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基点决定模式
时间:2010-05-27 人气:871 来源:管理人网 作者:
概述:在竞争和消费者需求这两个基点当中,企业该以竞争为导向还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呢?......
在竞争和消费者需求这两个基点当中,企业该以竞争为导向还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呢?单纯以竞争为导向,只会逐渐陷入“乱拳打死师傅”的群殴沼泽中;单纯以消费者为导向,在超竞争状态的不确定性中,也会变得水土不服。基于中国营销From EMKT.com.cn的实际环境,我们认为,二者是不可割裂的,不同的出发点,决定不同的营销模式,而且,营销模式要随基点的调整而动态调整,如此,才能挖掘到竞争优势的根源。
1、基于需求和竞争选择营销策略重心
营销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对手竞争、二者共同争夺消费者的过程。企业的营销基点的选择以及由此确立的营销模式,要视企业、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博弈情况而定。
(1)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
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案例】2-1
两个男青年的故事
两个男青年都喜欢上了一个女青年,并都对女青年展开了强烈的爱情攻势,女青年逐渐对两个人都有了好感。两个男青年意识到对方有力争夺时,便开始互相攀比,加强爱情攻势,一时间,女青年难以取舍。随着时间益久,两个男青年越来越急,不再坚持以自己的真情和展示自己的魅力打动女青年,而是相互恶语相加,女青年终于做出了最终选择——与他们断绝联系。
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的关系其实就如“两个男青年的故事”一样。厂家和竞争对手就像“两个男青年”,消费者则是故事中的“女青年”,把握市场营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三者“互为因果的关系”。厂家和竞争对手都在争夺消费者,因此,难免要相互较量,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式较量。
(2)掌握营销基点的均衡性
在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中,虽然厂家和竞争对手都在“抢夺”消费者,但是,以什么方式来“抢夺”消费者、赢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大体上说,厂家有二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长处做得更好的方式,超越竞争对手,抢夺消费者;二是竞争中互相攻讦,甚至是恶语相加。显然第二种方式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同时被消费者所抛弃,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两个男青年一样,都没有被女青年选择。只有第一种方式才是厂家明智的选择。
厂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是消费者、竞争对手和自己“三者的博弈”,而不只是自己与消费者或自己与竞争对手“两者的博弈”。消费者购买决策因素,或者说购买识别的因素大致包括产品、品牌、渠道以及价格等四个营销策略要素(虽然服务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它从属于产品或品牌)。厂家在与竞争对手“抢夺”消费者时,就是要从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以上要素中,选择一个竞争对手薄弱而自己有优势,或者是比竞争对手的优势做得更好的要素,选择作为自己的营销策略核心。例如:在彩电行业,国外企业突出“品牌”或“产品”优势,TCL、创维等突出“渠道”优势,而海尔选择的是优于国内企业的“品牌”以及“服务”优势。
所以,在营销策略重心的选择上,厂家要掌握营销基点的均衡性,既要看到消费者需求因素,也要看到竞争对手优势。既要从长期的、战略的高度看待消费者的需求,也要从短期的、战术的角度考虑竞争对手。
(3)调整营销基点,选择营销策略重心
1)动态的调整营销基点
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产品线或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中,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可能不同,营销策略的重心也要随之不同。这就要依据形势需要,动态的对营销基点进行调整。例如微波炉行业。1999年,美的进入微波炉行业,面对具有价格优势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70%的格兰仕,以及有产品和品牌优势的LG,将市场重心下沉到二、三级市场,依靠在二、三级市场的渠道优势,不足3年就进入行业三甲,有力地削弱了格兰仕的市场地位。
2)厂家、商家和消费者博弈三角形
在超竞争状态中,由于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的表现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在营销工作中,流通渠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厂家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也可能会随之演化为厂家与商家的博弈。
在这一博弈三角形中,厂家有两种地位:一是主导地位。企业掌控着产品、价格、品牌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流通渠道主要承担的是物流配送和资金流转功能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非关键因素;二是从属地位。流通渠道掌控融资、便利性、服务、客情关系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而非厂家掌控的产品、价格、品牌等因素。
