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管理工具

时间:2010-03-09     人气:1735     来源:NET|DXZM     作者:
概述:精细化营销,就是恰当、贴切地对你的市场进行细分。在粗放营销时代,很多企业对市场进行分类的时候使用的是一些比较浅显的参数。比如说,有一些企业会把市场分割成行业用户和消费用户,而面对行业用户的时候,他可能会根据客户的规模大小或者产业类型进行细分......

精细化营销,就是恰当、贴切地对你的市场进行细分。在粗放营销时代,很多企业对市场进行分类的时候使用的是一些比较浅显的参数。比如说,有一些企业会把市场分割成行业用户和消费用户,而面对行业用户的时候,他可能会根据客户的规模大小或者产业类型进行细分,比如金融客户、电信客户、大企业客户、小企业客户,或者是按照地域划分,或者用客户年龄划分。我认为,这就是粗放型营销的一种表现。 
   
  但是,如果我们要进行进一步细分的话,我们要关注的市场参数就不是刚才的这些,而是要关注同类的市场对象中趋同的参数。比如说,客户对厂商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比如说,购买的行为是什么,购买的态度是什么,他们的需求和需要是什么?乃至于要研究他们需求和需要背后的原因。 

营销 

  消费者的变化。消费者的思维在变、消费者的观念在变、消费者的层次在变; 

  我们的变化。思考角度的变化:产品导向-市场导向,市场导向-顾客导向;营销模式的变化:粗放营销-精细营销,渠道推动-终端拉动;传播形式的变化:大众传播-小众传播,单一传播-整合传播。 

精细营销 

  为什么产生精细营销? 

  精细营销的3个关键点:关注顾客、关注渠道、关注产品。 

  关注顾客:我们关注顾客的目的是什么? 

  需求从那里来; 

  快速感测和响应市场; 

  关注渠道:渠道的作用和目的? 

  从渠道到终端的转变; 

  如何制定渠道激励措施; 
   
  渠道保护的意义在那里? 

…… 

窜货全面解决之道 

  传统防窜货方法治标不治本,没有管理技术的支撑,在对窜货的控制上发现迟、取证难、资源投入大、见效慢。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好的窜货解决之道在于预防,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产生威慑力,使其不产生犯错念头。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其犯错成本;通过法律协议规范其市场行为;通过深入管理促进其能力提升。三管齐下才能治其根本。 

  EBCM的防窜货模块以管理思想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标本兼治全面解决。EBCM是管理思想的技术体现,实现了管理的工具化。解决窜货管理中的几个根本问题: 

  实时发现:市场上一发生窜货,系统可以自动发现并报警; 

  追踪流向:系统全面记录了窜货产品的市场流向痕迹,可实现定向追踪; 

  规模评估:系统自动评估窜货的数量规模,分析品种、地区、时段、经销商; 

  最优成本:窜货数据的采集基本由系统自动收集,市场人员的耗费大大降低; 

  同时,系统为市场稽查人员提供了全天候物流信息支持服务通过800免费电话、手机短讯或上网了解物流信息。 

渠道堵塞解决之道 

  多层次分销体系会导致企业对市场库存的把握失真,致使企业在生产计划、产能安排、渠道布货、市场资源投放上没有真实的数据支持。渠道堵塞就是其中一种状况,也是引发窜货、价格体系混乱的深层次根由。传统的信息体系在多层次供应链面前显得单薄无力,信息慢、数据失真严重,不能帮助企业把握市场一手数据,对市场做出正确判断。在实际销售中企业的出货量不等于销售量,市场销售状况如何企业有时很难把握。企业不能把货发给经销商就认定为销售,其实不然,考虑到在途、渠道库存和退货等诸多情况,实际上出库的产品并未全部实现销售。一旦渠道中存在超过其“消化量”的大量库存,渠道堵塞便发生了。 

  药品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绝大多数企业开始依靠数据进行管理决策。由于数据来源的问题,决策的可靠性令人质疑。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难以解决几个问题: 

  数据的实时性:超过一定时限的数据滞后于市场,不能反映市场真实; 

  数据的直接性:多次传递的数据,其真实及可靠性大打折扣; 

  数据的全面性:不仅仅需要宏观的数据,每个区域的数据同样重要;  [NextPage]

