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下降、产能过剩、全装修截流”2019定制家居企业压力巨大
日前,多家定制家居上市企业先后批露了2018年年度报告,从统计的财报来看,2018年9家上市定制家居企业营收和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均未超过18%,且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超30%的定制企业,只有皮阿诺。
通过对比年报发现,如索菲亚、好莱客等头部定制家居企业库存量同比增长幅度较大,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全装修政策抢占定制家居市场份额,不断扩张的产品线导致产能过剩而引发更大的危机,2019年定制家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订单下降库存面临较大压力
4月26日,索菲亚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1.8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67%。索菲亚表示,主要是由于今年春节较上年早,本报告期内公司定制衣柜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11%;受促销降价的影响,零售衣柜业务每平米销售单价较上年同期下降4.87%。
同时,索菲亚2018年年报显示,虽然地板和橱柜库存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22%、37.81%,但其占营业收入82.90%的定制衣柜及其配件库存量反而同比上升10.20%,同时近几年新发力的木门领域库存量也同比上升23.84%。
此外,志邦股份的库存量也不容乐观。2018年,定制衣柜库存量较上年同期上涨109.91%。
同时,志邦2018年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公司营业总收入 24.33亿元,同比上年增长 12.80%。与2017年营收同比增长37.38%相比,营收增速显然大大减缓。
中国网家居频道通过对比志邦2017年和2018年的年报发现,2017年志邦整体橱柜的库存量有所下降,整体向好发展,但定制衣柜的库存量连续两年持续增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志邦面临着较大的库存压力,这可能是2018年志邦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跑马圈地产能过剩成风险隐患
中国网家居频道发现,随着家居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抢占市场份额,一些定制家居品牌纷纷集资建厂,开启新一轮产能布局。
2018年4月18日,总投资30亿元的尚品宅配工业4.0项目华东生产基地正式开工,规划用地518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
其实,早在2017年9月,尚品宅配发布了关于投资设立无锡维尚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华东生产基地暨对外投资的公告,拟投资约21亿元建设工业4.0智能定制家居华东生产基地项目,主要建设智能定制家居生产车间、华东配套中心智能立体结构仓库及相关设施。项目建成后预期达到年产150万套定制家具及配套家具成品的产能。
2018年3月,好莱客湖北基地项目拟投资约20亿元,打造先进定制家居生产基地。好莱客(湖北)定制家居项目位于湖北省汉川市所辖园区,项目用地面积约1000亩,计划总投资额约2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设周期不超过5年。竣工满产后,预计年生产衣柜 1,000万平方米,厨柜 10万套,木门 40万樘。
据了解,好莱客公司有广州萝岗、惠州、广州从化三个生产基地,其中萝岗基地是公司最早的生产基地,惠州基地一期在2015年开始投入使用,二期在今年年初投入使用,三期预计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从化基地预计将在2018年年末投入使用。三大基地全部投产后,预计将合计贡献50-60亿元的产值规模。
2017年4月19日,欧派集团智能家居西部基地项目在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奠基动工,该生产基地融入了电子信息、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家居基地。
迄今,欧派拥有广州、清远、天津、无锡、成都占地超一百万平米的世界级家居生产基地,年产橱柜、衣柜、木门等家居产品超百万套,生产规模雄霸亚洲。集团员工逾18000人,4500多家专营商场服务中国和世界各地。
但事实上,过度扩张产品线会造成产能过剩。而头部品牌索菲亚、欧派、尚品宅配等均表示了增速下滑,这也从侧面表明了现如今市场需求并不明显。
当定制家居产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就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效益就很有可能出现滑坡。
同时,在面对产品价格下降的市场状况,经营不当的企业产销量则会跟着下降,这也就导致了库存的积压。在面临以上种种困境时,定制家居企业就势必会出现资金周转的窘境。
全装修“截流”抢占市场份额
除持续扩张生产线外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外,全装修政策的推出对于定制家居企业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住宅装饰装修和部品产业分会秘书长胡亚南表示,全装修政策的实施,造成装企、部品材料企业面临整体客源被“截流”、客单值下降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困扰。
中国网家居频道了解到,现在全国多地均已开始推行全装修政策。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商品住宅全装修的通知》。该《通知》表示,2018年9月1日起,新取得出让土地的新建装配式住宅、设区市条件成熟区域的商品住宅工程(以下简称住宅工程)实行全装修,其他区域商品住宅鼓励采用全装修。非商品住宅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项目可参照本通知实施。
从2019年1月1日起,西安市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含西咸新区,不含蓝田县、周至县)新建住宅推行全装修成品交房。2021年达到100%全装修建设。
