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布斯成功的七条秘诀
详细内容

乔布斯成功的七条秘诀

时间:2011-01-19     人气:2517     来源:世界经理人网     作者:
概述: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企业的头头脑脑们都在寻找新的、创造性的途径来推动他们各自的品牌成长。说到他们该向谁求助,除了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这位当代最伟大的创新型企业领袖,还能有谁比他更有资格?......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企业的头头脑脑们都在寻找新的、创造性的途径来推动他们各自的品牌成长。说到他们该向谁求助,除了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这位当代最伟大的创新型企业领袖,还能有谁比他更有资格?通过过去30年来我与苹果公司员工、专家、分析师乃至与乔布斯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乔布斯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7项规律。我将它们写入了自己的新书《史蒂夫·乔布斯的创新秘诀》(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中,未来几周我还将在博客中就这些规律展开讨论。我在下文中将简要介绍这些规律,任何人都可从中借鉴,思索如何“不同凡想”地打造自己的服务、产品和品牌。 

  规律一:做你喜欢做的事。乔布斯曾经对一群员工说:“人有激情就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乔布斯这辈子一直在遵循自己的心,他说正是靠这股激情实现了所有的这些变化。除非你心怀推动社会前进的热情,否则很难接受新的、创造性的和与众不同的理念。 

  规律二:要有改变世界的理想。激情仿佛是火箭的燃料,而理想则指引它直抵终点。当乔布斯与史蒂夫·沃茲尼亚克 (Steve Wozniak)在1976年共同创办苹果公司时,乔布斯的理想就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在手。1979年,当加州帕洛阿尔托的施乐公司(Xerox)研究室向乔布斯展示一套原始、粗糙的用户图形界面时,他立即认识到这项技术将让电脑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该技术最终催生出麦金托什电脑 (Macintosh),从而改变了人机交流的方方面面。施乐公司的科学家之所以未认识到其潜力,是因为他们的目光局限在制造新型复印机上。也许两个人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但不同的“目光”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规律三:多动脑筋。乔布斯说过:“创造性是桥梁,是纽带。”所谓桥梁和纽带便是要从其他行业寻找灵感。乔布斯曾经从电话簿、坐禅、对印度的访问、梅西百货出售的食品处理机或四季酒店那得到灵感,次数之多,数不胜数。他并不是在“窃取”创意,至多算是利用了其他行业的创意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 

  规律四:卖的不是产品,是梦想。在乔布斯看来,购买苹果产品的人并非“顾客”。他们是心怀希望、梦想和野心的人。他打造的产品是为了帮助人们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他曾说过,“有些人觉得买Mac电脑的人疯了,但透过这股疯劲我们能发现天才”。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顾客?帮助他们激发自己内在的天赋,你将赢得他们的心。 

  规律五:对一千件事情说不。乔布斯曾说,“我对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豪,但我对决定不做的事情同样感到自豪。”一直以来,乔布斯都专注于打造设计简洁的产品。而这种“专一”已经延伸到产品之外。从iPod的设计到iPad的设计,从苹果产品的包装到网站的功能,在苹果的世界中,创新意味着消除多余的元素,进而凸显必要的元素。 

  规律六:提供超酷的体验。苹果商店已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零售店,它通过任何公司都能采用的简单创新,在商店与顾客之间创造了更深、更感性化的联系。例如苹果商店内没有收银员。这里有专家、有顾问,甚至有天才,但就是没有收银员。原因何在?因为苹果做生意不是为卖而卖,而是为了丰富顾客的生活。这两者之间相差甚远。 

  规律七:要懂得说故事。乔布斯是全世界最懂得说故事的企业家,他将产品发布会变成了一种艺术。如果不懂得如何吊人胃口,即便你有全世界最棒的创意,那也是白搭。 

  简而言之,创新就是能产生正面效应的新的做事方式。任何组织的任何人,无论其头衔和职位如何,都能进行创新。通过在商业上不断思索求变,让创新成为你大脑基因中的一份子。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你关心的是你的好想法将会让其他人看上去更好,还是让你看上去更好?嗯,这会发生在你纹丝不动地端坐着并口若悬河地说着你的想法而其他人去贯彻实施的时候。选取一些你的好想法并实施它们。如果它们太复杂而你无法靠自己独自实施的话,那就在你开始谈论它们之前,先写出你的商业计划。 

      亲爱的hr, 

      我最近在一家极好的公司开始了一份新工作。公司有着开放的文化氛围,并且让我觉得我的意见在这里比之前在别的地方更有价值。 

      我的老板经常询问我关于工作进行的如何的反馈信息。我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我认为这些想法对我的老板和我们的工作团队都会是非常有帮助的。如果我在私下里给出了太多的反馈,我的主意会不会让他或同事们看上去更好却让我默默无名呢?分享太多的反馈信息会阻止我的发展么? 

