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8家家具厂伪造产地被查 缺少知名品牌
时间:2010-05-31 人气:1279 来源:荆楚网 作者:
概述:昨日,8份行政处罚通知书摆上武汉市洪山区工商分局副局长周泽意的案头。这8家汉产家具企业因为虚假标示产地,将面临工商部门的处罚。......
昨日,8份行政处罚通知书摆上武汉市洪山区工商分局副局长周泽意的案头。这8家汉产家具企业因为虚假标示产地,将面临工商部门的处罚。
洪山区建设乡聚集着45家本地家具厂,它们生产的明明是本地产品,但其中不少却千万百计掩盖“出生地”,纷纷将产地标注为香港、广东等地,甚至不少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家具厂也走“山寨”路线。
洪山区建设乡工商所所长熊超群介绍,8家伪造产地且拒绝整改的家具厂,已被纳入诚信“黑名单”,工商部门将立案查处。而武汉市质监局也在建设乡揪出18家伪造产地的本地家具厂,准备纳入“严打”对象。
汉产家具曾经有过辉煌。上世纪80年代,武汉家具企业年产值共达3亿元左右,一度被列为武汉市支柱产业,并涌现出“双箭”、“白鳍豚”、“四季如意”等知名品牌。但近20多年来,汉产家具品牌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行业发展岌岌可危,以致出现集体虚构产地的歪风。
武汉市家具协会秘书长谢文桥介绍,缺资金、缺技术、缺研发能力、缺产业配套,成为汉产家具行业发展的“拦路虎”,但最缺的还是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去年,武汉家具市场消费额达120亿元,但九成被外地家具厂瓜分,汉产家具甚至难以进入家门口的大卖场,处境尴尬。
在记者的连日采访中,武汉玉林家私厂等20多家武汉家具企业,希望通过本报向社会呼吁:请有关职能部门关注汉产家具行业的现状,建立行业发展规划,通过推动行业重组等系列措施,帮助汉产家具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汉产家具为何不愿姓“汉”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汉产家具却打上港标 记者陈勇 摄
本报记者张乐克 龙滢 刘茜 查昭 熊星星 通讯员徐永峰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武汉多个家具市场和多家家具企业,试图解读“汉产家具不姓‘汉’”这一怪象。
多次查处难改“傍大款”
城中村产出“香港”家具
5月20日,洪山区工商分局对建设乡45家家具厂全面清查,发现虚假表示香港品牌的有7家,另有30多家冒充广东、成都产地。
在建设乡崇阳村,执法人员来到一家占地达40亩的大型家具厂,发现其生产的家具包装上印着繁体的“香港富亚达”等字样,还用中英文标注着“香港九龙旺角花园街”等“公司地址”。
建设乡工商所所长熊超群介绍,经调查,该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名称是“武汉市洪山区建设乡富亚达家具厂”,却通过中介公司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所谓的“香港富亚达(集团)”,然后自己给自己授权,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香港品牌。
从今年3月以来,工商部门多次责令该厂改正,但厂方仅在包装上加注产地为洪山区崇阳工业园等信息,却拒绝撤销“香港授权”。
熊超群表示,根据外资企业在大陆投资合作的相关规定,外资授权内地企业贴牌生产必须要到主管部门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甚至涉嫌违规授权。另外,实际生产地如不标注武汉市行政区划,误导消费者,也属违规行为。
甚至有规模更大的武汉家具厂也走“山寨”路线。武汉和平石磊家具厂去年销售额近7000万元,却通过注册“香港石磊家俬实业有限公司”,虚假表示产地。
据了解,虚假表示产地,在建设乡的家具企业中十分普遍,除了香港,更多采取“授权”手法,虚构广东、四川品牌,虽经多次查处,仍难根治。
汉产家具难进家门口的大卖场
上百亿市场九成旁落
去年,武汉家具市场消费额达到120亿元,但9成被外地家具厂瓜分。
提到汉产家具的现状,武汉市家具协会秘书长谢文桥感叹:汉产家具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这块120亿元的“大蛋糕”中,一半被广东家具切走,四川、北方家具各占两成,汉产家具的市场份额仅有一成左右。
