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销的终极目的——传递生活方式
详细内容

营销的终极目的——传递生活方式

时间:2010-03-19     人气:941     来源:致信网     作者:
概述:    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决定这个群体的层次。    科特勒把营销定义为“塑造并传递一种更高标准的生活”。因为“塑造”并“传递”,所以“更高标准的生活”不是生活质量而是生活方式。 ......
    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决定这个群体的层次。 

  科特勒把营销定义为“塑造并传递一种更高标准的生活”。因为“塑造”并“传递”,所以“更高标准的生活”不是生活质量而是生活方式。 

  生活质量只是物质的丰富,生活方式是从心理到行为的改变。一种社会意义的提升。生活质量只是物品的拥有,生活方式是生活里的一种习惯行为。生活质量就像你拥有了高尔夫球场却不懂击球的标准姿势。而生活方式是一种经常性习惯性的享用。 

  看看我们的生活中行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知道是什么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可乐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喝得惯,但是它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必须要去试一试。照相机、牛仔裤、摇滚乐、霹雳舞、咖啡、家用汽车这些都带着美国色彩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消费者都要去尝试消费,进而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因为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消费者一直对于美国的生活方式心存仰视。而不管购买的商品是否是美国生产的,只要能够代表美国的生活方式。开放30年以来美国的生活方式一直影响着中国人。 

  正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具备独特色彩的生活方式才能够影响世界,否则只是一个没有个性色彩的跟随者。一个经济殖民地。一种灰色的商业模式,一种拼凑出来的生活质量。一种暴发户的心理。 

  美国是一个历史短暂的新兴国家,美国的生活方式代表着创新与变化,所以美国的产品都是代表着新潮在引导求变的人或者年轻人的消费。 

  欧洲有久远的贵族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使欧洲成了奢侈品的集中地。意大利皮具、巴黎服装、法官葡萄酒、瑞士手表、香奈儿香水这些顶级的奢侈品品牌都有其国家惯有的生活方式做最好的背书。日本虽然电器和汽车是公认的好产品,但是没有日本式的生活方式做背书,产品只代表产品,使消费者对于产品吹毛求疵,盈利能力很低。我们知道的日本生活方式是日式的寿司和茶道。去体验日本寿司、茶道和艺妓的人倒是愿意多花一些钱的。 

  韩国在80年代的奥运会上展示了新形象使韩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和日本产品一样,盈利能力很低。后来韩国积极开展国家营销使韩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被世界所认同和接受,浓郁的民族风格使韩国的泡菜和韩服风靡世界。 

  生活方式带给消费者向往甚至神圣的因素,因此具备了很高的溢价能力。例如中国偏远的西藏,那里的生活方式是佛国净土,有宗教信仰和渴望探秘的旅游者很愿意多付出一些费用去那里。如果西藏经营旅游用品的人愿意的话,打造一个带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奢侈品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奢侈品并不被富有的地方独有。 

  还有什么比生活方式更有影响力,更有营销力? 

  奥运之后的中国,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给世界。中国式的生活方式部分已经世界被接受甚至效仿。如北京的四合院、中国的水饺、月饼、剪纸、中国结、景泰蓝、玉雕、茶叶、白酒。还有国家作为品牌背书的很多民族特色产品。其中月饼、剪纸、中国结、景泰蓝、玉雕、茶叶作为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最可惜的是还没有可以拿得出来的品牌。 

  生活方式营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所代表的将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生活方式印象缩影。例如中国的白酒,不同区域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白酒。鲁迅写的咸亨酒店里的茴香豆(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和黄酒,让我们知道了黄酒是浙江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黄酒企业只要说来自浙江,消费者就认为是好的。 

  中国的茶叶是最有资格打造世界顶级奢侈品的行业。国际市场上印度可以作为茶叶最大的出产国,但是要让国际市场的消费者相信印度出产的茶叶是全球最好的,基本上没有可能。因为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能够为顶级茶品牌做最好的注解。 

  很显然生活方式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与文化中所处的层级。中国式营销今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注解什么是中国式的生活方式,脱离了这个,中国式营销无疑就是一个没有个性的跟随者。 