  有了可靠的数据才能有正确的分析,有了正确的分析才会有正确的决策;有了及时的数据才能有快速的分析,有了快速的分析才能有有价值的决策。 

  渠道堵塞问题,源于市场一线的数据及时性、可靠性。EBCM系统提出了全面的解决之道,以市场数据的及时性、可靠性为切入点并支持市场决策。 

  数据可靠性:所有数据为市场的实时一手数据,没有中间环节,可靠安全; 

  数据的及时性:所有数据实时反映在系统中,真实再现市场变化; 

  数据全面性:对区域市场销售状况、渠道状况全面监测,保证销售数据全面性; 

  EBCM对实际销售数据的快速、真实、客观地反映,使生产排产、市场布货、市场资源投放有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能够帮助药品企业从源头解决渠道堵塞问题。 

忠诚客户梳理解决之道 

  对于大量的OTC药品,了解消费者的动向非常重要,特别对于感冒、咳嗽等常备药品,构建对企业品牌的忠诚度相当重要。因此,需要了解消费者在那里,怎么联系以及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等,并形成一个客户或忠诚客户清单。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为小众传播,使营销的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EBCM为药品企业提供了短信交互平台。消费者通过短信形式进行查询,系统便同时记录了消费者的清单,并形成列表,通过短信互动可以优势如下: 

  双向交互:系统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双向交互,并实现互动; 

  信息量大:短信为文字信息,消费者可以自由编辑,以获得更进一步数据资料; 

  针对性强:手机为个人用品,一个号码代表一个具体的人,针对性强。 

  企业针对清单进行小众传播,比如发送新产品信息、节日的亲情问候、健康会员服务等,将消费者变成忠诚客户。 

分销能力评价解决之道 

  对终端、分销商的能力评价,是企业非常头痛的问题,要保持一支高效的终端,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EBCM为药品企业建立了一个多指标复合评价体系,系统分析终端(分销商)的市场能力,并直观显示出来。 

  系统分析:提供了系统分析工具,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设定分析权重,对分销能力的评价更加全面; 

  直观表达:分析结果采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管理者一目了然; 

  随时随地:评价可以及时进行,为渠道策略提供实时支持。 

渠道梳理解决之道 

  对于OTC 药品,主要通过各个零售药店销售。对于处方药,处方医生的处方权决定了药品的走向。药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此类客户的档案资料,这样的方式存在几点隐忧: 

  数据反馈慢:终端、处方医生处于动态状态,传统的调查形式时间滞后,不能真实反映现实情况; 

  数据真实性差:通过商业渠道反馈,其真实性有待商榷,同时“医代”流动性大,其短期行为也导致资料的可靠性差; 

  成本巨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可以利用EBCM对渠道、终端进行梳理,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实时动态数据:终端、渠道数据动态刷新,企业始终掌握最新的动态信息; 

  直接真实数据:不需要通过中间环节,企业直接获得终端数据,并可以利用多重接入形式产生互动,并可以在社区开辟个性空间; 

  成本较小:大量数据通过系统自动记录整理,无需大量人力投入,节约大量营销费用,解放市场人员的精力。 

  通过对终端(医生)的梳理,建立企业终端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成立客户俱乐部,实现对处方医生、药房驱动系统的全面整合,从而加强对终端的控制。 

品牌保护解决之道 

  EBCM给予产品一个惟一的身份码,并将身份码附着在产品表面。消费者可以利用EBCM系统很方便地进行真伪识别查询,查询方式有3种:800电话、手机短信、登陆BCM网站。 

  EBCM品牌保护特点: 

1、顾客易于识别; 

2、无法批量假冒; 

3、自动发现假冒并可以追踪假冒产品的来源。  [NextPage]

农药产品防窜货系统简介 

  农药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厂家与厂家之间、销售商与销售商之间,竞争趋向白热化,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大量不正当竞争手段的使用,严重危害了农药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农药生产企业而言,市场的有序化经营将是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有效保证。所有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市场被搞乱,不希望出现窜货等严重危害品牌、产品的市场行为。但农药市场的窜货现象已是一种公害。为什么厂、商都痛恨窜货,也制订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规范及严厉的惩罚措施;为什么窜货行为却屡禁不止,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分析其原因如下: 
   
  其一,发现难。 

  中国市场幅员广阔,企业营销网络往往分布在数个省市甚至遍及全国。要在这样的市场空间内依靠现有常规手段实现全面监控非常困难,也非常不经济。特别是农药企业,量大品种多,行销到全国各地,销售通路也错综复杂。因此,即使有窜货现象也可能“有而不知”,只有到了大量窜货出现危害到整个市场时,才会有反应,但此时可能已经回天乏术。 