提到汉产家具,武汉居然之家家居市场有限公司武昌店店长顾月明的第一反应是:“档次低,无原创设计,无好的包装,质量不过关。”
他介绍,居然之家武昌店有300多个家具品牌,其中八成是广州、北京家具,其次是浙江、四川家具。汉产家具寥寥无几,只占三四个席位,“招商时,几乎没有武汉家具企业来咨询。”
以广州为代表的粤派家具风格多样,涵盖欧式、中式、实木、板式、软体等,产品线丰富,做工精细。京派家具善于用材料、环保等做卖点,“曲美”、“意风”、“百强”等品牌聘请国外设计师设计,注重与国外设计接轨,产品款式令人耳目一新。与此相比,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汉产家具已被打上“大路货”的烙印。
“从这几个汉产品牌的摆放位置,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中低端水平。”顾月明指着卖场分布图说,这些汉产家具都在卖场的犄角旮旯,少人光顾。
和平家具大市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汉产家具展示平台,但在这里,满眼也几乎是外地品牌,很难看到标注汉产的家具品牌。一位行业人士透露,一些本地生产厂家不敢打上“武汉”字样,否则价格、销量都会大打折扣。
贴上港标价格猛涨4倍
“傍大款”成本地企业生存之道
在和平家具大市场,记者发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同样是一套板式家具,汉产的价格仅有四川产的一半。
为何产地不同,价格差距却如此之大?一位汉产家具老板无奈地说:汉产家具只能卖这个价格,四川产的家具名气也大啊!
采访中,和平石磊家具负责人刘某对工商执法人员称:武汉家具根本没法同广东、成都等地生产的同类产品竞争,目前已基本退出省会城市,只能在乡镇市场寻找空间。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材料,有的广东产家具比武汉产价格高4—5倍。
例如:同样是板式6开门衣柜,武汉产批发价为1200元,而成都产价格为4000元左右,广东产价格更是超过5000。
工商执法人员介绍,在建设乡的调查发现,家具贴上港标后,标价一般可高出4倍。正是这样的利益驱动,让一些本地家具厂家变得短视,导致违规行为泛滥。
辉煌过后境况尴尬
汉产家具痛失全国第四极
武汉市目前有7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产品销往省内二、三线城市。“武汉家具,失去了当国内家具第四极的机会。”谢文桥说,国内目前有四大家具产业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四川。本世纪初,本土家具企业曾联名向政府提出“打造全国家具第四极”的建议,因为种种原因,未被采纳。
谢文桥说,上世纪80年代末是汉产家具最辉煌的时期,国有钢木家具品牌“双箭”、“白鳍豚”、“四季如意”被称为“三只钢老虎”,畅销全国,名声赫赫。当时,武汉有100多家国有家具企业,年产值达3亿元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武汉市政府提出发展“汉派服装”、“汉味食品”、“汉产家具”战略,并出台贴息贷款2000万元等一系列政策优惠,缓解了家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民营企业开始加速发展。本世纪初,“汉产家具”从政府“支柱产业”目录中删除,其发展势头也江河日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洪山区建设乡聚集着45家本地家具厂,它们生产的明明是本地产品,但其中不少却千万百计掩盖“出生地”,纷纷将产地标注为香港、广东等地,甚至不少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家具厂也走“山寨”路线。
洪山区建设乡工商所所长熊超群介绍,8家伪造产地且拒绝整改的家具厂,已被纳入诚信“黑名单”,工商部门将立案查处。而武汉市质监局也在建设乡揪出18家伪造产地的本地家具厂,准备纳入“严打”对象。
汉产家具曾经有过辉煌。上世纪80年代,武汉家具企业年产值共达3亿元左右,一度被列为武汉市支柱产业,并涌现出“双箭”、“白鳍豚”、“四季如意”等知名品牌。但近20多年来,汉产家具品牌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行业发展岌岌可危,以致出现集体虚构产地的歪风。
