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有影响力才是领导

时间:2010-03-12     人气:1005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作者:
概述:  在近日公司高管会议上,我进一步号召我们的高管人员要做公司快读书运动的前驱者,要做接受新知识的前卫者,学习新技能的探索者。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员工,不再喜欢简单权威、先定规则、刻板道理与专制指令,他们需要更多的更好的解决角度、令人......
  在近日公司高管会议上,我进一步号召我们的高管人员要做公司快读书运动的前驱者,要做接受新知识的前卫者,学习新技能的探索者。以80-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员工,不再喜欢简单权威、先定规则、刻板道理与专制指令,他们需要更多的更好的解决角度、令人信服的辩护与生动有趣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的管理者要比管理对象更有见识、更有闯劲、更有说服力。

  张军是我们零点的coo,她和我们北京调查的总经理陈晓丽小姐想对员工贯彻一些她们的新想法,总是透过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与行动中带着关键员工一起行动,然后把她们的想法言传身教给大家;零点的副总裁赵玉峰先生前几天与我一起出差,他说他逐渐摸索出来怎么样给自己的博客命名主题会更受博友的喜爱;我们的另一位副总裁冯晞博士也总是在及时管理新知识与在同事中传播新知识方面非常有系统;而我们的吴垠博士在他主管的公司内部科研上总是手把手带人,实打实出成绩;在最近一次我们公司内部的策略精英营的培训中,我们广州公司的副总经理张燕玲小姐做的定性分析结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们武汉公司的主管余晶晶小姐,把其余分公司的一些很好的学习培训经验结合武汉公司的实践,组合成了非常成体系的培训活动,带动了我们最小的一个分公司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大家的上进心。我想这都是我周围影响力管理与领导的具体例子。

  我们今天拥有的见识广度、知识丰富性与洞察力深度成为让我们的同事与客户接受我们的权威的道德基础,同时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是决定我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中心人物的工具提供者与资源核心的角色。我们要有持续的影响力,就要在持续学习问题上表现出我们的决心与投入。我本人深深觉得领导一个知识型团队稳健持续前进的不容易,因此我给自己确定了平时超过常人的快读、多接触人与多见识不同事物的目标,每5-6年停下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有人问我前几天我给一些大学生定的职业发展八指标我是不是做到了,坦率地说我远远高于那个指标,我那个定的是最低指标;而且即使到今天我也依然在那个指标之上做;也不是今天有一定基础了才那样做,我就是在刚刚起步没钱没高度的时候就那样做了;重要的是我今天做成了习惯,根本也不觉得是负担。所以影响力模式也就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了那种模式,我们就不会真正感到负担。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现象】 

        q企业营销中心为了赶在年底前发起最后一次促销战役,全体市场干部加班至深夜。 

        第二天一早,满脸倦意的营销总监来到营销综合办公室,将彻夜修改、最终定稿的促销方案交与内勤小李,吩咐她马上通过公司网站向全国渠道公布,同时发短信提醒各代理商立刻上网下载。 

        由于全天都有重要会议,营销总监到下班时才想起询问此事。 

        结果,却被告知由于公司发送短信的公用手机欠费,目前无法通知代理商上网。 

        活动方案虽然已放到了网上,但渠道终端不知道又有什么用? 

        这不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吗?营销总监为此大为恼火。 

        这么多人加班一晚争取来的宝贵时间,竟然被一名内勤人员的懒惰轻易浪费掉了。 

        促销晚一天,公司要损失几十万,谁能担待得起? 

        此时的小李却满腹委屈,并讲出两点理由: 

        1、按照财务流程,请款、审批、报销等环节,都要等总监签字才可以办,领导去开会了,耽误了能怪我吗? 

        2、外出缴费这样的公事需要行政部派车,但必须登记排队,自己等了一天也没排到,这也不是我的问题呀! 

        小李越是解释,营销总监就越是恨得不行。 

        企业给你们开工资是让你吃闲饭的吗? 

        实在不行,自己掏钱先垫上,打个车就去办了,这还需要领导教吗?怎么这么死脑筋呢? 

        工作总是不推不动,上司这边已是火烧眉毛了,下属怎么就敢在一旁隔岸观火呢? 

        特殊申诉方式背后:员工对权、利的抱怨 

        在关键事件上让领导着急上火,有时只是下级的一种特殊申诉方式。 

        小李这样做的目的,潜意识里是在向领导表达自己平日工作中所受的委屈。 

        由于q企业办公地点远离市区,有许多公事是需要行政部派车的。 

        而小李在公司里地位较低,每次都很难申请到车,为此也不知受了多少气。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小李总是自己想办法,或者求人搭顺风车,或者坐公交车去,但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并没有任何补偿,甚至得不到上级的一句表扬。 

        所以,通过此次事件,小李希望总监能体会到自己的不易,最少也应帮忙协调行政部,减少自己以后工作中的困难。 

        虽然知道“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她认为,不在关键的时候刺痛一下上级,他们是不会引起足够重视的。 

        为减少挨批的风险,小李还摆出“必须遵守财务规定”作借口,只不过是想让自己显得更加“无辜”一些。

        这样的员工不负责任、不顾大局,当然应该严肃处理。 

        但大发雷霆的批评或苦口婆心的劝导两类常见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 

        在这种特殊的申诉方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员工对自身权、利的抱怨: 

        权的方面:平时得到的授权不足,事事需要请示汇报。紧急情况下打车,到时候能不能报销?这种百元额度内的权力都没有,领导没发话,只能等靠要。 

        利的方面:得不到任何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平时做好了后勤保障,奖金也没见多发;偶尔做错了事,只要能讲出理由,也一般不被追究。工作结果好坏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 