  其二,取证难。 

  一件产品如果没有特有的标记物,即使是专家也很难辨认出是发往那个经销商的货。很多厂家在产品包装标记上做文章,通过特殊标记来区别产品流向(比如,包装上注明销往某地)。这个办法短期还能够见效,但总有销售商在利益驱动下将标记毁掉或弃置不用。很多时候即使发现了窜货也无法取证,厂家无法判定那此件产品究竟是不是该销售商的。 

  其三,处罚难 

  即使厂家发现了窜货也有了证据,但由于该经销商实力大或者销售业绩好,厂家处理起来投鼠忌器,恐怕处罚起来将关系闹僵会影响市场销售。这样,姑息养奸也使窜货行为得不到遏制。 

  窜货的危害显而易见,但如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实际的管理手段从根本上防止窜货完全有可能做到。 

  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对窜货的认识。认清楚窜货的实质,并不是所有的窜货都有害。比如,在市场开发初期存在大量的空白市场,这时的窜货往往可以迅速在空白市场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压缩竞争产品的市场空间,所以适度窜货有时反而是有利的,不要试图控制绝对不窜货,而且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必要。但窜货一定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过度窜货的危害相信管理过市场的人都会有体会。其次,要看清窜货的动因。窜货屡禁不止是因为窜货的犯错成本低而犯错收益大,所以产品销得好一定会有窜货,只有销不动的产品才绝对不会窜货。经销商窜货是因为感觉到遭受惩罚的概率极小或者惩罚不能产生威慑力。这样会刺激销售商犯错,同时打击规范经营者的信心。因此,我们只要提高窜货的犯错成本,就能有效控制窜货。第三,控制窜货要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制订管理规范与制度简单,但没有技术手段的保证也只是白纸一张,只有有了技术手段的保证才能具有强大威慑力。保证厂家在第一时间发现窜货,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证据,在目前的市场“发现”窜货就意味着“消灭”窜货。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协同江苏瑞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农药产品数字化鉴证系统中开发了新功能——企业产品防窜货全面解决方案BCM系统,实现方法简介如下: 

一、实现产品的数字化管理 

  予以产品一个惟一的身份码。就像公民的身份证一样,每一个单件产品只有一个惟一的身份码,不重复。这样,每件产品都有了一个特定的号码,便于标记确认。系统对身份码进行加密,无法破译。 

二、实现对市场物流的自动追踪 

  产品在出库时与经销商信息相关联,而经销商有特定的地区定义。这样,系统就能够确切知道那一件产品由那个销售商在那个地区销售。 

三、发动“人民战争”让防窜货监察员遍布市场 

  消费者通过拨打防伪查询电话查询产品真伪,在查询的同时,系统自动追踪查询电话的来源并与销售地区进行比较,通过数学模型的运算可以判定是否出现窜货。消费者在无意中成为企业的防窜货监察员,他们遍布市场的各个角落,监管的范围广大。 

四、防窜货全部自动完成并低成本运行 

  BCM系统对窜货信息实现了自动报警、自动记录,所有信息实现了可查询、可追溯、可纪录。入网企业只要登录BCM网站(www.bcms.com.cn),就能方便地实时查询窜货情况,及时做出市场决策。 

五、不仅仅能防窜货,更多功能同时完成 

  BCM 系统不仅仅能够防止窜货,而且能够提供市场监管、即时销量分析、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导航等多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整套市场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市场的闭环管理。  

(声明:凡转载文章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   第一条的 避免人员的疏忽,而导致不良的影响,使全体员工,重视质量管理,确实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而努力。 
      第二条 范围
      (一)工作检查 

      (二)生产操作检查 

      (三)自主检查 

      (四)外作厂商质量管理检查 


      (五)质量保管检查 


      (六)设备维护检查 

      (七)厂房安全卫生检查 


      (八)其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者 

      第三条 检查的频率 依检查范围的类别,以及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而定。 
      第四条 检查的项目 依检查范围的类别而定,详如实施要点。

      第五条 检查资料的回馈 要转知有关单位研讨改进,并作为下次检查的依据。 

      第六条 实施单位 质量管理部成品科及有关单位。

      第七条 实施要点 
      (一)工作检查 

      1.必须由各单位主管配合执行。 


      2.频率: 