武汉市家具协会秘书长谢文桥介绍,缺资金、缺技术、缺研发能力、缺产业配套,成为汉产家具行业发展的“拦路虎”,但最缺的还是能够叫得响的品牌。去年,武汉家具市场消费额达120亿元,但九成被外地家具厂瓜分,汉产家具甚至难以进入家门口的大卖场,处境尴尬。
在记者的连日采访中,武汉玉林家私厂等20多家武汉家具企业,希望通过本报向社会呼吁:请有关职能部门关注汉产家具行业的现状,建立行业发展规划,通过推动行业重组等系列措施,帮助汉产家具走出困境,重振雄风。
汉产家具为何不愿姓“汉”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汉产家具却打上港标 记者陈勇 摄
本报记者张乐克 龙滢 刘茜 查昭 熊星星 通讯员徐永峰
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了武汉多个家具市场和多家家具企业,试图解读“汉产家具不姓‘汉’”这一怪象。
多次查处难改“傍大款”
城中村产出“香港”家具
5月20日,洪山区工商分局对建设乡45家家具厂全面清查,发现虚假表示香港品牌的有7家,另有30多家冒充广东、成都产地。
在建设乡崇阳村,执法人员来到一家占地达40亩的大型家具厂,发现其生产的家具包装上印着繁体的“香港富亚达”等字样,还用中英文标注着“香港九龙旺角花园街”等“公司地址”。
建设乡工商所所长熊超群介绍,经调查,该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名称是“武汉市洪山区建设乡富亚达家具厂”,却通过中介公司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所谓的“香港富亚达(集团)”,然后自己给自己授权,让消费者误以为是香港品牌。
从今年3月以来,工商部门多次责令该厂改正,但厂方仅在包装上加注产地为洪山区崇阳工业园等信息,却拒绝撤销“香港授权”。
熊超群表示,根据外资企业在大陆投资合作的相关规定,外资授权内地企业贴牌生产必须要到主管部门备案,否则没有法律效力,甚至涉嫌违规授权。另外,实际生产地如不标注武汉市行政区划,误导消费者,也属违规行为。
甚至有规模更大的武汉家具厂也走“山寨”路线。武汉和平石磊家具厂去年销售额近7000万元,却通过注册“香港石磊家俬实业有限公司”,虚假表示产地。
据了解,虚假表示产地,在建设乡的家具企业中十分普遍,除了香港,更多采取“授权”手法,虚构广东、四川品牌,虽经多次查处,仍难根治。
汉产家具难进家门口的大卖场
上百亿市场九成旁落
去年,武汉家具市场消费额达到120亿元,但9成被外地家具厂瓜分。
提到汉产家具的现状,武汉市家具协会秘书长谢文桥感叹:汉产家具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这块120亿元的“大蛋糕”中,一半被广东家具切走,四川、北方家具各占两成,汉产家具的市场份额仅有一成左右。
提到汉产家具,武汉居然之家家居市场有限公司武昌店店长顾月明的第一反应是:“档次低,无原创设计,无好的包装,质量不过关。”
他介绍,居然之家武昌店有300多个家具品牌,其中八成是广州、北京家具,其次是浙江、四川家具。汉产家具寥寥无几,只占三四个席位,“招商时,几乎没有武汉家具企业来咨询。”
以广州为代表的粤派家具风格多样,涵盖欧式、中式、实木、板式、软体等,产品线丰富,做工精细。京派家具善于用材料、环保等做卖点,“曲美”、“意风”、“百强”等品牌聘请国外设计师设计,注重与国外设计接轨,产品款式令人耳目一新。与此相比,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汉产家具已被打上“大路货”的烙印。
“从这几个汉产品牌的摆放位置,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中低端水平。”顾月明指着卖场分布图说,这些汉产家具都在卖场的犄角旮旯,少人光顾。
和平家具大市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汉产家具展示平台,但在这里,满眼也几乎是外地品牌,很难看到标注汉产的家具品牌。一位行业人士透露,一些本地生产厂家不敢打上“武汉”字样,否则价格、销量都会大打折扣。
贴上港标价格猛涨4倍
“傍大款”成本地企业生存之道
在和平家具大市场,记者发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同样是一套板式家具,汉产的价格仅有四川产的一半。
为何产地不同,价格差距却如此之大?一位汉产家具老板无奈地说:汉产家具只能卖这个价格,四川产的家具名气也大啊!
