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蒂夫•乔布斯与领导力测试
详细内容

史蒂夫•乔布斯与领导力测试

时间:2011-02-25     人气:2099     来源:商业英才网     作者:
概述:史蒂夫•乔布斯即将离开苹果公司进行休假这一出乎意料的消息引发了针对他的健康状况将会给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什么样影响的激烈讨论。然而,对我来说,与其说关注的是乔布斯的言论,不如说是,希望确认这对其它公司的长远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现今的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领导力”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史蒂夫•乔布斯即将离开苹果公司进行休假这一出乎意料的消息引发了针对他的健康状况将会给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什么样影响的激烈讨论。然而,对我来说,与其说关注的是乔布斯的言论,不如说是,希望确认这对其它公司的长远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于现今的绝大多数公司来说,“领导力”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 

    为什么我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史蒂夫•乔布斯是如此特别和不可替代的?我个人认为,答案就是他所代表的领导模式在其它地方很难找到。对于领导者来说,真正的考验是敢于坚持开展一次大胆的行动,它可能是一种非常规的经营策略,一条独特的产品开发路线图,一次有争议的市场营销活动,尤其是在所有其它人都在疑惑你为什么不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的时间。换句话说,真正的领导者都喜欢采用迂回的解决方案。他们深知在当前竞争万分激烈破坏无处不在的世界中,只有代表了某些特殊事物,才能位列时代前茅。

中庸之道模式不再有效 

    对于现今的所有事情来说,“还不错”已经不再属于可行的选择。人们的要求已经变成了:最优雅,最丰富多彩,最敏感,最集中。而在最近几十年,公司和领导者一直沉迷于中庸之道模式的战略和工作方式,这也是消费者所希望的,可以获得既安全又可靠的感觉。而在新商业世界中,飞速的变化、巨大的压力、可以完成事情的大量新途径,让中庸之道模式再也行不通了。 

    正如个性鲜明的德克萨斯州民粹主义者吉姆•海托华所宣称的,“在道路的中间,除了黄色条纹和死犰狳以外什么也没有”。因此,我们会发现公司和其领导者都在尽力摆脱这种情况。没有人指责苹果公司与史蒂夫•乔布斯选择了中庸之道,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和首席执行官们迷恋这一问题的原因。

成功需要大胆的创意 

    但看起来似乎有几家公司和领导者从丘珀蒂诺(苹果总部所在)那里获得了启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六十六亿美元销售额的眼睛公司陆逊梯卡就选择了独特的经营策略和零售方式。一篇来自纽约时报的文章介绍了它“不同寻常和冒险”的努力,为了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购买体验,公司建立了包含服务员、吹风机和跑步机(容许消费者在类似真实世界环境的情况中试戴眼睛,并将触摸屏作为镜子和照相机使用)的眼睛零售环境。(想象一下,在试戴眼睛的同时,将照片上传到面谱上,并通过电子邮件询问朋友和亲人们的意见,会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 

    按照纽约时报的观点,这就是一种非常有创意的模式;陆逊梯卡公司计划在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等地建立十到十五座这样的商店,这可能会变成非常有远见的决定,但也可能会出现问题。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由于经济危机对产业的影响(新眼镜属于可以推迟购买的漂亮装饰),以及互联网在价格竞争方面带来的压力,继续保持中庸之道模式不再能够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与所有人一样,陆逊梯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安德烈•格拉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危机带来的并不都是坏事情,”他说。“全世界都处在飞速变化的状态,你的想法必须变得大胆起来。” 
      
    史蒂夫•乔布斯没有表示自己会好起来。对于熟悉的已知市场来说,利用传统智慧开展工作,依据规模选择类似措施的方式很难被超越。这也就是为什么领导者很难接受独一无二的想法开展新工作的原因,毕竟,选择与自己所在环境更类似的想法更现实。但是,对于当今的领导者来说,这是工作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做事方式和其它人都一样,为什么会出现更好的结果? 

    在所有人都在改变的时间,你打算怎样进行改变?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我做企业,有我自己的风格,这就是生存、爱、尊重。在做企业之前,当时我在外经委,是别人很羡慕的职位,但是我发现我的能力发挥不出来,我的能力不被尊重

      编者按:

      他有多重身份:是中国地产第一品牌的董事长、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位登山健将,走遍了世界两极和七大最高峰。

      他是媒体的宠儿,管理企业、登顶珠峰、出书论术,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足以吸引人们的关注,更被媒体津津乐道。

      他是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2月17日,王石做客优米网,谈及自己是如何成为一名企业家的。王石表示,当初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当企业家,而正是不满足于循规蹈矩的国企环境,并勇敢走出来,追求尊重和机会均等,才有了万科千亿背后的他。(胡晴)

