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连续两月环比回落
详细内容

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连续两月环比回落

时间:2010-08-16     人气:1086     来源:新浪网     作者:
概述: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8月12日发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7月份为116.27,环比下降7.6%,这是该指数年内第二个月连续走低。......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8月12日发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7月份为116.27,环比下降7.6%,这是该指数年内第二个月连续走低。

  6月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为125.95,环比下降6.6%,出现了年内首次回落。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副会长秦占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7月份的环比下降,也许是对6月BHI首次回落出现拐点的确认。

  虽然构成BHI其中之一的人气指数略有上升,但这主要是7月份各建材家居市场广泛进行促销活动的结果,但其购买力指数、销售能力指数及就业率指数仍在环比下降,说明促销效果不理想。

  此外,购买房地产的观望现象仍在继续,刚性需求还在压缩,或许要到房地产价格从低位回升才能真正释放出来。7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466万平方米,比上月减少2734万平方米,下降幅度达29.72%,销售额为3066亿元,比上月减少934亿元,降幅为23.35%。

  秦占学认为,房地产的销售量及价格出现快速下跌,其趋势基本上形成,刚性需求正处在“压弹簧”状态,因此BHI要等到房地产销售回升后才能走好。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于今年3月份推出BHI指数,根据全国各典型建材家居市场的统计数据,由建材家居市场人气指数、购买力指数、销售能力指数、就业率指数等加权而成。

  由于新购自住房必然需要装修,所以BHI指数的大小不仅反映了全国主要建材家居卖场的景气度,同时也是量化房地产“刚性需求”的一个指标。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龙发3D家居在2009年诞生,这一全新家装模式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并渐渐积聚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明码标价”、“预算可控”、“自由组合”、“所见即所得”等几乎成了3D家居的代名词。一年以来市场洗礼,一年以来数十名资深设计师组成的国际化研发团队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一年以来品质与风格生命力不断强盛,为了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2010年8月,3D家居全面升级,以华丽的转身、以引领风尚家装之势精彩新生。 

      3D家居超市8月重装亮相 

      全面升级后的3D家居采用集成化生产模式,启动快速生产与消费的产业链条。8月重装登场后,一如既往奉行价格透明原则,让业主家装过程中的每一笔消费都明明白白,有据可循;经过精心挑选、用心改良,实景样板间从106个升级为设计理念更加人性化的128个,家具、配饰在龙发全球采购系统支持下品类更丰盛,128个样板间里数万种家居产品,让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之下拥有更加广阔的选择余地。 

      样板间及饰品明码标价 

      3D家居以高性价比取信于消费者。专家设计师组成的国际化研发设计团队集合上百人的智慧,全新推出颠覆传统一对一服务理念的128个实景样板间。128个样板间包括中式、西式、现代、古典,风格多样,奢华的、低调的、潮流的、古朴的,格调丰富,让消费者在丰富多彩的样板世界里,无需额外支付设计费便能自由组合、构筑理想之家。每一样板间及家居饰品全部实行明码标价,依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清晰明确,免除“增项”的后顾之忧。依托龙发全球化采购系统和自有高品质家居生产基地,全面从品质、价格、环保考量,家居产品在保质保量的同时成本有所降低;背靠龙发标准化施工管理系统和3维结构性安全标准管理体系,工程质量有了更加长足的保障。 

      所见即所得是硬道理 

      传统家装,效果往往难以预测。一纸设计图,设计师的一通讲解,未来家仍在概念里。理想与现实差距有多大?整个装修过程能不能不再是家装业主担忧操心的过程?龙发3D家居自开业以来便以“所见即为所得”的模式替业主解决了这个问题。1:1实景样板间让业主在看见什么就是什么、触摸到什么就是什么的装修设想里实现把“未来的家”搬回家。8月全新升级以后,在一万多平方米的购物空间,包含更加人性化设计理念的128个实景样板间整体展示销售,既有成套组合的完整户型,也有包括客厅、卧室、书房、儿童房、厨房、卫生间等独立的功能样板间;简约、时尚、古典、现代、欧式、中式等8大风格系,业主可以自由搭配出千余种风格组合;提供完整的基础装修、水电路改造、居室造型等专业解决方案,满足不同业主的家装需求。一站式装修,一步到位的家装工程、全程跟踪服务省却了业主从材料采购到家具、配饰搭配等一系列繁琐过程,让消费者畅享完整家居的便捷无忧。
    阅读全文
  •   早在上世纪60年代,IBM、通用、福特、柯达等美国大公司就已经采用人才测评技术选拔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并取得良好效果,随着测评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经营团体开始采用这一技术用于重要人员选拔。管理者的选拔与考核是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今天,“人才测评”俨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词。 

