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达木业、坤歌木业等企业细木工板检出甲醛超标
详细内容

飞达木业、坤歌木业等企业细木工板检出甲醛超标

时间:2011-07-22     人气:666     来源:中国质检网     作者:
概述:第一季度,山西省质监局对细木工板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本次共对太原市市场上经销的20个批次的细木工板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其中9批次产品被检出甲醛释放量超标,抽查合格率为55%。 ......

  第一季度,山西省质监局对细木工板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本次共对太原市市场上经销的20个批次的细木工板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其中9批次产品被检出甲醛释放量超标,抽查合格率为55%。

  甲醛是一种有毒有害物质,甲醛释放量超标,就会给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由太原新晋汾装饰城恒凯装饰行经销的标称河北正定双兴木业生产的1220×2440×17mm双兴牌细木工板、由太原聚宝彭通源装饰店经销的标称山西坤歌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1220×2440×17mm坤歌牌细木工板,其甲醛释放量均超过标准要求。

  质监部门解释,本次抽查中部分细木工板甲醛释放量超标,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质量意识淡薄,有的在生产中使用的有醛胶粘剂的甲醛含量较高,导致生产出的细木工板甲醛释放量超标;有的在生产中使用的有醛胶粘剂的用量较大,例如由于芯板规格较差,造成板间缝隙较大,导致胶的使用量相应增大,使得甲醛释放量超标。

  针对本次产品质量省监督抽查反映出的问题,山西省质监局要求各级质监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本着“扶优扶强、打假治劣、引导消费”的原则,认真做好产品质量省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随着各地监管部门的相继介入和媒体穷追不舍的调查报道,达芬奇家居造假的细节日渐清晰。

      在呈现扩大化趋势的诸多报道中,揭露更多“假洋牌”成了目前最主流的做法。越来越多行业里潜伏着的“达芬奇”被扒出来,晾在了阳光之下。

      为什么“达芬奇”披着“洋”皮在国内横行13年却安然无事?为什么其弥天大谎能隐瞒如此之久,生意做得如此之大?身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达芬奇”?

      其实,达芬奇,这个盘踞中国多年的“假洋鬼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揭开一张张“洋”皮,暴露出的企业失信、监管缺失和消费盲目的现实值得反思。

      事件回顾

      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家居”销售的家具涉嫌造假和欺诈。报道称,其号称“原装进口”的意大利卡布丽缇牌家具实为东莞的一个小工厂加工生产,原料也不是其所宣称的名贵实木。

      消息曝光后,诸多媒体纷纷跟进,达芬奇公司所售天价家具的诸多质量问题,以及其由国内厂商代工,却冒充进口洋品牌等一系列丑闻相继被挖出。7月13日,达芬奇公司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承认所代理的部分美国家具产品为国产,但仍坚称其所代理的意大利品牌均为意大利原产。

      在这场堪称闹剧的发布会上,总经理潘庄秀华声泪俱下诉说创业史,却没有给记者提问的机会。而一位自称消费者的男子更是在发布会上当众发难,讨要说法,现场一度失控。

      随着媒体持续报道,以及监管部门的介入,达芬奇家居丑闻愈演愈烈,杭州等地专卖店遭查封,广州门店遇豪车堵门,客户要求退货。7月18日晚,达芬奇家居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称公司已开展内部清查整顿工作,并表示正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承担责任,绝不推卸。

      然而,在达芬奇的这份道歉信中,备受关注的退换货及赔偿问题仍未提及。弥天大谎被戳穿之后,达芬奇公司这种一再推诿的态度也激怒了公众。

      在某知名家具网站发起的相关网络调查中,参与的1300多人中有94%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再购买达芬奇家具”,高达95.5%的消费者“相信央视及其他媒体对达芬奇造假的报道”,达芬奇的丑闻不但使其自身名誉扫地,甚至连带使得49.6%的受访者表示,对奢侈品消费感到失望。

      ■最新进展

      三城立案调查四家相关企业

      广东省工商首次公布达芬奇家具调查情况

      南方日报讯 (记者/刘茜 实习生/熊汉玲 通讯员/粤工商)近期,媒体曝光达芬奇公司家具涉嫌伪造产地、存在质量问题等情况后,广东省工商部门对辖区内涉及达芬奇家具的相关企业和门店进行了调查。昨日,广东省工商局首次公布各地调查情况。

      据悉,广州、深圳、东莞三地已经分别对广州达芬奇家居饰品有限公司、深圳市欧美家居设计咨询经营部、深圳达芬奇贸易有限公司、东莞市长丰家具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立案调查,查封相关涉案产品。