        这不能仅看成是员工心态或工作方法上的问题。 

        脸上的一颗痣恶变了,可能是癌症的先兆,只知治痣,还是庸医。 

        能够见微知著,方能一劳永逸。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在“权小、利小”的状态下,员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必然之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下属“权、利”之间的配比。 

        权与利的四种组合 

        在人们常讲的“责、权、利”三者之中,权与利的组合决定了责任能否落实。 

        权与利有四种关系,搞不清这些关系,一个组织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1、权大利小:导致“权力寻租” 

        权大而利小者,会产生什么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权力寻租”现象。 

        简单讲就是权钱交易,把手中的权“租”给他人换取利益。 

        现实的例子就是修高速公路时总有人“前腐后继”。 

        某个交通局长,掌握着数十亿资金的申批权,而这项工作于他本人利在哪里? 

        干好了,不会给他100万奖金;干坏了,也不会罚他50万去。 

        正负激励都不够明晰,所以舞弊的冲动就相当大。 

        严惩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权大利小这种失衡关系一天不改变,腐败的温床就还存在,就会滋养一代代蛀虫。 

        高薪养廉要多高的薪水才能使权与利平衡?所以根本的出路只能在于分权。 

        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在企业中,如采购、行政、广告宣传等部门就是三大“潮湿”之地,细菌是少不了的,如果分权的事做不好,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多高的奖金也不如贪默来得快。 

        权大利小会就如田地撒了做坏事的种子,种上了黄瓜就不要期望能长出茄子来。 

        2、权小利大:引发“内耗冲突” 

        给了足够的利益诱惑,却不授予相应的权力,上下级就天天处于“资源争夺战”之中了。

        权小利大会引起“内耗冲突”,优秀的员工会得到致命伤害。 

        形象的例子可以想像一只可怜的狗,两米外放着一大块肉,这就是利。 

        但链子只有一米长,这就是权。 

        权小而利大,狗一定会拼命地挣扎。 

        最终的结果,不是狗挣脱了管理控制,就是链子拉断了狗脖子,要了被管理者的命。 

        企业中惯以利益诱惑员工,奖励提成都能制订得十分诱人,却常常忘了给相应的权。 

        有些民营企业长不大的根源就在于此,授权时总是不放心,链子紧得很,放多大的一块肉也就都没有了价值。 

        3、权大利大:胜似“亲历亲为” 

        权大利大,管理者就可以放下“凡事都要亲历亲为”的思想包袱。 

        这时候每一名员工都成了老板,你不必管他,他也和你一样负责。 

        典型的例子可以想像一个照顾孩子的保姆。 

        主人家足够坦诚,孩子有错你可以像父母一样管教,打骂也不心疼,这就是权。 

        还有利,孩子有出息了,长大也养你的老、回报你。 

        权与利都大了,保姆对孩子会像亲生骨肉一样疼爱。 

        在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正是处于保姆的角色。 

        老板把企业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可惜不能事事都在。交给别人去管时,总是惴惴不安。 

        所以恨不得立出所有的规矩,但总有挂一漏万的遗憾。 

        有时还要担心保姆偷喝孩子的奶水。 

        在权大利大的情况下,委托与信任机制才可以真正建立起来。 

        不管对中高层还是基层,按这种方式对待都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4、权小利小:催生“消极怠工” 

        权小利小是执行力不佳主要原因,这里面包含两层涵义。 

        权小导致“这件事我不可能做好”,利小导致“这件事做好了对我也没用”。 

        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极怠工就成了多数人的最优选择。 

        即谁都不愿意做无结果的努力、进行无收益的投入。 

        在大多数国有企业中,这是一种通病。 

        人们深恶痛决的“大锅饭”现象,背后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但这只是利小的一种表现。 

        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授权不足导致权小,同样是企业员工不思进取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消极状态是授权与激励都没有达标的综合产物。 

        在q企业上面的实例之中,如果在激励方式上做一些改变---对小李平时主动解决问题及时给予表彰,同时在授权方式做一点调整---小额交通费用支出不必事先批准,后面那样离谱的事就不会发生。 

        要改变员工隔岸观火,管理者对于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建设就不可以袖手旁观。 

        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在许多情况下,授权与激励要同时改变、同步提高,才能对企业管理发挥有益作用,这可以称之为关于“权、利”的新木桶理论。 

        传统的木桶理论指出: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现实中,企业最短的“板”往往不只一块。 

        当权、利同为短板时,它们之间是有连带作用的,只把一块短板加长,会导致另一块短板产生新的负作用,从而使企业管理更加恶化。 

        实例一:只加强激励却未同时加强授权,会使糟糕的情况变得更糟。 

        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推不动的消极状态曾让q企业管理者十分头疼。 

        不少人把上班当成上网吧---聊天、打游戏、看电影,把出差当成旅游----利用职务之便游山玩水,消极怠工现象严重。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公司推出了全新的激励政策,奖金与各区域销量严格挂钩,最高年度奖励可达20万元以上。 