  我们权且不谈什么4P、4S等等的营销术语及定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来寻找营销的终极目的。市场营销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中国式进程,极大的丰富了消费者的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里留下了什么中国式营销的影子。 

  营销为了什么?什么是营销的终极目的?唯有生活方式!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营销人员在与顾客谈话过程中,要注意哪些说话技巧呢?我们说,沟通要有艺术,良好的口才可以助您事业成功,良性的沟通可以改变您的人生。所以,我们与顾客交流时,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口,用好自己的嘴,要知道什么话应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讲。下面就向大家说说谈话“十忌”。 

        忌争辩 

        营销人员在与顾客沟通时,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职业、您的身份是做什么的。要知道与顾客争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招致顾客的反感。如果您刻意地去和顾客发生激烈的争论,即使您占了上风,赢得了胜利,把顾客驳得哑口无言、体无完肤、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您快活了、高兴了,但您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失去了顾客、丢掉了生意。 

        忌质问 

        营销人员与顾客沟通时,要理解并尊重顾客的思想与观点,切不可采取质问的方式与顾客谈话。用质问或者审讯的口气与顾客谈话,是营销人员不懂礼貌的表现,是不尊重人的反映,是最伤害顾客的感情和自尊心的。记住!如果您要想赢得顾客的青睐与赞赏,忌讳质问。 

        忌命令 

        营销人员在与顾客交谈时,展露一点微笑,态度和蔼一点,说话轻声一点,语气柔和一点,要用征询、协商或者请教的口气与顾客交流,切不可采取命令和批示的口吻与人交谈。永远记住一条———您不是顾客的领导和上级,您无权对顾客指手画脚,下命令或下指示。 

        忌炫耀 

        当与顾客沟通谈到自己时,要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稍加赞美即可,万万不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地自吹自擂、自我炫耀自己的出身、学识、财富、地位以及业绩和收入等等。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双方的隔阂和距离。要知道人与人之间,脑袋与脑袋是最近的;而口袋与口袋却是最远的。记住,您的财富,是属于您个人的;您的地位,是属于您单位,暂时的;而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却是属于您的顾客的,永恒的。 

        忌直白 

        俗语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我们在与顾客沟通时,如果发现他在认识上有不妥的地方,也不要直截了当地指出,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对?一般的人最忌讳在众人面前丢脸、难堪,要忌讳直白。康德曾经说过:“对男人来讲,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愚蠢;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她丑陋。”我们一定要看交谈的对象,做到言之有物,因人施语,要把握谈话的技巧、沟通的艺术,要委婉忠告。 


        忌批评 

        我们在与顾客沟通时,如果发现他身上有些缺点,我们也不要当面批评和教育他,更不要大声地指责他。要知道批评与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与反感。与人交谈要多用感谢词、赞美语;要多言赞美,少说批评,要掌握赞美的尺度和批评的分寸,要巧妙批评,旁敲侧击。 

        忌专业 

        在推销产品时,一定不要用专业术语。比如推销保险产品时,由于在每一个保险合同中,都有死亡或者是残疾的专业术语,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忌讳谈到死亡或者残疾等字眼,如果您不加顾忌地与顾客这样去讲,肯定招致对方的不快。 

        忌独白 

        与顾客谈话时要鼓励对方讲话,通过他的说话,我们可以了解顾客个人的基本情况。切忌营销人员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个人独白。 

        忌冷谈 

        与顾客谈话,态度一定要热情,语言一定要真诚,言谈举止都要流露出真情实感,要热情奔放、情真意切、话贵情真。俗语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情”是营销人员的真情实感,只有您用自己的真情,才能换来对方的感情共鸣。在谈话中,冷谈必然带来冷场,冷场必定带来业务泡汤。 

        (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忌生硬 

        营销人员在与顾客说话时,声音要宏亮、语言要优美,要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语音有厚有薄;语速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语气有重有轻。要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声情并茂,生动活泼。切忌说话没有高低、快慢之分,没有节奏与停顿,生硬呆板,没有朝气与活力。 