      省工商还表示,将及时受理涉及达芬奇家具的有关申诉,并根据对达芬奇家具店的调查结果,做好消费申诉的调解及消费者维权的指导工作,还将开展对声称进口产品和原产地为外国家具产品的专项检查。

      查封3000多件涉案产品

      7月11日上午,执法人员对位于天河北路1号的广州达芬奇家居饰品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该公司主要经营标称产地为意大利、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国进口家具,标签为英文。由于当事人未能提供其销售的家具原产地的证明和进货单、进关单等材料,执法人员于7月14日现场查封了其在售家具42件,并对广州达芬奇公司涉嫌伪造商品产地的行为立案调查。

      随后,工商执法人员对据称为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设在广州番禺区某镇的仓库进行检查,发现仓库的家具、灯饰以及床上用品等商品标称为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越南等地生产,对未能提供原产地证明、进关单等材料的3000多件家具、灯饰、床上用品进行了查封,并对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涉嫌销售“三无”产品和伪造产地等虚假宣传行为立案调查。

      加紧取证调查两家企业

      7月11日上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部门对深圳市欧美家居设计咨询经营部、深圳达芬奇贸易有限公司及其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的仓库依法进行了检查,当天已对以上两家企业予以立案调查,对欧美家居设计咨询经营部的经营资料予以暂扣,对深圳达芬奇贸易有限公司(商场及仓库)涉案物品予以就地封存,现正在加紧取证调查。

      长丰家具公司否认涉案

      东莞市工商局于7月10日下午及11日上午,会同市质监、检验检疫等部门,对央视报道涉及的东莞市长丰家具有限公司进行实地检查,于7月11日正式立案调查。7月12日,东莞市成立由工商、质监、检验检疫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东莞市长丰家具有限公司的产品质量及产销情况进行调查。

      经查,东莞市长丰家具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生产及销售家具、家具配件、箱包、海绵、五金及货物进出口业务。但检验检疫部门提供的情况显示,该公司至今尚未获得出口木家具注册登记的资格,也没办理过货物进出口业务。

      东莞市工商局检查发现,该公司曾与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深圳达芬奇贸易有限公司有两批布板挂架的业务往来,销售金额分别为9795.00元及12921.40元。除此之外,现场并未发现“达芬奇”系列产品,未发现反映该公司与深圳达芬奇贸易有限公司、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存在业务往来的合同、发票以及银行单据等证据。而经查询该公司的银行账户,暂未发现其与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有资金往来。

      在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13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承认与“长丰”有业务往来事宜,东莞长丰家具负责人黄文聪解释是其本人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曾在深圳市龙岗区设立一间名为“深圳市龙岗区龙岗镇长丰家具厂”的企业,向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沙发。由于该厂早已注销,单据遗失,现已无法查清销售数量、价格、款式等情况。

      黄文聪坚称,长丰公司没有生产或者加工过带有上海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的产品,也无业务往来。对黄文聪提供的情况,东莞市工商局仍然在调查核实之中。

      相关粤专项检查进口家具行业

      省工商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工商局对达芬奇家具事件的调查处理指导工作。加强与上海等地工商部门的协作,继续组织广州市、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做好对达芬奇家具专卖店销售的家具涉嫌虚假宣传及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组织东莞市工商局对长丰家具公司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媒体报道的家具行业普遍存在用进口产品冒充外国原产地产品,或者用“进口一套销售一批”的手法欺诈消费者的现象,广东省工商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对声称进口家具行业开展一次专项检查行动。同时加强对标称进口产品质量的抽查力度,及时发现制售假冒及不合格进口产品的违法行为并加以查处。

      假洋牌出口转内销并非家具行业独有

      ■记者观察

      时下,对于日益发酵的达芬奇家具事件,铺天盖地是一片喊打喊杀声。原产地造假、虚假宣传、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种种劣迹之下让人们对其很容易产生义愤。尤其是达芬奇公司卖的都是天价的奢侈品家具,其“欺世盗名”进而盗利的手段,最终换来品牌终结,确是咎由自取。

      但在主流声音之外,也存在为达芬奇品牌毁于一旦“叫屈”的声音。笔者采访的一位家具业同行就颇为惋惜达芬奇之死。言语之间,颇有兔死狐悲之感。

      事实上,在达芬奇事件后人人自危的家具行业,类似观点并不鲜见。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近日表态:“达芬奇事件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说国内所卖的进口家具都是以假乱真。国际品牌可以有不同的生产地,只要标明产地即可。产品从中国出口,再进口到中国,只要符合法律规定,是可以的。对于达芬奇家具先出口再进口的质疑,现在很多其他商品都是这样的路径。”

