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城市如何实现创新?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
据央视新闻此前的报道,“新基建”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与传统基建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基建“看上去”并没有传统基建项目的规模大,但却与科技发展,以及给人们带来的新兴生活、工作方式息息相关。
事实上,新基建所涵盖的大部分领域,此前已是各产业在技术升级中已经涉猎到的。例如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都已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当然,国家对于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态度,不仅是希望相关行业都尽可能参与到这几个领域的发展中,也是希望在中国经济下一个发展阶段中,新基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基建产业日趋疲软的问题。
大量互联网平台将线上服务转化为云服务
疫情大考之下,新基建的作用已经开始体现。浪潮集团在疫情期间服务了云南省近40个城市,其中比较典型的云服务是线上远程办公。“注册人数高峰的三天时间里,超过12000新用户注册并使用浪潮云服务,我们也迅速为服务器做了扩容,避免因宕机时间过长导致用户的工作难以进行。”浪潮集团智慧城市副总经理张新法说道。
上面所说的是新基建发展中会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新基建中着重提到数据中心和5G高速传输等方面的原因所在。这次疫情对于云服务企业来说是个大考,不仅体现在数字城市领域的建设,也包括数据是否能够及时打通,以及底层的基础设施是否牢固等等。
“疫情期间,我们在做高速公路数字化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车牌和车内乘客的数据是分开收集的,而数据也无法自主完成同车合并,后来我们通过一个“人车路”的关联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很多其他领域,所以数据打通是我们现阶段重点的研发方向之一。”张总如是在亿欧科创直播中讲到。
“将旧动能转向新动能”是新基建强调的核心。有公开数据表明,2019年新基建拥有近40万亿的市场规模,除了城际高铁和新能源充电以外,其他领域基本是数字经济。
浪潮集团一直在重点发力云技术的开发和底层设施建设,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近期采购了超过十亿元的相关服务,这说明拥有巨大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开始越来越多的将传统线上服务转化为云服务。
“大家应该也能感受到,疫情期间多次发生宕机情况的钉钉,在出现问题后能够迅速响应大流量需求,并恢复运行,这就来源于云服务的快速响应、快速扩容等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张总在亿欧科创直播中表示。
目前,包括网络视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开始应用云服务,而作为底层技术的“云”,提升算力、提升反应速度、扩展应用场景,毫无疑问将是产业链共同努力的方向。
5G和云计算将支撑未来5年智慧城市的颠覆性变化
“新基建”的概念刚提出来时让很多人不太理解,但说起智慧城市大家就明白了。新基建所包含的大部分领域最终建设完成后,都能够助力智慧城市的大规模实现。
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一直在不断迭代,从最初的兴业、善政、惠民,到后期的安全治理,以及现在我们所强调的市民幸福感。
那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结合新基建的智慧城市是如何做到的?截至目前,新型智慧城市深圳和“智慧国家2.0”的新加坡是两个标杆,这两地有两个共同特点,分别是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以及整体传输效率的提高。
处于智慧城市2.0阶段的地区,其基础设施的根源在于4G和数据中心,而接下来我国大力推动的智慧城市3.0时代的重点则是5G和云计算。 智慧城市3.0仍会强调基建和信息传输效率,但其技术特征变成了万物互联与基于软件定义的城市服务。
比如4G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许多此前需要计算机才能完成的工作。相对应的,5G一旦大规模普及,新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公共服务终端、VR及远程设备等,都会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此外,未来十年智慧城市将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政务和工业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而支撑这些颠覆性变化的,便是新基建设施中的5G和云计算服务。
“平安城市(机器视觉、U2S、城市应急)、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出行、智能网联交通)、智慧政务(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工业4.0(共享制造、工业互联网、F2C)四大领域,未来有机会在新基建的发展过程中,迎来更具革命性的变化。 ”中科智达董事长许欣在亿欧科创直播中说道。
事实上,新基建需要场景驱动和价值驱动,智慧城市3.0是其最大的应用场景集合,构建“基于新基建的智慧城市产业集群”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因为,对于无数投身智慧城市3.0软硬件建设的从业者来说,没有好的新基建作为发展载体,新技术、新体验也就无从谈起。
