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c S.Pritchard:宝洁的“眩迷”营销
详细内容

Marc S.Pritchard:宝洁的“眩迷”营销

时间:2011-03-10     人气:1130     来源:《新营销》     作者:
概述:“当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一套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新的世界令人眩迷。这就是当今营销和品牌建设的环境。”1月13日晚,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里灯火通明,宝洁全球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执行官Marc S. Pritchard谈笑风生,他现学现卖地秀着到中国后刚学会的一个词“给力”,然后说出另一个词语“Vertigo”,意思是“眩迷”,即一种摇摆和不稳定的状态。......
    “当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一套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新的世界令人眩迷。这就是当今营销和品牌建设的环境。”1月13日晚,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里灯火通明,宝洁全球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执行官Marc S. Pritchard谈笑风生,他现学现卖地秀着到中国后刚学会的一个词“给力”,然后说出另一个词语“Vertigo”,意思是“眩迷”,即一种摇摆和不稳定的状态。他形容如今人类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眩迷世界”,“当变化发生时,我们的营销与品牌策略必须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

    Marc S. Pritchard在宝洁工作了28年,负责这个全球最大的广告商的品牌建设工作,带领宝洁市场部全球逾5000人的队伍,管理宝洁旗下300多个品牌,每年统筹管理86亿美元的广告投放,曾两次被美国最权威的广告杂志《广告时代》评为“全球市场营销第一人”。在他的感受中,之前被大众崇拜的偶像及机构已逐渐丧失它们的公信力和自信,寻常百姓正成为新的主角。面对社会及环境难题,他们不再袖手旁观,而是挺身而出,采取实际行动。“他们希望我们也是如此。人们希望了解我们的品牌以及公司背后的故事,他们想知道我们是否具有同样的价值观,我们是否致力于美化他们的生活以及这个世界,而不仅仅以赚钱为目标。他们要求透明,要求我们不要耍花腔,而是坦陈事实,"在犯错的时候勇于承认"。社会媒体为每个人别上了一支麦克风,他们可以针对我们的品牌发言,做出评价— 好、差或无所谓。”

    那么,拥有173年历史的宝洁,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挖掘消费者需求?如何跟随不断变化的“眩迷世界”推动品牌建设?Marc S. Pritchard坦陈:“当世界迅速变化时,要跟上变化非常困难。我们虽然经受住了经济衰退的考验,但必须转换品牌建设方式才能实现强劲的增长,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出售产品"转换到"美化生活"。同时,我相信现在正成为行业历史上最振奋人心的时期,因为它将我们改造成一支追求卓越的创新型力量,以我们之前无法想象的方式为全世界消费者服务。”

宗旨引领品牌建设

    Marc S. Pritchard 开门见山地说:“在宝洁公司,我们正在通过"宗旨"的鼓舞性力量来改变我们的品牌建设方式。我们希望每个品牌都有宗旨为其发展指引方向,这些目标应表明各个品牌之所以亲近并美化生活的缘由所在。宝洁的"宗旨",即亲近和美化全世界消费者的生活。作为回报,我们将会获得领先的市场销售地位、不断增长的利润和价值,从而令我们的员工、股东以及我们生活和工作所在的社区共同繁荣。不只是现在这样,在过去的173年间如此,在未来的世世代代也将如此。我们将"宗旨"视为品牌的"灵魂",以亲近和美化全球50亿消费者的生活。在今后的五年内,我们的目标是新增加10亿消费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进行了诸多变革,以目标激发型宗旨引领品牌,从而改善世界各地消费者的生活。”

    对此,他津津乐道的一个案例是宝洁在北美的男性护理品牌Old Spice。“它是全球最好的品牌营销案例之一。因为那是一次与产品宗旨紧扣的营销,有幽默感,同时是一次同步的、持续性的营销。”

    2010年2月,宝洁利用美国棒球超级联赛的契机发布了一条广告,这条广告一鸣惊人,一推出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且在此后的戛纳国际广告节上摘取影视类广告全场大奖。按照Old Spice制定的目标,即帮助男士游刃有余地展示自己的男性气概,因此宝洁在Old Spice广告中以“真男人的味道”作为重要创意,同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文化对话。在广告中,从头到尾洋溢着浓郁的男士魅力,健硕美男、前职业棒球运动员 Isaiah Mustafa语言机智幽默,其个人形象的晕轮效应自然延伸到Old Spice身上,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敲与广告语“I"m the man 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相契合。