      朱长岭的观点难免有为自己所处行业辩解的嫌疑,但其对于“出口转内销”模式的说法却也是事实。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在《“达芬奇”究竟错在哪里》一文中称,我国出口再进口去年达到1068亿美元,贴牌制造产品大量使用的进口料件没有缴纳进口关税,在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时必须“出口”,以缴纳进口关税,是必要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媒体挖出达芬奇“假洋牌”家具要在保税区转了一圈再回国销售的原因之一。正如朱长岭所言,现在很多国际性品牌所生产的产品,产地都来源于世界不同的地方。产地在中国,运出去重新进关,获得一个国际品牌身份的产品本身并没有原罪,达芬奇错在其冒充意大利本地生产,产品质量本身有问题,以及没有告知家具真实的产地,欺骗了消费者。

      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认为,应当区分开“假洋品牌”和伪劣产品、仿冒名牌。一些国内企业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确实让中国消费者很失望,砸了国货的牌子,像这类产品无论是贴上“土标签”还是挂上“洋牌子”,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而所谓“假洋牌”绝大多数并非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只是在国外注册,在国内运作,看起来像国外品牌而已。

      笔者认为,眼下愈演愈烈的反“假洋牌”浪潮其实大可不必。毕竟消费者最终追求的还是产品的质量、设计、性价比等实在的东西。只要这个品牌的产品是好东西,并且没有用虚假宣传误导,何必管它是洋牌还是国货?不戴有色眼镜的消费习惯,更有利于鼓励国货专注品质,在洋牌的夹缝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名牌。

      企业失信“假洋牌”诚信缺失惹怒民众一个不讲诚信,不把消费者感受放在第一位的品牌,迟早都是要出问题的

      在针对达芬奇家居的一片讨伐声中,对其借助“假洋牌”卖高价的愤慨堪称主流。达芬奇的丑闻,顺带着牵扯出更多行业的“假洋牌”问题,吸引着公众的持续关注。

      事实上,打着洋货的招牌欺骗消费者,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独家。前有香武仕音响、欧典地板、法国意大利的所谓名牌服装,现在又出了个达芬奇。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地道的国货,套上个洋马甲,身价就翻了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而达芬奇的价卖得更高,谎撒得更大,欺骗性也就更强。

      为什么企业乐于做“假洋牌”呢?广东本土一家服装企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是国内消费市场需要“洋装”。由于中国消费者甚至是企业本身,对国产品牌都有低端的认知心理。为了高端,企业起个“洋名”,让人感觉产品是进口货,立马可以上档次,更重要的是在价格上“身价百倍”。

      据介绍,一件成本仅在10元的服装,若装上个洋名,零售价可标出100元,而这10倍的价格空间可为企业消化物流运输成本、渠道费用成本、广告等方面的成本,同时,企业也可借此获得较高的利润。

      而渠道商方面对“洋”货也很感兴趣,“销售商不管你真洋、假洋,只有是洋名的服装,走货快且利润高,他们就喜欢。”记者从部分渠道商处获悉,为了迎合消费市场、让商品卖高价,有些渠道商还授意生产企业做“假洋鬼子”。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广东家具企业负责人陈先生却认为,达芬奇事件核心并非“洋品牌”还是“中国品牌”,而是“作为企业是否关注客户的体验”。

      陈先生认为,达芬奇的家具在设计和质量上“其实还是不错的”,此事起因最早也并非100%原装进口和100%实木这些现在外界关心的问题,而是消费者反映家具有味道,而达芬奇没有妥善应对。

      “不管是在发布会上老板哭诉创业史,还是后来企业拒绝退货的表态,都说明这个企业和企业家只关心自己,而缺乏对消费者体验的关注。”陈先生说,一个不讲诚信,不把消费者感受放在第一位的品牌,迟早都是要出问题的。

      监管缺位不是最后一个“假洋鬼子”达芬奇“假洋鬼子”现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洋品牌在入境、生产、销售几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失

      值得深思的是,“达芬奇”披着“洋”皮在国内横行13年却安然无事,每年监管部门包括负责流通领域质量的工商部门,把守国门关的检验检疫部门,以及对消费领域具有一定监管职责的消委会,在过去多年的抽检、监管中为何都没有发现问题?