5G的大规模应用实现“空地结合+多场景融合”
有人说5G来了,通讯水平会有一个飞跃式的提升,VR/AR、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技术或产品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
“数据传输在整体的系统运行中只是一部分,我们要将每个部分都进行升级,才可以实现5G相关应用的快速普及。5G有三个核心要素,超高速、大连接、低延迟,然而想要通过这三个优势实现更好的通信体验,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洪泰基金执行董事宋楠在直播中表示,并对三要素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析。
首先,超高速存在的问题,是用户可以通过5G获得更快的下载速度,但运营商的流量计费且很贵。很多厂商在宣传5G时,通过下载电影来对比速度,然而现阶段用户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却需要花费几十元。
其次,2G时代的GPRS模块单价只有十几元钱,而4G通讯模块的单价约为70-80元,5G还会更加昂贵,这使得家庭场景下其实很难实现“全面5G”。事实上一些不需要大流量、大带宽的物联网设备,用4G模块就足够了。
最后是低延时,5G确实能带来低延迟,但通讯延迟只是系统延迟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其他的延迟(例如传感器之间本身的传输延迟)能够继续迭代降低,但现阶段还很难实现。
5G的大规模应用,能够实现“空地结合+多场景融合”。
空地结合的含义是,空中是5G通讯做统筹规划,地面无数个中小型局域网络负责实时调配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多场景融合则是指,各终端之间的按需分配,例如住宅外部的灯光较强时,住宅内部的整体光亮会随之减弱,让人能够一直处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
对于这类功能宋楠认为,将会在未来5G和物联网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基建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硬件布局的新规划。物联网硬件都需要用电,而现有大部分城市的用电规划,都是在几十年前就修葺完成的。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从而实现能够支持城市现阶段用电的能力。
但未来的智慧城市需要更多用电设备,也需要更多类似于小型5G基站的设施,这就需要城市建设者们对基建进行重新规划。
5G和智慧城市,对每个用户带来的变化,宋楠认为都是值得探索的新体验。假如作为一名市政工作者,以前能够获取到的城市数据很片面,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少。如果可以拿到更多维度、更大量的数据,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提升效率?这其实是未来更需要他们更考虑的问题。
近期的新冠病毒疫情,让定制电商、按需分配开始为人所熟知,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更多是客观条件所限制的,供需也基本难以实现平衡。
如果未来能够基于5G和新基建,打造出更高效的智慧城市体系,那么定制电商、按需分配都将有机会改变传统的物资供给模式,这是5G技术的意义所在,也是投资者们关注的重点。
来源:亿欧网
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与我们陶瓷行业合作密切的国家,疫情都还比较严重。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
陶瓷行业知名专家、知行智库总策划姚若晗认为,按照目前的趋势,行业内将迅速聚变出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十来家“第一集团军”,其中有几家在三年左右会达到百亿甚至几百亿规模,占据全行业的小半江山,而代价就是八成以上的品牌和经销商消失;生产企业则倒闭过半,整体趋向于类似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格局。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消费市场,则可能成为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最后的战场。
陶瓷企业怎么应对、怎么转型?
全球衰退成定局,中国下半年强劲反弹
大家好,我是姚若晗。今天我们谈谈疫情后陶瓷行业的演变。
这段时间有些国家已经全面“沦陷”,疫情非常惨烈,说是灾难都不为过。所以我个人最乐观的估计是,至少得过了四月份,大多数国家的疫情才会出现拐点,然后进入缓和期,至于恢复期那就更长了。今年全球经济衰退应该是已成定局。
对中国来说,这次全球性的疫情危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契机,是面临危险之后出现的重大契机。现在中国相对来说已经站在一个比较主动的地位,对中国经济整体是有利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还是比较看好中国经济,甚至认为上半年企稳之后,下半年就会就会强劲反弹。
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不会这么好,但我个人还是保持谨慎乐观,全球的经济很可能陷入整体衰退,而中国的经济今年只能说仍有可能维持正增长。但无论是正增长负增长,至少与美国的差距会更小,同时会与其他国家甩开更大距离。
国内刚需强国际影响小,陶瓷产量稳定在60亿㎡
上面是宏观分析,我们回到核心话题,谈谈疫情之后陶瓷行业会怎样演变?