如果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掌控在企业手中,企业可以选择在产品、价格、品牌或服务等方面确立营销策略的重心;如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掌控在流通渠道手中,厂商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比较复杂,企业只有选择以渠道为营销策略的重心,而且必须能够使流通渠道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来增强自己对流通渠道的影响力,甚至掌控力。
2、营销基点决定营销模式
由上可知,企业要挖掘产生市场优势的根源,必须回到营销的基点思考问题,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营销基点是营销模式的重心
由于企业是围绕着营销基点来组合营销策略,并以此配置营销资源的,因此,营销基点也对营销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保健品行业,由于任何保健品的上市,首先要完成对消费者的沟通工作,以及产品的教育、说服工作,因此我们看到,不管是运用打广告还是会议营销等方式,几乎所有保健品的营销资源、人力都是围绕消费者做传播工作的。
(2)营销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动态的调整过程
由于基准点在不同的竞争格局、不同的区域空间内会有调整,从而导致营销模式也是动态的和组合的。前面已经论述过,没有绝对的消费者导向,也没有绝对的竞争导向,二者是有均衡性的,具体而言,在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营销基点之间,战略上要以消费者为导向,战术层面上以竞争为导向;整体上以消费者为导向,局部或某个阶段以竞争为导向;
(3)营销基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其均衡性对营销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营销基点除了在时间动态上要有所调整外,其均衡性对营销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营销策略要有组合,必须保证营销策略的组合性。
其中,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导向下,企业要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但也不能一味的迎合消费者,而是趁势切割竞争对手的份额,甚至由对消费者的教育,实现产品或行业的更新换代。例如数码照片,以高存储性、便利性以及低成本的核心优势,在逐渐取代着传统相片,个人电脑之所以能替代打字机也同样如此。
另外,在以竞争为核心的导向下,如果适当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会发现自身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这也就是说没有纯粹的战略,所谓攀比定位、区隔定位等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养生堂出品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当其他纯净水品牌都在以消费者教育为导向时,其独树一帜以竞争为导向,但实施的却非单纯的竞争导向,而是主体以竞争为导向,战术上以拉拢消费者为主,手段上以新的消费者利益诉求点来吸引消费者,“农夫山泉有点甜”,传播给消费者的是“你买纯净水不如买我的矿泉水喝”的理念。本意是切割竞争对手的份额,却表现为笼络消费者,农夫山泉这种叠加概念的策略,正是对营销基点不是孤立的、并影响营销策略的一个生动写照。
1、基于需求和竞争选择营销策略重心
营销的过程,也是企业与对手竞争、二者共同争夺消费者的过程。企业的营销基点的选择以及由此确立的营销模式,要视企业、竞争对手和消费者三方面的博弈情况而定。
(1)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
先从一个小故事讲起:
【案例】2-1
两个男青年的故事
两个男青年都喜欢上了一个女青年,并都对女青年展开了强烈的爱情攻势,女青年逐渐对两个人都有了好感。两个男青年意识到对方有力争夺时,便开始互相攀比,加强爱情攻势,一时间,女青年难以取舍。随着时间益久,两个男青年越来越急,不再坚持以自己的真情和展示自己的魅力打动女青年,而是相互恶语相加,女青年终于做出了最终选择——与他们断绝联系。
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的关系其实就如“两个男青年的故事”一样。厂家和竞争对手就像“两个男青年”,消费者则是故事中的“女青年”,把握市场营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三者“互为因果的关系”。厂家和竞争对手都在争夺消费者,因此,难免要相互较量,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式较量。
(2)掌握营销基点的均衡性
在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中,虽然厂家和竞争对手都在“抢夺”消费者,但是,以什么方式来“抢夺”消费者、赢得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大体上说,厂家有二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长处做得更好的方式,超越竞争对手,抢夺消费者;二是竞争中互相攻讦,甚至是恶语相加。显然第二种方式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同时被消费者所抛弃,就像上述故事中的两个男青年一样,都没有被女青年选择。只有第一种方式才是厂家明智的选择。
厂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是消费者、竞争对手和自己“三者的博弈”,而不只是自己与消费者或自己与竞争对手“两者的博弈”。消费者购买决策因素,或者说购买识别的因素大致包括产品、品牌、渠道以及价格等四个营销策略要素(虽然服务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它从属于产品或品牌)。厂家在与竞争对手“抢夺”消费者时,就是要从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以上要素中,选择一个竞争对手薄弱而自己有优势,或者是比竞争对手的优势做得更好的要素,选择作为自己的营销策略核心。例如:在彩电行业,国外企业突出“品牌”或“产品”优势,TCL、创维等突出“渠道”优势,而海尔选择的是优于国内企业的“品牌”以及“服务”优势。