        简言之,不知道所忌,就会造成失败;不知道所宜,就会造成停滞,我们在谈话中,要懂得“十忌”。

    阅读全文
  •   在谈判的收尾阶段,只记着收钱,不去通过谈判取得未来销售执行过程中的主动权,是销售谈判的大忌。因为中国的商家非常擅长在合同之外搞些名堂,让你有苦说不出。 
       
      销售谈判的收尾阶段干什么? 
      还用说,收钱呗! 
      请对方付钱,马上付钱,当然是题中之意。但还有一件事:寻求主导未来执行过程的机会,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漠视了。 
      谈判结束,开始销售执行,商家往往选在这个当口提出很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大多在以前的谈判中涉及过并已达成共识,比如:提供额外促销、人员支持、账期、广告、价格折让等等。厂家一旦不能及时满足,商家就以拖延订单、投靠竞品来要挟。 
      内部问题同样困扰着正常的销售执行:费用核销的财务习惯、物流配送的实施情况、损耗处理、技术支持等等。几乎所有的销售人员因此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充当着公司其他职能部门与客户之间的“夹板”。 
      之所以如此被动,大都因为销售人员在谈判的收尾阶段,没有梳理未来销售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并就此与对方谈判,错过谈判合作地位(或联盟)的最佳时机。要知道,经过前面的谈判,收尾时双方关于销售利益的共识程度正达到顶峰啊! 
      本文谈的五个计谋,将帮助销售人员最大限度地避免销售执行过程中的麻烦,主导未来的执行过程。 
       
      见好就要收:销售讲究的就是落袋为安 
       
      [定义]对方一旦确定采购承诺,应尽快促其付款。 
      销售员小张终于谈好了一个客户,签字盖章,约定3日内对方付款。接下来的3天小张一直忙着别的事情,对方曾让他抽空去取支票,因为觉得对方很有诚意,小张倒也不急。第7天小张去取支票,不料被告知别的厂家搞促销,公司觉得挺有“赚头”,先把钱付给他们了,请他过几天再来,临了还加了一句“你要早来三天就好了。” 
      后来小张又去了几次,对方要么没有钱,要么希望小张放点账期,因为钱还是不够。过了2个月,对方索性告诉他:公司近来资金紧张,原来说好的合作只能暂缓。 
      这事让小张一直郁闷至今,大骂对方没有诚信、缺德!其实,那客户已经准备好了钱,与他们合作的另外一个厂家得知了这个消息,自然不希望客户分散资金,于是软硬兼施,把这场已经定下来的合作搅黄了。 
      [结论] 
      海誓山盟没有既成事实来得可靠! 
       
      移花接木:把内部制度变成外部约定 
       
      [定义]以行业约定俗成等方式,将公司内部的制度强加于对方,提高在未来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浙江有一家门锁制造企业,其“电镀”工序是外包的,按加工单价乘以合格品数量来结算加工费。离他们30公里外的一家电镀厂拿到了这份常年订单,但3个月后,合作就出现了问题:验收的数量老是合不拢。 
      协议约定的数量验收流程是这样的:锁厂发毛胚料给电镀厂,电镀厂根据送货单上的数量品种验收实物入库,电镀厂将成品送回锁厂,当场不验收,待锁具总装时验收。签协议时电镀厂曾经有疑问,但锁厂说这么多年来一直如此操作。为拿下单子,电镀厂方面也就作罢了,更何况这桩生意是由熟人介绍的。 
      问题恰恰就出在“当场不验收”上。结果双方不得不重开谈判,直到确认都满意的验收流程。 
      事情平息不久,锁厂又找了一家电镀厂分流部分“油水”较大的电镀业务。 
      收尾阶段的侥幸心态,导致了第一次让步,最后差点搅黄了一单稳赚的生意。事后我们了解到,当初锁具厂确定的验收方式,完全是谈判人员考虑日后的“方便”,并不是厂方的“惯例”。 
      采购方利用心态上的高姿态,往往喜欢将一些有利于己方的合作方式强加于供应商。一些著名公司和其经销商签署的“经销合作协议”长达几十页,商家为了获得合作的机会也只能忍气吞声。 
      比如:价格、销售指标、销售奖励都已谈好,但商家必须接受厂家的物流规则,“商家代垫费用一厂家兑现”的流程和周期,以及厂家造成的供货不足不减扣销售指标等等。只有一类商家除外——现代商超!他们用厂家对付传统商家的方法对付厂家:“一切按照我们的制度合作!”于是乎,厂家也像传统商家一样,有了规模没有(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了利润。 
      [结论] 
      将己方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强加于对方,控制未来合作运营的主动权。虽然这不尊重对方,但一直很流行,毕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君不见,每年都有大批厂家请专家给商家上一门“如何管理经销商”。据说很多商家听了以后茅塞顿开:“原来我们这么落后啊!感谢厂家对我们的管理!”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如何应对] 
      不要听信对方所谓的“这是一件小事情”,也不要听信对方说的“我们的方法很优秀”,你要做的足仔细研究他们的方法,采纳对你有利的。 
       