        对于以往年收入平均为5万元左右的业务代表来说,这无疑极具吸引力。 

        没想到一年下来,公司总体销售未出现明显提升,还增添了更头疼的事。 

        新问题一:骨干员工纷纷辞职 

        由于只改变激励政策未同时加强授权,一些能力较强的业务人员对公司充满怨气。 

        区域内广告审批权、代理商的设立与撤换权、促销物品发放权、个人出差地点支配权等运作市场的必要权力都没有下放,还集中在总监及中层经理手中。 

        这样在平时工作中,业务人员与管理干部冲突严重,明明有好的方法却实施不了,让骨干人员对未来丧失了信心。 

        最终业绩增长不上去,眼看着重奖却拿不到,业务人员只能忿然离职。 

        新问题二:短期行为频繁出现 

        为拿到高额奖励,在得到授权不足的前提下,有不少人打起了“违规操作”的主意。 

        比如,在招商过程中随意许诺,只要新代理商加大今年的提货额,明年就给予什么样的好处或优惠,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兑现。 

        再如,为增加本地区销量,默许或暗示代理商窜货。

        业务人员明知这样做对公司长远利益并无好处,但在重赏的利益驱使下,过去不敢做或不值得做的“左道旁门”,一下子都翻了出来。 

        回顾一下权与利的四种组合关系,上述现象就不难理解: 

        只加强激励时,业务人员从过去的“权小利小”状态中,一下进入“权小利大”的另一种不健康状态。 

        由于权、利配比仍处于失衡之中,企业的产出效率不一定增加,但新的害处反而出现了。 

        “消极怠工”的慢性病没解决,又增加“自毁长城”、“涸泽而渔”的急性病。 

        实例二:只加强授权却未同时加强激励,同样也会陷入越改革问题越多的怪圈。 

        为改变营销中层干部工作不够主动的状况,q企业曾一度把集中于总监个人的关键权力下放至市场、企划、工程等各部门经理,但遗憾的是却未同时加强激励。 

        这样经理层手中广告费审批、工程价格制订、促销品发放等权力一下子增大了,每年过手金额数千万,但销售业绩好坏与他们个人挂钩不明显,还是按照管理职位拿平均奖。 

        一段时间后,经理层“权力寻租”情况开始批量出现,利用广告费拿回扣、利用工程洽谈干私活、利用促销品换取代理商好处的事情多了起来。 

        过去部门经理工作虽然不够积极,但最少还能廉洁奉公,现在连这一点也很难做到了。 

        这就是从“权小利小”状态进入了“权大利小”状态产生的新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激励机制”还是“授权机制”,如果缺少彼此之间的呼应,单独加强哪一方面,都有可能产生负效果,欲速而不达。 

        权利必须匹配。业务人员权小利大,经理层权大利小,这种不平衡会使两个层级都失去努力的动机。 

        今日切记: 

        1、“德性问题”还是“惯性问题”? 

        企业执行力不佳时,管理者往往会问一句,这是员工能力的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有时两者都不是。在员工身上找原因,方向就错了。看一看授权机制与激励机制是否到位,答案会更清晰。 

        这不是“德性问题”而是“惯性问题”。与其埋怨员工与企业不是一条心,不如看一下是什么造成了员工落后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2、孙子兵法:上下同欲者胜 

        隔岸观火的事件在许多企业都反复出现,只不过程度不同、形式各异、轻重有别罢了。关键工作都有人敢开玩笑,说明积累的矛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孙子兵法中讲上下同欲者胜,真要做这一点,授权、激励缺一不可。 
     
    阅读全文
  • 职场十大族类之跳蚤族

    跳蚤族:跳槽是家常便饭,永远都在寻找更好的机会,但好机会通常不喜欢他们。

    “永远都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换工作想换牛仔裤,履历表密密麻麻到三张纸也写不完。许多跳蚤族的学历,经历令人叹为观止,卖相很好,然而,真正的工作能力没有经过考验——因为它无法在一个企业久待到让人家知道他真正的实力。运气好的一路往上混,一不小心换错企业,就兵败如山倒。他们的口头禅是:“下一家公司一定会好的”。

    "跳蚤族":经常下贼船的人 发现到处是贼船

    《王大哥的求职经》中的王大哥,曾先后在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担任经理人,长期与外资企业及猎头公司打交道,熟悉外资企业的用人制度、招聘流程及企业文化。

    案例:

    Andrew 最近又辞职不干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又下了一条贼船”。不出意料,这次他又如出一辙地痛批前东家的弊端。这次是他毕业四年以来辞掉的第三份工作,他在这间公司待的时间达到了两年,但最终也还是没能扛住。最新的辞职理由是工作压力太大,外企销售业绩与收入挂钩的绩效评估方法让他心里压力巨大,经常失眠,而且工作繁重,要经常加班,几乎侵占他所有的私人时间。经过两年的折磨,他身心俱疲,只能选择辞职推出。 Andrew于是慨叹:为何现在的工作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想找到一份舒心如意,适合自己的工作会那么困难?

    点评:

    职场中经常可以遇到频繁跳槽,事事不如意的人,我们称之为“跳蚤”一族。在他们眼里,每个企业都是“贼船”,到处都是不适合自己发展的破船,他们永远寄希望于下一份工作。实际上,他们用永远都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企业不是你家裁缝,没有那一家企业会按照你的“三围”去量体裁衣。企业是盈利的机器,永远都是要求员工去主动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企业适应个人。 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跳蚤”们妄想通过跳槽的方式来逃避职场中所遇到的问题,他们大多找不到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就只能用跳槽来规避被“炒”的尴尬但实际上职场的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一天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跳槽者就得继续踏上被炒或者继续跳槽的不归路。

    职场小贴士:

    1.作为跳槽者,最好先戒掉浮躁,了解永远没有完美的企业。任何一份工作都要经过3年以上的浸泡,才能成为本行业的“熟手”。

    2.遇到了工作上的问题和压力,先别着急跳槽。可以多请教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老手,直到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士。