采访中,和平石磊家具负责人刘某对工商执法人员称:武汉家具根本没法同广东、成都等地生产的同类产品竞争,目前已基本退出省会城市,只能在乡镇市场寻找空间。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材料,有的广东产家具比武汉产价格高4—5倍。
例如:同样是板式6开门衣柜,武汉产批发价为1200元,而成都产价格为4000元左右,广东产价格更是超过5000。
工商执法人员介绍,在建设乡的调查发现,家具贴上港标后,标价一般可高出4倍。正是这样的利益驱动,让一些本地家具厂家变得短视,导致违规行为泛滥。
辉煌过后境况尴尬
汉产家具痛失全国第四极
武汉市目前有700多家家具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产品销往省内二、三线城市。“武汉家具,失去了当国内家具第四极的机会。”谢文桥说,国内目前有四大家具产业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四川。本世纪初,本土家具企业曾联名向政府提出“打造全国家具第四极”的建议,因为种种原因,未被采纳。
谢文桥说,上世纪80年代末是汉产家具最辉煌的时期,国有钢木家具品牌“双箭”、“白鳍豚”、“四季如意”被称为“三只钢老虎”,畅销全国,名声赫赫。当时,武汉有100多家国有家具企业,年产值达3亿元左右。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武汉市政府提出发展“汉派服装”、“汉味食品”、“汉产家具”战略,并出台贴息贷款2000万元等一系列政策优惠,缓解了家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民营企业开始加速发展。本世纪初,“汉产家具”从政府“支柱产业”目录中删除,其发展势头也江河日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作为全球迄今最成功的家具零售商,宜家(IKEA)在中国内地拓店之慢被业界讥讽为“蜗牛”速度。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在青岛首设代表处,直到1998年才在上海开设大陆首店,紧接着的12年间,宜家在内地新增的门店数仅为7家。
日前,借助参展世博会的契机,宜家对外宣布,要在中国市场投入十数亿美元拿地自建购物中心。而宜家早已跟红星美凯龙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有6个商场是和宜家一起建的。”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近日对媒体透露,两家公司将一起拿地,一起建商场,一起造商圈。
值得玩味的是,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公关经理许丽德对这一“由他方宣称的合作”表现出明显“敌意”,她对南都记者说,“这只是红星美凯龙单方面发布的信息,相关情况要跟红星美凯龙咨询,宜家对此无可奉告。”
“宜家是非上市公司,可以不理会外界压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宜家亚太区总裁杜福延(LanDuffy)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宜家究竟意欲何为?红星美凯龙是否一厢情愿?
自建商场可绕开“便利消费”硬伤?
宜家想自己拿地建商场、购物中心背后是有故事的。
“初创时期的宜家商场并无特别之处。但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宜家的商场,顾客只好写下产品型号等着导购员发货。排队取货的场景促使宜家创始人IngvarKamprad灵机一动:何不干脆将仓库打开,让顾客自己凭型号取货。”在宜家(中国)工作十余年的沈冰告诉南都记者,这就是宜家“无人导购”经营模式的由来,目的是“让消费者购物更方便”。
无可讳言的是,宜家“便利消费”的理念来到中国有些变样。在广州宜家里,吴敏举着上次买的厨房用的壁杆,晕头转向转了两个小时,却一无所获。说是这玩意买回家才发现,里面没有配套的螺丝。况且,宜家商场设置的“单行道”,压根没办法抄捷径直达目的区。
宜家方面将商场“迷宫般”的布局归咎于“建筑硬伤”。“因为广州店是租赁物业,所以动线设计等方面不能完全参照‘宜家标准’。”宜家内部管理人员杨小姐告诉南都记者,正是考虑到要给中国消费者营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宜家才要拿地建自有物业。
而宜家中国零售经理吉利安女士也曾告诉南都记者,接下来的新店都是采用自购土地、自建商场的模式开发运营。
宜家拿地面临窘境
不过,外资零售企业要在中国拿地绝非易事。何况,宜家选址挑剔,“胃口”也很大———标准店至少要三四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动辄十几万平方米。
比如,已经选址在建的北京大兴区和无锡两个“宜家购物中心”,商业面积分别为20万和14万平方米。“面积足够大,才能保证业态的丰富和完善,从而拉动商场销售额。而销售额的增长又反过来提升宜家商场的价值,有利于宜家在中国以较低价格拿地。”沈冰说。
症结所在,一目了然。自1990年在青岛首设代表处至今,宜家蛰伏在中国足有二十年,开门纳客的商场总数却仅有8家。店铺的稀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宜家在中国销售额不高。公开资料显示,2008财年,宜家中国营收约为27.9亿元人民币,当年宜家全球销售额为212亿欧元;而2009财年,中国店面的销售额尽管略有增长,达到32.4亿元人民币,但仍不足当年宜家全球215亿欧元销售额的2%;既然很难极大地拉动当地商业的繁荣,国内的相关机构自然难对宜家保持持续“青睐”。此前不久,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际集团,公开抛售手中持有的上海申瑞家具(上海宜家的经营公司)40%股权,便是见证。