      以下是王石观点摘录。

      王石:

      我来到深圳之前就已经32岁了,我是比较喜欢读书,从来没有想过当企业家,因为对经济方面也不感兴趣。读了一些书后,对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文化非常愿意接受。

      在80年代,包括现在,我最喜欢的书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这是对我目前来说还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文明史,它分类了17种文明,华夏文明是其中一种。像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都衰落了,华夏文明为什么还能延续到现在?它的结论很有意思,就是少数民族的入侵,不断把野性的(文明)注入中原,给本该腐朽的文明又注入野性的、新鲜的血液,让它延续下来。

      现在我也是这么认同的。

      而做企业,明天会怎么样你不知道,你就会慢慢考虑两年之后、十年之后,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企业,这样你的竞争意识也会逐渐的加强。

      我走到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答案也并不是很清楚。当初我到深圳来是想有两年时间做个跳板,出国留学去。做房地产也是很有偶然性的。当时我想做很多生意,都没去做,比如像金融、IT这些。

      之所以选择房地产,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行业很有创业前途。当时只有东南沿海很发达,想一些空调类的家电都很普及,由此你可以预测将来房地产也会很普及的;二是它的门槛很低。那时候,电器类像海尔这些都已有规模,只有房地产还没发展,就是现在来说,它的门槛也很低。这也是很多人看不起房地产,而房地产又很赚钱的主要原因。

      我做企业,有我自己的风格,这就是生存、爱、尊重。在做企业之前,当时我在外经委,是别人很羡慕的职位,但是我发现我的能力发挥不出来,我的能力不被尊重。我是这样才到深圳来的。

      当时我到深圳,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我能做一个企业家,我一定不让我的部下重走我走过的路:委曲求全,十年媳妇熬成婆。我一定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均等的、自由的公司环境,这是我追求的。

    阅读全文
  •  我下班开车回家。这时天已经黑了,雨滴敲打着挡风玻璃。后座上放着我的运动包。我必须在一英里以内做出决定。我是该左转去健身房还是该继续直行然后回家呢?然后,心里的借口和狡辩开始了。如果我错过一次锻炼,能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我可以明天加倍努力锻炼。我的身体和我的心灵都在恳求我放弃锻炼,但是,我却还是决定左转,因为我给了自己一个独特而强大的"礼物"。

      不论何时,我们总是关注于为别人买礼物,然而,我们也应该给我们自己一份礼物。不过,这是一份你在任何商店都买不到的礼物,这是一份只有你可以送给你自己的礼物。这是一份名为"至少"的礼物。

      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的想法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有太多的精神障碍需要我去克服。"我至少去锻炼10分钟,"我这样告诉自己。这一简单的信息让我产生了心理转变,它向我提供了能在那一晚进行锻炼的许可和动力。这是个我们不断地尝试去做更多的事情的时代,并且,我也在专栏中鼓励读者们利用他们的业余8小时--他们没有在工作或睡觉的时间--看到我鼓励你做更少的事情可能是令人惊讶的,但是,"至少"具有强大的力量。

      这个简单的词语可以让你离开沙发并帮助你达成你的目标,因为它粉碎了一件会阻碍你进步的事情--借口。每当我们在追求目标或去做某些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去做但却不一定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不要去做了。我们将寻找任何合理的(有时是不太合理的!)借口。当这种情况发生的不频繁时,这是无害的。但是,通常,放弃一次努力往往会导致放弃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们放弃追寻我们的目标。一个有价值的成果--可以造福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健康、我们的财政状况、或者我们的社区的目标或事件--变成了另一个错过了的机会。

      当从设定目标的兴奋进入到为了达成目标而需要付出努力时,你需要一个秘密武器。有时候,你可以有办法抵御借口以及对其的合理化。那么,就把"至少"这一礼物送给你自己吧。通过让自己少做,你实际上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你该如何运用"至少"这一想法?不想走两英里的路?告诉你自己,你会走至少20分钟。如果如此做到了,那你至少出了门并且做了某些事。不想要投入到三个小时的写作过程中去?告诉自己,你会写至少十分钟。在十分钟之后,评估是否想要继续。往往,你会发现你想要继续写下去。这就是"至少"的力量。它不仅仅会让你迈出第一步,它通常也会让你继续下去。

      出色的推销人员们几十年来也使用类似的称为得寸进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的策略而完成了更多的交易。该技术是指,通过让人们先同意一个相比小得多的请求再同意一个更大的请求。这给我们什么启示?让自己走一英寸,你可能就会走一英里。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