    随后,宝洁趁热打铁,推出关于Old Spice的一支名为“Question”的广告片,并在YouTube上开辟Old Spice频道。内容依然是猛男、浴室、幽默三元素,但采用的已不再是由创意人员构思主题的传统模式,而是改为回答Twitter和Facebook上粉丝和名人的提问。这样既体现了对用户的尊重,让他们对品牌平添了几分好感,又具有足够强的话题性,引发人们竞相谈论。亲身参与的乐趣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好地调动了其积极性,吸引他们对事件进展持续关注。宝洁从中筛选出最具话题性的问题,为每个问题拍摄20秒的视频短片,几天之内拍摄并发布了 200段视频,上传到Old Spice频道以回应网上提问。就连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前白宫沟通总监George Stephanopoulos也来凑热闹询问一个政治问题:假如总统失去女性选民的支持,白宫该怎样重获她们的芳心?广告主角Isaiah Mustafa的回答诙谐幽默,他建议白宫首先要改用Old Spice系列产品,其次是总统以后每次露面都跟Old Spice广告里一样只围着浴巾。此外,他还向总统提出个人包装策划建议:别在国情咨文的开头老说那句“我的美国同胞”了,试试说:“嗨,小姐们1这则视频极受欢迎。通过这样一种持续的互动,与受众实时联系起来。这些一对一的回应视频产生了轰动效应,公关覆盖范围达到18亿人次,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电视网的专题节目以及国际媒体。Old Spice在Twitter、Facebook上的粉丝数量、官网访问数量、YouTube上的视频播放次数,都创下历史新高。而最重要的是营销创意转化成了消费者的购买行动,Old Spice的市场份额有了两位数的增长,现已成为美国销售第一的男士沐酝体香品牌。

    目前宝洁拥有的300多个品牌在全球160个国家销售,其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Marc S. Pritchard笑眯眯地说:“这个世界可能令你迷惑,但出路总在前方,它植根于宗旨。为什么那个品牌存在,它的宗旨是什么?一定要确保品牌有明确的宗旨。”

从营销到服务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营销真正的任务是使促销成为多余。”在品牌宗旨的引领下,宝洁将思维方式从营销转向服务。也就是,从向人们推销让他们购买产品,变成用产品为消费者服务,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至于服务形式则多种多样:更好的产品、非产品形式的服务、让人们聚集到一起的娱乐活动以及慈善活动等。

    Marc S. Pritchard强调这一转变还意味着将服务对象视为人。“毕竟,当采用"向消费者推销"的思维模式时,有可能导致我们试图让对方以我们的意愿消费我们的产品行事,这显然有点狭隘。因此要改变服务人群的定义,不要将他们仅仅当成我们产品的消费者,而是把他们当作用我们的品牌服务的人。当我们着力于"为人服务"时,我们会对他们的全部生活产生更深的理解,并给予他们想要用来美化生活的东西。”

    在宝洁旗下,帮宝适是一个价值90亿美元的品牌,为世界各地数十亿的父母和婴儿提供服务。帮宝适的品牌目标是通过其“干爽、贴身和舒适”的核心优势让 “宝宝开心、健康地成长”。最近宝洁在世界各地升级帮宝适主线系列产品以提高其干爽程度。科学研究证明:当宝宝们睡好时,他们的脑部发育也更好。根据这样的认识宝洁提出“优质睡眠为明天”,而且先是在中国的广告中采用了这一创意,然后推广到世界各地。另外,帮宝适不仅提供优质产品,同时它还提供优质服务。帮宝适深入世界各地的乡村,为当地的人带去“帮宝适护士和帮宝适儿科医生”。

    “不久前我去了尼日利亚的一个免疫诊所,看到帮宝适护士用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教当地年轻的妈妈们如何照顾孩子和在夜间帮助宝宝安静地睡眠。”Marc S. Pritchard说。

    “当我们致力于"为人服务"时,我们就会不断了解人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本质取决于认知,它们代表了普遍存在的人类真相、动机以及紧张情绪,必须通过我们品牌所实现的利益来解决,改变对人的理解,找到驱动人类行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因为它们能够触及深层的人类真理、动机和意向。”Marc S. Pritchard说。