为打造绿色发展的“上海样本”,市住建委与崇明区共同制订《崇明区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将于5月1日施行,要求崇明区的新建商品住宅(三层及以下的低层住宅除外),以及保障性住房中的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应实行全装修交付。
从2018年10月1日起,全省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满足装配式建筑技术条件的,50%以上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2019年1月1日起,湖北省各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全面推行一体化装修技术。
国君轻工的统计显示,从交房口径来看,精装房占比已经达到20%,比上年度再次提升5%。这部分影响会逐渐显现。而原本属于零售终端的橱衣柜定制(以及包括地板、瓷砖等)市场份额,无疑正在被上游拿走。
业内人士表示,现如今,包括地产商、家装公司甚至家居制造企业等纷纷投入到整装、拎包入住的大军当中,定制市场再次被切割。此外,二次装修、局装市场也云集了诸多选手。总之,定制家居的市场已经呈现越来越碎片化、专业化的趋势,而且越来越趋向于向上游集中。这对于定制企业尤其是终端门店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来源:家具专区网
这两年,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为了争夺定义权而凭空造出很多概念,不管是新零售、无界零售亦或是智慧零售——我们都将它统一定义为新零售。在此语境之下,我们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下新零售的现状以及未来。
自2016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杭州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至今,已经过去两年零七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中国零售业发生的变化比前十年加起来还要大。
我们见证了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等新模式的迭代与繁衍、零售餐饮化的兴起与普及、无人零售的爆红与衰落、选边站队的迷茫与踟蹰、便利店业的跨界混搭与野蛮扩张……
在宏观层面,整个零售业可谓热闹非凡,但在微观层面,新零售业态的运行现状却并不乐观。以永辉云创为例,财报显示,2017年永辉云创亏损2.7亿元。永辉集团董事长张轩松透露,由于开店规模迅速扩大,永辉云创今年预计亏损扩大到六至七亿元。
盒马鲜生被誉为阿里新零售的“1号工程”,除了其首家店——上海金桥店号称单店盈利之外,官方再也没有宣称过有门店开始盈利。由于盒马门店属于重资产投入,自建配送队伍履约成本高,再加上这两年门店扩张力度大,有业内人士分析,盒马要实现盈利可谓任重道远。此前,更有准确消息传出,位于苏州昆山吾悦广场的盒马鲜生门店将于5月31日闭店,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盒马开业以来首次关店。
而以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为代表的无人零售业态,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并购整合、裁员关站等几个轮回之后,业界也开始反思其商业逻辑的科学性。
此前,笔者也用多篇文章的篇幅,探讨家居产业在新零售上的应用,结论共包括一下几点:1)家居新零售是资本家的游戏;2)对于家居产业而言,线下渠道的整合是新零售游戏的主攻关卡;3)“新潮”的新零售概念,能否给家居产业带来良性变革,这一点仍有待时间的考证。
孕育“新零售”概念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消费结构与消费品类会呈现阶段性调整: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开始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由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为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购买力条件,休闲消费、品质消费等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消费升级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就我国而言,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以上,相应的,我国的居民消费升级也正式步入快车道。
与此同时,我国消费主体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知名研究机构ComScore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25岁~34 岁主力消费人群占据总人口比例早已超过30%,凌驾于世界和亚太地区平均水平之上。这些消费人群所受教育和成长经历与旧消费人群不同,从而形成了与旧消费人群相区别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他们更加注重品质与服务,追求个性化、新鲜刺激多样化、高品质、体验式消费,由此引领了一波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兴起,这也间接对生产商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此影响,我国的消费升级步伐也得以快速前行。
因此,是技术进步与消费升级“双轮”驱动的特定时代背景,让新零售得以应运而生。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新零售、新商业以雷霆之势席卷中国的背后是消费迭代后国内商业及零售生态面临重构、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需要重审、市场竞争更需创新。作为商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居业及其行业下游的终端门店在商业重构中无法幸免,没有了天然的护身符,只能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挑战,而从身边新零售的标杆去取经是面对挑战、激发创新灵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头部玩家都在怎样游戏?