      先下手为强:我是厂家我坐庄 
       
      [定义]利用己方足供应方的传统优势,设计一个换庄游戏,约定由己方先坐庄,先行主导执行过程。 
      我们曾遭遇过这样的一个商家老总,曾是雀巢公司的西区总监,极具资历,非常熟悉厂方的谈判方式。销售谈判收尾时,我们破天荒地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对方坚持区域总代为龙头的分销模式,我方坚持多支撑点的网络分销模式(也就是近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深度分销”模式)。显然,采用谁的模式对谁更加有利,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谈判眼看陷入僵局。 
      这时我方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双方的分销模式都可以预见到实现销售指标的未来,那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像打麻将轮流坐庄,各坐庄3个月。我们是厂家,请对方允许我们先坐庄3个月。 
      僵局就此打破! 
      结果这个庄我们坐了8年。 
      之后我们用这个方法搞定了所有和我们争夺未来主导权的商家。不过,时隔8年之后重新考虑当初的那场谈判:如果不是我们的分销模式确实有效,如果不是我们的整个销售团队受到这个赌局的激发而拼命工作,如果对方没有尊重这个约定(对方在3个月内确实积极配合),结果会怎么样呢?只有天知道。 
      [结论] 
      如果双方的销售执行方案势均力敌,采取这个计谋可以争取暂时的主动。但仅仅是暂时而已,已经掌握主动的一方一旦松懈,很容易被对方翻盘。不过,在激烈的销售竞争中,利用暂时的主动已经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如何应对] 
      如果我们碰上这种对手怎么办?换位模拟的结果是:上策,争取二级方案的执行控制权;中策,争取更多的结果承诺(比如利润);下策,放弃争夺。 
      需要说明,这是在整个谈判的收尾阶段,双方已就共同利益达成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对方不会拆你的台。 
       
      扮猪吃象:你先掏钱我摘桃 
       
      [定义]将未来的主导权争夺演化为诱使对方主动多投入的游戏,己方坐享其成。 
      经销商终于接受了王经理的市场运作方案。这是市场主导权争夺战的一次重大胜利,经销商终于乖乖成为公司的“银行”和“仓库”子,于是公司开始放手一搏:形象店建起来、导购促销人员大量“上市”、各种促销搞起来、电视广告漫天飞……半年下来销售量确实有起色,但利润开始倒挂。 
      一年以后王经理黯然下课,临行几个“要好”的商家给他饯行。看着一个个红光满面的商家,王经理充满疑惑:你们的日子挺滋润的嘛! 
      李老板解开了谜团:刚开始看着你们吆五喝六,我们心里确实不舒服,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反正你愿意大包大揽,反正你接管我们的库存,反正你承诺我们的最低毛利,反正所有的市场投入都由你来,我们乐得配合。一来,你们厂家唱红脸、我们唱白脸,我们和其他商家的关系好处多了,连下属都好管了;二来,在有些特殊渠道上,我们借着你们市场投入的声势,乘机提高了一些价格,着实让我们挣了些钱;三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其他的厂家,你看另外几家销售“竞品”的公司,其实也是我们开的。 
      [结论] 
      不怕你财大气粗,盛气凌人,咱们拿着小锄头“耗死”你。要知道中国人挖墙脚可是世界级高手。 
      [如何应对] 
      主导权并不意味着你需要主动投入、大包大揽。最好的方法是:你成为银行,对方是储户,钱由大家出,你决定怎么花。 
       