第一,陶瓷是属于刚需行业,而且没有时间性限制。餐饮、酒店、旅游这些也是刚需,但它们有时限性的,过去就过去了,不可能补偿回来。但是陶瓷不一样,该用还得用,疫情只是把需求延后,甚至集中了。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长期利好因素。
第二,是受国际影响相对比较小。近几年,中国陶瓷出口持续下降,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经比较低,而且对进口技术与装备也没什么依赖。从技术、生产、流通再到消费,基本构成了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系统。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国际化还不够强,但受到全球化疫情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小,这算是一个并不值得骄傲的短期利好因素。
第三,行业洗牌会加快。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但对行业转型升级有利。这两年,陶瓷行业的整体形势已经很不好,去年倒闭的企业就有一百多家,但不是大面积的倒闭潮,因为有点规模的瓷砖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一年关掉几十、一百家是比较少的,不会有轰动效应,有些就是悄悄地退出了。
但大家都清楚,企业不断减少是必然趋势,首要原因就是需求在萎缩。陶瓷行业最高峰时,产销量超过100亿㎡,现在只有70亿㎡左右,未来还会往下走,我认为未来几年会稳定在五六十亿左右。
10家第一集团军将占一半江山,八成品牌和经销商将消失
60亿㎡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很多人的压力要比市场下行速度大得多,有几个原因:
一是市场结构发生了大变化。陶瓷行业中,有八成以上的生产商,和九成以上的经销商,是依靠零售市场生存的,但这两年,集采消费增加了很多,因此行业下行压力基本集中在零售消费市场,大部分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零售市场下降了一半。这就会造成零售市场的竞争更加恶化,为了抢到有限的零售单,不仅增加获客成本,也把利润让出来,而抢不到的就更惨,只能出局。经销商是很多生产商的生存命脉,所以这种情况肯定会引起连锁反应,加速行业洗牌。
二是规范成本越来越高。现在税收越来越规范,小微企业也都开始要开票,而且大数据时代,企业要交多少税,政府甚至比企业自己还清楚,只要想查,就没得跑。同时,环保政策也越来越严厉。这些也在加速行业的淘汰。
三是资本介入将大大提高行业集中度,并加快倒闭潮的到来。以前企业之间基本上是同维度竞争,差别并不会太大。但这两年陶瓷行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显著加深了,有几家企业已经陆续上市,正在积极准备上市的企业就更多了。这会加快行业的两极分化,集中度将大大提高。
这也意味着有些东西只有具备资本背景的大企业才能玩。譬如战采,大型地产公司只会选择大品牌甚至上市公司合作。原因很简单,大品牌可以给地产加分,但又无需给陶瓷品牌溢价。
更重要的一点是,融资成本低,融资能力强的企业,才接得住战采的单。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行业将迅速聚变出以上市公司为骨干的10来家第一集团军,占据全行业的小半江山,未来三年左右,有几家陶企会达到百亿甚至几百亿规模。而代价就是八成以上的品牌和经销商会消失,生产企业则倒闭过半,整体形成类似钢材、铝材、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格局。
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在喊着转型,但基本上无处可转。原来市场容量大,分配相对均匀,所以大家都能活,区别只是好一点差一点而已。现在市场空间无法让大家都能活,哪些企业能活下去现在已经清楚了。
首先是第一集团军会通过战采与整合等方式迅速扩张,占据一小半市场份额。然后还有一批专为头部企业做贴牌的企业,或自己有比较稳定工程渠道的一批企业,再就是以低端乡镇市场为主的制造型企业,这个数量会比较大,而且地域性比较强。最后还能剩下一些做特色个性的高端企业,但规模都不会太大,数量也不会太多。
未来倒闭的企业将是大多数,而只有极少数看清形势主动退出,从而留住根本伺机转战,而大多数倒闭的企业则是流干最后一滴血才不得不退出,甚至还要留下一堆烂账,拖累一大批人。
陶瓷产业销值下降一半,服务性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陶瓷材料本来具有建材与饰材双重属性,甚至还有往文化性产品方向发展的潜力,时装化与家电化,也是陶瓷行业可以发展的两个维度,也是提升行业总体价值的两个方向。但近年来,政策导向、资本介入以及过度同质化的竞争,强力扭转了行业的走向,规模、规范,精装、整装,使得陶瓷沦为跟砖头、水泥、玻璃一样的工业建材。陶瓷附加值荡然无存,整个行业的价值大大缩水,即便产销量不变,未来陶瓷行业的销值最多只能达到原来的一半。