    问题出在一杯茶上

    记得那是去斗门的一家公司应聘,经理对我很满意,接下来说我们来演练一下,你现在是办公室主任,我是外单位来联系业务的大单客户,你应怎么接待我?我早做好功课,所以做得天衣无缝,却看见经理脸色一沉,遗憾地说:“诺大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主任,连倒杯水还要亲自去动手,客人可能会怀疑本公司管理存在问题,再说你递茶时手握太高,这是缺少修养的表现,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你不适合我们……”

    后来,我又去到旭日升公司面试,经理对我的表现很满意,最后还让我演练一下主任的角色。我心中窃喜,在演练时充分地表现出了有实力公司大主任的风范,对着门口:“小姐倒茶!” 一切都表现恰到好处,顺其自然。

    经理突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摇着头说:“你的表现我很满意,可是你忽略了一个细节。主任代表公司形象,却不能亲手给客人倒一杯茶,这与我们‘客户是上帝’的经营宗旨很不相符,从倒一杯茶就可看出你用以大欺小的态度欺凌客户,最起码的常识都不懂,所以你不适合我们招聘的条件……”

    跟异性领导出差

    年初,我应聘一家合资企业,当时竞争非常激烈,我应聘的部门最后剩下我们两个人,面试是部门经理主考。经理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能如愿进入公司,就是他拍的板,为此我很感激他。

    不久,在南方有个挺重要的会,我和一个女同事跟大卫去了。刚下了飞机,公司打手机给女同事,说有急事让她去另一个地方,第二天才能赶过来。住宾馆时,大卫只要了一个房间。说是为了省钱,我估计他这是存心不良,于是,心里就一直想着对付他的办法。

    到了晚上,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倒非常轻松,可从他的眼色里我看到了坏意。当我拿起遥控器时,他突然“哇”地叫了一声,“郝,你的戒指很漂亮,我能欣赏一下吗。”说着就抓起了我的手,我故作被抓疼了把手缩回来。然后把戒指摘给他,说:“好好欣赏,回美国时不要忘了给嫂子也买上一枚。”他颇觉尴尬,便装模作样地看了一会儿。我的脑子飞快地旋转着,等他去洗澡的当儿,我就出了门。

    他找不到我,就打我手机。我不接,只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尊敬的领导,我在这个城市有亲戚,你安心睡个好觉,明天还有那么多工作等着我们呢,再见。第二天早上,我又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尊敬的领导快起床吧,我正在餐厅等你呢。

    其实,昨天晚上我就住在这个楼上,只不过比他高几层罢了。到晚上,我的女同事就来了。

    当我跟大卫见面时,他苦笑了一下说:“你们中国的女人太传统,佩服,佩服。”

    职场十大族类之候鸟族

    像候鸟一样来回迁徙

    候鸟族:白天乘坐公交车、地铁或私家车奔波几十公里从郊外赶到市中心,然后在晚上一脸疲惫地赶回去。

    他们在城市边缘“安营扎寨”,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奋斗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归故乡。

    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欧洲大公司雇用员工时一般会较为青睐那些拥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所以这也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候鸟员工”。他们的生活像候鸟一样定时迁徙,流动性很强。据统计,目前欧洲有将近六百多万人是“候鸟员工”,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日益增加。

    职场十大族类之酷抠族

    酷抠族

    酷抠族:不打的、不下馆子不剩饭,家务坚持自己干,上班记得爬楼梯。

    1月20日下午,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铁路临时售票点,长长的队伍中,从广西来此打工,已经3年没有回过家的小伙子梁献贵趴…… 电网受袭击青岛大面积停电

    “酷抠”是当下一种时尚的抠门,这是一种褒义下的“抠”,因为酷抠族崇尚的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酷抠族未必贫穷,也不是守财奴,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不菲的收入。酷抠族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约的方式。喜欢高质量、幽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观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传统的节俭和现代时尚思维的结合,使他们生活得如鱼得水。他们给都市的世上生活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让人们明白,世界原来离我们这么近。

    简述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自然是一种潇洒,但坚持“一分钱掰两半儿花”、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也未尝不是一种洒脱。如今都市中涌现的“酷抠族”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追求简单的生活、自然的幸福,摒弃过度的奢侈。与那些号称“点菜要吃一盘剩一盘,打的要坐一辆跟一辆,买手机要用一个砸一个”的“摆阔族”相比,“酷抠族”虽然也有着较高的学历,有较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但通过精打细算能够转移消费重点,更好配置“有数”的金钱。

    如今支持“酷抠”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人们都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抠”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能少打一次车、少下一次馆子、少买一件衣服,这些节省下来的钱积少成多,就能在灾后贫瘠的土地上多盖一层楼,让那些失学的孩子早日回归课堂,既利国又利已,何乐而不为。

    其实,幸福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不需要华丽的物质,只需要有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即可,享受生活并不等于享受物质,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当他们将节俭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的时尚思维结合之后,也许会惊喜地发现,时尚并不是奢侈且高高在上的,时尚原来真的可以离他们这么近!

    特点

    一般"酷抠族"都有较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喜欢高质量、优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传统的节俭和现代时尚思维的结合,使他们生活得如鱼得水。他们懂得该奢侈时奢侈,该节俭时节俭!

    酷抠族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不愿追随失去理性的消费浪潮;酷抠族也绝对不是不舍得花钱,而是比以前更明白该怎样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这是新的花钱观念,新的省钱绝招,新的抠门理由!