      (1)正常时每周一次,每次二至三人,但至少每月一次。 

      (2)新进人员开始时每周一次,至其熟练后,与其他人员一样,依正常时的频率。
      (3)特殊重大的工作则视情况而定。 
      3.工作检查表
      (五)质量保管检查 

      1.原料、加工品、半成品、成品等
      2.频率:每周一次。 3.质量保管检查表。 
      (七)厂房安全卫生检查 频率:每周一次。  

      第八条 本规定经质量管理委员会核定后实施,修正时亦同。 
    阅读全文
  •    当我们在 2005 年进行“中国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调研时,中国的管理者使用的管理工具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管理者要少一些。现在,伴随著他们力求满足由经济快速发展所催生的市场需求,他们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也追赶了上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去年增长约 10.5%,是近年来最快的。不过,尽管中国公司正在使用更多的管理工具,但它们并没有实现预期的价值。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管理者相比,中国的管理者更不满意管理工具所带来的成果。这是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第 11 次管理工具与趋势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调查旨在了解 25 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的使用率和满意度。

        我们对 348 家来自各行各业、不同规模的中国公司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尽管四分之三的中国公司属于“小公司”的范畴(年营业收入低于 6 亿美元),有些甚至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但这正代表了中国公司的整体规模。我们发现,自从 2005 年我们对中国公司进行管理工具调研以来,中国的管理工具使用率翻了一番。本次调研中,中国公司平均使用管理工具的数量为 14.9 项,基本与欧洲公司持平,欧洲公司平均使用的管理工具数量为 15 项,而北美公司为 15.5 项。尽管中国的管理工具使用率有暴发性的增长,但仍然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使用的管理工具平均为 17.8 项。

        不过,本次调研也让我们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公司在使用管理工具时并未实现预期价值。为什么中国的管理者对管理工具的结果如此不满意呢?我们尝试利用几种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中国公司试图建立全局观念,但同时又忙碌于众多事务。中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这样的工具的使用率上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在著手这些具体的事务之前,它们却没有事先运用战略规划和基准管理这样的工具来设定战略并建立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在中国,对战略规划的满意度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如果中国公司可以通过先巩固战略计划,然后再决定使用其他的管理工具,也许可以获得更好的业务成果。正如其他国家的公司一样,中国公司在充分利用管理工具实现业务目标之前,首先需要有一个全局观念。

        对于有些管理工具,中国公司的规模还不够大。在中国,像公司博客与射频识别这样的工具,不管是使用率还是满意度都排名垫底。正是由于这些工具比较新,尚未被普遍接受,所以对它们的满意度也不高。“在我们更多使用网络管理的时候,我们也会增加对公司博客的使用。”一家工业品公司的管理者表示。“然而,现状是,我们的供应商和客户都还没有网上沟通的习惯。他们仍然更愿意采用传统的方式。”至于射频识别,有位管理者说,“开发射频识别需要一个期初投资。这样一来,只有那些达到一定规模和利润水平的公司才会使用这样的工具,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小型企业缺乏人力来成功地执行管理工具。我们调研的中国公司中,有大约 75% 年收入低于 6 亿美元。我们的研究显示,许多管理工具的满意度随著时间推移会有所上升。一家食品公司的经理认为,这是妨碍他们公司充分利用一项重要工具的缺憾。“我们对战略规划的使用以及流程的满意程度一般。这个工具本身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除此之外,我们大多数员工还没有这样的水平,也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来好好地进行战略规划。”

        太急于求成。正如中国的经济在创造新的增长记录,中国公司采用管理工具的速度也前所未有: 工具的平均使用率在两年内从 30% 翻倍到 60%。问题是,如果运用新工具的速度太快,可能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来帮助公司很好地实施。企业应该将管理工具的使用当作企业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于大多数中国公司来说,执行是个主要问题。”一家咨询公司的经理表示。“缺乏执行的动力,一线部门的员工尤其如此。而且,很多中国企业对管理工具及其理念一知半解,这也是不能达到满意结果的原因之一。”