所以,在营销策略重心的选择上,厂家要掌握营销基点的均衡性,既要看到消费者需求因素,也要看到竞争对手优势。既要从长期的、战略的高度看待消费者的需求,也要从短期的、战术的角度考虑竞争对手。
(3)调整营销基点,选择营销策略重心
1)动态的调整营销基点
即使同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产品线或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中,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可能不同,营销策略的重心也要随之不同。这就要依据形势需要,动态的对营销基点进行调整。例如微波炉行业。1999年,美的进入微波炉行业,面对具有价格优势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 70%的格兰仕,以及有产品和品牌优势的LG,将市场重心下沉到二、三级市场,依靠在二、三级市场的渠道优势,不足3年就进入行业三甲,有力地削弱了格兰仕的市场地位。
2)厂家、商家和消费者博弈三角形
在超竞争状态中,由于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竞争对手和厂家博弈三角形的表现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在营销工作中,流通渠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厂家与竞争对手的博弈也可能会随之演化为厂家与商家的博弈。
在这一博弈三角形中,厂家有两种地位:一是主导地位。企业掌控着产品、价格、品牌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流通渠道主要承担的是物流配送和资金流转功能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非关键因素;二是从属地位。流通渠道掌控融资、便利性、服务、客情关系等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而非厂家掌控的产品、价格、品牌等因素。
如果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掌控在企业手中,企业可以选择在产品、价格、品牌或服务等方面确立营销策略的重心;如果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掌控在流通渠道手中,厂商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比较复杂,企业只有选择以渠道为营销策略的重心,而且必须能够使流通渠道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来增强自己对流通渠道的影响力,甚至掌控力。
2、营销基点决定营销模式
由上可知,企业要挖掘产生市场优势的根源,必须回到营销的基点思考问题,才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营销基点是营销模式的重心
由于企业是围绕着营销基点来组合营销策略,并以此配置营销资源的,因此,营销基点也对营销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保健品行业,由于任何保健品的上市,首先要完成对消费者的沟通工作,以及产品的教育、说服工作,因此我们看到,不管是运用打广告还是会议营销等方式,几乎所有保健品的营销资源、人力都是围绕消费者做传播工作的。
(2)营销基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动态的调整过程
由于基准点在不同的竞争格局、不同的区域空间内会有调整,从而导致营销模式也是动态的和组合的。前面已经论述过,没有绝对的消费者导向,也没有绝对的竞争导向,二者是有均衡性的,具体而言,在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营销基点之间,战略上要以消费者为导向,战术层面上以竞争为导向;整体上以消费者为导向,局部或某个阶段以竞争为导向;
(3)营销基点之间不是孤立的,其均衡性对营销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营销基点除了在时间动态上要有所调整外,其均衡性对营销策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营销策略要有组合,必须保证营销策略的组合性。
其中,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导向下,企业要紧紧围绕消费者需求,但也不能一味的迎合消费者,而是趁势切割竞争对手的份额,甚至由对消费者的教育,实现产品或行业的更新换代。例如数码照片,以高存储性、便利性以及低成本的核心优势,在逐渐取代着传统相片,个人电脑之所以能替代打字机也同样如此。
另外,在以竞争为核心的导向下,如果适当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企业会发现自身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这也就是说没有纯粹的战略,所谓攀比定位、区隔定位等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养生堂出品的农夫山泉矿泉水,当其他纯净水品牌都在以消费者教育为导向时,其独树一帜以竞争为导向,但实施的却非单纯的竞争导向,而是主体以竞争为导向,战术上以拉拢消费者为主,手段上以新的消费者利益诉求点来吸引消费者,“农夫山泉有点甜”,传播给消费者的是“你买纯净水不如买我的矿泉水喝”的理念。本意是切割竞争对手的份额,却表现为笼络消费者,农夫山泉这种叠加概念的策略,正是对营销基点不是孤立的、并影响营销策略的一个生动写照。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上一条:营销不是跑马圈地而是占山为王
强盗也不可能总是横冲直撞的,强盗也有谨慎的时候。你见过强盗去警察局抢劫吗?我没有!但销售导向的企业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去警察局里抢劫!他们甚至宣称:“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销售人员。”
很多企业在做营销From EMKT.com.cn咨询的时候,都会拿一大堆资料给我,说这是他们的营销资料。我说你拿错了,这只是销售资料。你的资料虽然很全面,但我最需要的内容没有:你的产品到底应该去哪里卖;你是用什麽方式卖的?