    “当今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传统的一套已经一去不复返,而新的世界令人眩迷。这就是当今营销和品牌建设的环境。”1月13日晚,广州中山大学小礼堂里灯火通明,宝洁全球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执行官Marc S. Pritchard谈笑风生,他现学现卖地秀着到中国后刚学会的一个词“给力”,然后说出另一个词语“Vertigo”,意思是“眩迷”,即一种摇摆和不稳定的状态。 [NextPage]
    几年前,宝洁的口腔保健团队开始努力将吉列的欧乐-B和宝洁的佳洁士整合到一起。通过调研,他们了解到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人的嘴巴比牙齿和牙龈更重要,因为那是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方式。那么,研发与服务的目标也由此而来—显著改善人们的口腔健康和外表,帮助他们自信地生活。以此为起点,整个团队开始在世界各地掀起口腔保健变革,设计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形象,而且成效卓著。他们利用公关,采用突破性的牙医代言形式进一步推广“牙医专家”项目,丰富品牌架构,执行总体计划。 

    宝洁口腔保健团队发起的“专业健康”项目,目前已在世界各地开展。在中国,佳洁士“全优七效”以一种变革的方式呈现。他们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制作了电视广告,同时推出了出色的店内设计,在1万家商店里实施,还在店内安排牙医,现场提供咨询服务。他们的网上项目也非常“给力”,其中包括一个大规模的博主活动,将中国点击量最高的博主同北京创新中心的科学家链接起来。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竞争对手们的市场份额纷纷下滑之际,宝洁的口腔保健市场份额反而实现了增长,“全优七效”在所有市场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创意要给力 

    的确,品牌建设应关注品牌宗旨,同时要注重可以引发受众参与的创意。基于对品牌宗旨和消费者的认知,宝洁获得了许多很给力的重要创意。给力的创意,总是出人意料,充满诱惑,引人参与,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并让品牌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公关活动中的口碑宣传以及YouTube视频,还是邀请Facebook上的粉丝参与项目、为慈善事业捐款或者购物,其重点在于,让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让他们成为品牌和话题的一部分,成为品牌大使,引发人际传播,当然,还有更多地购买产品。 

    除了Old Spice、帮宝适、佳洁士的创意,宝洁与奥运会跨品牌合作的灵感也颇让人称道。说起宝洁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的营销与品牌创意,Marc S. Pritchard:“我们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我们知道人们想了解宝洁公司背后的故事—它主张什么、关心什么、重视什么。我们发现在人们了解宝洁的立场之后,他们对这个公司及其品牌的感觉变得更好。此外,它还让我们作为一个公司去开展业务。因为我们通常是通过一系列的品牌来同消费者见面的。还有一个原因,冬奥会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让我们用自己的品牌去亲近更多的消费者。” 

    宝洁在2009年年初取得了冬奥会美国队的赞助权,这时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来制定宣传计划。“奥运会是一个世界级盛会,吸引了全世界的顶级运动员,它需要世界级的营销,世人将通过此次宝洁的营销成败来看待宝洁。你们可以想象,作为公司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执行官的我肩上的压力。当时甚至猜想《纽约时报》上可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标题:一是《宝洁摘金》,二是《宝洁奥运营销惨败,Marc S. Pritchard黯然下台》。”他故作凝重地说,那时距离冬奥会开幕只有128天了。“所以我告诉广告代理商我的总体想法是:想一个重要创意将宝洁"亲近和美化生活"的目标与奥林匹克"体育使生活更美好"的目标结合起来。” 

    10天后,广告代理商提出:乍看上去,宝洁品牌与奥林匹克毫无关系,但每位奥运会参赛选手都有母亲,是母亲培养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实现梦想。而宝洁的事业正是帮助全世界的母亲照顾自己的家人—从纸尿裤到洗衣产品到口腔保健产品。母亲是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我们应该花时间来感谢她们。 

    Marc S. Pritchard当时立刻就被这个创意打动了,吩咐赶快去拍广告片。在奥运会上宝洁播放的广告片主题分别是“孩子”和“妈妈永远在这里”。它触及了亘古不变的人类真理,那就是在妈妈面前,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宝洁希望母亲们知道我们理解这种情感,并愿意与她们一起颂扬这种情感。”在广州,听到奥运会体操冠军杨依琳的母亲说宝洁颂扬奥运母亲的想法非常好,奥运母亲为孩子们的成功付出很多,Marc S. Pritchard表示以后在中国播出类似广告的时候,一定会把这一点充分地考虑在内。 