      对企业而言,人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根本,如果不能选对人,背后的损失将难以估计,美国管理协会有数据表明,“错误的选拔带给企业的损失是该岗位年薪的50%~200%”。然而,由于对人才测评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仍不在少数。 

      纵观人才测评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一、重测量,不重建模;二、测评方法重全面,不重针对性;三、对已有测评工具和测评软件不加鉴别,盲目引进;四、测评结果大部分用于选拔晋升,不重与人力资源管理其它方面相结合,应用范围狭窄;五、测评技术缺乏更新维护。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将从人才测评体系在企业应用的实际出发,逐一展开讨论,并探讨人才测评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 重测量,不重建模 

      人才测评是一个过程性的工作,至少包括胜任力鉴别、胜任力模型建立、胜任力测量标准确定、胜任力测量几个环节,然而,企业常见的做法是在哪些是能够使组织实现高绩效的胜任特征尚未识别明确——目标工作的胜任力模型要么没有,要么缺乏信、效度检验,模型本身十分粗糙,根本不足以用来选拔人才——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使用多种人才测量技术,为求人才选拔的科学性,结果无异于空中楼阁。 

      胜任力模型是人才测评技术的基础和出发点,它为企业描绘同时区分出不同工作胜任者的大致特征。以高科技企业为例,研发技术类人员和营销类人员的胜任特征应当相去甚远,对研发技术人员企业不会要求一流的言语表达和沟通能力,但是对营销类人员要求却会很高,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某国际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为国内某航空企业设计的企业范围内通用“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共计十项核心能力与十项管理能力,这二十项能力对不同职位序列不做任何区分,意味着飞行部门的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与行政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能力素质要求上完全一致,只不过程度略有不同,在此胜任力模型指引下的人才测量最终沦为企业引进科学管理的一场秀。 

      胜任力模型不清晰或者空白,对人员的测量等于无的放矢,也就谈不上效度,因此,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是人才测评的重要基础,企业要实施人才测评,就必须先将目标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建立、明确,只有先稳固基础,搭建起信、效度良好的模型,才能进入下一步选择相应的测评方法进行人才测评的工作。 

      企业完整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根据职位职责、性质等将所有职位进行归类,划分职位序列;第二,确定绩效标准、选取效标样本;第三,收集职位要求信息,可以从企业文化、公司战略中提取,还可以通过行为事件访谈(BEI)、问卷调查、已有资料分析中提取;第四,整理、分析获取的信息,搭建胜任力模型,第五,对模型进行信、效度检验。 

      二、 测评方法重全面,不重针对性 

      测评方法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中又分两个层面,一是测评方法与需要测量的胜任特征之间需要匹配,二是测评方法与测评对象之间需要统一。 

      常见的人才测评方法包括心理测量、面试、BEI和评价中心等,这些方法各有其长短:心理测量能够测量智商、人格、气质、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操作简便,记分和解释较为客观,反馈迅速,但是对测量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面试分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使用灵活,但是效率较低,结果主观性较强;BEI能够深入挖掘测评对象信息,但是要求将访谈人员本身作为测评工具,对其专业能力要求同样非常高;评价中心重情景模拟,主要方法有公文筐测验、口头表达测验、角色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由于综合使用了多项测评技术,评价中心的效度较为理想,不过操作难度较大,对测评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事先进行培训,整个过程也比较长。 

      因此,企业在选择采用何种测评方法时,应当首先细致把握各种方法的优劣,再针对不同胜任特征、不同测评对象,对各种测评方法综合考虑,扬长避短。例如,在测量人际类胜任特征时,BEI、360 度评价都是不错的选择,在测量个性特质类胜任特征时,心理测量效度更高;针对基层管理人员,从成本角度考虑,专业技能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结构化/半结构化面试基本能满足效度需求,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则多综合评价中心和心理测量多种手段。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