由于个性化只剩口号,品牌、文化、艺术、设计、服务等附加值,集采市场基本都不提,所以设计、策划、广告、培训、媒体等专业服务性小企业,也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尚存一隅的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消费市场,可能是高附加值陶瓷产品最后的战场。
岩板将被几家企业半垄断,陶企做发泡陶瓷没优势
另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就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甚至新业态进入新的领域,这也是当前的一大热点。去年以来有些新材的产品特别火,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火的就是大板、岩板。这个市场现在被很多人看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投产热潮,进入这个领域的企业就更多了,但是真正能够在这个领域杀出来的也不会很多。有些人以为这是个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至少比瓷砖高,但其实未必。
因为岩板属于高度同质化产品,材料属性很强,虽然技术与投资有一定的门槛,可以有效地阻隔一批竞争者加入,但在本质上比拼的是制造能力与资本实力,所以高附加值有一定的误导性。而岩板的高附加值主要来自成品消费,而不是材料采购,以同质化产品面对专业客户,不太可能有多大附加值空间。现在岩板材料的高额利润表象是源于供应体系不成熟以及短期的信息差。
岩板的产品与生产特点决定了它将比瓷砖更快形成高集中度,最终只有几家规模化制造能力强的生产企业会形成半垄断,同时会有一批踏实做好加工、安装等配套服务的小企业可以站住脚跟,而那些砸锅卖铁才能上单线的跟风企业大概率会惨淡收场。
第二火的是发泡陶瓷,它是两个问题,一是应用范围有限,因为设备与工艺并不成熟,产量低、成本高,发泡陶瓷做隔墙材料的接受面很窄。二是陶瓷企业赢面小。发泡陶瓷有机会做很大,但前提是生产技术再成熟一些,同时要有打通废渣原料、燃料能源、大资金,以及国家项目规划与标准、设计院与建筑施工全渠道的能力,按照这个标准,真正适合来做发泡陶瓷的是一些大国企、央企,比如说中铝、钢铁公司之类,不过这些巨无霸进入,那陶瓷行业的企业实际上没有什么优势了。所以我个人觉得发泡陶瓷不是陶瓷企业未来转型的方向。
还有其他新材料、新技术,譬如各种功能瓷砖、无孔微晶、软瓷、发热瓷砖之类的,这些都有人在尝试,只要真正实现了技术与生产的突破,都有相应的市场机会。
陶企跨界都是单向思维,大家居跨界融合已到临界点
其实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陶瓷企业普遍热衷于通过材料与产品性能向其他领域延伸,追求单项替代式的跨界,但是这种尝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向思维,和其他领域竞争多,合作少,融合更少。实际上,在陶瓷企业跨界的同时,其他行业的跨界力度更大,而且它们是以整合与跨界融合为主。
这几年在大家居业态方面有两个热点现象,首先是定制业,从橱柜行业发端,后发而先至。其后就是住工,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导向非常值得大家注意,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有好几家上市公司,现在都在重点搞住工,譬如科逸住工、海鸥住工、惠达住工等,尽管它们目前规模都不大,但是势头比较猛,符合政策导向,供应体系成熟,加上资本助推,这就可以形成万亿级的市场。比如惠达上市之后,马上就推出了住工品牌,借助资本平台从陶瓷行业延伸出去,海鸥住工则是通过并购冠军瓷砖等手段完成业态拼图。
原来互相不太相干的这些行业、企业现在都跨界了,不仅是跨界的竞争,更有跨界的合作甚至跨界的融合,那么整个业态都会发生很大的一些变化,其实就意味着有新的机会出来,因为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就会逐步形成新的业态,拓宽新的商业版图。
我觉得我们这两年正好是到了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的变化非常剧烈,可能很多人还是看不太清楚这种方向。
这个时候陶企需要什么呢?需要亮相。大家都知道,无论新设立还是新进入一个板块的品牌,尤其需要亮相。亮相的目的就是告诉潜在客户:我是谁?我做什么的?有什么优势?很多老牌企业也需要亮相,也需要告诉更多人,不能简单把自己定位为只做瓷砖,只是发布新产品。陶瓷行业其实很有创新尝试的勇气,有些企业已经做出了不少新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统统都有。