零售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其点滴变化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事实上,零售巨头们在新零售上的种种布局,着实已经渗透到老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给予广大消费者诸多前所未有、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对此,笔者以不同企业的新零售实践为例,用两个场景来做解读。
场景一:苏鲜生——逛吃逛吃
围绕用户消费场景的体验,苏宁旗下的苏鲜生将传统的超市转化为集商超、菜市场、餐饮店为一体的全新购物空间。
一进入苏鲜生购物区,各种海鲜琳琅满目。而出于生鲜产品不能久置的考虑,现场设置了烹饪区,通过收取并不高的加工费,可以很方便地为购买生鲜的顾客提供美味佳肴。
此举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延长了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黏性大增;另一方面,顾客在等待海鲜加工的间隙,可能会在继续逛超市的过程中进行二次消费。
场景二:京东曲美生活体验店——刷脸支付
京东曲美生活体验店的最大亮点是——刷脸支付黑科技的实现。
京东曲美生活体验店的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中的面部识别技术,只需事先在京东APP中录入自己的脸部信息,便可实现在购物全程只需对着摄像头刷脸两次(包括进店一次,支付结算一次)完成买单,这一过程完全摆脱了手机——终端机器的桎梏,将有效的用户信息植入企业自身的数据库中,完成对今后商品产业布局的核心数据建设。
未来的家居新零售之路,引路路标又在何处?
一、先科学认知创新与试错
360创始人周鸿祎有一篇刷屏文章——《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试出来的》。周鸿祎认为,只要试错的成本在企业可以接受范围之内,一切创新皆可尝试。而日本首富、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也认为创业是“一胜九败”。我们用上述观点来审视包括盒马鲜生与超级物种在内的各个新零售业态的创新。可以说,它们都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试错。在这个过程中,中途掉队或者倒下很正常。
二、不可逆的数字化
新零售的本质是实体门店互联网化,在这个过程中零售企业的数字化成为最核心的要素。笔者认为,零售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会改变,企业数字化要从简单的业态创新和顾客数字化向内部流程与供应链的数字化迈进。这是真正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办法,需要下一番功夫,成效慢但非常有必要,好的企业都会走这一步。
三、 整合零售资源,实施全渠道发展策略
针对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和购买效率的消费群体,零售商要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并对其购物的路径偏好和全部零售渠道进行全方位的仔细研究,进而根据各种零售渠道的特征,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并利用全方位的渠道间的协调效应,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安全的购物体验,同时也有助于零售商获取更多的利润。
结语:饮水思源,核心不在“新”与“旧”,而在于消费者的选择
不管是曾经火爆一时的O2O,还是现在的新零售,这是商业变迁、消费升级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区别之处在于服务消费者的方式不同和技术的升级,但唯一不变的都是以消费者为核心,不断的服务升级,使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2019年5月17日,亿欧家居将北京四季酒店举办以“聚焦用户价值”为主题的GIIS 2019中国家居家装产业创新峰会,我们也将在5月17日晚上组织一场闭门会,分享围绕全球家居产业格局进行的研究与分析,我们相信,只有将自己的视角不断扩大,明确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才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
来源:亿欧网
智能家居作为IoT领域重要的落地环节,目前涉足的公司普遍是通过软硬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市场推进,无论是大公司大生态,还是小平台小玩家,有一种共识正在逐渐形成,那就是只做智能产品联动能给用户带来的生活体验升级十分有限,简单地叠加AI技术炒作营销卖点并不是这个行业正确的朝向。
如何让房子让空间有感知会思考,如何进一步贴近消费者心理预期,改善生活切实问题,成为接下来整个行业要重新考量的价值要素。此外,由于C端需求比较碎片化,智能家居系统方案通过智慧地产、智慧办公、智慧酒店等方式大规模落地已成行业趋势,让智能成为未来精装房的标配,通过B端业务渗透C端消费者或是智能家居大规模普及的重要发力点。
站在更宽泛的维度来说,一味模仿或参考国外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类产品的发展路径不见得是种正确的方式甚至是种偏执,其实国内市场有其特殊性,国内外家庭构成和文化也有较大差异,国内厂商们如何走出自己创新的智能家居发展道路才是行业成功的关键。
把空间当做产品,交互越“合适”越好