      与“狐”谋皮:销售者,厚黑方能成大器 
       
      [定义]掠夺对方所有可以掠夺的资源,宁可你以后再分配给他;乞讨对方能够给你的任何东西,不管是否遭到白眼。 
      有些销售人员非常难缠,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死皮赖脸”。虽然口碑不是太好,但业绩不错。 
      有一个做服装的销售人员,去年10月和客户谈判配送流程。客户坚持只配送到车站,市内分流不管。但厂家要求一定要配送到门店,因为没有配送能力和费用。销售人员夹在中间非常难受。而厂家给出的惟一好处是从省下的费用中奖励销售人员3000元。 
      于是销售人员开始天天泡客户。时间长了,客户还不烦?!说话的语气难免不顺。销售人员也不恼,照样堆着无辜的笑,重复着那套对方都能倒背如流的话:“帮帮忙吧,我真的很为难啊!对您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嘛,帮帮忙吧,要不您有什么打杂的事情让我做,只求您通融一下。” 
      几乎和这件事情相关的人整天都被这样的声音围绕着。终于有人开始同情了,“这小伙子人不错,怪可怜的,他们公司也太抠了,唉。”一天,那个销售人员接到一个电话:“你过来签协议吧,拿了协议赶紧走人。”…… 
      这就是销售人员所谓的“孙子”吧。不过,谁在大客户面前不是“孙子”呢?那个销售人员在半年之后被一家大服装公司以高薪挖走,因为他这样功力的“孙子”毕竟是极品级的,再大的公司也有销售谈判上的“克星”。 
      另外一个销售人员日子似乎好过得多,他是做摩托车的,最擅长向商家压库。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淡季销售指标,他开始在管区内“游荡”,对所有商家重复这么一段话:“淡季看表现,旺季作贡献。想在旺季拿到促销吗?想拿到年终返利吗?想拿到畅销货吗?明年想继续做下去吗?请拿钱来!” 
      商家在他的威逼利诱之下,多多少少总要拿些钱出来。不过他倒也言出必行,对于淡季给予支持的商家排了个序,在旺季按次配发促销费用和畅销品;对于那些淡季不给“面子”的商家,在旺季坚决予以“制裁”。 
      果然到了第二年,他“老人家”还没有出动,已经有商家把款打过来了,而且还相互攀比看谁快,真是绝了。压库最多的商家压了6个月的量,工厂实现了零库存。 
      他是销售人员中的“老爷”。他的经验是:“用旺季可能的支持和机会压淡季,把商家压到把‘嫁女儿、娶媳妇’的钱都拿出来,到旺季再去救他。商家都不会记得你压他的货,只会记得你救了他。”好一个“老爷”之道! 
      [结论] 
      无论你能够为未来争取到什么,必须去争取。你不主动争取,对方也就不会主动给你。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钱到了你的口袋,你就是“老爷”。 
      [如何应对] 
      对付乞丐最好的方法是克制你的“同情心”,关键时候举起你的“打狗棒”;对付“强盗”,不要为他的气势所动,让他拿出东西来和你换,别忘了告诉他“你也是在这个道上混的”。 
      [销售谈判收尾篇小结] 
      销售人员在收尾阶段的问题通常在于:要么觉得收款是“财务部”的事,自己的谈判工作已经结束,忘记了“落袋为安”的销售准则;要么没有设想未来的合作过程将如何展开,觉得那是领导们的事情,“沦落”为领导与客户的夹板方才回过神来。可惜,悔之晚矣。 
      《销售谈判20计》到此结束,下期继续《公平性销售谈判》系列。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