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的挂牌公告,申瑞家具2009年度的营业收入为51540万元,比2008年度下降约46%,净利润缩水到1952万元,降幅高达57%。同时,申瑞家具目前的负债总计14489万元。按此计算,上海宜家在中国的收入利润率为3.79%。但按此利润基数,相较“负债额”来说尤杯水车薪,足以让前来收税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
“慢节奏”的宜家遭遇红星美凯龙
宜家慢吞吞的中国节奏,在2008年出现新的变化,宜家一年内在深圳和南京共开了两间门店。到了2009年,宜家除了新增大连门店外,还特地成立了宜家购物中心(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运筹拓展购物中心业态。眼下,借助参展世博会的契机,宜家对外宣布,其在中国拿地自建购物中心的投入已敲定十几亿美元。而中国十大商业地产操盘手之一的邓国坚注意到,恰恰是这两三年,红星美凯龙的新店开业庆典,往往就会出现宜家高层的身影,“说是两家公司已经达成合作”。
这一说法得到了红星美凯龙董事长兼CEO车建新的证实,两家公司将一起拿地,一起建商场,一起造商圈。“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有6个商场是和宜家一起建的。已经在南京、沈阳、天津、无锡等地与宜家同进同出。”
而红星美凯龙品牌管理部媒介主管高小姐则进一步解释,5月8日开业的红星美凯龙浦东店就是两家公司“同拓市场”的新典范。在红星美凯龙浦东店旁边,有一块面积大小相当的建筑工地也在施工,而围挡上就有醒目的蓝底黄色字体“IKEA”。“至于战略合作的具体方案和运营模式,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这种合作手法对双方肯定是有利的。宜家可以给红星美凯龙带来终端客流拓展产品品类结构。而红星则给宜家在中国拿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可以依托红星在中国已有66家网点的渠道体系,助推宜家的产品销售覆盖一线城市,同时向二线城市渗透。”合纵四方家具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国芳说。
令人诧异的是,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公关经理许丽德对两家公司“联姻”的消息不置可否,声称这只是红星美凯龙单方面发布的信息,要跟红星美凯龙,而不是跟宜家咨询。
业界观点
宜家绕税算盘:聪明合法地将“成本拉高”
“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为什么宜家要遮遮掩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情·家具TIME》杂志执行总编袁卫东(博客)认为,“事实上,宜家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红星美凯龙所提供的客流或资源对宜家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可能是,“红星美凯龙正在谋求上市,当前工作的重心,是要将业绩报表做得更为漂亮。而宜家恰好逆道而行,聪明合法地运用各种手段将‘成本拉高’,以谋求交纳低税收。”一位请求隐去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从宜家每年的营收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据其分析,宜家体系设置了复杂的组织机构,在荷兰注册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是宜家的后台老板,而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则是宜家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它俩共同掌控宜家体系的资本权力。除此之外,两个辅助集团进行实质性运作:一个是宜家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宜家机构所有商店的经营和管理业务;另一个是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宜家机构所有的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
具体来说,“IKEA先在丹麦免税地注册了品牌授权公司,继而在市场开拓的地方注册采购公司或生产公司,而这些公司产销IKEA产品,必须支付‘品牌使用费’,因为所有公司都由IKEA控制,所以品牌使用费的高低,由IKEA自行调节。这样,销售地的售价组成部分,均将打入昂贵的品牌使用费,利润相对就减少甚至亏损,在销售地就可以少交税或不交税。”
“而利润资金则流向品牌授权公司,品牌授权公司是注册在免税地,法律规定不交税,这就成功实现‘合法避税’。”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即使IKEA使用各种方法合法避税,商场表面没有盈利,可是商业地产铁定是要升值的。
或许,这才是宜家开辟购物中心业态的真实意图。
日前,借助参展世博会的契机,宜家对外宣布,要在中国市场投入十数亿美元拿地自建购物中心。而宜家早已跟红星美凯龙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有6个商场是和宜家一起建的。”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近日对媒体透露,两家公司将一起拿地,一起建商场,一起造商圈。
值得玩味的是,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公关经理许丽德对这一“由他方宣称的合作”表现出明显“敌意”,她对南都记者说,“这只是红星美凯龙单方面发布的信息,相关情况要跟红星美凯龙咨询,宜家对此无可奉告。”
“宜家是非上市公司,可以不理会外界压力,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情。”宜家亚太区总裁杜福延(LanDuffy)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宜家究竟意欲何为?红星美凯龙是否一厢情愿?