强盗通常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而且几乎都坚持一个通用的抢劫方式:月黑风高,以优势的人数隐藏在暗处,等对方进入包围圈,呐喊着一起冲出去。这就是强盗逻辑的核心内容。
所以营销的强盗逻辑,最谨慎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营销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没有一个好的布局,再多再好的资源都能浪费掉;有了好的布局,资源配置不好,也是一个死局。这是营销逻辑与销售逻辑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营销逻辑认为:没有不好的营销人员,只有不好的营销布局和不好的资源配置。
销售的逻辑喜欢跑马圈地的痛快感觉,他们的布局逻辑是,我的马跑到哪里就布到哪里,他们称这是销售机会,你不跑过去,就会失去很多,被别人抢去很多,只要马累不死,就能跑多远跑多远;所以销售导向的企业,总是对你说,他的网络覆盖多少个省,产品远销多少国家。他们的资源配置逻辑就是鲜衣怒马,全线推进;他们称这为销售氛围和销售势头,讲求陆海空全方位的立体配套。所以销售导向的企业,无论走到哪里,用尽资源也要大张旗鼓,恐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来了。这样的销售方式曾经打过无数的胜仗,原因仅仅是碰到的对手太差,只要稍稍出现一点阻碍,跑马圈地的壮举,就成了白跑一圈的杂技表演!
营销的逻辑只相信占山为王的静稳智慧,他们的布局逻辑很简单,就是有选择的一个山一个山的称王,并不是所有的山我都要占领,别人得到的并不是我失去的;我只占领能够相互呼应的那些,就算别人失去了,我也不一定需要;但只要我占领了,我就一定要称王;所以那些营销导向的企业,都是市场布局的高手。他们的资源配置逻辑更简单,就是集中一点突破,集中资源,一波一波的推动。所以那些营销导向的企业,总是特别低调,总是给人突然的惊喜,仿佛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一切。其实所有的营销奇迹,都是这些布局的高手,集中资源突破的时候无意中创造的!
关于布局我见过的最有趣,最值得大家思考的例子就是移动和联通:当移动和联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出差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电话要接,信号有不稳定,所以很关注那些山头上的信号发射塔。以前隔一段距离,就会发现一个发射塔,上面写着:“中国移动”四个蓝色的大字,那时候经常感叹,怪不得移动的信号就是好。后来似乎一夜之间,那些信号塔的同一山头或隔壁山头,都多出来一个塔,新塔跟原来的模样差不多,只是略高了一点,上面写着:“中国联通”四个蓝色的大字。我经常感慨的说:“怪不得联通收费比移动便宜,只发射塔选址一项,就狠狠省了一大笔,根本不用分析测量,在移动旁边立一个就是了!”这就是布局的威力和布局的风险。
关于资源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脑白金的推广。有人说,史玉柱当年虽然资源紧张,还是拍了十几个广告片,让专家评选;最后他挑了一个专家认为最差最土的片子:“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对资源的理解,专家认为最差的也许恰恰就是消费者最喜欢的!脑白金的火暴也不是一下子就铺天盖地而起的,是集中资源在江苏的一个县城拉开序幕,逐步升级的连锁反应!