比如说像东鹏,这几年几乎各个板块都在尝试,还有新明珠在大板岩板的投资力度非常大。而且现在大家对新做的板块都寄予厚望,普遍在原来瓷砖板块之外设立独立机构来做,这样也会带动一些新兴的配套产业,譬如加工、辅材、运输、安装等,这些也会专业化,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可能给行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过,现在的这些新生产品、新生服务和新生品牌信息是非常分散的,这种分散很不利于新业态成为众所周知并汇聚成势,所以其实也需要通过一些途径来对这些新业态加深认知扩大影响。
可行的一个方式是行业的一些公共组织发声。另一个方式是推出一个合适的平台,让大家能够集中的看到这些东西,交流这些东西,比如说“展坛”——展会加论坛讲坛。我个人判断:类似这种展会,在这个时代,一定是有机会去做成功的,当然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成功的。
为什么我会把潭州展等平台称为“展坛”?其实展会的定位必须和之前的展会不太一样。原来的展会以展览为主,大家能集中看到很多东西就行了,但我认为未来的展会平台,应该具备更多的功能,光是看得清楚还不够,更要讲得明白。
怎么讲明白?那就需要更加专业,更有高度、深度与广度的专家论坛,甚至还能促成一些战略性的合作,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简单来看展览,我认为必须要能超越基础功能,或者说谁能超越这个功能,谁就更有机会脱颖而出。这些论坛形式以前很多展会也有做过,但是不太重视,往往流于形式,成了一些企业发布自身广告的舞台,失去了专业度与公信力,也就吸引不到、影响不了真正有意向的关联方,譬如地产公司、装饰公司、设计师、家具与橱柜厂商等,就不可能起到该有的作用。把功夫做细,才能做出差异与亮点,才能真正做出味道。
在整个大家居领域一片乱象的这个时候,缺的不是形形色色换汤不换药的各种展会,而是需要一个集中的具有专业度的高端展坛平台,既是物理的,也是虚拟的。我认为如果能把展会的方向、定位和方式想明白了再做到位,是很有机会做成功的。
最后再谈一下对经济刺激政策的看法。前些天是有25个省市提了一个50万亿的刺激经济的计划,其中今年就要花进去大概就有七八万亿,这个力度非常大,不过这只是各省市报的计划,有的地方根本就拿不出这些钱,与最终确定实施的计划肯定有不小出入。最近中央会议没提房地产,但看今年的态势,很可能不会过度抑制。陶瓷行业今年面临的政策环境应该不会太糟糕。
在这个信息时代,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和判断力,企业一定要能跟得上。我建议企业的决策层,可能要更多去关注政策面和宏观经济面的一些东西,尤其是要关注一下行业之外的新技术与新业态,甚至看起来跟行业差的很远的一些领域,可能你突然就发现了它其实跟你关系很近,就像线上直播等东西,很多人从没接触过,突然一下离你很近了,你就在其中了,我觉得这种情况未来会频繁出现。
来源:陶城报
曾经我们以为埋头解决内部的疫情,付出一两个月的休克式经济停摆的代价就可以万事大吉,但全球疫情的扩散让这一梦想化为泡影。接下来的中国企业可能面对更为严峻的冲击——增长可能是个奢侈话题,活命要紧。
经济衰退已然来临。其影响绝不仅仅是一个季度,而是至少一年。
这场衰退是全球性的,而且力度大得超乎想象。英国《卫报》称其为“史上最严重全球衰退”,“程度超过两次世界大战”。国内《北京日报》也罕见地刊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的署名文章,呼吁“高度重视极端情形的出现”——所谓极端情形是指全球性的“休克停摆效应”。
这是对中国的偏见触发的恶果。原本西方有一两个月的时间与关上大门的中国携手战“疫”,但傲慢的它们白白浪费了中国付出巨大牺牲创造的宝贵时间。现在的它们正试图将防控不力的锅甩给正努力提供帮助的中国。
前几天,一位规模企业CEO问对时局的看法,我的回答是:我们曾经以为埋头解决内部的疫情,付出一两个月的休克式经济停摆的代价就可以万事大吉,但全球疫情的扩散让这一梦想化为泡影。接下来的中国企业可能面对更为严峻的冲击——增长可能是个奢侈话题,活命要紧。我们还要祈祷极端情形——全球性休克数月不会出现,那样的话是难以想象的灾难,甚至可能带来二战后历时七八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出现大幅度的逆转。
所以,我们不应该嘲笑西方的应对方式,更不应该鼓励西方采取中国的休克模式。如果全球主要国家被迫采取切断人流、物流、贸易流,将“触发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崩溃”。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撰文列出一个数据:历史数据和文献表明,全球中小企业都占GDP的50%以上和就业的80%以上,持续停工超过3个月,30%的中小企业将无法维持经营,停工6个月以上,一半以上中小企业将会破产。中国经济已经停摆接近三个月,许多地方的商铺高挂转让的告示;接下来影响的将是西方。其中,受打击严重的美国消费和服务业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和贸易,毕竟它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大略判断是,国内疫情将影响我们1个百分点,接下来国际贸易失速将严重打击供应链和贸易一头在外(两头在外受灾最为严重)的企业,它们会影响一个百分点。如果发生极端情形(第二、三季度),则可能再度影响2个百分点。即使我们通过扩大投资和消费挽回1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将减半。这还不是最恶劣的影响,最令人担忧的是,世界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崛起,全球化因此停摆(中国独力难支),世界无法按原来的思维、体系和方式运转。正如英国《卫报》所言:“当乌云消散,世界的面貌再也不会跟过去一样了。”