    广告之外,宝洁在温哥华冬奥会上还开展了许多慷慨的公益活动。许多运动员的母亲由于经济拮据无法参加奥运会,她们一生无私奉献,却无法亲历子女在世界舞台上的巅峰时刻,这实在令人遗憾。因此,宝洁开展了“感恩母亲”活动,为运动员的母亲报销差旅费,这样她们就可以亲眼观看自己孩子的比赛。然后,宝洁将 “感恩母亲”活动推广到残奥会。选手的家人到达温哥华后,会在“宝洁之家”与孩子们团聚,并享受很多服务,比如帮宝适游戏村、品客游艺大厅、佳洁士健康微笑中心、汰渍洗衣服务和美容Spa等,这些活动让宝洁成为奥运会话题的一部分。在奥运会期间,宝洁的受欢迎程度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广告曝光数达到60亿次,而且带来了一亿美元的额外销售。当然,这并不是结束。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改变。几乎所有高瞻远瞩的公司,都会像个老顽固一样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核心力量“不变”,同时会识时务地作出适当“改变”和适应性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俱进促使品牌基业长青。面对瞬息万变的“眩迷世界”,宝洁通过宗旨引领的品牌建设美化生活,将思维方式从营销转向服务,运用充满灵感的创意提升品牌,显然深谙“不变”与“改变”的辩证之道。“如今,我们处在一个最激动人心的时代的开端,我们将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牌建设历史,将使品牌建设成为激励个人成功和促进世界良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相信宝洁和营销行业将改变品牌建设的本质,将品牌建设改造成服务于人类的事业,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Marc S. Pritchard如此展望未来。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人人都恨HR,我的BNET同事玛格丽特o赫弗南(Margaret Heffernan)这么说。当然,除了我以外。我以我所有的冷酷的、没有热情的、满怀恶意的HR的心,去热爱着人力资源。玛格丽特认为,人力资源应更受到尊重并更被仰赖。我完全同意。给我所有的力量吧。(此处有我邪恶的笑声。)
       
        说真的,由于你不听从诸如HR之类的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有许多事情你都错过了。不过,我的一些从事人力资源的同事真的是傻瓜。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人们总是给我写信告诉我有关他们的事情。而一旦你陷入到这些事的其中之一的时候,有时候你必须、必须、必须反击。人力资源并不是在公司的结构范围之外的。他们需要向某个人报告工作。(通常HR需要向财务、法律和运营报告。有时候,他们会直接向首席执行官(CEO)报告。)有时候,你不得不接受人力资源所给与的否定的反馈意见,然后把事情上报到他们的老板。
       
        因为你作为一名经理的工作是让企业盈利,你是通过招聘、留任和发展最优秀的员工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不要让人力资源部成为你这样做的障碍。这里有3种情况,你必须反击。
       
        1、当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带来好结果时。你们当中有些人说:"哎呀,一直都是这样的。"嗯,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有我们制定规章制度的原因--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为了避免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但是,当撤除"一刀切"的政策(blanket policy)是有道理的时候,就要撤除。例如:
       
        你要为一位公司内部的候选人提供一个工作机会。向具有相同资格的外部候选人所提供的薪水要比这位候选人现在的工资高20%。人力资源部说,按照规定,升职加薪的限制是10%。如果你不对此进行反击,那你最终得到的结果会是一位薪水过低的雇员由于你给了他不好的薪水而对你心怀怨怼。这将会对公司或部门或甚至是省钱都不利。为什么?因为当雇员受够了这种不公平的情况时,他将会辞职,而招聘和培训都需要有费用支出,再加上你将不得不按照原有预算的金额给新来的家伙支付薪水。所以,反击。
       
         您的豁免雇员 [译者注:每周领取规定数额薪水的人] 为了完成重大项目而每周工作60至70小时,在午夜回复电子邮件,以及在周末进行电话会议。你们完成了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你要奖励给他们额外的带薪休假。人力资源部说不可能--豁免员工就是被雇佣来做这份工作的。是啊,他们是豁免员工而他们完成了工作,那就给他们一些休假。这样的事情会是比工资的实际增加而更好的奖励。你希望你的员工会意愿再一次这样工作么?那就反击。
       