    时尚

    这个世界,时尚如过眼云烟一茬茬走得飞快,各种压力来的气势汹汹,“酷抠族”寻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不变应万变,简单地时尚起来。长假时,他们带上简单的行李去民风淳朴的农村,过几天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逍遥日子,乐不思蜀。吃饭时,水果和蔬菜是他们的最爱,甚至有的“酷抠”在乡下租块地自给自足。下班后,他们穿上舒适的T恤与休闲牛仔沿着马路边散步边神游太空。

    奢侈

    “酷抠族”不是贫困族,也不是守财奴,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不菲的收入。他们精打细算只是为了通过转移消费重点,更好地配置“有数”的金钱。

    “酷抠”提倡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钱获取最大的满足,强调花费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花费本身。“小抠”阿梅说:“我‘抠’了几个月就惊喜地发现,居然省下了一大笔不必要的开支,不但有了些积蓄,还用‘抠’下的钱去云南玩了一次。”专家表示,当人能够理性地对待“物质生活”,适度地“抠”,过“奢侈”生活时,才能获得更大空间上的自由。

    建议

    酷抠族“不是”葛朗台“,不是守财奴,他们精打细算地生活,是为了追求更简单、健康的生活,在”酷抠“之余,通过消费重点的转移达到了更好配置金钱的效果。

    因理性而时尚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酷抠”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所谓的“抠”与一般节省的意义并不相同,大部分“酷抠族”并不是在所有生活细节上都“抠”,他们只是有意将生活中一些可有可无的消费省去,这是一种理性消费观念的体现。他们活得更自我、洒脱,他们不介意别人的看法,换个角度看,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专家同时指出,“酷抠”所倡导的理性消费观念是必要的。理性消费不是抑制消费,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酷抠”可以培养出正确、完善的理财能力。不管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教育角度来看,理性的消费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况且,“酷抠族”在理性消费的同时还享受了生活。由于平时的衣食住行都选择了较为健康环保的方式,势必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同时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情趣。“酷抠”节省下来的那些不必要的开支还能拿来做些有意义的事。

    职场十大族类之慢活族

    慢活族

    慢活族:快生活的反对者。可能无故辞职、忽然隐居、拒绝上网或一直在长途旅行,生活节奏缓慢,观念却快人一步。

    慢活族倡导放慢生活节奏的人,从慢吃到慢疗,从慢慢购物到慢慢休闲应有尽有。

    近年来,从英国刮起了“慢活”风。慢活运动劝导人们放慢生活节奏,让精神和身心都得到放松,“慢活族”提倡慢工作,慢运动,慢阅读。近几年,全球有八十几万会员加入到名为“Slow Movement”(缓慢生活)的运动中。慢活并不是蜗牛化,而是追求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则慢。放慢速度,关注心灵成长,动手劳动,注意环保。在快餐文化的世界里,到图书馆慢慢看书,体会思考的乐趣。

    做个慢活族首先要关掉手机。关上电(600627,股吧)(600627,股吧)视,空闲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哦,不过要做有意义的事。步行上下班,改掉性急的毛病,远离喧嚣的人群,同时也有益健康。

    职场十大族类之飞特族

    飞特族

    飞特族:“Freeter”是英文“自由”(free)与德文“劳工”(arbeiter)的结合,指的是工作自由,只做兼职的一类人。

    日本官方对“飞特族”的定义就是:年龄在15至34岁之间,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飞特族”往往只在需要钱的时候去挣钱,从事的是一些弹性很大的短期工作。钱挣够了,就休息,或出门旅游,或在家赋闲。 [NextPage]

    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它是当前非常风行的工作方式,根据统计,日本15岁34岁的“飞特族”,从1990 年的l83万人,至200l年已增至417万人,可见,在这个年龄层,每9位就有一位是“飞特族” . 台湾地区的年轻人哈日成风,约有5l的大学毕业生成为“飞特族” .

    流行趋势

    “飞特族”广泛流行于“朝九晚九”的“工作狂”国家日本。据日本官方统计,他们国内的“飞特族”已经接近400万。频繁更换工作是“飞特族”的常态,工作之后的休息才是更精彩的生活内容。在他们看来,工作和上班并不是一码事儿,不同的短期“上班”仅仅是他们赚取生活成本的途径,而与事业无关。在“飞特族”的字典里,“工作”是为下一份好发展而努力,“上班”则是为下一个好假期而赚钱。

    “飞特”(Freeter)这个词汇的升温,跟畅销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分不开。作者是日本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凭借这部小说拿下了本年度日本文学届的最高奖项“芥川文学奖”。 日本评委八票中的六票都投给了这位年轻的作家,他们评价这部作品“有清新亲切的生活细节”,没想到这“细节”在中国也找到了知音——《一个人的好天气》自从9月份在中国出版以来,一直在畅销小说榜上居高不下,年轻读者是热捧的主力。

    书中所描写的“飞特族”的生活已经在中国有了影子。因此,自认为“飞特”和向往成为“飞特”的年轻人都成为购买这本书的群体。就像当年自称“SOHO”的人可以自我炫耀一番一样,抱有这样生活态度的人,也终于可以给自己贴上“飞特”的新标签——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寻找新标签的时代。

    飞特族条件

    他们的预言最好并没有让你盲目乐观,开始憧憬自由工作的未来生活。但自由职业者的逐渐增多的确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据中华英才网今年上半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自由职业的职业分布已然不仅仅是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和艺术家了,计算机网络、写作翻译、文秘、市场营销、广告策划、企业管理咨询、资本运作、融资代理等新兴自由职业者也都涌现出自由职业的就业方式。所以,不妨为实现自由工作的梦想先攒点本钱:

    ■必须具备“一技之长”。互联网让工作扁平化,如果你的节点不能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你将被另一个自由工作者代替。

    ■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至少要懂得如何计算投入产出比,这有利于你寻找到更有价值的“生意”。

    ■管理自己的能力。你只有一个雇员,就是你自己,管理自己是创造效率的唯一办法。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同时也需要面对一个人扛的孤单。

    ■懂得维护平衡。不会因为在家工作而导致生活秩序大乱,这违背了自由工作的良好初衷。

    ■丰富的人脉。他们会给你带来生意,或者重返工作的出路。

    ■储蓄精神。备出三个月的生活费,以便在生意淡季时生活无忧,或者在打算辞职游玩的时候心里有底。

    集中人群

    多数人在公司当白领;多从事IT、广告或是媒体工作,多数人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在北京发现了不少这样的“飞特族”,他们多从事IT、广告、或是媒体工作,多数人在这些行业内已小有名气。有些“飞特”则是自己开店的“小老板”,但开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挣钱旅游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在中关村(000931,股吧)(000931,股吧)某IT企业做项目主管的Landy就是典型的“飞特族”,刚刚31岁的他,至今已经换过5次工作。他刚刚离开了那家公司。“我在这个公司做得算长了,两年,也攒了不到20万,现在我打算休息半年,拿出一半的钱去旅游,过完春节先去趟日本,然后再去欧洲几个国家转一转。” Landy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一直处于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工作状态,现在是该放松自己的时候了,“我喜欢到处旅游,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其实,最早辞职出去玩儿的时候,我也没把自己归入什么族,只是因为从小爱旅游,工作累了,想休息一下。”Landy说,他是在刚刚离开的这个公司遇到另一个“飞特族”启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业内还有不少和他有着同样生活状态的人。“启东刚到公司的时候是我的下属,一次聊天时,才发现原来他也刚给自己放了4个月的长假,钱快花光的时候才开始找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找工作追求的是职位稳定,环境相对轻松,就是所谓的“铁饭碗”。君不见,公务员待遇不错,职位稳定,工作环境轻松,所以近年来公务员报考人数激增,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找工作是目前社会令人关注的问题,一且有了工作,人们常常不敢得罪领导,千方百计要保住,唯恐失去。可对于“飞特族”来说,这样的情况却不存在。“飞特族”多数也是大公司或比较有规模的企业或单位的一员,正常工作的时候,和普通的全职上班族状态相间,甚至工作时更加卖力。所不同的是,他们从不担心“丢工作”。往往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主动提出离开,甚至为了享受一个“悠长的假期”,不惜得罪老板,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每次找工作都不费劲支撑这种“自由”的本钱是实力,也就是说有真才实学作为保障。

    管小姐毕业于沪上名牌大学,刚毕业,没费周折就被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看中,成为正式员工。虽然工作的环境和待遇都不错,但管小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少了些什么。难道这样11月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就是她为之奋斗的目标?她的自身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她, 这样的生活让她厌倦。于是,在工作满5年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各方而的积累,她选择了辞职做起了自由自在的“飞特族”。接下来的这段日子,管小姐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番全新的体验:通过一些朋友介绍,她成为某些报刊的专栏写手,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含金量,她不断地找机会充电,每周保持在三次以上。她希望自己能不断地补充养分,尽量快地吸收最新的信息,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飞特族的心态

    其实所有的“飞特族”最不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丢工作”。

    ■他们认为上班不等于工作,他们的“工作”迟迟没有开始

    ■他们是一群30岁以下,不知工作“愁滋味”的优越群体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休假,只有辞职;没有混混日子,只有速战速决

    ■他们备受争议,也十分被看好

    ■他们实践着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职业理想

    ■从不担心“丢工作”

    ■为了享受一个“悠长假期”,不惜得罪老板

    与Soho族和自由工作者们不同,“飞特族”多数是大公司或比较有规模企业或单位的一员,正常工作的时候,和普通的全职上班族状态相同,甚至工作更加卖力。所不同的是,他们往往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提出离开,甚至为了享受一个“悠长假期”,不惜得罪老板。当然,支撑他们“自由”的花费也全部是自己挣的。

    职场十大族类之SOHO一族

    SOHO族

    SOHO族:家与公司(工作)合二为一,指在家办公的人群。

    什么是SOHO一族

    传统意义上的SOHO 传统意义上的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 直译就是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自由职业或自由职业者的意思。 当然,SOHO也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 得SOHO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时髦词汇之一,专门为SOHO族设计的房屋、家具、用品 也成为商家的新卖点,一些楼盘常常被冠以SOHO一词,意思就是给自由职业者准备的商、住合一的公寓,一时间也风光无限。几年前,人们所说的SOHO一族还大多指那些专门的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工艺品设计人员、艺术家等。而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SOHO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尝试的一种工作方式,而它的内涵与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

    SOHO作为一种时尚、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应该仅仅局限和适合于那些只是在家工作的人群,毕竟,那还只是社会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群体。SOHO既然代表了自由、开放、弹性的工作方式,那我们就认为只要能够在这种方式下工作的人,不论您是否是在家工作,还是在其他的场所;不论您是专注一职,还是兼职工作,您都可以自豪的称自己是SOHO一族。于是,我们更愿意把SOHO叫成Super Office (and) Human Office,即超级的办公室、人性化的办公室。