如果你真正想实现从销售到营销的跨越,请记住:忘记跑马圈地的痛快感觉,实践占山为王的静稳智慧,时刻思考如何布局,如何配置资源,这几乎是营销逻辑有效性的全部。
很多企业在做营销From EMKT.com.cn咨询的时候,都会拿一大堆资料给我,说这是他们的营销资料。我说你拿错了,这只是销售资料。你的资料虽然很全面,但我最需要的内容没有:你的产品到底应该去哪里卖;你是用什麽方式卖的?
强盗通常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活动,而且几乎都坚持一个通用的抢劫方式:月黑风高,以优势的人数隐藏在暗处,等对方进入包围圈,呐喊着一起冲出去。这就是强盗逻辑的核心内容。
所以营销的强盗逻辑,最谨慎和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营销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没有一个好的布局,再多再好的资源都能浪费掉;有了好的布局,资源配置不好,也是一个死局。这是营销逻辑与销售逻辑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营销逻辑认为:没有不好的营销人员,只有不好的营销布局和不好的资源配置。
销售的逻辑喜欢跑马圈地的痛快感觉,他们的布局逻辑是,我的马跑到哪里就布到哪里,他们称这是销售机会,你不跑过去,就会失去很多,被别人抢去很多,只要马累不死,就能跑多远跑多远;所以销售导向的企业,总是对你说,他的网络覆盖多少个省,产品远销多少国家。他们的资源配置逻辑就是鲜衣怒马,全线推进;他们称这为销售氛围和销售势头,讲求陆海空全方位的立体配套。所以销售导向的企业,无论走到哪里,用尽资源也要大张旗鼓,恐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来了。这样的销售方式曾经打过无数的胜仗,原因仅仅是碰到的对手太差,只要稍稍出现一点阻碍,跑马圈地的壮举,就成了白跑一圈的杂技表演!
营销的逻辑只相信占山为王的静稳智慧,他们的布局逻辑很简单,就是有选择的一个山一个山的称王,并不是所有的山我都要占领,别人得到的并不是我失去的;我只占领能够相互呼应的那些,就算别人失去了,我也不一定需要;但只要我占领了,我就一定要称王;所以那些营销导向的企业,都是市场布局的高手。他们的资源配置逻辑更简单,就是集中一点突破,集中资源,一波一波的推动。所以那些营销导向的企业,总是特别低调,总是给人突然的惊喜,仿佛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一切。其实所有的营销奇迹,都是这些布局的高手,集中资源突破的时候无意中创造的!
关于布局我见过的最有趣,最值得大家思考的例子就是移动和联通:当移动和联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出差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电话要接,信号有不稳定,所以很关注那些山头上的信号发射塔。以前隔一段距离,就会发现一个发射塔,上面写着:“中国移动”四个蓝色的大字,那时候经常感叹,怪不得移动的信号就是好。后来似乎一夜之间,那些信号塔的同一山头或隔壁山头,都多出来一个塔,新塔跟原来的模样差不多,只是略高了一点,上面写着:“中国联通”四个蓝色的大字。我经常感慨的说:“怪不得联通收费比移动便宜,只发射塔选址一项,就狠狠省了一大笔,根本不用分析测量,在移动旁边立一个就是了!”这就是布局的威力和布局的风险。
关于资源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脑白金的推广。有人说,史玉柱当年虽然资源紧张,还是拍了十几个广告片,让专家评选;最后他挑了一个专家认为最差最土的片子:“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对资源的理解,专家认为最差的也许恰恰就是消费者最喜欢的!脑白金的火暴也不是一下子就铺天盖地而起的,是集中资源在江苏的一个县城拉开序幕,逐步升级的连锁反应!
如果你真正想实现从销售到营销的跨越,请记住:忘记跑马圈地的痛快感觉,实践占山为王的静稳智慧,时刻思考如何布局,如何配置资源,这几乎是营销逻辑有效性的全部。
阅读全文
下一条:绩效管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有观点这样定义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就是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这句话值得管理者认真回味。的确,只有这二者恰当匹配的时候,工作才会有好的结果,工作效率才会更高,反之,当你选择了不合适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不合适的事的时候,你就选择了失败。
就是如此。
本文就来谈谈中怎么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先来看一段工作场景中的对话。
A说:“王总,我最近做了一套新的方案,想在公司推行一下,您看看。”
B说:“刘经理,你这套方案整体上感觉不错,只是这么做是不是太浪费经理们的时间了?他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去做制定绩效目标、建立业绩这些工作?这样推行下去,他们会不会嫌麻烦?再说,离公司要求的考核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这样做恐怕完不成任务了。我觉得不如按去年的做法,部门经理只要填空就可以了,这样保证能很快完成。你说呢?”