        2、你需要开除一位工作表现不佳的员工。当然,大部分时间,我们会对因为职位消除或严重的行为不端而把一个人踢出门去感到很高兴,但是,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力资源也可能完全会对因为绩效表现不佳而被解雇某些人表现出受到了惊吓。
       
        是的,你说"不是你的问题,只是因为这个职位被撤销了"会比说"是你的问题。完全是你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做这份工作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坐在椅子上的人"要更容易。在许多领域里,绩效往往是主观的。当然,使用诸如SMART目标(SMART objectives: S-Specific(具体的), M-Measurable(可测量的), A-Achievable(可达成的), R-Relevant(相关的), T-Time Frame(时间范围))之类的东西是有帮助的,但仍然存在恐惧--对诉讼的恐惧。跟着我重复:你可以解雇任何人--黑人、白人、同性恋、异性恋、老人、年轻人、穆斯林、基督徒、孕妇、美国人或印度尼西亚人。你所不能做的是因为这些属性而解雇某个人。(在大多数的州是这样的。我在这里并没有提供法律意见。这里并没有提出任何法律意见!)
       
        你要因为不佳的绩效表现解雇某个人。糟糕的绩效表现并不仅仅会影响他自己的工作职责--它会影响到每个人的职责。如果人力资源部阻止你这么做,那你要确保你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这个人需要离开的书面说明文件(包括你是如何的因为那是你的工作职责而试图发展和帮助这位员工的书面文件),然后,反击。
       
        3、HR要求你的员工(和你!)参加一个荒谬的培训。你的时间宝贵,不要让他们浪费你的时间。现在,如果你想要参加一个有价值的培训,那就去参加由我代领的培训吧。它可能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我会让你愉快。(我曾经用一把砍刀为对象作为实物教学课的示范--如果不违反健康和安全标准(Health and Safety Standards)的话,我不知道什么违反了,但它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些你必须参加的无聊的培训会议,但你需要找出参加哪些是出于法律上的原因,参加哪些是会真正对你有用的,以及参加哪些是为了让培训部有事可做。询问日程安排。要求看一下有关培训目的的信息。要求与之前参加过的人对话。如果你这样做了并且没有看到该培训具有任何好处,那就反击。
       
        你不会百战百胜。但是,如果你想要拥有成功的员工和一个盈利的部门,有时候,你需要对人力资源部所提出的内容予以反击。

    阅读全文
  •     电影《社交网络》为什么备受追捧?

        是因为导演大卫·芬奇的缘故,抑或是它以Facebook的发展史为原型?

        也许,这些理由并不充分。与Facebook相较,Google创始人的故事毫不逊色。

        显然,Facebook之所以更能引起话题,是因为Google改变了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而Facebook直接插手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社交网络的横空出世扰乱了传统的人际圈子。遥远的陌生人得以立体生动,曾经的偶像或许瞬间倒下,在一个真实挚友和1000个网上粉丝中切换空间,不由得我们恍恍惚惚又乐此不疲。

        企业家、明星与草根的圈子边缘正欢快磨合;

        以往只能被媒体传播和报道的新闻事件,如今每个人都可以介入传递……

        尽管,Facebook创造者马克·扎克伯格在现实中内向沉闷,也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但是,他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

        互联网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社交网络的魅力正在于此:没人知道它将唤醒什么?改变什么?

    打破老圈子

    主持人:社交网络,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

        谢文:在实际社会中,有很多信任关系是隐性的、复杂的、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比如,听乡音。或者,我听说你是同一大学毕业的,亲切感就增多了,再或者咱们曾经是同事等等。社会学对此有专门的研究门类,叫“识别”。

        而在互联网上,由于人和人并不见面,还有很多人是匿名的,地域和历史产生的隐性信任会比较差,所以“识别”更多是看你对某一个问题的立场和表达。互联网的这一特性在社交网络世界,获得信任凭的是你的观点,而不是原始关系。