自建商场可绕开“便利消费”硬伤?
宜家想自己拿地建商场、购物中心背后是有故事的。
“初创时期的宜家商场并无特别之处。但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宜家的商场,顾客只好写下产品型号等着导购员发货。排队取货的场景促使宜家创始人IngvarKamprad灵机一动:何不干脆将仓库打开,让顾客自己凭型号取货。”在宜家(中国)工作十余年的沈冰告诉南都记者,这就是宜家“无人导购”经营模式的由来,目的是“让消费者购物更方便”。
无可讳言的是,宜家“便利消费”的理念来到中国有些变样。在广州宜家里,吴敏举着上次买的厨房用的壁杆,晕头转向转了两个小时,却一无所获。说是这玩意买回家才发现,里面没有配套的螺丝。况且,宜家商场设置的“单行道”,压根没办法抄捷径直达目的区。
宜家方面将商场“迷宫般”的布局归咎于“建筑硬伤”。“因为广州店是租赁物业,所以动线设计等方面不能完全参照‘宜家标准’。”宜家内部管理人员杨小姐告诉南都记者,正是考虑到要给中国消费者营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宜家才要拿地建自有物业。
而宜家中国零售经理吉利安女士也曾告诉南都记者,接下来的新店都是采用自购土地、自建商场的模式开发运营。
宜家拿地面临窘境
不过,外资零售企业要在中国拿地绝非易事。何况,宜家选址挑剔,“胃口”也很大———标准店至少要三四万平方米,购物中心动辄十几万平方米。
比如,已经选址在建的北京大兴区和无锡两个“宜家购物中心”,商业面积分别为20万和14万平方米。“面积足够大,才能保证业态的丰富和完善,从而拉动商场销售额。而销售额的增长又反过来提升宜家商场的价值,有利于宜家在中国以较低价格拿地。”沈冰说。
症结所在,一目了然。自1990年在青岛首设代表处至今,宜家蛰伏在中国足有二十年,开门纳客的商场总数却仅有8家。店铺的稀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宜家在中国销售额不高。公开资料显示,2008财年,宜家中国营收约为27.9亿元人民币,当年宜家全球销售额为212亿欧元;而2009财年,中国店面的销售额尽管略有增长,达到32.4亿元人民币,但仍不足当年宜家全球215亿欧元销售额的2%;既然很难极大地拉动当地商业的繁荣,国内的相关机构自然难对宜家保持持续“青睐”。此前不久,国资背景的上海国际集团,公开抛售手中持有的上海申瑞家具(上海宜家的经营公司)40%股权,便是见证。
据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的挂牌公告,申瑞家具2009年度的营业收入为51540万元,比2008年度下降约46%,净利润缩水到1952万元,降幅高达57%。同时,申瑞家具目前的负债总计14489万元。按此计算,上海宜家在中国的收入利润率为3.79%。但按此利润基数,相较“负债额”来说尤杯水车薪,足以让前来收税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
“慢节奏”的宜家遭遇红星美凯龙
宜家慢吞吞的中国节奏,在2008年出现新的变化,宜家一年内在深圳和南京共开了两间门店。到了2009年,宜家除了新增大连门店外,还特地成立了宜家购物中心(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运筹拓展购物中心业态。眼下,借助参展世博会的契机,宜家对外宣布,其在中国拿地自建购物中心的投入已敲定十几亿美元。而中国十大商业地产操盘手之一的邓国坚注意到,恰恰是这两三年,红星美凯龙的新店开业庆典,往往就会出现宜家高层的身影,“说是两家公司已经达成合作”。
这一说法得到了红星美凯龙董事长兼CEO车建新的证实,两家公司将一起拿地,一起建商场,一起造商圈。“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有6个商场是和宜家一起建的。已经在南京、沈阳、天津、无锡等地与宜家同进同出。”
而红星美凯龙品牌管理部媒介主管高小姐则进一步解释,5月8日开业的红星美凯龙浦东店就是两家公司“同拓市场”的新典范。在红星美凯龙浦东店旁边,有一块面积大小相当的建筑工地也在施工,而围挡上就有醒目的蓝底黄色字体“IKEA”。“至于战略合作的具体方案和运营模式,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这种合作手法对双方肯定是有利的。宜家可以给红星美凯龙带来终端客流拓展产品品类结构。而红星则给宜家在中国拿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可以依托红星在中国已有66家网点的渠道体系,助推宜家的产品销售覆盖一线城市,同时向二线城市渗透。”合纵四方家具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国芳说。
令人诧异的是,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公关经理许丽德对两家公司“联姻”的消息不置可否,声称这只是红星美凯龙单方面发布的信息,要跟红星美凯龙,而不是跟宜家咨询。
业界观点
宜家绕税算盘:聪明合法地将“成本拉高”