A说:“王总,可是,我觉得那样的考核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考核的内容和员工的工作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怕又流于形式了。”
B说:“刘经理,我看就先这样吧,这一次就先按去年的方式考核,你的这套方案咱再讨论讨论,好不好?”
A说:“好吧,我去发考核通知,……”
这是某企业工作的一个场景,也可以算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个场景一共三个人物,分别是王总、刘经理、部门经理,而这三个人在中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工作。王总作为总经理,担负的职责是支持和推动向深入开展,却在刘经理推出新方案的时候泼了冷水,使工作再度回到老路上,继续重复先前那种“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工作方式(填表);而刘经理,作为人力资源经理,一定意义上的专家,却在做着背离思想的制表工作,按王总的说法,为不耽误部门经理的“宝贵时间”,还得把表格设计得尽量简单,只给部门经理留出打分和签字的空格;最后一个没有具体姓名的人物就是直线经理,他们又在做什么呢?不用说你也知道了,对,就是打分、签字和交还表格,就这么简单!这样做行吗?显然不行。如果直线经理只做这些工作的话,那企业的就只剩下一个形式的空壳,不会有好的结果。
下面就来谈谈中的人和事,看看人和事如何更好地匹配,才能使企业的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中的人
是整个企业的事情,所以中的人应该包括企业全体员工,上至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概莫能外。
通常,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四个层次:
总经理
人力资源经理
直线经理
员工
当然,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有的企业层级更多一些,比如,副总等级,主管等级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因为这些等级在这里都可以对号如坐。
二、中的事
中的事比人复杂一些,毕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牵涉的工作面比较广泛,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把他们切成几块,像切生日蛋糕那样,所不同的是,这块蛋糕没有生日蛋糕那么容易吃到,甚至很难!
这里,根据的思想,我们把它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导入。
2、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方案。
3、流程。包括: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沟通与绩效辅导,建立员工;与反馈;的诊断与提高。
三、中的人和事
中的人界定清楚了,中的事也概括出来了,下面就来谈谈如何使这些人和这些事更好地匹配,以使被正确地执行,更好地发挥作用。
谁来导入?
这项工作的提议因企业而异,有的企业是由总经理提出的,总经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是个很好的管理工具,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于是责成人力资源经理研究实施方案,而有的企业则是由人力资源经理提出的,人力资源经理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逐渐对其产生了兴趣,萌生了实践的冲动,于是向总经理建议,于是就开始导入。
其实,谁提议并不重要,无论是谁提议,只要这项工作被获准在企业实践,导入的责任就最终落在总经理的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也许你会说,总经理那么忙?又是忙着抓订单,又是忙着组织生产,哪有时间亲自管这个事?是的,总经理都很忙,但并不是给总经理来添乱的,相反,成功操作,反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解放总经理,使他们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不必深入到每个工作的具体细节去进行过细管理。另外,是一项涉及企业整体的工作,总经理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有责任更多地站出来,对之表示支持,为之摇旗呐喊,以促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实践也表明,总经理参与的越多,工作开展得就越顺利,直线经理执行得就越好。
所以,总经理应当仁不让地担负导入的责任,不但要导入,更要在导入之后做更多的工作,以保证在其执行中不流于形式。
谁来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方案?