        在运用管理工具时并没有全力以赴。对于有些工具来说,是否能够全力以赴地实施,结果差别非常大。例如,我们知道,在决定使用哪种管理工具以及投入多大精力来实施之前,了解全力实施和不经意地实施所导致不同结果之间的差距,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战略规划的满意度来说差别巨大。在 1~5 分的基础上,全力以赴进行实施的公司,对其满意度平均为 3.9 分,而不把它当回事的公司,满意度只有 3.07 分。而且,中国公司中,全力以赴实施战略规划的只有 48%,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 60%。这一事实也许揭示了战略规划在中国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的原因。对于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统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有些公司表示,它们“全力以赴”地运用管理工具,实际上只是说它们正在积极考虑全力以赴地实施一项管理工具,并且将来会积极地运用它。

        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管理工具

        我们 2005 年对中国管理者进行调研的时候,射频识别在 25 种管理工具的满意度榜单上排名第 1,而今年的它的满意度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并列第 24 位。在其他地区,公司同样寄予射频识别厚望,以求改进供应链的效率。但是很显然,它辜负了此厚望。全球来说,射频识别的满意度从第 11 位下跌到第 24 位。

        六西格玛同样让中国公司大失所望。该管理工具持续地衡量并分析各种业务流程中的变量数据,然后利用统计技术来发现减少缺陷的改进方法,终极目标是产品或服务达到 99.9997% 的无瑕疵率。2005 年的调研中,它的满意度排名第 3 位,而今年则下降到了第 17 位。根据贝恩公司多年与各地区众多行业的客户在六西格玛项目上的合作经验,那些从运营改进著手、致力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价值的公司,在六西格玛的运用方面最成功。

        全球管理者对经济形势抱乐观态度,而中国的管理者则预测经济增长放缓

        我们的调研通过了解管理者在 20 个管理趋势方面的观点来评估管理要务。我们发现,在一些趋势方面,中国的管理者与世界其他地区管理者的认识相差很大。

        观点差别最大的是在经济形势展望方面。全球其他地区的管理者对未来一年的经济展望持乐观态度,而中国管理者却不这么认为。很显然,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继续保持现有的速度。将近一半的中国管理者表示,他们已经为未来 12 个月的经济增长放缓做好准备,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管理者只有 20% 持有相同观点。

        无疑,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培养了不少管理人才,但中国的管理者认为改进的空间仍然很大。大约三分之二的中国管理者认为,不清晰的决策流程妨碍了公司实现业绩目标,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管理者中只有不到半数的人持有相同观点。中国管理者在其他几个管理趋势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他们担心核心业务在倒退,担心企业通过改进客户忠诚来提升利润的能力和企业提供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这些担忧都与创新相关,而中国的管理者已经开始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在通过外部协作促进创新方面,中国管理者抱有更积极的态度。在被问到对于企业的长期成功来说创新是否比削减成本更重要时,88% 的中国管理者表示同意,而全球其他国家的管理者有 75% 的人赞同。这并不奇怪,因为快速发展的市场中的竞争压力让企业更积极地寻求创新。

        快速增长的经济中的另外一个现象是: 中国管理者不太担心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会很快变成低值易耗品。对于短期效益方面,中国管理者似乎比其他国家的管理者更为自信,只有 38% 的人认为他们目前的企业能力无法实现财务目标,而在全球,45% 的管理者有此担忧。

        有趣的是,中国在一个未来变得日益重要的领域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提供环保的产品与业务在其企业使命中变得越来越重要。80% 的中国管理者认为,环保的产品和业务是他们考虑的要务,而全球其他地区的管理者中 60% 的人持有相同观点。

        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企业私有制方面的观点

        在私有制方面,中国管理者的认识也不同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管理者──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以及独特的企业属性(国有企业、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是主要的原因。例如,大多数中国管理者认为,如果企业是私有制,会实现更好的业绩。“作为一家私有企业,我们能够实现更好的长期业绩,因为私有企业有更有效的执行与控制能力,而且更关注结果。国有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太慢,因为内部有太多的政治因素。”尽管抱有这样的观点,中国的管理者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管理者相比,在私有企业工作的意愿相对较低。

        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实现国内市场的增长已经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因此,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公司相比,它们计划在未来五年内进行跨国并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显然,目前它们还没有这样的并购需求。这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 没有几家中国公司真正取得了跨国并购的成功。

        在中国自身经济增长变慢的时候,这一情况也许会有所改变。中国公司在采购、分销、管理和研发等方面有了相当水平,有能力跨出国门在全球舞台进行竞争的时候,便会考虑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进一步增长。“这些管理工具对于帮助中国公司从以往的管理混乱向系统化的管理转变非常有用。”一家工业产品公司的副总裁表示。“然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我们需要耐心。”幸运的是,中华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更有耐心。