“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为什么宜家要遮遮掩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情·家具TIME》杂志执行总编袁卫东(博客)认为,“事实上,宜家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红星美凯龙所提供的客流或资源对宜家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可能是,“红星美凯龙正在谋求上市,当前工作的重心,是要将业绩报表做得更为漂亮。而宜家恰好逆道而行,聪明合法地运用各种手段将‘成本拉高’,以谋求交纳低税收。”一位请求隐去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从宜家每年的营收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据其分析,宜家体系设置了复杂的组织机构,在荷兰注册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是宜家的后台老板,而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则是宜家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它俩共同掌控宜家体系的资本权力。除此之外,两个辅助集团进行实质性运作:一个是宜家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宜家机构所有商店的经营和管理业务;另一个是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宜家机构所有的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
具体来说,“IKEA先在丹麦免税地注册了品牌授权公司,继而在市场开拓的地方注册采购公司或生产公司,而这些公司产销IKEA产品,必须支付‘品牌使用费’,因为所有公司都由IKEA控制,所以品牌使用费的高低,由IKEA自行调节。这样,销售地的售价组成部分,均将打入昂贵的品牌使用费,利润相对就减少甚至亏损,在销售地就可以少交税或不交税。”
“而利润资金则流向品牌授权公司,品牌授权公司是注册在免税地,法律规定不交税,这就成功实现‘合法避税’。”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即使IKEA使用各种方法合法避税,商场表面没有盈利,可是商业地产铁定是要升值的。
或许,这才是宜家开辟购物中心业态的真实意图。
阅读全文
转眼又到了每年的家居装修旺季,如今,困扰消费者装修的首要问题既非价格,也非款式风格,而是聚焦于“家具污染”问题。甲醛超标、苯超标等所带来的身体危害让消费者对环保材质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不少不法商家都利用消费者对实木家具趋之若鹜却知之甚少的弱点,给普通板材都戴上了“实木”的帽子进行推销,而其材质并非实木,只是在普通板材外贴了一层实木皮。
伪劣实木家具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最大的利益,采用一些劣质板材,在其外层粘贴一层实木皮就愣充“实木板材”。所谓的密度板都是将锯末或者碎木头用大量甲醛熬胶黏合而成,而颗粒板就是通常所说的刨花板,由刨花材料加入胶黏剂压合而成。这类板材成本低廉,但加上“实木”的名头之后,其利润高达80%-120%,远高于真正实木15%-20%的利润。当这些含有大量甲醛的板材被制成家具后,就成为商场中被商家大肆吹捧的“实木家具”,事实上,这类产品张冠李戴,与真正的实木产品截然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上的实木家具价格都比较高一些,像一些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门,因为沾上了实木的边,在价格上都要比复合地板、复合门价格高很多。在一家名牌地板销售点内,纯实木地板每平方米的价格一般在200元至350元之间,而同样品牌的实木复合地板价位在100元至150元,复合地板的价格最低,价位在50元至90元。
一款普通非亮面的实木复合地板打出了特价,为每平方米57.8元。为何同是实木复合地板而价格却相差一倍?除了以假乱真,实木家具移花接木的现象也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消费者在选购时一方面要警惕商家以次充好,外实内虚;另一方面,如果家具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复合板材,那么都会含有一定程度的甲醛或苯等物质,而其中一些伪劣的板式贴皮家具则难免甲醛超标,对人体的伤害在所难免。
低价材料通常是粗制滥造据
市场上一些品牌实木复合门的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而还有一些杂牌的门也叫做实木复合门,然而价格却在500元至600元之间。两种实木复合门为何相差如此多?