        另外,空间距离拉开了,有很多过去当面不好意思说的话,在网上就无所顾忌了。有些话自己说完都会后悔,就像酒后吐真言,互动气氛一热烈,就放松警惕了。

        何刚:中国人通常是比较含蓄的,和陌生的人打交道有一定障碍。社交网络的好处是,你可以和任何陌生人打招呼,包括你最仰慕的人。

        另外,平时不太好意思当面说的话也敢说了,比如异性之间。前两天我还因为讨论MBA的话题,遇到了失去联系好几年的朋友。所以,当交往方式从含蓄变得积极主动,有局限的社交圈子就扩大了。

        潘海东:如果一个人活80年,也就是29000多天,能认识多少人?不超过1万人。假如你的手机里面存有 1000人,经常联系的也就是60-100人,人际关系衰减就是这样。但是,有了社交网络,社会效率极大提高,你在短暂的一生,可以认识甚至影响500万人。人与人的关系迅速放大后,就能更好地找到符合自己气质、志同道合的人,这对传统人际社交的效率有很大改善。

    主持人:传统的人际圈子,都讲究“内外有别”,社交网络对此有冲击吗?

        何刚:有冲击。一进入社交网络,你就像变成“全天候”,任何人可以向你敞开,你也可以向任何人敞开,你不能拒绝别人关注你。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愿意和更多人交流,你是不应该去社交网络的。仍然希望小圈子交流的人,是不适合加入社交网络的。

        谢文:过去,圈子被限制在时间、空间和经济条件上。上世纪20年代,中国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平均每个中国人一生的活动半径不超过20公里,很多农村人,去过县城都了不起。婚姻半径,基本也就几十公里,都是亲缘血缘的叠加。在社会学中,这叫相互切割的社会圈子。

        但是,在社交网络里,老圈子被打碎了,新圈子相互交叉,你可以同时有10个圈子,转发话题,成为不同人的粉丝。

    打造新圈子

        主持人:传统人际交往常讲人缘、人情和人伦,在社交网络中有哪些改变?

        谢文:可以说,社交网络打破了人伦,做到了让人人平等,不管现实中你的资格、辈分有多高,多有钱,在社交网络这个平台上,大家完全平等。前两天,李国庆成了亿万富翁,而他在微博上的骂人行为,反而让他的社交网络圈子显得更单纯了。

        何刚:我认为,在打破人伦上,社交网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最终,是否打破还取决于人本身的胸怀。

        理论上,通过社交网络,交往圈子是可以无限扩大的。但是,这也取决于你的本性和价值观,取决于你会转发什么、传播什么,即你的情趣决定了你的选择。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和你聚集到一起的,基本都是和你同一情趣的人。

        潘海东:在社交网络中,很多是数字化、标签化,你有多少粉丝,都是可见的,很容易会把性格的多面性展现出来。就像盗梦空间一样,当两种生活密不可分,界限便越来越弱。当界限模糊到一定程度,整个虚拟空间就把真实社交还原了,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反向的文化输出

    主持人:社交网络对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冲撞,有哪些影响?

        谢文:一个事件引发讨论,第二天政府就出来说话,或者就变成重磅新闻,这种事,我观察、参与了很多次。比如陈志武在微博上说,朗朗在白宫演奏“我的祖国”,就是他说了一句,我回了一句,结果变成轩然大波。美国各大报纸、甚至白宫都出来说话。因为陈志武(微博)(博客)在美国耶鲁,话题就这样漂洋过海了。可以说,空间感极其不存在,传播速度空前快。

        可以说,社交网络让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冲撞,效率大为提高,社会整体节奏也大大提高。

        何刚:当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时候,全中国不同阶层的人群,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产生交流。这已经不像过去的网络传播,是短短几分钟让几亿人关注,现在是几亿人交流。每个人转发、跟帖,表达完全不同的观点,这最终会汇集成一种主流的民意。

    主持人:由于Facebook等社交网络应用都源自美国,是否涉及到欧美文化输出等问题?

        潘海东:我倒是觉得社交网络出现后,有了一些反向的文化输出。过去,中国文化很多是舶来品,从吉普、巴士、的士这些词便可见一斑。因为经济实力强大,自然而然的,国外文化和价值观倾泻而来。当中国人越来越富裕,对于创造力的表现也越来越强。我们每月都在搞十大热词发布,比如2010年11月的“给力”一词,就被翻译成“Gelivable”,这完全是中国式英语,我和很多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聊天,他们竟然也会用这词,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也收录并解释了这一词条,这都与社交网络的传播力分不开。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