    SOHO一族的十二大创业必备要件

    1.必须是一个能主动工作的人,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地完成手头的事情。

    2.你应该是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人,能在没有同事协助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3.必须是一个做事计划性很强的人,懂得维持工作与生活方面的平衡,不会因为在家工作而导致生活秩序大乱。

    4.能够控制工作的进展程度。

    5.你应该是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6.拥有管理事务的能力。假如你对行政、财务、行销等方面一窍不通,就得考虑一下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或是请人代为处理。

    7.具备出众的专业能力。没有专业知识与能力就等于缺乏竞争力,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

    8.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资源。你最好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资深的工作者最适合从事SOHO一族。

    9.幕后的支援——财力。钱虽不是重要的因素,但SOHO一族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持力,有稳定的财力作后盾,会使你创业的初期无后顾之忧。

    10.有精良的工作设备。

    11.储备至少3个月的生活费用。SOHO一族的收入并不稳定,银行存款能保证SOHO一族在生意淡季时生活无忧。

    12.定期回顾工作情况。工作半年后应该评估一下这段时间在家工作的业绩。看看有没有完成预定计划,能否再作进一步的提高,然后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制定一个新的目标。

    职场十大族类之御宅族

    御宅族

    御宅族:SOHO族的反义词,他们也在家,但不一定工作。他们似乎非常不情愿与外界打交道,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

    御宅是指一些人过份沉迷於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於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 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著很满足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御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 而辅助封闭自己。很多时御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 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亦因此, 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御宅。 对於现在一些网路过度上瘾症的人来说,整天抱著电脑沉迷於虚幻之中,而不怎麼与现实中的人们打交道,也有点增加御宅族的倾象的说。

    职场十大族类之啃老族

    啃老族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啃老族的心态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

    啃老族的特性

    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

    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

    丧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

    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

    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 .

    概况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生活状态

    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

    统计数据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类别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 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NextPage]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职场十大族类之月光族

    月光族

    月光族指将每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所谓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潮,扮靓买靓衫,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想买就买,根本不在乎钱财。

    同时,也用来形容赚钱不多,每月收入仅可以维持每月基本开销的一类人。“月光族”是相对于努力攒点钱的储蓄族而言的。“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没有绝对的褒贬意之分。

    心理分析

    缺少生活磨炼,不知道赚钱辛苦。

    缺少理财锻炼,不会管理开支。

    缺少交际练习,以使钱来填补感情空白,很多还是蛰居族

    报复心理作怪,由于年少时父母在零花钱上管制过严,一朝有钱,尽使手中财。

    加入月光族的惟一条件:工资月月光,不剩一分,只许负债,不可盈余。

    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加入月光族的绝对好处

    1.时尚,青春潮流的代表。

    2.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加速货币流通。

    3.不去银行存款,从而大大制止了利率的下调,如果没有人把钱存入银行之后,利息绝对会大幅度增加,而不是一降再降。

    4.在一个固定的周期内(一般为30天)能够体会到腰缠万贯、身无分文、负债累累的生活,增强心理素质以及对待不同生活灵活应变的方式。

    5.勇于尝试新的东西,如新款服装、新款美食、新款化妆品。并且掌握流行趋势的发展,成为走在时代前端的摩登人物。

    6.拥有众多的债主,人际关系广泛。

    7.对于每个月的固定一天,有殷切的企盼,生活有明确的目标、生命有十足的动力。

    8.巩固家庭安定团结,撒手归去时,因无一分一文的遗产,制止一切家庭财产纠纷的产生。

    9.在重复体验各种生活后会对社会的价值观、金钱观都有较强的认识,此类人的消费观点更接近于现代消费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能更快地学习到各类理财方式。

    “月光族”薪水节流八大绝招

    对于那些初涉世的青年朋友而言,在理财上容易犯的通病莫过于大手大脚的花钱习惯。往往是他们的薪水一发就见底,月月无剩余。这样看似“潇洒”的花钱做派既不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今后家庭生活的美满。因此,养成良好的花钱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1、计划经济

    对每月的薪水应该好好计划,哪些地方需要支出,哪些地方需要节省,每月做到把工资的1/3或1/4固定纳入个人储蓄计划,最好办理零存整取。储额虽占工资的小部分,但从长远来算,一年下来就有不小的一笔资金。储金不但可以用来添置一些大件物品如电脑等,也可作为个人“充电”学习及旅游等支出。另外每月可给自己做一份“个人财务明细表”,对于大额支出,超支的部分看看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在下月的支出中可作调整。

    2、尝试投资

    在消费的同时,也要形成良好的投资意识,因为投资才是增值的最佳途径。不妨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投资计划,如股票、基金、收藏等。这样的资金“分流”可以帮助你克制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当然要提醒的是,不妨在开始经验不足时进行小额投资,以降低投资风险。

    3、择友而交

    你的交际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消费。多交些平时不乱花钱,有良好消费习惯的朋友,不要只交那些以胡乱消费为时尚,以追逐名牌为面子的朋友。不顾自己的实际消费能力而盲目攀比只会导致“财政赤字”,应根据自己的收入和实际需要进行合理消费。

    同朋友交往时,不要为面子在朋友中一味树立“大方”的形象,如在请客吃饭、娱乐活动中争着买单,这样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窘迫之中。最好的方式还是大家轮流坐庄,或者实行“AA”制。

    4、自我克制

    年轻人大都喜欢逛街购物,往往一逛街便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因此在逛街前要先想好这次主要购买什么和大概的花费,现金不要多带,也不要随意用卡消费。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购物,买些不实用或暂时用不上的东西,造成闲置。