这并非没有迹象:印度3月24日宣布“将全面禁止冒险出屋”持续21天,所在到港船舶隔离14天,令全球航运人士震惊,称将深重打击航海物流业;3月29日,特朗普宣布将全美范围内保持“社交疏离”的指导意见有效期延长一个月至4月30日,他也一改呼吁4月12日“复活节”复工的说法,称希望6月1日复工。作为资本主义代言人的特朗普肯定知道“封国”对经济带来的巨大风险和代价……
我们最希望见到的是,新冠病毒在炎热的夏季突然消失。世界因此长吁一口气,各国在经济刺激的互相作用下重拾乐观态度,尽管衰退会持续一年;在此基础上,从疫情中解放出来的中国腾出手来,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和“中华圈命运共同体”经济复兴计划(类似当年的马歇尔计划),对内则启动大消费计划,以旺盛的国内消费引领对外的投资,形成以中国大市场为中心的“一带一路”新型供应链,从而推动全球贸易与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西方主要经济体采取休克式的中国防疫模式,令全球贸易陷入停摆,那时不但全球陷入大萧条,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
两种情况无论哪一种,对国内的中小企业都意味着巨大的考验。因此,当前中国最迫切的不是“新基建”类的投资行为,而是在减免企业税收、金融支持的基础上,采取相当积极的金融政策,启动国内大消费。这在当前虽然很难,却是促进经济快速复苏、重建企业供应链的关键命门。如果国人都捂着钱袋子,那么20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腰斩效应。
至于企业,是时候调整经营策略和战略了。“危”中寻“机”只是一时的策略反应,抓住直播至少可以抢得先机,但这远远不够。企业必须直面即将到来的严峻形势和最坏情形,储备好钱粮准备过冬。因此,2020年增长不再是主旋律,活命才是。
在具体应对上,给出了几项建议:
1. 调低目标、稳健经营。给营销将士们卸担子,调低增长目标。
2. 现金流储备。家有余粮心中不慌。最好还有钱粮抄底,投资未来。
3. 放下面子,停止等待观望,提高行动力。无论是CEO直播还是短视频电商,放手一试;将全体员工和利益攸关者全部调动起来,力出一孔,全员营销。
4. 大胆学习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创新创意和组织变革。危机就是最好的变革契机,因为此时万众一心,平素的利益纠葛都会放置一旁。【段传敏战略营销评论】建议积极尝试社群营销,因为它可以实现品牌认知、交易、关系的一体化,更可以实现店面、社群和网络空间的高度勾连,从而令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革命最终实现。
5. 变革渠道。与经销商一起让利消费者。尤其是泛家居行业,渠道留置了大量的利润空间。在过去市场很好的情况下大家相安无事,各得其利,甚至渠道得了较大的利,但现在,必须关切消费者的利益。不能放任经销商过去的经销思维了,企业要和他们一起推动渠道变革,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变革。
6. 以创意抓住品牌窗口。现在媒体注意力高度集中,互联网平台汇聚了大量的流量,企业需要用绝佳的创意——而非简单粗暴的购买和灌输——来赢得曝光的机会,获得关注度和美誉度。这里面,短视频是一个引爆舆论的切入点。当然,企业最好有曹德旺式的胸怀,让有才华的团队放手去拍/去解读,哪怕可能带来巨大争议。
7. 广泛结盟。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盟友最多的企业获“剩”(胜)。企业之间也要建立自己的命运共同体,相互扶持,共同创新,共渡难关。你的盟友中,员工排在第一位,经销商和顾客第二,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第三,异业伙伴排名第四,政府/金融/媒体/协会和其他相关组织排名第五。
8.创新产品,带来惊喜。时代变了,消费者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意味着过去的产品思维可能很快面临落伍的情形,企业要未雨绸缪,结合新技术推出令消费者惊喜的好产品。这个时候不能再按部就班,渐进改变,需要打破常规,拥有直击心灵的功能、技术和设计。产品是企业与消费者的首席对话官,它不再是过去质量、功能的定义,而是包括了颜值设计、惊喜互动、驱动社交等更多体验和场景。(来源:来一段 作者:段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