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回大地,中小地板企业却要为过冬作准备?
详细内容

春回大地,中小地板企业却要为过冬作准备?

时间:2019-04-01     人气:694     来源:顺德家具网     作者:
概述:三月末的上海春和景明、百花争艳,地板行业也格外繁忙。3月26日至28日,在黄浦江的两岸,“中国国际地材展”与“中国建材展”遥相呼应。笔者作为地板行业从业者,以观众的身份亲历了这两场每年一次的建材(地板)行业的盛会,提出几点看法与反思,与大家分享,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企业立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月末的上海春和景明、百花争艳,地板行业也格外繁忙。3月26日至28日,在黄浦江的两岸,“中国国际地材展”与“中国建材展”遥相呼应。笔者作为地板行业从业者,以观众的身份亲历了这两场每年一次的建材(地板)行业的盛会,提出几点看法与反思,与大家分享,以下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企业立场。

观点一:产品创新乏力,日趋同质化

两场展会,地板展区是参观的重点。在观展的过程中,少有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产品和品牌。地板作为工业产品,在中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品质和性能日益成熟,环保要求也日益严苛(2018年新国标甲醛释放限量值为0.124mg/m3,限量标志为E1,取消了原来的E2级别),诸如消费者所关心的耐磨性、防潮性、环保性,基本上正规厂家的产品都能满足,而且近些年“适配地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强化地板的标配。

性能和品质成熟,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正规渠道购买的产品可以放心使用。对于地板企业而言所面临的挑战是日趋同质化的产品,如何在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要思考的问题。

观点二:会展营销“各出奇招”

与产品创新乏善可陈所不同,参展商们在会展营销方面则是花样百出,以求“出奇制胜”。在展会上,个性化的展位设计、交换名片、发放印刷宣传物是常规操作,模特站台、关注赠品、美酒美食也不稀奇,海报噱头、文案噱头、产品噱头比比皆是。

喧嚣过后,静心一想,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牌和展位倒是不多。一线品牌有积淀,自带流量和关注度,中小品牌各出奇招背后,是流量焦虑与营销压力。

但对于众多中小品牌而言,不仅要吸引客户驻足展位,更要将自身的产品力和营销力传播出去,自身优势结合配套后续服务才是留住客户的“法宝”。所以说,会展营销各出奇招无可厚非,能不能留得住客户才是检验实力的试金石。

观点三:从业人员的专业度有提升空间

在展会参观期间,发现近些年家居企业在品牌形象和营销噱头营造方面已经有长足进步,甚至可以说趋于成熟,但从业人员的专业度还有提升空间。

一方面,对于产品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就拿地板行业而言,懂强化地板不一定懂实木地板,对于产品的技术参数可能比较熟悉,但涉及到花色设计与风格搭配时就比较含糊。

另一方面,一些地板品牌照搬国外的设计风格与营销工具,无论是品牌背书还是具体到单个产品场景图,存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一些销售人员照本宣科,听者云里雾里、无动于衷,还存在“概念林志玲,产品罗玉凤”的情况,理念与实物差距太大。

新时代的消费者对我们家居行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保持学习的热情,提升自身的专业度。

观点四:家居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全屋定制是目前家居行业的当下的风口与未来趋势,其核心是将建材与装修进行整合,从卖产品到卖设计、卖服务,而且是一站式的定制服务。家居行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对于地板行业而言,“大者恒大”,头部企业需要从行业品牌向消费者品牌转型,中小企业需要重新诠释品牌定位,制定针对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

同时,为整装品牌和房地产项目做配套服务也是中小地板企业的机遇。“价格战”会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品牌战”则会淘汰那些缺乏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当下,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谁就能占得市场先机。

观点五:比创新意识更稀缺的是创新能力

两场展会逛下来,发现包括地板企业在内的众多家居企业的品牌意识在逐渐增强,同时也试图体现自身的创新意识。但是,比创新意识更稀缺的则是创新能力。前面谈到产品同质化只是表现之一,更重要的本土化产品创新。

在地板行业,大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整合进行渠道和品类的创新,这也符合行业成熟发展的趋势,中小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精准的定位,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大而全”是一种发展之路,“小而美”也是一种活法,夹在中间的往往是定位不清、实力不够的企业,这部分企业活的也最难受。

在中国建博会上,一家主攻艺术拼花地板的企业令我印象深刻,已经找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平衡,产品中融入了自然元素和艺术元素,其中还有一些本土装饰艺术的元素,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品牌所表现出的调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暂且不论此类的产品的市场表现,此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对整个行业发展都有带动作用。