亿欧家居本篇的采访对象为杭州行至云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董熠,杭州行至云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LifeSmart云起)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定位全球化的智能家居企业,目前公司在超过30个国家地区有产品和服务落地,国内市场之外,主攻北美、东南亚和北欧市场,在技术方面致力于通过融合AI技术、云服务、智能硬件研发设计等方面综合能力来提升用户生活体验。
从整体的运营思路来说,董熠认为,一个家庭、一个物理空间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产品。因此LifeSmart做了很多类的传感器、控制的组合灯光、开关、还有一些能源、电器控制的部分,希望把物理空间数字化之后,通过算法和人工智能让这个空间变得更加安全、舒适、节能,为用户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提升整个物理空间的使用效率,这是基本逻辑。
把空间看作是一个产品,那么人和房子、空间本身就会产生交互的过程,一个空间有传感器、空气、温湿的感知部分,还会有大脑、意识,能基于数据逐渐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未来可能室内80%以上的控制可能都会由机器人自动生成决策,剩下的20%比如主人有一些个性化的想法或需求,则可以通过APP、通过物理按键或语音等各种交互方式来达到目的。
对于智能家居最佳交互方式的选择,董熠表示,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体系也在不断演进,我们以前用鼠标、键盘、PC电脑,后来有了触控屏幕,到现在又有了计算机视觉和语音交互,其实所有的交互演进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就是让人变得更加便利,逐渐以人为中心。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很多智能家居产品都在想方设法提高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频次,以期通过更多的交互获得更丰富的用户数据。但就智能家居而言,并不是说交互越多就越好,而是交互越合适才越好。
怎么理解“合适”的概念?举个例子,具体到一个智能房间里面,可能自动开关灯、自动调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自动开合窗帘等是由算法控制自动完成,剩下的部分,比如用户坐在沙发上,手机都不想拿,但想把灯打开,这时候通过语音交互就很方便;或者说用户离家的时候,想把家里的一些设备关掉,不想通过语音和手机设置,这时候可能会顺手通过门口的控制面板按一下就全解决了,这也是一种交互方式;如果用户躺在床上,正在操作手机,这时想把客厅某些设备开启或者关闭,这个时候既不想用语音,也不想用什么遥控按键,那就可以用手机APP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在家庭场景下,用户的行为自由度并不确定,也不会完全根据厂家的设计的情景去进行。
“智能家居交互要给用户提供更多灵活的选择,在他需要的时候有最恰当的交互方式去解决他想要实现的问题。很多时候,人并不想对着一个产品、一个房间说话,除非有一些特殊场景,比如说养老院,老人动不了或者不想动,那通过说话操控就特别管用,交互如何解决真实的痛点需求很重要。”董熠说到。
未来智能家居里的交互大部分应该是无感的,比如用户到了一个房间里,传感器知道有人进来就会自动产生决策,不需要过多人为干预,因为人走进房间本身就是一种交互,空间本身要变得有感知思考能力。交互想要实现合适,需要智能家居厂家对物理空间本身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和规划,而不是单纯增添一些反人类的交互设计,给用户造成使用障碍和操作难度。
找到适合国情的智能家居新路径很重要
从出海的角度来讲,董熠认为,无论是智能家居还是其他领域,海外市场是这一代企业面临的共同机遇,企业想要长远发展需要具备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维,而不是只盯着国内市场。就LifeSmart在海外市场的拓展经验来看,国内智能家居企业想要在日本、德国、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大规模获得认可,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服务的挑剔程度是水准比较高的,但如果能在发达国家市场获得成功,再去其他国家发展就好比一种降维打击。
据了解,国外的智能家居市场发展要比国内早上很多年,因此市场相对成熟,且需求是连贯性的,消费者对居住环境的升级需求也比国内更早产生,普通家庭的经济能力也更好,智能家居厂商其实已相对固化,创新活力逐渐不足。
与国外市场的连贯性需求不同,中国市场的增长更像一种爆炸式的状态,以前的中国普通消费者其实都不太理解或者对智能家居有什么需求,对智能家居的感知比较薄弱。近两年中国智能家居的市场推动力,其实并不是普通用户突然觉得房子一定要智能化,而是说有诸多C端厂家大力宣传推动,造成了一个市场好像突然井喷的现象。
很多国内公司选择从单品入手,用手机控制、语音控制就算是一个智能单品了,产品能获得成功公司也就成功了,但实际上智能单品能带来的体验非常单一,生命周期和时效性也比较短。
智能家居如果看终局的话,未来每一个物理空间都会被数据化、智能化,带给用户的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验的PK,不仅需要对AI和IoT的两大技术生态进行融合,也涉及到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电、汽车智能化、家庭智能化、生活与办公场景等形成信息数据的打通,为用户提供一种无缝的全场景的生活方式。
国内外整体情况不太一样,所面临的机会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整个市场的打法也需要摸索出更适合国情的新路径来。
