖借助资本的力量先后创办了链家、贝壳,直接打通了上游的房源信息和下游的服务端,并且喊出了真房源的口号,这是对58乃至整个房产经纪服务平台的一次宣战。

      这成了姚劲波攒局围剿左晖最直接的导火索。至此,58和链家,贝壳与安居客之间的角逐就没停过。

    02

    家装龙虎斗

      作为国内领先的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安居客致力于以技术、资源等全面赋能行业,在房产信息服务全链条上,为用户带来更多价值。

      由于装修行业互联网程度低,市场评价体系不完善,为了帮助用户高效解决装修难题,58同城、安居客装修业务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58同城副总裁赵彤阳介绍,在服务商家筛选标准上,58同城、安居客严选品牌装修企业开展合作,目前起步阶段每个城市只和当地城市排名靠前的几十家的商家合作,这些商家在品牌美誉度、交付能力(回头客比例、业内口碑)、品牌运营意识方面都领先于市场,是当地市场上相对最靠谱的一批家装公司,可以为业主提供相对稳定的装修服务。

     

      同时,58同城、安居客提供专属“装修”频道展示,以优质流量提供曝光,促进成交率的进一步提升。截止目前,58同城装修频道携手上千个优质装修公司,上万个装修&建材门店,覆盖全国205个城市,为用户提供优质装修咨询服务,并且拥有近15万套线上全屋装修案例,近5万条装修短视频、上千个整装、半包装修、局部装修 等丰富套餐供用户选择。

     

      通过上图我们能看到贝壳找房和安居客都设了装修的一级栏目,贝壳找房的装修流量入口给了自营的被窝家装;安居客的装修频道则做成了平台类型,进去除了有家装公司有建材门店,还设立了品牌馆和必选公司,除了商家的展示位还上线了整装、局装等装修套餐产品可选,频道内还有丰富的装修内容可供用户浏览。

      据安居客的朋友透露,安居客的装修建材频道对标的就是大众点评的家装家居频道。

      从两家的业务逻辑来看似乎并无冲突,贝壳针对C端用户做自营家装,主打精工标准施工,安居客针对B端商家做平台,提供流量,赋能家装家居企业。但本质上都是从房产市场来做家装,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首先要解决用户心智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用户放心在自己的平台上装修这件事,不管是自己做还是介绍给合作的装修公司做。

      看起来两家企业都有不少房产交易的用户,但是房产跟装修一样都是超低频行业,贝壳和安居客都还只解决了用户买房的心智问题,想再解决装修心智显然并不简单,要知道58同城也有装修频道,这么多年一直没做起来。

      互联网平台目前比较主流的运营方式是高频打低频,为什么点评的家装能做起来,除了自身是本地化服务平台不说,美团点评主推的餐饮消费是高频行业,用户粘性比较强,基本少有阶段性用完即走的的人。像电商巨头淘宝、天猫、京东也都一直想从家居家装行业分到一杯羹,为此都做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

      房产交易平台就不一样了,基本完成房产交易就不会再用,所以如何通过运营手段在用户买房的这个周期内,即完成房产交易的心智又能培育用户在平台装修的心智,只能说看两家的运营水平高低了。

      培育完用户心智,核心还是在交付和口碑上,这方面显然贝壳更底气十足,敢于做直营装修,这大概也正是两家企业的基因不同所导致的商业决策。就像前面所说,58、安居客始终坚持其信息中介的平台定位,提供流量;链家、贝壳打通上下游自己做。目前针对两者不同的业务模式,在房产市场尚未决出胜负,眼下又双双进入家装市场,装修平台和自营装修最终谁能笑傲江湖,你我拭目以待。

      显然,贝壳的家装业务装修公司是参与不进去了,设计机构倒是可以尝试合作。安居客的平台目前也是邀约制,只限头部装企。如果还没进去的,建议可以尝试,毕竟家装行业的新平台不多,流量是稀缺的,只会越来越贵,有条件的早点占个位置还是有必要的。(来源:橙子公会)

    阅读全文
  •   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了多人转发一篇文章《爱国就有最大运气》,作者是红星美凯龙创始人车建新。

      最近几天,又有同样署名车建新的文章出现,标题是《把疫情的损失10倍夺回来》,转发者也不少。

      转发者中,除了红星美凯龙本身的员工,还有一部分行业人士,很多社群里都有人在分享这些文章,争取阅读量。

      据查询,其实除了朋友圈的转发之外,还有很多自媒体大号也有推送,以《爱国就有最大运气》来讲,至少出现在了这样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公众号上:

      河南交通广播、秦朔朋友圈、财经早餐、功夫财经、华商韬略、正和岛、智谷趋势、HOME家饰界、老斯基财经、锌财经、新财富、北大纵横等,其中出现了阅读量10万+的热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小号在推送。在微博上,也有一些讨论。