      反馈是我最喜欢给与赞扬的主题之一。不过,除非你非常小心,不然反馈仅仅就是聊聊而已。 

      以下的6个方法可以确保你所做的反馈能够对你的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确保你知道你正在谈论什么内容。据我推测,你具有一些你的管理者认为将会让公司受益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他起初为什么雇用你的原因。但是,在你告诉每个人他们该做出怎样的改变之前,你确实需要了解事情的进展情况。当然,当人们在你之前的公司做X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你建议你的新公司去做X之前,请明确它的可能性。比如说,新的公司的电脑系统,可能并不具备处理这件事的性能和装置。 

      2、相比给与消极的反馈信息,要给出更多的积极反馈。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想要告诉其他人他们做错了什么。这不会为你赢得朋友和尊重。人们不会说:“嘿,斯蒂芬妮是这么的聪明!她找到了所有的问题。”他们会说:“斯蒂芬妮可真是个牢骚大王。总是在抱怨各种事情。”你的那些想法可能是极好的,但是别人的想法也一样很棒。你要确保,每一次你提出一个改变的建议的同时,都至少指出了三个积极的方面。 

      3、不要只是说:实施。你关心的是你的好想法将会让其他人看上去更好,还是让你看上去更好?嗯,这会发生在你纹丝不动地端坐着并口若悬河地说着你的想法而其他人去贯彻实施的时候。选取一些你的好想法并实施它们。如果它们太复杂而你无法靠自己独自实施的话,那就在你开始谈论它们之前,先写出你的商业计划。 

      4、你的工作应该是让你的老板看上去更好。如果公司给人一种好的积极向上的感觉,并且鼓励提出反馈信息,那么就停止担心吧。你的工作(即使是在令人恶心的公司里)是让你的老板看上去更好。聪明的老板想要聪明的人为他们工作,因为这会让他们看上去成功。成功的老板们会得到晋升。晋升后的老板会留下职位空缺。而谁会占据那个职位空缺呢?通常会是起初帮助老板看上去更好的那位雇员。 

      5、和蔼地接受他人给与的反馈信息。我推测,你并不是唯一一位被鼓励讲出自己的想法的人。其他人也将会给你提供反馈信息(不幸的是,大部分都是消极性的,因为许多人认为反馈=描述你做错了什么)。你需要接受并考虑他们的反馈信息。(除非是来自于你的老板的,你不需要去实施。并且即使是这样,当你的老板做错了时,你也有可以做的事情。)当某个人告诉你一个改进你的项目的方法的时候,认真听并提出问题。你还需要学习一些东西。 

      6、不要期望其他人总是会实施你所建议的内容。你并不是老板,你只是一位员工和同事。当你的建议被忽略的时候,不要大发雷霆。记住,你同样也会忽略其他人的一些建议。 
    阅读全文
  •   如果你很年轻并且处于事业的较低阶段,你毕业后的最初几个工作可能不会让你立即发光。当然,你可以学习一些技术,学习如何在企业世界中生存并丰富你的个人简历,但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工作,日复一日的复印文件,日常的文书工作,或者是电脑的拆箱工作,这些都是很无聊的事情。你不是一个乐于跳槽的人,并且也没有做好继续前进的准备的话,那么你怎样才能提高你现在的工作情绪呢? 

      生产力501的博客作者马克·席德(Mark Shead)给那些觉得无聊的读者提了一些建议,并举例他是如何让自己的日常IT工作变得更有意思的。他提出了三点建议,这几条建议也许能给那些认为目前的工作毫无挑战性的人们一些帮助: 

      ·寻求更多的职责。在我上大学期间,在一家医院做暑期工,他们让我做的就是电脑的拆箱和安装工作。这对我来说是最简单的工作,而且在我工作期间,并没有经常购入新的电脑。所以我就去观察和倾听人们通常会遇到什么类型的困扰,并对他们说,“我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介意让我试试么?”主管们回家后就很难与计算机系统连结,因为调制解调器经常会锁定。我就会问,我能否用旧电脑做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并最终创建了一个新的系统解决了问题。这让我做了件有意义的事情,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超出我职位的东西。诀窍就在于去发现一些目前被忽略的问题,并且是你可以在空闲时间完成的工作。 

      ·寻求更多的培训机会。阅读员工手册。如果他们有明确的培训计划,你也许可以在工作的同时学习一些大学的课程,或者参加其他类型的培训,这些都是由公司支付的。有很多不同的在线培训公司提供多种方案来配合你的工作时间。 

      ·自我培训。即使公司不会支付培训费用,你也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参加一些与你的工作相关的培训。如果你要离开公司,这些对于你以后找更好的工作都很有帮助。在空闲时间,你也可以买一些技术类书籍阅读,或者通过网络教学来自学各种课程。 

      你是否还有其他的小窍门,让无聊的工作变得有意思,或者有教育性。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