自从有了的概念以来,它就被列为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内容之一,而且占据重要位置,被置于核心。
也就是说,是人力资源经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界定清楚,是人力资源经理工作的核心,但不表明所有的工作都由人力资源经理来做,比如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建立员工的业绩,这些具体的工作并不是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内容。
对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他们的角色更多地被定位在技术方面,比如理念的宣传,方案的制定,工具表格的提供,操作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咨询服务等,这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一般由人力资源经理担当。
所以,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人力资源经理承担企业方案的制定责任,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他们还应该恰当地将的理念、技巧和方案传达给直线经理和员工,使他们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做将更有利于方案被理解和执行,不断得到修整和提高。
另外,方案制定了,并不能保证方案就一定能被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毕竟是个复杂的系统,稍有不慎就可能流于形式。所以,人力资源经理应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到每个部门,与直线经理建立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为他们释疑解惑,使成为他们更加高效工作的工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
谁来执行的流程?
当导入了并制定了方案之后,接力棒就传递到了直线经理的手中,直线经理能不能把接力棒传递下去,就看他们能否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流程了。
直线经理是的中坚,上对企业的制度负责,帮助企业提升业绩水平,下对部属员工的绩效发展负责,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能力。所以说,直线经理的尤为关键。
那么,直线经理的是否足够强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体现他们对流程的度上。
一个完善的系统,有四个大的工作程序,分别是: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沟通与辅导;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
在这四个工作程序当中,直线经理都是和员工一起,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与员工时刻保持绩效沟通,帮助和辅导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对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把考核结果通过面谈的方式反馈给员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不足,在帮助员工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员工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当直线经理完全地履行了的责任,严格地执行了的程序,企业的就真正地落到了实处,相信,企业也一定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程序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员工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程序中,员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他们自己绩效的主人,拥有并产生绩效,他们不但接受经理的指令,更向经理反馈绩效信息,与经理一起制定目标,与经理一起沟通绩效问题,向经理寻求支持和帮助,在经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我能力。
所以,流程不是经理对员工的单向行为,而是由经理和员工共同执行的。
结束语:说到底就是一个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的过程,当企业真正把这二者恰当匹配起来的时候,的成功就有了可能!
这句话值得管理者认真回味。的确,只有这二者恰当匹配的时候,工作才会有好的结果,工作效率才会更高,反之,当你选择了不合适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不合适的事的时候,你就选择了失败。
就是如此。
本文就来谈谈中怎么选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先来看一段工作场景中的对话。
A说:“王总,我最近做了一套新的方案,想在公司推行一下,您看看。”
B说:“刘经理,你这套方案整体上感觉不错,只是这么做是不是太浪费经理们的时间了?他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去做制定绩效目标、建立业绩这些工作?这样推行下去,他们会不会嫌麻烦?再说,离公司要求的考核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这样做恐怕完不成任务了。我觉得不如按去年的做法,部门经理只要填空就可以了,这样保证能很快完成。你说呢?”
A说:“王总,可是,我觉得那样的考核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考核的内容和员工的工作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怕又流于形式了。”
B说:“刘经理,我看就先这样吧,这一次就先按去年的方式考核,你的这套方案咱再讨论讨论,好不好?”
A说:“好吧,我去发考核通知,……”
这是某企业工作的一个场景,也可以算是国有企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个场景一共三个人物,分别是王总、刘经理、部门经理,而这三个人在中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工作。王总作为总经理,担负的职责是支持和推动向深入开展,却在刘经理推出新方案的时候泼了冷水,使工作再度回到老路上,继续重复先前那种“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工作方式(填表);而刘经理,作为人力资源经理,一定意义上的专家,却在做着背离思想的制表工作,按王总的说法,为不耽误部门经理的“宝贵时间”,还得把表格设计得尽量简单,只给部门经理留出打分和签字的空格;最后一个没有具体姓名的人物就是直线经理,他们又在做什么呢?不用说你也知道了,对,就是打分、签字和交还表格,就这么简单!这样做行吗?显然不行。如果直线经理只做这些工作的话,那企业的就只剩下一个形式的空壳,不会有好的结果。
下面就来谈谈中的人和事,看看人和事如何更好地匹配,才能使企业的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中的人
是整个企业的事情,所以中的人应该包括企业全体员工,上至总经理下到普通员工,概莫能外。
通常,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四个层次:
总经理
人力资源经理
直线经理
员工
当然,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都有所不同,有的企业层级更多一些,比如,副总等级,主管等级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分析问题,因为这些等级在这里都可以对号如坐。
二、中的事
中的事比人复杂一些,毕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牵涉的工作面比较广泛,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把他们切成几块,像切生日蛋糕那样,所不同的是,这块蛋糕没有生日蛋糕那么容易吃到,甚至很难!