    5、提高购物艺术

    购物时,要学会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做到尽量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所需物品。这并非“小气”,而是一种成熟的消费经验。商家换季打折时是不错的购物良机,但要注意一点,应选购些大方、易搭配的服装,千万别造成虚置。

    6、少参与抽奖活动

    有奖促销、彩票、抽奖等活动容易刺激人的侥幸心理,使人产生“赌博”心态,从而难以控制自己的花钱欲望。

    7、务实恋爱

    在青春期中,恋爱是很大的一笔开支。处于热恋中的男女总想以鲜花、礼物或出入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来进一步稳固情感,尤其是男性,在女友面前特别在意“面子”,即使囊中羞涩也不惜“打肿脸充胖子”。但不要认为钱花得越多越能代表对恋人的感情,把恋情建立在金钱基础上,长远下去会令自己经济紧张,同时也会令对方无形中感到压力,影响对爱情的判断。倘若—旦分手,即便没产生经济方面的纠葛,也会使“投资”多的一方蒙受较大经济损失。另外,你的大手大脚有时还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给对方及对方父母留下不踏实、不会过日子的印象。送恋人的礼物不求名贵和华而不实,应考虑对方的喜好、需要与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要真心,一朵玫瑰并不比999朵玫瑰代表的爱意淡薄。

    8、不贪玩乐

    年轻的朋友大都爱玩,爱交际,适当的玩和交际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有度,工作之余不要在麻将桌上、电影院、歌舞厅里虚度时光。玩乐不但丧志,而且易耗金钱。应该培养和发掘自己多方面的特长、情趣,努力创业,在消费的同时更多地积累赚钱的能力与资本。

    职场十大族类之蘑菇族

    蘑菇族

    11月份是黄金求职季,一批还未断了学校“脐带”的应届毕业生将要成为职场新人。最近不少刚上班的小年轻向笔者抱怨,他们在职场受尽欺负,成了活在阴影中的“蘑菇”。

    “蘑菇族”是啥样?

    虽然“蘑菇族”在如今的职场攻略上鲜被提及,但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一批电脑程序员总结出的“蘑菇定律”。蘑菇定律,通常适用于职场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他们往往会处于这种境地,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在不受重视的部门,从事打杂的工作),到头来还要被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并且还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拔。虽然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但现今以养蘑菇的方法来培养员工的企业也并不少。特别是企业进了一大批人时,更是形成了一个“蘑菇堆”。如何从“蘑菇堆”中冒出头来,“蘑菇”们得各凭本事。

    上班几天即成“影后”

    程莉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和同届的很多学生相比,程莉找的工作还算不错,今年5月份,她应聘到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当文员。上了几天班,程莉发现自己在干好本职工作之外还多了很多附加任务。

    “我们办公室需要影印很多文件,不方便的是,复印机在隔壁的房间。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一位前辈教了我一遍,结果第二天要复印什么就直接丢给我了。”渐渐的,程莉发现自己成了办公室的“影后”——负责办公室所有人的影印工作,谁要复印了,只要喊声“小程,帮我复印一下”,程莉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去隔壁。

    除了当“影后”,程莉还兼了许多“阿姨”的工作。“刚开始为了表现积极,每天早上我都第一个赶到打扫办公室卫生,一阵子之后我发现这已经成了我的固定任务之一了。”在程莉的办公室有中午带饭的传统,每天中午带三四份饭去微波炉加热,再一份份物归原主也成了程莉的工作之一。刚开始,程莉觉得新人应该多做一些,但慢慢生出了不平衡,“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啊,我不能永远包揽这些杂事吧?”

    怕待在“阴暗角落”

    2008年大专毕业,蔡媛媛进入了一家轻纺企业,职位为营销经理助理。蔡媛媛说别看名头好听,可基本上常驻车间,选布料、剪布料,做的都是最底层的活。

    刚开始蔡媛媛的心态很平,“我学历没法跟本科生相比,也没有工作经验,所以理应从基层做起,最初我也觉得非常充实。”不过工作一年后,自己仍然在车间里打转,这让蔡媛媛开始有些焦急。“和我一起进来的一个男生已经被调走做营销跑单了,我虽然换了几个顶头经理,可活都还是那一套,除了把布剪得更规整一些、对长度面积更有把握一些,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有什么进步!”“经理对我没有什么指导,但上个月经理弄错了一个数据,导致订单出了差错,居然在和上司汇报时暗示是我搞错了。”蔡媛媛说,种种情况加在一起已经让她萌生了“退意”,趁休息天她又来到了人才市场,试试能不能重新找一个“好东家”。

    专家建议:

    当一阵“蘑菇”也不坏

    对于“蘑菇期”,职场专家认为对于职场新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许多年轻人出校园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也缺乏担当重任的能力,因此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才能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慢慢成长起来。“蘑菇”的谦和也能给同事们留个好印象,为将来打下基础。另外,“蘑菇期”在“角落”里懂得学习,也能加速职场新人适应社会的过程。

    攻略:

    5招让你变“向日葵”

    如果你还是职场上的一朵小蘑菇,不妨参考以下几条修炼一番,变成被瞩目的向日葵。1,调整心态。不妨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你的工作、你的同事,你会发现你的友好会得到回应;2,改变一下形象。多用充满活力的亮色能让你更容易被注意到;3,多沟通。常找有经验的同事和上级沟通;4,贵在坚持。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下来,并从中积累一些经验和素质,才能为以后的厚积薄发做准备;5,做好手头的工作。
    阅读全文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