        中国最流行的十大管理工具

        看一下最流行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企业领导的战略要务

        1客户关系管理(2005 年排名: 第 1)

        帮助公司了解客户并对其变化的需求作出迅速反应的 CRM,连续两年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管理工具。我们调查的中国企业中,86% 都在使用这一工具,而全球水平为 83%,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使用率为 87%。中国的管理者同样也给了 CRM 最高的满意度分数,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对它的满意度略低。

        2(并列)客户细分(2005 年排名: 第 3)

        将一个市场分成由离散的客户群体组成的不同细分市场,每个细分市场中的客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帮助公司为每个细分市场开发不同的产品服务和相应的营销计划。尽管中国企业在这一工具的使用率上有大幅度提高,但仍然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同样,对其满意度,中国公司也低于亚太其他国家的公司。

        2(并列)战略规划(2005 年排名: 第 7)

        牵涉到一个全面的流程,帮助公司决定业务目标以及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目标。事实上,中国公司正更多地运用战略规划──一种更高层次、更为广泛的管理工具,这将帮助它们更好地利用供应链管理和精益运营这些解决具体问题的管理工具。尽管中国公司对战略规划的使用率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企业中,86% 在使用战略规划,而全球水平为 91%,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使用率为 95%。

        4业务流程再造(2005 年排名: 第 8)

        全面地重新设计核心业务的流程,以实现生产力、生产周期和质量方面的大幅度改进。2005 年,中国公司中这一工具的使用率为 35%,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这次调查中,中国的使用率翻了一倍多,达到 78%,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65% 的平均水平。全球范围来看,大公司使用业务流程再造这一工具比小公司更为成功。

        5核心能力(2005 年排名:第 5)

        帮助公司识别和投资那些能够创造独特客户价值的特殊技能与技术。开发公司核心能力的必要步骤之一是:将自己的业务能力与其他公司做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己独特的业务能力。此外,企业还要为核心能力的培养设立组织性路标,并设定具体目标。

        6(并列)供应链管理(2005 年排名: 第 6)

        中国是大量使用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之一,而它在其他国家的使用率还排不上前十位。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经销商和客户同步使用一个体系,跨越组织界线来紧密地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全球来说,供应链管理的满意度从 2005 年的第 2 位下跌到第 11 位。

        6(并列)全面质量管理(2005 年排名: 第 2)

        尽管使用率排名从第 2 位下降到了第 6 位,但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忠实用户。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改进质量的工具。70% 以上的中国公司依靠它来改进质量,而全球其他国家的这一比例为 60%。相对来说,中国公司对这一工具似乎比较满意。在满意度方面,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的榜单上排名第 2。尽管此工具在其他国家的使用率较低,但满意度分值却高于中国。

        8(并列)业务外包(2005 年排名: 第 4)

        在被问及管理要务时,中国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说“后勤部门与流程的整合共享,既能削减成本,又能提高质量”。然而,中国公司使用业务外包──一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的管理工具──却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但是,中国公司对它的满意程度倒是相对比较高。中国的满意度榜单上,业务外包从 2005 年的第 21 位跃升至今年的第 8 位,是上升最快的工具之一。

        8(并列)使命宣言与企业愿景(2005 年排名: 并列 第 8)

        这是对企业的业务、目标、方法以及公司未来的愿景。1993~1995 年间,它曾是全球最受欢又管理工具。如今,其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全球大多数地区企业的标准程式之一。尽管仍然是使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 2005 年以来,中国公司这一工具的使用率翻了一番多,目前有 71% 的公司在使用,而在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使用率为 90%。

        10(并列)知识管理(2005 年排名: 并列第 8)

        它帮助公司开发系统与流程来管理和分享一个公司的智力资产。知识管理可以用来激发更快、盈利性更高的新产品创新。目前,使用知识管理的中国公司的数量是 2005 年的两倍。在中国的满意度榜单上,知识管理排第 11 位,而在全球,它的排名为第 22 位。

        10(并列)平衡记分卡(2005 年排名: 第 11)

        它将使命宣言与企业愿景转化为可量化的衡量标准来考查管理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公司对平衡记分卡的使用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而不管是在全球范围还是在中国,平衡记分卡的绩效却在下降。它的满意度在全球榜单上下降到第 21 位,而在中国则下降到了第 22 位。
    阅读全文
  • 分享