商业边界与全民共识
从竞争格局来看,董熠认为虽然整个IoT行业呈现出井喷现象,但整个行业其实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IoT本身跟硬件关系比较大,实现物理空间数字化的过程并不会像以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头一样能迅速获得指数级增长与近乎垄断的市场现象。
本质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发展本身就出现了一个井喷式的增长时代,如果没有智能手机全球化普及,今天很多估值百亿美金的移动应用都无处依附。但是对于智能家居来讲,所需的基础设施产品是多样化多种类的,如果不把每个家庭实现数字化,那所有的想法也是无处可依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智能家居市场短期比较难出现大一统或者整个市场的主导者。
“单看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公司已然很强,但照样还有华为、OPPO 、vivo、小米这些国产厂商能够在市场上角逐竞争。智能家居最后即使有大生态,也并不会一家独大,比如国内像百度、阿里、小米、华为等巨头,谁把谁排挤下去其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董熠说到。
而对于智能家居创业公司来说,在整个业务和体量普遍都还在早期阶段的时候,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和适合的商业边界非常重要。跟巨头抢生存空间没有意义,在AI和IoT相当庞大的生态链条上有很多工作更适合创业公司来做,比如说IoT家庭数字化对于阿里、百度来讲业务就太偏重,但智能家居系统方案集成商就容易把合作伙伴搞得多多的,解决智能家居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未来几年,董熠认为影响智能家居在C端渗透变化的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全民共识。这几年主要还是巨头和创业公司在大力推动智能家居,但市场发展的规律普遍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人们就会形成一种全民共识,比如说要装修、买房子,对这个房子的要求就是智能的,全民共识将促成市场的真正爆发;另外一点就是当需求来的时候,企业是不是有足够好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全屋智能不光是一个产品,用户可能增加了花费把家里智能化了,再让他去学习配合IOT和AI怎么设置,他是不愿意的,用户体验和运维能力提升将是关键环节。
行业问题突出,智能仍需渐进
就目前整个智能家居行业而言,董熠表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敬畏心不够。市场发展快的时候,如果对产品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到发展的中期就会开始掉链子,消费者在某些场景下买了某家公司的产品,如果产品和服务没做好就会破坏用户对整个智能家居市场的美好向往,对行业来说是一种损伤。
此外,国产智能家居品牌很多靠中低端产品来充斥市场是种不良现象。如果把产品做到比较高端和高水准,其实会给整个行业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所有行业玩家先把价格PK到最低,整个行业其实是越做做小的,导致国产品牌价值永远也做不起来,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局面,可能部分玩家通过价格战活下来了,但是这个行业却不行了。
很多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都会设定一些所谓的情景模式,董熠认为,情景模式在当下市场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可以把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做一个集中体现,且情景模式其实在IoT和人工智能、智能家庭这波浪潮之前就存在了。但未来的智能家居情景模式,其实是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去学习的,不可能每个家庭的情景模式都一样,不一样的需求会通过一些自动化的算法帮助用户去创建、去推荐一些情景模式,情景模式本身是有价值的,它其实可以是一种非常灵活和动态的模式。
“现在很多公司没有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做,可能是短期看不到太大的改善,而且需要的投入又很大,所以很多公司就不是特别愿意再往下深入做智能化的研发,但这却是很本质的问题。因为IoT这个行业跟传统行业的最大不同在于,我们有了更多的数据,我们有AI的算法,我们通过新的无线传感技术以及数据、云的技术整合在一起,我们其实可以更细致地刻画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以前无法提供的贴近他生活的能力和服务。”
“未来整个房子就像是一个机器人。”董熠对亿欧家居说到,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所谓的机器人并不单指人形机器或自动化设备,它其实是一种智能,就看它附在什么地方,通过哪些手段来发挥作用;第二,可能现在这个机器人系统的智商只有三岁,但随着数据积累和技术进步,未来会向五岁、十岁或者更高的智能水平迈进。
智能家居不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物,它是个渐进的过程。
来源: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