结语

两场展会看下来,最大的感触是,在地板行业最有价值的依旧是创意和设计。地板是世界的地板,企业是中国的企业。我们期待地板中国地板行业拥有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商业领域的竞争,从来都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自然界中,强者依靠嗅觉,弱者依赖听觉,强者总能嗅到危机与机遇。地板行业,乃至整个家居行业正在洗牌,中小企业只有适时而动、顺势而为尚有一线生机。

回到开篇的那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地板行业的中小企业要为寒冬做准备了。

来源:亿欧网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野心勃勃的互联网巨头和寻求智能化转型的家电企业们,从五年前开始便不厌其烦地向人们描绘着“智能家居”的美好蓝图。尽管翻来覆去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但为了不让听众们感到厌倦,讲故事的人总是能够跟说相声似的不失时机地抖出一个新包袱。

    从IoT到AIoT,再到万众期待的5G,每一个新概念的提出都让人们觉得生活距离那副蓝图又近了一步,但所有人又都清楚那个构想中的未来仍然没有真正到来,所有的家电产品单独看起都已经足够智能,但当不同品牌的家电摆放在一起时,彼此之间的孤立又让所谓“智能”无从谈起。

    故事还没讲完,但消费者的热情已经消失殆尽。智能家居为何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个问题特别的难,难在到处都是正确答案。

    一厢情愿的“开放协议”

    如果我们尽可能简单的看问题,实现智能家居总共需要分两步:一是连接,二是互联。第一步不难,将所有的家电产品连接在同一网络下,一台路由器就可以轻松解决。第二步却很难,原因在于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不一定有共同的通信标准,形象一点来说,就像两个陌生人彼此说着不同的语言,顺畅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统一物联网通信标准成了关键问题。于是,包括家电企业和互联网巨头都争抢着要做这一标准的制定者,争抢的方式则是建立IoT开放平台。

    家电企业中以海尔为首,由其主导的海尔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标准在不久前的AWE2019上通过了中国标准化协会立项。海尔U+既是一个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IoT合作平台,面向所有第三方终端设备开放SDK、API标准。海尔的目的显而易见,即基于其主导的IoT通信标准建立智能家居生态,以解决不同品牌家电间的互联难题。

    另一家电巨头美的同样搭建了“M·Smart”开放平台,但目前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合作伙伴和成功案例并不多。相比之下,从通讯设备市场切入智能家居领域的小米在IoT生态建设上则突飞猛进,依托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两个入口,以投资入股为主要方式建立起基于其主导标准的智能家居生态链。

    在智能手机市场与小米打得不可开交的华为,在智能家居领域同样野心勃勃。与小米不同的是,华为明确表示不会亲自涉足家电生产,也不会以投资的方式控股“家电小厂”,以此来避免与家电企业之间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从而使得华为HiLink平台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平台,以路由器为终端将不同智能家电产品纳入在统一的通信协议之下。

    海尔、美的、小米、华为,尽管所有的标准主导者都强调了通信协议的“开放性”,但问题在于任何人在智能家居领域都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谁也无法无法做到一呼百应,更何况一些家电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使得所谓的开放协议有着天然的排他性,结果几大主要的标准制定者各自建立起智能家居阵营,互不相让各自为战。

    标准太多等于没有标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任何试图以“开放协议”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的努力都是“一厢情愿”。

    从没有入口到遍地入口

    智能家居时代的到来曾经一度让传统家电企业乱了阵脚,最初,智能手机被一致认为是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这让传统家电企业普遍认为,在智能家居时代将在与小米这样的企业竞争中陷入被动,失去在家庭场景中的核心地位。

    空有智能家电,没有操控“入口”,这让传统家电企业产生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

    为了抢夺智能家居入口,2015年传统家电企业格力出人意料地推出一款智能手机产品,目前这款手机已经出到第三代。董明珠执意要做手机,显然不完全是为了业务多元化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做手机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未来的‘智能+’。”

    危机感同样出现在美的身上,不过与格力不同的是,美的选择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进行战略合作。前者需要后者在操作系统和生态资源上提供支持,后者推出的YunOS系统则希望以美的为切入口涉足智能家居产业。2016年9月,二者合作发布一款搭载YunOS系统的智能冰箱,但此后却不知为何陷入沉寂。

    当家电产业处于普遍的“入口焦虑”中时,2017年,智能音箱之风终于在亚马逊和谷歌的推动之下吹到了中国,业内一致认为语音交互将成为未来主流交互方式,而智能音箱也理所当然将成为智能家居重要操控入口。