这里,根据的思想,我们把它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导入。
2、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方案。
3、流程。包括: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沟通与绩效辅导,建立员工;与反馈;的诊断与提高。
三、中的人和事
中的人界定清楚了,中的事也概括出来了,下面就来谈谈如何使这些人和这些事更好地匹配,以使被正确地执行,更好地发挥作用。
谁来导入?
这项工作的提议因企业而异,有的企业是由总经理提出的,总经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是个很好的管理工具,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于是责成人力资源经理研究实施方案,而有的企业则是由人力资源经理提出的,人力资源经理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逐渐对其产生了兴趣,萌生了实践的冲动,于是向总经理建议,于是就开始导入。
其实,谁提议并不重要,无论是谁提议,只要这项工作被获准在企业实践,导入的责任就最终落在总经理的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也许你会说,总经理那么忙?又是忙着抓订单,又是忙着组织生产,哪有时间亲自管这个事?是的,总经理都很忙,但并不是给总经理来添乱的,相反,成功操作,反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解放总经理,使他们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不必深入到每个工作的具体细节去进行过细管理。另外,是一项涉及企业整体的工作,总经理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有责任更多地站出来,对之表示支持,为之摇旗呐喊,以促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实践也表明,总经理参与的越多,工作开展得就越顺利,直线经理执行得就越好。
所以,总经理应当仁不让地担负导入的责任,不但要导入,更要在导入之后做更多的工作,以保证在其执行中不流于形式。
谁来制定适合企业现状的方案?
自从有了的概念以来,它就被列为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内容之一,而且占据重要位置,被置于核心。
也就是说,是人力资源经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界定清楚,是人力资源经理工作的核心,但不表明所有的工作都由人力资源经理来做,比如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建立员工的业绩,这些具体的工作并不是人力资源经理的工作内容。
对人力资源经理来说,他们的角色更多地被定位在技术方面,比如理念的宣传,方案的制定,工具表格的提供,操作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咨询服务等,这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一般由人力资源经理担当。
所以,作为技术方面的专家,人力资源经理承担企业方案的制定责任,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他们还应该恰当地将的理念、技巧和方案传达给直线经理和员工,使他们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能力,这样做将更有利于方案被理解和执行,不断得到修整和提高。
另外,方案制定了,并不能保证方案就一定能被正确地理解和执行,毕竟是个复杂的系统,稍有不慎就可能流于形式。所以,人力资源经理应在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入到每个部门,与直线经理建立绩效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为他们释疑解惑,使成为他们更加高效工作的工具,不断朝好的方向发展。
谁来执行的流程?
当导入了并制定了方案之后,接力棒就传递到了直线经理的手中,直线经理能不能把接力棒传递下去,就看他们能否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流程了。
直线经理是的中坚,上对企业的制度负责,帮助企业提升业绩水平,下对部属员工的绩效发展负责,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能力。所以说,直线经理的尤为关键。
那么,直线经理的是否足够强体现在哪里呢?就是体现他们对流程的度上。
一个完善的系统,有四个大的工作程序,分别是:绩效计划——设定绩效目标;绩效沟通与辅导;与反馈;绩效诊断与提高。
在这四个工作程序当中,直线经理都是和员工一起,作为员工的绩效合作伙伴,与员工时刻保持绩效沟通,帮助和辅导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对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把考核结果通过面谈的方式反馈给员工,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不足,在帮助员工提高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员工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当直线经理完全地履行了的责任,严格地执行了的程序,企业的就真正地落到了实处,相信,企业也一定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同时,程序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员工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程序中,员工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他们自己绩效的主人,拥有并产生绩效,他们不但接受经理的指令,更向经理反馈绩效信息,与经理一起制定目标,与经理一起沟通绩效问题,向经理寻求支持和帮助,在经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我能力。
所以,流程不是经理对员工的单向行为,而是由经理和员工共同执行的。
结束语:说到底就是一个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的过程,当企业真正把这二者恰当匹配起来的时候,的成功就有了可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