      在今日头条上,也有多家自媒体的推送,部分阅读量能够达到几百万,比如乐居财经的今日头条号上,推送的《爱国就有最大运气》,阅读量248万,点赞2.7万+,评论2676+。

      一个名叫“商界观察者”的号,也发布了该文,全员转发经常用的也是这个号的链接,阅读量已有256万+,评论量1880,点赞2.5万+。

      以这个扩散力度来讲,称得上是一次非常拼的全员转发行动,完全有可能制造一起热门话题的。不过,从后面的反馈来看,还是差一点。离刷屏级的热门事情,可惜还是差了临门一脚。

      这次行动有几点做得比较好:

      1、出发点很好,老板写点文章,公开发声,表明立场,给出见解。而且是连续发文。这在家居行业里,有,但不多见。

      有家居老板也在持续写,但影响面比较窄。

      这种做法,华为的任正非经常就在做,网上还专门有任正非内部文章的合集,流传很广,非常多的网友都在搜索这些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很火,大部分也不是很火。

      比如1997年《呼唤英雄》,1998年《小改进,大奖励》,2000年写的《华为的冬天》,2001年《我的父亲母亲》,还有《认识驾驭客观规律,发挥核心团队作用,不断提高人均效益》《深淘滩,低作堰》等等。

      即使到近两年来,不时也会有一些他的文章出来,主要是发表在华为心声社区,然后再流传到公共平台上。

      2、全员参与转发本身是一件好事,不过网上出现了一些批评,有人反映转发存在压任务的现象,比如要求完成多少阅读量等。

      真实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朋友圈里大概有七八位美凯龙的,其中只有两位连续转发过车董的文章,其他人要么没转,要么只转发过一次。

      全员转发、全员营销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有条件的公司都在做。不过,号召大家转发这事,最好是只给激励,不要给惩罚。

      比如谁转发的效果最好,就给一点奖励,自然那些愿意转发的同学,都会努力去转。你压任务,搞惩罚,事情就会变味。

      这次行动也有一点遗憾。

      比如两篇文章里,标题都挺好, 观点明确,也挺有新意,但内容里,缺乏足够有份量的见解,有些观点也不太接地气,很难引起大家的主动分享与讨论。

      作为上市公司,老板说话也比较谨慎,很正常。但文章整体四平八稳,自然也就没有争议,难以挑拨读者的心弦,共鸣感较小,导致舆论热度提不上去。

      把这个缺陷补上了,未来连续推出更有见解、对商业人士更有触动的文章,配合全员转发,成为热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我们可以参考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作品与讲话,几十年来,他可能写了近100篇,还有不少讲话稿、访谈稿等,网上流传的就有几十篇。

      他也不是每篇作品都能火,只有一些流传比较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除了任正非、华为本身的影响力之外,另一个关键点在于任正非的文章或者访谈、讲话稿里,总会提一些比较接地气、解决问题的经验,或者独到的经营管理方式,要么有争议,要么能引发共鸣。

      不追求中庸,而是主张明确,让人产生转发的冲动。会谈技术、经营管理,也会谈困难、谈国际形势,总会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举几个例子:

      1、5月份一次讲话中提到:突然几年前一阵寒风吹,不知谁裁掉了1100人,让我生气不已。不知是谁干了这事,心声上也不检讨,这种领导鼠目寸光。

      2、在《华为的冬天》里写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

      市场部机关是无能的。每天的纸片如雪花一样飞啊,每天都向办事处要报表,今天要这个报表,明天要那个报表,这是无能的机关干部。

      凡是要保自己利益的人,要免除他的职务,他已经是变革的绊脚石。

      3、任正非在《经济学人》发表署名文章《我们处在爆炸式创新的前夜》:我们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的前夜。

      站在智能社会的门口,我们要展望二、三十年后在这个新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想象得到信息洪水的巨大,疏导巨大信息洪流就是我们公司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定位。

      疏导分发、存储与处理数据流量,就是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长期的奋斗方向,奋斗必须在大方向上要有连续性,在不同阶段应有适应性。

      接着说第二个遗憾,车建新最近的两篇文章,有不少平台都发布了, 其中不乏正和岛这样比较有影响的商业自媒体。但是全员转发时,转发的却是影响力不大的渠道,这就影响了作品的权威性。

      我们看任正非的作品,大部分是华为内部平台作为源头,由于文章里往往会针对具体经营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会对员工关心的问题提出回应,所以经常在内部就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进而扩散开。

      要么会发表到比较大的媒体,比如《经济学人》等。

      对于车建新来讲,这几篇文章只是开始,毕竟任正非发表了20多年的文章与讲话,加之公司实力跻身世界前列,才有了今天的影响力。对红星美凯龙来讲,时间还很充足。

      老板这样做,有用处吗?

      成了热点,增强了大家的认可,相当于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广告费,你说值不值。大多数时候,任正非的文章,都在给华为刷存在感,不断加分。(来源:大材研究)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