    国内互联网巨头迅速做出反应,阿里巴巴率先于2017月7月发布智能音箱天猫精灵X1,小米紧随其后发布智能音箱“小爱同学”,一年之后百度也发布了小度智能音箱。加之京东叮咚音箱、喜马拉雅小雅音箱等产品,智能音箱市场热闹异常,屡见不鲜的补贴大战一触即发。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

    不过,随着智能音箱市场的大爆发,智能音箱产品的定位却逐渐偏离了“初心”。互联网企业开始结合各自生态资源优势,将智能音箱打造为旗下内容和服务的入口,导致智能音箱的功能和价值过多的停留在对话、听音乐、查询天气和资讯等基础层面,在智能家居领域反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从没有入口到遍地入口,如同上文中谈到的IoT通信标准一样,对智能家居行业和用户而言,入口太多等于没有入口。智能家居行业标准没有像预想中那样走向统一,各自为战的问题反而加剧了。

    传统厂商“知难而退”

    或许是意识到统一智能家居标准和入口的困难程度,传统家电企业开始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从2018年开始,家电巨头海尔开始主推“成套解决方案”,以全场景成套智慧解决方案来破解不同品牌家电之间无法互通互联的难题,在市场战略上转向加速促成智慧家庭成套落地。这一战略持续至今,AWE 2019期间海尔宣布将在年内推出基于5G技术的智慧成套家电及场景解决方案。

    与海尔的战略路径类似,另一家电业巨头TCL也转向覆盖全场景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3月12日,TCL在2019春季发布会上发布了面向家庭、个人、酒店、社区的四个场景智能生活解决方案,同时发布的家电新品覆盖了空调、电视、冰箱、耳机、美容仪、美妆镜、电动牙刷、智能门锁等近二十款产品。

    以成套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来破解智能家居无法互联互通的难题,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但却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家电企业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按照TCL智能终端业务群CEO王成的判断:“未来3年内,仅生产单一品类的厂家以及不能为用户提供连接融合服务的这些厂家将出局,只有那些能够提供全品类智能终端,能为用户创造连接融合智慧场景的厂家,才能成为真正的头部玩家。”

    对于消费者而言,成套化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一方面意味着较高的消费门槛,另一方面由于仅有少数的家电巨头拥有成套解决方案能力,对消费者而言也意味着更小的选择空间。

    更重要的是,选择本身也意味着失去。消费者在选择某个品牌成套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必然要放弃其他品牌中更为优秀的智能家电产品。因此,对消费者而言,成套化解决方案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策。

    5G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随着5G商用化进入倒计时,智能家居领域围绕5G的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5G技术能否为智能家居产业带来新的转机?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并不乐观。

    对于IoT行业而言,5G所能够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数据传输速率和响应速度的提升,其次是终端设备连接数量的提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显然将扩展IoT的应用场景,但具体到家庭这一场景时,对用户体验并没有直接的改善。

    原因在于,5G在IoT领域中的应用更倾向于室外场景,如在大型会议中心支持更多的终端设备连接,再比如用于提升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处理和响应速度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而在家庭场景下,用户需要连接的家电设备十分有限,传统WiFi连接已经足以满足需求。因此5G对智能家居体验并不会带来明显的提升。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电企业对5G技术的探索没有价值,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技术的应用场景仍然有待挖掘。但不可否认的是,5G技术的出现并不能解决智能家居产业的根本问题,在真正开放统一的标准诞生之前,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智能家居,依然可望不可及。

    来源:亿欧网

    阅读全文
  •  价格高昂床垫可以用来“养脑、护脑”?深圳一家“科技企业”被查。据了解,“保健”市场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消费欺诈问题层出不穷,部分经营者通过不正当的营销手段诱骗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群体。近期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罗湖分局突击检查深圳市鼎维神康科技有限公司并对该公司涉嫌虚假宣传立案调查。

    该公司主要经营“鼎维三期脑尔软胶囊”“K-BⅢ脑健康磁疗机”“光氧能量床垫”等产品,主要通过网站、微信、宣传册子等形式,声称具有“养脑、补脑、护脑”“能够透过皮肤和颅骨而达到脑内深层组织作用于脑细胞和脑血管,有效改善脑组织的供血和供氧,改善神经细胞的代谢环境,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损伤细胞的可复率”等作用,且售价高昂。一小瓶胶囊的进货价为22.5元,对外售价却达到280元~320元;磁疗机和床垫的售价分别为8800元和7900元。该公司产品价格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标价。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今年将是我国的保健行业整顿年,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大清扫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谨防市面上所有宣传奇效、速效的保健产品,如果遇到“天价”神奇保健品,慎买之余可以考虑投诉、举报。

    来源:广州日报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