      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达芬奇“假洋鬼子”现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曝露出洋品牌在入境、生产、销售几个环节都面临监管缺失。

    阅读全文
  •     从个人角度来说,只要员工已经认识到错误所在,并作出了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道歉,我就可以原谅几乎所有类型的错误;但不幸的是,现实中很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文化导致工作中充斥着寻找替罪羊伪装成为受害者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注射了类固醇——这一定是教练的错。” 
         “我们没有误判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都是华尔街里的那些贪婪金融家让情况变得糟糕起来。” 
         “造成事故的原因不是因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忽视安全方面的警告——它纯粹属于一起自然灾害。” 
         “这些年来,我并没有盗窃国家的自然资源并将获得的资金存进瑞士银行的账户里——就是推特造谣才导致人民起来反对我。” 
         “这不是我吸食的第三份海洛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小时候我没有获得来自父母足够的关心。” 

        我们被互相推诿责任的人群所包围,在领导和英雄人物中,将错误归罪于其它人的情况也频频出现;令人感到愤怒的是,在员工,也就是需要发放工资的群体中,也经常会出现扮演受害者的情况。 

        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工作进度开始出现问题时,有人就会马上开始寻找可以当作替罪羊的事情或者人员。她将抱怨客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他会指责工具有问题,而不是自己的使用方法不当。她会将自己与错误划清界限,将问题推给团队中的其它人。 

        我敢打赌,大家都不喜欢被受害者所包围的情况;部分原因是作为老板的时间,已经领略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它和抱怨的人是谁无关;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需要有人来收拾残局。此外,伪装的受害者让就错误进行预防,避免再次出现变成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代价高昂的错误依然会持续不断地重复发生。 

        对于公司来说,需要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犯下错误的原因,并从中获得经验,以保证工作中不会出现问题。最不需要的事情就是象特富龙•特里所做的那样,花费一半时间来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让员工之间冲突不断。 

        由于非常关注伪装受害者现象导致的危害,所以,在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时,我已经开始利用一个非常简单的单问题测试来进行筛选。如果应聘者没有通过该测试,即便在技术方面的表现非常的出色,我也不会同意聘用他们。这个问题就是:“请告诉我你在最近犯下的一个错误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来说,有很多种可能的答案。其中的一些属于可以接受的,而其它的则是“伪装受害者”的迹象。下面列出的就是需要注意的方面: 

        伪装受害者类人员的表现:典型的伪装受害者类人员将会被问题难住。由于一直致力于寻找机会将责任推给其它人,他们的思维中就不会包含寻找答案的模式。这样的问题会让他们坐立不安,要求对内容进行重复,在最后,才会“承认”已经不记得是在什么时间最后一次犯下错误了。 

        善于掩饰的伪装受害者类人员的表现:这类人会说出自己犯下的错误,但接下来马上就会对相关行为进行辩解。举例来说,他们可能会说:“上星期二,我将客户订单发送到错误地址……我的意思是,我觉得这属于自己的错误,但销售人员提供的客户名称实在是太潦草了,几乎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 

        在作出任用这种给出半截答案人员的决定之前,我们要非常慎重。在入职后,这种人会偷偷地审时度势,找出团队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员,利用他作为替罪羊来转移批评。如果无法从半截答案中,确认应聘者是否可能属于真正的伪装受害者类人员的话,就应该调整一下问题的内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询问。这时的问题就应该是:“我问的不是存在减轻处罚情节的例子。请告诉我,你在什么时间犯下过完全是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错误。” 

        如果应聘者依然王顾左右而言他,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那么,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直接选择放弃就可以了。 

        安全应对类人员的表现:有些人会选择提供一个无关痛痒的答案,这就是发生在个人生活中无碍大局的小错误。举例来说,我们可能遇到这样的答复,一些人会回答,“昨天,在家里制作蛋糕的时间,我加了一汤勺而不是食谱给出的一茶勺盐——这让它的味道变成了一场灾难。” 

        他们选择承认错误,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并且没有责怪其它人,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由于例子和工作毫无关系,这会让整体评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诚实地回答了问题,并且通过了测试。 
        
        领导者类人员的表现:我最喜欢的,就是应聘者举出与工作相关的例子,对情况进行了说明,就作出的决定进行解释,并给出导致错误的原因。他们选择自己承担所有责任,而并没有寻找借口或者其它人来指责。 

        我几乎总是选择这类的人员。就个人来看,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领导力的实质。 

        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技术方面的技能,但与具有伪装受害者心态的人员共同工作就属于不值得的麻烦。 

        大家认为自己会利用什么样的问题来淘汰不合格的应聘者?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