价格便宜的实木复合门大多不含有实木的成分,在安装完毕后,会给房间带来刺鼻的气味,人体长时间吸入会造成伤害。
那么消费者如何甄别真正达到环保标准的实木家具呢?建议首先应确认甲醛的含量,虽然大多数合格家具都具备甲醛含量检测证书,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检测只是对家具使用的板材甲醛释放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从化学溶液里面测出的,并非是模拟家居环境对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检测,所以并不代表在居室环境中不会甲醛超标,因此最有效、最直接的检测办法还是打开柜门或者抽屉闻一闻,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或引起流泪,如果有,可以请销售人员对气味作出合理解释。有些气味是油漆、黏合剂等必然附带的,回家之后打开柜门一段时间即可消除。
另外,对实木家具木材的含水量和产地也应加以注意,其含水量应与使用地区的平衡含水量保持一致。
在此,应购买名牌厂家的产品,最好在购买时带着有经验的人或专业采购人士一同前往,也可以委托装饰公司购买,一是他们有质量稳定的供货单,价格可能会低一些;二是一旦质量出现问题,责任明确,方便解决。工作人员强调,千万不能贪图便宜,低价出售的材料通常都是粗制滥造和甲醛严重超标的材料。另外,购买后一定要保存使用说明书,以便产生纠纷时使用。
伪劣实木家具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最大的利益,采用一些劣质板材,在其外层粘贴一层实木皮就愣充“实木板材”。所谓的密度板都是将锯末或者碎木头用大量甲醛熬胶黏合而成,而颗粒板就是通常所说的刨花板,由刨花材料加入胶黏剂压合而成。这类板材成本低廉,但加上“实木”的名头之后,其利润高达80%-120%,远高于真正实木15%-20%的利润。当这些含有大量甲醛的板材被制成家具后,就成为商场中被商家大肆吹捧的“实木家具”,事实上,这类产品张冠李戴,与真正的实木产品截然不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上的实木家具价格都比较高一些,像一些实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门,因为沾上了实木的边,在价格上都要比复合地板、复合门价格高很多。在一家名牌地板销售点内,纯实木地板每平方米的价格一般在200元至350元之间,而同样品牌的实木复合地板价位在100元至150元,复合地板的价格最低,价位在50元至90元。
一款普通非亮面的实木复合地板打出了特价,为每平方米57.8元。为何同是实木复合地板而价格却相差一倍?除了以假乱真,实木家具移花接木的现象也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消费者在选购时一方面要警惕商家以次充好,外实内虚;另一方面,如果家具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复合板材,那么都会含有一定程度的甲醛或苯等物质,而其中一些伪劣的板式贴皮家具则难免甲醛超标,对人体的伤害在所难免。
低价材料通常是粗制滥造据
市场上一些品牌实木复合门的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而还有一些杂牌的门也叫做实木复合门,然而价格却在500元至600元之间。两种实木复合门为何相差如此多?
价格便宜的实木复合门大多不含有实木的成分,在安装完毕后,会给房间带来刺鼻的气味,人体长时间吸入会造成伤害。
那么消费者如何甄别真正达到环保标准的实木家具呢?建议首先应确认甲醛的含量,虽然大多数合格家具都具备甲醛含量检测证书,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检测只是对家具使用的板材甲醛释放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从化学溶液里面测出的,并非是模拟家居环境对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检测,所以并不代表在居室环境中不会甲醛超标,因此最有效、最直接的检测办法还是打开柜门或者抽屉闻一闻,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或引起流泪,如果有,可以请销售人员对气味作出合理解释。有些气味是油漆、黏合剂等必然附带的,回家之后打开柜门一段时间即可消除。
另外,对实木家具木材的含水量和产地也应加以注意,其含水量应与使用地区的平衡含水量保持一致。
在此,应购买名牌厂家的产品,最好在购买时带着有经验的人或专业采购人士一同前往,也可以委托装饰公司购买,一是他们有质量稳定的供货单,价格可能会低一些;二是一旦质量出现问题,责任明确,方便解决。工作人员强调,千万不能贪图便宜,低价出售的材料通常都是粗制滥造和甲醛严重超标的材料。另外,购买后一定要保存使用说明书,以便产生纠纷时使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